'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是隻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

"
"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是隻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裡有這樣一句臺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句話被很多人用來自嘲。

而放在一些孩子身上也同樣適用:聽過很多要好好學習的道理,依然學不好。

許多家長都給孩子分享過關於努力讀書、刻苦學習的雞湯,比如我們也推送過的《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世界本不公平,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之類的文章。

無論孩子聽沒聽進去,不可否認的是,這個世界上總還是有那麼一部分孩子不愛學習,也有那麼一部分孩子明白學習很重要卻怎麼也學不好。


01

學習是孩子的事

卻並非與父母無關


在給孩子灌輸要好好學習的觀念時,不少家長把郎朗當成正面例子來說服孩子。表達的觀點諸如“我現在這麼逼你學,都是為你好”此類。

要想孩子成才,一定要狠心逼他一把。

我們不能說這種觀點有錯,然而大部分家長只看到郎朗的父親逼郎朗練琴,卻不知道:

從郎朗學琴的那天起,爸爸就設計、安排了時間表,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把整個客廳都騰出來,創造合適的環境供郎朗練琴;

在北京學琴的時候,父親每天都要了解郎朗的學習成果,下課回家後,父子倆一邊吃飯一邊還在討論老師教的課;

父親一直陪在郎朗的身邊督促他練習,陪伴他堅守夢想。

"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是隻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裡有這樣一句臺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句話被很多人用來自嘲。

而放在一些孩子身上也同樣適用:聽過很多要好好學習的道理,依然學不好。

許多家長都給孩子分享過關於努力讀書、刻苦學習的雞湯,比如我們也推送過的《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世界本不公平,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之類的文章。

無論孩子聽沒聽進去,不可否認的是,這個世界上總還是有那麼一部分孩子不愛學習,也有那麼一部分孩子明白學習很重要卻怎麼也學不好。


01

學習是孩子的事

卻並非與父母無關


在給孩子灌輸要好好學習的觀念時,不少家長把郎朗當成正面例子來說服孩子。表達的觀點諸如“我現在這麼逼你學,都是為你好”此類。

要想孩子成才,一定要狠心逼他一把。

我們不能說這種觀點有錯,然而大部分家長只看到郎朗的父親逼郎朗練琴,卻不知道:

從郎朗學琴的那天起,爸爸就設計、安排了時間表,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把整個客廳都騰出來,創造合適的環境供郎朗練琴;

在北京學琴的時候,父親每天都要了解郎朗的學習成果,下課回家後,父子倆一邊吃飯一邊還在討論老師教的課;

父親一直陪在郎朗的身邊督促他練習,陪伴他堅守夢想。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是隻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

學習的確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告訴孩子好好讀書的重要性也沒有錯。

但作為家長,我們有義務在孩子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有義務為花朵的成長提供養料與陽光。

不播種,不灌溉施肥,哪有健康的花苗來讓你靜待花開?


02

教育不是灌輸

問題需要發掘


鄰居家的孩子,數學一直不好,每天回家做作業花大量時間在數學上,錯誤率依然很高。

孩子跟鄰居訴苦:“媽媽,數學太難了,我學不會。”

鄰居不甚在意,特別輕巧地說了一句:“沒關係,再仔細想想,一定能解出來的。”

她說完之後,孩子一下情緒崩潰,煩躁地說:“我永遠解不出來,我討厭數學,我再也不想學,我不要去學校了!”

家長們是不是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只給孩子強調學習很重要,孩子卻生出了牴觸心理,長此以往,他的情緒就不止是牴觸做不出的難題,而是根本不想學。

而且家長越逼迫,孩子越是跟家長對著幹。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亞有一個著名的冰山理論

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
"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是隻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裡有這樣一句臺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句話被很多人用來自嘲。

而放在一些孩子身上也同樣適用:聽過很多要好好學習的道理,依然學不好。

許多家長都給孩子分享過關於努力讀書、刻苦學習的雞湯,比如我們也推送過的《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世界本不公平,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之類的文章。

無論孩子聽沒聽進去,不可否認的是,這個世界上總還是有那麼一部分孩子不愛學習,也有那麼一部分孩子明白學習很重要卻怎麼也學不好。


01

學習是孩子的事

卻並非與父母無關


在給孩子灌輸要好好學習的觀念時,不少家長把郎朗當成正面例子來說服孩子。表達的觀點諸如“我現在這麼逼你學,都是為你好”此類。

要想孩子成才,一定要狠心逼他一把。

我們不能說這種觀點有錯,然而大部分家長只看到郎朗的父親逼郎朗練琴,卻不知道:

從郎朗學琴的那天起,爸爸就設計、安排了時間表,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把整個客廳都騰出來,創造合適的環境供郎朗練琴;

在北京學琴的時候,父親每天都要了解郎朗的學習成果,下課回家後,父子倆一邊吃飯一邊還在討論老師教的課;

父親一直陪在郎朗的身邊督促他練習,陪伴他堅守夢想。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是隻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

學習的確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告訴孩子好好讀書的重要性也沒有錯。

但作為家長,我們有義務在孩子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有義務為花朵的成長提供養料與陽光。

不播種,不灌溉施肥,哪有健康的花苗來讓你靜待花開?


02

教育不是灌輸

問題需要發掘


鄰居家的孩子,數學一直不好,每天回家做作業花大量時間在數學上,錯誤率依然很高。

孩子跟鄰居訴苦:“媽媽,數學太難了,我學不會。”

鄰居不甚在意,特別輕巧地說了一句:“沒關係,再仔細想想,一定能解出來的。”

她說完之後,孩子一下情緒崩潰,煩躁地說:“我永遠解不出來,我討厭數學,我再也不想學,我不要去學校了!”

家長們是不是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只給孩子強調學習很重要,孩子卻生出了牴觸心理,長此以往,他的情緒就不止是牴觸做不出的難題,而是根本不想學。

而且家長越逼迫,孩子越是跟家長對著幹。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亞有一個著名的冰山理論

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是隻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

對於孩子而言,表現出來的厭學情緒只是表面的部分,孩子的真實需求其實隱藏在“冰山”之下,需要家長去挖掘出來。

挖掘孩子的真實需求即是交流,交流的第一步,是要學會傾聽。

傾聽不止是打開耳朵聽這麼簡單的事,正確的傾聽方式是:積極傾聽

首先選擇正確的時機,鼓勵孩子打開話匣子;

為確保能夠和孩子繼續交流下去,要適時表達自己對於孩子情緒的接納和尊重

把自己的理解反饋給孩子,避免對孩子的真實需要產生誤解;

在傾聽過程中先不發出自己的信息例如評論、意見、建議、推論、分析或質疑;

鼓勵孩子敞開胸懷說,釋放心中的情緒。

這樣的積極傾聽伴隨著“共情”,會讓孩子對父母(傾聽者)產生溫暖和親密的情感。

當孩子發現你是帶著一種全新的欣賞與尊重、一種更深的關懷來與他交流的,作為回報,他也會對你報以同樣的情感,會更願意傾聽父母的想法和主意。

03

看到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


當了解了孩子的真正想法和需求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跨越難題。

比如就孩子說“我不想學習,不想去學校”這件事,通過與孩子的交流,可能得到不同的原因,比如是與老師或同學有矛盾、孩子自身態度不端正、學習方法有問題等。

面對問題,首先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孩子保持信任。

如果是孩子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協助孩子發現根源所在,疏通他的情緒,引導他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孩子無法自己解決的時候,就需要家長提供援手了,瞭解孩子難在何處、孩子原本的行事習慣,幫助他做出改變。

前面說到的與孩子“共情”,產生同理心,不止是情感上的理解孩子那麼簡單,而是真正落實到行為上,看到孩子的困難,幫助他搭建橋樑,渡過難關。

但世界上總會存在一些孩子無論怎樣都跨不過的“河流”。

當孩子嘗試後,做不到,多次嘗試,依然失敗,我們是不是一定要要求孩子不罷休地去重複失敗?

孩子從第三十名進步到第二十名,再進步到第十名,雖然無論怎麼努力都考不到第一名,或許再進一名也十分艱難。

但在他進步的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

他不甘於落人後,這是上進心;

他付出了連續的努力,這是堅持;

他改善學習方法,這是思維成長;

他愛上向老師提問,和同學交流,這是社交收穫;

……

有的時候,結果是否成功並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孩子能力的增長,他是不是有新的發現、認識。

真正讓孩子不斷成長的,可能恰恰就是他經歷的那些“不成功”。

兒童心理專家田宏傑教授分享了一個著名的寓言故事:

一個年輕人問智者:我心中有兩匹狼一直在爭鬥,一匹狼貪婪、凶猛、自私,另一匹狼勇敢、友愛、真誠,他們兩個每天都爭鬥不休,你覺得誰會贏? 智者說:你餵食的那匹會贏。 孩子也一樣,身上總會有兩種力量,一個是好的力量,一個是不好的力量,你看到哪個力量,哪個力量就會贏。

所有人都天生喜歡錶揚和鼓勵,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好的力量”,適時適度地表揚肯定孩子,以幫助他建立內在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有更好的狀態面對後面的困難和挑戰。

"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是隻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裡有這樣一句臺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句話被很多人用來自嘲。

而放在一些孩子身上也同樣適用:聽過很多要好好學習的道理,依然學不好。

許多家長都給孩子分享過關於努力讀書、刻苦學習的雞湯,比如我們也推送過的《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世界本不公平,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之類的文章。

無論孩子聽沒聽進去,不可否認的是,這個世界上總還是有那麼一部分孩子不愛學習,也有那麼一部分孩子明白學習很重要卻怎麼也學不好。


01

學習是孩子的事

卻並非與父母無關


在給孩子灌輸要好好學習的觀念時,不少家長把郎朗當成正面例子來說服孩子。表達的觀點諸如“我現在這麼逼你學,都是為你好”此類。

要想孩子成才,一定要狠心逼他一把。

我們不能說這種觀點有錯,然而大部分家長只看到郎朗的父親逼郎朗練琴,卻不知道:

從郎朗學琴的那天起,爸爸就設計、安排了時間表,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把整個客廳都騰出來,創造合適的環境供郎朗練琴;

在北京學琴的時候,父親每天都要了解郎朗的學習成果,下課回家後,父子倆一邊吃飯一邊還在討論老師教的課;

父親一直陪在郎朗的身邊督促他練習,陪伴他堅守夢想。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是隻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

學習的確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告訴孩子好好讀書的重要性也沒有錯。

但作為家長,我們有義務在孩子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有義務為花朵的成長提供養料與陽光。

不播種,不灌溉施肥,哪有健康的花苗來讓你靜待花開?


02

教育不是灌輸

問題需要發掘


鄰居家的孩子,數學一直不好,每天回家做作業花大量時間在數學上,錯誤率依然很高。

孩子跟鄰居訴苦:“媽媽,數學太難了,我學不會。”

鄰居不甚在意,特別輕巧地說了一句:“沒關係,再仔細想想,一定能解出來的。”

她說完之後,孩子一下情緒崩潰,煩躁地說:“我永遠解不出來,我討厭數學,我再也不想學,我不要去學校了!”

家長們是不是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只給孩子強調學習很重要,孩子卻生出了牴觸心理,長此以往,他的情緒就不止是牴觸做不出的難題,而是根本不想學。

而且家長越逼迫,孩子越是跟家長對著幹。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亞有一個著名的冰山理論

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是隻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

對於孩子而言,表現出來的厭學情緒只是表面的部分,孩子的真實需求其實隱藏在“冰山”之下,需要家長去挖掘出來。

挖掘孩子的真實需求即是交流,交流的第一步,是要學會傾聽。

傾聽不止是打開耳朵聽這麼簡單的事,正確的傾聽方式是:積極傾聽

首先選擇正確的時機,鼓勵孩子打開話匣子;

為確保能夠和孩子繼續交流下去,要適時表達自己對於孩子情緒的接納和尊重

把自己的理解反饋給孩子,避免對孩子的真實需要產生誤解;

在傾聽過程中先不發出自己的信息例如評論、意見、建議、推論、分析或質疑;

鼓勵孩子敞開胸懷說,釋放心中的情緒。

這樣的積極傾聽伴隨著“共情”,會讓孩子對父母(傾聽者)產生溫暖和親密的情感。

當孩子發現你是帶著一種全新的欣賞與尊重、一種更深的關懷來與他交流的,作為回報,他也會對你報以同樣的情感,會更願意傾聽父母的想法和主意。

03

看到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


當了解了孩子的真正想法和需求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跨越難題。

比如就孩子說“我不想學習,不想去學校”這件事,通過與孩子的交流,可能得到不同的原因,比如是與老師或同學有矛盾、孩子自身態度不端正、學習方法有問題等。

面對問題,首先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孩子保持信任。

如果是孩子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協助孩子發現根源所在,疏通他的情緒,引導他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孩子無法自己解決的時候,就需要家長提供援手了,瞭解孩子難在何處、孩子原本的行事習慣,幫助他做出改變。

前面說到的與孩子“共情”,產生同理心,不止是情感上的理解孩子那麼簡單,而是真正落實到行為上,看到孩子的困難,幫助他搭建橋樑,渡過難關。

但世界上總會存在一些孩子無論怎樣都跨不過的“河流”。

當孩子嘗試後,做不到,多次嘗試,依然失敗,我們是不是一定要要求孩子不罷休地去重複失敗?

孩子從第三十名進步到第二十名,再進步到第十名,雖然無論怎麼努力都考不到第一名,或許再進一名也十分艱難。

但在他進步的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

他不甘於落人後,這是上進心;

他付出了連續的努力,這是堅持;

他改善學習方法,這是思維成長;

他愛上向老師提問,和同學交流,這是社交收穫;

……

有的時候,結果是否成功並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孩子能力的增長,他是不是有新的發現、認識。

真正讓孩子不斷成長的,可能恰恰就是他經歷的那些“不成功”。

兒童心理專家田宏傑教授分享了一個著名的寓言故事:

一個年輕人問智者:我心中有兩匹狼一直在爭鬥,一匹狼貪婪、凶猛、自私,另一匹狼勇敢、友愛、真誠,他們兩個每天都爭鬥不休,你覺得誰會贏? 智者說:你餵食的那匹會贏。 孩子也一樣,身上總會有兩種力量,一個是好的力量,一個是不好的力量,你看到哪個力量,哪個力量就會贏。

所有人都天生喜歡錶揚和鼓勵,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好的力量”,適時適度地表揚肯定孩子,以幫助他建立內在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有更好的狀態面對後面的困難和挑戰。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是隻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

文學家、教育家南懷瑾先生曾說: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教育不在於他將來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長大做個好人。

教育是否有效的評判標準不是孩子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考了多少的分數。

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夠真正立足於社會,真正能夠成為有用之人。

孩子人格和能力的完善或許比最後試卷上那個分數更重要。

而且,重視孩子的人格教育與孩子取得好的成績也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有的時候,前者做好了,成績會水到渠成。

辯手陳銘在《奇葩說》中說過一段話: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他一方花園,給他養料和空間。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養育孩子,家長的實踐比灌輸理念更重要,播下種子,用心澆灌,再靜待花開,無論是什麼樣的花,都自有他的芬芳。

"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是隻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裡有這樣一句臺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句話被很多人用來自嘲。

而放在一些孩子身上也同樣適用:聽過很多要好好學習的道理,依然學不好。

許多家長都給孩子分享過關於努力讀書、刻苦學習的雞湯,比如我們也推送過的《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世界本不公平,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之類的文章。

無論孩子聽沒聽進去,不可否認的是,這個世界上總還是有那麼一部分孩子不愛學習,也有那麼一部分孩子明白學習很重要卻怎麼也學不好。


01

學習是孩子的事

卻並非與父母無關


在給孩子灌輸要好好學習的觀念時,不少家長把郎朗當成正面例子來說服孩子。表達的觀點諸如“我現在這麼逼你學,都是為你好”此類。

要想孩子成才,一定要狠心逼他一把。

我們不能說這種觀點有錯,然而大部分家長只看到郎朗的父親逼郎朗練琴,卻不知道:

從郎朗學琴的那天起,爸爸就設計、安排了時間表,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把整個客廳都騰出來,創造合適的環境供郎朗練琴;

在北京學琴的時候,父親每天都要了解郎朗的學習成果,下課回家後,父子倆一邊吃飯一邊還在討論老師教的課;

父親一直陪在郎朗的身邊督促他練習,陪伴他堅守夢想。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是隻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

學習的確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告訴孩子好好讀書的重要性也沒有錯。

但作為家長,我們有義務在孩子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有義務為花朵的成長提供養料與陽光。

不播種,不灌溉施肥,哪有健康的花苗來讓你靜待花開?


02

教育不是灌輸

問題需要發掘


鄰居家的孩子,數學一直不好,每天回家做作業花大量時間在數學上,錯誤率依然很高。

孩子跟鄰居訴苦:“媽媽,數學太難了,我學不會。”

鄰居不甚在意,特別輕巧地說了一句:“沒關係,再仔細想想,一定能解出來的。”

她說完之後,孩子一下情緒崩潰,煩躁地說:“我永遠解不出來,我討厭數學,我再也不想學,我不要去學校了!”

家長們是不是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只給孩子強調學習很重要,孩子卻生出了牴觸心理,長此以往,他的情緒就不止是牴觸做不出的難題,而是根本不想學。

而且家長越逼迫,孩子越是跟家長對著幹。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亞有一個著名的冰山理論

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是隻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

對於孩子而言,表現出來的厭學情緒只是表面的部分,孩子的真實需求其實隱藏在“冰山”之下,需要家長去挖掘出來。

挖掘孩子的真實需求即是交流,交流的第一步,是要學會傾聽。

傾聽不止是打開耳朵聽這麼簡單的事,正確的傾聽方式是:積極傾聽

首先選擇正確的時機,鼓勵孩子打開話匣子;

為確保能夠和孩子繼續交流下去,要適時表達自己對於孩子情緒的接納和尊重

把自己的理解反饋給孩子,避免對孩子的真實需要產生誤解;

在傾聽過程中先不發出自己的信息例如評論、意見、建議、推論、分析或質疑;

鼓勵孩子敞開胸懷說,釋放心中的情緒。

這樣的積極傾聽伴隨著“共情”,會讓孩子對父母(傾聽者)產生溫暖和親密的情感。

當孩子發現你是帶著一種全新的欣賞與尊重、一種更深的關懷來與他交流的,作為回報,他也會對你報以同樣的情感,會更願意傾聽父母的想法和主意。

03

看到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


當了解了孩子的真正想法和需求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跨越難題。

比如就孩子說“我不想學習,不想去學校”這件事,通過與孩子的交流,可能得到不同的原因,比如是與老師或同學有矛盾、孩子自身態度不端正、學習方法有問題等。

面對問題,首先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孩子保持信任。

如果是孩子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協助孩子發現根源所在,疏通他的情緒,引導他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孩子無法自己解決的時候,就需要家長提供援手了,瞭解孩子難在何處、孩子原本的行事習慣,幫助他做出改變。

前面說到的與孩子“共情”,產生同理心,不止是情感上的理解孩子那麼簡單,而是真正落實到行為上,看到孩子的困難,幫助他搭建橋樑,渡過難關。

但世界上總會存在一些孩子無論怎樣都跨不過的“河流”。

當孩子嘗試後,做不到,多次嘗試,依然失敗,我們是不是一定要要求孩子不罷休地去重複失敗?

孩子從第三十名進步到第二十名,再進步到第十名,雖然無論怎麼努力都考不到第一名,或許再進一名也十分艱難。

但在他進步的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

他不甘於落人後,這是上進心;

他付出了連續的努力,這是堅持;

他改善學習方法,這是思維成長;

他愛上向老師提問,和同學交流,這是社交收穫;

……

有的時候,結果是否成功並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孩子能力的增長,他是不是有新的發現、認識。

真正讓孩子不斷成長的,可能恰恰就是他經歷的那些“不成功”。

兒童心理專家田宏傑教授分享了一個著名的寓言故事:

一個年輕人問智者:我心中有兩匹狼一直在爭鬥,一匹狼貪婪、凶猛、自私,另一匹狼勇敢、友愛、真誠,他們兩個每天都爭鬥不休,你覺得誰會贏? 智者說:你餵食的那匹會贏。 孩子也一樣,身上總會有兩種力量,一個是好的力量,一個是不好的力量,你看到哪個力量,哪個力量就會贏。

所有人都天生喜歡錶揚和鼓勵,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好的力量”,適時適度地表揚肯定孩子,以幫助他建立內在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有更好的狀態面對後面的困難和挑戰。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是隻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

文學家、教育家南懷瑾先生曾說: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教育不在於他將來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長大做個好人。

教育是否有效的評判標準不是孩子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考了多少的分數。

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夠真正立足於社會,真正能夠成為有用之人。

孩子人格和能力的完善或許比最後試卷上那個分數更重要。

而且,重視孩子的人格教育與孩子取得好的成績也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有的時候,前者做好了,成績會水到渠成。

辯手陳銘在《奇葩說》中說過一段話: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他一方花園,給他養料和空間。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養育孩子,家長的實踐比灌輸理念更重要,播下種子,用心澆灌,再靜待花開,無論是什麼樣的花,都自有他的芬芳。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是隻告訴他:“你要好好讀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