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更糾結的是,他們目前在做的,往往還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務員多好啊,穩定。”“女孩當老師最好了,容易找對象。”

這麼好的工作,我卻不珍惜,是不是我有問題?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懷疑和猶豫中,擰巴著過了一年又一年,錯過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期。

上學的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能告訴我們:怎麼區分過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那樣告訴我們:大學只是過程,是通向你未來的橋樑,而不是未來本身,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考個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沒想到,如果把收入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厭棄自己的工作。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更糾結的是,他們目前在做的,往往還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務員多好啊,穩定。”“女孩當老師最好了,容易找對象。”

這麼好的工作,我卻不珍惜,是不是我有問題?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懷疑和猶豫中,擰巴著過了一年又一年,錯過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期。

上學的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能告訴我們:怎麼區分過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那樣告訴我們:大學只是過程,是通向你未來的橋樑,而不是未來本身,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考個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沒想到,如果把收入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厭棄自己的工作。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哈佛商學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我們對一份工作是否有熱情,取決於兩類因素——

一類是基礎因素,即外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條件等等,但這些因素只能保證你不嫌棄這份工作,但不能讓你喜歡這份工作。

另一類,則是動力因素,即內因,比如挑戰性、責任感、獲得認可和個人成長。

這類因素往往和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關,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專業,最終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我們一生最大的成功並不是來自他人的評價,而是內心深處的滿足。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更糾結的是,他們目前在做的,往往還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務員多好啊,穩定。”“女孩當老師最好了,容易找對象。”

這麼好的工作,我卻不珍惜,是不是我有問題?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懷疑和猶豫中,擰巴著過了一年又一年,錯過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期。

上學的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能告訴我們:怎麼區分過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那樣告訴我們:大學只是過程,是通向你未來的橋樑,而不是未來本身,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考個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沒想到,如果把收入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厭棄自己的工作。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哈佛商學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我們對一份工作是否有熱情,取決於兩類因素——

一類是基礎因素,即外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條件等等,但這些因素只能保證你不嫌棄這份工作,但不能讓你喜歡這份工作。

另一類,則是動力因素,即內因,比如挑戰性、責任感、獲得認可和個人成長。

這類因素往往和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關,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專業,最終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我們一生最大的成功並不是來自他人的評價,而是內心深處的滿足。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搞清楚什麼是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才是如何評價自己人生的關鍵。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教育要教給孩子什麼內容”的問題了:

教育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讓他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能夠反觀自己,學會自己思考人生的意義。

當一個孩子明白,好好學習不是為了上一個自己都不清楚的“好大學”,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時,他才能被真正激發出學習的熱情。

有些老師和家長喜歡給孩子講“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所以要補上自己的弱科。

這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教育不是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把。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更糾結的是,他們目前在做的,往往還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務員多好啊,穩定。”“女孩當老師最好了,容易找對象。”

這麼好的工作,我卻不珍惜,是不是我有問題?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懷疑和猶豫中,擰巴著過了一年又一年,錯過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期。

上學的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能告訴我們:怎麼區分過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那樣告訴我們:大學只是過程,是通向你未來的橋樑,而不是未來本身,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考個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沒想到,如果把收入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厭棄自己的工作。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哈佛商學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我們對一份工作是否有熱情,取決於兩類因素——

一類是基礎因素,即外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條件等等,但這些因素只能保證你不嫌棄這份工作,但不能讓你喜歡這份工作。

另一類,則是動力因素,即內因,比如挑戰性、責任感、獲得認可和個人成長。

這類因素往往和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關,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專業,最終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我們一生最大的成功並不是來自他人的評價,而是內心深處的滿足。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搞清楚什麼是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才是如何評價自己人生的關鍵。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教育要教給孩子什麼內容”的問題了:

教育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讓他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能夠反觀自己,學會自己思考人生的意義。

當一個孩子明白,好好學習不是為了上一個自己都不清楚的“好大學”,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時,他才能被真正激發出學習的熱情。

有些老師和家長喜歡給孩子講“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所以要補上自己的弱科。

這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教育不是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把。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孩子,你想做什麼?


怎麼幫孩子找到自己,這取決於父母和老師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

作家龍應臺有個主張,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只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從屬看待,我們才可能發現孩子真正的特質和閃光點。

說著簡單,做起來卻不易。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缺乏深入溝通的。

《銀河補習班》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是,鄧超塑造了一個非典型的中國爸爸,父親終於不再是寡言少語,默默付出了。

影片中,馬皓文非常喜歡和馬飛平等交流。他會看著他的眼睛,而且也經常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更糾結的是,他們目前在做的,往往還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務員多好啊,穩定。”“女孩當老師最好了,容易找對象。”

這麼好的工作,我卻不珍惜,是不是我有問題?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懷疑和猶豫中,擰巴著過了一年又一年,錯過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期。

上學的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能告訴我們:怎麼區分過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那樣告訴我們:大學只是過程,是通向你未來的橋樑,而不是未來本身,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考個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沒想到,如果把收入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厭棄自己的工作。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哈佛商學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我們對一份工作是否有熱情,取決於兩類因素——

一類是基礎因素,即外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條件等等,但這些因素只能保證你不嫌棄這份工作,但不能讓你喜歡這份工作。

另一類,則是動力因素,即內因,比如挑戰性、責任感、獲得認可和個人成長。

這類因素往往和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關,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專業,最終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我們一生最大的成功並不是來自他人的評價,而是內心深處的滿足。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搞清楚什麼是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才是如何評價自己人生的關鍵。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教育要教給孩子什麼內容”的問題了:

教育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讓他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能夠反觀自己,學會自己思考人生的意義。

當一個孩子明白,好好學習不是為了上一個自己都不清楚的“好大學”,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時,他才能被真正激發出學習的熱情。

有些老師和家長喜歡給孩子講“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所以要補上自己的弱科。

這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教育不是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把。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孩子,你想做什麼?


怎麼幫孩子找到自己,這取決於父母和老師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

作家龍應臺有個主張,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只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從屬看待,我們才可能發現孩子真正的特質和閃光點。

說著簡單,做起來卻不易。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缺乏深入溝通的。

《銀河補習班》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是,鄧超塑造了一個非典型的中國爸爸,父親終於不再是寡言少語,默默付出了。

影片中,馬皓文非常喜歡和馬飛平等交流。他會看著他的眼睛,而且也經常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更糾結的是,他們目前在做的,往往還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務員多好啊,穩定。”“女孩當老師最好了,容易找對象。”

這麼好的工作,我卻不珍惜,是不是我有問題?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懷疑和猶豫中,擰巴著過了一年又一年,錯過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期。

上學的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能告訴我們:怎麼區分過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那樣告訴我們:大學只是過程,是通向你未來的橋樑,而不是未來本身,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考個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沒想到,如果把收入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厭棄自己的工作。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哈佛商學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我們對一份工作是否有熱情,取決於兩類因素——

一類是基礎因素,即外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條件等等,但這些因素只能保證你不嫌棄這份工作,但不能讓你喜歡這份工作。

另一類,則是動力因素,即內因,比如挑戰性、責任感、獲得認可和個人成長。

這類因素往往和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關,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專業,最終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我們一生最大的成功並不是來自他人的評價,而是內心深處的滿足。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搞清楚什麼是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才是如何評價自己人生的關鍵。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教育要教給孩子什麼內容”的問題了:

教育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讓他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能夠反觀自己,學會自己思考人生的意義。

當一個孩子明白,好好學習不是為了上一個自己都不清楚的“好大學”,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時,他才能被真正激發出學習的熱情。

有些老師和家長喜歡給孩子講“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所以要補上自己的弱科。

這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教育不是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把。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孩子,你想做什麼?


怎麼幫孩子找到自己,這取決於父母和老師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

作家龍應臺有個主張,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只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從屬看待,我們才可能發現孩子真正的特質和閃光點。

說著簡單,做起來卻不易。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缺乏深入溝通的。

《銀河補習班》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是,鄧超塑造了一個非典型的中國爸爸,父親終於不再是寡言少語,默默付出了。

影片中,馬皓文非常喜歡和馬飛平等交流。他會看著他的眼睛,而且也經常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感受到被平等對待的馬飛,不會對他掩藏自己與學習無關的興趣,甚至會當著他的面放鬆地玩遊戲。

當馬皓文發現兒子對飛機感興趣時,就花錢給他買飛機模型,甚至在學校不允許請假,自己經濟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帶馬飛去南方看航展。

就是在這種不斷的溝通交流中,馬飛一步步發現並確認了自己的興趣,找到了人生的箭靶子。

只可惜,這樣幸運的孩子,目前還是太少了。

更現實的情況,倒更像《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個主角之一的法罕一出生,就被父親指明瞭人生道路:

“我出生於下午5點15分。5點16分,我爸爸就宣佈:我的兒子會是個工程師!我的命運之戳就此蓋下,至於我究竟想做什麼,從沒人問過!”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更糾結的是,他們目前在做的,往往還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務員多好啊,穩定。”“女孩當老師最好了,容易找對象。”

這麼好的工作,我卻不珍惜,是不是我有問題?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懷疑和猶豫中,擰巴著過了一年又一年,錯過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期。

上學的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能告訴我們:怎麼區分過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那樣告訴我們:大學只是過程,是通向你未來的橋樑,而不是未來本身,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考個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沒想到,如果把收入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厭棄自己的工作。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哈佛商學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我們對一份工作是否有熱情,取決於兩類因素——

一類是基礎因素,即外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條件等等,但這些因素只能保證你不嫌棄這份工作,但不能讓你喜歡這份工作。

另一類,則是動力因素,即內因,比如挑戰性、責任感、獲得認可和個人成長。

這類因素往往和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關,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專業,最終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我們一生最大的成功並不是來自他人的評價,而是內心深處的滿足。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搞清楚什麼是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才是如何評價自己人生的關鍵。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教育要教給孩子什麼內容”的問題了:

教育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讓他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能夠反觀自己,學會自己思考人生的意義。

當一個孩子明白,好好學習不是為了上一個自己都不清楚的“好大學”,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時,他才能被真正激發出學習的熱情。

有些老師和家長喜歡給孩子講“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所以要補上自己的弱科。

這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教育不是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把。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孩子,你想做什麼?


怎麼幫孩子找到自己,這取決於父母和老師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

作家龍應臺有個主張,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只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從屬看待,我們才可能發現孩子真正的特質和閃光點。

說著簡單,做起來卻不易。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缺乏深入溝通的。

《銀河補習班》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是,鄧超塑造了一個非典型的中國爸爸,父親終於不再是寡言少語,默默付出了。

影片中,馬皓文非常喜歡和馬飛平等交流。他會看著他的眼睛,而且也經常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感受到被平等對待的馬飛,不會對他掩藏自己與學習無關的興趣,甚至會當著他的面放鬆地玩遊戲。

當馬皓文發現兒子對飛機感興趣時,就花錢給他買飛機模型,甚至在學校不允許請假,自己經濟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帶馬飛去南方看航展。

就是在這種不斷的溝通交流中,馬飛一步步發現並確認了自己的興趣,找到了人生的箭靶子。

只可惜,這樣幸運的孩子,目前還是太少了。

更現實的情況,倒更像《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個主角之一的法罕一出生,就被父親指明瞭人生道路:

“我出生於下午5點15分。5點16分,我爸爸就宣佈:我的兒子會是個工程師!我的命運之戳就此蓋下,至於我究竟想做什麼,從沒人問過!”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法罕一開始並沒有反抗,因為父母確實很“愛”他,自己熱著也要給法罕的房間裝空調,就為了讓他有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

父母確實是“為他好”:“你成為工程師,可以掙更多的錢,住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

可是,法罕在遵從父母意願,選擇了自己根本不喜歡也不擅長的專業後,成績始終很差。

好朋友蘭徹用一句話點醒了他:“傻瓜愛著攝影,卻要娶機器。每天惦念著攝影,如何學工程設計?”

這時候,法罕才決定為自己喜歡的攝影賭一把。

他跟父母說:“有了攝影工作後,可能會賺少點錢,住小點的房子,開小點的車,但是我快樂。 ”

是啊,大房子、豪車和內心真正的快樂比起來,哪個更重要呢?

很多人和法罕的父母一樣,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

但“為孩子好”的前提,應該是“知道孩子覺得什麼好”,而不是“我覺得孩子這樣最好”。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更糾結的是,他們目前在做的,往往還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務員多好啊,穩定。”“女孩當老師最好了,容易找對象。”

這麼好的工作,我卻不珍惜,是不是我有問題?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懷疑和猶豫中,擰巴著過了一年又一年,錯過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期。

上學的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能告訴我們:怎麼區分過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那樣告訴我們:大學只是過程,是通向你未來的橋樑,而不是未來本身,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考個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沒想到,如果把收入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厭棄自己的工作。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哈佛商學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我們對一份工作是否有熱情,取決於兩類因素——

一類是基礎因素,即外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條件等等,但這些因素只能保證你不嫌棄這份工作,但不能讓你喜歡這份工作。

另一類,則是動力因素,即內因,比如挑戰性、責任感、獲得認可和個人成長。

這類因素往往和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關,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專業,最終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我們一生最大的成功並不是來自他人的評價,而是內心深處的滿足。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搞清楚什麼是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才是如何評價自己人生的關鍵。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教育要教給孩子什麼內容”的問題了:

教育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讓他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能夠反觀自己,學會自己思考人生的意義。

當一個孩子明白,好好學習不是為了上一個自己都不清楚的“好大學”,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時,他才能被真正激發出學習的熱情。

有些老師和家長喜歡給孩子講“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所以要補上自己的弱科。

這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教育不是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把。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孩子,你想做什麼?


怎麼幫孩子找到自己,這取決於父母和老師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

作家龍應臺有個主張,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只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從屬看待,我們才可能發現孩子真正的特質和閃光點。

說著簡單,做起來卻不易。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缺乏深入溝通的。

《銀河補習班》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是,鄧超塑造了一個非典型的中國爸爸,父親終於不再是寡言少語,默默付出了。

影片中,馬皓文非常喜歡和馬飛平等交流。他會看著他的眼睛,而且也經常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感受到被平等對待的馬飛,不會對他掩藏自己與學習無關的興趣,甚至會當著他的面放鬆地玩遊戲。

當馬皓文發現兒子對飛機感興趣時,就花錢給他買飛機模型,甚至在學校不允許請假,自己經濟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帶馬飛去南方看航展。

就是在這種不斷的溝通交流中,馬飛一步步發現並確認了自己的興趣,找到了人生的箭靶子。

只可惜,這樣幸運的孩子,目前還是太少了。

更現實的情況,倒更像《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個主角之一的法罕一出生,就被父親指明瞭人生道路:

“我出生於下午5點15分。5點16分,我爸爸就宣佈:我的兒子會是個工程師!我的命運之戳就此蓋下,至於我究竟想做什麼,從沒人問過!”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法罕一開始並沒有反抗,因為父母確實很“愛”他,自己熱著也要給法罕的房間裝空調,就為了讓他有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

父母確實是“為他好”:“你成為工程師,可以掙更多的錢,住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

可是,法罕在遵從父母意願,選擇了自己根本不喜歡也不擅長的專業後,成績始終很差。

好朋友蘭徹用一句話點醒了他:“傻瓜愛著攝影,卻要娶機器。每天惦念著攝影,如何學工程設計?”

這時候,法罕才決定為自己喜歡的攝影賭一把。

他跟父母說:“有了攝影工作後,可能會賺少點錢,住小點的房子,開小點的車,但是我快樂。 ”

是啊,大房子、豪車和內心真正的快樂比起來,哪個更重要呢?

很多人和法罕的父母一樣,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

但“為孩子好”的前提,應該是“知道孩子覺得什麼好”,而不是“我覺得孩子這樣最好”。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完美人生”這個詞乍一聽讓人無法拒絕,但是“完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面對這個辯題,陳銘老師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和愛人都是武漢大學辯論隊的教練,所以經常有人講,“你們女兒將來一定很能說”。

聽多了這種誇讚,陳銘並沒有感到開心。他意識到,女兒從出生開始,就失去了選擇一個不太會說話的人生的權利。

陳銘說,傳統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雕刻模式,父母信的,仁智禮儀信儒道釋,通通教給孩子。

而現代教育的理念認為,老師和家長應該真正變成園丁,不再關注一束花一棵草,而是關注空氣、土壤、養料和水分,儘可能營造好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自由成長。

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在《銀河補習班》中,馬皓文就經常鼓勵兒子,哪怕別人說馬飛“缺根弦”“笨蛋”,他依然堅定地說:

“你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我的兒子將會是這個學校最優秀的學生。”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更糾結的是,他們目前在做的,往往還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務員多好啊,穩定。”“女孩當老師最好了,容易找對象。”

這麼好的工作,我卻不珍惜,是不是我有問題?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懷疑和猶豫中,擰巴著過了一年又一年,錯過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期。

上學的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能告訴我們:怎麼區分過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那樣告訴我們:大學只是過程,是通向你未來的橋樑,而不是未來本身,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考個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沒想到,如果把收入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厭棄自己的工作。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哈佛商學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我們對一份工作是否有熱情,取決於兩類因素——

一類是基礎因素,即外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條件等等,但這些因素只能保證你不嫌棄這份工作,但不能讓你喜歡這份工作。

另一類,則是動力因素,即內因,比如挑戰性、責任感、獲得認可和個人成長。

這類因素往往和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關,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專業,最終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我們一生最大的成功並不是來自他人的評價,而是內心深處的滿足。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搞清楚什麼是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才是如何評價自己人生的關鍵。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教育要教給孩子什麼內容”的問題了:

教育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讓他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能夠反觀自己,學會自己思考人生的意義。

當一個孩子明白,好好學習不是為了上一個自己都不清楚的“好大學”,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時,他才能被真正激發出學習的熱情。

有些老師和家長喜歡給孩子講“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所以要補上自己的弱科。

這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教育不是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把。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孩子,你想做什麼?


怎麼幫孩子找到自己,這取決於父母和老師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

作家龍應臺有個主張,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只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從屬看待,我們才可能發現孩子真正的特質和閃光點。

說著簡單,做起來卻不易。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缺乏深入溝通的。

《銀河補習班》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是,鄧超塑造了一個非典型的中國爸爸,父親終於不再是寡言少語,默默付出了。

影片中,馬皓文非常喜歡和馬飛平等交流。他會看著他的眼睛,而且也經常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感受到被平等對待的馬飛,不會對他掩藏自己與學習無關的興趣,甚至會當著他的面放鬆地玩遊戲。

當馬皓文發現兒子對飛機感興趣時,就花錢給他買飛機模型,甚至在學校不允許請假,自己經濟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帶馬飛去南方看航展。

就是在這種不斷的溝通交流中,馬飛一步步發現並確認了自己的興趣,找到了人生的箭靶子。

只可惜,這樣幸運的孩子,目前還是太少了。

更現實的情況,倒更像《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個主角之一的法罕一出生,就被父親指明瞭人生道路:

“我出生於下午5點15分。5點16分,我爸爸就宣佈:我的兒子會是個工程師!我的命運之戳就此蓋下,至於我究竟想做什麼,從沒人問過!”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法罕一開始並沒有反抗,因為父母確實很“愛”他,自己熱著也要給法罕的房間裝空調,就為了讓他有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

父母確實是“為他好”:“你成為工程師,可以掙更多的錢,住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

可是,法罕在遵從父母意願,選擇了自己根本不喜歡也不擅長的專業後,成績始終很差。

好朋友蘭徹用一句話點醒了他:“傻瓜愛著攝影,卻要娶機器。每天惦念著攝影,如何學工程設計?”

這時候,法罕才決定為自己喜歡的攝影賭一把。

他跟父母說:“有了攝影工作後,可能會賺少點錢,住小點的房子,開小點的車,但是我快樂。 ”

是啊,大房子、豪車和內心真正的快樂比起來,哪個更重要呢?

很多人和法罕的父母一樣,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

但“為孩子好”的前提,應該是“知道孩子覺得什麼好”,而不是“我覺得孩子這樣最好”。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完美人生”這個詞乍一聽讓人無法拒絕,但是“完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面對這個辯題,陳銘老師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和愛人都是武漢大學辯論隊的教練,所以經常有人講,“你們女兒將來一定很能說”。

聽多了這種誇讚,陳銘並沒有感到開心。他意識到,女兒從出生開始,就失去了選擇一個不太會說話的人生的權利。

陳銘說,傳統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雕刻模式,父母信的,仁智禮儀信儒道釋,通通教給孩子。

而現代教育的理念認為,老師和家長應該真正變成園丁,不再關注一束花一棵草,而是關注空氣、土壤、養料和水分,儘可能營造好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自由成長。

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在《銀河補習班》中,馬皓文就經常鼓勵兒子,哪怕別人說馬飛“缺根弦”“笨蛋”,他依然堅定地說:

“你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我的兒子將會是這個學校最優秀的學生。”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心理學上有個原理叫“羅森塔爾效應”,又叫“期待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按期望對待一個人的時候,他真的會逐漸變成你期望的樣子。

所以,如果你期待孩子變得更優秀,就當成,他已經是一個優秀的孩子那樣去對待他吧,給他選擇的自由,也給他熱愛的權利。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更糾結的是,他們目前在做的,往往還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務員多好啊,穩定。”“女孩當老師最好了,容易找對象。”

這麼好的工作,我卻不珍惜,是不是我有問題?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懷疑和猶豫中,擰巴著過了一年又一年,錯過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期。

上學的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能告訴我們:怎麼區分過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那樣告訴我們:大學只是過程,是通向你未來的橋樑,而不是未來本身,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考個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沒想到,如果把收入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厭棄自己的工作。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哈佛商學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我們對一份工作是否有熱情,取決於兩類因素——

一類是基礎因素,即外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條件等等,但這些因素只能保證你不嫌棄這份工作,但不能讓你喜歡這份工作。

另一類,則是動力因素,即內因,比如挑戰性、責任感、獲得認可和個人成長。

這類因素往往和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關,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專業,最終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我們一生最大的成功並不是來自他人的評價,而是內心深處的滿足。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搞清楚什麼是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才是如何評價自己人生的關鍵。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教育要教給孩子什麼內容”的問題了:

教育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讓他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能夠反觀自己,學會自己思考人生的意義。

當一個孩子明白,好好學習不是為了上一個自己都不清楚的“好大學”,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時,他才能被真正激發出學習的熱情。

有些老師和家長喜歡給孩子講“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所以要補上自己的弱科。

這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教育不是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把。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孩子,你想做什麼?


怎麼幫孩子找到自己,這取決於父母和老師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

作家龍應臺有個主張,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只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從屬看待,我們才可能發現孩子真正的特質和閃光點。

說著簡單,做起來卻不易。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缺乏深入溝通的。

《銀河補習班》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是,鄧超塑造了一個非典型的中國爸爸,父親終於不再是寡言少語,默默付出了。

影片中,馬皓文非常喜歡和馬飛平等交流。他會看著他的眼睛,而且也經常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感受到被平等對待的馬飛,不會對他掩藏自己與學習無關的興趣,甚至會當著他的面放鬆地玩遊戲。

當馬皓文發現兒子對飛機感興趣時,就花錢給他買飛機模型,甚至在學校不允許請假,自己經濟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帶馬飛去南方看航展。

就是在這種不斷的溝通交流中,馬飛一步步發現並確認了自己的興趣,找到了人生的箭靶子。

只可惜,這樣幸運的孩子,目前還是太少了。

更現實的情況,倒更像《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個主角之一的法罕一出生,就被父親指明瞭人生道路:

“我出生於下午5點15分。5點16分,我爸爸就宣佈:我的兒子會是個工程師!我的命運之戳就此蓋下,至於我究竟想做什麼,從沒人問過!”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法罕一開始並沒有反抗,因為父母確實很“愛”他,自己熱著也要給法罕的房間裝空調,就為了讓他有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

父母確實是“為他好”:“你成為工程師,可以掙更多的錢,住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

可是,法罕在遵從父母意願,選擇了自己根本不喜歡也不擅長的專業後,成績始終很差。

好朋友蘭徹用一句話點醒了他:“傻瓜愛著攝影,卻要娶機器。每天惦念著攝影,如何學工程設計?”

這時候,法罕才決定為自己喜歡的攝影賭一把。

他跟父母說:“有了攝影工作後,可能會賺少點錢,住小點的房子,開小點的車,但是我快樂。 ”

是啊,大房子、豪車和內心真正的快樂比起來,哪個更重要呢?

很多人和法罕的父母一樣,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

但“為孩子好”的前提,應該是“知道孩子覺得什麼好”,而不是“我覺得孩子這樣最好”。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完美人生”這個詞乍一聽讓人無法拒絕,但是“完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面對這個辯題,陳銘老師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和愛人都是武漢大學辯論隊的教練,所以經常有人講,“你們女兒將來一定很能說”。

聽多了這種誇讚,陳銘並沒有感到開心。他意識到,女兒從出生開始,就失去了選擇一個不太會說話的人生的權利。

陳銘說,傳統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雕刻模式,父母信的,仁智禮儀信儒道釋,通通教給孩子。

而現代教育的理念認為,老師和家長應該真正變成園丁,不再關注一束花一棵草,而是關注空氣、土壤、養料和水分,儘可能營造好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自由成長。

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在《銀河補習班》中,馬皓文就經常鼓勵兒子,哪怕別人說馬飛“缺根弦”“笨蛋”,他依然堅定地說:

“你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我的兒子將會是這個學校最優秀的學生。”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心理學上有個原理叫“羅森塔爾效應”,又叫“期待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按期望對待一個人的時候,他真的會逐漸變成你期望的樣子。

所以,如果你期待孩子變得更優秀,就當成,他已經是一個優秀的孩子那樣去對待他吧,給他選擇的自由,也給他熱愛的權利。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父母是孩子全天候的老師


《銀河補習班》中還有一個片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馬皓文帶著兒子在外面轉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馬飛以為爸爸終於要開始輔導他作業了,結果馬皓文卻說“我已經輔導你一天了”

是啊,白天馬皓文和兒子看到一些工人,在為如何定點爆破一個正梯形的水塔而爭論不休,互相指責。

馬皓文直接走過去,用了一根水管就快速解決問題,兩分鐘就掙了八百塊。

他告訴兒子,這就是連通器原理,物理課上會學到。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更糾結的是,他們目前在做的,往往還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務員多好啊,穩定。”“女孩當老師最好了,容易找對象。”

這麼好的工作,我卻不珍惜,是不是我有問題?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懷疑和猶豫中,擰巴著過了一年又一年,錯過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期。

上學的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能告訴我們:怎麼區分過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那樣告訴我們:大學只是過程,是通向你未來的橋樑,而不是未來本身,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考個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沒想到,如果把收入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厭棄自己的工作。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哈佛商學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我們對一份工作是否有熱情,取決於兩類因素——

一類是基礎因素,即外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條件等等,但這些因素只能保證你不嫌棄這份工作,但不能讓你喜歡這份工作。

另一類,則是動力因素,即內因,比如挑戰性、責任感、獲得認可和個人成長。

這類因素往往和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關,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專業,最終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我們一生最大的成功並不是來自他人的評價,而是內心深處的滿足。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搞清楚什麼是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才是如何評價自己人生的關鍵。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教育要教給孩子什麼內容”的問題了:

教育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讓他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能夠反觀自己,學會自己思考人生的意義。

當一個孩子明白,好好學習不是為了上一個自己都不清楚的“好大學”,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時,他才能被真正激發出學習的熱情。

有些老師和家長喜歡給孩子講“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所以要補上自己的弱科。

這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教育不是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把。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孩子,你想做什麼?


怎麼幫孩子找到自己,這取決於父母和老師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

作家龍應臺有個主張,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只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從屬看待,我們才可能發現孩子真正的特質和閃光點。

說著簡單,做起來卻不易。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缺乏深入溝通的。

《銀河補習班》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是,鄧超塑造了一個非典型的中國爸爸,父親終於不再是寡言少語,默默付出了。

影片中,馬皓文非常喜歡和馬飛平等交流。他會看著他的眼睛,而且也經常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感受到被平等對待的馬飛,不會對他掩藏自己與學習無關的興趣,甚至會當著他的面放鬆地玩遊戲。

當馬皓文發現兒子對飛機感興趣時,就花錢給他買飛機模型,甚至在學校不允許請假,自己經濟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帶馬飛去南方看航展。

就是在這種不斷的溝通交流中,馬飛一步步發現並確認了自己的興趣,找到了人生的箭靶子。

只可惜,這樣幸運的孩子,目前還是太少了。

更現實的情況,倒更像《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個主角之一的法罕一出生,就被父親指明瞭人生道路:

“我出生於下午5點15分。5點16分,我爸爸就宣佈:我的兒子會是個工程師!我的命運之戳就此蓋下,至於我究竟想做什麼,從沒人問過!”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法罕一開始並沒有反抗,因為父母確實很“愛”他,自己熱著也要給法罕的房間裝空調,就為了讓他有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

父母確實是“為他好”:“你成為工程師,可以掙更多的錢,住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

可是,法罕在遵從父母意願,選擇了自己根本不喜歡也不擅長的專業後,成績始終很差。

好朋友蘭徹用一句話點醒了他:“傻瓜愛著攝影,卻要娶機器。每天惦念著攝影,如何學工程設計?”

這時候,法罕才決定為自己喜歡的攝影賭一把。

他跟父母說:“有了攝影工作後,可能會賺少點錢,住小點的房子,開小點的車,但是我快樂。 ”

是啊,大房子、豪車和內心真正的快樂比起來,哪個更重要呢?

很多人和法罕的父母一樣,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

但“為孩子好”的前提,應該是“知道孩子覺得什麼好”,而不是“我覺得孩子這樣最好”。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完美人生”這個詞乍一聽讓人無法拒絕,但是“完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面對這個辯題,陳銘老師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和愛人都是武漢大學辯論隊的教練,所以經常有人講,“你們女兒將來一定很能說”。

聽多了這種誇讚,陳銘並沒有感到開心。他意識到,女兒從出生開始,就失去了選擇一個不太會說話的人生的權利。

陳銘說,傳統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雕刻模式,父母信的,仁智禮儀信儒道釋,通通教給孩子。

而現代教育的理念認為,老師和家長應該真正變成園丁,不再關注一束花一棵草,而是關注空氣、土壤、養料和水分,儘可能營造好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自由成長。

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在《銀河補習班》中,馬皓文就經常鼓勵兒子,哪怕別人說馬飛“缺根弦”“笨蛋”,他依然堅定地說:

“你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我的兒子將會是這個學校最優秀的學生。”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心理學上有個原理叫“羅森塔爾效應”,又叫“期待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按期望對待一個人的時候,他真的會逐漸變成你期望的樣子。

所以,如果你期待孩子變得更優秀,就當成,他已經是一個優秀的孩子那樣去對待他吧,給他選擇的自由,也給他熱愛的權利。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父母是孩子全天候的老師


《銀河補習班》中還有一個片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馬皓文帶著兒子在外面轉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馬飛以為爸爸終於要開始輔導他作業了,結果馬皓文卻說“我已經輔導你一天了”

是啊,白天馬皓文和兒子看到一些工人,在為如何定點爆破一個正梯形的水塔而爭論不休,互相指責。

馬皓文直接走過去,用了一根水管就快速解決問題,兩分鐘就掙了八百塊。

他告訴兒子,這就是連通器原理,物理課上會學到。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中是如何描述連通器原理的呢?

幾個底部互相連通的容器,注入同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時連通器內各容器的液麵總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我相信,馬皓文這種學以致用的現場教學,比讓孩子背一百遍連通器原理更有用,順便還證明了知識就是力量。

到了晚上,馬皓文寫申訴書時,馬飛以為父親還在工作,詢問父親自己可不可以先不睡覺。

馬皓文的回答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問我。

他把主動權還給兒子,同時也得到了正向的反饋——馬飛拿起了自己原來最頭疼的英語書開始學習。

家長怎麼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家長怎麼做。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更糾結的是,他們目前在做的,往往還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務員多好啊,穩定。”“女孩當老師最好了,容易找對象。”

這麼好的工作,我卻不珍惜,是不是我有問題?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懷疑和猶豫中,擰巴著過了一年又一年,錯過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期。

上學的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能告訴我們:怎麼區分過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那樣告訴我們:大學只是過程,是通向你未來的橋樑,而不是未來本身,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考個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沒想到,如果把收入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厭棄自己的工作。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哈佛商學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我們對一份工作是否有熱情,取決於兩類因素——

一類是基礎因素,即外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條件等等,但這些因素只能保證你不嫌棄這份工作,但不能讓你喜歡這份工作。

另一類,則是動力因素,即內因,比如挑戰性、責任感、獲得認可和個人成長。

這類因素往往和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關,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專業,最終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我們一生最大的成功並不是來自他人的評價,而是內心深處的滿足。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搞清楚什麼是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才是如何評價自己人生的關鍵。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教育要教給孩子什麼內容”的問題了:

教育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讓他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能夠反觀自己,學會自己思考人生的意義。

當一個孩子明白,好好學習不是為了上一個自己都不清楚的“好大學”,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時,他才能被真正激發出學習的熱情。

有些老師和家長喜歡給孩子講“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所以要補上自己的弱科。

這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教育不是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把。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孩子,你想做什麼?


怎麼幫孩子找到自己,這取決於父母和老師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

作家龍應臺有個主張,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只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從屬看待,我們才可能發現孩子真正的特質和閃光點。

說著簡單,做起來卻不易。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缺乏深入溝通的。

《銀河補習班》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是,鄧超塑造了一個非典型的中國爸爸,父親終於不再是寡言少語,默默付出了。

影片中,馬皓文非常喜歡和馬飛平等交流。他會看著他的眼睛,而且也經常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感受到被平等對待的馬飛,不會對他掩藏自己與學習無關的興趣,甚至會當著他的面放鬆地玩遊戲。

當馬皓文發現兒子對飛機感興趣時,就花錢給他買飛機模型,甚至在學校不允許請假,自己經濟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帶馬飛去南方看航展。

就是在這種不斷的溝通交流中,馬飛一步步發現並確認了自己的興趣,找到了人生的箭靶子。

只可惜,這樣幸運的孩子,目前還是太少了。

更現實的情況,倒更像《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個主角之一的法罕一出生,就被父親指明瞭人生道路:

“我出生於下午5點15分。5點16分,我爸爸就宣佈:我的兒子會是個工程師!我的命運之戳就此蓋下,至於我究竟想做什麼,從沒人問過!”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法罕一開始並沒有反抗,因為父母確實很“愛”他,自己熱著也要給法罕的房間裝空調,就為了讓他有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

父母確實是“為他好”:“你成為工程師,可以掙更多的錢,住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

可是,法罕在遵從父母意願,選擇了自己根本不喜歡也不擅長的專業後,成績始終很差。

好朋友蘭徹用一句話點醒了他:“傻瓜愛著攝影,卻要娶機器。每天惦念著攝影,如何學工程設計?”

這時候,法罕才決定為自己喜歡的攝影賭一把。

他跟父母說:“有了攝影工作後,可能會賺少點錢,住小點的房子,開小點的車,但是我快樂。 ”

是啊,大房子、豪車和內心真正的快樂比起來,哪個更重要呢?

很多人和法罕的父母一樣,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

但“為孩子好”的前提,應該是“知道孩子覺得什麼好”,而不是“我覺得孩子這樣最好”。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完美人生”這個詞乍一聽讓人無法拒絕,但是“完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面對這個辯題,陳銘老師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和愛人都是武漢大學辯論隊的教練,所以經常有人講,“你們女兒將來一定很能說”。

聽多了這種誇讚,陳銘並沒有感到開心。他意識到,女兒從出生開始,就失去了選擇一個不太會說話的人生的權利。

陳銘說,傳統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雕刻模式,父母信的,仁智禮儀信儒道釋,通通教給孩子。

而現代教育的理念認為,老師和家長應該真正變成園丁,不再關注一束花一棵草,而是關注空氣、土壤、養料和水分,儘可能營造好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自由成長。

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在《銀河補習班》中,馬皓文就經常鼓勵兒子,哪怕別人說馬飛“缺根弦”“笨蛋”,他依然堅定地說:

“你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我的兒子將會是這個學校最優秀的學生。”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心理學上有個原理叫“羅森塔爾效應”,又叫“期待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按期望對待一個人的時候,他真的會逐漸變成你期望的樣子。

所以,如果你期待孩子變得更優秀,就當成,他已經是一個優秀的孩子那樣去對待他吧,給他選擇的自由,也給他熱愛的權利。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父母是孩子全天候的老師


《銀河補習班》中還有一個片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馬皓文帶著兒子在外面轉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馬飛以為爸爸終於要開始輔導他作業了,結果馬皓文卻說“我已經輔導你一天了”

是啊,白天馬皓文和兒子看到一些工人,在為如何定點爆破一個正梯形的水塔而爭論不休,互相指責。

馬皓文直接走過去,用了一根水管就快速解決問題,兩分鐘就掙了八百塊。

他告訴兒子,這就是連通器原理,物理課上會學到。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中是如何描述連通器原理的呢?

幾個底部互相連通的容器,注入同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時連通器內各容器的液麵總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我相信,馬皓文這種學以致用的現場教學,比讓孩子背一百遍連通器原理更有用,順便還證明了知識就是力量。

到了晚上,馬皓文寫申訴書時,馬飛以為父親還在工作,詢問父親自己可不可以先不睡覺。

馬皓文的回答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問我。

他把主動權還給兒子,同時也得到了正向的反饋——馬飛拿起了自己原來最頭疼的英語書開始學習。

家長怎麼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家長怎麼做。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更糾結的是,他們目前在做的,往往還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務員多好啊,穩定。”“女孩當老師最好了,容易找對象。”

這麼好的工作,我卻不珍惜,是不是我有問題?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懷疑和猶豫中,擰巴著過了一年又一年,錯過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期。

上學的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能告訴我們:怎麼區分過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那樣告訴我們:大學只是過程,是通向你未來的橋樑,而不是未來本身,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考個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沒想到,如果把收入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厭棄自己的工作。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哈佛商學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我們對一份工作是否有熱情,取決於兩類因素——

一類是基礎因素,即外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條件等等,但這些因素只能保證你不嫌棄這份工作,但不能讓你喜歡這份工作。

另一類,則是動力因素,即內因,比如挑戰性、責任感、獲得認可和個人成長。

這類因素往往和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關,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專業,最終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我們一生最大的成功並不是來自他人的評價,而是內心深處的滿足。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搞清楚什麼是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才是如何評價自己人生的關鍵。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教育要教給孩子什麼內容”的問題了:

教育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讓他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能夠反觀自己,學會自己思考人生的意義。

當一個孩子明白,好好學習不是為了上一個自己都不清楚的“好大學”,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時,他才能被真正激發出學習的熱情。

有些老師和家長喜歡給孩子講“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所以要補上自己的弱科。

這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教育不是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把。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孩子,你想做什麼?


怎麼幫孩子找到自己,這取決於父母和老師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

作家龍應臺有個主張,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只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從屬看待,我們才可能發現孩子真正的特質和閃光點。

說著簡單,做起來卻不易。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缺乏深入溝通的。

《銀河補習班》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是,鄧超塑造了一個非典型的中國爸爸,父親終於不再是寡言少語,默默付出了。

影片中,馬皓文非常喜歡和馬飛平等交流。他會看著他的眼睛,而且也經常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感受到被平等對待的馬飛,不會對他掩藏自己與學習無關的興趣,甚至會當著他的面放鬆地玩遊戲。

當馬皓文發現兒子對飛機感興趣時,就花錢給他買飛機模型,甚至在學校不允許請假,自己經濟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帶馬飛去南方看航展。

就是在這種不斷的溝通交流中,馬飛一步步發現並確認了自己的興趣,找到了人生的箭靶子。

只可惜,這樣幸運的孩子,目前還是太少了。

更現實的情況,倒更像《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個主角之一的法罕一出生,就被父親指明瞭人生道路:

“我出生於下午5點15分。5點16分,我爸爸就宣佈:我的兒子會是個工程師!我的命運之戳就此蓋下,至於我究竟想做什麼,從沒人問過!”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法罕一開始並沒有反抗,因為父母確實很“愛”他,自己熱著也要給法罕的房間裝空調,就為了讓他有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

父母確實是“為他好”:“你成為工程師,可以掙更多的錢,住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

可是,法罕在遵從父母意願,選擇了自己根本不喜歡也不擅長的專業後,成績始終很差。

好朋友蘭徹用一句話點醒了他:“傻瓜愛著攝影,卻要娶機器。每天惦念著攝影,如何學工程設計?”

這時候,法罕才決定為自己喜歡的攝影賭一把。

他跟父母說:“有了攝影工作後,可能會賺少點錢,住小點的房子,開小點的車,但是我快樂。 ”

是啊,大房子、豪車和內心真正的快樂比起來,哪個更重要呢?

很多人和法罕的父母一樣,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

但“為孩子好”的前提,應該是“知道孩子覺得什麼好”,而不是“我覺得孩子這樣最好”。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完美人生”這個詞乍一聽讓人無法拒絕,但是“完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面對這個辯題,陳銘老師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和愛人都是武漢大學辯論隊的教練,所以經常有人講,“你們女兒將來一定很能說”。

聽多了這種誇讚,陳銘並沒有感到開心。他意識到,女兒從出生開始,就失去了選擇一個不太會說話的人生的權利。

陳銘說,傳統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雕刻模式,父母信的,仁智禮儀信儒道釋,通通教給孩子。

而現代教育的理念認為,老師和家長應該真正變成園丁,不再關注一束花一棵草,而是關注空氣、土壤、養料和水分,儘可能營造好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自由成長。

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在《銀河補習班》中,馬皓文就經常鼓勵兒子,哪怕別人說馬飛“缺根弦”“笨蛋”,他依然堅定地說:

“你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我的兒子將會是這個學校最優秀的學生。”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心理學上有個原理叫“羅森塔爾效應”,又叫“期待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按期望對待一個人的時候,他真的會逐漸變成你期望的樣子。

所以,如果你期待孩子變得更優秀,就當成,他已經是一個優秀的孩子那樣去對待他吧,給他選擇的自由,也給他熱愛的權利。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父母是孩子全天候的老師


《銀河補習班》中還有一個片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馬皓文帶著兒子在外面轉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馬飛以為爸爸終於要開始輔導他作業了,結果馬皓文卻說“我已經輔導你一天了”

是啊,白天馬皓文和兒子看到一些工人,在為如何定點爆破一個正梯形的水塔而爭論不休,互相指責。

馬皓文直接走過去,用了一根水管就快速解決問題,兩分鐘就掙了八百塊。

他告訴兒子,這就是連通器原理,物理課上會學到。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中是如何描述連通器原理的呢?

幾個底部互相連通的容器,注入同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時連通器內各容器的液麵總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我相信,馬皓文這種學以致用的現場教學,比讓孩子背一百遍連通器原理更有用,順便還證明了知識就是力量。

到了晚上,馬皓文寫申訴書時,馬飛以為父親還在工作,詢問父親自己可不可以先不睡覺。

馬皓文的回答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問我。

他把主動權還給兒子,同時也得到了正向的反饋——馬飛拿起了自己原來最頭疼的英語書開始學習。

家長怎麼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家長怎麼做。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見過哪些父母驚豔到你的教育方式?

知友“燕藝丹”的回答是:“做一對平等的夫妻”。

她家在山西的一個小城,男尊女卑十分嚴重,甚至丈夫打老婆,都讓人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可她家裡不一樣。

爸媽都是工科專業,職位相當,收入也不相上下。她小時候生病或者學校有事,都是誰有空誰管,倆人不會覺得,這天然就該是某一方的責任。

這樣的家庭環境,從來沒讓她覺得男生女生在能力上有什麼高下,或者“女孩子理科不行”,更無法想象被“養著”是什麼情況。以至於聽到有人說女孩子要獨立,她還很疑惑:不然呢?做人不就應該獨立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最為深遠的。

父母更是孩子全天候的老師,除了學校課堂上會傳授的知識外,立足於這個社會的生存智慧,待人接物的人情世故,立身做事的價值選擇,父母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更糾結的是,他們目前在做的,往往還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務員多好啊,穩定。”“女孩當老師最好了,容易找對象。”

這麼好的工作,我卻不珍惜,是不是我有問題?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懷疑和猶豫中,擰巴著過了一年又一年,錯過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期。

上學的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能告訴我們:怎麼區分過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那樣告訴我們:大學只是過程,是通向你未來的橋樑,而不是未來本身,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考個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沒想到,如果把收入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厭棄自己的工作。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哈佛商學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我們對一份工作是否有熱情,取決於兩類因素——

一類是基礎因素,即外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條件等等,但這些因素只能保證你不嫌棄這份工作,但不能讓你喜歡這份工作。

另一類,則是動力因素,即內因,比如挑戰性、責任感、獲得認可和個人成長。

這類因素往往和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關,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專業,最終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我們一生最大的成功並不是來自他人的評價,而是內心深處的滿足。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搞清楚什麼是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才是如何評價自己人生的關鍵。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教育要教給孩子什麼內容”的問題了:

教育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讓他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能夠反觀自己,學會自己思考人生的意義。

當一個孩子明白,好好學習不是為了上一個自己都不清楚的“好大學”,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時,他才能被真正激發出學習的熱情。

有些老師和家長喜歡給孩子講“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所以要補上自己的弱科。

這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教育不是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把。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孩子,你想做什麼?


怎麼幫孩子找到自己,這取決於父母和老師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

作家龍應臺有個主張,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只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從屬看待,我們才可能發現孩子真正的特質和閃光點。

說著簡單,做起來卻不易。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缺乏深入溝通的。

《銀河補習班》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是,鄧超塑造了一個非典型的中國爸爸,父親終於不再是寡言少語,默默付出了。

影片中,馬皓文非常喜歡和馬飛平等交流。他會看著他的眼睛,而且也經常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感受到被平等對待的馬飛,不會對他掩藏自己與學習無關的興趣,甚至會當著他的面放鬆地玩遊戲。

當馬皓文發現兒子對飛機感興趣時,就花錢給他買飛機模型,甚至在學校不允許請假,自己經濟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帶馬飛去南方看航展。

就是在這種不斷的溝通交流中,馬飛一步步發現並確認了自己的興趣,找到了人生的箭靶子。

只可惜,這樣幸運的孩子,目前還是太少了。

更現實的情況,倒更像《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個主角之一的法罕一出生,就被父親指明瞭人生道路:

“我出生於下午5點15分。5點16分,我爸爸就宣佈:我的兒子會是個工程師!我的命運之戳就此蓋下,至於我究竟想做什麼,從沒人問過!”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法罕一開始並沒有反抗,因為父母確實很“愛”他,自己熱著也要給法罕的房間裝空調,就為了讓他有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

父母確實是“為他好”:“你成為工程師,可以掙更多的錢,住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

可是,法罕在遵從父母意願,選擇了自己根本不喜歡也不擅長的專業後,成績始終很差。

好朋友蘭徹用一句話點醒了他:“傻瓜愛著攝影,卻要娶機器。每天惦念著攝影,如何學工程設計?”

這時候,法罕才決定為自己喜歡的攝影賭一把。

他跟父母說:“有了攝影工作後,可能會賺少點錢,住小點的房子,開小點的車,但是我快樂。 ”

是啊,大房子、豪車和內心真正的快樂比起來,哪個更重要呢?

很多人和法罕的父母一樣,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

但“為孩子好”的前提,應該是“知道孩子覺得什麼好”,而不是“我覺得孩子這樣最好”。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完美人生”這個詞乍一聽讓人無法拒絕,但是“完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面對這個辯題,陳銘老師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和愛人都是武漢大學辯論隊的教練,所以經常有人講,“你們女兒將來一定很能說”。

聽多了這種誇讚,陳銘並沒有感到開心。他意識到,女兒從出生開始,就失去了選擇一個不太會說話的人生的權利。

陳銘說,傳統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雕刻模式,父母信的,仁智禮儀信儒道釋,通通教給孩子。

而現代教育的理念認為,老師和家長應該真正變成園丁,不再關注一束花一棵草,而是關注空氣、土壤、養料和水分,儘可能營造好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自由成長。

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在《銀河補習班》中,馬皓文就經常鼓勵兒子,哪怕別人說馬飛“缺根弦”“笨蛋”,他依然堅定地說:

“你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我的兒子將會是這個學校最優秀的學生。”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心理學上有個原理叫“羅森塔爾效應”,又叫“期待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按期望對待一個人的時候,他真的會逐漸變成你期望的樣子。

所以,如果你期待孩子變得更優秀,就當成,他已經是一個優秀的孩子那樣去對待他吧,給他選擇的自由,也給他熱愛的權利。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父母是孩子全天候的老師


《銀河補習班》中還有一個片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馬皓文帶著兒子在外面轉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馬飛以為爸爸終於要開始輔導他作業了,結果馬皓文卻說“我已經輔導你一天了”

是啊,白天馬皓文和兒子看到一些工人,在為如何定點爆破一個正梯形的水塔而爭論不休,互相指責。

馬皓文直接走過去,用了一根水管就快速解決問題,兩分鐘就掙了八百塊。

他告訴兒子,這就是連通器原理,物理課上會學到。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中是如何描述連通器原理的呢?

幾個底部互相連通的容器,注入同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時連通器內各容器的液麵總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我相信,馬皓文這種學以致用的現場教學,比讓孩子背一百遍連通器原理更有用,順便還證明了知識就是力量。

到了晚上,馬皓文寫申訴書時,馬飛以為父親還在工作,詢問父親自己可不可以先不睡覺。

馬皓文的回答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問我。

他把主動權還給兒子,同時也得到了正向的反饋——馬飛拿起了自己原來最頭疼的英語書開始學習。

家長怎麼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家長怎麼做。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見過哪些父母驚豔到你的教育方式?

知友“燕藝丹”的回答是:“做一對平等的夫妻”。

她家在山西的一個小城,男尊女卑十分嚴重,甚至丈夫打老婆,都讓人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可她家裡不一樣。

爸媽都是工科專業,職位相當,收入也不相上下。她小時候生病或者學校有事,都是誰有空誰管,倆人不會覺得,這天然就該是某一方的責任。

這樣的家庭環境,從來沒讓她覺得男生女生在能力上有什麼高下,或者“女孩子理科不行”,更無法想象被“養著”是什麼情況。以至於聽到有人說女孩子要獨立,她還很疑惑:不然呢?做人不就應該獨立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最為深遠的。

父母更是孩子全天候的老師,除了學校課堂上會傳授的知識外,立足於這個社會的生存智慧,待人接物的人情世故,立身做事的價值選擇,父母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更糾結的是,他們目前在做的,往往還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務員多好啊,穩定。”“女孩當老師最好了,容易找對象。”

這麼好的工作,我卻不珍惜,是不是我有問題?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懷疑和猶豫中,擰巴著過了一年又一年,錯過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期。

上學的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能告訴我們:怎麼區分過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那樣告訴我們:大學只是過程,是通向你未來的橋樑,而不是未來本身,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考個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沒想到,如果把收入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厭棄自己的工作。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哈佛商學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我們對一份工作是否有熱情,取決於兩類因素——

一類是基礎因素,即外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條件等等,但這些因素只能保證你不嫌棄這份工作,但不能讓你喜歡這份工作。

另一類,則是動力因素,即內因,比如挑戰性、責任感、獲得認可和個人成長。

這類因素往往和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關,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專業,最終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我們一生最大的成功並不是來自他人的評價,而是內心深處的滿足。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搞清楚什麼是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才是如何評價自己人生的關鍵。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教育要教給孩子什麼內容”的問題了:

教育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讓他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能夠反觀自己,學會自己思考人生的意義。

當一個孩子明白,好好學習不是為了上一個自己都不清楚的“好大學”,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時,他才能被真正激發出學習的熱情。

有些老師和家長喜歡給孩子講“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所以要補上自己的弱科。

這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教育不是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把。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孩子,你想做什麼?


怎麼幫孩子找到自己,這取決於父母和老師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

作家龍應臺有個主張,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只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從屬看待,我們才可能發現孩子真正的特質和閃光點。

說著簡單,做起來卻不易。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缺乏深入溝通的。

《銀河補習班》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是,鄧超塑造了一個非典型的中國爸爸,父親終於不再是寡言少語,默默付出了。

影片中,馬皓文非常喜歡和馬飛平等交流。他會看著他的眼睛,而且也經常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感受到被平等對待的馬飛,不會對他掩藏自己與學習無關的興趣,甚至會當著他的面放鬆地玩遊戲。

當馬皓文發現兒子對飛機感興趣時,就花錢給他買飛機模型,甚至在學校不允許請假,自己經濟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帶馬飛去南方看航展。

就是在這種不斷的溝通交流中,馬飛一步步發現並確認了自己的興趣,找到了人生的箭靶子。

只可惜,這樣幸運的孩子,目前還是太少了。

更現實的情況,倒更像《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個主角之一的法罕一出生,就被父親指明瞭人生道路:

“我出生於下午5點15分。5點16分,我爸爸就宣佈:我的兒子會是個工程師!我的命運之戳就此蓋下,至於我究竟想做什麼,從沒人問過!”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法罕一開始並沒有反抗,因為父母確實很“愛”他,自己熱著也要給法罕的房間裝空調,就為了讓他有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

父母確實是“為他好”:“你成為工程師,可以掙更多的錢,住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

可是,法罕在遵從父母意願,選擇了自己根本不喜歡也不擅長的專業後,成績始終很差。

好朋友蘭徹用一句話點醒了他:“傻瓜愛著攝影,卻要娶機器。每天惦念著攝影,如何學工程設計?”

這時候,法罕才決定為自己喜歡的攝影賭一把。

他跟父母說:“有了攝影工作後,可能會賺少點錢,住小點的房子,開小點的車,但是我快樂。 ”

是啊,大房子、豪車和內心真正的快樂比起來,哪個更重要呢?

很多人和法罕的父母一樣,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

但“為孩子好”的前提,應該是“知道孩子覺得什麼好”,而不是“我覺得孩子這樣最好”。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完美人生”這個詞乍一聽讓人無法拒絕,但是“完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面對這個辯題,陳銘老師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和愛人都是武漢大學辯論隊的教練,所以經常有人講,“你們女兒將來一定很能說”。

聽多了這種誇讚,陳銘並沒有感到開心。他意識到,女兒從出生開始,就失去了選擇一個不太會說話的人生的權利。

陳銘說,傳統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雕刻模式,父母信的,仁智禮儀信儒道釋,通通教給孩子。

而現代教育的理念認為,老師和家長應該真正變成園丁,不再關注一束花一棵草,而是關注空氣、土壤、養料和水分,儘可能營造好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自由成長。

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在《銀河補習班》中,馬皓文就經常鼓勵兒子,哪怕別人說馬飛“缺根弦”“笨蛋”,他依然堅定地說:

“你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我的兒子將會是這個學校最優秀的學生。”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心理學上有個原理叫“羅森塔爾效應”,又叫“期待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按期望對待一個人的時候,他真的會逐漸變成你期望的樣子。

所以,如果你期待孩子變得更優秀,就當成,他已經是一個優秀的孩子那樣去對待他吧,給他選擇的自由,也給他熱愛的權利。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父母是孩子全天候的老師


《銀河補習班》中還有一個片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馬皓文帶著兒子在外面轉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馬飛以為爸爸終於要開始輔導他作業了,結果馬皓文卻說“我已經輔導你一天了”

是啊,白天馬皓文和兒子看到一些工人,在為如何定點爆破一個正梯形的水塔而爭論不休,互相指責。

馬皓文直接走過去,用了一根水管就快速解決問題,兩分鐘就掙了八百塊。

他告訴兒子,這就是連通器原理,物理課上會學到。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中是如何描述連通器原理的呢?

幾個底部互相連通的容器,注入同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時連通器內各容器的液麵總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我相信,馬皓文這種學以致用的現場教學,比讓孩子背一百遍連通器原理更有用,順便還證明了知識就是力量。

到了晚上,馬皓文寫申訴書時,馬飛以為父親還在工作,詢問父親自己可不可以先不睡覺。

馬皓文的回答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問我。

他把主動權還給兒子,同時也得到了正向的反饋——馬飛拿起了自己原來最頭疼的英語書開始學習。

家長怎麼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家長怎麼做。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見過哪些父母驚豔到你的教育方式?

知友“燕藝丹”的回答是:“做一對平等的夫妻”。

她家在山西的一個小城,男尊女卑十分嚴重,甚至丈夫打老婆,都讓人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可她家裡不一樣。

爸媽都是工科專業,職位相當,收入也不相上下。她小時候生病或者學校有事,都是誰有空誰管,倆人不會覺得,這天然就該是某一方的責任。

這樣的家庭環境,從來沒讓她覺得男生女生在能力上有什麼高下,或者“女孩子理科不行”,更無法想象被“養著”是什麼情況。以至於聽到有人說女孩子要獨立,她還很疑惑:不然呢?做人不就應該獨立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最為深遠的。

父母更是孩子全天候的老師,除了學校課堂上會傳授的知識外,立足於這個社會的生存智慧,待人接物的人情世故,立身做事的價值選擇,父母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所以,家長的一次身體力行,勝過一萬次口頭說教。

在《銀河補習班》的開頭,在自己設計的大橋前,馬皓文對馬飛說:“爸爸是魔術師,變了個大魔術,就有了這座橋……”話音未落,橋塌了。馬飛興奮地說:“爸爸,這個魔術太厲害了!你還能再變一次嗎?”

影片結尾,二十年多年後,當成為宇航員的馬飛成功解決飛船故障返回地面,沒想到爸爸馬皓文用了同樣一句話來迎接他:“這個魔術太厲害了!你還能再變一次嗎?”

在書單君看來,好的教育,就是一場神奇的魔術。

它會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焰,會讓空洞的眼神重新發出光亮,會將無可救藥的壞孩子,變成優秀卓越的航天員,會把人人眼中的煤球,變成閃閃發光的鑽石……

每一位老師,每一對父母,都有機會成為這樣的魔術師。

當我們能夠以身作則,能夠更多地去看到孩子的閃光點,鼓勵他們思考人生意義,勇敢去追求內心的興趣時,我們終會迎來那“見證奇蹟的時刻”。


"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特別崇拜父親?

對馬飛來說,那個時刻發生在他的6歲生日。

那還是1991年,爸爸馬皓文作為北京亞運會的火炬手,在萬眾矚目下舉著聖火向他跑來,並且把親手製作的地球儀送給了他作為生日禮物。

那也是馬皓文人生的高光時刻:聖火傳遞的終點,正是他作為設計師主持建造的東沛大橋。儀式結束後,它即將正式通車。

馬飛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著鮮花、掌聲、人群的歡呼。可萬萬沒想到,剛建成的大橋突然在他們眼皮底下垮塌了……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這就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開頭。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橋垮塌,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替整個單位背了黑鍋,入獄7年。這期間,妻子離婚,兒子馬飛成了讓學校頭疼的墊底差生。他出獄之後,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兒子完成了從墊底生到航天員的逆襲。

電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億元,但爭議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極力推薦;也有人質疑劇本邏輯,表示不切實際。

每個人對電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這部電影更多帶給書單君的,卻是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

也就是說,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作為父母或老師,最值得教給孩子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為什麼要學習?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單君當時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是有一點震撼的。

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但是,然後呢?

上完大學,才二十出頭,可能連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後的日子孩子們要怎麼辦?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學當體育老師。對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來說,在編老師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穩定和體面的工作了,鐵飯碗,收入不差,還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幾天,小白突然跟我說她不想當老師了,因為覺得沒勁。

我很意外,於是和她有了如下叩問靈魂的對話:

“覺得沒意思,那當初幹嘛去考老師啊?”

“我學的體育,不當體育老師還能幹啥?爸媽也都想讓我當老師。”

“學體育,難道不是因為喜歡嗎?”

“當時主要是為了好考學……”

“……那你現在想幹什麼?”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個例。其實,只要你留心,會發現周圍不少工作了幾年的人都在苦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更糾結的是,他們目前在做的,往往還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務員多好啊,穩定。”“女孩當老師最好了,容易找對象。”

這麼好的工作,我卻不珍惜,是不是我有問題?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懷疑和猶豫中,擰巴著過了一年又一年,錯過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期。

上學的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能告訴我們:怎麼區分過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那樣告訴我們:大學只是過程,是通向你未來的橋樑,而不是未來本身,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考個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個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沒想到,如果把收入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遲早有一天我們會厭棄自己的工作。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哈佛商學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我們對一份工作是否有熱情,取決於兩類因素——

一類是基礎因素,即外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條件等等,但這些因素只能保證你不嫌棄這份工作,但不能讓你喜歡這份工作。

另一類,則是動力因素,即內因,比如挑戰性、責任感、獲得認可和個人成長。

這類因素往往和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關,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專業,最終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我們一生最大的成功並不是來自他人的評價,而是內心深處的滿足。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搞清楚什麼是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才是如何評價自己人生的關鍵。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教育要教給孩子什麼內容”的問題了:

教育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讓他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能夠反觀自己,學會自己思考人生的意義。

當一個孩子明白,好好學習不是為了上一個自己都不清楚的“好大學”,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時,他才能被真正激發出學習的熱情。

有些老師和家長喜歡給孩子講“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所以要補上自己的弱科。

這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教育不是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把。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孩子,你想做什麼?


怎麼幫孩子找到自己,這取決於父母和老師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

作家龍應臺有個主張,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只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從屬看待,我們才可能發現孩子真正的特質和閃光點。

說著簡單,做起來卻不易。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缺乏深入溝通的。

《銀河補習班》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是,鄧超塑造了一個非典型的中國爸爸,父親終於不再是寡言少語,默默付出了。

影片中,馬皓文非常喜歡和馬飛平等交流。他會看著他的眼睛,而且也經常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感受到被平等對待的馬飛,不會對他掩藏自己與學習無關的興趣,甚至會當著他的面放鬆地玩遊戲。

當馬皓文發現兒子對飛機感興趣時,就花錢給他買飛機模型,甚至在學校不允許請假,自己經濟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帶馬飛去南方看航展。

就是在這種不斷的溝通交流中,馬飛一步步發現並確認了自己的興趣,找到了人生的箭靶子。

只可惜,這樣幸運的孩子,目前還是太少了。

更現實的情況,倒更像《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個主角之一的法罕一出生,就被父親指明瞭人生道路:

“我出生於下午5點15分。5點16分,我爸爸就宣佈:我的兒子會是個工程師!我的命運之戳就此蓋下,至於我究竟想做什麼,從沒人問過!”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法罕一開始並沒有反抗,因為父母確實很“愛”他,自己熱著也要給法罕的房間裝空調,就為了讓他有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

父母確實是“為他好”:“你成為工程師,可以掙更多的錢,住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

可是,法罕在遵從父母意願,選擇了自己根本不喜歡也不擅長的專業後,成績始終很差。

好朋友蘭徹用一句話點醒了他:“傻瓜愛著攝影,卻要娶機器。每天惦念著攝影,如何學工程設計?”

這時候,法罕才決定為自己喜歡的攝影賭一把。

他跟父母說:“有了攝影工作後,可能會賺少點錢,住小點的房子,開小點的車,但是我快樂。 ”

是啊,大房子、豪車和內心真正的快樂比起來,哪個更重要呢?

很多人和法罕的父母一樣,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

但“為孩子好”的前提,應該是“知道孩子覺得什麼好”,而不是“我覺得孩子這樣最好”。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有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完美人生”這個詞乍一聽讓人無法拒絕,但是“完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面對這個辯題,陳銘老師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和愛人都是武漢大學辯論隊的教練,所以經常有人講,“你們女兒將來一定很能說”。

聽多了這種誇讚,陳銘並沒有感到開心。他意識到,女兒從出生開始,就失去了選擇一個不太會說話的人生的權利。

陳銘說,傳統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雕刻模式,父母信的,仁智禮儀信儒道釋,通通教給孩子。

而現代教育的理念認為,老師和家長應該真正變成園丁,不再關注一束花一棵草,而是關注空氣、土壤、養料和水分,儘可能營造好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自由成長。

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在《銀河補習班》中,馬皓文就經常鼓勵兒子,哪怕別人說馬飛“缺根弦”“笨蛋”,他依然堅定地說:

“你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我的兒子將會是這個學校最優秀的學生。”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心理學上有個原理叫“羅森塔爾效應”,又叫“期待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按期望對待一個人的時候,他真的會逐漸變成你期望的樣子。

所以,如果你期待孩子變得更優秀,就當成,他已經是一個優秀的孩子那樣去對待他吧,給他選擇的自由,也給他熱愛的權利。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父母是孩子全天候的老師


《銀河補習班》中還有一個片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馬皓文帶著兒子在外面轉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馬飛以為爸爸終於要開始輔導他作業了,結果馬皓文卻說“我已經輔導你一天了”

是啊,白天馬皓文和兒子看到一些工人,在為如何定點爆破一個正梯形的水塔而爭論不休,互相指責。

馬皓文直接走過去,用了一根水管就快速解決問題,兩分鐘就掙了八百塊。

他告訴兒子,這就是連通器原理,物理課上會學到。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書中是如何描述連通器原理的呢?

幾個底部互相連通的容器,注入同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時連通器內各容器的液麵總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我相信,馬皓文這種學以致用的現場教學,比讓孩子背一百遍連通器原理更有用,順便還證明了知識就是力量。

到了晚上,馬皓文寫申訴書時,馬飛以為父親還在工作,詢問父親自己可不可以先不睡覺。

馬皓文的回答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問我。

他把主動權還給兒子,同時也得到了正向的反饋——馬飛拿起了自己原來最頭疼的英語書開始學習。

家長怎麼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家長怎麼做。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見過哪些父母驚豔到你的教育方式?

知友“燕藝丹”的回答是:“做一對平等的夫妻”。

她家在山西的一個小城,男尊女卑十分嚴重,甚至丈夫打老婆,都讓人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可她家裡不一樣。

爸媽都是工科專業,職位相當,收入也不相上下。她小時候生病或者學校有事,都是誰有空誰管,倆人不會覺得,這天然就該是某一方的責任。

這樣的家庭環境,從來沒讓她覺得男生女生在能力上有什麼高下,或者“女孩子理科不行”,更無法想象被“養著”是什麼情況。以至於聽到有人說女孩子要獨立,她還很疑惑:不然呢?做人不就應該獨立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最為深遠的。

父母更是孩子全天候的老師,除了學校課堂上會傳授的知識外,立足於這個社會的生存智慧,待人接物的人情世故,立身做事的價值選擇,父母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所以,家長的一次身體力行,勝過一萬次口頭說教。

在《銀河補習班》的開頭,在自己設計的大橋前,馬皓文對馬飛說:“爸爸是魔術師,變了個大魔術,就有了這座橋……”話音未落,橋塌了。馬飛興奮地說:“爸爸,這個魔術太厲害了!你還能再變一次嗎?”

影片結尾,二十年多年後,當成為宇航員的馬飛成功解決飛船故障返回地面,沒想到爸爸馬皓文用了同樣一句話來迎接他:“這個魔術太厲害了!你還能再變一次嗎?”

在書單君看來,好的教育,就是一場神奇的魔術。

它會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焰,會讓空洞的眼神重新發出光亮,會將無可救藥的壞孩子,變成優秀卓越的航天員,會把人人眼中的煤球,變成閃閃發光的鑽石……

每一位老師,每一對父母,都有機會成為這樣的魔術師。

當我們能夠以身作則,能夠更多地去看到孩子的閃光點,鼓勵他們思考人生意義,勇敢去追求內心的興趣時,我們終會迎來那“見證奇蹟的時刻”。


《銀河補習班》:鄧超讓孩子逆襲成優等生,他做對了哪3件事?



主筆 | 燕妮 編輯 | 黑羊

圖源 | 《銀河補習班》、《爸爸是女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