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可能是你用錯了方法'

不完美媽媽 幼兒園 睡眠 心理學 年糕媽媽 2019-08-15
"

作者簡介:Beth,中科院心理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在讀碩士。為了做個好媽媽,我拼了。


1

有段時間,兒子總是不好好吃飯,娃他爹為了催促他快點吃完,經常會說,“你快點吃完,吃完我給你買車車。”

一聽到“買車車”,兒子頓時就精神了,雖然還是不情不願,但還是很快會把飯吃完。

這一招很奏效,於是家裡人引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兒子磨磨蹭蹭不肯睡覺,奶奶馬上搬出那句:“你快點洗澡睡覺,明天奶奶給你買車車”。

早上送園兒子耍賴不起床、不肯去,爺爺說一句:“你好好上幼兒園,爺爺給你買車車”,準保好使。


"

作者簡介:Beth,中科院心理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在讀碩士。為了做個好媽媽,我拼了。


1

有段時間,兒子總是不好好吃飯,娃他爹為了催促他快點吃完,經常會說,“你快點吃完,吃完我給你買車車。”

一聽到“買車車”,兒子頓時就精神了,雖然還是不情不願,但還是很快會把飯吃完。

這一招很奏效,於是家裡人引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兒子磨磨蹭蹭不肯睡覺,奶奶馬上搬出那句:“你快點洗澡睡覺,明天奶奶給你買車車”。

早上送園兒子耍賴不起床、不肯去,爺爺說一句:“你好好上幼兒園,爺爺給你買車車”,準保好使。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可能是你用錯了方法


不知不覺中,兒子變得越來越會談條件,“我吃飯,媽媽給我買車車好嗎?”“我去幼兒園,給我買車車好嗎?”

眼看孩子把做什麼事,都變成交換車車的條件,我實在忍不住了:“咱們能不能,不要用買車車作為讓他吃飯、洗澡、去幼兒園的交換條件啊?這樣下去孩子真的要被帶歪了!”

我的這些話,還真不是一時賭氣!


2

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物質獎勵短期內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但從孩子長遠的成長和發展來看,一味用物質獎勵來激發孩子去完成某件事,並不是很明智的做法。

因為從行為心理學角度看,物質獎勵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事物的內在價值上轉移到獎勵上。

如果我們總是用物質獎勵來鼓勵孩子去吃飯、上學,慢慢的孩子就會越來越喜歡談條件,而忘記了吃飯其實是為自己長身體,上學其實是為自己長本事。

心理學家德西,1971 年做過一個實驗:他找來兩組志願者,讓他們進行一場答題競賽。

這場競賽一共有三場:第一場所有人都沒有獎勵;第二場 A 組志願者解一個題,就可以得到 1 美元,B 組還是沒任何獎勵;第三場又取消了所有獎勵。

結果很有趣:被獎勵過的 A 第二場確實很努力,但當發現第三場沒獎勵,願意繼續解題的人一下就少了;而一直沒有被獎勵的 B 組,第三場參與積極性仍然很高。

不難看出,物質獎勵的刺激,反而會減少活動本身給人的內在吸引力,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德西效應”。

所以,當大人試圖用玩具、糖果,來讓孩子乖乖吃飯、睡覺、上學的時候,也在傷害著孩子要對自己健康負責的責任意識、享受挑戰的成就感。


"

作者簡介:Beth,中科院心理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在讀碩士。為了做個好媽媽,我拼了。


1

有段時間,兒子總是不好好吃飯,娃他爹為了催促他快點吃完,經常會說,“你快點吃完,吃完我給你買車車。”

一聽到“買車車”,兒子頓時就精神了,雖然還是不情不願,但還是很快會把飯吃完。

這一招很奏效,於是家裡人引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兒子磨磨蹭蹭不肯睡覺,奶奶馬上搬出那句:“你快點洗澡睡覺,明天奶奶給你買車車”。

早上送園兒子耍賴不起床、不肯去,爺爺說一句:“你好好上幼兒園,爺爺給你買車車”,準保好使。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可能是你用錯了方法


不知不覺中,兒子變得越來越會談條件,“我吃飯,媽媽給我買車車好嗎?”“我去幼兒園,給我買車車好嗎?”

眼看孩子把做什麼事,都變成交換車車的條件,我實在忍不住了:“咱們能不能,不要用買車車作為讓他吃飯、洗澡、去幼兒園的交換條件啊?這樣下去孩子真的要被帶歪了!”

我的這些話,還真不是一時賭氣!


2

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物質獎勵短期內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但從孩子長遠的成長和發展來看,一味用物質獎勵來激發孩子去完成某件事,並不是很明智的做法。

因為從行為心理學角度看,物質獎勵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事物的內在價值上轉移到獎勵上。

如果我們總是用物質獎勵來鼓勵孩子去吃飯、上學,慢慢的孩子就會越來越喜歡談條件,而忘記了吃飯其實是為自己長身體,上學其實是為自己長本事。

心理學家德西,1971 年做過一個實驗:他找來兩組志願者,讓他們進行一場答題競賽。

這場競賽一共有三場:第一場所有人都沒有獎勵;第二場 A 組志願者解一個題,就可以得到 1 美元,B 組還是沒任何獎勵;第三場又取消了所有獎勵。

結果很有趣:被獎勵過的 A 第二場確實很努力,但當發現第三場沒獎勵,願意繼續解題的人一下就少了;而一直沒有被獎勵的 B 組,第三場參與積極性仍然很高。

不難看出,物質獎勵的刺激,反而會減少活動本身給人的內在吸引力,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德西效應”。

所以,當大人試圖用玩具、糖果,來讓孩子乖乖吃飯、睡覺、上學的時候,也在傷害著孩子要對自己健康負責的責任意識、享受挑戰的成就感。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可能是你用錯了方法


3

那麼可能有媽媽就要問了:那是不是絕對不能給娃獎勵?尤其是物質獎勵了?

當然不是!獎勵可以有,但用法跟孩子的年齡有非常大的關係。

下面我們通過各個年齡段不同的特徵,幫家長拆解了一些獎勵的適齡方法:

3 歲:進步和倒退並存的年紀,需要掌控感做獎勵

3 歲孩子在面對環境變化的時候安全感很低,也常常顯得容易焦慮、歇斯底里。

這時候對孩子來說,掌控感就是很好的獎勵。

比如你想讓他乖乖吃飯,就跟他玩一個“吃飯機器人”遊戲:先讓孩子命令媽媽夾什麼菜、吃幾口(可以先規定個上限,比如 5 口),然後媽媽再來指揮孩子,效果就很好。

生活裡多給孩子一些獲得掌控感的機會,也是一種很好的獎勵方式:比如和孩子約定好睡覺、刷牙的時間,看動畫片的長度,每當他主動做到一次,就貼一個標記。當拿到 10 個標記時,他不僅可以玩“吃飯機器人”遊戲,甚至可以規定早餐吃什麼、在哪裡吃,都能讓他更願意發自內心地去做好一件事。

4 歲:喜歡新奇、驚喜的年紀,切記不要去事先承諾獎勵

4 歲孩子喜歡新鮮感的刺激,出其不意的驚喜更受歡迎。

所以千萬不要再說“你要是怎樣怎樣,我就給你什麼什麼”這樣的話了,這個時候獎品越誘人、危害就越大。

反而一些意外之喜,效果要好得多。


"

作者簡介:Beth,中科院心理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在讀碩士。為了做個好媽媽,我拼了。


1

有段時間,兒子總是不好好吃飯,娃他爹為了催促他快點吃完,經常會說,“你快點吃完,吃完我給你買車車。”

一聽到“買車車”,兒子頓時就精神了,雖然還是不情不願,但還是很快會把飯吃完。

這一招很奏效,於是家裡人引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兒子磨磨蹭蹭不肯睡覺,奶奶馬上搬出那句:“你快點洗澡睡覺,明天奶奶給你買車車”。

早上送園兒子耍賴不起床、不肯去,爺爺說一句:“你好好上幼兒園,爺爺給你買車車”,準保好使。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可能是你用錯了方法


不知不覺中,兒子變得越來越會談條件,“我吃飯,媽媽給我買車車好嗎?”“我去幼兒園,給我買車車好嗎?”

眼看孩子把做什麼事,都變成交換車車的條件,我實在忍不住了:“咱們能不能,不要用買車車作為讓他吃飯、洗澡、去幼兒園的交換條件啊?這樣下去孩子真的要被帶歪了!”

我的這些話,還真不是一時賭氣!


2

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物質獎勵短期內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但從孩子長遠的成長和發展來看,一味用物質獎勵來激發孩子去完成某件事,並不是很明智的做法。

因為從行為心理學角度看,物質獎勵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事物的內在價值上轉移到獎勵上。

如果我們總是用物質獎勵來鼓勵孩子去吃飯、上學,慢慢的孩子就會越來越喜歡談條件,而忘記了吃飯其實是為自己長身體,上學其實是為自己長本事。

心理學家德西,1971 年做過一個實驗:他找來兩組志願者,讓他們進行一場答題競賽。

這場競賽一共有三場:第一場所有人都沒有獎勵;第二場 A 組志願者解一個題,就可以得到 1 美元,B 組還是沒任何獎勵;第三場又取消了所有獎勵。

結果很有趣:被獎勵過的 A 第二場確實很努力,但當發現第三場沒獎勵,願意繼續解題的人一下就少了;而一直沒有被獎勵的 B 組,第三場參與積極性仍然很高。

不難看出,物質獎勵的刺激,反而會減少活動本身給人的內在吸引力,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德西效應”。

所以,當大人試圖用玩具、糖果,來讓孩子乖乖吃飯、睡覺、上學的時候,也在傷害著孩子要對自己健康負責的責任意識、享受挑戰的成就感。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可能是你用錯了方法


3

那麼可能有媽媽就要問了:那是不是絕對不能給娃獎勵?尤其是物質獎勵了?

當然不是!獎勵可以有,但用法跟孩子的年齡有非常大的關係。

下面我們通過各個年齡段不同的特徵,幫家長拆解了一些獎勵的適齡方法:

3 歲:進步和倒退並存的年紀,需要掌控感做獎勵

3 歲孩子在面對環境變化的時候安全感很低,也常常顯得容易焦慮、歇斯底里。

這時候對孩子來說,掌控感就是很好的獎勵。

比如你想讓他乖乖吃飯,就跟他玩一個“吃飯機器人”遊戲:先讓孩子命令媽媽夾什麼菜、吃幾口(可以先規定個上限,比如 5 口),然後媽媽再來指揮孩子,效果就很好。

生活裡多給孩子一些獲得掌控感的機會,也是一種很好的獎勵方式:比如和孩子約定好睡覺、刷牙的時間,看動畫片的長度,每當他主動做到一次,就貼一個標記。當拿到 10 個標記時,他不僅可以玩“吃飯機器人”遊戲,甚至可以規定早餐吃什麼、在哪裡吃,都能讓他更願意發自內心地去做好一件事。

4 歲:喜歡新奇、驚喜的年紀,切記不要去事先承諾獎勵

4 歲孩子喜歡新鮮感的刺激,出其不意的驚喜更受歡迎。

所以千萬不要再說“你要是怎樣怎樣,我就給你什麼什麼”這樣的話了,這個時候獎品越誘人、危害就越大。

反而一些意外之喜,效果要好得多。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可能是你用錯了方法


5 歲:自尊心萌發階段,需要自主權的獎勵

5 歲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他對自己能做到、不能做到的事情,有時比家長還要清楚。

因此最好的獎勵,是給他一些自主權:孩子對獎勵的內容和形式有選擇的自由。

比如孩子看完一本書,可以告訴他:“你今天讀書很認真,你有什麼想要做的事?我們接下來可以一起去做。”

這樣既不會讓孩子因為獎勵感到壓力,還能享受到自己選擇的權利,被激勵更願意主動地去做事。

6 歲:依賴與獨立矛盾重重的年紀,需要獎勵嘗試

這時的孩子往往很矛盾,一方面很依賴媽媽,一方面又很想要獨立。

這時候物質獎勵用好了,就能成為促進孩子多嘗試的“柺杖”:比如孩子因為做不到抗拒練拍球,就可以讓他先做一個有限的嘗試:努力拍到 20 個,就可以吃一包薯條。

注意,物質獎勵只是要去助推孩子完成任務的行為,當孩子確實完成後,需要得到更多正向的、積極的反饋和誇獎。這樣才能讓物質獎勵的“柺杖”一點點撤掉,讓孩子敢於迎接挑戰。


4

獎勵和懲罰,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都是通過外在力量去控制別人。而我們每天想對孩子表達的,並不是控制,而是愛。

真正的愛,不是光要孩子聽話,要孩子乖。

真正的愛,是願意去理解、支持、幫助他。

因此,引導才是比獎懲更好的辦法:幫助孩子明白,現在要做什麼事,為什麼要做,應該怎麼做;幫助他拆解步驟,給他及時的反饋,這些才是呵護孩子內在動力的長遠辦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