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10年後,她依然在我夢中” | 心理學家與母親的故事

“去世10年後,她依然在我夢中” | 心理學家與母親的故事

本文字數3000+|閱讀預計需要 8 min

“聽說神不能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請回答1988》

今天,是母親節。你有沒有和媽媽在一起共度這一天,或者為媽媽送上問候與祝福呢?

在我們的生命中,與媽媽的回憶總是充滿溫暖的。無論是童年還是長大後,媽媽都是我們最堅固的後盾,也是最安全的保護傘,陪我們一起度過無數風浪。

你知道嗎?看似很嚴肅的心理學大師們,也有著許多與母親們不得不說的故事。今天,我們將與你分享3位心理學家與母親的故事,希望能帶你一起感受,大師們的媽媽是怎樣的模樣。

01

歐文·亞隆

“我拉住她的手,可能是畢生首次。感覺柔軟又溫暖,就像烘焙前的麵糰一樣。”

作為當代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的童年故事卻好像並沒有那麼治癒人心。他的父母受教育程度都不算高,年幼的亞隆常常在圖書館獨自借書閱讀,每週他都要心驚膽戰地騎著自行車穿越貧窮混亂的街區,才能到達圖書館。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他的父母卻沒有能力給予他足夠的引導和支持。

小亞隆和媽媽的關係並不好。他的母親並不是一個容易親近的人,她常常否定兒子的所作所為,這也在亞隆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在歐文·亞隆的自傳式小說集《媽媽及生命的意義》中,他曾這樣評價自己與母親的關係:

“她虛榮、一意孤行、愛管閒事、疑心、滿懷敵意、抱持強烈偏見和不可理喻的無知(然而就算我也不得不承認她很聰明)。

我從來不記得曾和她共度溫馨的時刻,也從不以她為我的母親為傲,我從沒有過‘有她做我媽媽我真高興。’的念頭。”

然而就是這樣的亞隆,卻一生都在渴望母親的肯定。在母親去世後十年,已近古稀之年的亞隆,在某一天做了奇怪的夢。在夢裡,他正在病床上虛弱地呼吸,各種儀器和管子發出令人不安的響聲,種種跡象表明——他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但就在這時,他衝出了病房,跑到了童年時代的遊樂場,並遇到了自己的母親。

於是,他立刻拼命向媽媽揮舞著雙臂,並大聲喊著:“媽媽!媽媽!我表現得怎麼樣?”然後,亞隆便驚醒了,然而即便是在夢醒之後,這幾個字眼彷彿仍然卡在喉嚨:“媽媽,我表現得怎麼樣?”

“去世10年後,她依然在我夢中” | 心理學家與母親的故事

在《媽媽及生命的意義》中,亞隆用細膩的語言描述了自己做夢後的感受,也揭示了自己對於母親矛盾的愛:

“為什麼在我生命的最後還要問:’我表現得怎麼樣?媽媽?‘難道——這樣的可能讓我感到驚恐,難道我的一生都以這名可悲的婦人為主要觀眾?……終我一生,我都追求解放和成長。難道我既沒有逃脫我的過去,亦未擺脫母親?

我多麼嫉妒父母親慈愛、慷慨、和藹的朋友。然而他們卻很少想到他們的母親,既不常打電話問候,也很少探望、夢到甚至想到她們。而我卻每天都得一再地把母親的身影從心中洗滌除盡,甚至連現在,她死後十年,還經常出於反射拿起電話想打給她。”

思考過後,亞隆再次將自己投入同一個夢中,他重新見到了媽媽,並看著媽媽認真地問:“我表現得怎麼樣?”亞隆忐忑地上下打量著母親,並等待著她的回覆。出乎意料地,她說:“你表現得很好。還有誰能奢求更多?這些書,你真讓我驕傲。要是你爸爸能看得到就好了。”

在夢裡,亞隆終於與母親和解:

“我深深吸了口氣,吐出這幾個字:‘謝謝你,媽,謝謝你。’

這並不很困難,為什麼花了50年的時間才說出口?我拉住她的手,可能是畢生首次。感覺柔軟又溫暖,就像烘焙前的麵糰一樣。”

“去世10年後,她依然在我夢中” | 心理學家與母親的故事

童年時的歐文·亞隆和媽媽、妹妹

02

斯金納

“媽媽有一次因為我說了一句壞話,用肥皂水洗過我的嘴。”

著名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的媽媽是一位非常稱職的母親。在斯金納本人的描述中,她“聰明美麗、操持嚴謹、秉性忠貞”,而且還彈得一手好鋼琴。這樣的母親很喜歡把斯金納和弟弟稱為“寶貝兒”,可以說,斯金納成長於一個溫暖又安定的家庭中。

但這樣的母親,卻對斯金納要求非常嚴格。在他的自傳中,斯金納曾這樣寫道:

“每當我的言行稍有背離我母親的清規戒律時,她便大驚小怪。她懲治我的辦法總是’嘖!嘖!看人家會怎麼想的!‘我清楚地記得有一次我在二年級時帶回了一份成績報告單,上面在’品行‘欄內寫著’常打擾別人‘。這竟使全家都驚慌萬狀。

我直到現在仍不能擺脫某些清規戒律的影響。……我小時母親教我要‘敬惜書籍’。直到現在,如果我把一部樂譜的書脊壓折以便把它鋪開放在鋼琴架上,我還不由得感到內心有疚。”

更讓人吃驚的是,斯金納的母親曾因為他說了一句壞話,就用肥皂水清洗他的嘴;還會為了訓練他將睡衣懸掛整齊,每天檢查並努力使斯金納的表現符合自己的要求。也或許,正是在這種訓練的啟發下,斯金納才能更好地體會行為主義的魅力,並在日後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強化理論等學說。

“去世10年後,她依然在我夢中” | 心理學家與母親的故事

斯金納的母親

03

皮亞傑

“母親的形象在我們的一生中都在追隨者我們,這一點的確如此。”

作為兒童心理學家的皮亞傑熱愛兒童,充滿童心,這一點與媽媽對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皮亞傑的母親心地善良,對人寬容仁慈,是一名虔誠的教徒,在個人品行方面對皮亞傑的影響是積極的。他曾這樣形容自己的母親:“非常聰慧,精力充沛,本質上是個善良的人(Piaget 1952/1:106)。”

但與斯金納的母親相似的是,皮亞傑的媽媽也是一位嚴格的母親。這種嚴格對皮亞傑的成長有非常正面的影響,比如她堅持讓皮亞傑接受嚴格的宗教訓練,並且為皮亞傑選擇了一位對哲學頗有研究的教父。這使得皮亞傑有機會去接觸與思考有關哲學和科學的知識,進而發展出一套屬於皮亞傑他自己獨到的思想與見解。

但同時,母親的嚴厲也常常使得母子二人間爆發爭執。在他15歲的時候,就因為反駁母親信仰的神學教義而與母親產生了衝突。在理查德·科勒所著的《讓·皮亞傑》中,曾提到皮亞傑本人的回憶:

“在15至20歲之間,由於家庭狀況以及這個年齡階段在智力方面的好奇,我經歷了一系列的危機……有宗教方面的問題。

我母親是個虔誠的新教徒,在我差不多15歲的時候,她堅持要我接受在納沙特爾被稱之為‘宗教教育’的東西。這個為期六週的課程,講授的是基督教教義的基本內容。”

同時,皮亞傑的母親還有著情緒不穩定和神經症的問題,這種問題甚至嚴重到需要小皮亞傑離開母親去巴黎和祖母同住。在皮亞傑的心理分析著述中,他勾勒出的母親形象反映了自己內心的矛盾感:一方面,他認為“嬰兒在母親的饋贈之中體驗了最大的快樂(Piaget 1920/2:38)”;另一方面,他又“試圖擺脫掉被母親教養的道德危機(Piaget 1920/2:28)”。

童年時期與母親複雜的情感聯結,對日後皮亞傑研究兒童心理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此,他的文字似乎可以幫助我們從側面理解他對母親矛盾的感情:

“我們一走進自己的內心深處,就會發現我們很久以前的慾望依舊存活,我們會下意識地努力實現這些慾望,而我們卻認為自己早就放棄了這些慾望。因此,母親的形象在我們的一生中都在追隨者我們,這一點的確如此。”

“去世10年後,她依然在我夢中” | 心理學家與母親的故事

皮亞傑(中)一家

祝全天下的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去世10年後,她依然在我夢中” | 心理學家與母親的故事

References

Kohler, R., Yang, C. (2016). Rang Pi Ya Jie (Jean Piaget). Heilongjiang: Heilongjiang Education Press

Yalom, I., Zhuang, A. (2011). Ma Ma Ji Sheng Ming De Yi Yi (Momma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

陳澤川. 斯金納(B.F.Skinner)(自傳)[J]. 河北師大學報. 1979年03期

◆ ◆ ◆ ◆ ◆

國際心理治療研究院(IPI)& 簡單心理Uni

【理論】+【案例講解】

帶你入門學習兒童治療

“去世10年後,她依然在我夢中” | 心理學家與母親的故事

⬇️ 點擊原文,直達課程頁面,現在報名還可享受團購價格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