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當12歲男孩把父母告上法庭……

不完美媽媽 蜘蛛俠 Cosplay 上觀新聞 2019-05-01

決定看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我是下了決心的。

第一次看到電影海報時,心裡就有些發怵。畫面中,頂著一頭凌亂頭髮的瘦弱男孩用鐵鍋和滑板做了一個“小車”,拉著一個更小的孩子走在空曠的道路上,頭頂是一片烏雲……於是下意識地覺得,這是一部題材嚴肅、看了之後會感到沉重的電影。再一看簡介,說的是一個12歲男孩狀告父母“生而不養”的故事,心就更沉了。

這樣的一個“悲情故事”,看了之後是不是會淚流不止、心情沮喪呢?帶著憂慮,我跟隨鏡頭走進了男孩贊恩的世界。

白天出賣力氣,拖著比自己個子還高的輪車到處奔波,搬運沉重的貨物;晚上回到陰暗潮溼、連張像樣的床都沒有的家和妹妹們一起打地鋪;週末清早起床,在街邊擺個水果攤兒,和妹妹們一起向經過的司機叫賣、推銷。很難想象這是一個12歲男孩的生活日常,但贊恩的的確確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

由於全家人都沒有合法身份,家裡又有那麼多口人等著要吃飯,贊恩註定和學校無緣。他與書本最近的距離,就是在送貨的路上與接送同齡學生的車輛擦肩而過時。每當那個時候,男孩眼神裡流露出的是一閃而過的羨慕和習以為常的無奈。

出生在底層的贊恩和夥伴們的歡樂時光,便是用廢棄材料做成衝鋒槍,在街上追逐打鬧。這似乎是他們的本能,也是他們的宿命。因為等年齡再大一點時,這些男孩會因為大同小異的理由走上犯罪道路,繼而被關進監獄,失去自由。在很多人眼裡,這似乎就是他們“正常”的人生路徑,以至於贊恩和家人去監獄探望親戚時,那種坦然和熟絡更像是逢年過節走親訪友。

就是這樣一個男孩,居然在法庭上起訴自己的父母“生下了他”,並且希望所有大人聽他一句勸: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這句話其實並不陌生,在不少影視作品中都曾借孩子之口提出過父母“生而不養”的問題。而在這個問題背後,更是涉及到階級固化、制度僵化等社會問題。

但在這個故事裡,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贊恩父母面對控訴時,紅著眼、苦著臉辯駁道:我們也是這麼長大的,對於發生的一切悲劇,我們也無能為力啊!我們也是受害者,我們有什麼錯呢?

對贊恩父母來說,一個人的出身就決定了他的未來,身為弱勢群體的他們早已被社會拋棄,悲劇的延續幾乎是不可抗的。但對贊恩來說,“註定”並不意味著註定。家裡窮,受到小賣部店主的照顧,但這並不意味著妹妹註定要被“賣”給他做妻子;沒有出生證明,沒有上學的機會,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註定要靠犯罪謀生,在監獄裡成年;自己還是個孩子卻受人之託照顧更小的孩子,生存十分艱難,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就可以“甩鍋”、拿錢走人……

很多時候,人對於所謂命運的全盤接受,其實是因為缺乏責任和擔當。沒有嘗試和努力過,就一味責怪社會和命運的不公,以受害者自居,眼前的路只會越走越窄。自始至終,贊恩都堅持著自己心中的“對與錯”,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照顧身邊的人。這樣看來,他與父母決裂、逃離原生家庭,幾乎是註定的。

與贊恩父母相對的,是來自非洲的非法勞工拉希爾。儘管生活困頓,哪怕自己陷入絕境、隨時可能失去自由,拉希爾從來都沒有逃避自己為人母的責任,而是在生活的夾縫中,用盡全力去愛護自己的孩子尤納斯。更可貴的是,在相遇之後,她更是接納了流浪街頭的贊恩,並且給予了贊恩另一種意義上的母愛。也是在拉希爾那個簡陋的小棚子裡,贊恩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這種沒有親緣關係卻勝過親緣關係的愛,很容易讓人想起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同樣講的是底層故事,同樣講的是人與人之間可貴的羈絆。我一直認為,愛是一種需要習得的能力,更是一種選擇。若是選擇自私和算計,那麼所謂“抱團取暖”只是一個無法達成的假象;若是選擇敞開心扉的信任和付出,也許就會產生比親緣更牢靠的聯結。對於一些觀眾來說,這兩部影片暗含的對大家一貫認知的“血濃於水”的“反叛”,可能一下子讓人難以接受,但仔細咀嚼之後,相信也不難理解。

在我看來,贊恩與拉希爾的相遇帶有一點童話色彩。離家出走的贊恩在公交車上偶遇了一位“低配版”蜘蛛俠——蟑螂俠,鬼使神差般地跟隨他下了車,來到了遊樂園,繼而認識了拉希爾。對贊恩來說,雖然不夠幸運,遇不到正版蜘蛛俠,但即使是一個老頭cosplay的蟑螂俠,也足以將他引上一條有著希望和溫情的路。

有意思的是,這些年來,不少以兒童為主角、講述相關社會議題的影片都在遊樂園取景,比如2017年的美國影片《佛羅里達樂園》和中國影片《嘉年華》。兒童嚮往超能力,天生會被遊樂園的夢幻和刺激所吸引,那本該是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地方。但在這些影片中,遊樂園似乎都是破敗、沒落,甚至不可抵達的,隱喻著這些兒童被忽視、被辜負了的童年。

看完電影,我果然流淚了,但不是因為悲傷,而是因為看到了影片最後贊恩拍攝證件照片時露出的笑容。導演給了一個光明的結局,讓勇敢的贊恩替無數相同境遇的孩子們說出了自己的心聲,讓他們的父母和整個社會聽到。不難想象,有了合法的身份之後,贊恩可以進入學校,憑藉自己的努力開拓一個和父母不一樣的不被“註定”的人生。

但同時我們也知道,現實之中,仍有許多孩子不知道“何以為家”。要讓他們也能露出像贊恩那樣的笑容,仍需要全世界對這個問題更多的關注。

欄目主編:李君娜 文字編輯:李君娜 題圖來源:由片方 提供 圖片編輯:邵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