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盒子:中國家長為什麼焦慮?“窮人思維”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

很多家長,包括高學歷和高收入的家長,對教育的理解,還停留在“教育曾經改變了自身的命運”這個自我經驗之中。

他們經歷過缺衣少食的年代,所以,就算現在早就衣食無憂了,但他們不相信,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不決定一生的成就和幸福;他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教育就是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我價值。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經濟學者,花了15年時間,考察了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對全世界近9億貧困人口(日均收入低於0.99美元)進行研究,最終分析總結出來:為什們有些人的生活總是困頓的?

這些人,有著正常的智商、體力、社會閱歷,也沒有明顯惡習,但是,當他們的生活有了起色,開始好轉,他們往往會做出一些選擇,導致他們繼續踏入“貧窮”的泥沼,最後在深陷在“貧窮的陷阱”之中。

原因在於他們的思維模式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即“窮人的思維”。

有這種思維的窮人,就算付出了很多的勞動,也還會一代代窮下去;而教育上有“窮人思維”,則會讓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孩子在上了很多年學後卻無法真正感知教育的好處,無法獲取幸福。

"

很多家長,包括高學歷和高收入的家長,對教育的理解,還停留在“教育曾經改變了自身的命運”這個自我經驗之中。

他們經歷過缺衣少食的年代,所以,就算現在早就衣食無憂了,但他們不相信,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不決定一生的成就和幸福;他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教育就是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我價值。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經濟學者,花了15年時間,考察了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對全世界近9億貧困人口(日均收入低於0.99美元)進行研究,最終分析總結出來:為什們有些人的生活總是困頓的?

這些人,有著正常的智商、體力、社會閱歷,也沒有明顯惡習,但是,當他們的生活有了起色,開始好轉,他們往往會做出一些選擇,導致他們繼續踏入“貧窮”的泥沼,最後在深陷在“貧窮的陷阱”之中。

原因在於他們的思維模式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即“窮人的思維”。

有這種思維的窮人,就算付出了很多的勞動,也還會一代代窮下去;而教育上有“窮人思維”,則會讓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孩子在上了很多年學後卻無法真正感知教育的好處,無法獲取幸福。

學生盒子:中國家長為什麼焦慮?“窮人思維”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窮人思維:太過於實用主義

研究者曾經在印度農村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提供了一堆五顏六色的雜誌,讓家長從中剪出一些圖片,然後拼貼在一起,以表現他們對教育的想法,以及教育能夠給他們的孩子帶來什麼。

結果,家長們完成的拼貼畫大同小異:密密麻麻地佈滿了黃金鑽石首飾,還有各種名車的模型。

來自貧窮家庭的家長們,似乎總將教育看成一種讓自己孩子獲取大量財富的方式。他們對於任何東西,都要考慮是否實用,而且,是按照他們的思維模式的是否實用。

但是,用這種極其實用的思維來看待教育的話,即便他們的孩子上了大學,也學到了技術,找到了工作,往往也會因為“技術的過時和淘汰”(那幾乎是必然的),而再次面臨著失去工作,重新回到貧困的局面。

於是,我們就看到一些40歲左右的中年人,因為技能上的落伍而失業,且因為沒有繼續學習,斷層太多,重新學一門新的手藝,也為時已晚。

很多家長還停留在“養兒防老”的思想境界,認為生了孩子就是要看孩子長大後會回報給他們多少錢。

他們對於教育,也是如此,要看投入產出比。哪個學校就業好,哪個專業賺錢多,這才是他們對教育的最高標準。但是,抱著這樣的窮人思維的人,往往是最後在教育上吃虧的人。

所以,越是終身學習的人,把教育當作人生的一部分的人,會越來越富有,而把教育當作手段,當作敲門磚,當作墊腳石的人,會越來越貧窮。

"

很多家長,包括高學歷和高收入的家長,對教育的理解,還停留在“教育曾經改變了自身的命運”這個自我經驗之中。

他們經歷過缺衣少食的年代,所以,就算現在早就衣食無憂了,但他們不相信,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不決定一生的成就和幸福;他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教育就是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我價值。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經濟學者,花了15年時間,考察了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對全世界近9億貧困人口(日均收入低於0.99美元)進行研究,最終分析總結出來:為什們有些人的生活總是困頓的?

這些人,有著正常的智商、體力、社會閱歷,也沒有明顯惡習,但是,當他們的生活有了起色,開始好轉,他們往往會做出一些選擇,導致他們繼續踏入“貧窮”的泥沼,最後在深陷在“貧窮的陷阱”之中。

原因在於他們的思維模式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即“窮人的思維”。

有這種思維的窮人,就算付出了很多的勞動,也還會一代代窮下去;而教育上有“窮人思維”,則會讓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孩子在上了很多年學後卻無法真正感知教育的好處,無法獲取幸福。

學生盒子:中國家長為什麼焦慮?“窮人思維”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窮人思維:太過於實用主義

研究者曾經在印度農村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提供了一堆五顏六色的雜誌,讓家長從中剪出一些圖片,然後拼貼在一起,以表現他們對教育的想法,以及教育能夠給他們的孩子帶來什麼。

結果,家長們完成的拼貼畫大同小異:密密麻麻地佈滿了黃金鑽石首飾,還有各種名車的模型。

來自貧窮家庭的家長們,似乎總將教育看成一種讓自己孩子獲取大量財富的方式。他們對於任何東西,都要考慮是否實用,而且,是按照他們的思維模式的是否實用。

但是,用這種極其實用的思維來看待教育的話,即便他們的孩子上了大學,也學到了技術,找到了工作,往往也會因為“技術的過時和淘汰”(那幾乎是必然的),而再次面臨著失去工作,重新回到貧困的局面。

於是,我們就看到一些40歲左右的中年人,因為技能上的落伍而失業,且因為沒有繼續學習,斷層太多,重新學一門新的手藝,也為時已晚。

很多家長還停留在“養兒防老”的思想境界,認為生了孩子就是要看孩子長大後會回報給他們多少錢。

他們對於教育,也是如此,要看投入產出比。哪個學校就業好,哪個專業賺錢多,這才是他們對教育的最高標準。但是,抱著這樣的窮人思維的人,往往是最後在教育上吃虧的人。

所以,越是終身學習的人,把教育當作人生的一部分的人,會越來越富有,而把教育當作手段,當作敲門磚,當作墊腳石的人,會越來越貧窮。

學生盒子:中國家長為什麼焦慮?“窮人思維”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窮人思維:只注重眼前看得見的東西

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我們的思維也往往還停留在“窮人的思維”模式上,經濟學家加里·貝克說:

“擁有財富可以激勵人們投入時間,變得更有耐心。其言外之意就是,貧窮會永久地腐蝕人的耐心。”

儲蓄太漫長,放棄;教育太漫長,放棄;健康太漫長了,放棄;改變太漫長了,全部都放棄。

窮人的行為常常反映出這樣一種想法:任何值得做出的改變,都要花很長的時間。而他們只關注當前,得過且過,而不關心未來會發生什麼,哪怕是美好的事情。

很多窮困的家庭,常常把錢花在昂貴的治療上,而不是廉價的預防上。因為預防這件事太長遠了。而且,當健康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又會選擇超出正常的昂貴的治療上,比如購買沒有治療效果的各種保健品上。

教育上的急功近利,在中國算是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了吧。

可以說,從孩子還在孃胎裡的時候,父母已經把孩子的成長精確地劃分為每一個階段了,開始根據這個時間表,做一件事,就是“倒計時”!為了達到階段性的目標,其他的都可以捨棄。

在學校的家長會上、孩子們的社區活動中、各種培訓班和興趣班上、還有每天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時……我就沒有見過幾個淡定從容的家長,大家都跟拼命似的爭奪每一個小小的目標。

對此,我有一個總的判斷標準:對長遠有好處的,不要怕短期內的壞成績。舉個例子:

比如孩子愛畫畫,如果很早就學了素描,當然可以快一點出成績,但是,也會束縛孩子的藝術感覺,甚至,因為過於刻板和枯燥而喪失了畫畫的興趣。

那麼,還不如先放棄掉短期內的成績,看人家孩子畫得好也不要羨慕,至少,你的孩子一直都還保持著畫畫的樂趣。至於孩子以後是否主動要求學習更多的畫畫技藝,讓孩子自己來把握就好了。

家長的眼光要放長遠,格局要大,畢竟,一個人的幸福是由童年的種子決定的,如果每個階段為了能長得更快,化肥施得太多,後續便會出現很多問題。

"

很多家長,包括高學歷和高收入的家長,對教育的理解,還停留在“教育曾經改變了自身的命運”這個自我經驗之中。

他們經歷過缺衣少食的年代,所以,就算現在早就衣食無憂了,但他們不相信,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不決定一生的成就和幸福;他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教育就是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我價值。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經濟學者,花了15年時間,考察了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對全世界近9億貧困人口(日均收入低於0.99美元)進行研究,最終分析總結出來:為什們有些人的生活總是困頓的?

這些人,有著正常的智商、體力、社會閱歷,也沒有明顯惡習,但是,當他們的生活有了起色,開始好轉,他們往往會做出一些選擇,導致他們繼續踏入“貧窮”的泥沼,最後在深陷在“貧窮的陷阱”之中。

原因在於他們的思維模式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即“窮人的思維”。

有這種思維的窮人,就算付出了很多的勞動,也還會一代代窮下去;而教育上有“窮人思維”,則會讓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孩子在上了很多年學後卻無法真正感知教育的好處,無法獲取幸福。

學生盒子:中國家長為什麼焦慮?“窮人思維”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窮人思維:太過於實用主義

研究者曾經在印度農村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提供了一堆五顏六色的雜誌,讓家長從中剪出一些圖片,然後拼貼在一起,以表現他們對教育的想法,以及教育能夠給他們的孩子帶來什麼。

結果,家長們完成的拼貼畫大同小異:密密麻麻地佈滿了黃金鑽石首飾,還有各種名車的模型。

來自貧窮家庭的家長們,似乎總將教育看成一種讓自己孩子獲取大量財富的方式。他們對於任何東西,都要考慮是否實用,而且,是按照他們的思維模式的是否實用。

但是,用這種極其實用的思維來看待教育的話,即便他們的孩子上了大學,也學到了技術,找到了工作,往往也會因為“技術的過時和淘汰”(那幾乎是必然的),而再次面臨著失去工作,重新回到貧困的局面。

於是,我們就看到一些40歲左右的中年人,因為技能上的落伍而失業,且因為沒有繼續學習,斷層太多,重新學一門新的手藝,也為時已晚。

很多家長還停留在“養兒防老”的思想境界,認為生了孩子就是要看孩子長大後會回報給他們多少錢。

他們對於教育,也是如此,要看投入產出比。哪個學校就業好,哪個專業賺錢多,這才是他們對教育的最高標準。但是,抱著這樣的窮人思維的人,往往是最後在教育上吃虧的人。

所以,越是終身學習的人,把教育當作人生的一部分的人,會越來越富有,而把教育當作手段,當作敲門磚,當作墊腳石的人,會越來越貧窮。

學生盒子:中國家長為什麼焦慮?“窮人思維”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窮人思維:只注重眼前看得見的東西

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我們的思維也往往還停留在“窮人的思維”模式上,經濟學家加里·貝克說:

“擁有財富可以激勵人們投入時間,變得更有耐心。其言外之意就是,貧窮會永久地腐蝕人的耐心。”

儲蓄太漫長,放棄;教育太漫長,放棄;健康太漫長了,放棄;改變太漫長了,全部都放棄。

窮人的行為常常反映出這樣一種想法:任何值得做出的改變,都要花很長的時間。而他們只關注當前,得過且過,而不關心未來會發生什麼,哪怕是美好的事情。

很多窮困的家庭,常常把錢花在昂貴的治療上,而不是廉價的預防上。因為預防這件事太長遠了。而且,當健康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又會選擇超出正常的昂貴的治療上,比如購買沒有治療效果的各種保健品上。

教育上的急功近利,在中國算是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了吧。

可以說,從孩子還在孃胎裡的時候,父母已經把孩子的成長精確地劃分為每一個階段了,開始根據這個時間表,做一件事,就是“倒計時”!為了達到階段性的目標,其他的都可以捨棄。

在學校的家長會上、孩子們的社區活動中、各種培訓班和興趣班上、還有每天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時……我就沒有見過幾個淡定從容的家長,大家都跟拼命似的爭奪每一個小小的目標。

對此,我有一個總的判斷標準:對長遠有好處的,不要怕短期內的壞成績。舉個例子:

比如孩子愛畫畫,如果很早就學了素描,當然可以快一點出成績,但是,也會束縛孩子的藝術感覺,甚至,因為過於刻板和枯燥而喪失了畫畫的興趣。

那麼,還不如先放棄掉短期內的成績,看人家孩子畫得好也不要羨慕,至少,你的孩子一直都還保持著畫畫的樂趣。至於孩子以後是否主動要求學習更多的畫畫技藝,讓孩子自己來把握就好了。

家長的眼光要放長遠,格局要大,畢竟,一個人的幸福是由童年的種子決定的,如果每個階段為了能長得更快,化肥施得太多,後續便會出現很多問題。

學生盒子:中國家長為什麼焦慮?“窮人思維”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窮人思維:多餘的時間用在看電視、玩遊戲上

要看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就看他的多餘的錢用在了哪裡,多餘的時間用在了哪裡。

無數的調查顯示,越是窮人,越是會把錢用在“阻礙他們上升的地方”。比如,他們很少去購買書籍,獲取信息,觀看演出,學習技能……令人驚異的是,就算是很多的極其貧困的人群,一旦有一點閒錢,多用於購買糖、菸草、酒精上。

我其實並不知道中國家庭中,家長回家後,每天坐在那裡看電視的時間有多少,或者,自己打遊戲的時間有多少。

但是,我更想說的是,當我們有了家庭,也奮鬥到了一定時候,得到了一些物質的條件之後,最應該做的,就是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不能每天抽菸喝酒應酬不回家,或者就算回家也不陪伴孩子和家人,否則,我們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其實是非常可惜的。

窮人思維:相信優勝劣汰的教育是公平的

窮人的家庭,往往把教育當作一種彩票,而不是人生的必需品。

什麼意思呢?就是孩子去上學,萬一學得好,考入了名校,就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會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當然,如果學得不夠好,沒有考上名校(這個機率更大一些),也就認命了唄——就像是買彩票一樣,沒有中大獎,也怪不了誰。

所以呢,在窮人的多子女的家庭,往往不會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他們往往是孤注一擲,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他們認為最有前途的孩子身上,確保這個孩子接受足夠的教育,而不是將教育的投資分攤給所有的孩子。

不僅家長們將希望寄託在某個聰明的孩子身上,可怕的是,很多的貧窮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個的教育體系也都包含著這種思想,反而,往往越是富有、發達的西方國家,越是關注到每一個孩子,不讓每一個孩子掉隊。

要想建立一個能夠向每一個孩子提供的學校體系,首要的一步或許就是,認識到學校的服務對象是其現有的學生,而不是他們可能想要的學生。

"

很多家長,包括高學歷和高收入的家長,對教育的理解,還停留在“教育曾經改變了自身的命運”這個自我經驗之中。

他們經歷過缺衣少食的年代,所以,就算現在早就衣食無憂了,但他們不相信,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不決定一生的成就和幸福;他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教育就是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我價值。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經濟學者,花了15年時間,考察了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對全世界近9億貧困人口(日均收入低於0.99美元)進行研究,最終分析總結出來:為什們有些人的生活總是困頓的?

這些人,有著正常的智商、體力、社會閱歷,也沒有明顯惡習,但是,當他們的生活有了起色,開始好轉,他們往往會做出一些選擇,導致他們繼續踏入“貧窮”的泥沼,最後在深陷在“貧窮的陷阱”之中。

原因在於他們的思維模式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即“窮人的思維”。

有這種思維的窮人,就算付出了很多的勞動,也還會一代代窮下去;而教育上有“窮人思維”,則會讓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孩子在上了很多年學後卻無法真正感知教育的好處,無法獲取幸福。

學生盒子:中國家長為什麼焦慮?“窮人思維”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窮人思維:太過於實用主義

研究者曾經在印度農村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提供了一堆五顏六色的雜誌,讓家長從中剪出一些圖片,然後拼貼在一起,以表現他們對教育的想法,以及教育能夠給他們的孩子帶來什麼。

結果,家長們完成的拼貼畫大同小異:密密麻麻地佈滿了黃金鑽石首飾,還有各種名車的模型。

來自貧窮家庭的家長們,似乎總將教育看成一種讓自己孩子獲取大量財富的方式。他們對於任何東西,都要考慮是否實用,而且,是按照他們的思維模式的是否實用。

但是,用這種極其實用的思維來看待教育的話,即便他們的孩子上了大學,也學到了技術,找到了工作,往往也會因為“技術的過時和淘汰”(那幾乎是必然的),而再次面臨著失去工作,重新回到貧困的局面。

於是,我們就看到一些40歲左右的中年人,因為技能上的落伍而失業,且因為沒有繼續學習,斷層太多,重新學一門新的手藝,也為時已晚。

很多家長還停留在“養兒防老”的思想境界,認為生了孩子就是要看孩子長大後會回報給他們多少錢。

他們對於教育,也是如此,要看投入產出比。哪個學校就業好,哪個專業賺錢多,這才是他們對教育的最高標準。但是,抱著這樣的窮人思維的人,往往是最後在教育上吃虧的人。

所以,越是終身學習的人,把教育當作人生的一部分的人,會越來越富有,而把教育當作手段,當作敲門磚,當作墊腳石的人,會越來越貧窮。

學生盒子:中國家長為什麼焦慮?“窮人思維”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窮人思維:只注重眼前看得見的東西

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我們的思維也往往還停留在“窮人的思維”模式上,經濟學家加里·貝克說:

“擁有財富可以激勵人們投入時間,變得更有耐心。其言外之意就是,貧窮會永久地腐蝕人的耐心。”

儲蓄太漫長,放棄;教育太漫長,放棄;健康太漫長了,放棄;改變太漫長了,全部都放棄。

窮人的行為常常反映出這樣一種想法:任何值得做出的改變,都要花很長的時間。而他們只關注當前,得過且過,而不關心未來會發生什麼,哪怕是美好的事情。

很多窮困的家庭,常常把錢花在昂貴的治療上,而不是廉價的預防上。因為預防這件事太長遠了。而且,當健康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又會選擇超出正常的昂貴的治療上,比如購買沒有治療效果的各種保健品上。

教育上的急功近利,在中國算是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了吧。

可以說,從孩子還在孃胎裡的時候,父母已經把孩子的成長精確地劃分為每一個階段了,開始根據這個時間表,做一件事,就是“倒計時”!為了達到階段性的目標,其他的都可以捨棄。

在學校的家長會上、孩子們的社區活動中、各種培訓班和興趣班上、還有每天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時……我就沒有見過幾個淡定從容的家長,大家都跟拼命似的爭奪每一個小小的目標。

對此,我有一個總的判斷標準:對長遠有好處的,不要怕短期內的壞成績。舉個例子:

比如孩子愛畫畫,如果很早就學了素描,當然可以快一點出成績,但是,也會束縛孩子的藝術感覺,甚至,因為過於刻板和枯燥而喪失了畫畫的興趣。

那麼,還不如先放棄掉短期內的成績,看人家孩子畫得好也不要羨慕,至少,你的孩子一直都還保持著畫畫的樂趣。至於孩子以後是否主動要求學習更多的畫畫技藝,讓孩子自己來把握就好了。

家長的眼光要放長遠,格局要大,畢竟,一個人的幸福是由童年的種子決定的,如果每個階段為了能長得更快,化肥施得太多,後續便會出現很多問題。

學生盒子:中國家長為什麼焦慮?“窮人思維”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窮人思維:多餘的時間用在看電視、玩遊戲上

要看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就看他的多餘的錢用在了哪裡,多餘的時間用在了哪裡。

無數的調查顯示,越是窮人,越是會把錢用在“阻礙他們上升的地方”。比如,他們很少去購買書籍,獲取信息,觀看演出,學習技能……令人驚異的是,就算是很多的極其貧困的人群,一旦有一點閒錢,多用於購買糖、菸草、酒精上。

我其實並不知道中國家庭中,家長回家後,每天坐在那裡看電視的時間有多少,或者,自己打遊戲的時間有多少。

但是,我更想說的是,當我們有了家庭,也奮鬥到了一定時候,得到了一些物質的條件之後,最應該做的,就是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不能每天抽菸喝酒應酬不回家,或者就算回家也不陪伴孩子和家人,否則,我們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其實是非常可惜的。

窮人思維:相信優勝劣汰的教育是公平的

窮人的家庭,往往把教育當作一種彩票,而不是人生的必需品。

什麼意思呢?就是孩子去上學,萬一學得好,考入了名校,就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會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當然,如果學得不夠好,沒有考上名校(這個機率更大一些),也就認命了唄——就像是買彩票一樣,沒有中大獎,也怪不了誰。

所以呢,在窮人的多子女的家庭,往往不會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他們往往是孤注一擲,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他們認為最有前途的孩子身上,確保這個孩子接受足夠的教育,而不是將教育的投資分攤給所有的孩子。

不僅家長們將希望寄託在某個聰明的孩子身上,可怕的是,很多的貧窮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個的教育體系也都包含著這種思想,反而,往往越是富有、發達的西方國家,越是關注到每一個孩子,不讓每一個孩子掉隊。

要想建立一個能夠向每一個孩子提供的學校體系,首要的一步或許就是,認識到學校的服務對象是其現有的學生,而不是他們可能想要的學生。

學生盒子:中國家長為什麼焦慮?“窮人思維”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窮人思維:想讓孩子受教育後當公務員

研究者對全球窮人展開的調查中,問了一個問題:你對自己孩子的期望是什麼?

結果令人震驚。無論他們在哪裡提出這個問題,窮人最常見的夢想就是,他們的孩子能夠成為政府職員。窮人並不期望孩子成為企業家。

比如,在馬達加斯加,640所學校的學生家長們曾經回答過這樣一個問題,70%的家長認為,一名中學畢業生會得到一份政府工作。

對“政府工作”的特別憧憬,表明窮人對於穩定的一種渴望,一位這類工作雖然不那麼激動人心,但一般都很穩定。

其實,這很容易理解,就是窮人往往自己沒有一個固定收入的工作,並因為這個原因吃了很多的苦頭。所以,當他們對孩子的未來進行設想的時候,公務員就是他們對“好工作”最極致的想象了。

我有時很難理解,為什麼中國的很多並不貧窮的家庭,也會要求孩子受教育之後去考公務員。我猜測,這或許是他們認為公務員體面、工作不辛苦又穩定,或者是看到某些公務員得到了人生中不應得不合法的回報,可是他們並沒有看到現實的環境,已經不會允許再出現那種情況了。

不過,按照應該出現的結果,是家境好一些的家庭,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去嘗試不同的可能性才是對。而這,恰恰是現代教育最為追求的目標:就是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

在這幾年的教育實踐中,我真心發覺,每一個孩子,都比我們的那個時代更加聰明、漂亮、有前途——但是,我真的遇到很多來自家長的焦慮,而他們的這些焦慮,最後往往總會著落在他們的孩子身上。

可是,教育是關於人的工作。大家都知道,要改變一個人,究竟會有多難,那基本跟登天一樣難,所以啊,不能著急,教育的事情,是急不來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