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耍賴”,家長不應一味妥協,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

不完美媽媽 玩具 發現佩奇 文章 嗯哼媽媽 2019-09-05
"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定的規矩輕易就被推翻

媽媽帶著寶寶一起逛超市,在快要路過玩具城的時候,媽媽趕緊把寶寶的臉遮住,快步走過。朋友覺得很好笑,就問她為什麼這樣。寶媽無奈地說,不敢讓孩子看到玩具城。因為每次進玩具城孩子都要買很多玩具。之前已經和他訂好了規矩,每次只能挑一個,但是受不了小寶的軟磨硬泡,撒潑哭鬧,最後總能如小寶所願,抱一堆玩具回家。寶媽抱怨自己家孩子太愛耍賴。

為什麼孩子愛耍賴

孩子耍賴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都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

  • 和父母爭奪控制權

孩子從2歲開始就有了獨立的意識,隨著他們能力的不斷增強,他們越來越不喜歡被約束,所以他們反抗父母,用耍賴抗拒父母的指令。比如:

家裡規定寶寶8點必須上床,但是寶寶耍賴不執行,這就是和父母爭奪對自己生活作息的控制權。

  • 尋求父母的關注

有的孩子耍賴的目的是為了尋求父母更多的關注。比如有的二胎家庭,家長的注意力大部分放在需要照顧的小寶寶身上,老大發現自己越乖獲得的關注越少,

所以可能會採取耍賴的方式來獲取家長的關注,強佔父母的陪伴。

"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定的規矩輕易就被推翻

媽媽帶著寶寶一起逛超市,在快要路過玩具城的時候,媽媽趕緊把寶寶的臉遮住,快步走過。朋友覺得很好笑,就問她為什麼這樣。寶媽無奈地說,不敢讓孩子看到玩具城。因為每次進玩具城孩子都要買很多玩具。之前已經和他訂好了規矩,每次只能挑一個,但是受不了小寶的軟磨硬泡,撒潑哭鬧,最後總能如小寶所願,抱一堆玩具回家。寶媽抱怨自己家孩子太愛耍賴。

為什麼孩子愛耍賴

孩子耍賴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都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

  • 和父母爭奪控制權

孩子從2歲開始就有了獨立的意識,隨著他們能力的不斷增強,他們越來越不喜歡被約束,所以他們反抗父母,用耍賴抗拒父母的指令。比如:

家裡規定寶寶8點必須上床,但是寶寶耍賴不執行,這就是和父母爭奪對自己生活作息的控制權。

  • 尋求父母的關注

有的孩子耍賴的目的是為了尋求父母更多的關注。比如有的二胎家庭,家長的注意力大部分放在需要照顧的小寶寶身上,老大發現自己越乖獲得的關注越少,

所以可能會採取耍賴的方式來獲取家長的關注,強佔父母的陪伴。

孩子“愛耍賴”,家長不應一味妥協,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

  • ​探測父母的底線

通過耍賴來探測家長的底線,孩子想知道家長能做出多大的讓步。寶寶不好好吃飯,吃飯時候總是溜下餐桌到處玩,奶奶就打開電視讓寶寶邊看邊吃。

可是沒過多久,這個方法不好用了,寶寶又不好好吃飯了,於是奶奶就拿出手機讓寶寶邊玩邊喂著吃。最後變成了到了吃飯時間,寶寶就坐在沙發上邊玩手機邊讓奶奶餵飯。

  • 父母不經意的鼓勵

寶寶第一次耍賴要買東西的時候,有的父母面子上掛不住,於是就妥協了。第一次的妥協不經意地鼓勵了孩子的耍賴行為。下次孩子會複製他自己的成功經驗。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與制度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不守規矩,如果家長強硬拒絕,孩子不僅不會信服,還會認為家長是利用自己的優勢來強迫孩子接受。這會讓孩子產生更強烈的對抗家長和逆反的心理。

但若是家長無條件地滿足,事事順著孩子,又很容易把孩子寵壞,讓孩子養成沒有規矩,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

健康的成長環境應該是有規則和自由,孩子擁有有限制的選擇權,而家長有權威。孩子的成長需要愛與制度,單純的放縱或是強硬的管理作風都是不健康的。

面對孩子的耍賴、無理取鬧,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也要堅持自己的底線。

"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定的規矩輕易就被推翻

媽媽帶著寶寶一起逛超市,在快要路過玩具城的時候,媽媽趕緊把寶寶的臉遮住,快步走過。朋友覺得很好笑,就問她為什麼這樣。寶媽無奈地說,不敢讓孩子看到玩具城。因為每次進玩具城孩子都要買很多玩具。之前已經和他訂好了規矩,每次只能挑一個,但是受不了小寶的軟磨硬泡,撒潑哭鬧,最後總能如小寶所願,抱一堆玩具回家。寶媽抱怨自己家孩子太愛耍賴。

為什麼孩子愛耍賴

孩子耍賴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都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

  • 和父母爭奪控制權

孩子從2歲開始就有了獨立的意識,隨著他們能力的不斷增強,他們越來越不喜歡被約束,所以他們反抗父母,用耍賴抗拒父母的指令。比如:

家裡規定寶寶8點必須上床,但是寶寶耍賴不執行,這就是和父母爭奪對自己生活作息的控制權。

  • 尋求父母的關注

有的孩子耍賴的目的是為了尋求父母更多的關注。比如有的二胎家庭,家長的注意力大部分放在需要照顧的小寶寶身上,老大發現自己越乖獲得的關注越少,

所以可能會採取耍賴的方式來獲取家長的關注,強佔父母的陪伴。

孩子“愛耍賴”,家長不應一味妥協,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

  • ​探測父母的底線

通過耍賴來探測家長的底線,孩子想知道家長能做出多大的讓步。寶寶不好好吃飯,吃飯時候總是溜下餐桌到處玩,奶奶就打開電視讓寶寶邊看邊吃。

可是沒過多久,這個方法不好用了,寶寶又不好好吃飯了,於是奶奶就拿出手機讓寶寶邊玩邊喂著吃。最後變成了到了吃飯時間,寶寶就坐在沙發上邊玩手機邊讓奶奶餵飯。

  • 父母不經意的鼓勵

寶寶第一次耍賴要買東西的時候,有的父母面子上掛不住,於是就妥協了。第一次的妥協不經意地鼓勵了孩子的耍賴行為。下次孩子會複製他自己的成功經驗。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與制度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不守規矩,如果家長強硬拒絕,孩子不僅不會信服,還會認為家長是利用自己的優勢來強迫孩子接受。這會讓孩子產生更強烈的對抗家長和逆反的心理。

但若是家長無條件地滿足,事事順著孩子,又很容易把孩子寵壞,讓孩子養成沒有規矩,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

健康的成長環境應該是有規則和自由,孩子擁有有限制的選擇權,而家長有權威。孩子的成長需要愛與制度,單純的放縱或是強硬的管理作風都是不健康的。

面對孩子的耍賴、無理取鬧,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也要堅持自己的底線。

孩子“愛耍賴”,家長不應一味妥協,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

面對耍賴的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

  • 認識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對應孩子耍賴的原因,理解孩子耍賴背後的情緒表達。孩子每個不良行為的背後,都是他們希望向外界表達的內心的感受。

若是孩子因為尋求父母的關注而耍賴,父母需要反思是否平時給予孩子的親子陪伴時間太少。比如二寶家庭中的大寶,原本是很乖巧的小孩,但是等老二出生後,突然變得愛耍賴搗蛋,

這種突然的轉變,很大可能的原因就是大寶突然感受到家裡的關注點一下子都轉到小寶寶身上,乖巧的孩子因為省心,反而沒有人關注了。所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換取父母的注意。

  • 溫和且堅定地堅持原則

父母的底線和原則應該一開始就清晰明確地傳遞給孩子,不能因為孩子一時的哭鬧而放棄自己的原則,因為受到脅迫,一退再退。在尊重孩子的同時也尊重自己的感受。

媽媽帶小明到超市,小明一下子看中了兩個玩具,他吵著媽媽要都買下。但是媽媽事先和小明說好了,一次只能買一個。無論小明怎麼表示自己特別喜歡,媽媽也堅持自己的原則。
小明軟磨硬泡了半天,都不能說服媽媽,他只能放棄。

父母溫和但是堅定地堅持原則,不以暴制暴,不溺愛放縱,這就相當於給孩子一個樹立了一個行為準則。孩子清楚明白了父母的底線和自己的權利,也就放棄了無用的耍賴。

"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定的規矩輕易就被推翻

媽媽帶著寶寶一起逛超市,在快要路過玩具城的時候,媽媽趕緊把寶寶的臉遮住,快步走過。朋友覺得很好笑,就問她為什麼這樣。寶媽無奈地說,不敢讓孩子看到玩具城。因為每次進玩具城孩子都要買很多玩具。之前已經和他訂好了規矩,每次只能挑一個,但是受不了小寶的軟磨硬泡,撒潑哭鬧,最後總能如小寶所願,抱一堆玩具回家。寶媽抱怨自己家孩子太愛耍賴。

為什麼孩子愛耍賴

孩子耍賴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都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

  • 和父母爭奪控制權

孩子從2歲開始就有了獨立的意識,隨著他們能力的不斷增強,他們越來越不喜歡被約束,所以他們反抗父母,用耍賴抗拒父母的指令。比如:

家裡規定寶寶8點必須上床,但是寶寶耍賴不執行,這就是和父母爭奪對自己生活作息的控制權。

  • 尋求父母的關注

有的孩子耍賴的目的是為了尋求父母更多的關注。比如有的二胎家庭,家長的注意力大部分放在需要照顧的小寶寶身上,老大發現自己越乖獲得的關注越少,

所以可能會採取耍賴的方式來獲取家長的關注,強佔父母的陪伴。

孩子“愛耍賴”,家長不應一味妥協,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

  • ​探測父母的底線

通過耍賴來探測家長的底線,孩子想知道家長能做出多大的讓步。寶寶不好好吃飯,吃飯時候總是溜下餐桌到處玩,奶奶就打開電視讓寶寶邊看邊吃。

可是沒過多久,這個方法不好用了,寶寶又不好好吃飯了,於是奶奶就拿出手機讓寶寶邊玩邊喂著吃。最後變成了到了吃飯時間,寶寶就坐在沙發上邊玩手機邊讓奶奶餵飯。

  • 父母不經意的鼓勵

寶寶第一次耍賴要買東西的時候,有的父母面子上掛不住,於是就妥協了。第一次的妥協不經意地鼓勵了孩子的耍賴行為。下次孩子會複製他自己的成功經驗。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與制度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不守規矩,如果家長強硬拒絕,孩子不僅不會信服,還會認為家長是利用自己的優勢來強迫孩子接受。這會讓孩子產生更強烈的對抗家長和逆反的心理。

但若是家長無條件地滿足,事事順著孩子,又很容易把孩子寵壞,讓孩子養成沒有規矩,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

健康的成長環境應該是有規則和自由,孩子擁有有限制的選擇權,而家長有權威。孩子的成長需要愛與制度,單純的放縱或是強硬的管理作風都是不健康的。

面對孩子的耍賴、無理取鬧,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也要堅持自己的底線。

孩子“愛耍賴”,家長不應一味妥協,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

面對耍賴的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

  • 認識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對應孩子耍賴的原因,理解孩子耍賴背後的情緒表達。孩子每個不良行為的背後,都是他們希望向外界表達的內心的感受。

若是孩子因為尋求父母的關注而耍賴,父母需要反思是否平時給予孩子的親子陪伴時間太少。比如二寶家庭中的大寶,原本是很乖巧的小孩,但是等老二出生後,突然變得愛耍賴搗蛋,

這種突然的轉變,很大可能的原因就是大寶突然感受到家裡的關注點一下子都轉到小寶寶身上,乖巧的孩子因為省心,反而沒有人關注了。所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換取父母的注意。

  • 溫和且堅定地堅持原則

父母的底線和原則應該一開始就清晰明確地傳遞給孩子,不能因為孩子一時的哭鬧而放棄自己的原則,因為受到脅迫,一退再退。在尊重孩子的同時也尊重自己的感受。

媽媽帶小明到超市,小明一下子看中了兩個玩具,他吵著媽媽要都買下。但是媽媽事先和小明說好了,一次只能買一個。無論小明怎麼表示自己特別喜歡,媽媽也堅持自己的原則。
小明軟磨硬泡了半天,都不能說服媽媽,他只能放棄。

父母溫和但是堅定地堅持原則,不以暴制暴,不溺愛放縱,這就相當於給孩子一個樹立了一個行為準則。孩子清楚明白了父母的底線和自己的權利,也就放棄了無用的耍賴。

孩子“愛耍賴”,家長不應一味妥協,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

  • 角色扮演,消除孩子負面情緒

在平時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可以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父母和孩子的角色互換。讓孩子感受一下平時自己的胡攪蠻纏,給他人帶來什麼樣的感受。

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更能接受和理解雙方的感受,消除自己的負面情緒。

爸爸給寶寶100元,然後帶寶寶去超市購買第二天的早餐,和寶寶玩角色互換的遊戲。遊戲中,寶寶扮演爸爸,爸爸扮演寶寶。
在路上他們已經算好了應該購買的東西,牛奶30元1罐,麵包40元1份等。這樣算下來還有剩餘30元。但是到了超市後,爸爸又要買雞腿又想吃餅乾。
這讓小寶左右為難,因為錢不夠而且他也想保持自己扮演的爸爸的權威。小寶為了“教育”爸爸,把平時爸爸對他說的話說給爸爸聽。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理解了父母的感受,今後更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 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

讓孩子參與制定與自己有關的規則制度,孩子遵守規則的積極性會更高,比如讓寶寶自己提出自己的作息,提出假期的學習計劃等。

  • 給予孩子有限的選擇權

在孩子和父母爭奪權力的戰爭中,相比父母直接下指令,孩子更願意接受選擇題,因此父母可以給寶寶提供有限的選擇權利。

寶寶吃飯不專心,想要一邊吃一遍看手機。不允許就耍賴。父母可以在吃飯前給寶寶訂好規矩,比如一個晚上可以看兩集動畫片,吃飯的時候堅決不能看,

但是可以自己選擇在看完動畫片再吃飯還是吃完飯後看。寶寶有了選擇權,關注的焦點就會轉變,不再糾結取鬧了。

"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定的規矩輕易就被推翻

媽媽帶著寶寶一起逛超市,在快要路過玩具城的時候,媽媽趕緊把寶寶的臉遮住,快步走過。朋友覺得很好笑,就問她為什麼這樣。寶媽無奈地說,不敢讓孩子看到玩具城。因為每次進玩具城孩子都要買很多玩具。之前已經和他訂好了規矩,每次只能挑一個,但是受不了小寶的軟磨硬泡,撒潑哭鬧,最後總能如小寶所願,抱一堆玩具回家。寶媽抱怨自己家孩子太愛耍賴。

為什麼孩子愛耍賴

孩子耍賴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都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

  • 和父母爭奪控制權

孩子從2歲開始就有了獨立的意識,隨著他們能力的不斷增強,他們越來越不喜歡被約束,所以他們反抗父母,用耍賴抗拒父母的指令。比如:

家裡規定寶寶8點必須上床,但是寶寶耍賴不執行,這就是和父母爭奪對自己生活作息的控制權。

  • 尋求父母的關注

有的孩子耍賴的目的是為了尋求父母更多的關注。比如有的二胎家庭,家長的注意力大部分放在需要照顧的小寶寶身上,老大發現自己越乖獲得的關注越少,

所以可能會採取耍賴的方式來獲取家長的關注,強佔父母的陪伴。

孩子“愛耍賴”,家長不應一味妥協,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

  • ​探測父母的底線

通過耍賴來探測家長的底線,孩子想知道家長能做出多大的讓步。寶寶不好好吃飯,吃飯時候總是溜下餐桌到處玩,奶奶就打開電視讓寶寶邊看邊吃。

可是沒過多久,這個方法不好用了,寶寶又不好好吃飯了,於是奶奶就拿出手機讓寶寶邊玩邊喂著吃。最後變成了到了吃飯時間,寶寶就坐在沙發上邊玩手機邊讓奶奶餵飯。

  • 父母不經意的鼓勵

寶寶第一次耍賴要買東西的時候,有的父母面子上掛不住,於是就妥協了。第一次的妥協不經意地鼓勵了孩子的耍賴行為。下次孩子會複製他自己的成功經驗。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與制度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不守規矩,如果家長強硬拒絕,孩子不僅不會信服,還會認為家長是利用自己的優勢來強迫孩子接受。這會讓孩子產生更強烈的對抗家長和逆反的心理。

但若是家長無條件地滿足,事事順著孩子,又很容易把孩子寵壞,讓孩子養成沒有規矩,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

健康的成長環境應該是有規則和自由,孩子擁有有限制的選擇權,而家長有權威。孩子的成長需要愛與制度,單純的放縱或是強硬的管理作風都是不健康的。

面對孩子的耍賴、無理取鬧,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也要堅持自己的底線。

孩子“愛耍賴”,家長不應一味妥協,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

面對耍賴的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

  • 認識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對應孩子耍賴的原因,理解孩子耍賴背後的情緒表達。孩子每個不良行為的背後,都是他們希望向外界表達的內心的感受。

若是孩子因為尋求父母的關注而耍賴,父母需要反思是否平時給予孩子的親子陪伴時間太少。比如二寶家庭中的大寶,原本是很乖巧的小孩,但是等老二出生後,突然變得愛耍賴搗蛋,

這種突然的轉變,很大可能的原因就是大寶突然感受到家裡的關注點一下子都轉到小寶寶身上,乖巧的孩子因為省心,反而沒有人關注了。所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換取父母的注意。

  • 溫和且堅定地堅持原則

父母的底線和原則應該一開始就清晰明確地傳遞給孩子,不能因為孩子一時的哭鬧而放棄自己的原則,因為受到脅迫,一退再退。在尊重孩子的同時也尊重自己的感受。

媽媽帶小明到超市,小明一下子看中了兩個玩具,他吵著媽媽要都買下。但是媽媽事先和小明說好了,一次只能買一個。無論小明怎麼表示自己特別喜歡,媽媽也堅持自己的原則。
小明軟磨硬泡了半天,都不能說服媽媽,他只能放棄。

父母溫和但是堅定地堅持原則,不以暴制暴,不溺愛放縱,這就相當於給孩子一個樹立了一個行為準則。孩子清楚明白了父母的底線和自己的權利,也就放棄了無用的耍賴。

孩子“愛耍賴”,家長不應一味妥協,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

  • 角色扮演,消除孩子負面情緒

在平時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可以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父母和孩子的角色互換。讓孩子感受一下平時自己的胡攪蠻纏,給他人帶來什麼樣的感受。

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更能接受和理解雙方的感受,消除自己的負面情緒。

爸爸給寶寶100元,然後帶寶寶去超市購買第二天的早餐,和寶寶玩角色互換的遊戲。遊戲中,寶寶扮演爸爸,爸爸扮演寶寶。
在路上他們已經算好了應該購買的東西,牛奶30元1罐,麵包40元1份等。這樣算下來還有剩餘30元。但是到了超市後,爸爸又要買雞腿又想吃餅乾。
這讓小寶左右為難,因為錢不夠而且他也想保持自己扮演的爸爸的權威。小寶為了“教育”爸爸,把平時爸爸對他說的話說給爸爸聽。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理解了父母的感受,今後更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 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

讓孩子參與制定與自己有關的規則制度,孩子遵守規則的積極性會更高,比如讓寶寶自己提出自己的作息,提出假期的學習計劃等。

  • 給予孩子有限的選擇權

在孩子和父母爭奪權力的戰爭中,相比父母直接下指令,孩子更願意接受選擇題,因此父母可以給寶寶提供有限的選擇權利。

寶寶吃飯不專心,想要一邊吃一遍看手機。不允許就耍賴。父母可以在吃飯前給寶寶訂好規矩,比如一個晚上可以看兩集動畫片,吃飯的時候堅決不能看,

但是可以自己選擇在看完動畫片再吃飯還是吃完飯後看。寶寶有了選擇權,關注的焦點就會轉變,不再糾結取鬧了。

孩子“愛耍賴”,家長不應一味妥協,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

每個孩子都有耍賴的時候,面對孩子的耍賴行為,家長不能讓規矩被輕易推翻,關注孩子的心理,找尋行為背後的原因,針對性地加以輔導幫助才是家長應該做的時期。

今日互動: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您瞭解了嗎?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