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孩子說“不如死了算了”,該怎麼進行生命教育?'

不完美媽媽 文章 鋼琴 新聞 壹父母 2019-09-07
"


"


6歲孩子說“不如死了算了”,該怎麼進行生命教育?

Photo by Waldemar Brandt on Unsplash

關鍵詞:情緒 Emotion

Q:近期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家兒子六歲多,幼兒園大班,孩子是我們自己帶大的,平時很快樂開朗,有什麼事情都願意和我們聊,親子關係很親密。

去年開始學鋼琴,孩子在很不願練琴又被逼著練琴的時候說過一句“不如死了算了”。

那時候嚇到我了,真的不知道他怎麼會說這樣的話,家裡也沒有人說過這樣的話。

當時,我立刻改變態度,和他聊了生命的寶貴。

從那之後,他似乎知道那種話可以威脅父母,在不想又不得不練琴或是練字時,就說“我不如去死”、“還不如去跳樓”(我估計跳樓這詞他可能是聽過什麼新聞學來的)。

我知道,他也不是真的想去死,只是在被批評時想確認,父母是不是愛他,他也會在這時常說,你們不愛我了。

我也常和他說,我們愛你,只是不喜歡你這個行為,我們現在批評的是你這個行為等等,而且平時在家,爸爸媽媽也經常對他說我愛你。

可是,在他說“我不如去死“之類的話時,我是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做。生命的寶貴也常和他說,但是現在他對生命的認識不夠深刻,不知這方面應該如何深入教育?

簡簡周 類似的話,其實我家小朋友也曾經說過,也是在一次她練琴練到煩躁時脫口而出,“太累了,我好想死啊”。

她說這句話時,其實是那種抱怨的語氣,就好像我們抱怨事情太多、天氣太糟糕一樣。我還留意到,她說的時候,偷偷瞄了我一眼,像是在觀察我的反應。

說實話,那一刻,我心裡也是巨浪滔天,誰會愛聽到“死”這個既不吉利又戳心窩的字眼呢?我故作鎮定,輕描淡寫地迴應她:“看起來,新曲子有點難,你有些煩躁。”

她憤憤地說,“不是有點難,是太難了!煩死了,我就是討厭練琴。”說完,她還不解氣,又站起來狠狠地跺了幾下腳,還把鋼琴書卷起來,用力地敲向琴凳。

我就在旁邊靜靜地看著她發洩,但暗中也在隨時準備著,萬一她要是想砸鋼琴,我可得第一時間制止她。

好在她沒有。情緒都已經大爆發了,她還是保持了理智,這一點,我還挺欣慰。結果呢,一通發洩之後,她自己又重新坐到鋼琴旁,開始練習了。

一場風暴,來得快,去得也快。

在我印象中,她之後又說過兩三次類似的話,但我都刻意忽略掉了“死”這個字眼,而是著重理解她當時的感受,迴應她的情緒。

“你很懊惱”、“你覺得有些煩躁”、“你感覺太不開心了”,等等。

很快地,她就不再說“我想死”之類的話了,即便練琴練得煩了,寫作業寫得自己都生氣了,她也只是發洩式地喊幾聲,“我不開心”、“太煩了”、“我不想練了”。

現在回過頭來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一個重要的啟示是,很多時候,看到孩子做了什麼、說了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你有沒有捕捉到他那一刻真正的感受。

換句話說就是,你有沒有理解,他究竟在表達什麼。

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中,整合功能也不完善,無論是語言還是行為的表達,都不一定準確,更未必是他真正的意圖。

就像你也感受到的那樣,孩子不是真的“想死”,他甚至都不能完全明白死到底意味著什麼,他只是在表達自己那一刻無從訴說的強烈情緒而已。

當然,對於更大一些的孩子,我們也需要識別,孩子是不是真的有“想死”的念頭,如果是,那到底是什麼讓他感到這麼絕望?

大部分時候,父母真正有效的迴應,都不是簡單針對言行的,而是對孩子言行背後真實感受的迴應。

因為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他是真正地“被看到、被瞭解”了。這本身就能給孩子帶來希望和撫慰。

這個時候,如果過於糾結孩子說的話,不停地想要去矯正它,反而跑偏了。

這樣做不僅無效,還會讓孩子意外地發現,原來這句話有能夠讓父母妥協的力量,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孩子以不恰當言行來表達自己的行為。

此時此刻,孩子需要的不是生命教育,而是被理解。

我們需要表達對他內在感受的理解和在意,然後再不著痕跡地引導他學會以正確且無害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當然,這也會考驗你接納孩子的能力。

同樣是父母,我特別能夠理解,當孩子說出一些“大逆不道”或是“不吉利”的話時,還要做到坦然接受,實在是太難了。

但其實,接納並不等於欣賞,接納孩子的言行和情緒,不代表你就要贊同和欣賞這一切。你的接納,僅僅是因為,那就是他本來的樣子。

如果能夠秉持這一點,我們更容易撥開表象的迷霧,深入到孩子的內心,真正看到他的挫敗、他的無助和他的需要,給予他有益的幫助。

一個被理解、被接納的孩子,也很容易在清理好自己的情緒後,重新變得積極、樂觀和願意合作,他也能在一次次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中,變得更強大、更自信。

我覺得,這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

一個孩子,如果能夠珍視自己、熱愛自己的生命,一定不是因為有人不斷地告訴他,“生命很寶貴”,而是他能夠發自內心地接納自己,認可自己的價值。

- 今日坐診 -

"


6歲孩子說“不如死了算了”,該怎麼進行生命教育?

Photo by Waldemar Brandt on Unsplash

關鍵詞:情緒 Emotion

Q:近期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家兒子六歲多,幼兒園大班,孩子是我們自己帶大的,平時很快樂開朗,有什麼事情都願意和我們聊,親子關係很親密。

去年開始學鋼琴,孩子在很不願練琴又被逼著練琴的時候說過一句“不如死了算了”。

那時候嚇到我了,真的不知道他怎麼會說這樣的話,家裡也沒有人說過這樣的話。

當時,我立刻改變態度,和他聊了生命的寶貴。

從那之後,他似乎知道那種話可以威脅父母,在不想又不得不練琴或是練字時,就說“我不如去死”、“還不如去跳樓”(我估計跳樓這詞他可能是聽過什麼新聞學來的)。

我知道,他也不是真的想去死,只是在被批評時想確認,父母是不是愛他,他也會在這時常說,你們不愛我了。

我也常和他說,我們愛你,只是不喜歡你這個行為,我們現在批評的是你這個行為等等,而且平時在家,爸爸媽媽也經常對他說我愛你。

可是,在他說“我不如去死“之類的話時,我是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做。生命的寶貴也常和他說,但是現在他對生命的認識不夠深刻,不知這方面應該如何深入教育?

簡簡周 類似的話,其實我家小朋友也曾經說過,也是在一次她練琴練到煩躁時脫口而出,“太累了,我好想死啊”。

她說這句話時,其實是那種抱怨的語氣,就好像我們抱怨事情太多、天氣太糟糕一樣。我還留意到,她說的時候,偷偷瞄了我一眼,像是在觀察我的反應。

說實話,那一刻,我心裡也是巨浪滔天,誰會愛聽到“死”這個既不吉利又戳心窩的字眼呢?我故作鎮定,輕描淡寫地迴應她:“看起來,新曲子有點難,你有些煩躁。”

她憤憤地說,“不是有點難,是太難了!煩死了,我就是討厭練琴。”說完,她還不解氣,又站起來狠狠地跺了幾下腳,還把鋼琴書卷起來,用力地敲向琴凳。

我就在旁邊靜靜地看著她發洩,但暗中也在隨時準備著,萬一她要是想砸鋼琴,我可得第一時間制止她。

好在她沒有。情緒都已經大爆發了,她還是保持了理智,這一點,我還挺欣慰。結果呢,一通發洩之後,她自己又重新坐到鋼琴旁,開始練習了。

一場風暴,來得快,去得也快。

在我印象中,她之後又說過兩三次類似的話,但我都刻意忽略掉了“死”這個字眼,而是著重理解她當時的感受,迴應她的情緒。

“你很懊惱”、“你覺得有些煩躁”、“你感覺太不開心了”,等等。

很快地,她就不再說“我想死”之類的話了,即便練琴練得煩了,寫作業寫得自己都生氣了,她也只是發洩式地喊幾聲,“我不開心”、“太煩了”、“我不想練了”。

現在回過頭來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一個重要的啟示是,很多時候,看到孩子做了什麼、說了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你有沒有捕捉到他那一刻真正的感受。

換句話說就是,你有沒有理解,他究竟在表達什麼。

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中,整合功能也不完善,無論是語言還是行為的表達,都不一定準確,更未必是他真正的意圖。

就像你也感受到的那樣,孩子不是真的“想死”,他甚至都不能完全明白死到底意味著什麼,他只是在表達自己那一刻無從訴說的強烈情緒而已。

當然,對於更大一些的孩子,我們也需要識別,孩子是不是真的有“想死”的念頭,如果是,那到底是什麼讓他感到這麼絕望?

大部分時候,父母真正有效的迴應,都不是簡單針對言行的,而是對孩子言行背後真實感受的迴應。

因為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他是真正地“被看到、被瞭解”了。這本身就能給孩子帶來希望和撫慰。

這個時候,如果過於糾結孩子說的話,不停地想要去矯正它,反而跑偏了。

這樣做不僅無效,還會讓孩子意外地發現,原來這句話有能夠讓父母妥協的力量,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孩子以不恰當言行來表達自己的行為。

此時此刻,孩子需要的不是生命教育,而是被理解。

我們需要表達對他內在感受的理解和在意,然後再不著痕跡地引導他學會以正確且無害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當然,這也會考驗你接納孩子的能力。

同樣是父母,我特別能夠理解,當孩子說出一些“大逆不道”或是“不吉利”的話時,還要做到坦然接受,實在是太難了。

但其實,接納並不等於欣賞,接納孩子的言行和情緒,不代表你就要贊同和欣賞這一切。你的接納,僅僅是因為,那就是他本來的樣子。

如果能夠秉持這一點,我們更容易撥開表象的迷霧,深入到孩子的內心,真正看到他的挫敗、他的無助和他的需要,給予他有益的幫助。

一個被理解、被接納的孩子,也很容易在清理好自己的情緒後,重新變得積極、樂觀和願意合作,他也能在一次次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中,變得更強大、更自信。

我覺得,這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

一個孩子,如果能夠珍視自己、熱愛自己的生命,一定不是因為有人不斷地告訴他,“生命很寶貴”,而是他能夠發自內心地接納自己,認可自己的價值。

- 今日坐診 -

6歲孩子說“不如死了算了”,該怎麼進行生命教育?

簡簡周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

遊戲育兒講師、兒童遊戲治療師、親子關係顧問

專欄作者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