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父母只有正確理解情商,才能養育出高情商的孩子

心理學:父母只有正確理解情商,才能養育出高情商的孩子

我們的社會存在這樣一種普遍現象,當一個人在學校時,老師、家長都非常注重ta的智商,只要考試成績好,就會認為“這孩子真聰明,智商高”,等步入社會了,周圍的又會有另一種評判聲音,“這孩子會辦事,會說話,情商高”。

在這兩種評價誘導下,越來越多的家長不僅注重孩子智商的培養,也有意識到把情商掛在嘴邊,開始訓練孩子的情商。

那到底父母眼中的會辦事、會說話,就是高情商,與科學的情商有什麼區別呢?這樣理解情商對不對呢?作為父母,又該怎麼樣養育出真正的高情商孩子呢?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問題。

心理學:父母只有正確理解情商,才能養育出高情商的孩子

什麼是科學的情商

最開始正式提出“情商”理論的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薩洛維和梅耶。1990年,他們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emotional intelligence”這個概念,中文叫“情緒智力”。傳到國內,大概是為了跟“智商”相對應,就被翻譯成“情商”了。

薩洛維和梅耶認為情商就是識別自己和他人情緒和感受的能力,以及運用這種信息指導思維和行為的能力。

為了普及這個科學的情商,美國著名科普作家戈爾曼在《情緒智力》一書中,又對情商下了操作性定義,他是這樣說的。

情商即情緒智力,情緒智力包括,自主動機和堅持、反思的能力、控制衝動的能力、對情緒的覺察力、同情心,和交朋友的能力。

上述關於情商的定義基本上就屬於科學情商的範本了,是不是跟我們成人眼裡的會做人、會辦事、有眼力見等還是不一樣的呢。

心理學:父母只有正確理解情商,才能養育出高情商的孩子

父母希望培養孩子的情商,更多是希望他們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識別別人的情緒,會調整情緒,創造更好的關係,這其實在心理學上不能叫情商,這叫做社會情緒技能。

要培養這些素質,我們就需要“對症下藥”,不能一概而論,或者稀裡糊塗地給孩子教一些成人世界的“厚黑學”,比如“看人下菜碟”、“有城府”等,這些東西都會過早的破壞孩子世界的美好,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那麼怎麼樣培養孩子的社會情緒技能,即父母口中所謂的情商呢?

一、積極的心態,積極的心態有利於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增加情緒適應能力,積極的心態也代表了一種認知習慣,即,凡事往好的方面看,這通常得益於父母和老師平常的引導。

比如有一次,我和我的孩子去超市購物,結賬的時候,發現裝在兜裡的兩張50的人民幣,只剩下一張了,一張丟了,結果孩子選好的東西買不了了,她站在櫃檯前悶悶不樂,不走了。

我俯下身告訴她:“你看我們還剩50元,這樣是不是我們還可以買一些你喜歡的東西,要是全丟了,那豈不是我們真要空手而歸呢?”

孩子思考了一下,覺得挺有道理的。其實孩子積極的心態就是在類似於這樣的人和事的刺激下逐漸發展起來的,作為家長,要善於利用這種事件助長孩子的積極心態。

二,同理心。所謂同理心,就是理解別人,感受別人的能力,即我們通常說的換位思考以及感同身受。比如,當身邊的人不舒服的時候,孩子可以感知到,伸出援助之手。

為了增加孩子的同理心,父母可以在平常多和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比如讓孩子扮演老人過馬路,坐公交車等。通過讓他們體會身體上的不方便,增加他們理解與共情他人的能力。

三、情緒識別與調節,情緒識別與調節應該說是社會情緒技能最為重要的內容,但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從臨床經驗來說,我並不推崇教孩子過早的識別與管理情緒,因為我們所謂的識別往往會變成“察言觀色”,我們所謂的調節往往會走向“壓抑”。

而察言觀色和壓抑對於孩子的人格的構建是有嚴重的負面影響的。它們往往會使得孩子變得內向、沒有活力,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順應外在,變得敏感。

所以關於第三點,父母或其他大人做好榜樣就可以了。大人們可以心平氣和的好好說話,好好表達,有一個好的情緒表達,孩子自然而然會習得這些技能。

心理學:父母只有正確理解情商,才能養育出高情商的孩子

無論是父母口中的情商,還是本文提到的社會情緒技能,方法其實是次要的,不是最根本的。育兒先育己,作為父母,好好愛自己的另一半,有意識的給你的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好好說話,好好表達,好好人與友善,讓自己的情緒合理表達,何愁育不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

好了,以上就是一個心理諮詢師關於科學情商的一些論述,並據此提出了增加孩子情商的方法,但是最好的方法還是育兒先育己,還是父母、大人之間的愛與善良,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對你和你孩子的成長、發展有一個參考作用。

作者:相先生,心理諮詢師、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月度優質賬號獲獎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