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不完美媽媽 摔跤 動物 IF枕邊育兒 2019-08-10
"

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無意間聽到了寶媽和姥姥間的一場爭論。這是一間專門的兒童餐廳,環境很安全,我們一般都會放孩子自己玩耍。這位媽媽帶著一個兩歲的小男孩,男孩在遊戲區跑的時候,撞到了椅子上,疼的哇哇哭了起來。姥姥聞聲連忙放下碗筷,抱起孫子哄著,寶寶不哭寶寶不哭,都怪那個懷椅子,我們打他。果然,身後傳來了寶媽的聲音:“媽,你把他放下,說了多少次了,讓他自己起來!”

"

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無意間聽到了寶媽和姥姥間的一場爭論。這是一間專門的兒童餐廳,環境很安全,我們一般都會放孩子自己玩耍。這位媽媽帶著一個兩歲的小男孩,男孩在遊戲區跑的時候,撞到了椅子上,疼的哇哇哭了起來。姥姥聞聲連忙放下碗筷,抱起孫子哄著,寶寶不哭寶寶不哭,都怪那個懷椅子,我們打他。果然,身後傳來了寶媽的聲音:“媽,你把他放下,說了多少次了,讓他自己起來!”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其實這樣的爭執在我和媽媽,甚至婆婆之間也時有發生,她們就像裝了一個自動反應裝置,一旦娃摔倒,就能馬上開啟這套程序,準確無誤的先是不讓哭,然後再打一個無辜的無生命體。而年輕的媽媽認為,馬上去抱寶寶,就會慣壞他,讓寶寶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那麼當寶寶不小心摔跤,或者碰疼了,寶媽寶爸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

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無意間聽到了寶媽和姥姥間的一場爭論。這是一間專門的兒童餐廳,環境很安全,我們一般都會放孩子自己玩耍。這位媽媽帶著一個兩歲的小男孩,男孩在遊戲區跑的時候,撞到了椅子上,疼的哇哇哭了起來。姥姥聞聲連忙放下碗筷,抱起孫子哄著,寶寶不哭寶寶不哭,都怪那個懷椅子,我們打他。果然,身後傳來了寶媽的聲音:“媽,你把他放下,說了多少次了,讓他自己起來!”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其實這樣的爭執在我和媽媽,甚至婆婆之間也時有發生,她們就像裝了一個自動反應裝置,一旦娃摔倒,就能馬上開啟這套程序,準確無誤的先是不讓哭,然後再打一個無辜的無生命體。而年輕的媽媽認為,馬上去抱寶寶,就會慣壞他,讓寶寶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那麼當寶寶不小心摔跤,或者碰疼了,寶媽寶爸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扶與不扶,家長的態度才是關鍵

其實被廣泛討論的扶與不扶,並不是面對孩子摔跤或磕碰時最重要的事情。而寶爸寶媽的態度才是關鍵。不小心摔倒,對於寶寶而言,可以算的上是一次小小的挫折。這也正是我們教寶寶如何直面挫折的機會。

1、保持冷靜,不要小題大做

在小區裡玩,經常能看到那些小題大做的姥姥奶奶。孩子玩耍中不小心摔倒,孩子可能還沒有反應過來,大人就大呼小叫的跑過來。很多時候,孩子其實是被大人嚇哭的。大寶有一次不小心被門壓了手,恰逢姥姥在家,捧著小手說哎呀,好好的手這以後可怎麼彈琴啊。大寶誤以為他手廢了,一直哭著說:“不要截肢,不要截肢”。所以,當孩子發生意外摔倒之類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冷靜對待,如果孩子並無大礙,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更害怕。如果孩子傷的真的嚴重,不冷靜也很難提供迅速有效的救治。

"

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無意間聽到了寶媽和姥姥間的一場爭論。這是一間專門的兒童餐廳,環境很安全,我們一般都會放孩子自己玩耍。這位媽媽帶著一個兩歲的小男孩,男孩在遊戲區跑的時候,撞到了椅子上,疼的哇哇哭了起來。姥姥聞聲連忙放下碗筷,抱起孫子哄著,寶寶不哭寶寶不哭,都怪那個懷椅子,我們打他。果然,身後傳來了寶媽的聲音:“媽,你把他放下,說了多少次了,讓他自己起來!”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其實這樣的爭執在我和媽媽,甚至婆婆之間也時有發生,她們就像裝了一個自動反應裝置,一旦娃摔倒,就能馬上開啟這套程序,準確無誤的先是不讓哭,然後再打一個無辜的無生命體。而年輕的媽媽認為,馬上去抱寶寶,就會慣壞他,讓寶寶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那麼當寶寶不小心摔跤,或者碰疼了,寶媽寶爸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扶與不扶,家長的態度才是關鍵

其實被廣泛討論的扶與不扶,並不是面對孩子摔跤或磕碰時最重要的事情。而寶爸寶媽的態度才是關鍵。不小心摔倒,對於寶寶而言,可以算的上是一次小小的挫折。這也正是我們教寶寶如何直面挫折的機會。

1、保持冷靜,不要小題大做

在小區裡玩,經常能看到那些小題大做的姥姥奶奶。孩子玩耍中不小心摔倒,孩子可能還沒有反應過來,大人就大呼小叫的跑過來。很多時候,孩子其實是被大人嚇哭的。大寶有一次不小心被門壓了手,恰逢姥姥在家,捧著小手說哎呀,好好的手這以後可怎麼彈琴啊。大寶誤以為他手廢了,一直哭著說:“不要截肢,不要截肢”。所以,當孩子發生意外摔倒之類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冷靜對待,如果孩子並無大礙,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更害怕。如果孩子傷的真的嚴重,不冷靜也很難提供迅速有效的救治。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2、承認寶寶的情緒,給予適度安慰

當寶寶意外摔倒,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設身處地的想象一下,娃首先感到的應該是害怕。然後可能會疼,感到委屈。以及一點點挫敗感。而哭則是寶寶表達這些情緒的方式。單純的跟寶寶說:不要哭,不要哭。是在否定寶寶應有的表達。所以寶媽不妨試用說出寶寶感受的方式安慰寶寶。我在候機室偶然遇到的一對母女的對話就堪稱典範

三歲小姑娘過道中摔倒了,像所有孩子一樣哭了起來。她媽媽聽到她的哭聲,第一時間放下了手裡的手機,走過去對她伸出手。小姑娘在媽媽的幫助下站了起來,但是還是在哭

“寶寶摔倒了?”媽媽說。小姑娘點點頭。

“是膝蓋摔疼了嗎?”

“手疼。” 原來,她摔倒的時候用手撐了一下,媽媽用手摸了摸小姑娘的掌心。

“現在好一點了嗎?”

小姑娘抽抽搭搭的點了點頭。

“媽媽知道寶寶很痛,下次小心一點好嗎?”

聽到這裡,小姑娘狀態顯然好了很多,但媽媽並沒有讓對話就這樣結束,而是補充道:“寶寶,這裡是大家休息的地方,如果繼續哭的話,會吵到大家哦,我們能不能不哭啦?”

"

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無意間聽到了寶媽和姥姥間的一場爭論。這是一間專門的兒童餐廳,環境很安全,我們一般都會放孩子自己玩耍。這位媽媽帶著一個兩歲的小男孩,男孩在遊戲區跑的時候,撞到了椅子上,疼的哇哇哭了起來。姥姥聞聲連忙放下碗筷,抱起孫子哄著,寶寶不哭寶寶不哭,都怪那個懷椅子,我們打他。果然,身後傳來了寶媽的聲音:“媽,你把他放下,說了多少次了,讓他自己起來!”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其實這樣的爭執在我和媽媽,甚至婆婆之間也時有發生,她們就像裝了一個自動反應裝置,一旦娃摔倒,就能馬上開啟這套程序,準確無誤的先是不讓哭,然後再打一個無辜的無生命體。而年輕的媽媽認為,馬上去抱寶寶,就會慣壞他,讓寶寶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那麼當寶寶不小心摔跤,或者碰疼了,寶媽寶爸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扶與不扶,家長的態度才是關鍵

其實被廣泛討論的扶與不扶,並不是面對孩子摔跤或磕碰時最重要的事情。而寶爸寶媽的態度才是關鍵。不小心摔倒,對於寶寶而言,可以算的上是一次小小的挫折。這也正是我們教寶寶如何直面挫折的機會。

1、保持冷靜,不要小題大做

在小區裡玩,經常能看到那些小題大做的姥姥奶奶。孩子玩耍中不小心摔倒,孩子可能還沒有反應過來,大人就大呼小叫的跑過來。很多時候,孩子其實是被大人嚇哭的。大寶有一次不小心被門壓了手,恰逢姥姥在家,捧著小手說哎呀,好好的手這以後可怎麼彈琴啊。大寶誤以為他手廢了,一直哭著說:“不要截肢,不要截肢”。所以,當孩子發生意外摔倒之類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冷靜對待,如果孩子並無大礙,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更害怕。如果孩子傷的真的嚴重,不冷靜也很難提供迅速有效的救治。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2、承認寶寶的情緒,給予適度安慰

當寶寶意外摔倒,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設身處地的想象一下,娃首先感到的應該是害怕。然後可能會疼,感到委屈。以及一點點挫敗感。而哭則是寶寶表達這些情緒的方式。單純的跟寶寶說:不要哭,不要哭。是在否定寶寶應有的表達。所以寶媽不妨試用說出寶寶感受的方式安慰寶寶。我在候機室偶然遇到的一對母女的對話就堪稱典範

三歲小姑娘過道中摔倒了,像所有孩子一樣哭了起來。她媽媽聽到她的哭聲,第一時間放下了手裡的手機,走過去對她伸出手。小姑娘在媽媽的幫助下站了起來,但是還是在哭

“寶寶摔倒了?”媽媽說。小姑娘點點頭。

“是膝蓋摔疼了嗎?”

“手疼。” 原來,她摔倒的時候用手撐了一下,媽媽用手摸了摸小姑娘的掌心。

“現在好一點了嗎?”

小姑娘抽抽搭搭的點了點頭。

“媽媽知道寶寶很痛,下次小心一點好嗎?”

聽到這裡,小姑娘狀態顯然好了很多,但媽媽並沒有讓對話就這樣結束,而是補充道:“寶寶,這裡是大家休息的地方,如果繼續哭的話,會吵到大家哦,我們能不能不哭啦?”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3、分析原因,對孩子進行教育

在上文中候機室中的媽媽,不但第一時間迴應了寶寶的需求,幫寶寶表達情緒。更在最後告訴寶寶,在公共場合要注意別人的感受。而有些孩子的受傷往往並非偶然,而是寶寶沒有相應的安全意識所致。這個時候,寶爸寶媽們需要做的可並不只是簡單的安撫寶寶,也要引導寶寶回顧整個意外發生的過程,並對寶寶進行安全教育。

4歲的大壯喜歡刺激,在玩小區滑梯的時候,他不像別的小朋友那樣雙手扶著滑梯,而是伸展手臂滑下去。媽媽說過他好幾次,他都不以為然。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樣“雙手脫把”,沒想到滑梯上不知被誰撒上了沙子,下滑的速度太快,大壯從滑梯飛了出去,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來。這時候媽媽過來安慰他,等他平靜下來之後,媽媽問他,下次滑滑梯該怎麼做呢?大壯表示,再也不敢不扶滑梯把手了。

"

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無意間聽到了寶媽和姥姥間的一場爭論。這是一間專門的兒童餐廳,環境很安全,我們一般都會放孩子自己玩耍。這位媽媽帶著一個兩歲的小男孩,男孩在遊戲區跑的時候,撞到了椅子上,疼的哇哇哭了起來。姥姥聞聲連忙放下碗筷,抱起孫子哄著,寶寶不哭寶寶不哭,都怪那個懷椅子,我們打他。果然,身後傳來了寶媽的聲音:“媽,你把他放下,說了多少次了,讓他自己起來!”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其實這樣的爭執在我和媽媽,甚至婆婆之間也時有發生,她們就像裝了一個自動反應裝置,一旦娃摔倒,就能馬上開啟這套程序,準確無誤的先是不讓哭,然後再打一個無辜的無生命體。而年輕的媽媽認為,馬上去抱寶寶,就會慣壞他,讓寶寶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那麼當寶寶不小心摔跤,或者碰疼了,寶媽寶爸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扶與不扶,家長的態度才是關鍵

其實被廣泛討論的扶與不扶,並不是面對孩子摔跤或磕碰時最重要的事情。而寶爸寶媽的態度才是關鍵。不小心摔倒,對於寶寶而言,可以算的上是一次小小的挫折。這也正是我們教寶寶如何直面挫折的機會。

1、保持冷靜,不要小題大做

在小區裡玩,經常能看到那些小題大做的姥姥奶奶。孩子玩耍中不小心摔倒,孩子可能還沒有反應過來,大人就大呼小叫的跑過來。很多時候,孩子其實是被大人嚇哭的。大寶有一次不小心被門壓了手,恰逢姥姥在家,捧著小手說哎呀,好好的手這以後可怎麼彈琴啊。大寶誤以為他手廢了,一直哭著說:“不要截肢,不要截肢”。所以,當孩子發生意外摔倒之類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冷靜對待,如果孩子並無大礙,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更害怕。如果孩子傷的真的嚴重,不冷靜也很難提供迅速有效的救治。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2、承認寶寶的情緒,給予適度安慰

當寶寶意外摔倒,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設身處地的想象一下,娃首先感到的應該是害怕。然後可能會疼,感到委屈。以及一點點挫敗感。而哭則是寶寶表達這些情緒的方式。單純的跟寶寶說:不要哭,不要哭。是在否定寶寶應有的表達。所以寶媽不妨試用說出寶寶感受的方式安慰寶寶。我在候機室偶然遇到的一對母女的對話就堪稱典範

三歲小姑娘過道中摔倒了,像所有孩子一樣哭了起來。她媽媽聽到她的哭聲,第一時間放下了手裡的手機,走過去對她伸出手。小姑娘在媽媽的幫助下站了起來,但是還是在哭

“寶寶摔倒了?”媽媽說。小姑娘點點頭。

“是膝蓋摔疼了嗎?”

“手疼。” 原來,她摔倒的時候用手撐了一下,媽媽用手摸了摸小姑娘的掌心。

“現在好一點了嗎?”

小姑娘抽抽搭搭的點了點頭。

“媽媽知道寶寶很痛,下次小心一點好嗎?”

聽到這裡,小姑娘狀態顯然好了很多,但媽媽並沒有讓對話就這樣結束,而是補充道:“寶寶,這裡是大家休息的地方,如果繼續哭的話,會吵到大家哦,我們能不能不哭啦?”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3、分析原因,對孩子進行教育

在上文中候機室中的媽媽,不但第一時間迴應了寶寶的需求,幫寶寶表達情緒。更在最後告訴寶寶,在公共場合要注意別人的感受。而有些孩子的受傷往往並非偶然,而是寶寶沒有相應的安全意識所致。這個時候,寶爸寶媽們需要做的可並不只是簡單的安撫寶寶,也要引導寶寶回顧整個意外發生的過程,並對寶寶進行安全教育。

4歲的大壯喜歡刺激,在玩小區滑梯的時候,他不像別的小朋友那樣雙手扶著滑梯,而是伸展手臂滑下去。媽媽說過他好幾次,他都不以為然。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樣“雙手脫把”,沒想到滑梯上不知被誰撒上了沙子,下滑的速度太快,大壯從滑梯飛了出去,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來。這時候媽媽過來安慰他,等他平靜下來之後,媽媽問他,下次滑滑梯該怎麼做呢?大壯表示,再也不敢不扶滑梯把手了。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為什麼不提倡冷漠圍觀

有相當一部分父母,因為看到“一摔就哄”的做法會讓寶寶不負責任、喪失獨立性。就採取了另外一種做法——冷漠圍觀。認為這樣就能鍛鍊孩子的獨立意識。甚至有些寶媽除了圍觀之外,還會狠下心來說:“誰讓你不小心,活該!”殊不知這種做法會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傷害。

● 傷害安全感

知乎上一位媽媽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被點了好幾千贊,可以說是相當準確了。她說:我們可以假設,如果摔倒的是你的朋友,你扶不扶?如果你摔倒了,你老公在旁邊看著,你會怎麼想?並非每個寶寶都會用摔跤來求關注,大部分寶寶是真的很痛很害怕。如果這個時候他最信任的媽媽,都在一旁冷眼圍觀的話,孩子對這個世界還會信任嗎?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研究兒童人格發展時指出,安全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孩子幼年時期建立的。讓寶媽冷漠圍觀孩子摔倒,就像哭聲免疫法一樣,是用訓練動物的方式來訓練孩子,但是孩子並非動物,寶寶擁有更高級的情感。如果媽媽對寶寶的感情足夠尊重,就應該立即表示關切,而不是視而不見。

● 打擊探索積極性

什麼階段的孩子最容易摔跤?並不是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而是那些已經大概掌握走路技巧的孩子,他們開始探索世界,並且承受失敗。如果孩子想要爬上一個不算高的臺子,但是半途摔了下來,哇哇大哭。而媽媽在旁邊冷冷的說,哼活該,誰讓你爬高上低?那麼孩子就會認為,我這樣做媽媽會不高興。久而久之孩子探索世界的積極性就會被阻礙,從而影響大運動和認知發展。

●錯過就醫時機

大部分的孩子不慎摔跤,磕碰,墜落都不是非常嚴重的事情。但是有很小的概率,孩子真的因為意外而受到嚴重傷害。而寶寶太小,沒辦法自己表達出來。新聞裡經常會出現這些可怕的事件,因為寶爸寶媽的大意,錯過了孩子救治,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一旦孩子發生意外,我們應該第一時間予以關注。

"

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無意間聽到了寶媽和姥姥間的一場爭論。這是一間專門的兒童餐廳,環境很安全,我們一般都會放孩子自己玩耍。這位媽媽帶著一個兩歲的小男孩,男孩在遊戲區跑的時候,撞到了椅子上,疼的哇哇哭了起來。姥姥聞聲連忙放下碗筷,抱起孫子哄著,寶寶不哭寶寶不哭,都怪那個懷椅子,我們打他。果然,身後傳來了寶媽的聲音:“媽,你把他放下,說了多少次了,讓他自己起來!”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其實這樣的爭執在我和媽媽,甚至婆婆之間也時有發生,她們就像裝了一個自動反應裝置,一旦娃摔倒,就能馬上開啟這套程序,準確無誤的先是不讓哭,然後再打一個無辜的無生命體。而年輕的媽媽認為,馬上去抱寶寶,就會慣壞他,讓寶寶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那麼當寶寶不小心摔跤,或者碰疼了,寶媽寶爸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扶與不扶,家長的態度才是關鍵

其實被廣泛討論的扶與不扶,並不是面對孩子摔跤或磕碰時最重要的事情。而寶爸寶媽的態度才是關鍵。不小心摔倒,對於寶寶而言,可以算的上是一次小小的挫折。這也正是我們教寶寶如何直面挫折的機會。

1、保持冷靜,不要小題大做

在小區裡玩,經常能看到那些小題大做的姥姥奶奶。孩子玩耍中不小心摔倒,孩子可能還沒有反應過來,大人就大呼小叫的跑過來。很多時候,孩子其實是被大人嚇哭的。大寶有一次不小心被門壓了手,恰逢姥姥在家,捧著小手說哎呀,好好的手這以後可怎麼彈琴啊。大寶誤以為他手廢了,一直哭著說:“不要截肢,不要截肢”。所以,當孩子發生意外摔倒之類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冷靜對待,如果孩子並無大礙,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更害怕。如果孩子傷的真的嚴重,不冷靜也很難提供迅速有效的救治。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2、承認寶寶的情緒,給予適度安慰

當寶寶意外摔倒,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設身處地的想象一下,娃首先感到的應該是害怕。然後可能會疼,感到委屈。以及一點點挫敗感。而哭則是寶寶表達這些情緒的方式。單純的跟寶寶說:不要哭,不要哭。是在否定寶寶應有的表達。所以寶媽不妨試用說出寶寶感受的方式安慰寶寶。我在候機室偶然遇到的一對母女的對話就堪稱典範

三歲小姑娘過道中摔倒了,像所有孩子一樣哭了起來。她媽媽聽到她的哭聲,第一時間放下了手裡的手機,走過去對她伸出手。小姑娘在媽媽的幫助下站了起來,但是還是在哭

“寶寶摔倒了?”媽媽說。小姑娘點點頭。

“是膝蓋摔疼了嗎?”

“手疼。” 原來,她摔倒的時候用手撐了一下,媽媽用手摸了摸小姑娘的掌心。

“現在好一點了嗎?”

小姑娘抽抽搭搭的點了點頭。

“媽媽知道寶寶很痛,下次小心一點好嗎?”

聽到這裡,小姑娘狀態顯然好了很多,但媽媽並沒有讓對話就這樣結束,而是補充道:“寶寶,這裡是大家休息的地方,如果繼續哭的話,會吵到大家哦,我們能不能不哭啦?”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3、分析原因,對孩子進行教育

在上文中候機室中的媽媽,不但第一時間迴應了寶寶的需求,幫寶寶表達情緒。更在最後告訴寶寶,在公共場合要注意別人的感受。而有些孩子的受傷往往並非偶然,而是寶寶沒有相應的安全意識所致。這個時候,寶爸寶媽們需要做的可並不只是簡單的安撫寶寶,也要引導寶寶回顧整個意外發生的過程,並對寶寶進行安全教育。

4歲的大壯喜歡刺激,在玩小區滑梯的時候,他不像別的小朋友那樣雙手扶著滑梯,而是伸展手臂滑下去。媽媽說過他好幾次,他都不以為然。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樣“雙手脫把”,沒想到滑梯上不知被誰撒上了沙子,下滑的速度太快,大壯從滑梯飛了出去,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來。這時候媽媽過來安慰他,等他平靜下來之後,媽媽問他,下次滑滑梯該怎麼做呢?大壯表示,再也不敢不扶滑梯把手了。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為什麼不提倡冷漠圍觀

有相當一部分父母,因為看到“一摔就哄”的做法會讓寶寶不負責任、喪失獨立性。就採取了另外一種做法——冷漠圍觀。認為這樣就能鍛鍊孩子的獨立意識。甚至有些寶媽除了圍觀之外,還會狠下心來說:“誰讓你不小心,活該!”殊不知這種做法會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傷害。

● 傷害安全感

知乎上一位媽媽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被點了好幾千贊,可以說是相當準確了。她說:我們可以假設,如果摔倒的是你的朋友,你扶不扶?如果你摔倒了,你老公在旁邊看著,你會怎麼想?並非每個寶寶都會用摔跤來求關注,大部分寶寶是真的很痛很害怕。如果這個時候他最信任的媽媽,都在一旁冷眼圍觀的話,孩子對這個世界還會信任嗎?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研究兒童人格發展時指出,安全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孩子幼年時期建立的。讓寶媽冷漠圍觀孩子摔倒,就像哭聲免疫法一樣,是用訓練動物的方式來訓練孩子,但是孩子並非動物,寶寶擁有更高級的情感。如果媽媽對寶寶的感情足夠尊重,就應該立即表示關切,而不是視而不見。

● 打擊探索積極性

什麼階段的孩子最容易摔跤?並不是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而是那些已經大概掌握走路技巧的孩子,他們開始探索世界,並且承受失敗。如果孩子想要爬上一個不算高的臺子,但是半途摔了下來,哇哇大哭。而媽媽在旁邊冷冷的說,哼活該,誰讓你爬高上低?那麼孩子就會認為,我這樣做媽媽會不高興。久而久之孩子探索世界的積極性就會被阻礙,從而影響大運動和認知發展。

●錯過就醫時機

大部分的孩子不慎摔跤,磕碰,墜落都不是非常嚴重的事情。但是有很小的概率,孩子真的因為意外而受到嚴重傷害。而寶寶太小,沒辦法自己表達出來。新聞裡經常會出現這些可怕的事件,因為寶爸寶媽的大意,錯過了孩子救治,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一旦孩子發生意外,我們應該第一時間予以關注。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寶寶摔跤,年齡不同差別對待

每次在小區遛二寶時,鄰居們都會由衷感嘆二寶的“抗摔”能力。並且問我是不是從小摔了不抱,才養成這樣獨立的好習慣。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在二寶剛學走路的時候,我有多“寶貝”他。正是因為小時候的“抱”才成就了長大後的“不用抱”

▲1歲左右:新手階段,要鼓勵

當寶寶剛學走路的時候,要摔很多很多次。我們往往會發現,那些不怕摔的孩子,學走路會快一點。為什麼他們不怕摔?因為他們每次摔跤,媽媽都會及時出現,並且把他抱起來,鼓勵他,沒關係,下次一定會走的更遠。一次次跌倒和鼓勵建立起的安全感,讓寶寶能勇敢的邁步,嘗試走的更快更遠。

▲1歲半到4歲:摔跤一把好手,及時安慰

當娃已經大概學會了走路,我們就會發現,他喜歡走一些不那麼“正常”的路。他會高興轉圈,然後因為重心不穩摔倒。媽媽這時可能會覺得寶寶一天到晚都在“摔跤”。面對頻率如此高的“摔倒”,先要看孩子的狀態,在第一階段被足夠關注的孩子,大部分都能迅速自己爬起來,跑向玩具或者遊樂設施。有些孩子會採取觀望的態度,看媽媽的反應,這是還是可以安慰一下寶寶,但並不一定要動手去扶。可以說,寶寶哪兒摔疼了,好啦來媽媽這裡。然後等他自己起來,給他一個大擁抱。

"

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無意間聽到了寶媽和姥姥間的一場爭論。這是一間專門的兒童餐廳,環境很安全,我們一般都會放孩子自己玩耍。這位媽媽帶著一個兩歲的小男孩,男孩在遊戲區跑的時候,撞到了椅子上,疼的哇哇哭了起來。姥姥聞聲連忙放下碗筷,抱起孫子哄著,寶寶不哭寶寶不哭,都怪那個懷椅子,我們打他。果然,身後傳來了寶媽的聲音:“媽,你把他放下,說了多少次了,讓他自己起來!”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其實這樣的爭執在我和媽媽,甚至婆婆之間也時有發生,她們就像裝了一個自動反應裝置,一旦娃摔倒,就能馬上開啟這套程序,準確無誤的先是不讓哭,然後再打一個無辜的無生命體。而年輕的媽媽認為,馬上去抱寶寶,就會慣壞他,讓寶寶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那麼當寶寶不小心摔跤,或者碰疼了,寶媽寶爸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扶與不扶,家長的態度才是關鍵

其實被廣泛討論的扶與不扶,並不是面對孩子摔跤或磕碰時最重要的事情。而寶爸寶媽的態度才是關鍵。不小心摔倒,對於寶寶而言,可以算的上是一次小小的挫折。這也正是我們教寶寶如何直面挫折的機會。

1、保持冷靜,不要小題大做

在小區裡玩,經常能看到那些小題大做的姥姥奶奶。孩子玩耍中不小心摔倒,孩子可能還沒有反應過來,大人就大呼小叫的跑過來。很多時候,孩子其實是被大人嚇哭的。大寶有一次不小心被門壓了手,恰逢姥姥在家,捧著小手說哎呀,好好的手這以後可怎麼彈琴啊。大寶誤以為他手廢了,一直哭著說:“不要截肢,不要截肢”。所以,當孩子發生意外摔倒之類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冷靜對待,如果孩子並無大礙,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更害怕。如果孩子傷的真的嚴重,不冷靜也很難提供迅速有效的救治。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2、承認寶寶的情緒,給予適度安慰

當寶寶意外摔倒,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設身處地的想象一下,娃首先感到的應該是害怕。然後可能會疼,感到委屈。以及一點點挫敗感。而哭則是寶寶表達這些情緒的方式。單純的跟寶寶說:不要哭,不要哭。是在否定寶寶應有的表達。所以寶媽不妨試用說出寶寶感受的方式安慰寶寶。我在候機室偶然遇到的一對母女的對話就堪稱典範

三歲小姑娘過道中摔倒了,像所有孩子一樣哭了起來。她媽媽聽到她的哭聲,第一時間放下了手裡的手機,走過去對她伸出手。小姑娘在媽媽的幫助下站了起來,但是還是在哭

“寶寶摔倒了?”媽媽說。小姑娘點點頭。

“是膝蓋摔疼了嗎?”

“手疼。” 原來,她摔倒的時候用手撐了一下,媽媽用手摸了摸小姑娘的掌心。

“現在好一點了嗎?”

小姑娘抽抽搭搭的點了點頭。

“媽媽知道寶寶很痛,下次小心一點好嗎?”

聽到這裡,小姑娘狀態顯然好了很多,但媽媽並沒有讓對話就這樣結束,而是補充道:“寶寶,這裡是大家休息的地方,如果繼續哭的話,會吵到大家哦,我們能不能不哭啦?”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3、分析原因,對孩子進行教育

在上文中候機室中的媽媽,不但第一時間迴應了寶寶的需求,幫寶寶表達情緒。更在最後告訴寶寶,在公共場合要注意別人的感受。而有些孩子的受傷往往並非偶然,而是寶寶沒有相應的安全意識所致。這個時候,寶爸寶媽們需要做的可並不只是簡單的安撫寶寶,也要引導寶寶回顧整個意外發生的過程,並對寶寶進行安全教育。

4歲的大壯喜歡刺激,在玩小區滑梯的時候,他不像別的小朋友那樣雙手扶著滑梯,而是伸展手臂滑下去。媽媽說過他好幾次,他都不以為然。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樣“雙手脫把”,沒想到滑梯上不知被誰撒上了沙子,下滑的速度太快,大壯從滑梯飛了出去,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來。這時候媽媽過來安慰他,等他平靜下來之後,媽媽問他,下次滑滑梯該怎麼做呢?大壯表示,再也不敢不扶滑梯把手了。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為什麼不提倡冷漠圍觀

有相當一部分父母,因為看到“一摔就哄”的做法會讓寶寶不負責任、喪失獨立性。就採取了另外一種做法——冷漠圍觀。認為這樣就能鍛鍊孩子的獨立意識。甚至有些寶媽除了圍觀之外,還會狠下心來說:“誰讓你不小心,活該!”殊不知這種做法會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傷害。

● 傷害安全感

知乎上一位媽媽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被點了好幾千贊,可以說是相當準確了。她說:我們可以假設,如果摔倒的是你的朋友,你扶不扶?如果你摔倒了,你老公在旁邊看著,你會怎麼想?並非每個寶寶都會用摔跤來求關注,大部分寶寶是真的很痛很害怕。如果這個時候他最信任的媽媽,都在一旁冷眼圍觀的話,孩子對這個世界還會信任嗎?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研究兒童人格發展時指出,安全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孩子幼年時期建立的。讓寶媽冷漠圍觀孩子摔倒,就像哭聲免疫法一樣,是用訓練動物的方式來訓練孩子,但是孩子並非動物,寶寶擁有更高級的情感。如果媽媽對寶寶的感情足夠尊重,就應該立即表示關切,而不是視而不見。

● 打擊探索積極性

什麼階段的孩子最容易摔跤?並不是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而是那些已經大概掌握走路技巧的孩子,他們開始探索世界,並且承受失敗。如果孩子想要爬上一個不算高的臺子,但是半途摔了下來,哇哇大哭。而媽媽在旁邊冷冷的說,哼活該,誰讓你爬高上低?那麼孩子就會認為,我這樣做媽媽會不高興。久而久之孩子探索世界的積極性就會被阻礙,從而影響大運動和認知發展。

●錯過就醫時機

大部分的孩子不慎摔跤,磕碰,墜落都不是非常嚴重的事情。但是有很小的概率,孩子真的因為意外而受到嚴重傷害。而寶寶太小,沒辦法自己表達出來。新聞裡經常會出現這些可怕的事件,因為寶爸寶媽的大意,錯過了孩子救治,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一旦孩子發生意外,我們應該第一時間予以關注。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寶寶摔跤,年齡不同差別對待

每次在小區遛二寶時,鄰居們都會由衷感嘆二寶的“抗摔”能力。並且問我是不是從小摔了不抱,才養成這樣獨立的好習慣。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在二寶剛學走路的時候,我有多“寶貝”他。正是因為小時候的“抱”才成就了長大後的“不用抱”

▲1歲左右:新手階段,要鼓勵

當寶寶剛學走路的時候,要摔很多很多次。我們往往會發現,那些不怕摔的孩子,學走路會快一點。為什麼他們不怕摔?因為他們每次摔跤,媽媽都會及時出現,並且把他抱起來,鼓勵他,沒關係,下次一定會走的更遠。一次次跌倒和鼓勵建立起的安全感,讓寶寶能勇敢的邁步,嘗試走的更快更遠。

▲1歲半到4歲:摔跤一把好手,及時安慰

當娃已經大概學會了走路,我們就會發現,他喜歡走一些不那麼“正常”的路。他會高興轉圈,然後因為重心不穩摔倒。媽媽這時可能會覺得寶寶一天到晚都在“摔跤”。面對頻率如此高的“摔倒”,先要看孩子的狀態,在第一階段被足夠關注的孩子,大部分都能迅速自己爬起來,跑向玩具或者遊樂設施。有些孩子會採取觀望的態度,看媽媽的反應,這是還是可以安慰一下寶寶,但並不一定要動手去扶。可以說,寶寶哪兒摔疼了,好啦來媽媽這裡。然後等他自己起來,給他一個大擁抱。

孩子摔跤了扶不扶?重點不在行動上,而是家長的態度

4歲之後:舉手之勞,扶一下就好

在《養育男孩》一書中,作者寫道:男孩的冒險精神是與生俱來的吧,就像我們寶寶在健身器材上做一些危險動作,表現得很勇敢很厲害的樣子。

孩子4歲以後,摔跤就不是那麼頻繁了,一般都是因為他們的冒險,尤其是男孩子們。如果一個男孩不小心絆倒了自己,他首先感到的應該是傷自尊。媽媽完全可以把他當做一個“大人”來對待。伸出一隻手給他借力,用輕鬆的口吻問:沒事兒吧?一來讓孩子知道我們一直在關心他,二來讓孩子感覺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

枕邊育兒寄語:

關於孩子摔倒扶不扶的問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定論。像很多涉及親子互動有關的育兒理論一樣,家長需要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的判斷。有些孩子天生安全感很好,可能還沒來得及扶,人已經跑沒影了;有些孩子就是需要耐心安慰。爸爸媽媽在學習這些育兒知識時,也要多思考,多判斷,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家寶寶的相處之道。

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高級育嬰師,一位兒童心理學專業的二胎媽媽,專注孕期、育兒、早教、餵養與護理知識分享!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