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學後,知道這七條教育準則的家長,會給孩子更順利的人生'

不完美媽媽 玩具 人力資源 幼兒園 柏燕誼心理諮詢師 2019-09-12
"


"


孩子上小學後,知道這七條教育準則的家長,會給孩子更順利的人生


當孩子從“幼兒園的小朋友”變成了小學生之後,他們會把越來越多的時間,放在和同齡人的相處上,老師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他們開始把“老師說……”掛在嘴邊。

此時的家長,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導孩子成長,幫助孩子發展同伴友情,教導孩子適應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上。

具體怎麼做呢?我想要給各位家長七個建議。


01

言傳身教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教育方式


孩子習得一種技能或養成一種習慣,是通過“模仿-認同-內化”三個步驟完成的。


我們常常發現,孩子的言行和家長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說話的語氣、語調、言行和生活習慣,這些都是通過一開始的模仿習得的。


所以,想要孩子有好的行為習慣,家長的言傳身教必不可少。


02

家長要說話算數,言而有信


家長言而有信,表示的是對孩子的尊重。


我們之所以在孩子面前說謊話,源於內心深處覺得,孩子是我們的附屬,我們的權力要大於他們,這種“優越感”會讓孩子感受到不平等。以及被壓迫的負面情緒。


說話算話,言而有信,意味著我們和孩子站在同樣的位置,孩子也會為自己擁有自主權,而感到自豪,也願意和家長一起遵守準則。


"


孩子上小學後,知道這七條教育準則的家長,會給孩子更順利的人生


當孩子從“幼兒園的小朋友”變成了小學生之後,他們會把越來越多的時間,放在和同齡人的相處上,老師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他們開始把“老師說……”掛在嘴邊。

此時的家長,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導孩子成長,幫助孩子發展同伴友情,教導孩子適應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上。

具體怎麼做呢?我想要給各位家長七個建議。


01

言傳身教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教育方式


孩子習得一種技能或養成一種習慣,是通過“模仿-認同-內化”三個步驟完成的。


我們常常發現,孩子的言行和家長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說話的語氣、語調、言行和生活習慣,這些都是通過一開始的模仿習得的。


所以,想要孩子有好的行為習慣,家長的言傳身教必不可少。


02

家長要說話算數,言而有信


家長言而有信,表示的是對孩子的尊重。


我們之所以在孩子面前說謊話,源於內心深處覺得,孩子是我們的附屬,我們的權力要大於他們,這種“優越感”會讓孩子感受到不平等。以及被壓迫的負面情緒。


說話算話,言而有信,意味著我們和孩子站在同樣的位置,孩子也會為自己擁有自主權,而感到自豪,也願意和家長一起遵守準則。


孩子上小學後,知道這七條教育準則的家長,會給孩子更順利的人生


03

家長要誇獎孩子好的行為


這一準則對任何人都適用,包括已經成年的孩子、家庭的其他成員。這是非常經典的行為塑造方法。


比如,當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在和同伴做遊戲時,搶同伴的玩具,當同伴反抗的時候,他們之間的戰爭,會愈來愈激烈,最後可能不可收拾。


但如果家長對孩子搶玩具的行為不予理睬,孩子就會覺得沒意思,下次就不會再如此。

而當孩子出現一個好的行為時,我們要及時對孩子的這一行為提出表揚,給予強化。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說得越多孩子越反感,越要和家長對著幹的原因。

其實是家長弄反了這個規則,每一次的嘮叨和提醒,都是在指出孩子的缺點和錯誤,試問,誰願意天天被貼上“不好”的標籤呢?


04

家長不當著孩子的面爭執


當著孩子的面,家長不要爭執,誰先處理了孩子的問題,就按誰的教育原則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之間因孩子的教育問題產生的衝突會變少,但程度可能會更激烈。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面:本來是爸爸在教訓孩子,結果一會兒就演變成了爸爸和媽媽之間的爭吵,孩子在一邊不但覺得委屈,還會非常受傷。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看到家長因為自己而爭吵,他會覺得都是自己不好,事情才會變成這樣,於是產生羞愧、自責等負面情緒。而這些情緒,會持續影響孩子的一生,使孩子變成一個難以接納自己的人。


作為父母,我想誰都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

"


孩子上小學後,知道這七條教育準則的家長,會給孩子更順利的人生


當孩子從“幼兒園的小朋友”變成了小學生之後,他們會把越來越多的時間,放在和同齡人的相處上,老師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他們開始把“老師說……”掛在嘴邊。

此時的家長,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導孩子成長,幫助孩子發展同伴友情,教導孩子適應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上。

具體怎麼做呢?我想要給各位家長七個建議。


01

言傳身教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教育方式


孩子習得一種技能或養成一種習慣,是通過“模仿-認同-內化”三個步驟完成的。


我們常常發現,孩子的言行和家長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說話的語氣、語調、言行和生活習慣,這些都是通過一開始的模仿習得的。


所以,想要孩子有好的行為習慣,家長的言傳身教必不可少。


02

家長要說話算數,言而有信


家長言而有信,表示的是對孩子的尊重。


我們之所以在孩子面前說謊話,源於內心深處覺得,孩子是我們的附屬,我們的權力要大於他們,這種“優越感”會讓孩子感受到不平等。以及被壓迫的負面情緒。


說話算話,言而有信,意味著我們和孩子站在同樣的位置,孩子也會為自己擁有自主權,而感到自豪,也願意和家長一起遵守準則。


孩子上小學後,知道這七條教育準則的家長,會給孩子更順利的人生


03

家長要誇獎孩子好的行為


這一準則對任何人都適用,包括已經成年的孩子、家庭的其他成員。這是非常經典的行為塑造方法。


比如,當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在和同伴做遊戲時,搶同伴的玩具,當同伴反抗的時候,他們之間的戰爭,會愈來愈激烈,最後可能不可收拾。


但如果家長對孩子搶玩具的行為不予理睬,孩子就會覺得沒意思,下次就不會再如此。

而當孩子出現一個好的行為時,我們要及時對孩子的這一行為提出表揚,給予強化。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說得越多孩子越反感,越要和家長對著幹的原因。

其實是家長弄反了這個規則,每一次的嘮叨和提醒,都是在指出孩子的缺點和錯誤,試問,誰願意天天被貼上“不好”的標籤呢?


04

家長不當著孩子的面爭執


當著孩子的面,家長不要爭執,誰先處理了孩子的問題,就按誰的教育原則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之間因孩子的教育問題產生的衝突會變少,但程度可能會更激烈。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面:本來是爸爸在教訓孩子,結果一會兒就演變成了爸爸和媽媽之間的爭吵,孩子在一邊不但覺得委屈,還會非常受傷。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看到家長因為自己而爭吵,他會覺得都是自己不好,事情才會變成這樣,於是產生羞愧、自責等負面情緒。而這些情緒,會持續影響孩子的一生,使孩子變成一個難以接納自己的人。


作為父母,我想誰都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

孩子上小學後,知道這七條教育準則的家長,會給孩子更順利的人生


05

教育孩子建立“三個底線”


我說的這三個底線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破壞環境(不隨便破壞物品)。


這三條準則基本上是做人的底線。不傷害自己,是讓我們更好的愛自己,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相信也不會把別人放在眼裡。


不傷害他人,是人際關係最基本的原則,一個充滿攻擊、暴力的人,如何能更好地建立社會關係,更好地在社會上生存呢?


一個破壞環境和公物的人,相信也不是一個有愛心的人。


06

你越不想孩子怎麼樣,就越不要說出來


這條原則主要強調的是“不給孩子貼標籤”。


比如,你覺得孩子偏內向、膽小,那麼,在孩子面前千萬要繃住,不要流露出這種想法。


孩子也知道自己的缺點,我們不鼓勵他們的優點,反而“強調”他們的缺點,他們就很難改掉缺點了。

"


孩子上小學後,知道這七條教育準則的家長,會給孩子更順利的人生


當孩子從“幼兒園的小朋友”變成了小學生之後,他們會把越來越多的時間,放在和同齡人的相處上,老師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他們開始把“老師說……”掛在嘴邊。

此時的家長,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導孩子成長,幫助孩子發展同伴友情,教導孩子適應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上。

具體怎麼做呢?我想要給各位家長七個建議。


01

言傳身教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教育方式


孩子習得一種技能或養成一種習慣,是通過“模仿-認同-內化”三個步驟完成的。


我們常常發現,孩子的言行和家長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說話的語氣、語調、言行和生活習慣,這些都是通過一開始的模仿習得的。


所以,想要孩子有好的行為習慣,家長的言傳身教必不可少。


02

家長要說話算數,言而有信


家長言而有信,表示的是對孩子的尊重。


我們之所以在孩子面前說謊話,源於內心深處覺得,孩子是我們的附屬,我們的權力要大於他們,這種“優越感”會讓孩子感受到不平等。以及被壓迫的負面情緒。


說話算話,言而有信,意味著我們和孩子站在同樣的位置,孩子也會為自己擁有自主權,而感到自豪,也願意和家長一起遵守準則。


孩子上小學後,知道這七條教育準則的家長,會給孩子更順利的人生


03

家長要誇獎孩子好的行為


這一準則對任何人都適用,包括已經成年的孩子、家庭的其他成員。這是非常經典的行為塑造方法。


比如,當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在和同伴做遊戲時,搶同伴的玩具,當同伴反抗的時候,他們之間的戰爭,會愈來愈激烈,最後可能不可收拾。


但如果家長對孩子搶玩具的行為不予理睬,孩子就會覺得沒意思,下次就不會再如此。

而當孩子出現一個好的行為時,我們要及時對孩子的這一行為提出表揚,給予強化。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說得越多孩子越反感,越要和家長對著幹的原因。

其實是家長弄反了這個規則,每一次的嘮叨和提醒,都是在指出孩子的缺點和錯誤,試問,誰願意天天被貼上“不好”的標籤呢?


04

家長不當著孩子的面爭執


當著孩子的面,家長不要爭執,誰先處理了孩子的問題,就按誰的教育原則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之間因孩子的教育問題產生的衝突會變少,但程度可能會更激烈。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面:本來是爸爸在教訓孩子,結果一會兒就演變成了爸爸和媽媽之間的爭吵,孩子在一邊不但覺得委屈,還會非常受傷。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看到家長因為自己而爭吵,他會覺得都是自己不好,事情才會變成這樣,於是產生羞愧、自責等負面情緒。而這些情緒,會持續影響孩子的一生,使孩子變成一個難以接納自己的人。


作為父母,我想誰都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

孩子上小學後,知道這七條教育準則的家長,會給孩子更順利的人生


05

教育孩子建立“三個底線”


我說的這三個底線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破壞環境(不隨便破壞物品)。


這三條準則基本上是做人的底線。不傷害自己,是讓我們更好的愛自己,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相信也不會把別人放在眼裡。


不傷害他人,是人際關係最基本的原則,一個充滿攻擊、暴力的人,如何能更好地建立社會關係,更好地在社會上生存呢?


一個破壞環境和公物的人,相信也不是一個有愛心的人。


06

你越不想孩子怎麼樣,就越不要說出來


這條原則主要強調的是“不給孩子貼標籤”。


比如,你覺得孩子偏內向、膽小,那麼,在孩子面前千萬要繃住,不要流露出這種想法。


孩子也知道自己的缺點,我們不鼓勵他們的優點,反而“強調”他們的缺點,他們就很難改掉缺點了。

孩子上小學後,知道這七條教育準則的家長,會給孩子更順利的人生


07

給孩子一次犯錯的機會


錯誤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很多家長之所以不想讓孩子犯錯,是因為犯錯之後會給大人帶來麻煩,但是恰恰,犯錯的時候,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契機。


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犯錯而惱怒,而應該想辦法,讓孩子此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學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END-


2019年11月2日至6日(共5天)以及12月4日至8日(共5天),柏燕誼老師將在北京開設“燕誼動力成長密集體驗工作坊”。

在燕誼工作坊裡,您可以和柏老師面對面陳述自己關於婚姻、情感、家庭、育兒、個人等方面的心理困惑。

柏燕誼老師將帶領小組成員,在足夠安全和抱持的環境裡,舒適自由地與其他成員互動,重現各種現實中的關係與衝突,並在小組互動中解讀背後的真相,從而幫助大家,實現真正的自我成長。

點擊這裡招募 | 讀懂自己、接納身邊人、處理好關係,你想要的成長,都在這裡,即可瞭解小組詳情

如果您的職業為諮詢師、教師、人力資源及相關管理工作者,更有柏老師為您定製的成長團體信息。時間為2019年9月11日至15日(共5天),點擊這裡招募 | 柏燕誼動力學諮詢師體驗成長團體工作坊,即可瞭解更多信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