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到底是哪裡不對了?'

"

同學求助:暑假結束了,我從千好萬好“好孩子”變成千壞萬壞“死孩子”的日子也到了,愁死個人有木有?如果可以的話,真想換個媽。其實吧,我媽真挺好的,長得漂亮,棒兒有面子。廚藝也棒,頓頓都有新花樣。可是吧,我這個千好萬好的媽,只有一樣不好,就是嘴碎,從早到晚念念念能把人煩死。可惜死了,就這一樣不好足可秒殺我媽的一千個好一萬個好。有法子能讓我媽緊急學會閉嘴嗎?尤其是天天放學進門的頭一句話,簡直逼得我恨不能轉身順門逃出去。唉,就算學不會閉嘴也沒關係,好歹念念念得中聽點也成啊,不然這日子真沒法過了。

答:謝邀。很欣賞你陳述問題時候的這種既理性和輕幽默,相信有你這般優秀孩子的媽媽肯定差不到哪兒去。人無完人,事無完事。至於說“嘴碎”,這簡直是地球上所有當媽的共同症狀,更是當媽的對孩子“愛的表達”最直接的方式和最重要的通道。唯一的區別是,有些能得孩子一輩子衷心擁戴和熱愛的媽媽,她們能夠“嘴碎”的讓孩子愛聽,能夠把想要實施的教育方法和實現的教育目標滲透在這些讓孩子愛聽的“嘴碎”之中;而那些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的媽媽們,她們錯的不是“嘴碎”,她們錯在“嘴碎”的時間、地點、方式、內容以及立場,不能夠催發孩子發自深心的感動、共情、反思以及堅決改正、立即行動,反倒是催發了孩子的自我保護防禦本能與逆反心理。那麼,家長到底應當“怎麼說”孩子才肯聽?“說什麼”孩子才願行?

"

同學求助:暑假結束了,我從千好萬好“好孩子”變成千壞萬壞“死孩子”的日子也到了,愁死個人有木有?如果可以的話,真想換個媽。其實吧,我媽真挺好的,長得漂亮,棒兒有面子。廚藝也棒,頓頓都有新花樣。可是吧,我這個千好萬好的媽,只有一樣不好,就是嘴碎,從早到晚念念念能把人煩死。可惜死了,就這一樣不好足可秒殺我媽的一千個好一萬個好。有法子能讓我媽緊急學會閉嘴嗎?尤其是天天放學進門的頭一句話,簡直逼得我恨不能轉身順門逃出去。唉,就算學不會閉嘴也沒關係,好歹念念念得中聽點也成啊,不然這日子真沒法過了。

答:謝邀。很欣賞你陳述問題時候的這種既理性和輕幽默,相信有你這般優秀孩子的媽媽肯定差不到哪兒去。人無完人,事無完事。至於說“嘴碎”,這簡直是地球上所有當媽的共同症狀,更是當媽的對孩子“愛的表達”最直接的方式和最重要的通道。唯一的區別是,有些能得孩子一輩子衷心擁戴和熱愛的媽媽,她們能夠“嘴碎”的讓孩子愛聽,能夠把想要實施的教育方法和實現的教育目標滲透在這些讓孩子愛聽的“嘴碎”之中;而那些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的媽媽們,她們錯的不是“嘴碎”,她們錯在“嘴碎”的時間、地點、方式、內容以及立場,不能夠催發孩子發自深心的感動、共情、反思以及堅決改正、立即行動,反倒是催發了孩子的自我保護防禦本能與逆反心理。那麼,家長到底應當“怎麼說”孩子才肯聽?“說什麼”孩子才願行?

家長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到底是哪裡不對了?

根據我多年浸淫家庭教育的經驗以及手頭現成的親子關係案例總結,那些能夠得孩子一輩子衷心擁戴和熱愛的媽媽們,只做對且做透了兩個字:“懂得”!要如何將這兩個字拆解開、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如何將繁難複雜阻滯重重的親子關係層層打通?家長們至少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修正和提升:

1、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家長對孩子的“苛責之心”,要再少一點!

創建和諧暢順的親子關係,家長需要修正和提升的第一個正念是:對孩子的苛責之心,要少一點!

▲請不要忘記:孩子為什麼叫“孩子”,你為什麼叫“大人”!

太多的家長早已經習慣了用自己做人做事的標準去稱量一個孩子。之所以習慣以自己的標準為標尺對孩子進行各種刀斫斧削,是因為家長完全忘記了孩子是“孩子”!

什麼叫做孩子?孩子除了是指長輩對小孩兒的暱稱之外,正重要的在於其明確標示並限定了“生理年齡”,即未滿十八週歲的公民、“沒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這麼明晃晃的事實,可太多的家長卻在太多的時候理所當然地將其忘記,天經地義以成年人經過學習、時間與歷練積澱而成的標準拿來過度苛責一個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都既弱且小的小孩子,這正常嗎?

更讓人寒心且擔憂的是,太多家長對小孩子的不當苛刻簡直滲透於日常生活的方面方面。比如,前天有位家長向我求助說,“我家一歲半的小男孩不愛看書,在家就喜歡胡亂扒東西,應該怎麼調教呢?”我真是隻剩下“呵呵”了——只具有小動物屬性的一歲半的小孩子哎,他喜歡“胡亂扒東西”才是正常好不好?身為家長的三四十歲的你尚且不能時時刻刻“愛看書”,憑什麼要求一歲半的他“愛看書”?

▲請不要忘記:孩子放學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再比如,誰都知道孩子放學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簡直當得起親子親密關係創建的第一道鐵門檻。可是,廣大家長們是怎麼說這“第一句話”的呢?

“回來啦!作業多不多?趕緊去寫作業!”這是第一類家長,佔家長總數的80%以上!

“今天又沒吃飽飯吧?”“老師又批評你了?”“那個壞孩子又欺負你了嗎?”“上課認真聽講了沒?”這是第二類家長,佔家長總數的15%。

“哇嗚,我家小王子回來了呀,歡迎歡迎,今天在學校遇到什麼好玩事了?快跟媽媽說說,一直等著聽呢。”“今天在學校又受表揚了吧?因為啥受表揚了?”“今天有什麼新收穫啊?”“對了,昨天你說需要爸爸幫助的那道題,難道自己拿下啦?咋再沒見你來問我呢?”“對了,你的好朋友今天還來家一起做作業嗎?媽媽需要給他準備飯嗎?”“哎呦,瞧這小臉兒笑得,很開心吧?今天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了嗎?”這是第三類家長,只佔家長總數的5%。

▲請不要忘記:家長“一時”的言行失當,傷痕卻會貫穿孩子的“一生”!

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歡用“花朵”來比喻孩子。那麼,我用“養花”來比喻養育孩子以及親子關係的建立便很是順理成章了——也正如同,愛花人養花不當,花朵會留下永遠抹不去的傷痕,直到它枯萎,這傷痕才會終結;家長養育不當,孩子心上也會留下永遠抹不去的傷痕,直到他生命的盡頭,這傷痕才會終結。

我算是個資深的愛花人吧?有天老母親親自點著指頭挨個數了一遍,大大小小各種器皿各種花兒總共106盆,其中我最喜歡也最得我心的花兒,除了兩盆特別高大的、陪了我十多年的綠寶石之外呢,再就是一盆三角梅,還有一盆梔子花。為什麼對這兩盆情有獨鍾、影響極其深刻而且特別衷愛喜歡呢?是因為我對它們的付出不同於其他花,我對它們的付出遠遠多過於其他所有花加起來的總和,就像小王子對獨一無二小星球上那棵獨一無二的玫瑰那樣。為什麼會付出這麼多呢?因為它們倆都曾瀕臨過死亡。

三角梅,它剛來到我身邊時候特別好看特別旺盛,那蓬蓬勃勃的花兒簡直就是大團大團大紅色、粉紅色雲霞窗臺上翻滾升騰,當時正值過年,簡直喜慶的沒邊了。但是沒過多長時間,已經盛開的花朵、剛剛初綻的花骨朵突然就喪失了生機,趕趟兒似的開始凋落。守在它身邊小心翼翼屏住氣息看,可鼻息間那一縷淺到幾近完全消失的氣息依舊“震”掉了倏倏然一地落紅。很快的,葉子灰撲撲淡到了無綠意,瀲灩花朵幾近落盡,心疼死個人啊!急得不行,就去百度各種各樣養殖三角梅的相關資料、滿架子翻出植物養殖的書籍,認認真真比對查找,可海量信息的理論指導讓我更生茫然啊,咋樣說的都有,就像無數家長讀了無數育兒書依舊養不好孩子一樣,特別的無力和無奈。能怎麼辦呢?只剩下最後一條路,就是請專家當面診斷。給三角梅做好保暖然後頂風冒雪直奔花市找到肯為我和我的三角梅盡心盡力的人,然後終於得到了準確診斷,說是三角梅盛開期間要徹底斷水——嘖,真夠偏門的有沒有?大多花都是盛開期間要有充足的水分和營養。

梔子花,它原就極得我歡心。剛來家時候葉子翠若碧玉,花苞苞像星星一樣閃閃發亮啊,簡直漂亮的沒法形容,秒秒地就把人眼睛和心都給勾去了。再加上小時候關於梔子花的一些些緣分(一個印象極深刻的人曾經寫過一首關於梔子花的詩,這人才華橫溢卻年紀輕輕就棄絕了這個紅塵,但他對我的文學的啟蒙、以及他對梔子花的衷愛卻留下了),等我真正擁有了這盆將要潔白盛開於紅塵的梔子花的時候,珍惜珍愛之心簡直蒼天可鑑日月可表!每天凌晨睡眼惺忪心一件事就是去看花,去看曾經在詩裡的、將要潔白盛開於眼面前的梔子花,然後才肯允許這一天的日子開始。然而,我沒等來那如夢如幻的潔白和暗香,卻等來了梔子花葉子慢慢發黃、發黑!先是從底部開始的,一片一片從葉尖開始、至葉中、再至中根,卻並不脫落,生生枯死在枝頭。這枯萎之勢來得簡直猝不及防,又急又猛,到第三天的時候梔子花樹已經過半的葉子枯了,急死個人又心恨恨——有那麼一瞬,真的恨不能把它給扔出去,太對不起我熱騰騰的這一片心了!我那麼在乎它,那麼小心翼翼地照顧、呵護和付出,它就這麼回報我?

就如同自家的孩子把自己氣得要死要活卻還是千萬個捨不得一樣,哪裡捨得真不管了呢?於是又開始了一輪像搶救三角梅那樣的勞碌和奔波。與三角梅不同的是,我的奔波並不曾得到神奇的回報!專家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種診斷的都有。怎麼辦呢?只好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進行搶救,換新盆、兌花土、施藥物、加營養等等折騰,再加上時間和耐心,終於把它給搶救回來了。梔子花一點點在恢復生機,可是,傷痕在——梔子花曾經受過的傷、遭過難,都很明顯的留下了痕跡,原本很漂亮的植株如今只剩下頂端那層葉子和花苞了,從中部到根部都光禿禿的了,完全不復當初水靈模樣。就連蓄積了能量終於盛開的那三兩朵潔白,花瓣上也留下了明顯深褐色斑點,正如同我們的孩子,家長不能設身處地的、沒有慈悲之心的過度苛責和失當養育,也會給孩子的一生留下永遠無法復原的、終將貫穿一生傷痕。

"

同學求助:暑假結束了,我從千好萬好“好孩子”變成千壞萬壞“死孩子”的日子也到了,愁死個人有木有?如果可以的話,真想換個媽。其實吧,我媽真挺好的,長得漂亮,棒兒有面子。廚藝也棒,頓頓都有新花樣。可是吧,我這個千好萬好的媽,只有一樣不好,就是嘴碎,從早到晚念念念能把人煩死。可惜死了,就這一樣不好足可秒殺我媽的一千個好一萬個好。有法子能讓我媽緊急學會閉嘴嗎?尤其是天天放學進門的頭一句話,簡直逼得我恨不能轉身順門逃出去。唉,就算學不會閉嘴也沒關係,好歹念念念得中聽點也成啊,不然這日子真沒法過了。

答:謝邀。很欣賞你陳述問題時候的這種既理性和輕幽默,相信有你這般優秀孩子的媽媽肯定差不到哪兒去。人無完人,事無完事。至於說“嘴碎”,這簡直是地球上所有當媽的共同症狀,更是當媽的對孩子“愛的表達”最直接的方式和最重要的通道。唯一的區別是,有些能得孩子一輩子衷心擁戴和熱愛的媽媽,她們能夠“嘴碎”的讓孩子愛聽,能夠把想要實施的教育方法和實現的教育目標滲透在這些讓孩子愛聽的“嘴碎”之中;而那些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的媽媽們,她們錯的不是“嘴碎”,她們錯在“嘴碎”的時間、地點、方式、內容以及立場,不能夠催發孩子發自深心的感動、共情、反思以及堅決改正、立即行動,反倒是催發了孩子的自我保護防禦本能與逆反心理。那麼,家長到底應當“怎麼說”孩子才肯聽?“說什麼”孩子才願行?

家長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到底是哪裡不對了?

根據我多年浸淫家庭教育的經驗以及手頭現成的親子關係案例總結,那些能夠得孩子一輩子衷心擁戴和熱愛的媽媽們,只做對且做透了兩個字:“懂得”!要如何將這兩個字拆解開、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如何將繁難複雜阻滯重重的親子關係層層打通?家長們至少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修正和提升:

1、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家長對孩子的“苛責之心”,要再少一點!

創建和諧暢順的親子關係,家長需要修正和提升的第一個正念是:對孩子的苛責之心,要少一點!

▲請不要忘記:孩子為什麼叫“孩子”,你為什麼叫“大人”!

太多的家長早已經習慣了用自己做人做事的標準去稱量一個孩子。之所以習慣以自己的標準為標尺對孩子進行各種刀斫斧削,是因為家長完全忘記了孩子是“孩子”!

什麼叫做孩子?孩子除了是指長輩對小孩兒的暱稱之外,正重要的在於其明確標示並限定了“生理年齡”,即未滿十八週歲的公民、“沒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這麼明晃晃的事實,可太多的家長卻在太多的時候理所當然地將其忘記,天經地義以成年人經過學習、時間與歷練積澱而成的標準拿來過度苛責一個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都既弱且小的小孩子,這正常嗎?

更讓人寒心且擔憂的是,太多家長對小孩子的不當苛刻簡直滲透於日常生活的方面方面。比如,前天有位家長向我求助說,“我家一歲半的小男孩不愛看書,在家就喜歡胡亂扒東西,應該怎麼調教呢?”我真是隻剩下“呵呵”了——只具有小動物屬性的一歲半的小孩子哎,他喜歡“胡亂扒東西”才是正常好不好?身為家長的三四十歲的你尚且不能時時刻刻“愛看書”,憑什麼要求一歲半的他“愛看書”?

▲請不要忘記:孩子放學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再比如,誰都知道孩子放學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簡直當得起親子親密關係創建的第一道鐵門檻。可是,廣大家長們是怎麼說這“第一句話”的呢?

“回來啦!作業多不多?趕緊去寫作業!”這是第一類家長,佔家長總數的80%以上!

“今天又沒吃飽飯吧?”“老師又批評你了?”“那個壞孩子又欺負你了嗎?”“上課認真聽講了沒?”這是第二類家長,佔家長總數的15%。

“哇嗚,我家小王子回來了呀,歡迎歡迎,今天在學校遇到什麼好玩事了?快跟媽媽說說,一直等著聽呢。”“今天在學校又受表揚了吧?因為啥受表揚了?”“今天有什麼新收穫啊?”“對了,昨天你說需要爸爸幫助的那道題,難道自己拿下啦?咋再沒見你來問我呢?”“對了,你的好朋友今天還來家一起做作業嗎?媽媽需要給他準備飯嗎?”“哎呦,瞧這小臉兒笑得,很開心吧?今天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了嗎?”這是第三類家長,只佔家長總數的5%。

▲請不要忘記:家長“一時”的言行失當,傷痕卻會貫穿孩子的“一生”!

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歡用“花朵”來比喻孩子。那麼,我用“養花”來比喻養育孩子以及親子關係的建立便很是順理成章了——也正如同,愛花人養花不當,花朵會留下永遠抹不去的傷痕,直到它枯萎,這傷痕才會終結;家長養育不當,孩子心上也會留下永遠抹不去的傷痕,直到他生命的盡頭,這傷痕才會終結。

我算是個資深的愛花人吧?有天老母親親自點著指頭挨個數了一遍,大大小小各種器皿各種花兒總共106盆,其中我最喜歡也最得我心的花兒,除了兩盆特別高大的、陪了我十多年的綠寶石之外呢,再就是一盆三角梅,還有一盆梔子花。為什麼對這兩盆情有獨鍾、影響極其深刻而且特別衷愛喜歡呢?是因為我對它們的付出不同於其他花,我對它們的付出遠遠多過於其他所有花加起來的總和,就像小王子對獨一無二小星球上那棵獨一無二的玫瑰那樣。為什麼會付出這麼多呢?因為它們倆都曾瀕臨過死亡。

三角梅,它剛來到我身邊時候特別好看特別旺盛,那蓬蓬勃勃的花兒簡直就是大團大團大紅色、粉紅色雲霞窗臺上翻滾升騰,當時正值過年,簡直喜慶的沒邊了。但是沒過多長時間,已經盛開的花朵、剛剛初綻的花骨朵突然就喪失了生機,趕趟兒似的開始凋落。守在它身邊小心翼翼屏住氣息看,可鼻息間那一縷淺到幾近完全消失的氣息依舊“震”掉了倏倏然一地落紅。很快的,葉子灰撲撲淡到了無綠意,瀲灩花朵幾近落盡,心疼死個人啊!急得不行,就去百度各種各樣養殖三角梅的相關資料、滿架子翻出植物養殖的書籍,認認真真比對查找,可海量信息的理論指導讓我更生茫然啊,咋樣說的都有,就像無數家長讀了無數育兒書依舊養不好孩子一樣,特別的無力和無奈。能怎麼辦呢?只剩下最後一條路,就是請專家當面診斷。給三角梅做好保暖然後頂風冒雪直奔花市找到肯為我和我的三角梅盡心盡力的人,然後終於得到了準確診斷,說是三角梅盛開期間要徹底斷水——嘖,真夠偏門的有沒有?大多花都是盛開期間要有充足的水分和營養。

梔子花,它原就極得我歡心。剛來家時候葉子翠若碧玉,花苞苞像星星一樣閃閃發亮啊,簡直漂亮的沒法形容,秒秒地就把人眼睛和心都給勾去了。再加上小時候關於梔子花的一些些緣分(一個印象極深刻的人曾經寫過一首關於梔子花的詩,這人才華橫溢卻年紀輕輕就棄絕了這個紅塵,但他對我的文學的啟蒙、以及他對梔子花的衷愛卻留下了),等我真正擁有了這盆將要潔白盛開於紅塵的梔子花的時候,珍惜珍愛之心簡直蒼天可鑑日月可表!每天凌晨睡眼惺忪心一件事就是去看花,去看曾經在詩裡的、將要潔白盛開於眼面前的梔子花,然後才肯允許這一天的日子開始。然而,我沒等來那如夢如幻的潔白和暗香,卻等來了梔子花葉子慢慢發黃、發黑!先是從底部開始的,一片一片從葉尖開始、至葉中、再至中根,卻並不脫落,生生枯死在枝頭。這枯萎之勢來得簡直猝不及防,又急又猛,到第三天的時候梔子花樹已經過半的葉子枯了,急死個人又心恨恨——有那麼一瞬,真的恨不能把它給扔出去,太對不起我熱騰騰的這一片心了!我那麼在乎它,那麼小心翼翼地照顧、呵護和付出,它就這麼回報我?

就如同自家的孩子把自己氣得要死要活卻還是千萬個捨不得一樣,哪裡捨得真不管了呢?於是又開始了一輪像搶救三角梅那樣的勞碌和奔波。與三角梅不同的是,我的奔波並不曾得到神奇的回報!專家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種診斷的都有。怎麼辦呢?只好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進行搶救,換新盆、兌花土、施藥物、加營養等等折騰,再加上時間和耐心,終於把它給搶救回來了。梔子花一點點在恢復生機,可是,傷痕在——梔子花曾經受過的傷、遭過難,都很明顯的留下了痕跡,原本很漂亮的植株如今只剩下頂端那層葉子和花苞了,從中部到根部都光禿禿的了,完全不復當初水靈模樣。就連蓄積了能量終於盛開的那三兩朵潔白,花瓣上也留下了明顯深褐色斑點,正如同我們的孩子,家長不能設身處地的、沒有慈悲之心的過度苛責和失當養育,也會給孩子的一生留下永遠無法復原的、終將貫穿一生傷痕。

家長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到底是哪裡不對了?

2、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家長對孩子的“色難之行”,要再少一點!

創建和諧暢順的親子關係,家長需要修正和提升的第二個正念是:對孩子的“色難之行”,要少一點!

▲請不要忘記:家長與孩子之間愛的流動,是一場“喊山”!

家長與孩子之間愛的流動,不只是一個付出與收穫能量守恆形成的圓,它更像是一場“喊山”!

什麼是“喊山”呢?生在農村有人們都知道,當莽莽重山中只剩下你一個人,你立在高高的高處,面向那重重疊疊的山影氣沉丹田連綿呼喊“啊——”,漫群山會給予你最渾厚的迴應“啊——”;如果你呼喊了一個人的名字叫做“趙千蘭”,漫漫群山同樣會給予你最深情的迴應“趙千蘭——”。

正如同,我為哪一盆花付出的最多,從時間、精力到情緒等等付出的越多,它在我的生命中、我在她的生命中就越重要,就越能建立一種堅不可摧的聯結,就越能達成一種經得風雨的、扛得打擊、披堅執銳的親密。

好的父母也是一樣的,你對孩子傾注了很多有價值的時間、很多心意和很多很多的愛,你才算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家長。而你對孩子的這份愛及你的付出才會真正流動起來,以你為起點流動到孩子那裡,再從孩子那裡的結點為起點回流到你這裡——這樣的話,一個生生不息的善與愛的小循環就建立起來了。孩子再大些,以孩子為結點的這個圓,直徑會大、再大一些,一個良性向好的、完善完美的善與愛的大循環、大人際圈就會形成的自然而然。

▲請不要忘記:家長與孩子之間愛的流動,是不要“色難”!

如果我們去做一個社會調查,“什麼樣的子女是好子女?”答案基本上能夠統一——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如果我們再做一個社會調查,“什麼樣的父母是好父母?”答案簡直就能夠是天上的星星那樣多了。真的沒有標準答案嗎?是有的——家長與孩子之間愛的流動,是不要“色難”!正如同上期專題我所強調的,“好子女最難不僅僅是供養父母豐厚物質,供養好車好房好票子不算難,最難是時時處處色愉容婉,即不‘色難’”。

什麼是“色難”?就是保持和顏悅色很難。子夏問孝,孔子曰:“色難。”有事兒女替父母做,有酒飯兒女給父母吃,這些都不難,最難是什麼?

最難只是“子女對父母和顏悅色”嗎?

確實,有些子女飯來張口、張口不只是吃飯,還嫌東嫌西嫌棄媽媽做的飯不合口味;衣來伸手,伸手不只是穿衣,還指東指西指責媽媽買的衣服沒有品味。在如今許多家庭,子女嫌棄指責父母等長輩簡直是家常便飯,被指責了,長輩卻沒人義正言辭地、以身作則地糾正引導,反倒拼命檢討、討好——只要成績好,啥啥都可拋!

最難更是“父母對子女的和顏悅色”!

太多的家長,對孩子的一切好都建立在一個好成績的前提之下。成績好,萬事皆好;成績不好,這個孩子一切的好就都不是好了!

孩子是多敏感的小動物呀,父母對他們的好是有條件的還是無條件的,他們小小心裡的感知是真真切切的——家長對孩子一切的好都只奔一個主題:娃呀,只要你好好唸書成績好,俺們黃連樹上也心甘,當牛作馬也安然!這是不“色難”嗎?其實不是,哪怕考試得了98分,家長還會黑著臉追問另外2分哪裡去了!

印象極深的是中央電視臺那個短短的公益小廣告:有個五六歲的小男孩端了一大盆水,搖搖晃晃的到媽媽跟前說,“媽媽,洗腳!”從2007年一直播到了前年,這個小

廣告播了差不多十年,也火了差不多十年——大江南北數以億計的人們的心都被牽動!為什麼會被牽動?因為所有家庭關係裡的人們都會下意識地比對,年邁的爺爺奶奶、年輕的爸爸媽媽以及每一個看到小廣告的人都會無比渴望成為片子裡的那個媽媽。為什麼渴望?難道只是為渴望一盆洗腳水嗎?當然不是,是渴望小男孩端來那盆洗腳水時候臉上的笑容!那笑容裡單純清澈的眷戀、明明白白的誠懇以及真真切切的擔心,怎能不讓人生感動、生欣慰也生羨慕?

同理,家長們就這個小廣告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給過孩子同樣的笑臉?孩子七歲之前的不算,因為那之前“考試成績”這個吞食一切光明與愛的暗黑魘獸還不存在。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呢?身為家長的你,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與孩子相處、溝通的過程中,有沒有做到不“色難”?

黑格爾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自然界也是如此,人的審美取向多半來自大自然的精密安排。”我很想說的是,塵世間確實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愛要想能夠暢順流動,從來就不必要什麼“精密安排”,唯一的要訣與通衢大道,不過是彼此之間不“色難”!

"

同學求助:暑假結束了,我從千好萬好“好孩子”變成千壞萬壞“死孩子”的日子也到了,愁死個人有木有?如果可以的話,真想換個媽。其實吧,我媽真挺好的,長得漂亮,棒兒有面子。廚藝也棒,頓頓都有新花樣。可是吧,我這個千好萬好的媽,只有一樣不好,就是嘴碎,從早到晚念念念能把人煩死。可惜死了,就這一樣不好足可秒殺我媽的一千個好一萬個好。有法子能讓我媽緊急學會閉嘴嗎?尤其是天天放學進門的頭一句話,簡直逼得我恨不能轉身順門逃出去。唉,就算學不會閉嘴也沒關係,好歹念念念得中聽點也成啊,不然這日子真沒法過了。

答:謝邀。很欣賞你陳述問題時候的這種既理性和輕幽默,相信有你這般優秀孩子的媽媽肯定差不到哪兒去。人無完人,事無完事。至於說“嘴碎”,這簡直是地球上所有當媽的共同症狀,更是當媽的對孩子“愛的表達”最直接的方式和最重要的通道。唯一的區別是,有些能得孩子一輩子衷心擁戴和熱愛的媽媽,她們能夠“嘴碎”的讓孩子愛聽,能夠把想要實施的教育方法和實現的教育目標滲透在這些讓孩子愛聽的“嘴碎”之中;而那些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的媽媽們,她們錯的不是“嘴碎”,她們錯在“嘴碎”的時間、地點、方式、內容以及立場,不能夠催發孩子發自深心的感動、共情、反思以及堅決改正、立即行動,反倒是催發了孩子的自我保護防禦本能與逆反心理。那麼,家長到底應當“怎麼說”孩子才肯聽?“說什麼”孩子才願行?

家長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到底是哪裡不對了?

根據我多年浸淫家庭教育的經驗以及手頭現成的親子關係案例總結,那些能夠得孩子一輩子衷心擁戴和熱愛的媽媽們,只做對且做透了兩個字:“懂得”!要如何將這兩個字拆解開、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如何將繁難複雜阻滯重重的親子關係層層打通?家長們至少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修正和提升:

1、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家長對孩子的“苛責之心”,要再少一點!

創建和諧暢順的親子關係,家長需要修正和提升的第一個正念是:對孩子的苛責之心,要少一點!

▲請不要忘記:孩子為什麼叫“孩子”,你為什麼叫“大人”!

太多的家長早已經習慣了用自己做人做事的標準去稱量一個孩子。之所以習慣以自己的標準為標尺對孩子進行各種刀斫斧削,是因為家長完全忘記了孩子是“孩子”!

什麼叫做孩子?孩子除了是指長輩對小孩兒的暱稱之外,正重要的在於其明確標示並限定了“生理年齡”,即未滿十八週歲的公民、“沒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這麼明晃晃的事實,可太多的家長卻在太多的時候理所當然地將其忘記,天經地義以成年人經過學習、時間與歷練積澱而成的標準拿來過度苛責一個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都既弱且小的小孩子,這正常嗎?

更讓人寒心且擔憂的是,太多家長對小孩子的不當苛刻簡直滲透於日常生活的方面方面。比如,前天有位家長向我求助說,“我家一歲半的小男孩不愛看書,在家就喜歡胡亂扒東西,應該怎麼調教呢?”我真是隻剩下“呵呵”了——只具有小動物屬性的一歲半的小孩子哎,他喜歡“胡亂扒東西”才是正常好不好?身為家長的三四十歲的你尚且不能時時刻刻“愛看書”,憑什麼要求一歲半的他“愛看書”?

▲請不要忘記:孩子放學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再比如,誰都知道孩子放學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簡直當得起親子親密關係創建的第一道鐵門檻。可是,廣大家長們是怎麼說這“第一句話”的呢?

“回來啦!作業多不多?趕緊去寫作業!”這是第一類家長,佔家長總數的80%以上!

“今天又沒吃飽飯吧?”“老師又批評你了?”“那個壞孩子又欺負你了嗎?”“上課認真聽講了沒?”這是第二類家長,佔家長總數的15%。

“哇嗚,我家小王子回來了呀,歡迎歡迎,今天在學校遇到什麼好玩事了?快跟媽媽說說,一直等著聽呢。”“今天在學校又受表揚了吧?因為啥受表揚了?”“今天有什麼新收穫啊?”“對了,昨天你說需要爸爸幫助的那道題,難道自己拿下啦?咋再沒見你來問我呢?”“對了,你的好朋友今天還來家一起做作業嗎?媽媽需要給他準備飯嗎?”“哎呦,瞧這小臉兒笑得,很開心吧?今天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了嗎?”這是第三類家長,只佔家長總數的5%。

▲請不要忘記:家長“一時”的言行失當,傷痕卻會貫穿孩子的“一生”!

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歡用“花朵”來比喻孩子。那麼,我用“養花”來比喻養育孩子以及親子關係的建立便很是順理成章了——也正如同,愛花人養花不當,花朵會留下永遠抹不去的傷痕,直到它枯萎,這傷痕才會終結;家長養育不當,孩子心上也會留下永遠抹不去的傷痕,直到他生命的盡頭,這傷痕才會終結。

我算是個資深的愛花人吧?有天老母親親自點著指頭挨個數了一遍,大大小小各種器皿各種花兒總共106盆,其中我最喜歡也最得我心的花兒,除了兩盆特別高大的、陪了我十多年的綠寶石之外呢,再就是一盆三角梅,還有一盆梔子花。為什麼對這兩盆情有獨鍾、影響極其深刻而且特別衷愛喜歡呢?是因為我對它們的付出不同於其他花,我對它們的付出遠遠多過於其他所有花加起來的總和,就像小王子對獨一無二小星球上那棵獨一無二的玫瑰那樣。為什麼會付出這麼多呢?因為它們倆都曾瀕臨過死亡。

三角梅,它剛來到我身邊時候特別好看特別旺盛,那蓬蓬勃勃的花兒簡直就是大團大團大紅色、粉紅色雲霞窗臺上翻滾升騰,當時正值過年,簡直喜慶的沒邊了。但是沒過多長時間,已經盛開的花朵、剛剛初綻的花骨朵突然就喪失了生機,趕趟兒似的開始凋落。守在它身邊小心翼翼屏住氣息看,可鼻息間那一縷淺到幾近完全消失的氣息依舊“震”掉了倏倏然一地落紅。很快的,葉子灰撲撲淡到了無綠意,瀲灩花朵幾近落盡,心疼死個人啊!急得不行,就去百度各種各樣養殖三角梅的相關資料、滿架子翻出植物養殖的書籍,認認真真比對查找,可海量信息的理論指導讓我更生茫然啊,咋樣說的都有,就像無數家長讀了無數育兒書依舊養不好孩子一樣,特別的無力和無奈。能怎麼辦呢?只剩下最後一條路,就是請專家當面診斷。給三角梅做好保暖然後頂風冒雪直奔花市找到肯為我和我的三角梅盡心盡力的人,然後終於得到了準確診斷,說是三角梅盛開期間要徹底斷水——嘖,真夠偏門的有沒有?大多花都是盛開期間要有充足的水分和營養。

梔子花,它原就極得我歡心。剛來家時候葉子翠若碧玉,花苞苞像星星一樣閃閃發亮啊,簡直漂亮的沒法形容,秒秒地就把人眼睛和心都給勾去了。再加上小時候關於梔子花的一些些緣分(一個印象極深刻的人曾經寫過一首關於梔子花的詩,這人才華橫溢卻年紀輕輕就棄絕了這個紅塵,但他對我的文學的啟蒙、以及他對梔子花的衷愛卻留下了),等我真正擁有了這盆將要潔白盛開於紅塵的梔子花的時候,珍惜珍愛之心簡直蒼天可鑑日月可表!每天凌晨睡眼惺忪心一件事就是去看花,去看曾經在詩裡的、將要潔白盛開於眼面前的梔子花,然後才肯允許這一天的日子開始。然而,我沒等來那如夢如幻的潔白和暗香,卻等來了梔子花葉子慢慢發黃、發黑!先是從底部開始的,一片一片從葉尖開始、至葉中、再至中根,卻並不脫落,生生枯死在枝頭。這枯萎之勢來得簡直猝不及防,又急又猛,到第三天的時候梔子花樹已經過半的葉子枯了,急死個人又心恨恨——有那麼一瞬,真的恨不能把它給扔出去,太對不起我熱騰騰的這一片心了!我那麼在乎它,那麼小心翼翼地照顧、呵護和付出,它就這麼回報我?

就如同自家的孩子把自己氣得要死要活卻還是千萬個捨不得一樣,哪裡捨得真不管了呢?於是又開始了一輪像搶救三角梅那樣的勞碌和奔波。與三角梅不同的是,我的奔波並不曾得到神奇的回報!專家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種診斷的都有。怎麼辦呢?只好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進行搶救,換新盆、兌花土、施藥物、加營養等等折騰,再加上時間和耐心,終於把它給搶救回來了。梔子花一點點在恢復生機,可是,傷痕在——梔子花曾經受過的傷、遭過難,都很明顯的留下了痕跡,原本很漂亮的植株如今只剩下頂端那層葉子和花苞了,從中部到根部都光禿禿的了,完全不復當初水靈模樣。就連蓄積了能量終於盛開的那三兩朵潔白,花瓣上也留下了明顯深褐色斑點,正如同我們的孩子,家長不能設身處地的、沒有慈悲之心的過度苛責和失當養育,也會給孩子的一生留下永遠無法復原的、終將貫穿一生傷痕。

家長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到底是哪裡不對了?

2、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家長對孩子的“色難之行”,要再少一點!

創建和諧暢順的親子關係,家長需要修正和提升的第二個正念是:對孩子的“色難之行”,要少一點!

▲請不要忘記:家長與孩子之間愛的流動,是一場“喊山”!

家長與孩子之間愛的流動,不只是一個付出與收穫能量守恆形成的圓,它更像是一場“喊山”!

什麼是“喊山”呢?生在農村有人們都知道,當莽莽重山中只剩下你一個人,你立在高高的高處,面向那重重疊疊的山影氣沉丹田連綿呼喊“啊——”,漫群山會給予你最渾厚的迴應“啊——”;如果你呼喊了一個人的名字叫做“趙千蘭”,漫漫群山同樣會給予你最深情的迴應“趙千蘭——”。

正如同,我為哪一盆花付出的最多,從時間、精力到情緒等等付出的越多,它在我的生命中、我在她的生命中就越重要,就越能建立一種堅不可摧的聯結,就越能達成一種經得風雨的、扛得打擊、披堅執銳的親密。

好的父母也是一樣的,你對孩子傾注了很多有價值的時間、很多心意和很多很多的愛,你才算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家長。而你對孩子的這份愛及你的付出才會真正流動起來,以你為起點流動到孩子那裡,再從孩子那裡的結點為起點回流到你這裡——這樣的話,一個生生不息的善與愛的小循環就建立起來了。孩子再大些,以孩子為結點的這個圓,直徑會大、再大一些,一個良性向好的、完善完美的善與愛的大循環、大人際圈就會形成的自然而然。

▲請不要忘記:家長與孩子之間愛的流動,是不要“色難”!

如果我們去做一個社會調查,“什麼樣的子女是好子女?”答案基本上能夠統一——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如果我們再做一個社會調查,“什麼樣的父母是好父母?”答案簡直就能夠是天上的星星那樣多了。真的沒有標準答案嗎?是有的——家長與孩子之間愛的流動,是不要“色難”!正如同上期專題我所強調的,“好子女最難不僅僅是供養父母豐厚物質,供養好車好房好票子不算難,最難是時時處處色愉容婉,即不‘色難’”。

什麼是“色難”?就是保持和顏悅色很難。子夏問孝,孔子曰:“色難。”有事兒女替父母做,有酒飯兒女給父母吃,這些都不難,最難是什麼?

最難只是“子女對父母和顏悅色”嗎?

確實,有些子女飯來張口、張口不只是吃飯,還嫌東嫌西嫌棄媽媽做的飯不合口味;衣來伸手,伸手不只是穿衣,還指東指西指責媽媽買的衣服沒有品味。在如今許多家庭,子女嫌棄指責父母等長輩簡直是家常便飯,被指責了,長輩卻沒人義正言辭地、以身作則地糾正引導,反倒拼命檢討、討好——只要成績好,啥啥都可拋!

最難更是“父母對子女的和顏悅色”!

太多的家長,對孩子的一切好都建立在一個好成績的前提之下。成績好,萬事皆好;成績不好,這個孩子一切的好就都不是好了!

孩子是多敏感的小動物呀,父母對他們的好是有條件的還是無條件的,他們小小心裡的感知是真真切切的——家長對孩子一切的好都只奔一個主題:娃呀,只要你好好唸書成績好,俺們黃連樹上也心甘,當牛作馬也安然!這是不“色難”嗎?其實不是,哪怕考試得了98分,家長還會黑著臉追問另外2分哪裡去了!

印象極深的是中央電視臺那個短短的公益小廣告:有個五六歲的小男孩端了一大盆水,搖搖晃晃的到媽媽跟前說,“媽媽,洗腳!”從2007年一直播到了前年,這個小

廣告播了差不多十年,也火了差不多十年——大江南北數以億計的人們的心都被牽動!為什麼會被牽動?因為所有家庭關係裡的人們都會下意識地比對,年邁的爺爺奶奶、年輕的爸爸媽媽以及每一個看到小廣告的人都會無比渴望成為片子裡的那個媽媽。為什麼渴望?難道只是為渴望一盆洗腳水嗎?當然不是,是渴望小男孩端來那盆洗腳水時候臉上的笑容!那笑容裡單純清澈的眷戀、明明白白的誠懇以及真真切切的擔心,怎能不讓人生感動、生欣慰也生羨慕?

同理,家長們就這個小廣告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給過孩子同樣的笑臉?孩子七歲之前的不算,因為那之前“考試成績”這個吞食一切光明與愛的暗黑魘獸還不存在。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呢?身為家長的你,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與孩子相處、溝通的過程中,有沒有做到不“色難”?

黑格爾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自然界也是如此,人的審美取向多半來自大自然的精密安排。”我很想說的是,塵世間確實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愛要想能夠暢順流動,從來就不必要什麼“精密安排”,唯一的要訣與通衢大道,不過是彼此之間不“色難”!

家長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到底是哪裡不對了?

3、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家長對孩子的“情緒阻滯”,要再少一點!

曾有個同學跟我抱怨說,“上次您讓我回憶成長過程中爸媽所做的最讓我感動的事,我想了好幾天,日思夜想,完全找不出來想不起來啊!”如果說這話的是自家孩子,身為家長的你,又是什麼樣的心情呢?包括身為家長的你自己,如果請你細細回憶成長過程中爸媽所做的最讓你感動的事,你能想起來的有幾樁?如果請你細經回憶成長過程中爸媽所做的最讓你傷心的事,你能想來的又會有多少?

▲請不要忘記:孩子對世界對愛的確定性認同,是由父母親手開啟的

我倒真是能想起一件,那感動,嘿嘿,簡直是佛陀頓悟剎那間的人世間百花盛開!

大約八九歲的樣子吧,有一天我放學,父親正在門跟前跟人說話,手正好搭在門上。那天也是巧了,我開始做作業沒多會兒就起風了,風吹的門吱嘎吱嘎老響,當時正趕作業,完全忘了父親有可能手還搭在門上的事。順手——哦不,是順腳,懶得沒站起來,順腳腳尖一拐就把門給拐得闔上了,再加上大風加力一送的力量,門呯一聲碰上了,同時響起的還有一聲慘叫——一下子就給嚇懵了!這八成是把父親的手給夾了啊!

忙跳腳撲到門外頭,果然!父親一隻手正抱著另一隻手,滿臉煞白煞白,額頭的冷汗以可見速度唰唰淌。那一瞬,腦袋完全斷片了,甚至忘記了問父親的傷勢怎麼樣、要不要請醫生之類的——父親啊,在每一個小孩子心目中,父親都是高高在上凜然不可侵犯的!我會被打死的吧?天會塌的吧?世界末日要來了吧……暗無天日的那種恐懼席捲而來,我一片滿腦子空蕩蕩卻下意識直勾勾盯著父親高高舉起的那一隻手,“來了——來了——”我閉上眼睛,甚至帶點期待的等待臉上或身上將要來臨的疼痛,這比想像中無邊無際的恐懼可輕快多了啊!

那一巴掌,終究沒有落下來!我睜開眼,父親已經轉身走了,走了幾步又停下來,我的心跟著又縮成一團,父親卻沒回頭,只淡淡吩咐了一句,“我去找藥,你該做啥做啥去。是爸爸不小心,不應該把手搭在門軸上。”

那一瞬間——大家設身處地的想像一下,我是什麼感覺?那一瞬間,世界砰就炸開了,是傾全世界財力的盛世煙花剎那炸開,天空瓦藍瓦藍、雲團雪白雪白,就連前一分鐘在我小腿上冷不丁來了一口然後施施然走掉了的蚊子的那一“吻”,都是那樣輕微酥麻地鮮活……當然,那個時候年齡太小了,並不懂得這意味著:我的父親以自己鮮血淋漓的手和散淡溫和的背景,親手開啟了幼小的我對世界、對愛的那種全然接納地、最確定性的認同!

▲請不要忘記:孩子喜怒哀樂等真實情緒的真實表達,是由父母親手阻滯的

如果要問我,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沒有留下什麼遺憾?

答案是肯定的:遺憾真不少,但最讓我耿耿於懷、錐心後悔的,是年輕時候的我不懂得,孩子喜怒哀樂等真實情緒的真實表達,是由父母親手開啟的;同樣的,孩子喜怒哀樂等真實情緒的無法真實表達,也是由父母親手阻撓的!

我的孩子之所以小小年紀就習慣了跟我“報喜不報憂”,是因為他下意識覺得——他一切的好,媽媽很喜歡;他一切的不好,媽媽不喜歡!但良心的說,如此勢利和功利的父母心,我真的從不曾紅口白牙明確表示過!但是,他知道,他從來都知道。所以,傷了痛了難過了,他小小年紀學會了打掉牙和血吞,從不叫苦不叫疼;喜了樂了開心了,他才願意嘻嘻哈哈說給我聽。

他之所以不願意或不曾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情感,是因為身為母親的我,從不曾教會他怎樣真實的表達。在我自己生命之初的前十年中,我唯一會的情緒表達就是“忍”,忍一切大孩子小孩子的欺負、忍一切對的錯的髒的臭的對待。任誰,忍的太久了就會忘了人原本是可以有七情六慾的,可以憤怒、委屈、孤單、疼痛、傷心以及開心。但是,從生命之初就沒人教過我如何分辨和表達自己最真實最單純的情緒,所以,我沒能教給我的孩子如何辨識、認同並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緒——這是為人父母最殘酷和慘烈的失敗!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這個天使因父母而來,卻不是為了父母而來,可是父母養著養著卻把一個個鮮活美麗的天使養成了一個不允許表達喜怒哀樂、只允許考出高分的“機器”。

▲請不要忘記:為人父母最應該做且必須做到最好的,是“允許”孩子表達真實的情緒

為人父母,最應該做且必須做到最好的,就是允許並教會孩子表達自己最真實最簡單的情緒,我是開心的、我是傷心的、我是憤怒的、我是高興的……但是大多數父母,在孩子將將開口表達的那個瞬間,都會下意識選擇站在息事寧人的、有利於自己的角度,站在社會及道德的制高點,高高在上以一個冠冕堂皇的、似是而非的理由將孩子最真實的情緒表達扼殺在喉嚨之間!

正如同昨天留言的同學所說,“我被迫‘大讓小’,被迫忍受了那個只比我小一個月的孩子的欺辱,我被氣哭了,家長卻暴跳如雷朝我吃喝,‘不許哭,丟死人了知不知道?!’”是的,家長們為了自己的面子不分是非、不管對錯只一味要求“大讓小”——“大讓小”?沒有任何道理、沒有任何邏輯、不問任何事由、不分任何是非的就要求一個同樣是媽媽心尖上寶貝的孩子無條件、無原則的忍受委屈與欺辱,就因為他的生理年齡大了那麼一點點?

"

同學求助:暑假結束了,我從千好萬好“好孩子”變成千壞萬壞“死孩子”的日子也到了,愁死個人有木有?如果可以的話,真想換個媽。其實吧,我媽真挺好的,長得漂亮,棒兒有面子。廚藝也棒,頓頓都有新花樣。可是吧,我這個千好萬好的媽,只有一樣不好,就是嘴碎,從早到晚念念念能把人煩死。可惜死了,就這一樣不好足可秒殺我媽的一千個好一萬個好。有法子能讓我媽緊急學會閉嘴嗎?尤其是天天放學進門的頭一句話,簡直逼得我恨不能轉身順門逃出去。唉,就算學不會閉嘴也沒關係,好歹念念念得中聽點也成啊,不然這日子真沒法過了。

答:謝邀。很欣賞你陳述問題時候的這種既理性和輕幽默,相信有你這般優秀孩子的媽媽肯定差不到哪兒去。人無完人,事無完事。至於說“嘴碎”,這簡直是地球上所有當媽的共同症狀,更是當媽的對孩子“愛的表達”最直接的方式和最重要的通道。唯一的區別是,有些能得孩子一輩子衷心擁戴和熱愛的媽媽,她們能夠“嘴碎”的讓孩子愛聽,能夠把想要實施的教育方法和實現的教育目標滲透在這些讓孩子愛聽的“嘴碎”之中;而那些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的媽媽們,她們錯的不是“嘴碎”,她們錯在“嘴碎”的時間、地點、方式、內容以及立場,不能夠催發孩子發自深心的感動、共情、反思以及堅決改正、立即行動,反倒是催發了孩子的自我保護防禦本能與逆反心理。那麼,家長到底應當“怎麼說”孩子才肯聽?“說什麼”孩子才願行?

家長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到底是哪裡不對了?

根據我多年浸淫家庭教育的經驗以及手頭現成的親子關係案例總結,那些能夠得孩子一輩子衷心擁戴和熱愛的媽媽們,只做對且做透了兩個字:“懂得”!要如何將這兩個字拆解開、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如何將繁難複雜阻滯重重的親子關係層層打通?家長們至少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修正和提升:

1、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家長對孩子的“苛責之心”,要再少一點!

創建和諧暢順的親子關係,家長需要修正和提升的第一個正念是:對孩子的苛責之心,要少一點!

▲請不要忘記:孩子為什麼叫“孩子”,你為什麼叫“大人”!

太多的家長早已經習慣了用自己做人做事的標準去稱量一個孩子。之所以習慣以自己的標準為標尺對孩子進行各種刀斫斧削,是因為家長完全忘記了孩子是“孩子”!

什麼叫做孩子?孩子除了是指長輩對小孩兒的暱稱之外,正重要的在於其明確標示並限定了“生理年齡”,即未滿十八週歲的公民、“沒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這麼明晃晃的事實,可太多的家長卻在太多的時候理所當然地將其忘記,天經地義以成年人經過學習、時間與歷練積澱而成的標準拿來過度苛責一個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都既弱且小的小孩子,這正常嗎?

更讓人寒心且擔憂的是,太多家長對小孩子的不當苛刻簡直滲透於日常生活的方面方面。比如,前天有位家長向我求助說,“我家一歲半的小男孩不愛看書,在家就喜歡胡亂扒東西,應該怎麼調教呢?”我真是隻剩下“呵呵”了——只具有小動物屬性的一歲半的小孩子哎,他喜歡“胡亂扒東西”才是正常好不好?身為家長的三四十歲的你尚且不能時時刻刻“愛看書”,憑什麼要求一歲半的他“愛看書”?

▲請不要忘記:孩子放學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再比如,誰都知道孩子放學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簡直當得起親子親密關係創建的第一道鐵門檻。可是,廣大家長們是怎麼說這“第一句話”的呢?

“回來啦!作業多不多?趕緊去寫作業!”這是第一類家長,佔家長總數的80%以上!

“今天又沒吃飽飯吧?”“老師又批評你了?”“那個壞孩子又欺負你了嗎?”“上課認真聽講了沒?”這是第二類家長,佔家長總數的15%。

“哇嗚,我家小王子回來了呀,歡迎歡迎,今天在學校遇到什麼好玩事了?快跟媽媽說說,一直等著聽呢。”“今天在學校又受表揚了吧?因為啥受表揚了?”“今天有什麼新收穫啊?”“對了,昨天你說需要爸爸幫助的那道題,難道自己拿下啦?咋再沒見你來問我呢?”“對了,你的好朋友今天還來家一起做作業嗎?媽媽需要給他準備飯嗎?”“哎呦,瞧這小臉兒笑得,很開心吧?今天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了嗎?”這是第三類家長,只佔家長總數的5%。

▲請不要忘記:家長“一時”的言行失當,傷痕卻會貫穿孩子的“一生”!

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歡用“花朵”來比喻孩子。那麼,我用“養花”來比喻養育孩子以及親子關係的建立便很是順理成章了——也正如同,愛花人養花不當,花朵會留下永遠抹不去的傷痕,直到它枯萎,這傷痕才會終結;家長養育不當,孩子心上也會留下永遠抹不去的傷痕,直到他生命的盡頭,這傷痕才會終結。

我算是個資深的愛花人吧?有天老母親親自點著指頭挨個數了一遍,大大小小各種器皿各種花兒總共106盆,其中我最喜歡也最得我心的花兒,除了兩盆特別高大的、陪了我十多年的綠寶石之外呢,再就是一盆三角梅,還有一盆梔子花。為什麼對這兩盆情有獨鍾、影響極其深刻而且特別衷愛喜歡呢?是因為我對它們的付出不同於其他花,我對它們的付出遠遠多過於其他所有花加起來的總和,就像小王子對獨一無二小星球上那棵獨一無二的玫瑰那樣。為什麼會付出這麼多呢?因為它們倆都曾瀕臨過死亡。

三角梅,它剛來到我身邊時候特別好看特別旺盛,那蓬蓬勃勃的花兒簡直就是大團大團大紅色、粉紅色雲霞窗臺上翻滾升騰,當時正值過年,簡直喜慶的沒邊了。但是沒過多長時間,已經盛開的花朵、剛剛初綻的花骨朵突然就喪失了生機,趕趟兒似的開始凋落。守在它身邊小心翼翼屏住氣息看,可鼻息間那一縷淺到幾近完全消失的氣息依舊“震”掉了倏倏然一地落紅。很快的,葉子灰撲撲淡到了無綠意,瀲灩花朵幾近落盡,心疼死個人啊!急得不行,就去百度各種各樣養殖三角梅的相關資料、滿架子翻出植物養殖的書籍,認認真真比對查找,可海量信息的理論指導讓我更生茫然啊,咋樣說的都有,就像無數家長讀了無數育兒書依舊養不好孩子一樣,特別的無力和無奈。能怎麼辦呢?只剩下最後一條路,就是請專家當面診斷。給三角梅做好保暖然後頂風冒雪直奔花市找到肯為我和我的三角梅盡心盡力的人,然後終於得到了準確診斷,說是三角梅盛開期間要徹底斷水——嘖,真夠偏門的有沒有?大多花都是盛開期間要有充足的水分和營養。

梔子花,它原就極得我歡心。剛來家時候葉子翠若碧玉,花苞苞像星星一樣閃閃發亮啊,簡直漂亮的沒法形容,秒秒地就把人眼睛和心都給勾去了。再加上小時候關於梔子花的一些些緣分(一個印象極深刻的人曾經寫過一首關於梔子花的詩,這人才華橫溢卻年紀輕輕就棄絕了這個紅塵,但他對我的文學的啟蒙、以及他對梔子花的衷愛卻留下了),等我真正擁有了這盆將要潔白盛開於紅塵的梔子花的時候,珍惜珍愛之心簡直蒼天可鑑日月可表!每天凌晨睡眼惺忪心一件事就是去看花,去看曾經在詩裡的、將要潔白盛開於眼面前的梔子花,然後才肯允許這一天的日子開始。然而,我沒等來那如夢如幻的潔白和暗香,卻等來了梔子花葉子慢慢發黃、發黑!先是從底部開始的,一片一片從葉尖開始、至葉中、再至中根,卻並不脫落,生生枯死在枝頭。這枯萎之勢來得簡直猝不及防,又急又猛,到第三天的時候梔子花樹已經過半的葉子枯了,急死個人又心恨恨——有那麼一瞬,真的恨不能把它給扔出去,太對不起我熱騰騰的這一片心了!我那麼在乎它,那麼小心翼翼地照顧、呵護和付出,它就這麼回報我?

就如同自家的孩子把自己氣得要死要活卻還是千萬個捨不得一樣,哪裡捨得真不管了呢?於是又開始了一輪像搶救三角梅那樣的勞碌和奔波。與三角梅不同的是,我的奔波並不曾得到神奇的回報!專家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種診斷的都有。怎麼辦呢?只好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進行搶救,換新盆、兌花土、施藥物、加營養等等折騰,再加上時間和耐心,終於把它給搶救回來了。梔子花一點點在恢復生機,可是,傷痕在——梔子花曾經受過的傷、遭過難,都很明顯的留下了痕跡,原本很漂亮的植株如今只剩下頂端那層葉子和花苞了,從中部到根部都光禿禿的了,完全不復當初水靈模樣。就連蓄積了能量終於盛開的那三兩朵潔白,花瓣上也留下了明顯深褐色斑點,正如同我們的孩子,家長不能設身處地的、沒有慈悲之心的過度苛責和失當養育,也會給孩子的一生留下永遠無法復原的、終將貫穿一生傷痕。

家長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到底是哪裡不對了?

2、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家長對孩子的“色難之行”,要再少一點!

創建和諧暢順的親子關係,家長需要修正和提升的第二個正念是:對孩子的“色難之行”,要少一點!

▲請不要忘記:家長與孩子之間愛的流動,是一場“喊山”!

家長與孩子之間愛的流動,不只是一個付出與收穫能量守恆形成的圓,它更像是一場“喊山”!

什麼是“喊山”呢?生在農村有人們都知道,當莽莽重山中只剩下你一個人,你立在高高的高處,面向那重重疊疊的山影氣沉丹田連綿呼喊“啊——”,漫群山會給予你最渾厚的迴應“啊——”;如果你呼喊了一個人的名字叫做“趙千蘭”,漫漫群山同樣會給予你最深情的迴應“趙千蘭——”。

正如同,我為哪一盆花付出的最多,從時間、精力到情緒等等付出的越多,它在我的生命中、我在她的生命中就越重要,就越能建立一種堅不可摧的聯結,就越能達成一種經得風雨的、扛得打擊、披堅執銳的親密。

好的父母也是一樣的,你對孩子傾注了很多有價值的時間、很多心意和很多很多的愛,你才算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家長。而你對孩子的這份愛及你的付出才會真正流動起來,以你為起點流動到孩子那裡,再從孩子那裡的結點為起點回流到你這裡——這樣的話,一個生生不息的善與愛的小循環就建立起來了。孩子再大些,以孩子為結點的這個圓,直徑會大、再大一些,一個良性向好的、完善完美的善與愛的大循環、大人際圈就會形成的自然而然。

▲請不要忘記:家長與孩子之間愛的流動,是不要“色難”!

如果我們去做一個社會調查,“什麼樣的子女是好子女?”答案基本上能夠統一——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如果我們再做一個社會調查,“什麼樣的父母是好父母?”答案簡直就能夠是天上的星星那樣多了。真的沒有標準答案嗎?是有的——家長與孩子之間愛的流動,是不要“色難”!正如同上期專題我所強調的,“好子女最難不僅僅是供養父母豐厚物質,供養好車好房好票子不算難,最難是時時處處色愉容婉,即不‘色難’”。

什麼是“色難”?就是保持和顏悅色很難。子夏問孝,孔子曰:“色難。”有事兒女替父母做,有酒飯兒女給父母吃,這些都不難,最難是什麼?

最難只是“子女對父母和顏悅色”嗎?

確實,有些子女飯來張口、張口不只是吃飯,還嫌東嫌西嫌棄媽媽做的飯不合口味;衣來伸手,伸手不只是穿衣,還指東指西指責媽媽買的衣服沒有品味。在如今許多家庭,子女嫌棄指責父母等長輩簡直是家常便飯,被指責了,長輩卻沒人義正言辭地、以身作則地糾正引導,反倒拼命檢討、討好——只要成績好,啥啥都可拋!

最難更是“父母對子女的和顏悅色”!

太多的家長,對孩子的一切好都建立在一個好成績的前提之下。成績好,萬事皆好;成績不好,這個孩子一切的好就都不是好了!

孩子是多敏感的小動物呀,父母對他們的好是有條件的還是無條件的,他們小小心裡的感知是真真切切的——家長對孩子一切的好都只奔一個主題:娃呀,只要你好好唸書成績好,俺們黃連樹上也心甘,當牛作馬也安然!這是不“色難”嗎?其實不是,哪怕考試得了98分,家長還會黑著臉追問另外2分哪裡去了!

印象極深的是中央電視臺那個短短的公益小廣告:有個五六歲的小男孩端了一大盆水,搖搖晃晃的到媽媽跟前說,“媽媽,洗腳!”從2007年一直播到了前年,這個小

廣告播了差不多十年,也火了差不多十年——大江南北數以億計的人們的心都被牽動!為什麼會被牽動?因為所有家庭關係裡的人們都會下意識地比對,年邁的爺爺奶奶、年輕的爸爸媽媽以及每一個看到小廣告的人都會無比渴望成為片子裡的那個媽媽。為什麼渴望?難道只是為渴望一盆洗腳水嗎?當然不是,是渴望小男孩端來那盆洗腳水時候臉上的笑容!那笑容裡單純清澈的眷戀、明明白白的誠懇以及真真切切的擔心,怎能不讓人生感動、生欣慰也生羨慕?

同理,家長們就這個小廣告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給過孩子同樣的笑臉?孩子七歲之前的不算,因為那之前“考試成績”這個吞食一切光明與愛的暗黑魘獸還不存在。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呢?身為家長的你,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與孩子相處、溝通的過程中,有沒有做到不“色難”?

黑格爾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自然界也是如此,人的審美取向多半來自大自然的精密安排。”我很想說的是,塵世間確實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愛要想能夠暢順流動,從來就不必要什麼“精密安排”,唯一的要訣與通衢大道,不過是彼此之間不“色難”!

家長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到底是哪裡不對了?

3、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家長對孩子的“情緒阻滯”,要再少一點!

曾有個同學跟我抱怨說,“上次您讓我回憶成長過程中爸媽所做的最讓我感動的事,我想了好幾天,日思夜想,完全找不出來想不起來啊!”如果說這話的是自家孩子,身為家長的你,又是什麼樣的心情呢?包括身為家長的你自己,如果請你細細回憶成長過程中爸媽所做的最讓你感動的事,你能想起來的有幾樁?如果請你細經回憶成長過程中爸媽所做的最讓你傷心的事,你能想來的又會有多少?

▲請不要忘記:孩子對世界對愛的確定性認同,是由父母親手開啟的

我倒真是能想起一件,那感動,嘿嘿,簡直是佛陀頓悟剎那間的人世間百花盛開!

大約八九歲的樣子吧,有一天我放學,父親正在門跟前跟人說話,手正好搭在門上。那天也是巧了,我開始做作業沒多會兒就起風了,風吹的門吱嘎吱嘎老響,當時正趕作業,完全忘了父親有可能手還搭在門上的事。順手——哦不,是順腳,懶得沒站起來,順腳腳尖一拐就把門給拐得闔上了,再加上大風加力一送的力量,門呯一聲碰上了,同時響起的還有一聲慘叫——一下子就給嚇懵了!這八成是把父親的手給夾了啊!

忙跳腳撲到門外頭,果然!父親一隻手正抱著另一隻手,滿臉煞白煞白,額頭的冷汗以可見速度唰唰淌。那一瞬,腦袋完全斷片了,甚至忘記了問父親的傷勢怎麼樣、要不要請醫生之類的——父親啊,在每一個小孩子心目中,父親都是高高在上凜然不可侵犯的!我會被打死的吧?天會塌的吧?世界末日要來了吧……暗無天日的那種恐懼席捲而來,我一片滿腦子空蕩蕩卻下意識直勾勾盯著父親高高舉起的那一隻手,“來了——來了——”我閉上眼睛,甚至帶點期待的等待臉上或身上將要來臨的疼痛,這比想像中無邊無際的恐懼可輕快多了啊!

那一巴掌,終究沒有落下來!我睜開眼,父親已經轉身走了,走了幾步又停下來,我的心跟著又縮成一團,父親卻沒回頭,只淡淡吩咐了一句,“我去找藥,你該做啥做啥去。是爸爸不小心,不應該把手搭在門軸上。”

那一瞬間——大家設身處地的想像一下,我是什麼感覺?那一瞬間,世界砰就炸開了,是傾全世界財力的盛世煙花剎那炸開,天空瓦藍瓦藍、雲團雪白雪白,就連前一分鐘在我小腿上冷不丁來了一口然後施施然走掉了的蚊子的那一“吻”,都是那樣輕微酥麻地鮮活……當然,那個時候年齡太小了,並不懂得這意味著:我的父親以自己鮮血淋漓的手和散淡溫和的背景,親手開啟了幼小的我對世界、對愛的那種全然接納地、最確定性的認同!

▲請不要忘記:孩子喜怒哀樂等真實情緒的真實表達,是由父母親手阻滯的

如果要問我,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沒有留下什麼遺憾?

答案是肯定的:遺憾真不少,但最讓我耿耿於懷、錐心後悔的,是年輕時候的我不懂得,孩子喜怒哀樂等真實情緒的真實表達,是由父母親手開啟的;同樣的,孩子喜怒哀樂等真實情緒的無法真實表達,也是由父母親手阻撓的!

我的孩子之所以小小年紀就習慣了跟我“報喜不報憂”,是因為他下意識覺得——他一切的好,媽媽很喜歡;他一切的不好,媽媽不喜歡!但良心的說,如此勢利和功利的父母心,我真的從不曾紅口白牙明確表示過!但是,他知道,他從來都知道。所以,傷了痛了難過了,他小小年紀學會了打掉牙和血吞,從不叫苦不叫疼;喜了樂了開心了,他才願意嘻嘻哈哈說給我聽。

他之所以不願意或不曾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情感,是因為身為母親的我,從不曾教會他怎樣真實的表達。在我自己生命之初的前十年中,我唯一會的情緒表達就是“忍”,忍一切大孩子小孩子的欺負、忍一切對的錯的髒的臭的對待。任誰,忍的太久了就會忘了人原本是可以有七情六慾的,可以憤怒、委屈、孤單、疼痛、傷心以及開心。但是,從生命之初就沒人教過我如何分辨和表達自己最真實最單純的情緒,所以,我沒能教給我的孩子如何辨識、認同並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緒——這是為人父母最殘酷和慘烈的失敗!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這個天使因父母而來,卻不是為了父母而來,可是父母養著養著卻把一個個鮮活美麗的天使養成了一個不允許表達喜怒哀樂、只允許考出高分的“機器”。

▲請不要忘記:為人父母最應該做且必須做到最好的,是“允許”孩子表達真實的情緒

為人父母,最應該做且必須做到最好的,就是允許並教會孩子表達自己最真實最簡單的情緒,我是開心的、我是傷心的、我是憤怒的、我是高興的……但是大多數父母,在孩子將將開口表達的那個瞬間,都會下意識選擇站在息事寧人的、有利於自己的角度,站在社會及道德的制高點,高高在上以一個冠冕堂皇的、似是而非的理由將孩子最真實的情緒表達扼殺在喉嚨之間!

正如同昨天留言的同學所說,“我被迫‘大讓小’,被迫忍受了那個只比我小一個月的孩子的欺辱,我被氣哭了,家長卻暴跳如雷朝我吃喝,‘不許哭,丟死人了知不知道?!’”是的,家長們為了自己的面子不分是非、不管對錯只一味要求“大讓小”——“大讓小”?沒有任何道理、沒有任何邏輯、不問任何事由、不分任何是非的就要求一個同樣是媽媽心尖上寶貝的孩子無條件、無原則的忍受委屈與欺辱,就因為他的生理年齡大了那麼一點點?

家長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到底是哪裡不對了?

4、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家長對孩子的“過度管理”,要再少一點!

不論是學校教育工作者或者家庭教育工作者,不論是老師或者家長,每一個成年人心目中都會有一套自己所認同併為之努力的教育目標。

▲請不要忘記:教育的目標從來都只應當是“培養一個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自然人’”!

那麼,什麼樣的教育目標才真正能夠真正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有血有肉、有獨特個性的自己呢?古希臘的教育目標,是要求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斯巴達的教育目標,是要求培養驍勇善戰的人;中國封建社會時代的教育目標,是培養明人倫的士大夫。而新中國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那麼,身為一個孩子的父母,身兼“家長”這個職業的我們,所應當認同的教育目標是什麼?其實很簡單的——教育的目標從來都只應當是:培養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自然人”!

▲請不要忘記:用管理下屬的方法來管理孩子,是絕不可取的!

可現實生活中,大批量的家長又是怎麼樣做的呢?他們用管理下屬的方法來管理孩子!

有個家長信誓旦旦跟我說,“我能管理好一個大公司上百員工,照樣能管理好一個孩子!”

我很不想打擊她讓她失望,但我最終還是很肯定地告訴她:“不能!”

李嘉誠尚且感慨說育子之難是一輩子的難,你管理公司及員工的能力還能超過李嘉誠去?當然,世界上原就只有一個李嘉誠;你不是李嘉誠不妨礙你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經營者,但一個好的管理者經營者,不見得就能是一個好的父母。換言之,你能管好上百員工,你偏就管不好一個孩子!因為員工與孩子原本就是兩個世界上的物種,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

當然,這二者之間不是水火不容的,他們有共通處——管理員工與教育孩子,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溝通!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共同處。

管理員工可以是絕對服從關係,可以是“以人為本”名義下的制度強制,親子關係與孩子教育不同,良好親子關係的前提首先得是堅定信任的、親密親愛的;其次才能有講求化育、美好成長的機會並保證其有效性。

管理員工需要嚴格嚴密的制度體系才能良性運轉。然而,管理孩子如果只能有一個種制度或一條法則來概括,那隻能是一個字:愛!如果用三個字概括的話,那就是“在一起”;或者換三個字也成,叫做“我陪你”。

▲請不要忘記:過度管理可以得到“好員工”,過度管理必定得不到“好孩子”!

過度管理可以得到“好員工”,過度管理必定得不到“好孩子”——請家長們絕對不要忘記!

然而,可嘆的是,我們身邊有不少家長與上例中的家長想法相似,他們普遍認為管理員工與管理孩子是一樣一樣兒的,員工需要好業績就夠了,孩子需要好成績就夠了!

管理員工,就是要效益的呀,能出好業績的就是好員工,比如說他是做銷售的,他上個月的銷售量是一萬,這個月的銷售量是十萬,下個月的銷售量是二十萬,業績月月批量漲,這就是最成功的員工管理了。

教育孩子也一樣呀,只要給孩子報很多很多的補習班就可以了,只要成績不停上漲就可以了,一點一點從第十名到第五名再到第二名、第一名,再從全班第一名到全級第一名,那簡直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了。

真的是這樣嗎?絕不是!

好員工可以只憑業績為王,好孩子卻不能以成績為王!我們為人父母,最關鍵的任務不能只是關心孩子的成績——好成績的有效時間區間只在高考的那一刻。可是,人生的全部不只是一次高考,孩子們要學有所成、要職場縱橫、要配得佳偶、要得到幸福,需要的是人格、個性、態度、精神、習慣、心理、能力、處事等等綜合能力與素養的日常積累與習得!

小結:“懂得=要想知道打個顛倒”

家長說的越多、孩子越厭煩越逆反,到底是哪裡不對了?簡單概括的話,“懂得=要想知道打個顛倒”!家長要學會時時處處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這種換位思考的能力越強就越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這樣的良性互動與循環會促使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理所當然的,如此基石上的親子關係,你所有“嘴碎”便都會成為孩子的熱愛。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身為父母的你,如果真的能夠放下自我的面子與虛榮、放下自我的愛憎與偏好,那麼你為孩子所做的一切,便都會是來自於你自心深處那個最真的、全然的、無條件的“願意”。因為“我懂得”“我願意”,自然而然的,苛責之心、色難之行、情緒阻撓和過度管理便都會越來越少,孩子的成長當然會越來越好。

有必要強調的是,家長對孩子的“懂得”、孩子對家長的“懂得”都是動態的,今天你“懂得”他,明天興許你就不懂他了——“懂得”是需要做許多功課的,是所有家長和孩子一生一世無止境的大功課。“與孩子一起成長”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只有家長和孩子雙方都能夠保持不停學習的狀態,當然便能夠隨時成長自己,也能夠隨時“懂得”對方的成長。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原創版權: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plqiyun)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