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不完美媽媽 玩具 服裝 瑪麗亞·蒙臺梭利 素質教育觀察 2019-09-12
"
"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自己孩子的衣服和玩具已有不少了,他們常常玩幾分鐘玩具就丟到一邊,衣服穿了幾次就不想再穿,然後看到新的玩具和漂亮衣服又想要,看到好吃的東西也吵著要買,儘管家裡還有很多吃不完的美食。

這時候,是否還要滿足孩子的當前要求,家長們就很糾結。滿足吧,又怕撐大孩子的慾望,拒絕吧,又擔心會不會孩子因此受到傷害,覺得“爸媽不愛我”,或“在爸媽眼中,我還不如一件衣服或一個玩具重要”。

畢竟,很多書上都說了,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要是你遇到這種情形,會怎麼做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它和溺愛有什麼區別?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自己孩子的衣服和玩具已有不少了,他們常常玩幾分鐘玩具就丟到一邊,衣服穿了幾次就不想再穿,然後看到新的玩具和漂亮衣服又想要,看到好吃的東西也吵著要買,儘管家裡還有很多吃不完的美食。

這時候,是否還要滿足孩子的當前要求,家長們就很糾結。滿足吧,又怕撐大孩子的慾望,拒絕吧,又擔心會不會孩子因此受到傷害,覺得“爸媽不愛我”,或“在爸媽眼中,我還不如一件衣服或一個玩具重要”。

畢竟,很多書上都說了,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要是你遇到這種情形,會怎麼做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它和溺愛有什麼區別?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顧名思義,所謂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要看家長在愛孩子的同時有沒有附加條件。比如在孩子不搗亂、不哭鬧才對他們表現出愛意,而孩子表現不如意時,大人就呵斥或打罵孩子,那就不是無條件的愛了。

無條件的愛有以下四個特徵:

一、不索取回報

不帶目的、沒有理由地去愛孩子,而不是為了讓獲取某種回報,或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

二、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改造、不期望、不幻想。凡是帶有期望、幻想和改造夢的愛,就是帶上了條件。比如希望孩子學習好,或希望孩子聽話,表現好等,就是有條件的愛。

三、包容差異性

尊重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允許他有自己的個性與行為方式,甚至允許孩子犯錯,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四、是愛的行為,而不是愛的感覺

這是家長的一言一行讓孩子在內心感受到家長用心的真實之愛,而不是家長自己“愛的感覺”。所以,這種愛不是家長的站在自己角度上的“為你好”。

"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自己孩子的衣服和玩具已有不少了,他們常常玩幾分鐘玩具就丟到一邊,衣服穿了幾次就不想再穿,然後看到新的玩具和漂亮衣服又想要,看到好吃的東西也吵著要買,儘管家裡還有很多吃不完的美食。

這時候,是否還要滿足孩子的當前要求,家長們就很糾結。滿足吧,又怕撐大孩子的慾望,拒絕吧,又擔心會不會孩子因此受到傷害,覺得“爸媽不愛我”,或“在爸媽眼中,我還不如一件衣服或一個玩具重要”。

畢竟,很多書上都說了,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要是你遇到這種情形,會怎麼做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它和溺愛有什麼區別?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顧名思義,所謂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要看家長在愛孩子的同時有沒有附加條件。比如在孩子不搗亂、不哭鬧才對他們表現出愛意,而孩子表現不如意時,大人就呵斥或打罵孩子,那就不是無條件的愛了。

無條件的愛有以下四個特徵:

一、不索取回報

不帶目的、沒有理由地去愛孩子,而不是為了讓獲取某種回報,或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

二、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改造、不期望、不幻想。凡是帶有期望、幻想和改造夢的愛,就是帶上了條件。比如希望孩子學習好,或希望孩子聽話,表現好等,就是有條件的愛。

三、包容差異性

尊重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允許他有自己的個性與行為方式,甚至允許孩子犯錯,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四、是愛的行為,而不是愛的感覺

這是家長的一言一行讓孩子在內心感受到家長用心的真實之愛,而不是家長自己“愛的感覺”。所以,這種愛不是家長的站在自己角度上的“為你好”。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那不就是溺愛嗎?

的確,很多家長會把無條件的愛與溺愛混淆在一起,但其實,它與溺愛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

"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自己孩子的衣服和玩具已有不少了,他們常常玩幾分鐘玩具就丟到一邊,衣服穿了幾次就不想再穿,然後看到新的玩具和漂亮衣服又想要,看到好吃的東西也吵著要買,儘管家裡還有很多吃不完的美食。

這時候,是否還要滿足孩子的當前要求,家長們就很糾結。滿足吧,又怕撐大孩子的慾望,拒絕吧,又擔心會不會孩子因此受到傷害,覺得“爸媽不愛我”,或“在爸媽眼中,我還不如一件衣服或一個玩具重要”。

畢竟,很多書上都說了,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要是你遇到這種情形,會怎麼做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它和溺愛有什麼區別?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顧名思義,所謂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要看家長在愛孩子的同時有沒有附加條件。比如在孩子不搗亂、不哭鬧才對他們表現出愛意,而孩子表現不如意時,大人就呵斥或打罵孩子,那就不是無條件的愛了。

無條件的愛有以下四個特徵:

一、不索取回報

不帶目的、沒有理由地去愛孩子,而不是為了讓獲取某種回報,或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

二、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改造、不期望、不幻想。凡是帶有期望、幻想和改造夢的愛,就是帶上了條件。比如希望孩子學習好,或希望孩子聽話,表現好等,就是有條件的愛。

三、包容差異性

尊重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允許他有自己的個性與行為方式,甚至允許孩子犯錯,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四、是愛的行為,而不是愛的感覺

這是家長的一言一行讓孩子在內心感受到家長用心的真實之愛,而不是家長自己“愛的感覺”。所以,這種愛不是家長的站在自己角度上的“為你好”。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那不就是溺愛嗎?

的確,很多家長會把無條件的愛與溺愛混淆在一起,但其實,它與溺愛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分清溺愛與無條件的愛

首先,關注點不同。

溺愛更多的是關注孩子行為與情緒的表面,不是孩子內在的成長與心理需求。

無條件的愛,關注的不是孩子表面的行為,而是內心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

比如,孩子因為不想上學而哭鬧,溺愛就是:“好吧,不想去就不去了,媽媽給老師請個假。”如果這時爸爸非要孩子去上學,媽媽就會說“你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

而無條件的愛,就是看到了孩子這種情緒,但不會因此罵他,或給他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籤,而是關注到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的原因,理解他的心情。然後用心去解決孩子的顧慮,讓孩子放下心結,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了。

"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自己孩子的衣服和玩具已有不少了,他們常常玩幾分鐘玩具就丟到一邊,衣服穿了幾次就不想再穿,然後看到新的玩具和漂亮衣服又想要,看到好吃的東西也吵著要買,儘管家裡還有很多吃不完的美食。

這時候,是否還要滿足孩子的當前要求,家長們就很糾結。滿足吧,又怕撐大孩子的慾望,拒絕吧,又擔心會不會孩子因此受到傷害,覺得“爸媽不愛我”,或“在爸媽眼中,我還不如一件衣服或一個玩具重要”。

畢竟,很多書上都說了,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要是你遇到這種情形,會怎麼做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它和溺愛有什麼區別?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顧名思義,所謂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要看家長在愛孩子的同時有沒有附加條件。比如在孩子不搗亂、不哭鬧才對他們表現出愛意,而孩子表現不如意時,大人就呵斥或打罵孩子,那就不是無條件的愛了。

無條件的愛有以下四個特徵:

一、不索取回報

不帶目的、沒有理由地去愛孩子,而不是為了讓獲取某種回報,或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

二、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改造、不期望、不幻想。凡是帶有期望、幻想和改造夢的愛,就是帶上了條件。比如希望孩子學習好,或希望孩子聽話,表現好等,就是有條件的愛。

三、包容差異性

尊重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允許他有自己的個性與行為方式,甚至允許孩子犯錯,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四、是愛的行為,而不是愛的感覺

這是家長的一言一行讓孩子在內心感受到家長用心的真實之愛,而不是家長自己“愛的感覺”。所以,這種愛不是家長的站在自己角度上的“為你好”。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那不就是溺愛嗎?

的確,很多家長會把無條件的愛與溺愛混淆在一起,但其實,它與溺愛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分清溺愛與無條件的愛

首先,關注點不同。

溺愛更多的是關注孩子行為與情緒的表面,不是孩子內在的成長與心理需求。

無條件的愛,關注的不是孩子表面的行為,而是內心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

比如,孩子因為不想上學而哭鬧,溺愛就是:“好吧,不想去就不去了,媽媽給老師請個假。”如果這時爸爸非要孩子去上學,媽媽就會說“你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

而無條件的愛,就是看到了孩子這種情緒,但不會因此罵他,或給他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籤,而是關注到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的原因,理解他的心情。然後用心去解決孩子的顧慮,讓孩子放下心結,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了。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其次,解決問題的著眼點不同

溺愛是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煩惱。只關注於當下的效果,而忽略長遠的影響。

而無條件的愛,則是用心給予孩子內在支撐與鼓勵,不僅重視當下的效果,更關注孩子長遠的發展。

"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自己孩子的衣服和玩具已有不少了,他們常常玩幾分鐘玩具就丟到一邊,衣服穿了幾次就不想再穿,然後看到新的玩具和漂亮衣服又想要,看到好吃的東西也吵著要買,儘管家裡還有很多吃不完的美食。

這時候,是否還要滿足孩子的當前要求,家長們就很糾結。滿足吧,又怕撐大孩子的慾望,拒絕吧,又擔心會不會孩子因此受到傷害,覺得“爸媽不愛我”,或“在爸媽眼中,我還不如一件衣服或一個玩具重要”。

畢竟,很多書上都說了,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要是你遇到這種情形,會怎麼做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它和溺愛有什麼區別?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顧名思義,所謂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要看家長在愛孩子的同時有沒有附加條件。比如在孩子不搗亂、不哭鬧才對他們表現出愛意,而孩子表現不如意時,大人就呵斥或打罵孩子,那就不是無條件的愛了。

無條件的愛有以下四個特徵:

一、不索取回報

不帶目的、沒有理由地去愛孩子,而不是為了讓獲取某種回報,或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

二、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改造、不期望、不幻想。凡是帶有期望、幻想和改造夢的愛,就是帶上了條件。比如希望孩子學習好,或希望孩子聽話,表現好等,就是有條件的愛。

三、包容差異性

尊重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允許他有自己的個性與行為方式,甚至允許孩子犯錯,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四、是愛的行為,而不是愛的感覺

這是家長的一言一行讓孩子在內心感受到家長用心的真實之愛,而不是家長自己“愛的感覺”。所以,這種愛不是家長的站在自己角度上的“為你好”。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那不就是溺愛嗎?

的確,很多家長會把無條件的愛與溺愛混淆在一起,但其實,它與溺愛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分清溺愛與無條件的愛

首先,關注點不同。

溺愛更多的是關注孩子行為與情緒的表面,不是孩子內在的成長與心理需求。

無條件的愛,關注的不是孩子表面的行為,而是內心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

比如,孩子因為不想上學而哭鬧,溺愛就是:“好吧,不想去就不去了,媽媽給老師請個假。”如果這時爸爸非要孩子去上學,媽媽就會說“你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

而無條件的愛,就是看到了孩子這種情緒,但不會因此罵他,或給他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籤,而是關注到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的原因,理解他的心情。然後用心去解決孩子的顧慮,讓孩子放下心結,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了。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其次,解決問題的著眼點不同

溺愛是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煩惱。只關注於當下的效果,而忽略長遠的影響。

而無條件的愛,則是用心給予孩子內在支撐與鼓勵,不僅重視當下的效果,更關注孩子長遠的發展。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溺愛滿足的其實是家長自己的心理需求。

比如我們不想讓孩子哭鬧,只要孩子一哭鬧,我們就忍不住心煩或心軟,向孩子妥協。比如,我們害怕孩子受傷受累,那樣自己會心痛,於是不讓孩子亂跑,代替孩子做事等。

當我們溺愛孩子時,孩子真的感覺很享受很幸福嗎?

這可能是我們的錯覺。感覺很享受的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體會到了被需要、被依賴,體會到我們存在的價值感和重要性。

我們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卻讓孩子失去了體驗與付出的機會,失去了創造和體現價值的機會。

"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自己孩子的衣服和玩具已有不少了,他們常常玩幾分鐘玩具就丟到一邊,衣服穿了幾次就不想再穿,然後看到新的玩具和漂亮衣服又想要,看到好吃的東西也吵著要買,儘管家裡還有很多吃不完的美食。

這時候,是否還要滿足孩子的當前要求,家長們就很糾結。滿足吧,又怕撐大孩子的慾望,拒絕吧,又擔心會不會孩子因此受到傷害,覺得“爸媽不愛我”,或“在爸媽眼中,我還不如一件衣服或一個玩具重要”。

畢竟,很多書上都說了,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要是你遇到這種情形,會怎麼做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它和溺愛有什麼區別?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顧名思義,所謂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要看家長在愛孩子的同時有沒有附加條件。比如在孩子不搗亂、不哭鬧才對他們表現出愛意,而孩子表現不如意時,大人就呵斥或打罵孩子,那就不是無條件的愛了。

無條件的愛有以下四個特徵:

一、不索取回報

不帶目的、沒有理由地去愛孩子,而不是為了讓獲取某種回報,或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

二、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改造、不期望、不幻想。凡是帶有期望、幻想和改造夢的愛,就是帶上了條件。比如希望孩子學習好,或希望孩子聽話,表現好等,就是有條件的愛。

三、包容差異性

尊重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允許他有自己的個性與行為方式,甚至允許孩子犯錯,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四、是愛的行為,而不是愛的感覺

這是家長的一言一行讓孩子在內心感受到家長用心的真實之愛,而不是家長自己“愛的感覺”。所以,這種愛不是家長的站在自己角度上的“為你好”。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那不就是溺愛嗎?

的確,很多家長會把無條件的愛與溺愛混淆在一起,但其實,它與溺愛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分清溺愛與無條件的愛

首先,關注點不同。

溺愛更多的是關注孩子行為與情緒的表面,不是孩子內在的成長與心理需求。

無條件的愛,關注的不是孩子表面的行為,而是內心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

比如,孩子因為不想上學而哭鬧,溺愛就是:“好吧,不想去就不去了,媽媽給老師請個假。”如果這時爸爸非要孩子去上學,媽媽就會說“你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

而無條件的愛,就是看到了孩子這種情緒,但不會因此罵他,或給他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籤,而是關注到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的原因,理解他的心情。然後用心去解決孩子的顧慮,讓孩子放下心結,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了。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其次,解決問題的著眼點不同

溺愛是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煩惱。只關注於當下的效果,而忽略長遠的影響。

而無條件的愛,則是用心給予孩子內在支撐與鼓勵,不僅重視當下的效果,更關注孩子長遠的發展。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溺愛滿足的其實是家長自己的心理需求。

比如我們不想讓孩子哭鬧,只要孩子一哭鬧,我們就忍不住心煩或心軟,向孩子妥協。比如,我們害怕孩子受傷受累,那樣自己會心痛,於是不讓孩子亂跑,代替孩子做事等。

當我們溺愛孩子時,孩子真的感覺很享受很幸福嗎?

這可能是我們的錯覺。感覺很享受的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體會到了被需要、被依賴,體會到我們存在的價值感和重要性。

我們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卻讓孩子失去了體驗與付出的機會,失去了創造和體現價值的機會。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愛”是不是等於“滿足”。

在前面的例子裡,有人說“如果不給孩子買玩具,孩子就會覺得在家長眼裡自己還不如一個玩具重要”。

這句話成立的前提是,家長平時總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與需求,常常拒絕孩子的正常要求。

一般來說,如果我們的平時裡已經充分關注了孩子的內心需求,給足了孩子的愛與理解,孩子會感受到自己在家長心中的分量的。

這時,如果家長覺得孩子的要求已經超出合理的範圍,或家長的預算和計劃範圍,暫時無法滿足,看見並安置了孩子的情緒,孩子是不會產生“我不如玩具重要”這種感覺的。除非家長平時確實沒有給到位愛,才會讓孩子用過多的物質要求來填補內心的空洞。

"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自己孩子的衣服和玩具已有不少了,他們常常玩幾分鐘玩具就丟到一邊,衣服穿了幾次就不想再穿,然後看到新的玩具和漂亮衣服又想要,看到好吃的東西也吵著要買,儘管家裡還有很多吃不完的美食。

這時候,是否還要滿足孩子的當前要求,家長們就很糾結。滿足吧,又怕撐大孩子的慾望,拒絕吧,又擔心會不會孩子因此受到傷害,覺得“爸媽不愛我”,或“在爸媽眼中,我還不如一件衣服或一個玩具重要”。

畢竟,很多書上都說了,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要是你遇到這種情形,會怎麼做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它和溺愛有什麼區別?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顧名思義,所謂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要看家長在愛孩子的同時有沒有附加條件。比如在孩子不搗亂、不哭鬧才對他們表現出愛意,而孩子表現不如意時,大人就呵斥或打罵孩子,那就不是無條件的愛了。

無條件的愛有以下四個特徵:

一、不索取回報

不帶目的、沒有理由地去愛孩子,而不是為了讓獲取某種回報,或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

二、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改造、不期望、不幻想。凡是帶有期望、幻想和改造夢的愛,就是帶上了條件。比如希望孩子學習好,或希望孩子聽話,表現好等,就是有條件的愛。

三、包容差異性

尊重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允許他有自己的個性與行為方式,甚至允許孩子犯錯,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四、是愛的行為,而不是愛的感覺

這是家長的一言一行讓孩子在內心感受到家長用心的真實之愛,而不是家長自己“愛的感覺”。所以,這種愛不是家長的站在自己角度上的“為你好”。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那不就是溺愛嗎?

的確,很多家長會把無條件的愛與溺愛混淆在一起,但其實,它與溺愛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分清溺愛與無條件的愛

首先,關注點不同。

溺愛更多的是關注孩子行為與情緒的表面,不是孩子內在的成長與心理需求。

無條件的愛,關注的不是孩子表面的行為,而是內心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

比如,孩子因為不想上學而哭鬧,溺愛就是:“好吧,不想去就不去了,媽媽給老師請個假。”如果這時爸爸非要孩子去上學,媽媽就會說“你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

而無條件的愛,就是看到了孩子這種情緒,但不會因此罵他,或給他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籤,而是關注到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的原因,理解他的心情。然後用心去解決孩子的顧慮,讓孩子放下心結,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了。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其次,解決問題的著眼點不同

溺愛是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煩惱。只關注於當下的效果,而忽略長遠的影響。

而無條件的愛,則是用心給予孩子內在支撐與鼓勵,不僅重視當下的效果,更關注孩子長遠的發展。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溺愛滿足的其實是家長自己的心理需求。

比如我們不想讓孩子哭鬧,只要孩子一哭鬧,我們就忍不住心煩或心軟,向孩子妥協。比如,我們害怕孩子受傷受累,那樣自己會心痛,於是不讓孩子亂跑,代替孩子做事等。

當我們溺愛孩子時,孩子真的感覺很享受很幸福嗎?

這可能是我們的錯覺。感覺很享受的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體會到了被需要、被依賴,體會到我們存在的價值感和重要性。

我們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卻讓孩子失去了體驗與付出的機會,失去了創造和體現價值的機會。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愛”是不是等於“滿足”。

在前面的例子裡,有人說“如果不給孩子買玩具,孩子就會覺得在家長眼裡自己還不如一個玩具重要”。

這句話成立的前提是,家長平時總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與需求,常常拒絕孩子的正常要求。

一般來說,如果我們的平時裡已經充分關注了孩子的內心需求,給足了孩子的愛與理解,孩子會感受到自己在家長心中的分量的。

這時,如果家長覺得孩子的要求已經超出合理的範圍,或家長的預算和計劃範圍,暫時無法滿足,看見並安置了孩子的情緒,孩子是不會產生“我不如玩具重要”這種感覺的。除非家長平時確實沒有給到位愛,才會讓孩子用過多的物質要求來填補內心的空洞。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因此,滿不滿足孩子的要求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家長是否關注和看見他的情緒和他背後沒被滿足的需求。關注和看見,本身就是愛的體現。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無條件滿足”裡,卻可能並不含有“關注和看見”,而只是他們“息事寧人”的一種手段。

“好啦,這就給你買,別吵了!”

“行行行,去玩手機,別再哭(煩我)了!”

這樣的滿足背後,家長是看不見孩子的,孩子得到了滿足,卻沒有得到愛。

因此當孩子想要買各種東西時,我們不要急於給他們貼一個“奢侈浪費”的標籤,而是要關注到了他們背後的寂寞空虛。

有人說,孩子哪能要什麼就給什麼,這不是溺愛孩子嗎?這不是在縱容他們貪婪和慾望嗎?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自己孩子的衣服和玩具已有不少了,他們常常玩幾分鐘玩具就丟到一邊,衣服穿了幾次就不想再穿,然後看到新的玩具和漂亮衣服又想要,看到好吃的東西也吵著要買,儘管家裡還有很多吃不完的美食。

這時候,是否還要滿足孩子的當前要求,家長們就很糾結。滿足吧,又怕撐大孩子的慾望,拒絕吧,又擔心會不會孩子因此受到傷害,覺得“爸媽不愛我”,或“在爸媽眼中,我還不如一件衣服或一個玩具重要”。

畢竟,很多書上都說了,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要是你遇到這種情形,會怎麼做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它和溺愛有什麼區別?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顧名思義,所謂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要看家長在愛孩子的同時有沒有附加條件。比如在孩子不搗亂、不哭鬧才對他們表現出愛意,而孩子表現不如意時,大人就呵斥或打罵孩子,那就不是無條件的愛了。

無條件的愛有以下四個特徵:

一、不索取回報

不帶目的、沒有理由地去愛孩子,而不是為了讓獲取某種回報,或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

二、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改造、不期望、不幻想。凡是帶有期望、幻想和改造夢的愛,就是帶上了條件。比如希望孩子學習好,或希望孩子聽話,表現好等,就是有條件的愛。

三、包容差異性

尊重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允許他有自己的個性與行為方式,甚至允許孩子犯錯,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四、是愛的行為,而不是愛的感覺

這是家長的一言一行讓孩子在內心感受到家長用心的真實之愛,而不是家長自己“愛的感覺”。所以,這種愛不是家長的站在自己角度上的“為你好”。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那不就是溺愛嗎?

的確,很多家長會把無條件的愛與溺愛混淆在一起,但其實,它與溺愛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分清溺愛與無條件的愛

首先,關注點不同。

溺愛更多的是關注孩子行為與情緒的表面,不是孩子內在的成長與心理需求。

無條件的愛,關注的不是孩子表面的行為,而是內心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

比如,孩子因為不想上學而哭鬧,溺愛就是:“好吧,不想去就不去了,媽媽給老師請個假。”如果這時爸爸非要孩子去上學,媽媽就會說“你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

而無條件的愛,就是看到了孩子這種情緒,但不會因此罵他,或給他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籤,而是關注到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的原因,理解他的心情。然後用心去解決孩子的顧慮,讓孩子放下心結,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了。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其次,解決問題的著眼點不同

溺愛是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煩惱。只關注於當下的效果,而忽略長遠的影響。

而無條件的愛,則是用心給予孩子內在支撐與鼓勵,不僅重視當下的效果,更關注孩子長遠的發展。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溺愛滿足的其實是家長自己的心理需求。

比如我們不想讓孩子哭鬧,只要孩子一哭鬧,我們就忍不住心煩或心軟,向孩子妥協。比如,我們害怕孩子受傷受累,那樣自己會心痛,於是不讓孩子亂跑,代替孩子做事等。

當我們溺愛孩子時,孩子真的感覺很享受很幸福嗎?

這可能是我們的錯覺。感覺很享受的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體會到了被需要、被依賴,體會到我們存在的價值感和重要性。

我們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卻讓孩子失去了體驗與付出的機會,失去了創造和體現價值的機會。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愛”是不是等於“滿足”。

在前面的例子裡,有人說“如果不給孩子買玩具,孩子就會覺得在家長眼裡自己還不如一個玩具重要”。

這句話成立的前提是,家長平時總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與需求,常常拒絕孩子的正常要求。

一般來說,如果我們的平時裡已經充分關注了孩子的內心需求,給足了孩子的愛與理解,孩子會感受到自己在家長心中的分量的。

這時,如果家長覺得孩子的要求已經超出合理的範圍,或家長的預算和計劃範圍,暫時無法滿足,看見並安置了孩子的情緒,孩子是不會產生“我不如玩具重要”這種感覺的。除非家長平時確實沒有給到位愛,才會讓孩子用過多的物質要求來填補內心的空洞。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因此,滿不滿足孩子的要求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家長是否關注和看見他的情緒和他背後沒被滿足的需求。關注和看見,本身就是愛的體現。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無條件滿足”裡,卻可能並不含有“關注和看見”,而只是他們“息事寧人”的一種手段。

“好啦,這就給你買,別吵了!”

“行行行,去玩手機,別再哭(煩我)了!”

這樣的滿足背後,家長是看不見孩子的,孩子得到了滿足,卻沒有得到愛。

因此當孩子想要買各種東西時,我們不要急於給他們貼一個“奢侈浪費”的標籤,而是要關注到了他們背後的寂寞空虛。

有人說,孩子哪能要什麼就給什麼,這不是溺愛孩子嗎?這不是在縱容他們貪婪和慾望嗎?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孩子的貪婪慾望是如何形成的?

孩子是否貪得無厭,就在於他們人格形成初期養育者給他們心靈填充的是愛還是佔有。

蒙臺梭利說:

所有道德上的偏差都取決於在愛和佔有之間作出一第一個選擇,人們一旦作出了選擇,就會沿著其中一條路走下去。

如果孩子得到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他們感受到就是這個世界的善意、安全感與信任。他們也就學會了如何去愛,內心不會有多餘的貪慾。

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就是阿甘。他從小就得到媽媽無條件的愛,沒有因為弱智而被嫌棄或區別對待,他因此學會了用一顆最簡單的心真誠地愛著這個世界,不貪、不爭,卻擁有了人人羨慕的成功與幸福。

"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自己孩子的衣服和玩具已有不少了,他們常常玩幾分鐘玩具就丟到一邊,衣服穿了幾次就不想再穿,然後看到新的玩具和漂亮衣服又想要,看到好吃的東西也吵著要買,儘管家裡還有很多吃不完的美食。

這時候,是否還要滿足孩子的當前要求,家長們就很糾結。滿足吧,又怕撐大孩子的慾望,拒絕吧,又擔心會不會孩子因此受到傷害,覺得“爸媽不愛我”,或“在爸媽眼中,我還不如一件衣服或一個玩具重要”。

畢竟,很多書上都說了,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要是你遇到這種情形,會怎麼做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它和溺愛有什麼區別?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顧名思義,所謂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要看家長在愛孩子的同時有沒有附加條件。比如在孩子不搗亂、不哭鬧才對他們表現出愛意,而孩子表現不如意時,大人就呵斥或打罵孩子,那就不是無條件的愛了。

無條件的愛有以下四個特徵:

一、不索取回報

不帶目的、沒有理由地去愛孩子,而不是為了讓獲取某種回報,或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

二、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改造、不期望、不幻想。凡是帶有期望、幻想和改造夢的愛,就是帶上了條件。比如希望孩子學習好,或希望孩子聽話,表現好等,就是有條件的愛。

三、包容差異性

尊重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允許他有自己的個性與行為方式,甚至允許孩子犯錯,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四、是愛的行為,而不是愛的感覺

這是家長的一言一行讓孩子在內心感受到家長用心的真實之愛,而不是家長自己“愛的感覺”。所以,這種愛不是家長的站在自己角度上的“為你好”。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那不就是溺愛嗎?

的確,很多家長會把無條件的愛與溺愛混淆在一起,但其實,它與溺愛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分清溺愛與無條件的愛

首先,關注點不同。

溺愛更多的是關注孩子行為與情緒的表面,不是孩子內在的成長與心理需求。

無條件的愛,關注的不是孩子表面的行為,而是內心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

比如,孩子因為不想上學而哭鬧,溺愛就是:“好吧,不想去就不去了,媽媽給老師請個假。”如果這時爸爸非要孩子去上學,媽媽就會說“你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

而無條件的愛,就是看到了孩子這種情緒,但不會因此罵他,或給他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籤,而是關注到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的原因,理解他的心情。然後用心去解決孩子的顧慮,讓孩子放下心結,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了。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其次,解決問題的著眼點不同

溺愛是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煩惱。只關注於當下的效果,而忽略長遠的影響。

而無條件的愛,則是用心給予孩子內在支撐與鼓勵,不僅重視當下的效果,更關注孩子長遠的發展。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溺愛滿足的其實是家長自己的心理需求。

比如我們不想讓孩子哭鬧,只要孩子一哭鬧,我們就忍不住心煩或心軟,向孩子妥協。比如,我們害怕孩子受傷受累,那樣自己會心痛,於是不讓孩子亂跑,代替孩子做事等。

當我們溺愛孩子時,孩子真的感覺很享受很幸福嗎?

這可能是我們的錯覺。感覺很享受的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體會到了被需要、被依賴,體會到我們存在的價值感和重要性。

我們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卻讓孩子失去了體驗與付出的機會,失去了創造和體現價值的機會。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愛”是不是等於“滿足”。

在前面的例子裡,有人說“如果不給孩子買玩具,孩子就會覺得在家長眼裡自己還不如一個玩具重要”。

這句話成立的前提是,家長平時總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與需求,常常拒絕孩子的正常要求。

一般來說,如果我們的平時裡已經充分關注了孩子的內心需求,給足了孩子的愛與理解,孩子會感受到自己在家長心中的分量的。

這時,如果家長覺得孩子的要求已經超出合理的範圍,或家長的預算和計劃範圍,暫時無法滿足,看見並安置了孩子的情緒,孩子是不會產生“我不如玩具重要”這種感覺的。除非家長平時確實沒有給到位愛,才會讓孩子用過多的物質要求來填補內心的空洞。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因此,滿不滿足孩子的要求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家長是否關注和看見他的情緒和他背後沒被滿足的需求。關注和看見,本身就是愛的體現。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無條件滿足”裡,卻可能並不含有“關注和看見”,而只是他們“息事寧人”的一種手段。

“好啦,這就給你買,別吵了!”

“行行行,去玩手機,別再哭(煩我)了!”

這樣的滿足背後,家長是看不見孩子的,孩子得到了滿足,卻沒有得到愛。

因此當孩子想要買各種東西時,我們不要急於給他們貼一個“奢侈浪費”的標籤,而是要關注到了他們背後的寂寞空虛。

有人說,孩子哪能要什麼就給什麼,這不是溺愛孩子嗎?這不是在縱容他們貪婪和慾望嗎?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孩子的貪婪慾望是如何形成的?

孩子是否貪得無厭,就在於他們人格形成初期養育者給他們心靈填充的是愛還是佔有。

蒙臺梭利說:

所有道德上的偏差都取決於在愛和佔有之間作出一第一個選擇,人們一旦作出了選擇,就會沿著其中一條路走下去。

如果孩子得到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他們感受到就是這個世界的善意、安全感與信任。他們也就學會了如何去愛,內心不會有多餘的貪慾。

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就是阿甘。他從小就得到媽媽無條件的愛,沒有因為弱智而被嫌棄或區別對待,他因此學會了用一顆最簡單的心真誠地愛著這個世界,不貪、不爭,卻擁有了人人羨慕的成功與幸福。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如果孩子得不到來自父母的穩定的純粹的愛,內心就會因匱乏而充滿空洞,他們只有不斷地用“佔有”東西才能獲得暫時的滿足和安全感,但是他們很難獲得真正的幸福感與內心的安寧。

佔有慾,本身是一種內心荒蕪的體現。

由於沒有得到過真正的無條件之愛,或者說缺乏安全感,孩子的自然能量就被轉移。當一個人想支配環境時,內心會生出一種力量。如果這種力量不是心理髮展的自然產物,就會發展成為一種貪婪。

當一個孩子知道他能利用成人的能力時,他的力量就會變得強大。他會開始利用成人來幫助自己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得到比通過個人努力更多的收穫。漸漸地,他就開始向成人提出一些在成人看來並不合理的要求。

對於一個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來說,成人擁有無限的權利,能滿足他的任何慾望。這樣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

這就是孩子貪婪慾望的形成。

因此,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會培養孩子的貪婪慾望,反而會更有利於消除孩子的貪慾。

"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自己孩子的衣服和玩具已有不少了,他們常常玩幾分鐘玩具就丟到一邊,衣服穿了幾次就不想再穿,然後看到新的玩具和漂亮衣服又想要,看到好吃的東西也吵著要買,儘管家裡還有很多吃不完的美食。

這時候,是否還要滿足孩子的當前要求,家長們就很糾結。滿足吧,又怕撐大孩子的慾望,拒絕吧,又擔心會不會孩子因此受到傷害,覺得“爸媽不愛我”,或“在爸媽眼中,我還不如一件衣服或一個玩具重要”。

畢竟,很多書上都說了,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要是你遇到這種情形,會怎麼做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它和溺愛有什麼區別?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顧名思義,所謂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要看家長在愛孩子的同時有沒有附加條件。比如在孩子不搗亂、不哭鬧才對他們表現出愛意,而孩子表現不如意時,大人就呵斥或打罵孩子,那就不是無條件的愛了。

無條件的愛有以下四個特徵:

一、不索取回報

不帶目的、沒有理由地去愛孩子,而不是為了讓獲取某種回報,或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

二、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改造、不期望、不幻想。凡是帶有期望、幻想和改造夢的愛,就是帶上了條件。比如希望孩子學習好,或希望孩子聽話,表現好等,就是有條件的愛。

三、包容差異性

尊重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允許他有自己的個性與行為方式,甚至允許孩子犯錯,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四、是愛的行為,而不是愛的感覺

這是家長的一言一行讓孩子在內心感受到家長用心的真實之愛,而不是家長自己“愛的感覺”。所以,這種愛不是家長的站在自己角度上的“為你好”。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那不就是溺愛嗎?

的確,很多家長會把無條件的愛與溺愛混淆在一起,但其實,它與溺愛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分清溺愛與無條件的愛

首先,關注點不同。

溺愛更多的是關注孩子行為與情緒的表面,不是孩子內在的成長與心理需求。

無條件的愛,關注的不是孩子表面的行為,而是內心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

比如,孩子因為不想上學而哭鬧,溺愛就是:“好吧,不想去就不去了,媽媽給老師請個假。”如果這時爸爸非要孩子去上學,媽媽就會說“你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

而無條件的愛,就是看到了孩子這種情緒,但不會因此罵他,或給他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籤,而是關注到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的原因,理解他的心情。然後用心去解決孩子的顧慮,讓孩子放下心結,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了。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其次,解決問題的著眼點不同

溺愛是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煩惱。只關注於當下的效果,而忽略長遠的影響。

而無條件的愛,則是用心給予孩子內在支撐與鼓勵,不僅重視當下的效果,更關注孩子長遠的發展。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溺愛滿足的其實是家長自己的心理需求。

比如我們不想讓孩子哭鬧,只要孩子一哭鬧,我們就忍不住心煩或心軟,向孩子妥協。比如,我們害怕孩子受傷受累,那樣自己會心痛,於是不讓孩子亂跑,代替孩子做事等。

當我們溺愛孩子時,孩子真的感覺很享受很幸福嗎?

這可能是我們的錯覺。感覺很享受的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體會到了被需要、被依賴,體會到我們存在的價值感和重要性。

我們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卻讓孩子失去了體驗與付出的機會,失去了創造和體現價值的機會。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愛”是不是等於“滿足”。

在前面的例子裡,有人說“如果不給孩子買玩具,孩子就會覺得在家長眼裡自己還不如一個玩具重要”。

這句話成立的前提是,家長平時總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與需求,常常拒絕孩子的正常要求。

一般來說,如果我們的平時裡已經充分關注了孩子的內心需求,給足了孩子的愛與理解,孩子會感受到自己在家長心中的分量的。

這時,如果家長覺得孩子的要求已經超出合理的範圍,或家長的預算和計劃範圍,暫時無法滿足,看見並安置了孩子的情緒,孩子是不會產生“我不如玩具重要”這種感覺的。除非家長平時確實沒有給到位愛,才會讓孩子用過多的物質要求來填補內心的空洞。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因此,滿不滿足孩子的要求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家長是否關注和看見他的情緒和他背後沒被滿足的需求。關注和看見,本身就是愛的體現。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無條件滿足”裡,卻可能並不含有“關注和看見”,而只是他們“息事寧人”的一種手段。

“好啦,這就給你買,別吵了!”

“行行行,去玩手機,別再哭(煩我)了!”

這樣的滿足背後,家長是看不見孩子的,孩子得到了滿足,卻沒有得到愛。

因此當孩子想要買各種東西時,我們不要急於給他們貼一個“奢侈浪費”的標籤,而是要關注到了他們背後的寂寞空虛。

有人說,孩子哪能要什麼就給什麼,這不是溺愛孩子嗎?這不是在縱容他們貪婪和慾望嗎?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孩子的貪婪慾望是如何形成的?

孩子是否貪得無厭,就在於他們人格形成初期養育者給他們心靈填充的是愛還是佔有。

蒙臺梭利說:

所有道德上的偏差都取決於在愛和佔有之間作出一第一個選擇,人們一旦作出了選擇,就會沿著其中一條路走下去。

如果孩子得到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他們感受到就是這個世界的善意、安全感與信任。他們也就學會了如何去愛,內心不會有多餘的貪慾。

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就是阿甘。他從小就得到媽媽無條件的愛,沒有因為弱智而被嫌棄或區別對待,他因此學會了用一顆最簡單的心真誠地愛著這個世界,不貪、不爭,卻擁有了人人羨慕的成功與幸福。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如果孩子得不到來自父母的穩定的純粹的愛,內心就會因匱乏而充滿空洞,他們只有不斷地用“佔有”東西才能獲得暫時的滿足和安全感,但是他們很難獲得真正的幸福感與內心的安寧。

佔有慾,本身是一種內心荒蕪的體現。

由於沒有得到過真正的無條件之愛,或者說缺乏安全感,孩子的自然能量就被轉移。當一個人想支配環境時,內心會生出一種力量。如果這種力量不是心理髮展的自然產物,就會發展成為一種貪婪。

當一個孩子知道他能利用成人的能力時,他的力量就會變得強大。他會開始利用成人來幫助自己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得到比通過個人努力更多的收穫。漸漸地,他就開始向成人提出一些在成人看來並不合理的要求。

對於一個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來說,成人擁有無限的權利,能滿足他的任何慾望。這樣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

這就是孩子貪婪慾望的形成。

因此,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會培養孩子的貪婪慾望,反而會更有利於消除孩子的貪慾。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無條件的愛”在本質上是一種“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當我們真正地去用心關注和傾聽孩子的情緒和需求時,可能就會發現,很多我們給孩子預設的行為門檻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我們會看到他這時的需求是合理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滿足孩子的要求,並不會帶來“放縱”的後果,反而會讓孩子感覺到來自父母的理解與信任。

因為看到了“爸爸媽媽理解我”,因為有了“我說出自己的原因和感覺,就會有人理解我”的感受,他們會把這樣的積極反饋帶到今後的各種人際關係處理中。

如果我們關注並看見了孩子需求和情緒之後,發現自己仍然難以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時候,我們可以誠懇地向孩子說出自己的困難,清晰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因為自己的原因,沒有辦法滿足他的要求。但我們依然是愛他的。

這就是對孩子的“無條件積極關注”,也是“無條件的愛”。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自己孩子的衣服和玩具已有不少了,他們常常玩幾分鐘玩具就丟到一邊,衣服穿了幾次就不想再穿,然後看到新的玩具和漂亮衣服又想要,看到好吃的東西也吵著要買,儘管家裡還有很多吃不完的美食。

這時候,是否還要滿足孩子的當前要求,家長們就很糾結。滿足吧,又怕撐大孩子的慾望,拒絕吧,又擔心會不會孩子因此受到傷害,覺得“爸媽不愛我”,或“在爸媽眼中,我還不如一件衣服或一個玩具重要”。

畢竟,很多書上都說了,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要是你遇到這種情形,會怎麼做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它和溺愛有什麼區別?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顧名思義,所謂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要看家長在愛孩子的同時有沒有附加條件。比如在孩子不搗亂、不哭鬧才對他們表現出愛意,而孩子表現不如意時,大人就呵斥或打罵孩子,那就不是無條件的愛了。

無條件的愛有以下四個特徵:

一、不索取回報

不帶目的、沒有理由地去愛孩子,而不是為了讓獲取某種回報,或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

二、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改造、不期望、不幻想。凡是帶有期望、幻想和改造夢的愛,就是帶上了條件。比如希望孩子學習好,或希望孩子聽話,表現好等,就是有條件的愛。

三、包容差異性

尊重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允許他有自己的個性與行為方式,甚至允許孩子犯錯,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四、是愛的行為,而不是愛的感覺

這是家長的一言一行讓孩子在內心感受到家長用心的真實之愛,而不是家長自己“愛的感覺”。所以,這種愛不是家長的站在自己角度上的“為你好”。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那不就是溺愛嗎?

的確,很多家長會把無條件的愛與溺愛混淆在一起,但其實,它與溺愛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分清溺愛與無條件的愛

首先,關注點不同。

溺愛更多的是關注孩子行為與情緒的表面,不是孩子內在的成長與心理需求。

無條件的愛,關注的不是孩子表面的行為,而是內心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

比如,孩子因為不想上學而哭鬧,溺愛就是:“好吧,不想去就不去了,媽媽給老師請個假。”如果這時爸爸非要孩子去上學,媽媽就會說“你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

而無條件的愛,就是看到了孩子這種情緒,但不會因此罵他,或給他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籤,而是關注到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的原因,理解他的心情。然後用心去解決孩子的顧慮,讓孩子放下心結,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了。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其次,解決問題的著眼點不同

溺愛是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煩惱。只關注於當下的效果,而忽略長遠的影響。

而無條件的愛,則是用心給予孩子內在支撐與鼓勵,不僅重視當下的效果,更關注孩子長遠的發展。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溺愛滿足的其實是家長自己的心理需求。

比如我們不想讓孩子哭鬧,只要孩子一哭鬧,我們就忍不住心煩或心軟,向孩子妥協。比如,我們害怕孩子受傷受累,那樣自己會心痛,於是不讓孩子亂跑,代替孩子做事等。

當我們溺愛孩子時,孩子真的感覺很享受很幸福嗎?

這可能是我們的錯覺。感覺很享受的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體會到了被需要、被依賴,體會到我們存在的價值感和重要性。

我們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卻讓孩子失去了體驗與付出的機會,失去了創造和體現價值的機會。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無條件滿足”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愛”是不是等於“滿足”。

在前面的例子裡,有人說“如果不給孩子買玩具,孩子就會覺得在家長眼裡自己還不如一個玩具重要”。

這句話成立的前提是,家長平時總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與需求,常常拒絕孩子的正常要求。

一般來說,如果我們的平時裡已經充分關注了孩子的內心需求,給足了孩子的愛與理解,孩子會感受到自己在家長心中的分量的。

這時,如果家長覺得孩子的要求已經超出合理的範圍,或家長的預算和計劃範圍,暫時無法滿足,看見並安置了孩子的情緒,孩子是不會產生“我不如玩具重要”這種感覺的。除非家長平時確實沒有給到位愛,才會讓孩子用過多的物質要求來填補內心的空洞。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因此,滿不滿足孩子的要求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家長是否關注和看見他的情緒和他背後沒被滿足的需求。關注和看見,本身就是愛的體現。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無條件滿足”裡,卻可能並不含有“關注和看見”,而只是他們“息事寧人”的一種手段。

“好啦,這就給你買,別吵了!”

“行行行,去玩手機,別再哭(煩我)了!”

這樣的滿足背後,家長是看不見孩子的,孩子得到了滿足,卻沒有得到愛。

因此當孩子想要買各種東西時,我們不要急於給他們貼一個“奢侈浪費”的標籤,而是要關注到了他們背後的寂寞空虛。

有人說,孩子哪能要什麼就給什麼,這不是溺愛孩子嗎?這不是在縱容他們貪婪和慾望嗎?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孩子的貪婪慾望是如何形成的?

孩子是否貪得無厭,就在於他們人格形成初期養育者給他們心靈填充的是愛還是佔有。

蒙臺梭利說:

所有道德上的偏差都取決於在愛和佔有之間作出一第一個選擇,人們一旦作出了選擇,就會沿著其中一條路走下去。

如果孩子得到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他們感受到就是這個世界的善意、安全感與信任。他們也就學會了如何去愛,內心不會有多餘的貪慾。

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就是阿甘。他從小就得到媽媽無條件的愛,沒有因為弱智而被嫌棄或區別對待,他因此學會了用一顆最簡單的心真誠地愛著這個世界,不貪、不爭,卻擁有了人人羨慕的成功與幸福。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如果孩子得不到來自父母的穩定的純粹的愛,內心就會因匱乏而充滿空洞,他們只有不斷地用“佔有”東西才能獲得暫時的滿足和安全感,但是他們很難獲得真正的幸福感與內心的安寧。

佔有慾,本身是一種內心荒蕪的體現。

由於沒有得到過真正的無條件之愛,或者說缺乏安全感,孩子的自然能量就被轉移。當一個人想支配環境時,內心會生出一種力量。如果這種力量不是心理髮展的自然產物,就會發展成為一種貪婪。

當一個孩子知道他能利用成人的能力時,他的力量就會變得強大。他會開始利用成人來幫助自己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得到比通過個人努力更多的收穫。漸漸地,他就開始向成人提出一些在成人看來並不合理的要求。

對於一個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來說,成人擁有無限的權利,能滿足他的任何慾望。這樣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

這就是孩子貪婪慾望的形成。

因此,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會培養孩子的貪婪慾望,反而會更有利於消除孩子的貪慾。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無條件的愛”在本質上是一種“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當我們真正地去用心關注和傾聽孩子的情緒和需求時,可能就會發現,很多我們給孩子預設的行為門檻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我們會看到他這時的需求是合理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滿足孩子的要求,並不會帶來“放縱”的後果,反而會讓孩子感覺到來自父母的理解與信任。

因為看到了“爸爸媽媽理解我”,因為有了“我說出自己的原因和感覺,就會有人理解我”的感受,他們會把這樣的積極反饋帶到今後的各種人際關係處理中。

如果我們關注並看見了孩子需求和情緒之後,發現自己仍然難以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時候,我們可以誠懇地向孩子說出自己的困難,清晰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因為自己的原因,沒有辦法滿足他的要求。但我們依然是愛他的。

這就是對孩子的“無條件積極關注”,也是“無條件的愛”。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或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到底區別在哪裡?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今日推薦文章: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海歸啃老十年引發父子大戰:分清溺愛與支持的界限是家長的必修課

真正的富養是:物質上剛剛好,精神上滿滿愛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感謝素粉的喜愛,素質教育觀察也為你貼心準備了這份閱讀清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