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不完美媽媽 春節家書 睡眠 希望今天遇見的育兒記 2019-07-26
"
"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無意間聽到兩個孩子在聊天,互相抱怨自己的父母愛嘮叨。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他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個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聽了倆孩子的對話,逗得我想笑,愛嘮叨,確實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有資料顯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父母太嘮叨。

"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無意間聽到兩個孩子在聊天,互相抱怨自己的父母愛嘮叨。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他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個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聽了倆孩子的對話,逗得我想笑,愛嘮叨,確實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有資料顯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父母太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1.好好的為什麼說話變成了嘮叨?

一般來說,嘮叨都是從為人父母開始的。思想、性格、觀念差異和教養方式等都會對都會導致對孩子的嘮叨。

思想上,父母大多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甚至將自己當年未實現的理想也寄託到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這樣簡單的理想“移位”會給孩子增加無形的壓力,孩子能實現,當然是皆大歡喜,而一旦父母發現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步驟去做,便會為了加強“督促”,不自覺的就開始了“強化教育”——嘮叨。

性格上,據心理學研究分析,性格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一般容易嘮叨。嘮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現,由於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複,就像有人出門的時候不相信自己已經關好了門,還要重複去看一次一樣,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不相信孩子會照著自己的話去做,所以不斷地重複嘮叨。

"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無意間聽到兩個孩子在聊天,互相抱怨自己的父母愛嘮叨。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他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個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聽了倆孩子的對話,逗得我想笑,愛嘮叨,確實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有資料顯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父母太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1.好好的為什麼說話變成了嘮叨?

一般來說,嘮叨都是從為人父母開始的。思想、性格、觀念差異和教養方式等都會對都會導致對孩子的嘮叨。

思想上,父母大多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甚至將自己當年未實現的理想也寄託到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這樣簡單的理想“移位”會給孩子增加無形的壓力,孩子能實現,當然是皆大歡喜,而一旦父母發現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步驟去做,便會為了加強“督促”,不自覺的就開始了“強化教育”——嘮叨。

性格上,據心理學研究分析,性格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一般容易嘮叨。嘮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現,由於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複,就像有人出門的時候不相信自己已經關好了門,還要重複去看一次一樣,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不相信孩子會照著自己的話去做,所以不斷地重複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觀念上,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逐漸產生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這一代和孩子有很大的差異,父母常常以老觀點、老辦法看問題,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

教養方式上,一些父母乃至爺爺奶奶驕縱、溺愛孩子,養成了孩子任性、蠻橫、貪圖享樂的習慣和唯我獨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不聽話是很自然的。這時家長感覺言語教育不起效果了,又沒有其他好的方法,於是就錯誤地認為,遇到孩子不聽話,一次不聽,就說兩次,兩次不聽,就說三次,甚至十次八次,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多說幾次,孩子總會聽的。

此外,父母的嘮叨還源於對孩子深深的愛。

"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無意間聽到兩個孩子在聊天,互相抱怨自己的父母愛嘮叨。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他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個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聽了倆孩子的對話,逗得我想笑,愛嘮叨,確實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有資料顯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父母太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1.好好的為什麼說話變成了嘮叨?

一般來說,嘮叨都是從為人父母開始的。思想、性格、觀念差異和教養方式等都會對都會導致對孩子的嘮叨。

思想上,父母大多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甚至將自己當年未實現的理想也寄託到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這樣簡單的理想“移位”會給孩子增加無形的壓力,孩子能實現,當然是皆大歡喜,而一旦父母發現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步驟去做,便會為了加強“督促”,不自覺的就開始了“強化教育”——嘮叨。

性格上,據心理學研究分析,性格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一般容易嘮叨。嘮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現,由於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複,就像有人出門的時候不相信自己已經關好了門,還要重複去看一次一樣,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不相信孩子會照著自己的話去做,所以不斷地重複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觀念上,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逐漸產生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這一代和孩子有很大的差異,父母常常以老觀點、老辦法看問題,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

教養方式上,一些父母乃至爺爺奶奶驕縱、溺愛孩子,養成了孩子任性、蠻橫、貪圖享樂的習慣和唯我獨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不聽話是很自然的。這時家長感覺言語教育不起效果了,又沒有其他好的方法,於是就錯誤地認為,遇到孩子不聽話,一次不聽,就說兩次,兩次不聽,就說三次,甚至十次八次,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多說幾次,孩子總會聽的。

此外,父母的嘮叨還源於對孩子深深的愛。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2.你屬於哪一類嘮叨型的家長?

父母的嘮叨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關心呵護式

對父母來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父母無時無刻不再為孩子著想。對孩子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事無鉅細。下雨要多穿衣服、睡覺要蓋好被子、吃飯時不要看電視、喝水不要喝涼的、放學要儘快回家、每天要多喝水、要和同學好好玩等等,這些生活小事每天都會被父母嘮叨無數遍。

催促命令式

這類父母的口頭禪通常就是:快快快,該起床了!動作要快,不然要遲到了!還不趕快去寫做作業!都幾點了,還不趕快睡覺!別磨嘰,10分鐘之內吃完早餐!

"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無意間聽到兩個孩子在聊天,互相抱怨自己的父母愛嘮叨。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他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個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聽了倆孩子的對話,逗得我想笑,愛嘮叨,確實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有資料顯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父母太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1.好好的為什麼說話變成了嘮叨?

一般來說,嘮叨都是從為人父母開始的。思想、性格、觀念差異和教養方式等都會對都會導致對孩子的嘮叨。

思想上,父母大多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甚至將自己當年未實現的理想也寄託到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這樣簡單的理想“移位”會給孩子增加無形的壓力,孩子能實現,當然是皆大歡喜,而一旦父母發現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步驟去做,便會為了加強“督促”,不自覺的就開始了“強化教育”——嘮叨。

性格上,據心理學研究分析,性格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一般容易嘮叨。嘮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現,由於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複,就像有人出門的時候不相信自己已經關好了門,還要重複去看一次一樣,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不相信孩子會照著自己的話去做,所以不斷地重複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觀念上,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逐漸產生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這一代和孩子有很大的差異,父母常常以老觀點、老辦法看問題,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

教養方式上,一些父母乃至爺爺奶奶驕縱、溺愛孩子,養成了孩子任性、蠻橫、貪圖享樂的習慣和唯我獨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不聽話是很自然的。這時家長感覺言語教育不起效果了,又沒有其他好的方法,於是就錯誤地認為,遇到孩子不聽話,一次不聽,就說兩次,兩次不聽,就說三次,甚至十次八次,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多說幾次,孩子總會聽的。

此外,父母的嘮叨還源於對孩子深深的愛。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2.你屬於哪一類嘮叨型的家長?

父母的嘮叨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關心呵護式

對父母來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父母無時無刻不再為孩子著想。對孩子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事無鉅細。下雨要多穿衣服、睡覺要蓋好被子、吃飯時不要看電視、喝水不要喝涼的、放學要儘快回家、每天要多喝水、要和同學好好玩等等,這些生活小事每天都會被父母嘮叨無數遍。

催促命令式

這類父母的口頭禪通常就是:快快快,該起床了!動作要快,不然要遲到了!還不趕快去寫做作業!都幾點了,還不趕快睡覺!別磨嘰,10分鐘之內吃完早餐!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習慣批評式

這類父母屬於那種喜歡說個不停的人,似乎一天不嘮叨就不舒服,他們把嘮叨緊緊地掛在嘴邊,怕孩子不上進,怕孩子還會再犯錯,不管孩子表現得好不好,他們總是能找到批評孩子的點。

發洩不滿式

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際關係的緊張,家庭的不和睦,對孩子的期望只過高都會影響父母的情緒,而父母的情緒又直接影響到孩子。經常看到這樣的家長,孩子沒考好,就對孩子大發脾氣,你看你怎麼就這麼笨?人家誰誰都比你考得好,怎麼就這麼不爭氣?我一天累死累活忙裡忙外,你怎麼就這麼沒出息呢?就不知道給我們爭點氣?這類父母實際上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孩子成了出氣筒。

不管以上那種類型的嘮叨,對孩子來說都不喜歡,都是一種傷害。

"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無意間聽到兩個孩子在聊天,互相抱怨自己的父母愛嘮叨。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他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個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聽了倆孩子的對話,逗得我想笑,愛嘮叨,確實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有資料顯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父母太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1.好好的為什麼說話變成了嘮叨?

一般來說,嘮叨都是從為人父母開始的。思想、性格、觀念差異和教養方式等都會對都會導致對孩子的嘮叨。

思想上,父母大多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甚至將自己當年未實現的理想也寄託到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這樣簡單的理想“移位”會給孩子增加無形的壓力,孩子能實現,當然是皆大歡喜,而一旦父母發現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步驟去做,便會為了加強“督促”,不自覺的就開始了“強化教育”——嘮叨。

性格上,據心理學研究分析,性格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一般容易嘮叨。嘮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現,由於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複,就像有人出門的時候不相信自己已經關好了門,還要重複去看一次一樣,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不相信孩子會照著自己的話去做,所以不斷地重複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觀念上,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逐漸產生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這一代和孩子有很大的差異,父母常常以老觀點、老辦法看問題,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

教養方式上,一些父母乃至爺爺奶奶驕縱、溺愛孩子,養成了孩子任性、蠻橫、貪圖享樂的習慣和唯我獨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不聽話是很自然的。這時家長感覺言語教育不起效果了,又沒有其他好的方法,於是就錯誤地認為,遇到孩子不聽話,一次不聽,就說兩次,兩次不聽,就說三次,甚至十次八次,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多說幾次,孩子總會聽的。

此外,父母的嘮叨還源於對孩子深深的愛。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2.你屬於哪一類嘮叨型的家長?

父母的嘮叨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關心呵護式

對父母來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父母無時無刻不再為孩子著想。對孩子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事無鉅細。下雨要多穿衣服、睡覺要蓋好被子、吃飯時不要看電視、喝水不要喝涼的、放學要儘快回家、每天要多喝水、要和同學好好玩等等,這些生活小事每天都會被父母嘮叨無數遍。

催促命令式

這類父母的口頭禪通常就是:快快快,該起床了!動作要快,不然要遲到了!還不趕快去寫做作業!都幾點了,還不趕快睡覺!別磨嘰,10分鐘之內吃完早餐!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習慣批評式

這類父母屬於那種喜歡說個不停的人,似乎一天不嘮叨就不舒服,他們把嘮叨緊緊地掛在嘴邊,怕孩子不上進,怕孩子還會再犯錯,不管孩子表現得好不好,他們總是能找到批評孩子的點。

發洩不滿式

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際關係的緊張,家庭的不和睦,對孩子的期望只過高都會影響父母的情緒,而父母的情緒又直接影響到孩子。經常看到這樣的家長,孩子沒考好,就對孩子大發脾氣,你看你怎麼就這麼笨?人家誰誰都比你考得好,怎麼就這麼不爭氣?我一天累死累活忙裡忙外,你怎麼就這麼沒出息呢?就不知道給我們爭點氣?這類父母實際上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孩子成了出氣筒。

不管以上那種類型的嘮叨,對孩子來說都不喜歡,都是一種傷害。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3.父母嘮叨個沒完,會起反作用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嘮嘮叨叨,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並危害其身心健康。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沙特朗的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對孩子房間的衛生狀況總是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孩子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想鑽進豬窩裡。

首先,容易導致孩子的自卑心理。

嘮叨一般來源於不滿。父母的嘮叨有損孩子的獨立性和自尊心。父母之所以嘮叨就是因為對孩子缺乏理解、信任與尊重。嘮叨孩子的缺點、錯誤,實際上就是在強化孩子的缺點錯誤,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感,從而對學習失去信心。

"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無意間聽到兩個孩子在聊天,互相抱怨自己的父母愛嘮叨。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他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個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聽了倆孩子的對話,逗得我想笑,愛嘮叨,確實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有資料顯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父母太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1.好好的為什麼說話變成了嘮叨?

一般來說,嘮叨都是從為人父母開始的。思想、性格、觀念差異和教養方式等都會對都會導致對孩子的嘮叨。

思想上,父母大多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甚至將自己當年未實現的理想也寄託到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這樣簡單的理想“移位”會給孩子增加無形的壓力,孩子能實現,當然是皆大歡喜,而一旦父母發現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步驟去做,便會為了加強“督促”,不自覺的就開始了“強化教育”——嘮叨。

性格上,據心理學研究分析,性格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一般容易嘮叨。嘮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現,由於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複,就像有人出門的時候不相信自己已經關好了門,還要重複去看一次一樣,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不相信孩子會照著自己的話去做,所以不斷地重複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觀念上,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逐漸產生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這一代和孩子有很大的差異,父母常常以老觀點、老辦法看問題,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

教養方式上,一些父母乃至爺爺奶奶驕縱、溺愛孩子,養成了孩子任性、蠻橫、貪圖享樂的習慣和唯我獨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不聽話是很自然的。這時家長感覺言語教育不起效果了,又沒有其他好的方法,於是就錯誤地認為,遇到孩子不聽話,一次不聽,就說兩次,兩次不聽,就說三次,甚至十次八次,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多說幾次,孩子總會聽的。

此外,父母的嘮叨還源於對孩子深深的愛。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2.你屬於哪一類嘮叨型的家長?

父母的嘮叨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關心呵護式

對父母來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父母無時無刻不再為孩子著想。對孩子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事無鉅細。下雨要多穿衣服、睡覺要蓋好被子、吃飯時不要看電視、喝水不要喝涼的、放學要儘快回家、每天要多喝水、要和同學好好玩等等,這些生活小事每天都會被父母嘮叨無數遍。

催促命令式

這類父母的口頭禪通常就是:快快快,該起床了!動作要快,不然要遲到了!還不趕快去寫做作業!都幾點了,還不趕快睡覺!別磨嘰,10分鐘之內吃完早餐!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習慣批評式

這類父母屬於那種喜歡說個不停的人,似乎一天不嘮叨就不舒服,他們把嘮叨緊緊地掛在嘴邊,怕孩子不上進,怕孩子還會再犯錯,不管孩子表現得好不好,他們總是能找到批評孩子的點。

發洩不滿式

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際關係的緊張,家庭的不和睦,對孩子的期望只過高都會影響父母的情緒,而父母的情緒又直接影響到孩子。經常看到這樣的家長,孩子沒考好,就對孩子大發脾氣,你看你怎麼就這麼笨?人家誰誰都比你考得好,怎麼就這麼不爭氣?我一天累死累活忙裡忙外,你怎麼就這麼沒出息呢?就不知道給我們爭點氣?這類父母實際上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孩子成了出氣筒。

不管以上那種類型的嘮叨,對孩子來說都不喜歡,都是一種傷害。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3.父母嘮叨個沒完,會起反作用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嘮嘮叨叨,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並危害其身心健康。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沙特朗的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對孩子房間的衛生狀況總是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孩子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想鑽進豬窩裡。

首先,容易導致孩子的自卑心理。

嘮叨一般來源於不滿。父母的嘮叨有損孩子的獨立性和自尊心。父母之所以嘮叨就是因為對孩子缺乏理解、信任與尊重。嘮叨孩子的缺點、錯誤,實際上就是在強化孩子的缺點錯誤,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感,從而對學習失去信心。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其次,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沒有哪個人喜歡成天被別人嘮叨,孩子也一樣。多次的指責、批評,沒完沒了的嘮叨會讓孩子不耐煩,激發他們的反感、討厭和逆反心理。

最後,容易引起親子關係的疏遠。

孩子犯了錯或者忘了某些事情,父母就沒完沒了的嘮叨,讓本想改過的孩子在不良情緒的支配下,不僅不改,反而感覺父母很討厭甚至產生憎恨心理,從而使親子之間無法有效融洽溝通,導致孩子不願回家、厭學、逃學,甚至離家出走,讓親子關係日益疏遠破裂,甚至產生悲劇。

"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無意間聽到兩個孩子在聊天,互相抱怨自己的父母愛嘮叨。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他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個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聽了倆孩子的對話,逗得我想笑,愛嘮叨,確實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有資料顯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父母太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1.好好的為什麼說話變成了嘮叨?

一般來說,嘮叨都是從為人父母開始的。思想、性格、觀念差異和教養方式等都會對都會導致對孩子的嘮叨。

思想上,父母大多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甚至將自己當年未實現的理想也寄託到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這樣簡單的理想“移位”會給孩子增加無形的壓力,孩子能實現,當然是皆大歡喜,而一旦父母發現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步驟去做,便會為了加強“督促”,不自覺的就開始了“強化教育”——嘮叨。

性格上,據心理學研究分析,性格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一般容易嘮叨。嘮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現,由於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複,就像有人出門的時候不相信自己已經關好了門,還要重複去看一次一樣,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不相信孩子會照著自己的話去做,所以不斷地重複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觀念上,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逐漸產生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這一代和孩子有很大的差異,父母常常以老觀點、老辦法看問題,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

教養方式上,一些父母乃至爺爺奶奶驕縱、溺愛孩子,養成了孩子任性、蠻橫、貪圖享樂的習慣和唯我獨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不聽話是很自然的。這時家長感覺言語教育不起效果了,又沒有其他好的方法,於是就錯誤地認為,遇到孩子不聽話,一次不聽,就說兩次,兩次不聽,就說三次,甚至十次八次,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多說幾次,孩子總會聽的。

此外,父母的嘮叨還源於對孩子深深的愛。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2.你屬於哪一類嘮叨型的家長?

父母的嘮叨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關心呵護式

對父母來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父母無時無刻不再為孩子著想。對孩子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事無鉅細。下雨要多穿衣服、睡覺要蓋好被子、吃飯時不要看電視、喝水不要喝涼的、放學要儘快回家、每天要多喝水、要和同學好好玩等等,這些生活小事每天都會被父母嘮叨無數遍。

催促命令式

這類父母的口頭禪通常就是:快快快,該起床了!動作要快,不然要遲到了!還不趕快去寫做作業!都幾點了,還不趕快睡覺!別磨嘰,10分鐘之內吃完早餐!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習慣批評式

這類父母屬於那種喜歡說個不停的人,似乎一天不嘮叨就不舒服,他們把嘮叨緊緊地掛在嘴邊,怕孩子不上進,怕孩子還會再犯錯,不管孩子表現得好不好,他們總是能找到批評孩子的點。

發洩不滿式

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際關係的緊張,家庭的不和睦,對孩子的期望只過高都會影響父母的情緒,而父母的情緒又直接影響到孩子。經常看到這樣的家長,孩子沒考好,就對孩子大發脾氣,你看你怎麼就這麼笨?人家誰誰都比你考得好,怎麼就這麼不爭氣?我一天累死累活忙裡忙外,你怎麼就這麼沒出息呢?就不知道給我們爭點氣?這類父母實際上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孩子成了出氣筒。

不管以上那種類型的嘮叨,對孩子來說都不喜歡,都是一種傷害。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3.父母嘮叨個沒完,會起反作用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嘮嘮叨叨,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並危害其身心健康。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沙特朗的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對孩子房間的衛生狀況總是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孩子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想鑽進豬窩裡。

首先,容易導致孩子的自卑心理。

嘮叨一般來源於不滿。父母的嘮叨有損孩子的獨立性和自尊心。父母之所以嘮叨就是因為對孩子缺乏理解、信任與尊重。嘮叨孩子的缺點、錯誤,實際上就是在強化孩子的缺點錯誤,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感,從而對學習失去信心。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其次,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沒有哪個人喜歡成天被別人嘮叨,孩子也一樣。多次的指責、批評,沒完沒了的嘮叨會讓孩子不耐煩,激發他們的反感、討厭和逆反心理。

最後,容易引起親子關係的疏遠。

孩子犯了錯或者忘了某些事情,父母就沒完沒了的嘮叨,讓本想改過的孩子在不良情緒的支配下,不僅不改,反而感覺父母很討厭甚至產生憎恨心理,從而使親子之間無法有效融洽溝通,導致孩子不願回家、厭學、逃學,甚至離家出走,讓親子關係日益疏遠破裂,甚至產生悲劇。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4.父母如何做到不嘮叨?

俗話說:“好話不說二遍”,父母要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不能只靠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嘮叨,以下幾點或許可以幫你擺脫對孩子的嘮叨:

嘗試把嘮叨變成提問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不但要重視教育,還要研究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科學方法,講究和孩子說話的藝術。

父母在特別想嘮叨的時候,最好先忍一忍,不妨改變一下方式,試一試“把嘮叨變成提問”。

比如,當孩子剛要開始寫作業,卻同時打開了手機音樂,父母一般就會嘮叨什麼一心不可二用啊,不好好學習長大沒出息啊,其實這些大道理絲毫不起作用,如果能換成提問,你為什麼做作業要聽音樂這裡邊有什麼科學道理呢?這時父母可能會聽到一些過去聞所未聞知識什麼音樂會激活大腦,左右腦需要協調等等。當孩子這樣說後,父母可以找相關權威的資料信息和孩子交換意見,這和嘮叨相比會好很多。

"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無意間聽到兩個孩子在聊天,互相抱怨自己的父母愛嘮叨。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他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個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聽了倆孩子的對話,逗得我想笑,愛嘮叨,確實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有資料顯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父母太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1.好好的為什麼說話變成了嘮叨?

一般來說,嘮叨都是從為人父母開始的。思想、性格、觀念差異和教養方式等都會對都會導致對孩子的嘮叨。

思想上,父母大多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甚至將自己當年未實現的理想也寄託到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這樣簡單的理想“移位”會給孩子增加無形的壓力,孩子能實現,當然是皆大歡喜,而一旦父母發現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步驟去做,便會為了加強“督促”,不自覺的就開始了“強化教育”——嘮叨。

性格上,據心理學研究分析,性格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一般容易嘮叨。嘮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現,由於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複,就像有人出門的時候不相信自己已經關好了門,還要重複去看一次一樣,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不相信孩子會照著自己的話去做,所以不斷地重複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觀念上,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逐漸產生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這一代和孩子有很大的差異,父母常常以老觀點、老辦法看問題,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

教養方式上,一些父母乃至爺爺奶奶驕縱、溺愛孩子,養成了孩子任性、蠻橫、貪圖享樂的習慣和唯我獨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不聽話是很自然的。這時家長感覺言語教育不起效果了,又沒有其他好的方法,於是就錯誤地認為,遇到孩子不聽話,一次不聽,就說兩次,兩次不聽,就說三次,甚至十次八次,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多說幾次,孩子總會聽的。

此外,父母的嘮叨還源於對孩子深深的愛。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2.你屬於哪一類嘮叨型的家長?

父母的嘮叨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關心呵護式

對父母來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父母無時無刻不再為孩子著想。對孩子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事無鉅細。下雨要多穿衣服、睡覺要蓋好被子、吃飯時不要看電視、喝水不要喝涼的、放學要儘快回家、每天要多喝水、要和同學好好玩等等,這些生活小事每天都會被父母嘮叨無數遍。

催促命令式

這類父母的口頭禪通常就是:快快快,該起床了!動作要快,不然要遲到了!還不趕快去寫做作業!都幾點了,還不趕快睡覺!別磨嘰,10分鐘之內吃完早餐!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習慣批評式

這類父母屬於那種喜歡說個不停的人,似乎一天不嘮叨就不舒服,他們把嘮叨緊緊地掛在嘴邊,怕孩子不上進,怕孩子還會再犯錯,不管孩子表現得好不好,他們總是能找到批評孩子的點。

發洩不滿式

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際關係的緊張,家庭的不和睦,對孩子的期望只過高都會影響父母的情緒,而父母的情緒又直接影響到孩子。經常看到這樣的家長,孩子沒考好,就對孩子大發脾氣,你看你怎麼就這麼笨?人家誰誰都比你考得好,怎麼就這麼不爭氣?我一天累死累活忙裡忙外,你怎麼就這麼沒出息呢?就不知道給我們爭點氣?這類父母實際上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孩子成了出氣筒。

不管以上那種類型的嘮叨,對孩子來說都不喜歡,都是一種傷害。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3.父母嘮叨個沒完,會起反作用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嘮嘮叨叨,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並危害其身心健康。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沙特朗的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對孩子房間的衛生狀況總是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孩子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想鑽進豬窩裡。

首先,容易導致孩子的自卑心理。

嘮叨一般來源於不滿。父母的嘮叨有損孩子的獨立性和自尊心。父母之所以嘮叨就是因為對孩子缺乏理解、信任與尊重。嘮叨孩子的缺點、錯誤,實際上就是在強化孩子的缺點錯誤,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感,從而對學習失去信心。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其次,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沒有哪個人喜歡成天被別人嘮叨,孩子也一樣。多次的指責、批評,沒完沒了的嘮叨會讓孩子不耐煩,激發他們的反感、討厭和逆反心理。

最後,容易引起親子關係的疏遠。

孩子犯了錯或者忘了某些事情,父母就沒完沒了的嘮叨,讓本想改過的孩子在不良情緒的支配下,不僅不改,反而感覺父母很討厭甚至產生憎恨心理,從而使親子之間無法有效融洽溝通,導致孩子不願回家、厭學、逃學,甚至離家出走,讓親子關係日益疏遠破裂,甚至產生悲劇。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4.父母如何做到不嘮叨?

俗話說:“好話不說二遍”,父母要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不能只靠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嘮叨,以下幾點或許可以幫你擺脫對孩子的嘮叨:

嘗試把嘮叨變成提問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不但要重視教育,還要研究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科學方法,講究和孩子說話的藝術。

父母在特別想嘮叨的時候,最好先忍一忍,不妨改變一下方式,試一試“把嘮叨變成提問”。

比如,當孩子剛要開始寫作業,卻同時打開了手機音樂,父母一般就會嘮叨什麼一心不可二用啊,不好好學習長大沒出息啊,其實這些大道理絲毫不起作用,如果能換成提問,你為什麼做作業要聽音樂這裡邊有什麼科學道理呢?這時父母可能會聽到一些過去聞所未聞知識什麼音樂會激活大腦,左右腦需要協調等等。當孩子這樣說後,父母可以找相關權威的資料信息和孩子交換意見,這和嘮叨相比會好很多。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當孩子的某個做法明顯不對,父母儘量不要直接的指責,更不要揪著小辮子不放,說個不停。與其直接向孩子說,這樣做的壞處是什麼,還不如向孩子提問,“說說這樣做有什麼科學依據”“如果換種做法效果會如何呢?”在父母的提問和啟發下,孩子會自覺地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

提高說話質量,減少嘮叨數量

我們來看個故事:

有一次,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結束,他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拿了幾塊錢走。

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叫做“超限效應”。

這個心理學效應,放在家庭教育中同樣適用:說的越多,孩子越不聽

"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無意間聽到兩個孩子在聊天,互相抱怨自己的父母愛嘮叨。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他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個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聽了倆孩子的對話,逗得我想笑,愛嘮叨,確實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有資料顯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父母太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1.好好的為什麼說話變成了嘮叨?

一般來說,嘮叨都是從為人父母開始的。思想、性格、觀念差異和教養方式等都會對都會導致對孩子的嘮叨。

思想上,父母大多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甚至將自己當年未實現的理想也寄託到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這樣簡單的理想“移位”會給孩子增加無形的壓力,孩子能實現,當然是皆大歡喜,而一旦父母發現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步驟去做,便會為了加強“督促”,不自覺的就開始了“強化教育”——嘮叨。

性格上,據心理學研究分析,性格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一般容易嘮叨。嘮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現,由於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複,就像有人出門的時候不相信自己已經關好了門,還要重複去看一次一樣,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不相信孩子會照著自己的話去做,所以不斷地重複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觀念上,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逐漸產生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這一代和孩子有很大的差異,父母常常以老觀點、老辦法看問題,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

教養方式上,一些父母乃至爺爺奶奶驕縱、溺愛孩子,養成了孩子任性、蠻橫、貪圖享樂的習慣和唯我獨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不聽話是很自然的。這時家長感覺言語教育不起效果了,又沒有其他好的方法,於是就錯誤地認為,遇到孩子不聽話,一次不聽,就說兩次,兩次不聽,就說三次,甚至十次八次,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多說幾次,孩子總會聽的。

此外,父母的嘮叨還源於對孩子深深的愛。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2.你屬於哪一類嘮叨型的家長?

父母的嘮叨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關心呵護式

對父母來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父母無時無刻不再為孩子著想。對孩子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事無鉅細。下雨要多穿衣服、睡覺要蓋好被子、吃飯時不要看電視、喝水不要喝涼的、放學要儘快回家、每天要多喝水、要和同學好好玩等等,這些生活小事每天都會被父母嘮叨無數遍。

催促命令式

這類父母的口頭禪通常就是:快快快,該起床了!動作要快,不然要遲到了!還不趕快去寫做作業!都幾點了,還不趕快睡覺!別磨嘰,10分鐘之內吃完早餐!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習慣批評式

這類父母屬於那種喜歡說個不停的人,似乎一天不嘮叨就不舒服,他們把嘮叨緊緊地掛在嘴邊,怕孩子不上進,怕孩子還會再犯錯,不管孩子表現得好不好,他們總是能找到批評孩子的點。

發洩不滿式

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際關係的緊張,家庭的不和睦,對孩子的期望只過高都會影響父母的情緒,而父母的情緒又直接影響到孩子。經常看到這樣的家長,孩子沒考好,就對孩子大發脾氣,你看你怎麼就這麼笨?人家誰誰都比你考得好,怎麼就這麼不爭氣?我一天累死累活忙裡忙外,你怎麼就這麼沒出息呢?就不知道給我們爭點氣?這類父母實際上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孩子成了出氣筒。

不管以上那種類型的嘮叨,對孩子來說都不喜歡,都是一種傷害。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3.父母嘮叨個沒完,會起反作用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嘮嘮叨叨,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並危害其身心健康。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沙特朗的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對孩子房間的衛生狀況總是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孩子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想鑽進豬窩裡。

首先,容易導致孩子的自卑心理。

嘮叨一般來源於不滿。父母的嘮叨有損孩子的獨立性和自尊心。父母之所以嘮叨就是因為對孩子缺乏理解、信任與尊重。嘮叨孩子的缺點、錯誤,實際上就是在強化孩子的缺點錯誤,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感,從而對學習失去信心。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其次,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沒有哪個人喜歡成天被別人嘮叨,孩子也一樣。多次的指責、批評,沒完沒了的嘮叨會讓孩子不耐煩,激發他們的反感、討厭和逆反心理。

最後,容易引起親子關係的疏遠。

孩子犯了錯或者忘了某些事情,父母就沒完沒了的嘮叨,讓本想改過的孩子在不良情緒的支配下,不僅不改,反而感覺父母很討厭甚至產生憎恨心理,從而使親子之間無法有效融洽溝通,導致孩子不願回家、厭學、逃學,甚至離家出走,讓親子關係日益疏遠破裂,甚至產生悲劇。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4.父母如何做到不嘮叨?

俗話說:“好話不說二遍”,父母要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不能只靠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嘮叨,以下幾點或許可以幫你擺脫對孩子的嘮叨:

嘗試把嘮叨變成提問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不但要重視教育,還要研究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科學方法,講究和孩子說話的藝術。

父母在特別想嘮叨的時候,最好先忍一忍,不妨改變一下方式,試一試“把嘮叨變成提問”。

比如,當孩子剛要開始寫作業,卻同時打開了手機音樂,父母一般就會嘮叨什麼一心不可二用啊,不好好學習長大沒出息啊,其實這些大道理絲毫不起作用,如果能換成提問,你為什麼做作業要聽音樂這裡邊有什麼科學道理呢?這時父母可能會聽到一些過去聞所未聞知識什麼音樂會激活大腦,左右腦需要協調等等。當孩子這樣說後,父母可以找相關權威的資料信息和孩子交換意見,這和嘮叨相比會好很多。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當孩子的某個做法明顯不對,父母儘量不要直接的指責,更不要揪著小辮子不放,說個不停。與其直接向孩子說,這樣做的壞處是什麼,還不如向孩子提問,“說說這樣做有什麼科學依據”“如果換種做法效果會如何呢?”在父母的提問和啟發下,孩子會自覺地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

提高說話質量,減少嘮叨數量

我們來看個故事:

有一次,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結束,他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拿了幾塊錢走。

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叫做“超限效應”。

這個心理學效應,放在家庭教育中同樣適用:說的越多,孩子越不聽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怎麼辦呢?少說。就拿早上起床上學這件事來說吧,父母最多叫兩次,如果孩子還是賴床不起,那父母可以完全不管,因為起床上學是他自己的事,遲到了自會有老師懲罰,被老師罰上一兩次,孩子自會長記性。父母完全沒必要一遍又一遍的叫,讓孩子覺得自己嘮叨。

抓大放小

一些孩子生活中的瑣碎小事,父母完全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整天緊張兮兮的,拿著放大鏡看孩子。畢竟孩子還小,許多道理會慢慢明白,許多事情他們慢慢會做,因此不需要父母千叮嚀萬囑咐。

相反,父母應該學會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應當學會關心孩子最核心的需求。比如孩子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未來理想、生活習慣、學習方法等等,這樣一來父母輕鬆了許多,孩子也會和父母更親近,對孩子說的話就會有效得多。

"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無意間聽到兩個孩子在聊天,互相抱怨自己的父母愛嘮叨。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他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個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聽了倆孩子的對話,逗得我想笑,愛嘮叨,確實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有資料顯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父母太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1.好好的為什麼說話變成了嘮叨?

一般來說,嘮叨都是從為人父母開始的。思想、性格、觀念差異和教養方式等都會對都會導致對孩子的嘮叨。

思想上,父母大多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甚至將自己當年未實現的理想也寄託到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這樣簡單的理想“移位”會給孩子增加無形的壓力,孩子能實現,當然是皆大歡喜,而一旦父母發現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步驟去做,便會為了加強“督促”,不自覺的就開始了“強化教育”——嘮叨。

性格上,據心理學研究分析,性格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一般容易嘮叨。嘮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現,由於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複,就像有人出門的時候不相信自己已經關好了門,還要重複去看一次一樣,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不相信孩子會照著自己的話去做,所以不斷地重複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觀念上,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逐漸產生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這一代和孩子有很大的差異,父母常常以老觀點、老辦法看問題,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

教養方式上,一些父母乃至爺爺奶奶驕縱、溺愛孩子,養成了孩子任性、蠻橫、貪圖享樂的習慣和唯我獨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不聽話是很自然的。這時家長感覺言語教育不起效果了,又沒有其他好的方法,於是就錯誤地認為,遇到孩子不聽話,一次不聽,就說兩次,兩次不聽,就說三次,甚至十次八次,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多說幾次,孩子總會聽的。

此外,父母的嘮叨還源於對孩子深深的愛。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2.你屬於哪一類嘮叨型的家長?

父母的嘮叨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關心呵護式

對父母來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父母無時無刻不再為孩子著想。對孩子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事無鉅細。下雨要多穿衣服、睡覺要蓋好被子、吃飯時不要看電視、喝水不要喝涼的、放學要儘快回家、每天要多喝水、要和同學好好玩等等,這些生活小事每天都會被父母嘮叨無數遍。

催促命令式

這類父母的口頭禪通常就是:快快快,該起床了!動作要快,不然要遲到了!還不趕快去寫做作業!都幾點了,還不趕快睡覺!別磨嘰,10分鐘之內吃完早餐!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習慣批評式

這類父母屬於那種喜歡說個不停的人,似乎一天不嘮叨就不舒服,他們把嘮叨緊緊地掛在嘴邊,怕孩子不上進,怕孩子還會再犯錯,不管孩子表現得好不好,他們總是能找到批評孩子的點。

發洩不滿式

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際關係的緊張,家庭的不和睦,對孩子的期望只過高都會影響父母的情緒,而父母的情緒又直接影響到孩子。經常看到這樣的家長,孩子沒考好,就對孩子大發脾氣,你看你怎麼就這麼笨?人家誰誰都比你考得好,怎麼就這麼不爭氣?我一天累死累活忙裡忙外,你怎麼就這麼沒出息呢?就不知道給我們爭點氣?這類父母實際上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孩子成了出氣筒。

不管以上那種類型的嘮叨,對孩子來說都不喜歡,都是一種傷害。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3.父母嘮叨個沒完,會起反作用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嘮嘮叨叨,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並危害其身心健康。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沙特朗的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對孩子房間的衛生狀況總是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孩子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想鑽進豬窩裡。

首先,容易導致孩子的自卑心理。

嘮叨一般來源於不滿。父母的嘮叨有損孩子的獨立性和自尊心。父母之所以嘮叨就是因為對孩子缺乏理解、信任與尊重。嘮叨孩子的缺點、錯誤,實際上就是在強化孩子的缺點錯誤,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感,從而對學習失去信心。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其次,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沒有哪個人喜歡成天被別人嘮叨,孩子也一樣。多次的指責、批評,沒完沒了的嘮叨會讓孩子不耐煩,激發他們的反感、討厭和逆反心理。

最後,容易引起親子關係的疏遠。

孩子犯了錯或者忘了某些事情,父母就沒完沒了的嘮叨,讓本想改過的孩子在不良情緒的支配下,不僅不改,反而感覺父母很討厭甚至產生憎恨心理,從而使親子之間無法有效融洽溝通,導致孩子不願回家、厭學、逃學,甚至離家出走,讓親子關係日益疏遠破裂,甚至產生悲劇。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4.父母如何做到不嘮叨?

俗話說:“好話不說二遍”,父母要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不能只靠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嘮叨,以下幾點或許可以幫你擺脫對孩子的嘮叨:

嘗試把嘮叨變成提問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不但要重視教育,還要研究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科學方法,講究和孩子說話的藝術。

父母在特別想嘮叨的時候,最好先忍一忍,不妨改變一下方式,試一試“把嘮叨變成提問”。

比如,當孩子剛要開始寫作業,卻同時打開了手機音樂,父母一般就會嘮叨什麼一心不可二用啊,不好好學習長大沒出息啊,其實這些大道理絲毫不起作用,如果能換成提問,你為什麼做作業要聽音樂這裡邊有什麼科學道理呢?這時父母可能會聽到一些過去聞所未聞知識什麼音樂會激活大腦,左右腦需要協調等等。當孩子這樣說後,父母可以找相關權威的資料信息和孩子交換意見,這和嘮叨相比會好很多。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當孩子的某個做法明顯不對,父母儘量不要直接的指責,更不要揪著小辮子不放,說個不停。與其直接向孩子說,這樣做的壞處是什麼,還不如向孩子提問,“說說這樣做有什麼科學依據”“如果換種做法效果會如何呢?”在父母的提問和啟發下,孩子會自覺地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

提高說話質量,減少嘮叨數量

我們來看個故事:

有一次,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結束,他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拿了幾塊錢走。

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叫做“超限效應”。

這個心理學效應,放在家庭教育中同樣適用:說的越多,孩子越不聽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怎麼辦呢?少說。就拿早上起床上學這件事來說吧,父母最多叫兩次,如果孩子還是賴床不起,那父母可以完全不管,因為起床上學是他自己的事,遲到了自會有老師懲罰,被老師罰上一兩次,孩子自會長記性。父母完全沒必要一遍又一遍的叫,讓孩子覺得自己嘮叨。

抓大放小

一些孩子生活中的瑣碎小事,父母完全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整天緊張兮兮的,拿著放大鏡看孩子。畢竟孩子還小,許多道理會慢慢明白,許多事情他們慢慢會做,因此不需要父母千叮嚀萬囑咐。

相反,父母應該學會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應當學會關心孩子最核心的需求。比如孩子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未來理想、生活習慣、學習方法等等,這樣一來父母輕鬆了許多,孩子也會和父母更親近,對孩子說的話就會有效得多。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就事論事,不翻舊賬

孩子犯錯的時候,很多父母喜歡翻孩子的舊賬,把許多陳芝麻爛穀子的事都拿出來說,把孩子的種種“惡行”全部數落一遍,每次都是越說越激動,越激動越來氣,越說越多。

其實,誰能不犯錯呢?大人都做不到,更何況孩子呢。在生活中孩子犯錯是一件正常的事,犯錯是孩子的權利,孩子犯錯誤的過程也是成長的過程。對於孩子犯的錯誤,父母應當就事論事,一事一議,犯了什麼錯就說什麼錯,不要牽連其他。

剋制急躁,學會等待

父母往往會有這樣一種心理:自己說一句、提一個要求,孩子就必須馬上言聽計從去實施。這種想法其實忽視了孩子自身的發展特性,孩子畢竟還只是個孩子,他們的心智和能力還沒有發展到那麼成熟的地步,有些事情可能還沒有理解,有些事情可能還不知道怎麼去做,有些事情可能還會常常出錯。

"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無意間聽到兩個孩子在聊天,互相抱怨自己的父母愛嘮叨。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他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個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聽了倆孩子的對話,逗得我想笑,愛嘮叨,確實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有資料顯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父母太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1.好好的為什麼說話變成了嘮叨?

一般來說,嘮叨都是從為人父母開始的。思想、性格、觀念差異和教養方式等都會對都會導致對孩子的嘮叨。

思想上,父母大多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甚至將自己當年未實現的理想也寄託到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這樣簡單的理想“移位”會給孩子增加無形的壓力,孩子能實現,當然是皆大歡喜,而一旦父母發現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步驟去做,便會為了加強“督促”,不自覺的就開始了“強化教育”——嘮叨。

性格上,據心理學研究分析,性格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一般容易嘮叨。嘮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現,由於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複,就像有人出門的時候不相信自己已經關好了門,還要重複去看一次一樣,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不相信孩子會照著自己的話去做,所以不斷地重複嘮叨。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觀念上,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逐漸產生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這一代和孩子有很大的差異,父母常常以老觀點、老辦法看問題,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

教養方式上,一些父母乃至爺爺奶奶驕縱、溺愛孩子,養成了孩子任性、蠻橫、貪圖享樂的習慣和唯我獨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不聽話是很自然的。這時家長感覺言語教育不起效果了,又沒有其他好的方法,於是就錯誤地認為,遇到孩子不聽話,一次不聽,就說兩次,兩次不聽,就說三次,甚至十次八次,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多說幾次,孩子總會聽的。

此外,父母的嘮叨還源於對孩子深深的愛。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2.你屬於哪一類嘮叨型的家長?

父母的嘮叨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關心呵護式

對父母來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父母無時無刻不再為孩子著想。對孩子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事無鉅細。下雨要多穿衣服、睡覺要蓋好被子、吃飯時不要看電視、喝水不要喝涼的、放學要儘快回家、每天要多喝水、要和同學好好玩等等,這些生活小事每天都會被父母嘮叨無數遍。

催促命令式

這類父母的口頭禪通常就是:快快快,該起床了!動作要快,不然要遲到了!還不趕快去寫做作業!都幾點了,還不趕快睡覺!別磨嘰,10分鐘之內吃完早餐!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習慣批評式

這類父母屬於那種喜歡說個不停的人,似乎一天不嘮叨就不舒服,他們把嘮叨緊緊地掛在嘴邊,怕孩子不上進,怕孩子還會再犯錯,不管孩子表現得好不好,他們總是能找到批評孩子的點。

發洩不滿式

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際關係的緊張,家庭的不和睦,對孩子的期望只過高都會影響父母的情緒,而父母的情緒又直接影響到孩子。經常看到這樣的家長,孩子沒考好,就對孩子大發脾氣,你看你怎麼就這麼笨?人家誰誰都比你考得好,怎麼就這麼不爭氣?我一天累死累活忙裡忙外,你怎麼就這麼沒出息呢?就不知道給我們爭點氣?這類父母實際上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孩子成了出氣筒。

不管以上那種類型的嘮叨,對孩子來說都不喜歡,都是一種傷害。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3.父母嘮叨個沒完,會起反作用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嘮嘮叨叨,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並危害其身心健康。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沙特朗的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對孩子房間的衛生狀況總是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孩子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想鑽進豬窩裡。

首先,容易導致孩子的自卑心理。

嘮叨一般來源於不滿。父母的嘮叨有損孩子的獨立性和自尊心。父母之所以嘮叨就是因為對孩子缺乏理解、信任與尊重。嘮叨孩子的缺點、錯誤,實際上就是在強化孩子的缺點錯誤,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感,從而對學習失去信心。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其次,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沒有哪個人喜歡成天被別人嘮叨,孩子也一樣。多次的指責、批評,沒完沒了的嘮叨會讓孩子不耐煩,激發他們的反感、討厭和逆反心理。

最後,容易引起親子關係的疏遠。

孩子犯了錯或者忘了某些事情,父母就沒完沒了的嘮叨,讓本想改過的孩子在不良情緒的支配下,不僅不改,反而感覺父母很討厭甚至產生憎恨心理,從而使親子之間無法有效融洽溝通,導致孩子不願回家、厭學、逃學,甚至離家出走,讓親子關係日益疏遠破裂,甚至產生悲劇。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4.父母如何做到不嘮叨?

俗話說:“好話不說二遍”,父母要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不能只靠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嘮叨,以下幾點或許可以幫你擺脫對孩子的嘮叨:

嘗試把嘮叨變成提問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不但要重視教育,還要研究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科學方法,講究和孩子說話的藝術。

父母在特別想嘮叨的時候,最好先忍一忍,不妨改變一下方式,試一試“把嘮叨變成提問”。

比如,當孩子剛要開始寫作業,卻同時打開了手機音樂,父母一般就會嘮叨什麼一心不可二用啊,不好好學習長大沒出息啊,其實這些大道理絲毫不起作用,如果能換成提問,你為什麼做作業要聽音樂這裡邊有什麼科學道理呢?這時父母可能會聽到一些過去聞所未聞知識什麼音樂會激活大腦,左右腦需要協調等等。當孩子這樣說後,父母可以找相關權威的資料信息和孩子交換意見,這和嘮叨相比會好很多。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當孩子的某個做法明顯不對,父母儘量不要直接的指責,更不要揪著小辮子不放,說個不停。與其直接向孩子說,這樣做的壞處是什麼,還不如向孩子提問,“說說這樣做有什麼科學依據”“如果換種做法效果會如何呢?”在父母的提問和啟發下,孩子會自覺地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

提高說話質量,減少嘮叨數量

我們來看個故事:

有一次,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結束,他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拿了幾塊錢走。

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叫做“超限效應”。

這個心理學效應,放在家庭教育中同樣適用:說的越多,孩子越不聽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怎麼辦呢?少說。就拿早上起床上學這件事來說吧,父母最多叫兩次,如果孩子還是賴床不起,那父母可以完全不管,因為起床上學是他自己的事,遲到了自會有老師懲罰,被老師罰上一兩次,孩子自會長記性。父母完全沒必要一遍又一遍的叫,讓孩子覺得自己嘮叨。

抓大放小

一些孩子生活中的瑣碎小事,父母完全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整天緊張兮兮的,拿著放大鏡看孩子。畢竟孩子還小,許多道理會慢慢明白,許多事情他們慢慢會做,因此不需要父母千叮嚀萬囑咐。

相反,父母應該學會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應當學會關心孩子最核心的需求。比如孩子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未來理想、生活習慣、學習方法等等,這樣一來父母輕鬆了許多,孩子也會和父母更親近,對孩子說的話就會有效得多。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就事論事,不翻舊賬

孩子犯錯的時候,很多父母喜歡翻孩子的舊賬,把許多陳芝麻爛穀子的事都拿出來說,把孩子的種種“惡行”全部數落一遍,每次都是越說越激動,越激動越來氣,越說越多。

其實,誰能不犯錯呢?大人都做不到,更何況孩子呢。在生活中孩子犯錯是一件正常的事,犯錯是孩子的權利,孩子犯錯誤的過程也是成長的過程。對於孩子犯的錯誤,父母應當就事論事,一事一議,犯了什麼錯就說什麼錯,不要牽連其他。

剋制急躁,學會等待

父母往往會有這樣一種心理:自己說一句、提一個要求,孩子就必須馬上言聽計從去實施。這種想法其實忽視了孩子自身的發展特性,孩子畢竟還只是個孩子,他們的心智和能力還沒有發展到那麼成熟的地步,有些事情可能還沒有理解,有些事情可能還不知道怎麼去做,有些事情可能還會常常出錯。

你還在不停對孩子嘮叨?“超限效應”提醒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一個過程,比如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良好習慣的養成、文化知識的積累等等,都需要長時間的歷練,這不是嘮叨能改變的。因此,父母必須要學會等待,要剋制自己的急躁情緒,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改變。

孩子對父母嘮叨的反感,猶如孫悟空對唐僧緊箍咒的厭惡。父母可以反思一下,看看我們是不是屬於嘮叨型的家長,這樣有利於改掉嘮叨的毛病,成為會說話的父母,成為受孩子歡迎和尊重的父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