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獨立的孩子,再聰明也沒用,父母必須教會孩子這3個技巧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文章 欣欣媽育兒 2019-04-02

文|楊壹育兒經(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一個在家做全職主婦的朋友前段時間聯繫我,向我一頓大吐苦水。家裡的女兒上三年級了,到現在什麼事情都不會做,每天早晨穿衣服需要媽媽,吃飯也需要媽媽,穿鞋也需要媽媽,出門在外時時刻刻都要牽著媽媽的手,媽媽離開一會就會不知所措。朋友甚感焦急,不知該如何是好,“為什麼她都這麼大了,怎麼還像個小嬰兒一樣依賴我呢?”

朋友家孩子的表現不是特例,相信很多朋友看見後內心都會產生共鳴,是不是在自己家的寶貝身上也能找到了這樣的影子?孩子小的時候大家都不會太在意,覺得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是正常表現,只當做是一種“甜蜜的負擔”,但是如果一旦孩子長大後還是這種狀態,就是過於依賴的表現,必須要想辦法糾正了。

不獨立的孩子,再聰明也沒用,父母必須教會孩子這3個技巧

一、孩子為什麼總是“長不大”?

1.其實孩子過於依賴父母,總是“長不大”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自己。

現在的孩子簡直就是在“福窩”里長大的,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一家六口人圍著一個“心肝寶貝”,從小到大對孩子的事情都是事無鉅細,捨不得孩子動一下手,甚至出門捨不得孩子邁一步,不是揹著就是抱著。慢慢的也就造成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性格。

2.過分的管制和約束會讓孩子變得害羞、過分依賴。

有些父母一些在教育孩子餓問題還秉著舊時教育的那一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常常是指責多於表揚,總是先看到孩子的缺點。還有的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出去玩耍會不安全,會傳染上這樣或那樣的流行病毒,把孩子變成了“裝在套子裡的人”,缺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

3.父母過度的焦慮。這樣的話您對孩子說過嗎?“你看看你弄的,淨幫倒忙”“你快點啊,時間不趕趟了”“行了行了,趕緊去玩吧,不用你幫忙了”……時間久了,孩子自己就會自動對一些事物漠不關心等著父母來做,作為父母沒有在孩子主動嘗試的時候進行必要的鼓勵和支持,而是擔心孩子會搗亂,幫倒忙還要重新收拾。

二、不獨立,長時間依賴父母,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社交困難。經常粘著父母的孩子,會與其他同齡的孩子無法正常玩耍,在一個群體中會顯得格格不入,注意力很難集中在遊戲中,而是目光不斷追隨的著父母,一旦看不到父母的影子,就會變得焦慮不安。

2.缺少獨立生活的能力。父母為孩子事事包辦,事事操心,害怕孩子因為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而犯錯誤,不願孩子去嘗試去動手。久而久之,孩子內心就會有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對於生活上該具備的技能一項都不會,無法應對成年後的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

以上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孩子慢慢地變得內向敏感、過度的依賴、情緒也會變得容易焦慮,甚至還會出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情況。

不獨立的孩子,再聰明也沒用,父母必須教會孩子這3個技巧

三、如何培養孩子獨立?

1.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當孩子打算對他未知的領域進行探索的時候,首先父母要給孩子的是一種安全感!鼓勵孩子去嘗試,而不是說教去命令。讓孩子覺得父母是他身後最大的支持者,不會擔心失敗而不敢去嘗試,家長可以這樣說:“寶貝,你準備好了嗎?媽媽覺得你會完成的很好,如果覺得還不行,我們可以一起來解決”。“想好就努力去做吧,媽媽爸爸永遠愛你!”

父母通過這樣的舉動對孩子予以支持會激發孩子的好勝心、好奇心和他們勇敢的心,還能建立起更加親密的親子關係,而不是依賴關係。

2.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權。

你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權了嗎?“這條藍色裙子不如粉色的好看”“你怎麼喜歡這雙鞋子呢?多難看”“媽媽選的這個格尺比你選的那個好”……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家長朋友都有說過呢?家長們總感覺孩子沒有主見太過依賴父母,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您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權了嗎?

很多家長試圖讓孩子去嘗試去選擇的時候,孩子的想法一旦和父母的想法相悖,那麼父母第一反應就是:下次可不能再讓孩子做決定了,什麼也不懂!這時孩子的行為沒有被認同,剛剛擁有的自主權被父母否定,那麼他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您可以這樣說:“你決定好了嗎?那好,媽媽相信你的選擇!”“我覺的這條藍色的裙子很有氣質,粉色的顯得你很可愛,選你自己最喜歡的吧!”

不獨立的孩子,再聰明也沒用,父母必須教會孩子這3個技巧

3.父母要給孩子參與的機會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不但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能鍛鍊孩子想要追求獨立的心理。首先父母要做好指導工作,耐心細緻的分步驟講解如何做好這件事。家長可以先做示範,開一個頭,然後把剩下的部分教給孩子獨立去完成,做得好予以表揚,做的不好再耐心的訂正加以鼓勵。有了一個愉快的開端,那麼孩子就會從“讓我做”變成“我想做”

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就是“示範”和“引導”。

3.高質量的陪伴

常常聽到家長在抱怨,“為什麼我在做家務的時候,孩子一會喊一下媽媽,一會喊一下媽媽,實際上他還沒有什麼具體的事情,就是粘著我!”那麼這種情況下,家長就要反思,您的陪伴是不是高質量陪伴?父母們會疑問,我全天在家陪著孩子,怎麼還不叫陪伴呢?可是你有沒有在孩子需要您陪伴的時候,您在看手機、看電視、做家務而忽略孩子的感受呢?低質量陪伴10小時,不如高質量陪伴2小時。

您可以這樣做:一起看一本孩子喜歡的繪本,與孩子扮演繪本中的角色,比如《猜猜我有多愛你》,家長和孩子分別扮演兔子媽媽和小兔子,其實這正是媽媽與孩子之間真實的情感表達,必然會引起媽媽和孩子情感上的共鳴。

孩子成人後終將有一天會離開父母而獨自生活,所以請父母現在就學會放手,讓孩子從現在起學會獨立生活,學會獨立面對困難,我們只需要做他們堅定的支持者就好。

每位父母最大的心願就是孩子長大後能立足於社會並做一個幸福的人。“立足”包括思想獨立、生活獨立,只有父母幫助孩子建立一個獨立的人格,幫助孩子學習獨立生活的技能,才能“立足於社會”。而人的幸福感恰恰是來源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和自身能力得到別人肯定的滿足感

今日互動:你的孩子能自己做一些簡單事情嗎?你是怎麼鍛鍊孩子的?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

如果寶媽朋友們有想了解的或在寶寶成長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告訴我,讓我來幫助您。

關注【楊壹育兒經】,說寶媽聽得懂的話,講寶媽想了解的事,做你最好的閨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