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沒有自控力?對抗“沉迷”,才是最該讓孩子學會的遊戲

人為什麼會被“沉迷”擊敗?

又看到一個新聞:西安一位單親媽媽辛苦打工養家,可是,10歲的兒子偷偷綁定了她的信用卡和儲蓄卡,不到1個月時間,就花了2萬多塊錢,其中有將近9千元是透支的。用途——遊戲充值。

網絡時代,大人孩子隨時捧著手機的情形比比皆是,這類事情對這個家庭而言是“新聞”,可對新聞而言,卻已不是什麼罕見的事兒。

總能在新聞裡看到各路熊孩子如此糟蹋父母的血汗錢,也總有不少熊大人沉迷網絡,揮霍到六親不認乃至挪用公款,鋃鐺入獄。

今年各省的高考高分學霸們中,居然有不止一個孩子,是從大學退學的復讀生,退學原因,基本都是因為在大學裡沉迷網遊而耽誤學業。

沉迷,讓生活從此改變。

人為什麼會沉迷於遊戲,廢寢忘食,不顧一切?

孩子為什麼沒有自控力?對抗“沉迷”,才是最該讓孩子學會的遊戲

心理學上,把這種沉迷狀態稱為“心流體驗”。

有些具有諷刺性的是:心流的概念,最初是源自匈牙利裔美國心理學家齊克森米哈里對藝術家、棋手、攀巖者等人的觀察研究。

這類人在工作時有一個共通之處——全神貫注,全身心投入,甚至不計回報,達到忘我的境界。而他們,通常也能從這種專注中獲得無窮的樂趣與享受。

心理學家把這種欲罷不能的極佳心理體驗,命名為心流體驗,多好的一個名詞。

在心流體驗中,人因沉迷而幾近失去自我意識,只是專注地做事,從而忽略了對時間和周遭一切事物的感知。

這種沉浸感是深入、愉悅到無法言說的。

孩子為什麼沒有自控力?對抗“沉迷”,才是最該讓孩子學會的遊戲

對抗“沉迷”,擺脫被獵取的命運

事實上,心流體驗,本是一種比較小眾的體驗,通常是各行各業、各種興趣愛好中的學霸型熱愛者們所能體會享用的。

如果一直是這樣也就罷了,可是,學霸型的遊戲設計者們,卻從中獲得了啟發。一款產品要暢銷,就要創造出能讓用戶獲得心流體驗的勾人套路。

所以,他們精心研發,創造出一個由“規則明確的任務”——“可行性強的解決方案”構成的循環體系,讓用戶在一個關卡到另一個關卡的通行中,不斷加強心流體驗,直到無法自控、欲罷不能地上癮。

是的,一個原本是對學業、事業和成長極具指導意義的心理學研究,最後反而成為掠奪人們專注力的“幫凶”。

上好的工具,我們沒有充分有效地為自身的發展成長利用起來,就會被更虎視眈眈的商業社會拿去物盡其用,反過來,“擊敗”我們的自控力,摧毀我們原有的夢想軌道。

孩子為什麼沒有自控力?對抗“沉迷”,才是最該讓孩子學會的遊戲

  • 就像賭博,那些沉迷於賭博的人,往往並不是什麼高精尖人士。精密的賭場規則,不是他們發明的,但他們像獵物一樣,被精準地獵取,從潛在的目標用戶,迅速淪陷為忠實用戶。

你以為你通過遊戲獲得了汪洋恣肆的快樂,但其實,你只不過是在那些精英設計者們佈下的陷阱裡,不斷陷落、不斷沉淪。

你花錢購買休閒娛樂,但最終,身未動,心已迷,你被你所購買的產品奴役。

尤其對自控力和思考、理解能力還不夠完善的孩子來說,沉迷於電子產品,是非常容易發生的事情。

所以,要讓人生自由、健康地成長和發展,學會適度娛樂,學會掌控自我,是非常必要的。

做家長的,如果不願孩子早早沉迷於虛擬世界的暢快,而耽誤現實的人生,就要理性、明智,先從自身做起。

  • 家長若能及時反思,抵制誘惑,身體力行地給孩子做榜樣,和孩子一起努力,那麼對抗沉迷,擺脫被電子技術掌控的人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孩子為什麼沒有自控力?對抗“沉迷”,才是最該讓孩子學會的遊戲

警惕“鳥籠效應”,發展自由人生

如何不被“沉迷”拖垮人生?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關於“鳥籠效應”的故事: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和他的好朋友、物理學家卡爾森,同時從哈佛大學退休。兩個人大約是談起了退休生活,詹姆斯說:“我有辦法讓你不久後就養一隻鳥。”

卡爾森當然不相信了,自己會做什麼事,詹姆斯怎麼可能掌控得了。再說,他壓根兒沒有過養鳥的打算。

那麼,詹姆斯要怎麼做,才能證明他說的不是空話呢?

他給卡爾森贈送了一個精美的——鳥籠。

卡爾森接受了鳥籠,但是沒有買鳥。每當有人問他,你養的鳥兒去哪裡了,他都回答說,這個鳥籠只是一個工藝品,我從來沒有養過鳥。但是,問的人太多了,卡爾森每次都要解釋,而且這樣的解釋聽到來客耳朵裡,好像都是個奇怪的理由。客人聽完,表情都會怪怪的。

漸漸的,卡爾森不勝其煩,不知不覺,他被詹姆斯的“鳥籠”控制了。他買了一隻鳥,成全了詹姆斯的“鳥籠效應”。

孩子為什麼沒有自控力?對抗“沉迷”,才是最該讓孩子學會的遊戲

比起沉迷於遊戲的“心流體驗”,“鳥籠效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得更為普遍。

因為我們,往往在不經意間,經由“鳥籠效應”,漸漸被物質綁架,讓自我消弭於繁雜的物質體驗之中,自我意識逐漸退化,然後,遇到網遊、賭博之類更激烈地掠奪自我和專注力的產品,便會全線崩塌,一潰千里

所以,要對抗沉迷的心流體驗,我們首先要確保自己不被裝進詹姆斯的“鳥籠”裡。

  • 孩子需要用電話手錶,本來買一個普通功能、能保持聯絡的就可以,但你覺得自己不差錢,不能委屈了孩子,便給他買最高級的。他不但可以拿著手錶接打電話,還能發語音、玩遊戲、看視頻,並開發出各種新功能、新體驗。
嚐到了這些科技產品帶來的愉悅,他會要求下一次,買更高級的。
  • 每次商家弄出購物節的噱頭,不管需不需要,你都會不停地買買買。為了湊單買,為了搭配買,為了湊優惠滿減活動買。
最後,說著要“剁手”,卻迷失在一堆一堆的快遞裡。

小誘惑抵抗不了,便會被各種本不需要的東西,漸漸矇蔽自我,迷失自制力,喪失專注力,把好好的生活,變成一片片全由淺層次體驗構成的“擁有”。

孩子為什麼沒有自控力?對抗“沉迷”,才是最該讓孩子學會的遊戲

讓“鳥籠效應”和“心流體驗”助推正向人生

導向迷失的擁有,不會讓你心靈充實,反而會時不時,讓你陷入恐慌焦慮,進而加快迷失自我的惡性循環。

那麼,如何避免這樣悄然的淪陷?

人總是會被吸引,我們為什麼,不讓自己被有益人生、有助於成長的“鳥籠”捆綁呢?

知道了我們為什麼會不經意間就悄然淪陷,那麼,我們就可以深刻反省,規避風險。我們可以主動出擊,利用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為人生播撒正向的陽光。

一、 為自己羅列一個清單,減少那些不必要的物慾,增加有正向推動力的選項,讓“鳥籠效應”不再束縛人生,而能很好地促進人生,這才是心理學研究對人類最大的益處。
  • 當孩子說無聊想玩手機的時候,家長們翻來一本有趣的書籍,陪孩子一起閱讀,一起交流討論。
  • 第一次,孩子也許抗拒不願接受,可是,就像“鳥籠效應”裡的卡爾森一樣,如果家長們每次都堅定地不妥協,每次都堅定地陪伴孩子閱讀,那麼孩子也會漸漸被你提供的書本“鳥籠”所感染,為自己的人生,養一隻正確的“鳥兒”。
  • 當孩子和自己的正向“鳥兒”逐漸形成了默契,養成了不離不棄的習慣性關係,那麼再想拆散“它們”,就和想把一個陷入網癮的孩子從他沉迷的世界拖拽出來一樣,不容易。
等孩子通過正向的“鳥籠效應”,逐漸堅定了心志,培養了習慣,要對抗“心流體驗”指導下的網遊,就會多了許多意志力和自控力。

在有自控力的孩子面前,網遊並非洪水猛獸,必然毀壞人生。

孩子心志強大了,網遊等一切誘惑人上癮的產品,就能迴歸到它們本身的娛樂屬性中去,只成為生活中的一點小插曲。

孩子為什麼沒有自控力?對抗“沉迷”,才是最該讓孩子學會的遊戲

二、 對孩子來說,學業是年少時期的重頭戲。那麼,家長們還可以通過正面利用“心流體驗”,幫孩子尋找和體會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讓學業,也成為孩子人生極大的“誘惑力”。

遊戲,是發佈任務,解決問題,升級通關。一步一個臺階,拾級而上,環環相扣。每一次升級,都不是遙不可及的幻夢,而是有極強可行性的策略。

所以,要讓孩子愛上學習,享受學習的“心流體驗”,就一定要幫孩子分級目標。

學校的教育,從幼兒園一路升級通關到大學,事實上已經是進行了分級。但是,這是面向孩子的普遍性特徵的。對每個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分級幫助,最直接的執行人,應該是家長。

要完成夢想,完成大的目標,先設定有可行性的小目標,從一個小目標的完成,逐漸升級,不知不覺,用成就感誘惑孩子逐漸深入。

想一想,為什麼買參考資料,我們一定會青睞那種條目分類清晰,看起來乾貨滿滿的?就是因為,那樣的分類和分級,讓我們感覺到強烈的可行性,我們覺得可以實現,便願意購買,願意接受。

所以,幫孩子擺脫沉迷,強化自控力,分析開了,其實並不複雜,就是少說大道理,多訂細化目標。

孩子為什麼沒有自控力?對抗“沉迷”,才是最該讓孩子學會的遊戲


  •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小六說書~一起學習成長,做更好的自己,就是做更好的家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