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不完美媽媽 親子游戲 小遊戲 體育 九媽聊教育 2019-09-12
"
"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不管是從生活中,還是各種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歇斯底里的父母和倔強憤怒的孩子,而他們爭吵的原因,往往可能只是“沒收拾房間”、“看電子產品時間長了點”、“沒認真聽我說話”等等小事,在這些小事背後,父母和孩子互相指責、大吼大叫,難道親子之間除了爭吵,沒有更好的溝通方式嗎?

還記得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天,作為父母,欣喜地不知所措。但所有的溫情好像從孩子會說話頂嘴、會抗拒安排、會無理取鬧時出現裂縫。不懂得講究溝通方式的父母,在每次生氣吼叫後深深後悔;而被影響的孩子有樣學樣,處理矛盾時也用大吼大叫來支撐底氣。

就這麼到了青春期,孩子無法掌控了,父母年紀大了,親子關係的裂縫越來越大,直至再也無法縫補。

其實有這麼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能夠幫助親子溝通,並且能解決90%以上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問題——巧借“遊戲力”。

"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不管是從生活中,還是各種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歇斯底里的父母和倔強憤怒的孩子,而他們爭吵的原因,往往可能只是“沒收拾房間”、“看電子產品時間長了點”、“沒認真聽我說話”等等小事,在這些小事背後,父母和孩子互相指責、大吼大叫,難道親子之間除了爭吵,沒有更好的溝通方式嗎?

還記得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天,作為父母,欣喜地不知所措。但所有的溫情好像從孩子會說話頂嘴、會抗拒安排、會無理取鬧時出現裂縫。不懂得講究溝通方式的父母,在每次生氣吼叫後深深後悔;而被影響的孩子有樣學樣,處理矛盾時也用大吼大叫來支撐底氣。

就這麼到了青春期,孩子無法掌控了,父母年紀大了,親子關係的裂縫越來越大,直至再也無法縫補。

其實有這麼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能夠幫助親子溝通,並且能解決90%以上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問題——巧借“遊戲力”。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1

什麼是“遊戲力”?

“遊戲力”來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兒童遊戲治療師、親子關係專家勞倫斯·科恩博士《遊戲力》一書,在這本書裡,科恩博士通過大大小小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在表達一種合理的內心需求,只不過有時候他們不懂表達,採用了無理取鬧的方式。

親子之間有效溝通的前提,就是讀懂孩子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正確瞭解了需求之後,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用充滿理解與愛的遊戲,“玩給他看”、“玩給他聽”,在玩耍中幫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幫助孩子重拾自信,健全人格,這就是“遊戲的力量”。

"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不管是從生活中,還是各種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歇斯底里的父母和倔強憤怒的孩子,而他們爭吵的原因,往往可能只是“沒收拾房間”、“看電子產品時間長了點”、“沒認真聽我說話”等等小事,在這些小事背後,父母和孩子互相指責、大吼大叫,難道親子之間除了爭吵,沒有更好的溝通方式嗎?

還記得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天,作為父母,欣喜地不知所措。但所有的溫情好像從孩子會說話頂嘴、會抗拒安排、會無理取鬧時出現裂縫。不懂得講究溝通方式的父母,在每次生氣吼叫後深深後悔;而被影響的孩子有樣學樣,處理矛盾時也用大吼大叫來支撐底氣。

就這麼到了青春期,孩子無法掌控了,父母年紀大了,親子關係的裂縫越來越大,直至再也無法縫補。

其實有這麼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能夠幫助親子溝通,並且能解決90%以上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問題——巧借“遊戲力”。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1

什麼是“遊戲力”?

“遊戲力”來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兒童遊戲治療師、親子關係專家勞倫斯·科恩博士《遊戲力》一書,在這本書裡,科恩博士通過大大小小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在表達一種合理的內心需求,只不過有時候他們不懂表達,採用了無理取鬧的方式。

親子之間有效溝通的前提,就是讀懂孩子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正確瞭解了需求之後,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用充滿理解與愛的遊戲,“玩給他看”、“玩給他聽”,在玩耍中幫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幫助孩子重拾自信,健全人格,這就是“遊戲的力量”。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2

為什麼我們需要“遊戲的力量”?

一年多的帶娃經驗裡,我發現如果孩子睡醒有起床氣,我強行抱起來,他會大哭,需要家人哄很久;但是如果我能陪他在床上玩一會,抱起來時他會很開心。

有一次孩子鬧著飯前要吃零食,無可奈何之際,我拿起他的積木,假裝都要吃掉,然後塞進肚子裡,肚子塞滿了,我的模樣也很滑稽,然後我告訴他,哎呀,我“零食”吃了這麼多,等會吃飯吃不下了怎麼辦呀?孩子被我逗得大笑,放下零食,乖乖等著吃正餐了。

我沒有滔滔不絕地講道理,也沒有利用力量優勢強迫威逼,只是通過一個簡單的遊戲,讓孩子知道飯前不能吃零食,這就是“遊戲的力量”。

《遊戲力》一書中說,對於孩子而言,遊戲就是他們的工作,他們可以輕鬆地出入現實與想象世界,但成年人已經在生活中失去了遊戲的能力,所以為了與孩子輕鬆溝通,我們要成為擅長遊戲的父母。

"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不管是從生活中,還是各種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歇斯底里的父母和倔強憤怒的孩子,而他們爭吵的原因,往往可能只是“沒收拾房間”、“看電子產品時間長了點”、“沒認真聽我說話”等等小事,在這些小事背後,父母和孩子互相指責、大吼大叫,難道親子之間除了爭吵,沒有更好的溝通方式嗎?

還記得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天,作為父母,欣喜地不知所措。但所有的溫情好像從孩子會說話頂嘴、會抗拒安排、會無理取鬧時出現裂縫。不懂得講究溝通方式的父母,在每次生氣吼叫後深深後悔;而被影響的孩子有樣學樣,處理矛盾時也用大吼大叫來支撐底氣。

就這麼到了青春期,孩子無法掌控了,父母年紀大了,親子關係的裂縫越來越大,直至再也無法縫補。

其實有這麼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能夠幫助親子溝通,並且能解決90%以上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問題——巧借“遊戲力”。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1

什麼是“遊戲力”?

“遊戲力”來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兒童遊戲治療師、親子關係專家勞倫斯·科恩博士《遊戲力》一書,在這本書裡,科恩博士通過大大小小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在表達一種合理的內心需求,只不過有時候他們不懂表達,採用了無理取鬧的方式。

親子之間有效溝通的前提,就是讀懂孩子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正確瞭解了需求之後,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用充滿理解與愛的遊戲,“玩給他看”、“玩給他聽”,在玩耍中幫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幫助孩子重拾自信,健全人格,這就是“遊戲的力量”。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2

為什麼我們需要“遊戲的力量”?

一年多的帶娃經驗裡,我發現如果孩子睡醒有起床氣,我強行抱起來,他會大哭,需要家人哄很久;但是如果我能陪他在床上玩一會,抱起來時他會很開心。

有一次孩子鬧著飯前要吃零食,無可奈何之際,我拿起他的積木,假裝都要吃掉,然後塞進肚子裡,肚子塞滿了,我的模樣也很滑稽,然後我告訴他,哎呀,我“零食”吃了這麼多,等會吃飯吃不下了怎麼辦呀?孩子被我逗得大笑,放下零食,乖乖等著吃正餐了。

我沒有滔滔不絕地講道理,也沒有利用力量優勢強迫威逼,只是通過一個簡單的遊戲,讓孩子知道飯前不能吃零食,這就是“遊戲的力量”。

《遊戲力》一書中說,對於孩子而言,遊戲就是他們的工作,他們可以輕鬆地出入現實與想象世界,但成年人已經在生活中失去了遊戲的能力,所以為了與孩子輕鬆溝通,我們要成為擅長遊戲的父母。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3

親子游戲前,請先改變自己

如果你發現在帶娃時,自己經常不受控制地對孩子吼叫,親子關係劍拔弩張,就可以試試“遊戲的力量”了,巧借“遊戲力”,首先要做到以下5點:

1、改變自己易爆易怒的心態

在這個競爭壓力加倍的時代,年輕的父母普遍焦慮。在育兒過程中,一不小心嚐到了“獅吼功”的甜頭,便一發不可收拾,孩子在父母的責罵中慢慢變得膽小壓抑,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也並不懂如何自愈。

若吼孩子的現象經常出現,父母需要做出檢討:自己是不是真正瞭解“孩子不乖”背後真正的身心訴求?有沒有花心思去陪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將自己的焦慮、對現實不滿的燥怒轉移到孩子身上?

如果是這樣,錯的不是孩子,是你自己。就算再忙,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身心俱在地陪伴孩子,有十分鐘都行,去觀察理解他一言一行背後的意義;也慢慢改變自己的心態,對生活抱有平和的態度,若對生活不滿,去糾生活的錯,而不要隨便把氣撒到孩子身上。

"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不管是從生活中,還是各種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歇斯底里的父母和倔強憤怒的孩子,而他們爭吵的原因,往往可能只是“沒收拾房間”、“看電子產品時間長了點”、“沒認真聽我說話”等等小事,在這些小事背後,父母和孩子互相指責、大吼大叫,難道親子之間除了爭吵,沒有更好的溝通方式嗎?

還記得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天,作為父母,欣喜地不知所措。但所有的溫情好像從孩子會說話頂嘴、會抗拒安排、會無理取鬧時出現裂縫。不懂得講究溝通方式的父母,在每次生氣吼叫後深深後悔;而被影響的孩子有樣學樣,處理矛盾時也用大吼大叫來支撐底氣。

就這麼到了青春期,孩子無法掌控了,父母年紀大了,親子關係的裂縫越來越大,直至再也無法縫補。

其實有這麼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能夠幫助親子溝通,並且能解決90%以上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問題——巧借“遊戲力”。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1

什麼是“遊戲力”?

“遊戲力”來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兒童遊戲治療師、親子關係專家勞倫斯·科恩博士《遊戲力》一書,在這本書裡,科恩博士通過大大小小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在表達一種合理的內心需求,只不過有時候他們不懂表達,採用了無理取鬧的方式。

親子之間有效溝通的前提,就是讀懂孩子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正確瞭解了需求之後,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用充滿理解與愛的遊戲,“玩給他看”、“玩給他聽”,在玩耍中幫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幫助孩子重拾自信,健全人格,這就是“遊戲的力量”。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2

為什麼我們需要“遊戲的力量”?

一年多的帶娃經驗裡,我發現如果孩子睡醒有起床氣,我強行抱起來,他會大哭,需要家人哄很久;但是如果我能陪他在床上玩一會,抱起來時他會很開心。

有一次孩子鬧著飯前要吃零食,無可奈何之際,我拿起他的積木,假裝都要吃掉,然後塞進肚子裡,肚子塞滿了,我的模樣也很滑稽,然後我告訴他,哎呀,我“零食”吃了這麼多,等會吃飯吃不下了怎麼辦呀?孩子被我逗得大笑,放下零食,乖乖等著吃正餐了。

我沒有滔滔不絕地講道理,也沒有利用力量優勢強迫威逼,只是通過一個簡單的遊戲,讓孩子知道飯前不能吃零食,這就是“遊戲的力量”。

《遊戲力》一書中說,對於孩子而言,遊戲就是他們的工作,他們可以輕鬆地出入現實與想象世界,但成年人已經在生活中失去了遊戲的能力,所以為了與孩子輕鬆溝通,我們要成為擅長遊戲的父母。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3

親子游戲前,請先改變自己

如果你發現在帶娃時,自己經常不受控制地對孩子吼叫,親子關係劍拔弩張,就可以試試“遊戲的力量”了,巧借“遊戲力”,首先要做到以下5點:

1、改變自己易爆易怒的心態

在這個競爭壓力加倍的時代,年輕的父母普遍焦慮。在育兒過程中,一不小心嚐到了“獅吼功”的甜頭,便一發不可收拾,孩子在父母的責罵中慢慢變得膽小壓抑,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也並不懂如何自愈。

若吼孩子的現象經常出現,父母需要做出檢討:自己是不是真正瞭解“孩子不乖”背後真正的身心訴求?有沒有花心思去陪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將自己的焦慮、對現實不滿的燥怒轉移到孩子身上?

如果是這樣,錯的不是孩子,是你自己。就算再忙,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身心俱在地陪伴孩子,有十分鐘都行,去觀察理解他一言一行背後的意義;也慢慢改變自己的心態,對生活抱有平和的態度,若對生活不滿,去糾生活的錯,而不要隨便把氣撒到孩子身上。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2、拒絕吼叫,並及時跟孩子道歉

對於本身脾氣就急躁的父母,這一點至關重要。

若不小心吼出來了,就一定要記得馬上向孩子真誠道歉。若很難改變自己的語氣態度,不妨試試脾氣上來時大口深呼吸、或馬上叫來家人以迴避孩子、或乾脆不要說話。

要知道,吼了孩子,他可能臣服於成年人的身高體重優勢、臣服於家長不可爭辯的威嚴,但小小的心裡也深埋了一顆種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發芽長大,成倍奉還。

3、擺正姿態,作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父母

想以遊戲的力量,輕鬆與孩子交流,父母就要下放姿態,暫時放掉作為父母的威嚴,去成為孩子的朋友,與孩子處於平等狀態。

可以藉助誇張的肢體動作、語氣、面部表情去逗引孩子,或者認真觀察孩子喜歡什麼遊戲,根據他的喜好與他玩遊戲,把自己定位為朋友而不是父母,貼近孩子最真實的想法。

"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不管是從生活中,還是各種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歇斯底里的父母和倔強憤怒的孩子,而他們爭吵的原因,往往可能只是“沒收拾房間”、“看電子產品時間長了點”、“沒認真聽我說話”等等小事,在這些小事背後,父母和孩子互相指責、大吼大叫,難道親子之間除了爭吵,沒有更好的溝通方式嗎?

還記得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天,作為父母,欣喜地不知所措。但所有的溫情好像從孩子會說話頂嘴、會抗拒安排、會無理取鬧時出現裂縫。不懂得講究溝通方式的父母,在每次生氣吼叫後深深後悔;而被影響的孩子有樣學樣,處理矛盾時也用大吼大叫來支撐底氣。

就這麼到了青春期,孩子無法掌控了,父母年紀大了,親子關係的裂縫越來越大,直至再也無法縫補。

其實有這麼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能夠幫助親子溝通,並且能解決90%以上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問題——巧借“遊戲力”。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1

什麼是“遊戲力”?

“遊戲力”來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兒童遊戲治療師、親子關係專家勞倫斯·科恩博士《遊戲力》一書,在這本書裡,科恩博士通過大大小小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在表達一種合理的內心需求,只不過有時候他們不懂表達,採用了無理取鬧的方式。

親子之間有效溝通的前提,就是讀懂孩子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正確瞭解了需求之後,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用充滿理解與愛的遊戲,“玩給他看”、“玩給他聽”,在玩耍中幫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幫助孩子重拾自信,健全人格,這就是“遊戲的力量”。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2

為什麼我們需要“遊戲的力量”?

一年多的帶娃經驗裡,我發現如果孩子睡醒有起床氣,我強行抱起來,他會大哭,需要家人哄很久;但是如果我能陪他在床上玩一會,抱起來時他會很開心。

有一次孩子鬧著飯前要吃零食,無可奈何之際,我拿起他的積木,假裝都要吃掉,然後塞進肚子裡,肚子塞滿了,我的模樣也很滑稽,然後我告訴他,哎呀,我“零食”吃了這麼多,等會吃飯吃不下了怎麼辦呀?孩子被我逗得大笑,放下零食,乖乖等著吃正餐了。

我沒有滔滔不絕地講道理,也沒有利用力量優勢強迫威逼,只是通過一個簡單的遊戲,讓孩子知道飯前不能吃零食,這就是“遊戲的力量”。

《遊戲力》一書中說,對於孩子而言,遊戲就是他們的工作,他們可以輕鬆地出入現實與想象世界,但成年人已經在生活中失去了遊戲的能力,所以為了與孩子輕鬆溝通,我們要成為擅長遊戲的父母。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3

親子游戲前,請先改變自己

如果你發現在帶娃時,自己經常不受控制地對孩子吼叫,親子關係劍拔弩張,就可以試試“遊戲的力量”了,巧借“遊戲力”,首先要做到以下5點:

1、改變自己易爆易怒的心態

在這個競爭壓力加倍的時代,年輕的父母普遍焦慮。在育兒過程中,一不小心嚐到了“獅吼功”的甜頭,便一發不可收拾,孩子在父母的責罵中慢慢變得膽小壓抑,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也並不懂如何自愈。

若吼孩子的現象經常出現,父母需要做出檢討:自己是不是真正瞭解“孩子不乖”背後真正的身心訴求?有沒有花心思去陪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將自己的焦慮、對現實不滿的燥怒轉移到孩子身上?

如果是這樣,錯的不是孩子,是你自己。就算再忙,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身心俱在地陪伴孩子,有十分鐘都行,去觀察理解他一言一行背後的意義;也慢慢改變自己的心態,對生活抱有平和的態度,若對生活不滿,去糾生活的錯,而不要隨便把氣撒到孩子身上。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2、拒絕吼叫,並及時跟孩子道歉

對於本身脾氣就急躁的父母,這一點至關重要。

若不小心吼出來了,就一定要記得馬上向孩子真誠道歉。若很難改變自己的語氣態度,不妨試試脾氣上來時大口深呼吸、或馬上叫來家人以迴避孩子、或乾脆不要說話。

要知道,吼了孩子,他可能臣服於成年人的身高體重優勢、臣服於家長不可爭辯的威嚴,但小小的心裡也深埋了一顆種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發芽長大,成倍奉還。

3、擺正姿態,作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父母

想以遊戲的力量,輕鬆與孩子交流,父母就要下放姿態,暫時放掉作為父母的威嚴,去成為孩子的朋友,與孩子處於平等狀態。

可以藉助誇張的肢體動作、語氣、面部表情去逗引孩子,或者認真觀察孩子喜歡什麼遊戲,根據他的喜好與他玩遊戲,把自己定位為朋友而不是父母,貼近孩子最真實的想法。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4、多關注育兒頭條,學習幼兒遊戲

現階段的知識獲取有太多渠道,頭條/知乎/抖音/公眾號等等,在這麼利好的條件下,如果作為父母還說不知道和孩子玩什麼,那就太粗心了。

很多育兒博主會在網絡上發佈自己的育兒心得,有些媽媽則完全記錄了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各種小遊戲,只要有心,用一點點時間,你就能找到適合自己和孩子玩的遊戲了。

5、帶著孩子一起保持運動習慣

運動的規則性、競技性、團隊性,使得父母可以把“遊戲力"更好更快的嵌入孩子的生活學習中。

帶著孩子一起保持運動習慣,一起參與某個運動項目,不僅在運動中促進親子感情交流,也能改善自己的心情,大量研究證明,常年保持運動的人比不運動的人更容易獲得快樂和幸福感,快樂育兒,從親子運動開始。

"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不管是從生活中,還是各種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歇斯底里的父母和倔強憤怒的孩子,而他們爭吵的原因,往往可能只是“沒收拾房間”、“看電子產品時間長了點”、“沒認真聽我說話”等等小事,在這些小事背後,父母和孩子互相指責、大吼大叫,難道親子之間除了爭吵,沒有更好的溝通方式嗎?

還記得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天,作為父母,欣喜地不知所措。但所有的溫情好像從孩子會說話頂嘴、會抗拒安排、會無理取鬧時出現裂縫。不懂得講究溝通方式的父母,在每次生氣吼叫後深深後悔;而被影響的孩子有樣學樣,處理矛盾時也用大吼大叫來支撐底氣。

就這麼到了青春期,孩子無法掌控了,父母年紀大了,親子關係的裂縫越來越大,直至再也無法縫補。

其實有這麼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能夠幫助親子溝通,並且能解決90%以上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問題——巧借“遊戲力”。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1

什麼是“遊戲力”?

“遊戲力”來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兒童遊戲治療師、親子關係專家勞倫斯·科恩博士《遊戲力》一書,在這本書裡,科恩博士通過大大小小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在表達一種合理的內心需求,只不過有時候他們不懂表達,採用了無理取鬧的方式。

親子之間有效溝通的前提,就是讀懂孩子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正確瞭解了需求之後,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用充滿理解與愛的遊戲,“玩給他看”、“玩給他聽”,在玩耍中幫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幫助孩子重拾自信,健全人格,這就是“遊戲的力量”。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2

為什麼我們需要“遊戲的力量”?

一年多的帶娃經驗裡,我發現如果孩子睡醒有起床氣,我強行抱起來,他會大哭,需要家人哄很久;但是如果我能陪他在床上玩一會,抱起來時他會很開心。

有一次孩子鬧著飯前要吃零食,無可奈何之際,我拿起他的積木,假裝都要吃掉,然後塞進肚子裡,肚子塞滿了,我的模樣也很滑稽,然後我告訴他,哎呀,我“零食”吃了這麼多,等會吃飯吃不下了怎麼辦呀?孩子被我逗得大笑,放下零食,乖乖等著吃正餐了。

我沒有滔滔不絕地講道理,也沒有利用力量優勢強迫威逼,只是通過一個簡單的遊戲,讓孩子知道飯前不能吃零食,這就是“遊戲的力量”。

《遊戲力》一書中說,對於孩子而言,遊戲就是他們的工作,他們可以輕鬆地出入現實與想象世界,但成年人已經在生活中失去了遊戲的能力,所以為了與孩子輕鬆溝通,我們要成為擅長遊戲的父母。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3

親子游戲前,請先改變自己

如果你發現在帶娃時,自己經常不受控制地對孩子吼叫,親子關係劍拔弩張,就可以試試“遊戲的力量”了,巧借“遊戲力”,首先要做到以下5點:

1、改變自己易爆易怒的心態

在這個競爭壓力加倍的時代,年輕的父母普遍焦慮。在育兒過程中,一不小心嚐到了“獅吼功”的甜頭,便一發不可收拾,孩子在父母的責罵中慢慢變得膽小壓抑,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也並不懂如何自愈。

若吼孩子的現象經常出現,父母需要做出檢討:自己是不是真正瞭解“孩子不乖”背後真正的身心訴求?有沒有花心思去陪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將自己的焦慮、對現實不滿的燥怒轉移到孩子身上?

如果是這樣,錯的不是孩子,是你自己。就算再忙,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身心俱在地陪伴孩子,有十分鐘都行,去觀察理解他一言一行背後的意義;也慢慢改變自己的心態,對生活抱有平和的態度,若對生活不滿,去糾生活的錯,而不要隨便把氣撒到孩子身上。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2、拒絕吼叫,並及時跟孩子道歉

對於本身脾氣就急躁的父母,這一點至關重要。

若不小心吼出來了,就一定要記得馬上向孩子真誠道歉。若很難改變自己的語氣態度,不妨試試脾氣上來時大口深呼吸、或馬上叫來家人以迴避孩子、或乾脆不要說話。

要知道,吼了孩子,他可能臣服於成年人的身高體重優勢、臣服於家長不可爭辯的威嚴,但小小的心裡也深埋了一顆種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發芽長大,成倍奉還。

3、擺正姿態,作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父母

想以遊戲的力量,輕鬆與孩子交流,父母就要下放姿態,暫時放掉作為父母的威嚴,去成為孩子的朋友,與孩子處於平等狀態。

可以藉助誇張的肢體動作、語氣、面部表情去逗引孩子,或者認真觀察孩子喜歡什麼遊戲,根據他的喜好與他玩遊戲,把自己定位為朋友而不是父母,貼近孩子最真實的想法。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4、多關注育兒頭條,學習幼兒遊戲

現階段的知識獲取有太多渠道,頭條/知乎/抖音/公眾號等等,在這麼利好的條件下,如果作為父母還說不知道和孩子玩什麼,那就太粗心了。

很多育兒博主會在網絡上發佈自己的育兒心得,有些媽媽則完全記錄了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各種小遊戲,只要有心,用一點點時間,你就能找到適合自己和孩子玩的遊戲了。

5、帶著孩子一起保持運動習慣

運動的規則性、競技性、團隊性,使得父母可以把“遊戲力"更好更快的嵌入孩子的生活學習中。

帶著孩子一起保持運動習慣,一起參與某個運動項目,不僅在運動中促進親子感情交流,也能改善自己的心情,大量研究證明,常年保持運動的人比不運動的人更容易獲得快樂和幸福感,快樂育兒,從親子運動開始。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4

常見親子游戲的方式

如果家長做到了以上前提,巧借“遊戲的力量”與孩子溝通,就容易多了,以下是常見的與孩子“做遊戲”的方法:

1、角色扮演

讓孩子扮演更高一級的角色,父母可充當弱者,這種方法幫助孩子學會自信、掌握主動權特別見效。

例如孩子在外面被欺負了,回到家裡不開心,家長為了幫助孩子宣洩情緒,可以扮演“被欺負的孩子”,而孩子扮演“欺負人的壞蛋”,在歡笑中幫助孩子忘記不愉快,家長也可以趁機觀察孩子在角色中的表現,引導孩子如何面對“被欺負”,也不欺負人。

再或者孩子磨磨蹭蹭不願早起上學,家長可以玩“假裝遲到”遊戲,扮演會遲到的孩子,而孩子扮演嚴厲的家長和老師,看看在孩子眼中的自己和老師是什麼樣子,也能教育孩子守時的重要性。

還有很多可以利用這種方法的生活場景,遇到問題,請家長們不要焦躁,以童真的方式角色扮演一下,你會發現孩子其實懂得很多道理,只是缺一個讓他們心甘情願去做的理由。

"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不管是從生活中,還是各種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歇斯底里的父母和倔強憤怒的孩子,而他們爭吵的原因,往往可能只是“沒收拾房間”、“看電子產品時間長了點”、“沒認真聽我說話”等等小事,在這些小事背後,父母和孩子互相指責、大吼大叫,難道親子之間除了爭吵,沒有更好的溝通方式嗎?

還記得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天,作為父母,欣喜地不知所措。但所有的溫情好像從孩子會說話頂嘴、會抗拒安排、會無理取鬧時出現裂縫。不懂得講究溝通方式的父母,在每次生氣吼叫後深深後悔;而被影響的孩子有樣學樣,處理矛盾時也用大吼大叫來支撐底氣。

就這麼到了青春期,孩子無法掌控了,父母年紀大了,親子關係的裂縫越來越大,直至再也無法縫補。

其實有這麼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能夠幫助親子溝通,並且能解決90%以上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問題——巧借“遊戲力”。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1

什麼是“遊戲力”?

“遊戲力”來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兒童遊戲治療師、親子關係專家勞倫斯·科恩博士《遊戲力》一書,在這本書裡,科恩博士通過大大小小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在表達一種合理的內心需求,只不過有時候他們不懂表達,採用了無理取鬧的方式。

親子之間有效溝通的前提,就是讀懂孩子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正確瞭解了需求之後,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用充滿理解與愛的遊戲,“玩給他看”、“玩給他聽”,在玩耍中幫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幫助孩子重拾自信,健全人格,這就是“遊戲的力量”。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2

為什麼我們需要“遊戲的力量”?

一年多的帶娃經驗裡,我發現如果孩子睡醒有起床氣,我強行抱起來,他會大哭,需要家人哄很久;但是如果我能陪他在床上玩一會,抱起來時他會很開心。

有一次孩子鬧著飯前要吃零食,無可奈何之際,我拿起他的積木,假裝都要吃掉,然後塞進肚子裡,肚子塞滿了,我的模樣也很滑稽,然後我告訴他,哎呀,我“零食”吃了這麼多,等會吃飯吃不下了怎麼辦呀?孩子被我逗得大笑,放下零食,乖乖等著吃正餐了。

我沒有滔滔不絕地講道理,也沒有利用力量優勢強迫威逼,只是通過一個簡單的遊戲,讓孩子知道飯前不能吃零食,這就是“遊戲的力量”。

《遊戲力》一書中說,對於孩子而言,遊戲就是他們的工作,他們可以輕鬆地出入現實與想象世界,但成年人已經在生活中失去了遊戲的能力,所以為了與孩子輕鬆溝通,我們要成為擅長遊戲的父母。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3

親子游戲前,請先改變自己

如果你發現在帶娃時,自己經常不受控制地對孩子吼叫,親子關係劍拔弩張,就可以試試“遊戲的力量”了,巧借“遊戲力”,首先要做到以下5點:

1、改變自己易爆易怒的心態

在這個競爭壓力加倍的時代,年輕的父母普遍焦慮。在育兒過程中,一不小心嚐到了“獅吼功”的甜頭,便一發不可收拾,孩子在父母的責罵中慢慢變得膽小壓抑,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也並不懂如何自愈。

若吼孩子的現象經常出現,父母需要做出檢討:自己是不是真正瞭解“孩子不乖”背後真正的身心訴求?有沒有花心思去陪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將自己的焦慮、對現實不滿的燥怒轉移到孩子身上?

如果是這樣,錯的不是孩子,是你自己。就算再忙,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身心俱在地陪伴孩子,有十分鐘都行,去觀察理解他一言一行背後的意義;也慢慢改變自己的心態,對生活抱有平和的態度,若對生活不滿,去糾生活的錯,而不要隨便把氣撒到孩子身上。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2、拒絕吼叫,並及時跟孩子道歉

對於本身脾氣就急躁的父母,這一點至關重要。

若不小心吼出來了,就一定要記得馬上向孩子真誠道歉。若很難改變自己的語氣態度,不妨試試脾氣上來時大口深呼吸、或馬上叫來家人以迴避孩子、或乾脆不要說話。

要知道,吼了孩子,他可能臣服於成年人的身高體重優勢、臣服於家長不可爭辯的威嚴,但小小的心裡也深埋了一顆種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發芽長大,成倍奉還。

3、擺正姿態,作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父母

想以遊戲的力量,輕鬆與孩子交流,父母就要下放姿態,暫時放掉作為父母的威嚴,去成為孩子的朋友,與孩子處於平等狀態。

可以藉助誇張的肢體動作、語氣、面部表情去逗引孩子,或者認真觀察孩子喜歡什麼遊戲,根據他的喜好與他玩遊戲,把自己定位為朋友而不是父母,貼近孩子最真實的想法。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4、多關注育兒頭條,學習幼兒遊戲

現階段的知識獲取有太多渠道,頭條/知乎/抖音/公眾號等等,在這麼利好的條件下,如果作為父母還說不知道和孩子玩什麼,那就太粗心了。

很多育兒博主會在網絡上發佈自己的育兒心得,有些媽媽則完全記錄了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各種小遊戲,只要有心,用一點點時間,你就能找到適合自己和孩子玩的遊戲了。

5、帶著孩子一起保持運動習慣

運動的規則性、競技性、團隊性,使得父母可以把“遊戲力"更好更快的嵌入孩子的生活學習中。

帶著孩子一起保持運動習慣,一起參與某個運動項目,不僅在運動中促進親子感情交流,也能改善自己的心情,大量研究證明,常年保持運動的人比不運動的人更容易獲得快樂和幸福感,快樂育兒,從親子運動開始。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4

常見親子游戲的方式

如果家長做到了以上前提,巧借“遊戲的力量”與孩子溝通,就容易多了,以下是常見的與孩子“做遊戲”的方法:

1、角色扮演

讓孩子扮演更高一級的角色,父母可充當弱者,這種方法幫助孩子學會自信、掌握主動權特別見效。

例如孩子在外面被欺負了,回到家裡不開心,家長為了幫助孩子宣洩情緒,可以扮演“被欺負的孩子”,而孩子扮演“欺負人的壞蛋”,在歡笑中幫助孩子忘記不愉快,家長也可以趁機觀察孩子在角色中的表現,引導孩子如何面對“被欺負”,也不欺負人。

再或者孩子磨磨蹭蹭不願早起上學,家長可以玩“假裝遲到”遊戲,扮演會遲到的孩子,而孩子扮演嚴厲的家長和老師,看看在孩子眼中的自己和老師是什麼樣子,也能教育孩子守時的重要性。

還有很多可以利用這種方法的生活場景,遇到問題,請家長們不要焦躁,以童真的方式角色扮演一下,你會發現孩子其實懂得很多道理,只是缺一個讓他們心甘情願去做的理由。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2、過家家經典遊戲

“過家家”大概是每個孩子都會的遊戲,在這個遊戲裡,孩子可以自我安撫,可以直面現實,可以理解併發洩出情緒。

例如孩子在如廁訓練期,總是尿溼褲子,孩子自尊心強,開始逃避現實,拒絕如廁,尿溼褲子後總是無理取鬧發脾氣。家長就可以跟孩子在玩過家家時,讓小人也尿溼褲子,觀察孩子是如何安撫小人的,同時他也在安撫自己。

例如現在的性教育啟蒙、幫助孩子學習生活技能,都可以通過過家家的遊戲讓孩子學習體驗。

3、唱歌遊戲

既然好好說話娃不聽,那我們唱出來呢?利用或可愛、或優美、或搞怪的語氣聲調,把需要孩子幹什麼、說什麼唱出來,孩子肯定會覺得新奇有趣。

唱歌遊戲還可以用於倒計時,用於學習記憶新知識,具體家長可以靈活使用。

4、反向激勵

如果孩子明明已經掌握了技能卻不願意認真去做,我們可以玩“你不會”遊戲。

例如當孩子不認真吃飯、不願意自己穿衣服的時候,可以試著扮演娃娃對著空氣說話,“你們看,他都這麼大了還不會自己穿衣服/吃飯呢”、“我就不信他可以把勺子裡的飯舀到嘴裡”、“我就不信他可以把外套的扣子一粒一粒扣起來”等等,反向激勵,孩子一不小心就“上當”咯。

"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不管是從生活中,還是各種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歇斯底里的父母和倔強憤怒的孩子,而他們爭吵的原因,往往可能只是“沒收拾房間”、“看電子產品時間長了點”、“沒認真聽我說話”等等小事,在這些小事背後,父母和孩子互相指責、大吼大叫,難道親子之間除了爭吵,沒有更好的溝通方式嗎?

還記得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天,作為父母,欣喜地不知所措。但所有的溫情好像從孩子會說話頂嘴、會抗拒安排、會無理取鬧時出現裂縫。不懂得講究溝通方式的父母,在每次生氣吼叫後深深後悔;而被影響的孩子有樣學樣,處理矛盾時也用大吼大叫來支撐底氣。

就這麼到了青春期,孩子無法掌控了,父母年紀大了,親子關係的裂縫越來越大,直至再也無法縫補。

其實有這麼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能夠幫助親子溝通,並且能解決90%以上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問題——巧借“遊戲力”。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1

什麼是“遊戲力”?

“遊戲力”來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兒童遊戲治療師、親子關係專家勞倫斯·科恩博士《遊戲力》一書,在這本書裡,科恩博士通過大大小小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在表達一種合理的內心需求,只不過有時候他們不懂表達,採用了無理取鬧的方式。

親子之間有效溝通的前提,就是讀懂孩子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正確瞭解了需求之後,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用充滿理解與愛的遊戲,“玩給他看”、“玩給他聽”,在玩耍中幫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幫助孩子重拾自信,健全人格,這就是“遊戲的力量”。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2

為什麼我們需要“遊戲的力量”?

一年多的帶娃經驗裡,我發現如果孩子睡醒有起床氣,我強行抱起來,他會大哭,需要家人哄很久;但是如果我能陪他在床上玩一會,抱起來時他會很開心。

有一次孩子鬧著飯前要吃零食,無可奈何之際,我拿起他的積木,假裝都要吃掉,然後塞進肚子裡,肚子塞滿了,我的模樣也很滑稽,然後我告訴他,哎呀,我“零食”吃了這麼多,等會吃飯吃不下了怎麼辦呀?孩子被我逗得大笑,放下零食,乖乖等著吃正餐了。

我沒有滔滔不絕地講道理,也沒有利用力量優勢強迫威逼,只是通過一個簡單的遊戲,讓孩子知道飯前不能吃零食,這就是“遊戲的力量”。

《遊戲力》一書中說,對於孩子而言,遊戲就是他們的工作,他們可以輕鬆地出入現實與想象世界,但成年人已經在生活中失去了遊戲的能力,所以為了與孩子輕鬆溝通,我們要成為擅長遊戲的父母。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3

親子游戲前,請先改變自己

如果你發現在帶娃時,自己經常不受控制地對孩子吼叫,親子關係劍拔弩張,就可以試試“遊戲的力量”了,巧借“遊戲力”,首先要做到以下5點:

1、改變自己易爆易怒的心態

在這個競爭壓力加倍的時代,年輕的父母普遍焦慮。在育兒過程中,一不小心嚐到了“獅吼功”的甜頭,便一發不可收拾,孩子在父母的責罵中慢慢變得膽小壓抑,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也並不懂如何自愈。

若吼孩子的現象經常出現,父母需要做出檢討:自己是不是真正瞭解“孩子不乖”背後真正的身心訴求?有沒有花心思去陪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將自己的焦慮、對現實不滿的燥怒轉移到孩子身上?

如果是這樣,錯的不是孩子,是你自己。就算再忙,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身心俱在地陪伴孩子,有十分鐘都行,去觀察理解他一言一行背後的意義;也慢慢改變自己的心態,對生活抱有平和的態度,若對生活不滿,去糾生活的錯,而不要隨便把氣撒到孩子身上。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2、拒絕吼叫,並及時跟孩子道歉

對於本身脾氣就急躁的父母,這一點至關重要。

若不小心吼出來了,就一定要記得馬上向孩子真誠道歉。若很難改變自己的語氣態度,不妨試試脾氣上來時大口深呼吸、或馬上叫來家人以迴避孩子、或乾脆不要說話。

要知道,吼了孩子,他可能臣服於成年人的身高體重優勢、臣服於家長不可爭辯的威嚴,但小小的心裡也深埋了一顆種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發芽長大,成倍奉還。

3、擺正姿態,作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父母

想以遊戲的力量,輕鬆與孩子交流,父母就要下放姿態,暫時放掉作為父母的威嚴,去成為孩子的朋友,與孩子處於平等狀態。

可以藉助誇張的肢體動作、語氣、面部表情去逗引孩子,或者認真觀察孩子喜歡什麼遊戲,根據他的喜好與他玩遊戲,把自己定位為朋友而不是父母,貼近孩子最真實的想法。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4、多關注育兒頭條,學習幼兒遊戲

現階段的知識獲取有太多渠道,頭條/知乎/抖音/公眾號等等,在這麼利好的條件下,如果作為父母還說不知道和孩子玩什麼,那就太粗心了。

很多育兒博主會在網絡上發佈自己的育兒心得,有些媽媽則完全記錄了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各種小遊戲,只要有心,用一點點時間,你就能找到適合自己和孩子玩的遊戲了。

5、帶著孩子一起保持運動習慣

運動的規則性、競技性、團隊性,使得父母可以把“遊戲力"更好更快的嵌入孩子的生活學習中。

帶著孩子一起保持運動習慣,一起參與某個運動項目,不僅在運動中促進親子感情交流,也能改善自己的心情,大量研究證明,常年保持運動的人比不運動的人更容易獲得快樂和幸福感,快樂育兒,從親子運動開始。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04

常見親子游戲的方式

如果家長做到了以上前提,巧借“遊戲的力量”與孩子溝通,就容易多了,以下是常見的與孩子“做遊戲”的方法:

1、角色扮演

讓孩子扮演更高一級的角色,父母可充當弱者,這種方法幫助孩子學會自信、掌握主動權特別見效。

例如孩子在外面被欺負了,回到家裡不開心,家長為了幫助孩子宣洩情緒,可以扮演“被欺負的孩子”,而孩子扮演“欺負人的壞蛋”,在歡笑中幫助孩子忘記不愉快,家長也可以趁機觀察孩子在角色中的表現,引導孩子如何面對“被欺負”,也不欺負人。

再或者孩子磨磨蹭蹭不願早起上學,家長可以玩“假裝遲到”遊戲,扮演會遲到的孩子,而孩子扮演嚴厲的家長和老師,看看在孩子眼中的自己和老師是什麼樣子,也能教育孩子守時的重要性。

還有很多可以利用這種方法的生活場景,遇到問題,請家長們不要焦躁,以童真的方式角色扮演一下,你會發現孩子其實懂得很多道理,只是缺一個讓他們心甘情願去做的理由。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2、過家家經典遊戲

“過家家”大概是每個孩子都會的遊戲,在這個遊戲裡,孩子可以自我安撫,可以直面現實,可以理解併發洩出情緒。

例如孩子在如廁訓練期,總是尿溼褲子,孩子自尊心強,開始逃避現實,拒絕如廁,尿溼褲子後總是無理取鬧發脾氣。家長就可以跟孩子在玩過家家時,讓小人也尿溼褲子,觀察孩子是如何安撫小人的,同時他也在安撫自己。

例如現在的性教育啟蒙、幫助孩子學習生活技能,都可以通過過家家的遊戲讓孩子學習體驗。

3、唱歌遊戲

既然好好說話娃不聽,那我們唱出來呢?利用或可愛、或優美、或搞怪的語氣聲調,把需要孩子幹什麼、說什麼唱出來,孩子肯定會覺得新奇有趣。

唱歌遊戲還可以用於倒計時,用於學習記憶新知識,具體家長可以靈活使用。

4、反向激勵

如果孩子明明已經掌握了技能卻不願意認真去做,我們可以玩“你不會”遊戲。

例如當孩子不認真吃飯、不願意自己穿衣服的時候,可以試著扮演娃娃對著空氣說話,“你們看,他都這麼大了還不會自己穿衣服/吃飯呢”、“我就不信他可以把勺子裡的飯舀到嘴裡”、“我就不信他可以把外套的扣子一粒一粒扣起來”等等,反向激勵,孩子一不小心就“上當”咯。

不用每次都大吼大叫,4個方法教你遊戲育兒,當媽的必學


孩子的世界是多彩又有趣的,遊戲是他們瞭解世界的最佳方式,我們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與其長篇大論、錘頭頓足,不如就跟孩子玩一場,遊戲育兒,快樂育兒。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現代家庭的最大重心所在,相信認真學習利用“遊戲力”的父母,他們能夠更貼近自己的孩子,在日常溝通中也能慢慢達到與孩子輕鬆溝通的理想狀態,未來可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