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

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人手一臺手機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的事,足不出戶卻可知天下奇聞軼事,可以說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但是也給我們新增了不少的煩惱;

特別是對於新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沉迷遊戲的行為,更是讓父母操心不已,就像有一個媽媽說的:“孩子玩遊戲,我打過他,罵過她;也為此哭過絕望過,現在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

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人手一臺手機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的事,足不出戶卻可知天下奇聞軼事,可以說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但是也給我們新增了不少的煩惱;

特別是對於新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沉迷遊戲的行為,更是讓父母操心不已,就像有一個媽媽說的:“孩子玩遊戲,我打過他,罵過她;也為此哭過絕望過,現在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年齡更小的孩子(0-6歲),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最新的一項調查就顯示:

4歲到6歲的城市兒童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會玩平板電腦,有接近80%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

"

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人手一臺手機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的事,足不出戶卻可知天下奇聞軼事,可以說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但是也給我們新增了不少的煩惱;

特別是對於新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沉迷遊戲的行為,更是讓父母操心不已,就像有一個媽媽說的:“孩子玩遊戲,我打過他,罵過她;也為此哭過絕望過,現在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年齡更小的孩子(0-6歲),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最新的一項調查就顯示:

4歲到6歲的城市兒童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會玩平板電腦,有接近80%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我們走進學校裡隨便逛一圈,你會發現,“小近視眼”隨處可見,而以下這個案例更是讓人感到痛惜。

據說,在揚州婦幼保健院兒科門診,接診了一位兩歲半的小女孩,當醫生幫孩子做檢查的時候,卻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這個孩子看人的時候,總是皺著眉頭眯著眼睛,一副感覺非常吃力的樣子;

醫生詢問了孩子的父母才得知,原來,孩子的這種情況已經有一年多了,剛開始還以為是孩子的習慣問題,所以就沒太在意,可慢慢發現,孩子不但沒有糾正過來,反而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了,所以趕忙帶著孩子到醫院做檢查;

後來醫生經過瞳驗光發現,這個兩歲多的小女孩,雙眼近視居然有900度,聽到這消息,孩子的父母差點沒嚇暈過去,這可是高度近視啊,孩子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思來想去才如夢初醒……

原來,家裡的老人對這孩子非常溺愛,基本上不管這孩子想要什麼,家人們都儘量的滿足,這不看到大人們經常玩手機,年僅1歲左右的孩子,也鬧著要玩手機,而且一玩就是玩一整天;有了手機,孩子不哭不鬧特別的安靜,家人們也深感驚訝,難道這才是“陪娃”的正確打開方式?

而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醫生在病歷上這樣寫道:

“由於過早地長時間地使用電子產品,已經對孩子的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後果,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近視的度數可能還會增加。”

看到這,父母早已淚流滿面,後悔不已……

"

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人手一臺手機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的事,足不出戶卻可知天下奇聞軼事,可以說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但是也給我們新增了不少的煩惱;

特別是對於新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沉迷遊戲的行為,更是讓父母操心不已,就像有一個媽媽說的:“孩子玩遊戲,我打過他,罵過她;也為此哭過絕望過,現在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年齡更小的孩子(0-6歲),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最新的一項調查就顯示:

4歲到6歲的城市兒童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會玩平板電腦,有接近80%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我們走進學校裡隨便逛一圈,你會發現,“小近視眼”隨處可見,而以下這個案例更是讓人感到痛惜。

據說,在揚州婦幼保健院兒科門診,接診了一位兩歲半的小女孩,當醫生幫孩子做檢查的時候,卻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這個孩子看人的時候,總是皺著眉頭眯著眼睛,一副感覺非常吃力的樣子;

醫生詢問了孩子的父母才得知,原來,孩子的這種情況已經有一年多了,剛開始還以為是孩子的習慣問題,所以就沒太在意,可慢慢發現,孩子不但沒有糾正過來,反而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了,所以趕忙帶著孩子到醫院做檢查;

後來醫生經過瞳驗光發現,這個兩歲多的小女孩,雙眼近視居然有900度,聽到這消息,孩子的父母差點沒嚇暈過去,這可是高度近視啊,孩子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思來想去才如夢初醒……

原來,家裡的老人對這孩子非常溺愛,基本上不管這孩子想要什麼,家人們都儘量的滿足,這不看到大人們經常玩手機,年僅1歲左右的孩子,也鬧著要玩手機,而且一玩就是玩一整天;有了手機,孩子不哭不鬧特別的安靜,家人們也深感驚訝,難道這才是“陪娃”的正確打開方式?

而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醫生在病歷上這樣寫道:

“由於過早地長時間地使用電子產品,已經對孩子的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後果,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近視的度數可能還會增加。”

看到這,父母早已淚流滿面,後悔不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手機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遠不止這些,有心理學家研究調查發現,過度接觸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些刺激,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低下,還容易情緒衝動,因此有專家就提醒:

“3歲以下的幼兒,儘量不要接觸電子產品;3歲到6歲的孩子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最好控制在15分鐘以內,另外,家長應該多多引導孩子進行戶外的活動。”

話雖如此,但具體怎麼操作呢?況且,不少家長依舊認為,給孩子玩玩手機沒什麼大不了的,那些玩手機把眼睛搞壞的都是個例,壞事輪不著咱家孩子……

俗話說“觀念決定行為,觀念不變,行為不改”,如果父母(或老人)的觀念沒有糾正過來,自然發展不出正確的行為,而孩子的處境,便永遠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02

那麼,父母(或老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到底應該注意哪些誤區呢?

誤區1:玩手機可以與時俱進,開發孩子智力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玩手機,看視頻,玩遊戲,可以與時俱進,開拓眼界,開發智力。錯了,真正的與時俱進,眼界、智力的提升,在於思考,在於定向重複刺激大腦某區域的神經元,就像彈鋼琴需要反覆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學畫畫需要不斷訓練對形體、輪廓以及色彩的準確度、敏感度等等;

"

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人手一臺手機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的事,足不出戶卻可知天下奇聞軼事,可以說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但是也給我們新增了不少的煩惱;

特別是對於新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沉迷遊戲的行為,更是讓父母操心不已,就像有一個媽媽說的:“孩子玩遊戲,我打過他,罵過她;也為此哭過絕望過,現在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年齡更小的孩子(0-6歲),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最新的一項調查就顯示:

4歲到6歲的城市兒童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會玩平板電腦,有接近80%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我們走進學校裡隨便逛一圈,你會發現,“小近視眼”隨處可見,而以下這個案例更是讓人感到痛惜。

據說,在揚州婦幼保健院兒科門診,接診了一位兩歲半的小女孩,當醫生幫孩子做檢查的時候,卻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這個孩子看人的時候,總是皺著眉頭眯著眼睛,一副感覺非常吃力的樣子;

醫生詢問了孩子的父母才得知,原來,孩子的這種情況已經有一年多了,剛開始還以為是孩子的習慣問題,所以就沒太在意,可慢慢發現,孩子不但沒有糾正過來,反而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了,所以趕忙帶著孩子到醫院做檢查;

後來醫生經過瞳驗光發現,這個兩歲多的小女孩,雙眼近視居然有900度,聽到這消息,孩子的父母差點沒嚇暈過去,這可是高度近視啊,孩子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思來想去才如夢初醒……

原來,家裡的老人對這孩子非常溺愛,基本上不管這孩子想要什麼,家人們都儘量的滿足,這不看到大人們經常玩手機,年僅1歲左右的孩子,也鬧著要玩手機,而且一玩就是玩一整天;有了手機,孩子不哭不鬧特別的安靜,家人們也深感驚訝,難道這才是“陪娃”的正確打開方式?

而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醫生在病歷上這樣寫道:

“由於過早地長時間地使用電子產品,已經對孩子的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後果,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近視的度數可能還會增加。”

看到這,父母早已淚流滿面,後悔不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手機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遠不止這些,有心理學家研究調查發現,過度接觸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些刺激,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低下,還容易情緒衝動,因此有專家就提醒:

“3歲以下的幼兒,儘量不要接觸電子產品;3歲到6歲的孩子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最好控制在15分鐘以內,另外,家長應該多多引導孩子進行戶外的活動。”

話雖如此,但具體怎麼操作呢?況且,不少家長依舊認為,給孩子玩玩手機沒什麼大不了的,那些玩手機把眼睛搞壞的都是個例,壞事輪不著咱家孩子……

俗話說“觀念決定行為,觀念不變,行為不改”,如果父母(或老人)的觀念沒有糾正過來,自然發展不出正確的行為,而孩子的處境,便永遠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02

那麼,父母(或老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到底應該注意哪些誤區呢?

誤區1:玩手機可以與時俱進,開發孩子智力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玩手機,看視頻,玩遊戲,可以與時俱進,開拓眼界,開發智力。錯了,真正的與時俱進,眼界、智力的提升,在於思考,在於定向重複刺激大腦某區域的神經元,就像彈鋼琴需要反覆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學畫畫需要不斷訓練對形體、輪廓以及色彩的準確度、敏感度等等;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且,在定向重複訓練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總結、調整、強化正確的思維和方法,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能力以及眼界。

但是,手機上的視頻,動畫,遊戲,明顯不具備以上的條件。生動的畫面,不斷變換的場景,不僅逐步“侵蝕”著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也取代了孩子的思考力——因為孩子看視頻動畫,基本上不需要動腦筋(益智遊戲除外)思考,又何談智力開發,或眼界的提高呢?

誤區2:把手機丟給孩子玩也看成是親子陪伴

不少父母發現孩子一玩手機,一看視頻,就變得很安靜很乖,以為這樣的陪伴是孩子所需要的。大錯特錯,因為真正有效的陪伴,一定是有愛的語言以及親子間良性的互動的,什麼是愛的語言呢?

就是父母情不自禁地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喜愛:“哎呀,寶寶你真可愛,你真是我的小寶貝,你看,你笑的真甜,哎喲,像個小天使一樣……”,父母越是充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喜愛,孩子便越容易建立積極正面的自我認知——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父母喜愛的,由此培養出自信、樂觀的性格。

"

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人手一臺手機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的事,足不出戶卻可知天下奇聞軼事,可以說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但是也給我們新增了不少的煩惱;

特別是對於新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沉迷遊戲的行為,更是讓父母操心不已,就像有一個媽媽說的:“孩子玩遊戲,我打過他,罵過她;也為此哭過絕望過,現在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年齡更小的孩子(0-6歲),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最新的一項調查就顯示:

4歲到6歲的城市兒童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會玩平板電腦,有接近80%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我們走進學校裡隨便逛一圈,你會發現,“小近視眼”隨處可見,而以下這個案例更是讓人感到痛惜。

據說,在揚州婦幼保健院兒科門診,接診了一位兩歲半的小女孩,當醫生幫孩子做檢查的時候,卻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這個孩子看人的時候,總是皺著眉頭眯著眼睛,一副感覺非常吃力的樣子;

醫生詢問了孩子的父母才得知,原來,孩子的這種情況已經有一年多了,剛開始還以為是孩子的習慣問題,所以就沒太在意,可慢慢發現,孩子不但沒有糾正過來,反而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了,所以趕忙帶著孩子到醫院做檢查;

後來醫生經過瞳驗光發現,這個兩歲多的小女孩,雙眼近視居然有900度,聽到這消息,孩子的父母差點沒嚇暈過去,這可是高度近視啊,孩子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思來想去才如夢初醒……

原來,家裡的老人對這孩子非常溺愛,基本上不管這孩子想要什麼,家人們都儘量的滿足,這不看到大人們經常玩手機,年僅1歲左右的孩子,也鬧著要玩手機,而且一玩就是玩一整天;有了手機,孩子不哭不鬧特別的安靜,家人們也深感驚訝,難道這才是“陪娃”的正確打開方式?

而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醫生在病歷上這樣寫道:

“由於過早地長時間地使用電子產品,已經對孩子的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後果,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近視的度數可能還會增加。”

看到這,父母早已淚流滿面,後悔不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手機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遠不止這些,有心理學家研究調查發現,過度接觸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些刺激,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低下,還容易情緒衝動,因此有專家就提醒:

“3歲以下的幼兒,儘量不要接觸電子產品;3歲到6歲的孩子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最好控制在15分鐘以內,另外,家長應該多多引導孩子進行戶外的活動。”

話雖如此,但具體怎麼操作呢?況且,不少家長依舊認為,給孩子玩玩手機沒什麼大不了的,那些玩手機把眼睛搞壞的都是個例,壞事輪不著咱家孩子……

俗話說“觀念決定行為,觀念不變,行為不改”,如果父母(或老人)的觀念沒有糾正過來,自然發展不出正確的行為,而孩子的處境,便永遠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02

那麼,父母(或老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到底應該注意哪些誤區呢?

誤區1:玩手機可以與時俱進,開發孩子智力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玩手機,看視頻,玩遊戲,可以與時俱進,開拓眼界,開發智力。錯了,真正的與時俱進,眼界、智力的提升,在於思考,在於定向重複刺激大腦某區域的神經元,就像彈鋼琴需要反覆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學畫畫需要不斷訓練對形體、輪廓以及色彩的準確度、敏感度等等;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且,在定向重複訓練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總結、調整、強化正確的思維和方法,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能力以及眼界。

但是,手機上的視頻,動畫,遊戲,明顯不具備以上的條件。生動的畫面,不斷變換的場景,不僅逐步“侵蝕”著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也取代了孩子的思考力——因為孩子看視頻動畫,基本上不需要動腦筋(益智遊戲除外)思考,又何談智力開發,或眼界的提高呢?

誤區2:把手機丟給孩子玩也看成是親子陪伴

不少父母發現孩子一玩手機,一看視頻,就變得很安靜很乖,以為這樣的陪伴是孩子所需要的。大錯特錯,因為真正有效的陪伴,一定是有愛的語言以及親子間良性的互動的,什麼是愛的語言呢?

就是父母情不自禁地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喜愛:“哎呀,寶寶你真可愛,你真是我的小寶貝,你看,你笑的真甜,哎喲,像個小天使一樣……”,父母越是充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喜愛,孩子便越容易建立積極正面的自我認知——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父母喜愛的,由此培養出自信、樂觀的性格。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1歲半前的孩子,父母愛的陪伴尤其重要。

因為在孩子在半歲之後,開始出現了一個心理現象就叫“認人”,特別是在孩子半歲到一歲(七個月到十二月)之間,誰跟他互動的越多,誰帶給他的快樂越多,他就認準這個人,並且對其產生內心的依戀感;而這種依戀感,恰恰是父母掌控孩子內心的資本,正如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說道:

“孩子在一歲半之前一定要(父母)自己帶,否則你就喪失了對他的心理上的控制。”

換句話說,如果這個階段,陪伴孩子的是爺爺奶奶,或者老人出於對孩子的溺愛,整天讓孩子玩手機,那麼,孩子就可能發展出孤僻、自卑、內向的性格。

因為他擅長的是和機器(手機)打交道,不擅長和人打交道,長期以往,必將嚴重阻礙孩子社交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就像著名主持人廖傑所說:

“他們對屏幕上那個‘會說話的湯姆貓’比對旁邊的同學小夥伴還要熟悉,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在讓人擔憂”

"

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人手一臺手機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的事,足不出戶卻可知天下奇聞軼事,可以說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但是也給我們新增了不少的煩惱;

特別是對於新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沉迷遊戲的行為,更是讓父母操心不已,就像有一個媽媽說的:“孩子玩遊戲,我打過他,罵過她;也為此哭過絕望過,現在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年齡更小的孩子(0-6歲),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最新的一項調查就顯示:

4歲到6歲的城市兒童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會玩平板電腦,有接近80%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我們走進學校裡隨便逛一圈,你會發現,“小近視眼”隨處可見,而以下這個案例更是讓人感到痛惜。

據說,在揚州婦幼保健院兒科門診,接診了一位兩歲半的小女孩,當醫生幫孩子做檢查的時候,卻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這個孩子看人的時候,總是皺著眉頭眯著眼睛,一副感覺非常吃力的樣子;

醫生詢問了孩子的父母才得知,原來,孩子的這種情況已經有一年多了,剛開始還以為是孩子的習慣問題,所以就沒太在意,可慢慢發現,孩子不但沒有糾正過來,反而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了,所以趕忙帶著孩子到醫院做檢查;

後來醫生經過瞳驗光發現,這個兩歲多的小女孩,雙眼近視居然有900度,聽到這消息,孩子的父母差點沒嚇暈過去,這可是高度近視啊,孩子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思來想去才如夢初醒……

原來,家裡的老人對這孩子非常溺愛,基本上不管這孩子想要什麼,家人們都儘量的滿足,這不看到大人們經常玩手機,年僅1歲左右的孩子,也鬧著要玩手機,而且一玩就是玩一整天;有了手機,孩子不哭不鬧特別的安靜,家人們也深感驚訝,難道這才是“陪娃”的正確打開方式?

而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醫生在病歷上這樣寫道:

“由於過早地長時間地使用電子產品,已經對孩子的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後果,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近視的度數可能還會增加。”

看到這,父母早已淚流滿面,後悔不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手機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遠不止這些,有心理學家研究調查發現,過度接觸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些刺激,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低下,還容易情緒衝動,因此有專家就提醒:

“3歲以下的幼兒,儘量不要接觸電子產品;3歲到6歲的孩子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最好控制在15分鐘以內,另外,家長應該多多引導孩子進行戶外的活動。”

話雖如此,但具體怎麼操作呢?況且,不少家長依舊認為,給孩子玩玩手機沒什麼大不了的,那些玩手機把眼睛搞壞的都是個例,壞事輪不著咱家孩子……

俗話說“觀念決定行為,觀念不變,行為不改”,如果父母(或老人)的觀念沒有糾正過來,自然發展不出正確的行為,而孩子的處境,便永遠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02

那麼,父母(或老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到底應該注意哪些誤區呢?

誤區1:玩手機可以與時俱進,開發孩子智力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玩手機,看視頻,玩遊戲,可以與時俱進,開拓眼界,開發智力。錯了,真正的與時俱進,眼界、智力的提升,在於思考,在於定向重複刺激大腦某區域的神經元,就像彈鋼琴需要反覆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學畫畫需要不斷訓練對形體、輪廓以及色彩的準確度、敏感度等等;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且,在定向重複訓練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總結、調整、強化正確的思維和方法,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能力以及眼界。

但是,手機上的視頻,動畫,遊戲,明顯不具備以上的條件。生動的畫面,不斷變換的場景,不僅逐步“侵蝕”著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也取代了孩子的思考力——因為孩子看視頻動畫,基本上不需要動腦筋(益智遊戲除外)思考,又何談智力開發,或眼界的提高呢?

誤區2:把手機丟給孩子玩也看成是親子陪伴

不少父母發現孩子一玩手機,一看視頻,就變得很安靜很乖,以為這樣的陪伴是孩子所需要的。大錯特錯,因為真正有效的陪伴,一定是有愛的語言以及親子間良性的互動的,什麼是愛的語言呢?

就是父母情不自禁地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喜愛:“哎呀,寶寶你真可愛,你真是我的小寶貝,你看,你笑的真甜,哎喲,像個小天使一樣……”,父母越是充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喜愛,孩子便越容易建立積極正面的自我認知——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父母喜愛的,由此培養出自信、樂觀的性格。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1歲半前的孩子,父母愛的陪伴尤其重要。

因為在孩子在半歲之後,開始出現了一個心理現象就叫“認人”,特別是在孩子半歲到一歲(七個月到十二月)之間,誰跟他互動的越多,誰帶給他的快樂越多,他就認準這個人,並且對其產生內心的依戀感;而這種依戀感,恰恰是父母掌控孩子內心的資本,正如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說道:

“孩子在一歲半之前一定要(父母)自己帶,否則你就喪失了對他的心理上的控制。”

換句話說,如果這個階段,陪伴孩子的是爺爺奶奶,或者老人出於對孩子的溺愛,整天讓孩子玩手機,那麼,孩子就可能發展出孤僻、自卑、內向的性格。

因為他擅長的是和機器(手機)打交道,不擅長和人打交道,長期以往,必將嚴重阻礙孩子社交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就像著名主持人廖傑所說:

“他們對屏幕上那個‘會說話的湯姆貓’比對旁邊的同學小夥伴還要熟悉,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在讓人擔憂”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誤區3: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都是孩子的錯

當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的時候,有的父母就把問題的矛頭直接指向孩子,認為都是孩子的錯。於是對孩子嚴厲批評、訓斥甚至打罵;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孩子不但不買賬,而且還對父母產生怨恨的心理,對父母的反叛行為更是變本加厲,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改變的環境。比如有的父母,自己整天就手機不離手,早上起來看手機,中午吃飯時看手機,晚上睡覺前也忍不住要看手機;

而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裡,他會怎麼想呢?——憑什麼大人就可以隨時隨地玩手機看手機,而小孩就不可以?甚至有的孩子在寫作文的時候,第一句話就寫到:我想當爸爸,因為爸爸可以隨時隨地玩手機……

這樣便導致了親子間權利鬥爭的局面——孩子為了爭奪權利,必將和父母對抗到底,以爭取更多的“好處”,而這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親子關係遭到嚴重的破壞。當沒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作為教養的基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父母由此便失去了對孩子正面的影響力和掌控力。

"

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人手一臺手機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的事,足不出戶卻可知天下奇聞軼事,可以說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但是也給我們新增了不少的煩惱;

特別是對於新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沉迷遊戲的行為,更是讓父母操心不已,就像有一個媽媽說的:“孩子玩遊戲,我打過他,罵過她;也為此哭過絕望過,現在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年齡更小的孩子(0-6歲),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最新的一項調查就顯示:

4歲到6歲的城市兒童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會玩平板電腦,有接近80%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我們走進學校裡隨便逛一圈,你會發現,“小近視眼”隨處可見,而以下這個案例更是讓人感到痛惜。

據說,在揚州婦幼保健院兒科門診,接診了一位兩歲半的小女孩,當醫生幫孩子做檢查的時候,卻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這個孩子看人的時候,總是皺著眉頭眯著眼睛,一副感覺非常吃力的樣子;

醫生詢問了孩子的父母才得知,原來,孩子的這種情況已經有一年多了,剛開始還以為是孩子的習慣問題,所以就沒太在意,可慢慢發現,孩子不但沒有糾正過來,反而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了,所以趕忙帶著孩子到醫院做檢查;

後來醫生經過瞳驗光發現,這個兩歲多的小女孩,雙眼近視居然有900度,聽到這消息,孩子的父母差點沒嚇暈過去,這可是高度近視啊,孩子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思來想去才如夢初醒……

原來,家裡的老人對這孩子非常溺愛,基本上不管這孩子想要什麼,家人們都儘量的滿足,這不看到大人們經常玩手機,年僅1歲左右的孩子,也鬧著要玩手機,而且一玩就是玩一整天;有了手機,孩子不哭不鬧特別的安靜,家人們也深感驚訝,難道這才是“陪娃”的正確打開方式?

而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醫生在病歷上這樣寫道:

“由於過早地長時間地使用電子產品,已經對孩子的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後果,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近視的度數可能還會增加。”

看到這,父母早已淚流滿面,後悔不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手機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遠不止這些,有心理學家研究調查發現,過度接觸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些刺激,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低下,還容易情緒衝動,因此有專家就提醒:

“3歲以下的幼兒,儘量不要接觸電子產品;3歲到6歲的孩子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最好控制在15分鐘以內,另外,家長應該多多引導孩子進行戶外的活動。”

話雖如此,但具體怎麼操作呢?況且,不少家長依舊認為,給孩子玩玩手機沒什麼大不了的,那些玩手機把眼睛搞壞的都是個例,壞事輪不著咱家孩子……

俗話說“觀念決定行為,觀念不變,行為不改”,如果父母(或老人)的觀念沒有糾正過來,自然發展不出正確的行為,而孩子的處境,便永遠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02

那麼,父母(或老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到底應該注意哪些誤區呢?

誤區1:玩手機可以與時俱進,開發孩子智力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玩手機,看視頻,玩遊戲,可以與時俱進,開拓眼界,開發智力。錯了,真正的與時俱進,眼界、智力的提升,在於思考,在於定向重複刺激大腦某區域的神經元,就像彈鋼琴需要反覆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學畫畫需要不斷訓練對形體、輪廓以及色彩的準確度、敏感度等等;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且,在定向重複訓練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總結、調整、強化正確的思維和方法,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能力以及眼界。

但是,手機上的視頻,動畫,遊戲,明顯不具備以上的條件。生動的畫面,不斷變換的場景,不僅逐步“侵蝕”著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也取代了孩子的思考力——因為孩子看視頻動畫,基本上不需要動腦筋(益智遊戲除外)思考,又何談智力開發,或眼界的提高呢?

誤區2:把手機丟給孩子玩也看成是親子陪伴

不少父母發現孩子一玩手機,一看視頻,就變得很安靜很乖,以為這樣的陪伴是孩子所需要的。大錯特錯,因為真正有效的陪伴,一定是有愛的語言以及親子間良性的互動的,什麼是愛的語言呢?

就是父母情不自禁地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喜愛:“哎呀,寶寶你真可愛,你真是我的小寶貝,你看,你笑的真甜,哎喲,像個小天使一樣……”,父母越是充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喜愛,孩子便越容易建立積極正面的自我認知——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父母喜愛的,由此培養出自信、樂觀的性格。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1歲半前的孩子,父母愛的陪伴尤其重要。

因為在孩子在半歲之後,開始出現了一個心理現象就叫“認人”,特別是在孩子半歲到一歲(七個月到十二月)之間,誰跟他互動的越多,誰帶給他的快樂越多,他就認準這個人,並且對其產生內心的依戀感;而這種依戀感,恰恰是父母掌控孩子內心的資本,正如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說道:

“孩子在一歲半之前一定要(父母)自己帶,否則你就喪失了對他的心理上的控制。”

換句話說,如果這個階段,陪伴孩子的是爺爺奶奶,或者老人出於對孩子的溺愛,整天讓孩子玩手機,那麼,孩子就可能發展出孤僻、自卑、內向的性格。

因為他擅長的是和機器(手機)打交道,不擅長和人打交道,長期以往,必將嚴重阻礙孩子社交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就像著名主持人廖傑所說:

“他們對屏幕上那個‘會說話的湯姆貓’比對旁邊的同學小夥伴還要熟悉,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在讓人擔憂”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誤區3: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都是孩子的錯

當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的時候,有的父母就把問題的矛頭直接指向孩子,認為都是孩子的錯。於是對孩子嚴厲批評、訓斥甚至打罵;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孩子不但不買賬,而且還對父母產生怨恨的心理,對父母的反叛行為更是變本加厲,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改變的環境。比如有的父母,自己整天就手機不離手,早上起來看手機,中午吃飯時看手機,晚上睡覺前也忍不住要看手機;

而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裡,他會怎麼想呢?——憑什麼大人就可以隨時隨地玩手機看手機,而小孩就不可以?甚至有的孩子在寫作文的時候,第一句話就寫到:我想當爸爸,因為爸爸可以隨時隨地玩手機……

這樣便導致了親子間權利鬥爭的局面——孩子為了爭奪權利,必將和父母對抗到底,以爭取更多的“好處”,而這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親子關係遭到嚴重的破壞。當沒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作為教養的基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父母由此便失去了對孩子正面的影響力和掌控力。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因此,父母在糾正孩子不良行為之前,首先要做的,其實是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壞習慣起到了負強化的作用,要及時糾正和剔除;

總之,父母怎麼要求孩子的,那麼,也應該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只有為孩子創造一個平等、一視同仁的成長環境,孩子的改變,才更徹底,也更持久。

03

那麼,面對0-6歲的孩子沉迷於玩手機,不願意配合父母管教時,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一)隔離不利的環境

首先是隔離“手機”環境,因為人是環境的產物,孩子手裡拿著手機,你就是把道理說破天,也等於零,孩子壓根就聽不進去,因為他的注意力全部都在手機裡,父母的話變成了他耳邊的風。

所以,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把手機拿開,其次是避開“第三人”環境,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最好是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不要當著第三人的面批評或教育孩子,因為有第三人的存在,一方面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你說一句,他說一句,孩子都不知道到底應該聽誰的。

"

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人手一臺手機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的事,足不出戶卻可知天下奇聞軼事,可以說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但是也給我們新增了不少的煩惱;

特別是對於新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沉迷遊戲的行為,更是讓父母操心不已,就像有一個媽媽說的:“孩子玩遊戲,我打過他,罵過她;也為此哭過絕望過,現在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年齡更小的孩子(0-6歲),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最新的一項調查就顯示:

4歲到6歲的城市兒童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會玩平板電腦,有接近80%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我們走進學校裡隨便逛一圈,你會發現,“小近視眼”隨處可見,而以下這個案例更是讓人感到痛惜。

據說,在揚州婦幼保健院兒科門診,接診了一位兩歲半的小女孩,當醫生幫孩子做檢查的時候,卻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這個孩子看人的時候,總是皺著眉頭眯著眼睛,一副感覺非常吃力的樣子;

醫生詢問了孩子的父母才得知,原來,孩子的這種情況已經有一年多了,剛開始還以為是孩子的習慣問題,所以就沒太在意,可慢慢發現,孩子不但沒有糾正過來,反而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了,所以趕忙帶著孩子到醫院做檢查;

後來醫生經過瞳驗光發現,這個兩歲多的小女孩,雙眼近視居然有900度,聽到這消息,孩子的父母差點沒嚇暈過去,這可是高度近視啊,孩子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思來想去才如夢初醒……

原來,家裡的老人對這孩子非常溺愛,基本上不管這孩子想要什麼,家人們都儘量的滿足,這不看到大人們經常玩手機,年僅1歲左右的孩子,也鬧著要玩手機,而且一玩就是玩一整天;有了手機,孩子不哭不鬧特別的安靜,家人們也深感驚訝,難道這才是“陪娃”的正確打開方式?

而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醫生在病歷上這樣寫道:

“由於過早地長時間地使用電子產品,已經對孩子的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後果,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近視的度數可能還會增加。”

看到這,父母早已淚流滿面,後悔不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手機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遠不止這些,有心理學家研究調查發現,過度接觸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些刺激,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低下,還容易情緒衝動,因此有專家就提醒:

“3歲以下的幼兒,儘量不要接觸電子產品;3歲到6歲的孩子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最好控制在15分鐘以內,另外,家長應該多多引導孩子進行戶外的活動。”

話雖如此,但具體怎麼操作呢?況且,不少家長依舊認為,給孩子玩玩手機沒什麼大不了的,那些玩手機把眼睛搞壞的都是個例,壞事輪不著咱家孩子……

俗話說“觀念決定行為,觀念不變,行為不改”,如果父母(或老人)的觀念沒有糾正過來,自然發展不出正確的行為,而孩子的處境,便永遠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02

那麼,父母(或老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到底應該注意哪些誤區呢?

誤區1:玩手機可以與時俱進,開發孩子智力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玩手機,看視頻,玩遊戲,可以與時俱進,開拓眼界,開發智力。錯了,真正的與時俱進,眼界、智力的提升,在於思考,在於定向重複刺激大腦某區域的神經元,就像彈鋼琴需要反覆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學畫畫需要不斷訓練對形體、輪廓以及色彩的準確度、敏感度等等;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且,在定向重複訓練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總結、調整、強化正確的思維和方法,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能力以及眼界。

但是,手機上的視頻,動畫,遊戲,明顯不具備以上的條件。生動的畫面,不斷變換的場景,不僅逐步“侵蝕”著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也取代了孩子的思考力——因為孩子看視頻動畫,基本上不需要動腦筋(益智遊戲除外)思考,又何談智力開發,或眼界的提高呢?

誤區2:把手機丟給孩子玩也看成是親子陪伴

不少父母發現孩子一玩手機,一看視頻,就變得很安靜很乖,以為這樣的陪伴是孩子所需要的。大錯特錯,因為真正有效的陪伴,一定是有愛的語言以及親子間良性的互動的,什麼是愛的語言呢?

就是父母情不自禁地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喜愛:“哎呀,寶寶你真可愛,你真是我的小寶貝,你看,你笑的真甜,哎喲,像個小天使一樣……”,父母越是充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喜愛,孩子便越容易建立積極正面的自我認知——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父母喜愛的,由此培養出自信、樂觀的性格。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1歲半前的孩子,父母愛的陪伴尤其重要。

因為在孩子在半歲之後,開始出現了一個心理現象就叫“認人”,特別是在孩子半歲到一歲(七個月到十二月)之間,誰跟他互動的越多,誰帶給他的快樂越多,他就認準這個人,並且對其產生內心的依戀感;而這種依戀感,恰恰是父母掌控孩子內心的資本,正如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說道:

“孩子在一歲半之前一定要(父母)自己帶,否則你就喪失了對他的心理上的控制。”

換句話說,如果這個階段,陪伴孩子的是爺爺奶奶,或者老人出於對孩子的溺愛,整天讓孩子玩手機,那麼,孩子就可能發展出孤僻、自卑、內向的性格。

因為他擅長的是和機器(手機)打交道,不擅長和人打交道,長期以往,必將嚴重阻礙孩子社交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就像著名主持人廖傑所說:

“他們對屏幕上那個‘會說話的湯姆貓’比對旁邊的同學小夥伴還要熟悉,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在讓人擔憂”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誤區3: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都是孩子的錯

當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的時候,有的父母就把問題的矛頭直接指向孩子,認為都是孩子的錯。於是對孩子嚴厲批評、訓斥甚至打罵;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孩子不但不買賬,而且還對父母產生怨恨的心理,對父母的反叛行為更是變本加厲,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改變的環境。比如有的父母,自己整天就手機不離手,早上起來看手機,中午吃飯時看手機,晚上睡覺前也忍不住要看手機;

而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裡,他會怎麼想呢?——憑什麼大人就可以隨時隨地玩手機看手機,而小孩就不可以?甚至有的孩子在寫作文的時候,第一句話就寫到:我想當爸爸,因為爸爸可以隨時隨地玩手機……

這樣便導致了親子間權利鬥爭的局面——孩子為了爭奪權利,必將和父母對抗到底,以爭取更多的“好處”,而這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親子關係遭到嚴重的破壞。當沒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作為教養的基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父母由此便失去了對孩子正面的影響力和掌控力。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因此,父母在糾正孩子不良行為之前,首先要做的,其實是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壞習慣起到了負強化的作用,要及時糾正和剔除;

總之,父母怎麼要求孩子的,那麼,也應該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只有為孩子創造一個平等、一視同仁的成長環境,孩子的改變,才更徹底,也更持久。

03

那麼,面對0-6歲的孩子沉迷於玩手機,不願意配合父母管教時,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一)隔離不利的環境

首先是隔離“手機”環境,因為人是環境的產物,孩子手裡拿著手機,你就是把道理說破天,也等於零,孩子壓根就聽不進去,因為他的注意力全部都在手機裡,父母的話變成了他耳邊的風。

所以,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把手機拿開,其次是避開“第三人”環境,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最好是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不要當著第三人的面批評或教育孩子,因為有第三人的存在,一方面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你說一句,他說一句,孩子都不知道到底應該聽誰的。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其次,因為有旁觀者,孩子便容易放大內心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傷害,就像我們私底下被老闆批評,和當著眾人的面被老闆訓一頓的感受,是天差地別的;因此,教育孩子要避開“第三人”的環境,可以考慮把孩子帶到臥室,進行一對一溝通教育。

(二)遵循“四不”原則

試想一下,孩子正玩著手機,你突然拿走,而且還把他帶到了臥室,孩子會怎麼反應?當然是極力反抗,甚至痛哭流涕,無理哭鬧了;所以,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遵循以下4個原則,分別是:不打、不罵、不說教、不離開;我們依次解釋一下:

  • 不打、不罵

“不打”、“不罵”這兩原則很好理解,因為父母打罵孩子,會導致孩子有樣學樣,你用打罵的方式對待他,孩子自然也會用打罵的方式來對待你(或他人)。

"

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人手一臺手機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的事,足不出戶卻可知天下奇聞軼事,可以說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但是也給我們新增了不少的煩惱;

特別是對於新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沉迷遊戲的行為,更是讓父母操心不已,就像有一個媽媽說的:“孩子玩遊戲,我打過他,罵過她;也為此哭過絕望過,現在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年齡更小的孩子(0-6歲),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最新的一項調查就顯示:

4歲到6歲的城市兒童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會玩平板電腦,有接近80%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我們走進學校裡隨便逛一圈,你會發現,“小近視眼”隨處可見,而以下這個案例更是讓人感到痛惜。

據說,在揚州婦幼保健院兒科門診,接診了一位兩歲半的小女孩,當醫生幫孩子做檢查的時候,卻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這個孩子看人的時候,總是皺著眉頭眯著眼睛,一副感覺非常吃力的樣子;

醫生詢問了孩子的父母才得知,原來,孩子的這種情況已經有一年多了,剛開始還以為是孩子的習慣問題,所以就沒太在意,可慢慢發現,孩子不但沒有糾正過來,反而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了,所以趕忙帶著孩子到醫院做檢查;

後來醫生經過瞳驗光發現,這個兩歲多的小女孩,雙眼近視居然有900度,聽到這消息,孩子的父母差點沒嚇暈過去,這可是高度近視啊,孩子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思來想去才如夢初醒……

原來,家裡的老人對這孩子非常溺愛,基本上不管這孩子想要什麼,家人們都儘量的滿足,這不看到大人們經常玩手機,年僅1歲左右的孩子,也鬧著要玩手機,而且一玩就是玩一整天;有了手機,孩子不哭不鬧特別的安靜,家人們也深感驚訝,難道這才是“陪娃”的正確打開方式?

而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醫生在病歷上這樣寫道:

“由於過早地長時間地使用電子產品,已經對孩子的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後果,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近視的度數可能還會增加。”

看到這,父母早已淚流滿面,後悔不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手機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遠不止這些,有心理學家研究調查發現,過度接觸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些刺激,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低下,還容易情緒衝動,因此有專家就提醒:

“3歲以下的幼兒,儘量不要接觸電子產品;3歲到6歲的孩子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最好控制在15分鐘以內,另外,家長應該多多引導孩子進行戶外的活動。”

話雖如此,但具體怎麼操作呢?況且,不少家長依舊認為,給孩子玩玩手機沒什麼大不了的,那些玩手機把眼睛搞壞的都是個例,壞事輪不著咱家孩子……

俗話說“觀念決定行為,觀念不變,行為不改”,如果父母(或老人)的觀念沒有糾正過來,自然發展不出正確的行為,而孩子的處境,便永遠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02

那麼,父母(或老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到底應該注意哪些誤區呢?

誤區1:玩手機可以與時俱進,開發孩子智力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玩手機,看視頻,玩遊戲,可以與時俱進,開拓眼界,開發智力。錯了,真正的與時俱進,眼界、智力的提升,在於思考,在於定向重複刺激大腦某區域的神經元,就像彈鋼琴需要反覆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學畫畫需要不斷訓練對形體、輪廓以及色彩的準確度、敏感度等等;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且,在定向重複訓練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總結、調整、強化正確的思維和方法,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能力以及眼界。

但是,手機上的視頻,動畫,遊戲,明顯不具備以上的條件。生動的畫面,不斷變換的場景,不僅逐步“侵蝕”著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也取代了孩子的思考力——因為孩子看視頻動畫,基本上不需要動腦筋(益智遊戲除外)思考,又何談智力開發,或眼界的提高呢?

誤區2:把手機丟給孩子玩也看成是親子陪伴

不少父母發現孩子一玩手機,一看視頻,就變得很安靜很乖,以為這樣的陪伴是孩子所需要的。大錯特錯,因為真正有效的陪伴,一定是有愛的語言以及親子間良性的互動的,什麼是愛的語言呢?

就是父母情不自禁地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喜愛:“哎呀,寶寶你真可愛,你真是我的小寶貝,你看,你笑的真甜,哎喲,像個小天使一樣……”,父母越是充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喜愛,孩子便越容易建立積極正面的自我認知——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父母喜愛的,由此培養出自信、樂觀的性格。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1歲半前的孩子,父母愛的陪伴尤其重要。

因為在孩子在半歲之後,開始出現了一個心理現象就叫“認人”,特別是在孩子半歲到一歲(七個月到十二月)之間,誰跟他互動的越多,誰帶給他的快樂越多,他就認準這個人,並且對其產生內心的依戀感;而這種依戀感,恰恰是父母掌控孩子內心的資本,正如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說道:

“孩子在一歲半之前一定要(父母)自己帶,否則你就喪失了對他的心理上的控制。”

換句話說,如果這個階段,陪伴孩子的是爺爺奶奶,或者老人出於對孩子的溺愛,整天讓孩子玩手機,那麼,孩子就可能發展出孤僻、自卑、內向的性格。

因為他擅長的是和機器(手機)打交道,不擅長和人打交道,長期以往,必將嚴重阻礙孩子社交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就像著名主持人廖傑所說:

“他們對屏幕上那個‘會說話的湯姆貓’比對旁邊的同學小夥伴還要熟悉,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在讓人擔憂”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誤區3: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都是孩子的錯

當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的時候,有的父母就把問題的矛頭直接指向孩子,認為都是孩子的錯。於是對孩子嚴厲批評、訓斥甚至打罵;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孩子不但不買賬,而且還對父母產生怨恨的心理,對父母的反叛行為更是變本加厲,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改變的環境。比如有的父母,自己整天就手機不離手,早上起來看手機,中午吃飯時看手機,晚上睡覺前也忍不住要看手機;

而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裡,他會怎麼想呢?——憑什麼大人就可以隨時隨地玩手機看手機,而小孩就不可以?甚至有的孩子在寫作文的時候,第一句話就寫到:我想當爸爸,因為爸爸可以隨時隨地玩手機……

這樣便導致了親子間權利鬥爭的局面——孩子為了爭奪權利,必將和父母對抗到底,以爭取更多的“好處”,而這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親子關係遭到嚴重的破壞。當沒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作為教養的基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父母由此便失去了對孩子正面的影響力和掌控力。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因此,父母在糾正孩子不良行為之前,首先要做的,其實是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壞習慣起到了負強化的作用,要及時糾正和剔除;

總之,父母怎麼要求孩子的,那麼,也應該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只有為孩子創造一個平等、一視同仁的成長環境,孩子的改變,才更徹底,也更持久。

03

那麼,面對0-6歲的孩子沉迷於玩手機,不願意配合父母管教時,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一)隔離不利的環境

首先是隔離“手機”環境,因為人是環境的產物,孩子手裡拿著手機,你就是把道理說破天,也等於零,孩子壓根就聽不進去,因為他的注意力全部都在手機裡,父母的話變成了他耳邊的風。

所以,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把手機拿開,其次是避開“第三人”環境,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最好是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不要當著第三人的面批評或教育孩子,因為有第三人的存在,一方面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你說一句,他說一句,孩子都不知道到底應該聽誰的。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其次,因為有旁觀者,孩子便容易放大內心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傷害,就像我們私底下被老闆批評,和當著眾人的面被老闆訓一頓的感受,是天差地別的;因此,教育孩子要避開“第三人”的環境,可以考慮把孩子帶到臥室,進行一對一溝通教育。

(二)遵循“四不”原則

試想一下,孩子正玩著手機,你突然拿走,而且還把他帶到了臥室,孩子會怎麼反應?當然是極力反抗,甚至痛哭流涕,無理哭鬧了;所以,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遵循以下4個原則,分別是:不打、不罵、不說教、不離開;我們依次解釋一下:

  • 不打、不罵

“不打”、“不罵”這兩原則很好理解,因為父母打罵孩子,會導致孩子有樣學樣,你用打罵的方式對待他,孩子自然也會用打罵的方式來對待你(或他人)。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比如,有一個父親,管教孩子的時候,喜歡打孩子的手,時間長了,便導致孩子發展出“以暴制暴”的行為,比如通過抓、咬、撕、扯的方式,來反抗父親;所以,如果父母採取了錯誤的管教方式,那麼最後終究歸還是得自己為這個錯誤“買單”,這個父親的例子,便是最好的證明。

"

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人手一臺手機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的事,足不出戶卻可知天下奇聞軼事,可以說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但是也給我們新增了不少的煩惱;

特別是對於新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沉迷遊戲的行為,更是讓父母操心不已,就像有一個媽媽說的:“孩子玩遊戲,我打過他,罵過她;也為此哭過絕望過,現在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年齡更小的孩子(0-6歲),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最新的一項調查就顯示:

4歲到6歲的城市兒童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會玩平板電腦,有接近80%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我們走進學校裡隨便逛一圈,你會發現,“小近視眼”隨處可見,而以下這個案例更是讓人感到痛惜。

據說,在揚州婦幼保健院兒科門診,接診了一位兩歲半的小女孩,當醫生幫孩子做檢查的時候,卻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這個孩子看人的時候,總是皺著眉頭眯著眼睛,一副感覺非常吃力的樣子;

醫生詢問了孩子的父母才得知,原來,孩子的這種情況已經有一年多了,剛開始還以為是孩子的習慣問題,所以就沒太在意,可慢慢發現,孩子不但沒有糾正過來,反而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了,所以趕忙帶著孩子到醫院做檢查;

後來醫生經過瞳驗光發現,這個兩歲多的小女孩,雙眼近視居然有900度,聽到這消息,孩子的父母差點沒嚇暈過去,這可是高度近視啊,孩子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思來想去才如夢初醒……

原來,家裡的老人對這孩子非常溺愛,基本上不管這孩子想要什麼,家人們都儘量的滿足,這不看到大人們經常玩手機,年僅1歲左右的孩子,也鬧著要玩手機,而且一玩就是玩一整天;有了手機,孩子不哭不鬧特別的安靜,家人們也深感驚訝,難道這才是“陪娃”的正確打開方式?

而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醫生在病歷上這樣寫道:

“由於過早地長時間地使用電子產品,已經對孩子的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後果,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近視的度數可能還會增加。”

看到這,父母早已淚流滿面,後悔不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手機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遠不止這些,有心理學家研究調查發現,過度接觸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些刺激,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低下,還容易情緒衝動,因此有專家就提醒:

“3歲以下的幼兒,儘量不要接觸電子產品;3歲到6歲的孩子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最好控制在15分鐘以內,另外,家長應該多多引導孩子進行戶外的活動。”

話雖如此,但具體怎麼操作呢?況且,不少家長依舊認為,給孩子玩玩手機沒什麼大不了的,那些玩手機把眼睛搞壞的都是個例,壞事輪不著咱家孩子……

俗話說“觀念決定行為,觀念不變,行為不改”,如果父母(或老人)的觀念沒有糾正過來,自然發展不出正確的行為,而孩子的處境,便永遠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02

那麼,父母(或老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到底應該注意哪些誤區呢?

誤區1:玩手機可以與時俱進,開發孩子智力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玩手機,看視頻,玩遊戲,可以與時俱進,開拓眼界,開發智力。錯了,真正的與時俱進,眼界、智力的提升,在於思考,在於定向重複刺激大腦某區域的神經元,就像彈鋼琴需要反覆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學畫畫需要不斷訓練對形體、輪廓以及色彩的準確度、敏感度等等;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且,在定向重複訓練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總結、調整、強化正確的思維和方法,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能力以及眼界。

但是,手機上的視頻,動畫,遊戲,明顯不具備以上的條件。生動的畫面,不斷變換的場景,不僅逐步“侵蝕”著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也取代了孩子的思考力——因為孩子看視頻動畫,基本上不需要動腦筋(益智遊戲除外)思考,又何談智力開發,或眼界的提高呢?

誤區2:把手機丟給孩子玩也看成是親子陪伴

不少父母發現孩子一玩手機,一看視頻,就變得很安靜很乖,以為這樣的陪伴是孩子所需要的。大錯特錯,因為真正有效的陪伴,一定是有愛的語言以及親子間良性的互動的,什麼是愛的語言呢?

就是父母情不自禁地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喜愛:“哎呀,寶寶你真可愛,你真是我的小寶貝,你看,你笑的真甜,哎喲,像個小天使一樣……”,父母越是充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喜愛,孩子便越容易建立積極正面的自我認知——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父母喜愛的,由此培養出自信、樂觀的性格。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1歲半前的孩子,父母愛的陪伴尤其重要。

因為在孩子在半歲之後,開始出現了一個心理現象就叫“認人”,特別是在孩子半歲到一歲(七個月到十二月)之間,誰跟他互動的越多,誰帶給他的快樂越多,他就認準這個人,並且對其產生內心的依戀感;而這種依戀感,恰恰是父母掌控孩子內心的資本,正如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說道:

“孩子在一歲半之前一定要(父母)自己帶,否則你就喪失了對他的心理上的控制。”

換句話說,如果這個階段,陪伴孩子的是爺爺奶奶,或者老人出於對孩子的溺愛,整天讓孩子玩手機,那麼,孩子就可能發展出孤僻、自卑、內向的性格。

因為他擅長的是和機器(手機)打交道,不擅長和人打交道,長期以往,必將嚴重阻礙孩子社交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就像著名主持人廖傑所說:

“他們對屏幕上那個‘會說話的湯姆貓’比對旁邊的同學小夥伴還要熟悉,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在讓人擔憂”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誤區3: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都是孩子的錯

當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的時候,有的父母就把問題的矛頭直接指向孩子,認為都是孩子的錯。於是對孩子嚴厲批評、訓斥甚至打罵;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孩子不但不買賬,而且還對父母產生怨恨的心理,對父母的反叛行為更是變本加厲,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改變的環境。比如有的父母,自己整天就手機不離手,早上起來看手機,中午吃飯時看手機,晚上睡覺前也忍不住要看手機;

而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裡,他會怎麼想呢?——憑什麼大人就可以隨時隨地玩手機看手機,而小孩就不可以?甚至有的孩子在寫作文的時候,第一句話就寫到:我想當爸爸,因為爸爸可以隨時隨地玩手機……

這樣便導致了親子間權利鬥爭的局面——孩子為了爭奪權利,必將和父母對抗到底,以爭取更多的“好處”,而這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親子關係遭到嚴重的破壞。當沒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作為教養的基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父母由此便失去了對孩子正面的影響力和掌控力。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因此,父母在糾正孩子不良行為之前,首先要做的,其實是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壞習慣起到了負強化的作用,要及時糾正和剔除;

總之,父母怎麼要求孩子的,那麼,也應該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只有為孩子創造一個平等、一視同仁的成長環境,孩子的改變,才更徹底,也更持久。

03

那麼,面對0-6歲的孩子沉迷於玩手機,不願意配合父母管教時,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一)隔離不利的環境

首先是隔離“手機”環境,因為人是環境的產物,孩子手裡拿著手機,你就是把道理說破天,也等於零,孩子壓根就聽不進去,因為他的注意力全部都在手機裡,父母的話變成了他耳邊的風。

所以,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把手機拿開,其次是避開“第三人”環境,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最好是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不要當著第三人的面批評或教育孩子,因為有第三人的存在,一方面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你說一句,他說一句,孩子都不知道到底應該聽誰的。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其次,因為有旁觀者,孩子便容易放大內心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傷害,就像我們私底下被老闆批評,和當著眾人的面被老闆訓一頓的感受,是天差地別的;因此,教育孩子要避開“第三人”的環境,可以考慮把孩子帶到臥室,進行一對一溝通教育。

(二)遵循“四不”原則

試想一下,孩子正玩著手機,你突然拿走,而且還把他帶到了臥室,孩子會怎麼反應?當然是極力反抗,甚至痛哭流涕,無理哭鬧了;所以,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遵循以下4個原則,分別是:不打、不罵、不說教、不離開;我們依次解釋一下:

  • 不打、不罵

“不打”、“不罵”這兩原則很好理解,因為父母打罵孩子,會導致孩子有樣學樣,你用打罵的方式對待他,孩子自然也會用打罵的方式來對待你(或他人)。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比如,有一個父親,管教孩子的時候,喜歡打孩子的手,時間長了,便導致孩子發展出“以暴制暴”的行為,比如通過抓、咬、撕、扯的方式,來反抗父親;所以,如果父母採取了錯誤的管教方式,那麼最後終究歸還是得自己為這個錯誤“買單”,這個父親的例子,便是最好的證明。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 不說教

另外,這個時候為什麼不要對孩子進行說教呢?因為孩子正在鬧情緒,此時不管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是聽不進去的,說再多也是對牛彈琴,白費功夫。

  • 不離開

而真正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千萬不要把孩子一個人關在房間裡,有的家長一本正經的對孩子說:“你自己好好反省一下,我待會再進來跟你說!”於是,讓孩子一個人在那裡撕心裂肺的哭鬧。

其實,這樣是極為不妥的,因為孩子會將父母的這種做法,當做是對自己懲罰,由此產生對父母的怨恨,往後便更加不願配合父母的管教了。

(三)和善而堅定

如果不打、不罵、不說教也不離開,那麼,父母還能做些什麼呢?只要做一件事情即可,那就是堅持原則,決不妥協,並以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對待孩子的無理取鬧。

具體怎麼做呢?首先父母不要對孩子“大哭大鬧”進行情緒反應(父母一發怒,便前功盡棄了),我們只需要安靜平和的注視著孩子,允許他盡情的哭和鬧;

"

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人手一臺手機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的事,足不出戶卻可知天下奇聞軼事,可以說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但是也給我們新增了不少的煩惱;

特別是對於新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沉迷遊戲的行為,更是讓父母操心不已,就像有一個媽媽說的:“孩子玩遊戲,我打過他,罵過她;也為此哭過絕望過,現在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年齡更小的孩子(0-6歲),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最新的一項調查就顯示:

4歲到6歲的城市兒童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會玩平板電腦,有接近80%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我們走進學校裡隨便逛一圈,你會發現,“小近視眼”隨處可見,而以下這個案例更是讓人感到痛惜。

據說,在揚州婦幼保健院兒科門診,接診了一位兩歲半的小女孩,當醫生幫孩子做檢查的時候,卻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這個孩子看人的時候,總是皺著眉頭眯著眼睛,一副感覺非常吃力的樣子;

醫生詢問了孩子的父母才得知,原來,孩子的這種情況已經有一年多了,剛開始還以為是孩子的習慣問題,所以就沒太在意,可慢慢發現,孩子不但沒有糾正過來,反而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了,所以趕忙帶著孩子到醫院做檢查;

後來醫生經過瞳驗光發現,這個兩歲多的小女孩,雙眼近視居然有900度,聽到這消息,孩子的父母差點沒嚇暈過去,這可是高度近視啊,孩子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思來想去才如夢初醒……

原來,家裡的老人對這孩子非常溺愛,基本上不管這孩子想要什麼,家人們都儘量的滿足,這不看到大人們經常玩手機,年僅1歲左右的孩子,也鬧著要玩手機,而且一玩就是玩一整天;有了手機,孩子不哭不鬧特別的安靜,家人們也深感驚訝,難道這才是“陪娃”的正確打開方式?

而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醫生在病歷上這樣寫道:

“由於過早地長時間地使用電子產品,已經對孩子的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後果,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近視的度數可能還會增加。”

看到這,父母早已淚流滿面,後悔不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手機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遠不止這些,有心理學家研究調查發現,過度接觸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些刺激,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低下,還容易情緒衝動,因此有專家就提醒:

“3歲以下的幼兒,儘量不要接觸電子產品;3歲到6歲的孩子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最好控制在15分鐘以內,另外,家長應該多多引導孩子進行戶外的活動。”

話雖如此,但具體怎麼操作呢?況且,不少家長依舊認為,給孩子玩玩手機沒什麼大不了的,那些玩手機把眼睛搞壞的都是個例,壞事輪不著咱家孩子……

俗話說“觀念決定行為,觀念不變,行為不改”,如果父母(或老人)的觀念沒有糾正過來,自然發展不出正確的行為,而孩子的處境,便永遠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02

那麼,父母(或老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到底應該注意哪些誤區呢?

誤區1:玩手機可以與時俱進,開發孩子智力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玩手機,看視頻,玩遊戲,可以與時俱進,開拓眼界,開發智力。錯了,真正的與時俱進,眼界、智力的提升,在於思考,在於定向重複刺激大腦某區域的神經元,就像彈鋼琴需要反覆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學畫畫需要不斷訓練對形體、輪廓以及色彩的準確度、敏感度等等;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且,在定向重複訓練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總結、調整、強化正確的思維和方法,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能力以及眼界。

但是,手機上的視頻,動畫,遊戲,明顯不具備以上的條件。生動的畫面,不斷變換的場景,不僅逐步“侵蝕”著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也取代了孩子的思考力——因為孩子看視頻動畫,基本上不需要動腦筋(益智遊戲除外)思考,又何談智力開發,或眼界的提高呢?

誤區2:把手機丟給孩子玩也看成是親子陪伴

不少父母發現孩子一玩手機,一看視頻,就變得很安靜很乖,以為這樣的陪伴是孩子所需要的。大錯特錯,因為真正有效的陪伴,一定是有愛的語言以及親子間良性的互動的,什麼是愛的語言呢?

就是父母情不自禁地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喜愛:“哎呀,寶寶你真可愛,你真是我的小寶貝,你看,你笑的真甜,哎喲,像個小天使一樣……”,父母越是充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喜愛,孩子便越容易建立積極正面的自我認知——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父母喜愛的,由此培養出自信、樂觀的性格。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1歲半前的孩子,父母愛的陪伴尤其重要。

因為在孩子在半歲之後,開始出現了一個心理現象就叫“認人”,特別是在孩子半歲到一歲(七個月到十二月)之間,誰跟他互動的越多,誰帶給他的快樂越多,他就認準這個人,並且對其產生內心的依戀感;而這種依戀感,恰恰是父母掌控孩子內心的資本,正如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說道:

“孩子在一歲半之前一定要(父母)自己帶,否則你就喪失了對他的心理上的控制。”

換句話說,如果這個階段,陪伴孩子的是爺爺奶奶,或者老人出於對孩子的溺愛,整天讓孩子玩手機,那麼,孩子就可能發展出孤僻、自卑、內向的性格。

因為他擅長的是和機器(手機)打交道,不擅長和人打交道,長期以往,必將嚴重阻礙孩子社交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就像著名主持人廖傑所說:

“他們對屏幕上那個‘會說話的湯姆貓’比對旁邊的同學小夥伴還要熟悉,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在讓人擔憂”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誤區3: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都是孩子的錯

當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的時候,有的父母就把問題的矛頭直接指向孩子,認為都是孩子的錯。於是對孩子嚴厲批評、訓斥甚至打罵;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孩子不但不買賬,而且還對父母產生怨恨的心理,對父母的反叛行為更是變本加厲,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改變的環境。比如有的父母,自己整天就手機不離手,早上起來看手機,中午吃飯時看手機,晚上睡覺前也忍不住要看手機;

而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裡,他會怎麼想呢?——憑什麼大人就可以隨時隨地玩手機看手機,而小孩就不可以?甚至有的孩子在寫作文的時候,第一句話就寫到:我想當爸爸,因為爸爸可以隨時隨地玩手機……

這樣便導致了親子間權利鬥爭的局面——孩子為了爭奪權利,必將和父母對抗到底,以爭取更多的“好處”,而這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親子關係遭到嚴重的破壞。當沒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作為教養的基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父母由此便失去了對孩子正面的影響力和掌控力。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因此,父母在糾正孩子不良行為之前,首先要做的,其實是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壞習慣起到了負強化的作用,要及時糾正和剔除;

總之,父母怎麼要求孩子的,那麼,也應該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只有為孩子創造一個平等、一視同仁的成長環境,孩子的改變,才更徹底,也更持久。

03

那麼,面對0-6歲的孩子沉迷於玩手機,不願意配合父母管教時,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一)隔離不利的環境

首先是隔離“手機”環境,因為人是環境的產物,孩子手裡拿著手機,你就是把道理說破天,也等於零,孩子壓根就聽不進去,因為他的注意力全部都在手機裡,父母的話變成了他耳邊的風。

所以,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把手機拿開,其次是避開“第三人”環境,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最好是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不要當著第三人的面批評或教育孩子,因為有第三人的存在,一方面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你說一句,他說一句,孩子都不知道到底應該聽誰的。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其次,因為有旁觀者,孩子便容易放大內心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傷害,就像我們私底下被老闆批評,和當著眾人的面被老闆訓一頓的感受,是天差地別的;因此,教育孩子要避開“第三人”的環境,可以考慮把孩子帶到臥室,進行一對一溝通教育。

(二)遵循“四不”原則

試想一下,孩子正玩著手機,你突然拿走,而且還把他帶到了臥室,孩子會怎麼反應?當然是極力反抗,甚至痛哭流涕,無理哭鬧了;所以,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遵循以下4個原則,分別是:不打、不罵、不說教、不離開;我們依次解釋一下:

  • 不打、不罵

“不打”、“不罵”這兩原則很好理解,因為父母打罵孩子,會導致孩子有樣學樣,你用打罵的方式對待他,孩子自然也會用打罵的方式來對待你(或他人)。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比如,有一個父親,管教孩子的時候,喜歡打孩子的手,時間長了,便導致孩子發展出“以暴制暴”的行為,比如通過抓、咬、撕、扯的方式,來反抗父親;所以,如果父母採取了錯誤的管教方式,那麼最後終究歸還是得自己為這個錯誤“買單”,這個父親的例子,便是最好的證明。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 不說教

另外,這個時候為什麼不要對孩子進行說教呢?因為孩子正在鬧情緒,此時不管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是聽不進去的,說再多也是對牛彈琴,白費功夫。

  • 不離開

而真正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千萬不要把孩子一個人關在房間裡,有的家長一本正經的對孩子說:“你自己好好反省一下,我待會再進來跟你說!”於是,讓孩子一個人在那裡撕心裂肺的哭鬧。

其實,這樣是極為不妥的,因為孩子會將父母的這種做法,當做是對自己懲罰,由此產生對父母的怨恨,往後便更加不願配合父母的管教了。

(三)和善而堅定

如果不打、不罵、不說教也不離開,那麼,父母還能做些什麼呢?只要做一件事情即可,那就是堅持原則,決不妥協,並以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對待孩子的無理取鬧。

具體怎麼做呢?首先父母不要對孩子“大哭大鬧”進行情緒反應(父母一發怒,便前功盡棄了),我們只需要安靜平和的注視著孩子,允許他盡情的哭和鬧;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當孩子哭累了鬧累了怎麼辦?父母可以出去拿一條熱毛巾,給孩子擦擦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之後,再以溫柔而堅定的語氣對孩子:“還想哭嗎?如果還想哭的話,你可以繼續哭,媽媽陪著你!”;

父母這樣做,實際上就是在告訴孩子,如果你的行為不妥當,我絕不縱容你,但是我也不會用打罵的方式傷害你。這樣孩子就知道,以後哭鬧是沒有用的,而父母定下的規矩是必須遵守的。

當然,等到孩子平靜下來之後,父母一定要和孩子達成共識,達成什麼共識呢?就是告訴孩子,媽媽(或爸爸)不是不允許你玩手機,而是因為過度玩手機會對你的視力、頸椎造成傷害;所以,如果媽媽允許你玩手機,那麼,你會遵守約定在規定的時間內玩嗎?——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承諾,孩子便更容易遵守。

(四)取代行為

當然,孩子減少了玩手機的時間,父母也不能讓孩子在那兒無聊的呆著,這樣只會導致孩子舊“癮”復發,因此,父母通過與孩子進行良性親子互動,以幫助孩子擺脫對手機的依賴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取代行為),具體怎麼做呢?

"

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人手一臺手機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的事,足不出戶卻可知天下奇聞軼事,可以說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但是也給我們新增了不少的煩惱;

特別是對於新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沉迷遊戲的行為,更是讓父母操心不已,就像有一個媽媽說的:“孩子玩遊戲,我打過他,罵過她;也為此哭過絕望過,現在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年齡更小的孩子(0-6歲),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最新的一項調查就顯示:

4歲到6歲的城市兒童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會玩平板電腦,有接近80%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我們走進學校裡隨便逛一圈,你會發現,“小近視眼”隨處可見,而以下這個案例更是讓人感到痛惜。

據說,在揚州婦幼保健院兒科門診,接診了一位兩歲半的小女孩,當醫生幫孩子做檢查的時候,卻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這個孩子看人的時候,總是皺著眉頭眯著眼睛,一副感覺非常吃力的樣子;

醫生詢問了孩子的父母才得知,原來,孩子的這種情況已經有一年多了,剛開始還以為是孩子的習慣問題,所以就沒太在意,可慢慢發現,孩子不但沒有糾正過來,反而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了,所以趕忙帶著孩子到醫院做檢查;

後來醫生經過瞳驗光發現,這個兩歲多的小女孩,雙眼近視居然有900度,聽到這消息,孩子的父母差點沒嚇暈過去,這可是高度近視啊,孩子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思來想去才如夢初醒……

原來,家裡的老人對這孩子非常溺愛,基本上不管這孩子想要什麼,家人們都儘量的滿足,這不看到大人們經常玩手機,年僅1歲左右的孩子,也鬧著要玩手機,而且一玩就是玩一整天;有了手機,孩子不哭不鬧特別的安靜,家人們也深感驚訝,難道這才是“陪娃”的正確打開方式?

而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醫生在病歷上這樣寫道:

“由於過早地長時間地使用電子產品,已經對孩子的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後果,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近視的度數可能還會增加。”

看到這,父母早已淚流滿面,後悔不已……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手機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遠不止這些,有心理學家研究調查發現,過度接觸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些刺激,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低下,還容易情緒衝動,因此有專家就提醒:

“3歲以下的幼兒,儘量不要接觸電子產品;3歲到6歲的孩子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最好控制在15分鐘以內,另外,家長應該多多引導孩子進行戶外的活動。”

話雖如此,但具體怎麼操作呢?況且,不少家長依舊認為,給孩子玩玩手機沒什麼大不了的,那些玩手機把眼睛搞壞的都是個例,壞事輪不著咱家孩子……

俗話說“觀念決定行為,觀念不變,行為不改”,如果父母(或老人)的觀念沒有糾正過來,自然發展不出正確的行為,而孩子的處境,便永遠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02

那麼,父母(或老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到底應該注意哪些誤區呢?

誤區1:玩手機可以與時俱進,開發孩子智力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玩手機,看視頻,玩遊戲,可以與時俱進,開拓眼界,開發智力。錯了,真正的與時俱進,眼界、智力的提升,在於思考,在於定向重複刺激大腦某區域的神經元,就像彈鋼琴需要反覆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學畫畫需要不斷訓練對形體、輪廓以及色彩的準確度、敏感度等等;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且,在定向重複訓練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總結、調整、強化正確的思維和方法,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能力以及眼界。

但是,手機上的視頻,動畫,遊戲,明顯不具備以上的條件。生動的畫面,不斷變換的場景,不僅逐步“侵蝕”著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也取代了孩子的思考力——因為孩子看視頻動畫,基本上不需要動腦筋(益智遊戲除外)思考,又何談智力開發,或眼界的提高呢?

誤區2:把手機丟給孩子玩也看成是親子陪伴

不少父母發現孩子一玩手機,一看視頻,就變得很安靜很乖,以為這樣的陪伴是孩子所需要的。大錯特錯,因為真正有效的陪伴,一定是有愛的語言以及親子間良性的互動的,什麼是愛的語言呢?

就是父母情不自禁地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喜愛:“哎呀,寶寶你真可愛,你真是我的小寶貝,你看,你笑的真甜,哎喲,像個小天使一樣……”,父母越是充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喜愛,孩子便越容易建立積極正面的自我認知——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父母喜愛的,由此培養出自信、樂觀的性格。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而對於1歲半前的孩子,父母愛的陪伴尤其重要。

因為在孩子在半歲之後,開始出現了一個心理現象就叫“認人”,特別是在孩子半歲到一歲(七個月到十二月)之間,誰跟他互動的越多,誰帶給他的快樂越多,他就認準這個人,並且對其產生內心的依戀感;而這種依戀感,恰恰是父母掌控孩子內心的資本,正如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說道:

“孩子在一歲半之前一定要(父母)自己帶,否則你就喪失了對他的心理上的控制。”

換句話說,如果這個階段,陪伴孩子的是爺爺奶奶,或者老人出於對孩子的溺愛,整天讓孩子玩手機,那麼,孩子就可能發展出孤僻、自卑、內向的性格。

因為他擅長的是和機器(手機)打交道,不擅長和人打交道,長期以往,必將嚴重阻礙孩子社交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就像著名主持人廖傑所說:

“他們對屏幕上那個‘會說話的湯姆貓’比對旁邊的同學小夥伴還要熟悉,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在讓人擔憂”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誤區3: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都是孩子的錯

當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的時候,有的父母就把問題的矛頭直接指向孩子,認為都是孩子的錯。於是對孩子嚴厲批評、訓斥甚至打罵;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孩子不但不買賬,而且還對父母產生怨恨的心理,對父母的反叛行為更是變本加厲,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改變的環境。比如有的父母,自己整天就手機不離手,早上起來看手機,中午吃飯時看手機,晚上睡覺前也忍不住要看手機;

而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裡,他會怎麼想呢?——憑什麼大人就可以隨時隨地玩手機看手機,而小孩就不可以?甚至有的孩子在寫作文的時候,第一句話就寫到:我想當爸爸,因為爸爸可以隨時隨地玩手機……

這樣便導致了親子間權利鬥爭的局面——孩子為了爭奪權利,必將和父母對抗到底,以爭取更多的“好處”,而這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親子關係遭到嚴重的破壞。當沒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作為教養的基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父母由此便失去了對孩子正面的影響力和掌控力。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因此,父母在糾正孩子不良行為之前,首先要做的,其實是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行為,對孩子的壞習慣起到了負強化的作用,要及時糾正和剔除;

總之,父母怎麼要求孩子的,那麼,也應該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只有為孩子創造一個平等、一視同仁的成長環境,孩子的改變,才更徹底,也更持久。

03

那麼,面對0-6歲的孩子沉迷於玩手機,不願意配合父母管教時,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一)隔離不利的環境

首先是隔離“手機”環境,因為人是環境的產物,孩子手裡拿著手機,你就是把道理說破天,也等於零,孩子壓根就聽不進去,因為他的注意力全部都在手機裡,父母的話變成了他耳邊的風。

所以,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把手機拿開,其次是避開“第三人”環境,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最好是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不要當著第三人的面批評或教育孩子,因為有第三人的存在,一方面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你說一句,他說一句,孩子都不知道到底應該聽誰的。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其次,因為有旁觀者,孩子便容易放大內心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傷害,就像我們私底下被老闆批評,和當著眾人的面被老闆訓一頓的感受,是天差地別的;因此,教育孩子要避開“第三人”的環境,可以考慮把孩子帶到臥室,進行一對一溝通教育。

(二)遵循“四不”原則

試想一下,孩子正玩著手機,你突然拿走,而且還把他帶到了臥室,孩子會怎麼反應?當然是極力反抗,甚至痛哭流涕,無理哭鬧了;所以,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遵循以下4個原則,分別是:不打、不罵、不說教、不離開;我們依次解釋一下:

  • 不打、不罵

“不打”、“不罵”這兩原則很好理解,因為父母打罵孩子,會導致孩子有樣學樣,你用打罵的方式對待他,孩子自然也會用打罵的方式來對待你(或他人)。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比如,有一個父親,管教孩子的時候,喜歡打孩子的手,時間長了,便導致孩子發展出“以暴制暴”的行為,比如通過抓、咬、撕、扯的方式,來反抗父親;所以,如果父母採取了錯誤的管教方式,那麼最後終究歸還是得自己為這個錯誤“買單”,這個父親的例子,便是最好的證明。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 不說教

另外,這個時候為什麼不要對孩子進行說教呢?因為孩子正在鬧情緒,此時不管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是聽不進去的,說再多也是對牛彈琴,白費功夫。

  • 不離開

而真正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千萬不要把孩子一個人關在房間裡,有的家長一本正經的對孩子說:“你自己好好反省一下,我待會再進來跟你說!”於是,讓孩子一個人在那裡撕心裂肺的哭鬧。

其實,這樣是極為不妥的,因為孩子會將父母的這種做法,當做是對自己懲罰,由此產生對父母的怨恨,往後便更加不願配合父母的管教了。

(三)和善而堅定

如果不打、不罵、不說教也不離開,那麼,父母還能做些什麼呢?只要做一件事情即可,那就是堅持原則,決不妥協,並以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對待孩子的無理取鬧。

具體怎麼做呢?首先父母不要對孩子“大哭大鬧”進行情緒反應(父母一發怒,便前功盡棄了),我們只需要安靜平和的注視著孩子,允許他盡情的哭和鬧;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當孩子哭累了鬧累了怎麼辦?父母可以出去拿一條熱毛巾,給孩子擦擦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之後,再以溫柔而堅定的語氣對孩子:“還想哭嗎?如果還想哭的話,你可以繼續哭,媽媽陪著你!”;

父母這樣做,實際上就是在告訴孩子,如果你的行為不妥當,我絕不縱容你,但是我也不會用打罵的方式傷害你。這樣孩子就知道,以後哭鬧是沒有用的,而父母定下的規矩是必須遵守的。

當然,等到孩子平靜下來之後,父母一定要和孩子達成共識,達成什麼共識呢?就是告訴孩子,媽媽(或爸爸)不是不允許你玩手機,而是因為過度玩手機會對你的視力、頸椎造成傷害;所以,如果媽媽允許你玩手機,那麼,你會遵守約定在規定的時間內玩嗎?——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承諾,孩子便更容易遵守。

(四)取代行為

當然,孩子減少了玩手機的時間,父母也不能讓孩子在那兒無聊的呆著,這樣只會導致孩子舊“癮”復發,因此,父母通過與孩子進行良性親子互動,以幫助孩子擺脫對手機的依賴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取代行為),具體怎麼做呢?

0-6歲孩子沉迷玩手機怎麼辦?李玫瑾:父母這樣做輕鬆又有效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感興趣的手機視頻或遊戲內容,將刺激的遊戲“搬”到生活中來。比如家裡的塑料籃子可以變成“過山車”,帶著孩子衝刺雲霄;父親強壯的臂膀,可以幫助孩子成為飛簷走壁的“蜘蛛俠”;而手機的照明電筒,則能夠瞬間把孩子變身為“綠巨人”;小玩具以及布娃娃,何嘗不是“植物大戰殭屍”中可以重複利用的“彈藥”?(如上圖所示)

而不管是“過山車”、“蜘蛛俠”還是“植物大戰殭屍”,儘管是模仿手機視頻或遊戲中的場景(甚至比遊戲中更刺激),但是卻和孩子自己玩手機遊戲,自己看視頻動漫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為有了父母的全程參與,孩子所感受到的快樂,便源自於父母,而非來自於“手機”。

因此,父母通過愉快有趣的親子活動,不僅能夠有效幫助孩子擺脫對手機的依賴,而且還能夠增進親子間的感情,為孩子性格的塑造以及良好習慣的養成,奠定基礎,可謂一箭雙鵰,一舉多得。

我是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擅長解決孩子玩手機、遊戲、叛逆、厭學等問題;感謝關注,有你的關注,家庭教育在科學化的路上會更進一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