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

龍應臺的《目送》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雖然不想放手,但是在人生這段旅程中,父母和孩子終究要漸行漸遠,孩子終究要獨立,要有自己的生活。

那這就意味著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而早早放手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放手是肯定要的,但是過早的放手只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反作用。

"

龍應臺的《目送》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雖然不想放手,但是在人生這段旅程中,父母和孩子終究要漸行漸遠,孩子終究要獨立,要有自己的生活。

那這就意味著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而早早放手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放手是肯定要的,但是過早的放手只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反作用。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近些年來,寄宿制私立學校興起,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樣的環境裡面“磨練”。在我接觸的父母中,大都有著這樣的共識:孩子吃點苦好,正好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

在這裡我也要指出一個誤區:寄宿≠自理能力。

專家認為,3~6歲是孩子獨立意識成長最快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孩子過分依賴家長,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僅沒有獨立性,也很難有所作為。

很多家長在這一時期沒有花費心思,卻想著等孩子步入初中高中後,依靠寄宿學校嚴格的規定來“塑造”一個“獨立”的孩子,殊不知,這是在拿孩子的健康成長做交換。

"

龍應臺的《目送》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雖然不想放手,但是在人生這段旅程中,父母和孩子終究要漸行漸遠,孩子終究要獨立,要有自己的生活。

那這就意味著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而早早放手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放手是肯定要的,但是過早的放手只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反作用。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近些年來,寄宿制私立學校興起,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樣的環境裡面“磨練”。在我接觸的父母中,大都有著這樣的共識:孩子吃點苦好,正好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

在這裡我也要指出一個誤區:寄宿≠自理能力。

專家認為,3~6歲是孩子獨立意識成長最快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孩子過分依賴家長,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僅沒有獨立性,也很難有所作為。

很多家長在這一時期沒有花費心思,卻想著等孩子步入初中高中後,依靠寄宿學校嚴格的規定來“塑造”一個“獨立”的孩子,殊不知,這是在拿孩子的健康成長做交換。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寄宿制

都說孩子的個性是繽紛多彩的,世界上沒有同樣的兩片樹葉,也沒有性格完全一樣的兩個人。而寄宿學校的規定是死的,他不會因為每個人的獨特性而制定專屬的教育方案,也無法做到像家長般一對一地因材施教。

這就導致一個現象:一定會有一部分學生並不適應於這套管理和教育方式,從而違揹他們的天性,對性格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

姚明上小學時,成績一般,在父母的鼓勵下,考到了城裡的一所重點高中。然而進校之後,姚明和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愛打籃球的愛好也在逐漸拋棄,性格變得內向、不自信。而姚明的父母意識到這一切後,選擇離開重點高中,轉向以體育為特色的普通中學。幾年後,被城市青年隊錄取,之後加入上海隊,最後被國家隊錄取,加入美國火箭隊,成為世界水平的籃球明星。

"

龍應臺的《目送》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雖然不想放手,但是在人生這段旅程中,父母和孩子終究要漸行漸遠,孩子終究要獨立,要有自己的生活。

那這就意味著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而早早放手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放手是肯定要的,但是過早的放手只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反作用。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近些年來,寄宿制私立學校興起,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樣的環境裡面“磨練”。在我接觸的父母中,大都有著這樣的共識:孩子吃點苦好,正好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

在這裡我也要指出一個誤區:寄宿≠自理能力。

專家認為,3~6歲是孩子獨立意識成長最快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孩子過分依賴家長,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僅沒有獨立性,也很難有所作為。

很多家長在這一時期沒有花費心思,卻想著等孩子步入初中高中後,依靠寄宿學校嚴格的規定來“塑造”一個“獨立”的孩子,殊不知,這是在拿孩子的健康成長做交換。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寄宿制

都說孩子的個性是繽紛多彩的,世界上沒有同樣的兩片樹葉,也沒有性格完全一樣的兩個人。而寄宿學校的規定是死的,他不會因為每個人的獨特性而制定專屬的教育方案,也無法做到像家長般一對一地因材施教。

這就導致一個現象:一定會有一部分學生並不適應於這套管理和教育方式,從而違揹他們的天性,對性格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

姚明上小學時,成績一般,在父母的鼓勵下,考到了城裡的一所重點高中。然而進校之後,姚明和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愛打籃球的愛好也在逐漸拋棄,性格變得內向、不自信。而姚明的父母意識到這一切後,選擇離開重點高中,轉向以體育為特色的普通中學。幾年後,被城市青年隊錄取,之後加入上海隊,最後被國家隊錄取,加入美國火箭隊,成為世界水平的籃球明星。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姚明成功的關鍵在於其父母的“因材施教”,不用一成不變的思維和道路限制孩子。而寄宿學校則恰好相反,在這裡你不會有優待,不會被特殊照顧,吃同一種飯,使用同一種教育方式。

  • 研究表明,這幾種孩子不適合寄宿學校

①年齡過小

伊曼努爾.康德在《關於教育的思考》中說過:“如果一個人在年幼的時候曾被無故拋棄,那麼野蠻孤僻的個性將伴隨他一生。”

北京師範大學前教育研究所專家震力巖教授認為:在家裡同樣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剛上小學或初中的孩子社會性格沒有完全形成,這麼早讓她離開家,不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安全感容易缺失。

"

龍應臺的《目送》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雖然不想放手,但是在人生這段旅程中,父母和孩子終究要漸行漸遠,孩子終究要獨立,要有自己的生活。

那這就意味著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而早早放手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放手是肯定要的,但是過早的放手只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反作用。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近些年來,寄宿制私立學校興起,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樣的環境裡面“磨練”。在我接觸的父母中,大都有著這樣的共識:孩子吃點苦好,正好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

在這裡我也要指出一個誤區:寄宿≠自理能力。

專家認為,3~6歲是孩子獨立意識成長最快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孩子過分依賴家長,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僅沒有獨立性,也很難有所作為。

很多家長在這一時期沒有花費心思,卻想著等孩子步入初中高中後,依靠寄宿學校嚴格的規定來“塑造”一個“獨立”的孩子,殊不知,這是在拿孩子的健康成長做交換。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寄宿制

都說孩子的個性是繽紛多彩的,世界上沒有同樣的兩片樹葉,也沒有性格完全一樣的兩個人。而寄宿學校的規定是死的,他不會因為每個人的獨特性而制定專屬的教育方案,也無法做到像家長般一對一地因材施教。

這就導致一個現象:一定會有一部分學生並不適應於這套管理和教育方式,從而違揹他們的天性,對性格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

姚明上小學時,成績一般,在父母的鼓勵下,考到了城裡的一所重點高中。然而進校之後,姚明和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愛打籃球的愛好也在逐漸拋棄,性格變得內向、不自信。而姚明的父母意識到這一切後,選擇離開重點高中,轉向以體育為特色的普通中學。幾年後,被城市青年隊錄取,之後加入上海隊,最後被國家隊錄取,加入美國火箭隊,成為世界水平的籃球明星。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姚明成功的關鍵在於其父母的“因材施教”,不用一成不變的思維和道路限制孩子。而寄宿學校則恰好相反,在這裡你不會有優待,不會被特殊照顧,吃同一種飯,使用同一種教育方式。

  • 研究表明,這幾種孩子不適合寄宿學校

①年齡過小

伊曼努爾.康德在《關於教育的思考》中說過:“如果一個人在年幼的時候曾被無故拋棄,那麼野蠻孤僻的個性將伴隨他一生。”

北京師範大學前教育研究所專家震力巖教授認為:在家裡同樣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剛上小學或初中的孩子社會性格沒有完全形成,這麼早讓她離開家,不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安全感容易缺失。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②性格內向不愛說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在渝出席全球通vip大講堂時建議:性格內向的孩子更不適合寄宿,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住宿,也一定要注意和孩子的溝通。

③情感太過細膩的孩子

有些孩子天性就比別的孩子思考的更多,想得更多,寄宿學校的不確定性更多,需要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情況很多。情感太過細膩的孩子容易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隱藏情感”,而這種孩子一般會將內心的“小九九”隱藏起來,容易導致內向性格。

"

龍應臺的《目送》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雖然不想放手,但是在人生這段旅程中,父母和孩子終究要漸行漸遠,孩子終究要獨立,要有自己的生活。

那這就意味著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而早早放手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放手是肯定要的,但是過早的放手只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反作用。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近些年來,寄宿制私立學校興起,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樣的環境裡面“磨練”。在我接觸的父母中,大都有著這樣的共識:孩子吃點苦好,正好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

在這裡我也要指出一個誤區:寄宿≠自理能力。

專家認為,3~6歲是孩子獨立意識成長最快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孩子過分依賴家長,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僅沒有獨立性,也很難有所作為。

很多家長在這一時期沒有花費心思,卻想著等孩子步入初中高中後,依靠寄宿學校嚴格的規定來“塑造”一個“獨立”的孩子,殊不知,這是在拿孩子的健康成長做交換。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寄宿制

都說孩子的個性是繽紛多彩的,世界上沒有同樣的兩片樹葉,也沒有性格完全一樣的兩個人。而寄宿學校的規定是死的,他不會因為每個人的獨特性而制定專屬的教育方案,也無法做到像家長般一對一地因材施教。

這就導致一個現象:一定會有一部分學生並不適應於這套管理和教育方式,從而違揹他們的天性,對性格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

姚明上小學時,成績一般,在父母的鼓勵下,考到了城裡的一所重點高中。然而進校之後,姚明和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愛打籃球的愛好也在逐漸拋棄,性格變得內向、不自信。而姚明的父母意識到這一切後,選擇離開重點高中,轉向以體育為特色的普通中學。幾年後,被城市青年隊錄取,之後加入上海隊,最後被國家隊錄取,加入美國火箭隊,成為世界水平的籃球明星。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姚明成功的關鍵在於其父母的“因材施教”,不用一成不變的思維和道路限制孩子。而寄宿學校則恰好相反,在這裡你不會有優待,不會被特殊照顧,吃同一種飯,使用同一種教育方式。

  • 研究表明,這幾種孩子不適合寄宿學校

①年齡過小

伊曼努爾.康德在《關於教育的思考》中說過:“如果一個人在年幼的時候曾被無故拋棄,那麼野蠻孤僻的個性將伴隨他一生。”

北京師範大學前教育研究所專家震力巖教授認為:在家裡同樣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剛上小學或初中的孩子社會性格沒有完全形成,這麼早讓她離開家,不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安全感容易缺失。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②性格內向不愛說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在渝出席全球通vip大講堂時建議:性格內向的孩子更不適合寄宿,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住宿,也一定要注意和孩子的溝通。

③情感太過細膩的孩子

有些孩子天性就比別的孩子思考的更多,想得更多,寄宿學校的不確定性更多,需要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情況很多。情感太過細膩的孩子容易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隱藏情感”,而這種孩子一般會將內心的“小九九”隱藏起來,容易導致內向性格。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幾種不健康表現:

  • 性格孤僻
  • 缺乏安全感,產生孤獨感
  • 容易自我放棄、放縱,養成不良習慣
  • 不利於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交流,愈發叛逆
  • 自我保護意識太強
"

龍應臺的《目送》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雖然不想放手,但是在人生這段旅程中,父母和孩子終究要漸行漸遠,孩子終究要獨立,要有自己的生活。

那這就意味著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而早早放手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放手是肯定要的,但是過早的放手只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反作用。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近些年來,寄宿制私立學校興起,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樣的環境裡面“磨練”。在我接觸的父母中,大都有著這樣的共識:孩子吃點苦好,正好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

在這裡我也要指出一個誤區:寄宿≠自理能力。

專家認為,3~6歲是孩子獨立意識成長最快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孩子過分依賴家長,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僅沒有獨立性,也很難有所作為。

很多家長在這一時期沒有花費心思,卻想著等孩子步入初中高中後,依靠寄宿學校嚴格的規定來“塑造”一個“獨立”的孩子,殊不知,這是在拿孩子的健康成長做交換。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寄宿制

都說孩子的個性是繽紛多彩的,世界上沒有同樣的兩片樹葉,也沒有性格完全一樣的兩個人。而寄宿學校的規定是死的,他不會因為每個人的獨特性而制定專屬的教育方案,也無法做到像家長般一對一地因材施教。

這就導致一個現象:一定會有一部分學生並不適應於這套管理和教育方式,從而違揹他們的天性,對性格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

姚明上小學時,成績一般,在父母的鼓勵下,考到了城裡的一所重點高中。然而進校之後,姚明和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愛打籃球的愛好也在逐漸拋棄,性格變得內向、不自信。而姚明的父母意識到這一切後,選擇離開重點高中,轉向以體育為特色的普通中學。幾年後,被城市青年隊錄取,之後加入上海隊,最後被國家隊錄取,加入美國火箭隊,成為世界水平的籃球明星。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姚明成功的關鍵在於其父母的“因材施教”,不用一成不變的思維和道路限制孩子。而寄宿學校則恰好相反,在這裡你不會有優待,不會被特殊照顧,吃同一種飯,使用同一種教育方式。

  • 研究表明,這幾種孩子不適合寄宿學校

①年齡過小

伊曼努爾.康德在《關於教育的思考》中說過:“如果一個人在年幼的時候曾被無故拋棄,那麼野蠻孤僻的個性將伴隨他一生。”

北京師範大學前教育研究所專家震力巖教授認為:在家裡同樣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剛上小學或初中的孩子社會性格沒有完全形成,這麼早讓她離開家,不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安全感容易缺失。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②性格內向不愛說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在渝出席全球通vip大講堂時建議:性格內向的孩子更不適合寄宿,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住宿,也一定要注意和孩子的溝通。

③情感太過細膩的孩子

有些孩子天性就比別的孩子思考的更多,想得更多,寄宿學校的不確定性更多,需要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情況很多。情感太過細膩的孩子容易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隱藏情感”,而這種孩子一般會將內心的“小九九”隱藏起來,容易導致內向性格。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幾種不健康表現:

  • 性格孤僻
  • 缺乏安全感,產生孤獨感
  • 容易自我放棄、放縱,養成不良習慣
  • 不利於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交流,愈發叛逆
  • 自我保護意識太強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家長對寄宿的誤區(劃重點!):

  • 去了學校就要完全放手

很多家長都有著這樣一個共識:孩子去了學校,就要放心地把他交給老師,有這麼多同學陪著,應該沒什麼大事。

然而事實正好相反,這其實是家長“不負責任”、“推卸責任”的表現。教育無小事,家庭教育更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缺失了這一環,孩子的成長必定是有缺憾的。學校教育更注重孩子的文化課和通識教育,家庭教育才是培養孩子人格的關鍵!

"

龍應臺的《目送》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雖然不想放手,但是在人生這段旅程中,父母和孩子終究要漸行漸遠,孩子終究要獨立,要有自己的生活。

那這就意味著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而早早放手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放手是肯定要的,但是過早的放手只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反作用。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近些年來,寄宿制私立學校興起,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樣的環境裡面“磨練”。在我接觸的父母中,大都有著這樣的共識:孩子吃點苦好,正好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

在這裡我也要指出一個誤區:寄宿≠自理能力。

專家認為,3~6歲是孩子獨立意識成長最快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孩子過分依賴家長,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僅沒有獨立性,也很難有所作為。

很多家長在這一時期沒有花費心思,卻想著等孩子步入初中高中後,依靠寄宿學校嚴格的規定來“塑造”一個“獨立”的孩子,殊不知,這是在拿孩子的健康成長做交換。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寄宿制

都說孩子的個性是繽紛多彩的,世界上沒有同樣的兩片樹葉,也沒有性格完全一樣的兩個人。而寄宿學校的規定是死的,他不會因為每個人的獨特性而制定專屬的教育方案,也無法做到像家長般一對一地因材施教。

這就導致一個現象:一定會有一部分學生並不適應於這套管理和教育方式,從而違揹他們的天性,對性格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

姚明上小學時,成績一般,在父母的鼓勵下,考到了城裡的一所重點高中。然而進校之後,姚明和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愛打籃球的愛好也在逐漸拋棄,性格變得內向、不自信。而姚明的父母意識到這一切後,選擇離開重點高中,轉向以體育為特色的普通中學。幾年後,被城市青年隊錄取,之後加入上海隊,最後被國家隊錄取,加入美國火箭隊,成為世界水平的籃球明星。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姚明成功的關鍵在於其父母的“因材施教”,不用一成不變的思維和道路限制孩子。而寄宿學校則恰好相反,在這裡你不會有優待,不會被特殊照顧,吃同一種飯,使用同一種教育方式。

  • 研究表明,這幾種孩子不適合寄宿學校

①年齡過小

伊曼努爾.康德在《關於教育的思考》中說過:“如果一個人在年幼的時候曾被無故拋棄,那麼野蠻孤僻的個性將伴隨他一生。”

北京師範大學前教育研究所專家震力巖教授認為:在家裡同樣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剛上小學或初中的孩子社會性格沒有完全形成,這麼早讓她離開家,不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安全感容易缺失。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②性格內向不愛說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在渝出席全球通vip大講堂時建議:性格內向的孩子更不適合寄宿,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住宿,也一定要注意和孩子的溝通。

③情感太過細膩的孩子

有些孩子天性就比別的孩子思考的更多,想得更多,寄宿學校的不確定性更多,需要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情況很多。情感太過細膩的孩子容易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隱藏情感”,而這種孩子一般會將內心的“小九九”隱藏起來,容易導致內向性格。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幾種不健康表現:

  • 性格孤僻
  • 缺乏安全感,產生孤獨感
  • 容易自我放棄、放縱,養成不良習慣
  • 不利於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交流,愈發叛逆
  • 自我保護意識太強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家長對寄宿的誤區(劃重點!):

  • 去了學校就要完全放手

很多家長都有著這樣一個共識:孩子去了學校,就要放心地把他交給老師,有這麼多同學陪著,應該沒什麼大事。

然而事實正好相反,這其實是家長“不負責任”、“推卸責任”的表現。教育無小事,家庭教育更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缺失了這一環,孩子的成長必定是有缺憾的。學校教育更注重孩子的文化課和通識教育,家庭教育才是培養孩子人格的關鍵!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 在學校的矛盾儘量自己解決

寄宿制的孩子大多還處於青春期,心理和人格還都不健全,很多時候易衝動,和同齡人發生矛盾是很正常的。

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這是孩子之間的事情,況且小打小鬧也不是什麼大事,沒必要非得自己出面解決。而實際上,一方面,不管不顧容易觸發孩子的“敏感觸角”,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感覺,另一方面,也會消耗孩子對家長的信任。

  • 孩子剛開始住宿就要狠心,過了這一陣就好了

看過一個12歲寄宿孩子的日記:《想媽媽》,內容是這樣的:

已經是星期三了,我開始想媽媽了,不知道媽媽過得怎麼樣,真想回家看一看呀!有時候上課,心裡想著媽媽,眼淚就不聽話地流出來了,我怎麼也止不住,我想媽媽,眼淚也想媽媽。可是,如果讓別人看見我哭,別人會笑話我的,所以,我就趁衛生間沒有人的時候,趕緊到衛生間去哭。

可以看到,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的,他們無條件地信任自己的父母,懂事到怕父母擔心自己。這個時候,孩子是很希望聽見父母的迴應的,他們對父母的期盼很強烈。而父母這時候的狠心則恰好傷了孩子的心,打破了孩子所有的幻想。

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做:霍桑效應,也稱為“宣洩效應”,對於職場人來說,工作的過程就是積累壓力的過程,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若是不及時排解就會被壓垮。同樣,也可以用來解釋住宿的孩子,長時間積壓自己對家的想念,也會被壓垮。

"

龍應臺的《目送》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雖然不想放手,但是在人生這段旅程中,父母和孩子終究要漸行漸遠,孩子終究要獨立,要有自己的生活。

那這就意味著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而早早放手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放手是肯定要的,但是過早的放手只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反作用。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近些年來,寄宿制私立學校興起,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樣的環境裡面“磨練”。在我接觸的父母中,大都有著這樣的共識:孩子吃點苦好,正好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

在這裡我也要指出一個誤區:寄宿≠自理能力。

專家認為,3~6歲是孩子獨立意識成長最快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孩子過分依賴家長,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僅沒有獨立性,也很難有所作為。

很多家長在這一時期沒有花費心思,卻想著等孩子步入初中高中後,依靠寄宿學校嚴格的規定來“塑造”一個“獨立”的孩子,殊不知,這是在拿孩子的健康成長做交換。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寄宿制

都說孩子的個性是繽紛多彩的,世界上沒有同樣的兩片樹葉,也沒有性格完全一樣的兩個人。而寄宿學校的規定是死的,他不會因為每個人的獨特性而制定專屬的教育方案,也無法做到像家長般一對一地因材施教。

這就導致一個現象:一定會有一部分學生並不適應於這套管理和教育方式,從而違揹他們的天性,對性格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

姚明上小學時,成績一般,在父母的鼓勵下,考到了城裡的一所重點高中。然而進校之後,姚明和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愛打籃球的愛好也在逐漸拋棄,性格變得內向、不自信。而姚明的父母意識到這一切後,選擇離開重點高中,轉向以體育為特色的普通中學。幾年後,被城市青年隊錄取,之後加入上海隊,最後被國家隊錄取,加入美國火箭隊,成為世界水平的籃球明星。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姚明成功的關鍵在於其父母的“因材施教”,不用一成不變的思維和道路限制孩子。而寄宿學校則恰好相反,在這裡你不會有優待,不會被特殊照顧,吃同一種飯,使用同一種教育方式。

  • 研究表明,這幾種孩子不適合寄宿學校

①年齡過小

伊曼努爾.康德在《關於教育的思考》中說過:“如果一個人在年幼的時候曾被無故拋棄,那麼野蠻孤僻的個性將伴隨他一生。”

北京師範大學前教育研究所專家震力巖教授認為:在家裡同樣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剛上小學或初中的孩子社會性格沒有完全形成,這麼早讓她離開家,不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安全感容易缺失。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②性格內向不愛說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在渝出席全球通vip大講堂時建議:性格內向的孩子更不適合寄宿,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住宿,也一定要注意和孩子的溝通。

③情感太過細膩的孩子

有些孩子天性就比別的孩子思考的更多,想得更多,寄宿學校的不確定性更多,需要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情況很多。情感太過細膩的孩子容易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隱藏情感”,而這種孩子一般會將內心的“小九九”隱藏起來,容易導致內向性格。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幾種不健康表現:

  • 性格孤僻
  • 缺乏安全感,產生孤獨感
  • 容易自我放棄、放縱,養成不良習慣
  • 不利於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交流,愈發叛逆
  • 自我保護意識太強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家長對寄宿的誤區(劃重點!):

  • 去了學校就要完全放手

很多家長都有著這樣一個共識:孩子去了學校,就要放心地把他交給老師,有這麼多同學陪著,應該沒什麼大事。

然而事實正好相反,這其實是家長“不負責任”、“推卸責任”的表現。教育無小事,家庭教育更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缺失了這一環,孩子的成長必定是有缺憾的。學校教育更注重孩子的文化課和通識教育,家庭教育才是培養孩子人格的關鍵!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 在學校的矛盾儘量自己解決

寄宿制的孩子大多還處於青春期,心理和人格還都不健全,很多時候易衝動,和同齡人發生矛盾是很正常的。

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這是孩子之間的事情,況且小打小鬧也不是什麼大事,沒必要非得自己出面解決。而實際上,一方面,不管不顧容易觸發孩子的“敏感觸角”,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感覺,另一方面,也會消耗孩子對家長的信任。

  • 孩子剛開始住宿就要狠心,過了這一陣就好了

看過一個12歲寄宿孩子的日記:《想媽媽》,內容是這樣的:

已經是星期三了,我開始想媽媽了,不知道媽媽過得怎麼樣,真想回家看一看呀!有時候上課,心裡想著媽媽,眼淚就不聽話地流出來了,我怎麼也止不住,我想媽媽,眼淚也想媽媽。可是,如果讓別人看見我哭,別人會笑話我的,所以,我就趁衛生間沒有人的時候,趕緊到衛生間去哭。

可以看到,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的,他們無條件地信任自己的父母,懂事到怕父母擔心自己。這個時候,孩子是很希望聽見父母的迴應的,他們對父母的期盼很強烈。而父母這時候的狠心則恰好傷了孩子的心,打破了孩子所有的幻想。

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做:霍桑效應,也稱為“宣洩效應”,對於職場人來說,工作的過程就是積累壓力的過程,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若是不及時排解就會被壓垮。同樣,也可以用來解釋住宿的孩子,長時間積壓自己對家的想念,也會被壓垮。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哪些因素會導致孩子的不健康心理

  • 經常性的相聚和分別

在《重複的力量》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都知道,簡單的事情複雜做,就會變得不簡單。這其實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量的積累並無特別之處,這個過程是枯燥乏味的,甚至帶著一點“冒傻氣”的味道。可誰能否認,當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即將到達臨界值時,會不會產生難以估量的巨大能量呢?

高頻率的重複的相聚和分離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持續性的,一次兩次也許不以為然,可是次數多了,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家是暫時的,終究要分離。

這種錯覺會一直影響著孩子,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缺乏對家的正確認知。

  • 問題不能第一時間解決

因為距離的限制,導致孩子和家長的溝通存在較大的“反應時間”,時間過去了,孩子的熱情褪去,問題會因為時間淡去,家長在孩子心中的“依賴”就會隨之減淡,親情的紐帶也會鬆懈。

"

龍應臺的《目送》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雖然不想放手,但是在人生這段旅程中,父母和孩子終究要漸行漸遠,孩子終究要獨立,要有自己的生活。

那這就意味著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而早早放手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放手是肯定要的,但是過早的放手只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反作用。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近些年來,寄宿制私立學校興起,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樣的環境裡面“磨練”。在我接觸的父母中,大都有著這樣的共識:孩子吃點苦好,正好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

在這裡我也要指出一個誤區:寄宿≠自理能力。

專家認為,3~6歲是孩子獨立意識成長最快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孩子過分依賴家長,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僅沒有獨立性,也很難有所作為。

很多家長在這一時期沒有花費心思,卻想著等孩子步入初中高中後,依靠寄宿學校嚴格的規定來“塑造”一個“獨立”的孩子,殊不知,這是在拿孩子的健康成長做交換。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寄宿制

都說孩子的個性是繽紛多彩的,世界上沒有同樣的兩片樹葉,也沒有性格完全一樣的兩個人。而寄宿學校的規定是死的,他不會因為每個人的獨特性而制定專屬的教育方案,也無法做到像家長般一對一地因材施教。

這就導致一個現象:一定會有一部分學生並不適應於這套管理和教育方式,從而違揹他們的天性,對性格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

姚明上小學時,成績一般,在父母的鼓勵下,考到了城裡的一所重點高中。然而進校之後,姚明和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愛打籃球的愛好也在逐漸拋棄,性格變得內向、不自信。而姚明的父母意識到這一切後,選擇離開重點高中,轉向以體育為特色的普通中學。幾年後,被城市青年隊錄取,之後加入上海隊,最後被國家隊錄取,加入美國火箭隊,成為世界水平的籃球明星。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姚明成功的關鍵在於其父母的“因材施教”,不用一成不變的思維和道路限制孩子。而寄宿學校則恰好相反,在這裡你不會有優待,不會被特殊照顧,吃同一種飯,使用同一種教育方式。

  • 研究表明,這幾種孩子不適合寄宿學校

①年齡過小

伊曼努爾.康德在《關於教育的思考》中說過:“如果一個人在年幼的時候曾被無故拋棄,那麼野蠻孤僻的個性將伴隨他一生。”

北京師範大學前教育研究所專家震力巖教授認為:在家裡同樣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剛上小學或初中的孩子社會性格沒有完全形成,這麼早讓她離開家,不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安全感容易缺失。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②性格內向不愛說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在渝出席全球通vip大講堂時建議:性格內向的孩子更不適合寄宿,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住宿,也一定要注意和孩子的溝通。

③情感太過細膩的孩子

有些孩子天性就比別的孩子思考的更多,想得更多,寄宿學校的不確定性更多,需要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情況很多。情感太過細膩的孩子容易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隱藏情感”,而這種孩子一般會將內心的“小九九”隱藏起來,容易導致內向性格。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幾種不健康表現:

  • 性格孤僻
  • 缺乏安全感,產生孤獨感
  • 容易自我放棄、放縱,養成不良習慣
  • 不利於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交流,愈發叛逆
  • 自我保護意識太強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家長對寄宿的誤區(劃重點!):

  • 去了學校就要完全放手

很多家長都有著這樣一個共識:孩子去了學校,就要放心地把他交給老師,有這麼多同學陪著,應該沒什麼大事。

然而事實正好相反,這其實是家長“不負責任”、“推卸責任”的表現。教育無小事,家庭教育更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缺失了這一環,孩子的成長必定是有缺憾的。學校教育更注重孩子的文化課和通識教育,家庭教育才是培養孩子人格的關鍵!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 在學校的矛盾儘量自己解決

寄宿制的孩子大多還處於青春期,心理和人格還都不健全,很多時候易衝動,和同齡人發生矛盾是很正常的。

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這是孩子之間的事情,況且小打小鬧也不是什麼大事,沒必要非得自己出面解決。而實際上,一方面,不管不顧容易觸發孩子的“敏感觸角”,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感覺,另一方面,也會消耗孩子對家長的信任。

  • 孩子剛開始住宿就要狠心,過了這一陣就好了

看過一個12歲寄宿孩子的日記:《想媽媽》,內容是這樣的:

已經是星期三了,我開始想媽媽了,不知道媽媽過得怎麼樣,真想回家看一看呀!有時候上課,心裡想著媽媽,眼淚就不聽話地流出來了,我怎麼也止不住,我想媽媽,眼淚也想媽媽。可是,如果讓別人看見我哭,別人會笑話我的,所以,我就趁衛生間沒有人的時候,趕緊到衛生間去哭。

可以看到,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的,他們無條件地信任自己的父母,懂事到怕父母擔心自己。這個時候,孩子是很希望聽見父母的迴應的,他們對父母的期盼很強烈。而父母這時候的狠心則恰好傷了孩子的心,打破了孩子所有的幻想。

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做:霍桑效應,也稱為“宣洩效應”,對於職場人來說,工作的過程就是積累壓力的過程,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若是不及時排解就會被壓垮。同樣,也可以用來解釋住宿的孩子,長時間積壓自己對家的想念,也會被壓垮。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哪些因素會導致孩子的不健康心理

  • 經常性的相聚和分別

在《重複的力量》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都知道,簡單的事情複雜做,就會變得不簡單。這其實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量的積累並無特別之處,這個過程是枯燥乏味的,甚至帶著一點“冒傻氣”的味道。可誰能否認,當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即將到達臨界值時,會不會產生難以估量的巨大能量呢?

高頻率的重複的相聚和分離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持續性的,一次兩次也許不以為然,可是次數多了,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家是暫時的,終究要分離。

這種錯覺會一直影響著孩子,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缺乏對家的正確認知。

  • 問題不能第一時間解決

因為距離的限制,導致孩子和家長的溝通存在較大的“反應時間”,時間過去了,孩子的熱情褪去,問題會因為時間淡去,家長在孩子心中的“依賴”就會隨之減淡,親情的紐帶也會鬆懈。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 怕給家裡添麻煩

尹建莉教授說:“孩子過早理解父母‘獨立生活’,會對其心靈造成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這種創傷程度,等同於成年人失去親人時所經歷的哀痛。我認為孩子在讀大學前都不應該寄宿。當然,我並不否認程度是隨著年齡遞減的。”

孩子住宿之後,會自然的形成這樣一種觀念:離開家之後,自己要獨立,能解決的事就不要麻煩家裡。其實細細想來,這種想法是很悲哀的,孩子的天真和懂事,有時正是讓人心疼的地方。

家長可以為孩子的寄宿生活做哪些準備?

1、提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兒童心理學》提出這樣一種理想的狀態:家庭對孩子的獨立性抱有足夠的支持,能夠與孩子保持積極的親子關係,同時孩子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自身能力的儲備。這樣,孩子不僅與家庭保持健康的交互關係,也能擁有主導自己生活的能力。

很多家庭的教育方式屬於“趕鴨子上架”,沒有提前規劃,更沒有給孩子一定的心理準備。自作主張給孩子安排好一切,卻唯獨沒有考慮到孩子本身。

2、瞭解孩子的心,別讓愛“徒有虛名”

楊雄說,有的家長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或因為自己工作繁忙經常出差,就硬生生把孩子送去住宿學校。結果,孩子因為適應不了住宿學校規範化管理的 集體生活,變得性格孤僻,怕人,嚴重的甚至患上抑鬱症。

問題就處在家長和孩子的思維差異上,家長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對孩子好”、“為孩子著想”的考慮。然而孩子只是想驗證父母是否真正關心自己。雙方的思維差異導致對愛的實施和理解出現錯位。

"

龍應臺的《目送》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雖然不想放手,但是在人生這段旅程中,父母和孩子終究要漸行漸遠,孩子終究要獨立,要有自己的生活。

那這就意味著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而早早放手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放手是肯定要的,但是過早的放手只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反作用。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近些年來,寄宿制私立學校興起,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樣的環境裡面“磨練”。在我接觸的父母中,大都有著這樣的共識:孩子吃點苦好,正好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

在這裡我也要指出一個誤區:寄宿≠自理能力。

專家認為,3~6歲是孩子獨立意識成長最快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孩子過分依賴家長,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僅沒有獨立性,也很難有所作為。

很多家長在這一時期沒有花費心思,卻想著等孩子步入初中高中後,依靠寄宿學校嚴格的規定來“塑造”一個“獨立”的孩子,殊不知,這是在拿孩子的健康成長做交換。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寄宿制

都說孩子的個性是繽紛多彩的,世界上沒有同樣的兩片樹葉,也沒有性格完全一樣的兩個人。而寄宿學校的規定是死的,他不會因為每個人的獨特性而制定專屬的教育方案,也無法做到像家長般一對一地因材施教。

這就導致一個現象:一定會有一部分學生並不適應於這套管理和教育方式,從而違揹他們的天性,對性格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

姚明上小學時,成績一般,在父母的鼓勵下,考到了城裡的一所重點高中。然而進校之後,姚明和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愛打籃球的愛好也在逐漸拋棄,性格變得內向、不自信。而姚明的父母意識到這一切後,選擇離開重點高中,轉向以體育為特色的普通中學。幾年後,被城市青年隊錄取,之後加入上海隊,最後被國家隊錄取,加入美國火箭隊,成為世界水平的籃球明星。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姚明成功的關鍵在於其父母的“因材施教”,不用一成不變的思維和道路限制孩子。而寄宿學校則恰好相反,在這裡你不會有優待,不會被特殊照顧,吃同一種飯,使用同一種教育方式。

  • 研究表明,這幾種孩子不適合寄宿學校

①年齡過小

伊曼努爾.康德在《關於教育的思考》中說過:“如果一個人在年幼的時候曾被無故拋棄,那麼野蠻孤僻的個性將伴隨他一生。”

北京師範大學前教育研究所專家震力巖教授認為:在家裡同樣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剛上小學或初中的孩子社會性格沒有完全形成,這麼早讓她離開家,不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安全感容易缺失。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②性格內向不愛說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在渝出席全球通vip大講堂時建議:性格內向的孩子更不適合寄宿,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住宿,也一定要注意和孩子的溝通。

③情感太過細膩的孩子

有些孩子天性就比別的孩子思考的更多,想得更多,寄宿學校的不確定性更多,需要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情況很多。情感太過細膩的孩子容易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隱藏情感”,而這種孩子一般會將內心的“小九九”隱藏起來,容易導致內向性格。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幾種不健康表現:

  • 性格孤僻
  • 缺乏安全感,產生孤獨感
  • 容易自我放棄、放縱,養成不良習慣
  • 不利於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交流,愈發叛逆
  • 自我保護意識太強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家長對寄宿的誤區(劃重點!):

  • 去了學校就要完全放手

很多家長都有著這樣一個共識:孩子去了學校,就要放心地把他交給老師,有這麼多同學陪著,應該沒什麼大事。

然而事實正好相反,這其實是家長“不負責任”、“推卸責任”的表現。教育無小事,家庭教育更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缺失了這一環,孩子的成長必定是有缺憾的。學校教育更注重孩子的文化課和通識教育,家庭教育才是培養孩子人格的關鍵!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 在學校的矛盾儘量自己解決

寄宿制的孩子大多還處於青春期,心理和人格還都不健全,很多時候易衝動,和同齡人發生矛盾是很正常的。

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這是孩子之間的事情,況且小打小鬧也不是什麼大事,沒必要非得自己出面解決。而實際上,一方面,不管不顧容易觸發孩子的“敏感觸角”,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感覺,另一方面,也會消耗孩子對家長的信任。

  • 孩子剛開始住宿就要狠心,過了這一陣就好了

看過一個12歲寄宿孩子的日記:《想媽媽》,內容是這樣的:

已經是星期三了,我開始想媽媽了,不知道媽媽過得怎麼樣,真想回家看一看呀!有時候上課,心裡想著媽媽,眼淚就不聽話地流出來了,我怎麼也止不住,我想媽媽,眼淚也想媽媽。可是,如果讓別人看見我哭,別人會笑話我的,所以,我就趁衛生間沒有人的時候,趕緊到衛生間去哭。

可以看到,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的,他們無條件地信任自己的父母,懂事到怕父母擔心自己。這個時候,孩子是很希望聽見父母的迴應的,他們對父母的期盼很強烈。而父母這時候的狠心則恰好傷了孩子的心,打破了孩子所有的幻想。

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做:霍桑效應,也稱為“宣洩效應”,對於職場人來說,工作的過程就是積累壓力的過程,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若是不及時排解就會被壓垮。同樣,也可以用來解釋住宿的孩子,長時間積壓自己對家的想念,也會被壓垮。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哪些因素會導致孩子的不健康心理

  • 經常性的相聚和分別

在《重複的力量》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都知道,簡單的事情複雜做,就會變得不簡單。這其實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量的積累並無特別之處,這個過程是枯燥乏味的,甚至帶著一點“冒傻氣”的味道。可誰能否認,當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即將到達臨界值時,會不會產生難以估量的巨大能量呢?

高頻率的重複的相聚和分離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持續性的,一次兩次也許不以為然,可是次數多了,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家是暫時的,終究要分離。

這種錯覺會一直影響著孩子,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缺乏對家的正確認知。

  • 問題不能第一時間解決

因為距離的限制,導致孩子和家長的溝通存在較大的“反應時間”,時間過去了,孩子的熱情褪去,問題會因為時間淡去,家長在孩子心中的“依賴”就會隨之減淡,親情的紐帶也會鬆懈。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 怕給家裡添麻煩

尹建莉教授說:“孩子過早理解父母‘獨立生活’,會對其心靈造成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這種創傷程度,等同於成年人失去親人時所經歷的哀痛。我認為孩子在讀大學前都不應該寄宿。當然,我並不否認程度是隨著年齡遞減的。”

孩子住宿之後,會自然的形成這樣一種觀念:離開家之後,自己要獨立,能解決的事就不要麻煩家裡。其實細細想來,這種想法是很悲哀的,孩子的天真和懂事,有時正是讓人心疼的地方。

家長可以為孩子的寄宿生活做哪些準備?

1、提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兒童心理學》提出這樣一種理想的狀態:家庭對孩子的獨立性抱有足夠的支持,能夠與孩子保持積極的親子關係,同時孩子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自身能力的儲備。這樣,孩子不僅與家庭保持健康的交互關係,也能擁有主導自己生活的能力。

很多家庭的教育方式屬於“趕鴨子上架”,沒有提前規劃,更沒有給孩子一定的心理準備。自作主張給孩子安排好一切,卻唯獨沒有考慮到孩子本身。

2、瞭解孩子的心,別讓愛“徒有虛名”

楊雄說,有的家長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或因為自己工作繁忙經常出差,就硬生生把孩子送去住宿學校。結果,孩子因為適應不了住宿學校規範化管理的 集體生活,變得性格孤僻,怕人,嚴重的甚至患上抑鬱症。

問題就處在家長和孩子的思維差異上,家長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對孩子好”、“為孩子著想”的考慮。然而孩子只是想驗證父母是否真正關心自己。雙方的思維差異導致對愛的實施和理解出現錯位。

心理學:住宿孩子易產生的問題,獨立背後是孩子無法言說的“痛”

父母這時候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思考問題,不要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也不要偏執地認為自己所做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才是首要任務。

3、學會表揚和認可孩子

美國現實主義詩人愛德華.卡明斯說:

一旦我們相信自己,我們就能用好奇心、求知慾、愉悅等一切能夠展現人類美好品質的體驗去冒險。

而孩子對自我的認同,最主要的來源之一就是表揚。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因為住宿而產生的自卑感和內向性格。

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要讓孩子在鼓勵中獲得關注和安全感,這對住宿生活必定是有益無害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