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香妮媽媽 2019-09-12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不久,因為一件事,宋媛媛與老公爭執了起來。幾個月前,他們為女兒報了一個繪畫班,因為他們發現,女兒似乎有點繪畫的天賦。可是上了繪畫班之後,他們卻發現女兒好像也沒有真對繪畫有多大的興趣,甚至有時候還會拒絕去上課,搞得爸爸很無奈,常常是在許諾了很多獎勵的前提下才讓女兒勉強去上課。

然而對於老公的這種做法,宋媛媛卻很不同意,她多次制止,認為老公的行為根本無法幫助女兒學好畫畫,反而會讓她養成壞習慣。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不久,因為一件事,宋媛媛與老公爭執了起來。幾個月前,他們為女兒報了一個繪畫班,因為他們發現,女兒似乎有點繪畫的天賦。可是上了繪畫班之後,他們卻發現女兒好像也沒有真對繪畫有多大的興趣,甚至有時候還會拒絕去上課,搞得爸爸很無奈,常常是在許諾了很多獎勵的前提下才讓女兒勉強去上課。

然而對於老公的這種做法,宋媛媛卻很不同意,她多次制止,認為老公的行為根本無法幫助女兒學好畫畫,反而會讓她養成壞習慣。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妻子的否定,讓老公很不開心,自己好不容易才讓女兒同意上課,正享受著成就感,妻子卻給他潑冷水。更讓他不忿的是,明明女兒很高興,她作為母親,非但不感到高興,反而試圖剝奪女兒的快樂。老公自以為得理,越說越有氣勢,搞得宋媛媛幾乎要氣得哭出來。

許多的家庭,也會存在宋媛媛家的這種情況,父母在育兒的具體細節上,常常出現分歧,這主要是因為兩個人的育兒理念不一樣。

但就宋媛媛家的這個案例來說,其實她的想法才是對的,而老公儘管自以為得理得勢,卻不見得就真對女兒好。像他那種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手段,往往會產生負面的效果。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不久,因為一件事,宋媛媛與老公爭執了起來。幾個月前,他們為女兒報了一個繪畫班,因為他們發現,女兒似乎有點繪畫的天賦。可是上了繪畫班之後,他們卻發現女兒好像也沒有真對繪畫有多大的興趣,甚至有時候還會拒絕去上課,搞得爸爸很無奈,常常是在許諾了很多獎勵的前提下才讓女兒勉強去上課。

然而對於老公的這種做法,宋媛媛卻很不同意,她多次制止,認為老公的行為根本無法幫助女兒學好畫畫,反而會讓她養成壞習慣。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妻子的否定,讓老公很不開心,自己好不容易才讓女兒同意上課,正享受著成就感,妻子卻給他潑冷水。更讓他不忿的是,明明女兒很高興,她作為母親,非但不感到高興,反而試圖剝奪女兒的快樂。老公自以為得理,越說越有氣勢,搞得宋媛媛幾乎要氣得哭出來。

許多的家庭,也會存在宋媛媛家的這種情況,父母在育兒的具體細節上,常常出現分歧,這主要是因為兩個人的育兒理念不一樣。

但就宋媛媛家的這個案例來說,其實她的想法才是對的,而老公儘管自以為得理得勢,卻不見得就真對女兒好。像他那種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手段,往往會產生負面的效果。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01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真的有效果嗎?

▶持續獎勵才能有持續的動力

事實上,如果父母總是傾向於使用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話,往往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那就是必須持續給予獎勵,孩子才能擁有持續的動力去學習。

而一旦獎勵停止的話,學習的動力也就減弱甚至消失了。事實上,這種獎勵往往還需要不斷地加碼才有效果,總有一天,獎勵會大到父母難以承受,或者覺得過分。

▶目標發生轉移

總是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原有的目標,轉而去追求更多的獎勵。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學習不再是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或者更熟練的技能,而是單純地為了獎勵,而這種情況,顯然不是父母的初衷,也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結果。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不久,因為一件事,宋媛媛與老公爭執了起來。幾個月前,他們為女兒報了一個繪畫班,因為他們發現,女兒似乎有點繪畫的天賦。可是上了繪畫班之後,他們卻發現女兒好像也沒有真對繪畫有多大的興趣,甚至有時候還會拒絕去上課,搞得爸爸很無奈,常常是在許諾了很多獎勵的前提下才讓女兒勉強去上課。

然而對於老公的這種做法,宋媛媛卻很不同意,她多次制止,認為老公的行為根本無法幫助女兒學好畫畫,反而會讓她養成壞習慣。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妻子的否定,讓老公很不開心,自己好不容易才讓女兒同意上課,正享受著成就感,妻子卻給他潑冷水。更讓他不忿的是,明明女兒很高興,她作為母親,非但不感到高興,反而試圖剝奪女兒的快樂。老公自以為得理,越說越有氣勢,搞得宋媛媛幾乎要氣得哭出來。

許多的家庭,也會存在宋媛媛家的這種情況,父母在育兒的具體細節上,常常出現分歧,這主要是因為兩個人的育兒理念不一樣。

但就宋媛媛家的這個案例來說,其實她的想法才是對的,而老公儘管自以為得理得勢,卻不見得就真對女兒好。像他那種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手段,往往會產生負面的效果。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01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真的有效果嗎?

▶持續獎勵才能有持續的動力

事實上,如果父母總是傾向於使用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話,往往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那就是必須持續給予獎勵,孩子才能擁有持續的動力去學習。

而一旦獎勵停止的話,學習的動力也就減弱甚至消失了。事實上,這種獎勵往往還需要不斷地加碼才有效果,總有一天,獎勵會大到父母難以承受,或者覺得過分。

▶目標發生轉移

總是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原有的目標,轉而去追求更多的獎勵。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學習不再是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或者更熟練的技能,而是單純地為了獎勵,而這種情況,顯然不是父母的初衷,也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結果。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孩子更愛計較得失

當孩子總能獲得獎勵的時候,他就會更在意每一項任務的得失,而不是享受任務本身。如此一來,以後孩子每做一件事,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獲得父母的獎勵,如果父母沒有提前許下承諾,孩子就會拒絕完成這些事,或者以非常消極的態度對待。所以說,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不但沒有真正的效果,反而會有很大的壞處。

看到這裡,相信你也會明白,像宋媛媛老公那樣,總是以獎勵來刺激女兒,讓她同意去上繪畫課,其實是不能真正幫助女兒學好畫畫的,因為女兒上繪畫課的目標已經從學好畫畫轉移到了從爸爸那裡獲取好處了。其實這種現象,在學術上還有一個專業的描述,叫做“德西效應”。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不久,因為一件事,宋媛媛與老公爭執了起來。幾個月前,他們為女兒報了一個繪畫班,因為他們發現,女兒似乎有點繪畫的天賦。可是上了繪畫班之後,他們卻發現女兒好像也沒有真對繪畫有多大的興趣,甚至有時候還會拒絕去上課,搞得爸爸很無奈,常常是在許諾了很多獎勵的前提下才讓女兒勉強去上課。

然而對於老公的這種做法,宋媛媛卻很不同意,她多次制止,認為老公的行為根本無法幫助女兒學好畫畫,反而會讓她養成壞習慣。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妻子的否定,讓老公很不開心,自己好不容易才讓女兒同意上課,正享受著成就感,妻子卻給他潑冷水。更讓他不忿的是,明明女兒很高興,她作為母親,非但不感到高興,反而試圖剝奪女兒的快樂。老公自以為得理,越說越有氣勢,搞得宋媛媛幾乎要氣得哭出來。

許多的家庭,也會存在宋媛媛家的這種情況,父母在育兒的具體細節上,常常出現分歧,這主要是因為兩個人的育兒理念不一樣。

但就宋媛媛家的這個案例來說,其實她的想法才是對的,而老公儘管自以為得理得勢,卻不見得就真對女兒好。像他那種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手段,往往會產生負面的效果。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01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真的有效果嗎?

▶持續獎勵才能有持續的動力

事實上,如果父母總是傾向於使用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話,往往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那就是必須持續給予獎勵,孩子才能擁有持續的動力去學習。

而一旦獎勵停止的話,學習的動力也就減弱甚至消失了。事實上,這種獎勵往往還需要不斷地加碼才有效果,總有一天,獎勵會大到父母難以承受,或者覺得過分。

▶目標發生轉移

總是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原有的目標,轉而去追求更多的獎勵。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學習不再是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或者更熟練的技能,而是單純地為了獎勵,而這種情況,顯然不是父母的初衷,也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結果。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孩子更愛計較得失

當孩子總能獲得獎勵的時候,他就會更在意每一項任務的得失,而不是享受任務本身。如此一來,以後孩子每做一件事,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獲得父母的獎勵,如果父母沒有提前許下承諾,孩子就會拒絕完成這些事,或者以非常消極的態度對待。所以說,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不但沒有真正的效果,反而會有很大的壞處。

看到這裡,相信你也會明白,像宋媛媛老公那樣,總是以獎勵來刺激女兒,讓她同意去上繪畫課,其實是不能真正幫助女兒學好畫畫的,因為女兒上繪畫課的目標已經從學好畫畫轉移到了從爸爸那裡獲取好處了。其實這種現象,在學術上還有一個專業的描述,叫做“德西效應”。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02什麼是“德西效應”?

這個效應是以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的名字命名的。因為這位心理學家在1971年做過一次著名的實驗,實驗內容是隨機挑選一些學生去解智力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第一階段,兩組學生都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智力題就可得到1美元的獎勵;對照組的學生仍無獎勵;

第三階段,給予學生們自由活動的時間,實驗組的學生繼續做題的人數明顯減少,而對照組的有更多學生繼續解題。

德西的實驗結果表明:當一個人進行的活動獲得內在報酬和外在報酬時,外在的獎勵是多此一舉,不但不會激發內在動力,反而會降低興趣和動力。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不久,因為一件事,宋媛媛與老公爭執了起來。幾個月前,他們為女兒報了一個繪畫班,因為他們發現,女兒似乎有點繪畫的天賦。可是上了繪畫班之後,他們卻發現女兒好像也沒有真對繪畫有多大的興趣,甚至有時候還會拒絕去上課,搞得爸爸很無奈,常常是在許諾了很多獎勵的前提下才讓女兒勉強去上課。

然而對於老公的這種做法,宋媛媛卻很不同意,她多次制止,認為老公的行為根本無法幫助女兒學好畫畫,反而會讓她養成壞習慣。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妻子的否定,讓老公很不開心,自己好不容易才讓女兒同意上課,正享受著成就感,妻子卻給他潑冷水。更讓他不忿的是,明明女兒很高興,她作為母親,非但不感到高興,反而試圖剝奪女兒的快樂。老公自以為得理,越說越有氣勢,搞得宋媛媛幾乎要氣得哭出來。

許多的家庭,也會存在宋媛媛家的這種情況,父母在育兒的具體細節上,常常出現分歧,這主要是因為兩個人的育兒理念不一樣。

但就宋媛媛家的這個案例來說,其實她的想法才是對的,而老公儘管自以為得理得勢,卻不見得就真對女兒好。像他那種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手段,往往會產生負面的效果。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01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真的有效果嗎?

▶持續獎勵才能有持續的動力

事實上,如果父母總是傾向於使用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話,往往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那就是必須持續給予獎勵,孩子才能擁有持續的動力去學習。

而一旦獎勵停止的話,學習的動力也就減弱甚至消失了。事實上,這種獎勵往往還需要不斷地加碼才有效果,總有一天,獎勵會大到父母難以承受,或者覺得過分。

▶目標發生轉移

總是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原有的目標,轉而去追求更多的獎勵。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學習不再是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或者更熟練的技能,而是單純地為了獎勵,而這種情況,顯然不是父母的初衷,也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結果。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孩子更愛計較得失

當孩子總能獲得獎勵的時候,他就會更在意每一項任務的得失,而不是享受任務本身。如此一來,以後孩子每做一件事,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獲得父母的獎勵,如果父母沒有提前許下承諾,孩子就會拒絕完成這些事,或者以非常消極的態度對待。所以說,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不但沒有真正的效果,反而會有很大的壞處。

看到這裡,相信你也會明白,像宋媛媛老公那樣,總是以獎勵來刺激女兒,讓她同意去上繪畫課,其實是不能真正幫助女兒學好畫畫的,因為女兒上繪畫課的目標已經從學好畫畫轉移到了從爸爸那裡獲取好處了。其實這種現象,在學術上還有一個專業的描述,叫做“德西效應”。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02什麼是“德西效應”?

這個效應是以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的名字命名的。因為這位心理學家在1971年做過一次著名的實驗,實驗內容是隨機挑選一些學生去解智力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第一階段,兩組學生都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智力題就可得到1美元的獎勵;對照組的學生仍無獎勵;

第三階段,給予學生們自由活動的時間,實驗組的學生繼續做題的人數明顯減少,而對照組的有更多學生繼續解題。

德西的實驗結果表明:當一個人進行的活動獲得內在報酬和外在報酬時,外在的獎勵是多此一舉,不但不會激發內在動力,反而會降低興趣和動力。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原始動力減弱

有這樣一則故事,講的是有一位老人在屋子裡休息,而附近的小孩子喜歡用石頭踢他家外面的垃圾桶,實在吵得受不了了,老人便在孩子們踢垃圾桶的時候,對他們說:“你們踢垃圾桶的聲音真好聽,這樣吧,誰踢得最大聲,我就獎勵他20美分。”孩子們聽了雖然有些不理解,但是都爭先恐後地去踢垃圾桶,老人也如約付給他們錢。

第二天也是如此,到了第三天,老人說最近我手頭緊,不能給20美分了,就給10美分,你們繼續踢行不行?”孩子們雖然有些不情願,卻也還是繼續踢垃圾桶拿了10美分。

第四天降到了5美分,到了第五天,老人說:“孩子們,我沒錢了,要不你們免費給我踢垃圾桶吧。”而孩子們聽了,紛紛罷工:“想得美,沒錢我才不幹呢!”一溜煙地都散了。

老人摸摸鬍子,高興地回家休息。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不久,因為一件事,宋媛媛與老公爭執了起來。幾個月前,他們為女兒報了一個繪畫班,因為他們發現,女兒似乎有點繪畫的天賦。可是上了繪畫班之後,他們卻發現女兒好像也沒有真對繪畫有多大的興趣,甚至有時候還會拒絕去上課,搞得爸爸很無奈,常常是在許諾了很多獎勵的前提下才讓女兒勉強去上課。

然而對於老公的這種做法,宋媛媛卻很不同意,她多次制止,認為老公的行為根本無法幫助女兒學好畫畫,反而會讓她養成壞習慣。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妻子的否定,讓老公很不開心,自己好不容易才讓女兒同意上課,正享受著成就感,妻子卻給他潑冷水。更讓他不忿的是,明明女兒很高興,她作為母親,非但不感到高興,反而試圖剝奪女兒的快樂。老公自以為得理,越說越有氣勢,搞得宋媛媛幾乎要氣得哭出來。

許多的家庭,也會存在宋媛媛家的這種情況,父母在育兒的具體細節上,常常出現分歧,這主要是因為兩個人的育兒理念不一樣。

但就宋媛媛家的這個案例來說,其實她的想法才是對的,而老公儘管自以為得理得勢,卻不見得就真對女兒好。像他那種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手段,往往會產生負面的效果。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01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真的有效果嗎?

▶持續獎勵才能有持續的動力

事實上,如果父母總是傾向於使用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話,往往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那就是必須持續給予獎勵,孩子才能擁有持續的動力去學習。

而一旦獎勵停止的話,學習的動力也就減弱甚至消失了。事實上,這種獎勵往往還需要不斷地加碼才有效果,總有一天,獎勵會大到父母難以承受,或者覺得過分。

▶目標發生轉移

總是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原有的目標,轉而去追求更多的獎勵。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學習不再是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或者更熟練的技能,而是單純地為了獎勵,而這種情況,顯然不是父母的初衷,也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結果。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孩子更愛計較得失

當孩子總能獲得獎勵的時候,他就會更在意每一項任務的得失,而不是享受任務本身。如此一來,以後孩子每做一件事,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獲得父母的獎勵,如果父母沒有提前許下承諾,孩子就會拒絕完成這些事,或者以非常消極的態度對待。所以說,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不但沒有真正的效果,反而會有很大的壞處。

看到這裡,相信你也會明白,像宋媛媛老公那樣,總是以獎勵來刺激女兒,讓她同意去上繪畫課,其實是不能真正幫助女兒學好畫畫的,因為女兒上繪畫課的目標已經從學好畫畫轉移到了從爸爸那裡獲取好處了。其實這種現象,在學術上還有一個專業的描述,叫做“德西效應”。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02什麼是“德西效應”?

這個效應是以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的名字命名的。因為這位心理學家在1971年做過一次著名的實驗,實驗內容是隨機挑選一些學生去解智力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第一階段,兩組學生都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智力題就可得到1美元的獎勵;對照組的學生仍無獎勵;

第三階段,給予學生們自由活動的時間,實驗組的學生繼續做題的人數明顯減少,而對照組的有更多學生繼續解題。

德西的實驗結果表明:當一個人進行的活動獲得內在報酬和外在報酬時,外在的獎勵是多此一舉,不但不會激發內在動力,反而會降低興趣和動力。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原始動力減弱

有這樣一則故事,講的是有一位老人在屋子裡休息,而附近的小孩子喜歡用石頭踢他家外面的垃圾桶,實在吵得受不了了,老人便在孩子們踢垃圾桶的時候,對他們說:“你們踢垃圾桶的聲音真好聽,這樣吧,誰踢得最大聲,我就獎勵他20美分。”孩子們聽了雖然有些不理解,但是都爭先恐後地去踢垃圾桶,老人也如約付給他們錢。

第二天也是如此,到了第三天,老人說最近我手頭緊,不能給20美分了,就給10美分,你們繼續踢行不行?”孩子們雖然有些不情願,卻也還是繼續踢垃圾桶拿了10美分。

第四天降到了5美分,到了第五天,老人說:“孩子們,我沒錢了,要不你們免費給我踢垃圾桶吧。”而孩子們聽了,紛紛罷工:“想得美,沒錢我才不幹呢!”一溜煙地都散了。

老人摸摸鬍子,高興地回家休息。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可見當一個人在完成某項任務的時候,總是被投以獎勵,那麼他再次進行這項任務的時候,就會對獎勵有更高的需求。

一旦沒有了獎勵,甚至僅僅只是獎勵沒有加碼,都會讓孩子缺乏繼續完全任務的動力,儘管在最初,他對於這項任務很有興趣,也擁有足夠強的原始動力。一句話說就是,獎勵讓他的原始動力減弱,甚至失去了。

☞原始目標功利化

在上面,咱們已經分析過,如果一味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完成某項任務的話,就會讓他的任務目標發生轉移,孩子只想著如何獲得更多的獎勵,是為了獎勵而去完成這些任務的。如此一來,單純的原始目標就會變得更加功利化。

一旦出現功利化傾向,原始目標不但無法很好地實現,而且還會讓人變得更計較得失。以後在做其他事的時候,也會常常先從得失的角度去考慮,從而主動放棄很多機會。這樣的人,日後獲得成功的概率,自然也會小很多了。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不久,因為一件事,宋媛媛與老公爭執了起來。幾個月前,他們為女兒報了一個繪畫班,因為他們發現,女兒似乎有點繪畫的天賦。可是上了繪畫班之後,他們卻發現女兒好像也沒有真對繪畫有多大的興趣,甚至有時候還會拒絕去上課,搞得爸爸很無奈,常常是在許諾了很多獎勵的前提下才讓女兒勉強去上課。

然而對於老公的這種做法,宋媛媛卻很不同意,她多次制止,認為老公的行為根本無法幫助女兒學好畫畫,反而會讓她養成壞習慣。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妻子的否定,讓老公很不開心,自己好不容易才讓女兒同意上課,正享受著成就感,妻子卻給他潑冷水。更讓他不忿的是,明明女兒很高興,她作為母親,非但不感到高興,反而試圖剝奪女兒的快樂。老公自以為得理,越說越有氣勢,搞得宋媛媛幾乎要氣得哭出來。

許多的家庭,也會存在宋媛媛家的這種情況,父母在育兒的具體細節上,常常出現分歧,這主要是因為兩個人的育兒理念不一樣。

但就宋媛媛家的這個案例來說,其實她的想法才是對的,而老公儘管自以為得理得勢,卻不見得就真對女兒好。像他那種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手段,往往會產生負面的效果。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01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真的有效果嗎?

▶持續獎勵才能有持續的動力

事實上,如果父母總是傾向於使用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話,往往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那就是必須持續給予獎勵,孩子才能擁有持續的動力去學習。

而一旦獎勵停止的話,學習的動力也就減弱甚至消失了。事實上,這種獎勵往往還需要不斷地加碼才有效果,總有一天,獎勵會大到父母難以承受,或者覺得過分。

▶目標發生轉移

總是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原有的目標,轉而去追求更多的獎勵。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學習不再是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或者更熟練的技能,而是單純地為了獎勵,而這種情況,顯然不是父母的初衷,也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結果。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孩子更愛計較得失

當孩子總能獲得獎勵的時候,他就會更在意每一項任務的得失,而不是享受任務本身。如此一來,以後孩子每做一件事,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獲得父母的獎勵,如果父母沒有提前許下承諾,孩子就會拒絕完成這些事,或者以非常消極的態度對待。所以說,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不但沒有真正的效果,反而會有很大的壞處。

看到這裡,相信你也會明白,像宋媛媛老公那樣,總是以獎勵來刺激女兒,讓她同意去上繪畫課,其實是不能真正幫助女兒學好畫畫的,因為女兒上繪畫課的目標已經從學好畫畫轉移到了從爸爸那裡獲取好處了。其實這種現象,在學術上還有一個專業的描述,叫做“德西效應”。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02什麼是“德西效應”?

這個效應是以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的名字命名的。因為這位心理學家在1971年做過一次著名的實驗,實驗內容是隨機挑選一些學生去解智力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第一階段,兩組學生都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智力題就可得到1美元的獎勵;對照組的學生仍無獎勵;

第三階段,給予學生們自由活動的時間,實驗組的學生繼續做題的人數明顯減少,而對照組的有更多學生繼續解題。

德西的實驗結果表明:當一個人進行的活動獲得內在報酬和外在報酬時,外在的獎勵是多此一舉,不但不會激發內在動力,反而會降低興趣和動力。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原始動力減弱

有這樣一則故事,講的是有一位老人在屋子裡休息,而附近的小孩子喜歡用石頭踢他家外面的垃圾桶,實在吵得受不了了,老人便在孩子們踢垃圾桶的時候,對他們說:“你們踢垃圾桶的聲音真好聽,這樣吧,誰踢得最大聲,我就獎勵他20美分。”孩子們聽了雖然有些不理解,但是都爭先恐後地去踢垃圾桶,老人也如約付給他們錢。

第二天也是如此,到了第三天,老人說最近我手頭緊,不能給20美分了,就給10美分,你們繼續踢行不行?”孩子們雖然有些不情願,卻也還是繼續踢垃圾桶拿了10美分。

第四天降到了5美分,到了第五天,老人說:“孩子們,我沒錢了,要不你們免費給我踢垃圾桶吧。”而孩子們聽了,紛紛罷工:“想得美,沒錢我才不幹呢!”一溜煙地都散了。

老人摸摸鬍子,高興地回家休息。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可見當一個人在完成某項任務的時候,總是被投以獎勵,那麼他再次進行這項任務的時候,就會對獎勵有更高的需求。

一旦沒有了獎勵,甚至僅僅只是獎勵沒有加碼,都會讓孩子缺乏繼續完全任務的動力,儘管在最初,他對於這項任務很有興趣,也擁有足夠強的原始動力。一句話說就是,獎勵讓他的原始動力減弱,甚至失去了。

☞原始目標功利化

在上面,咱們已經分析過,如果一味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完成某項任務的話,就會讓他的任務目標發生轉移,孩子只想著如何獲得更多的獎勵,是為了獎勵而去完成這些任務的。如此一來,單純的原始目標就會變得更加功利化。

一旦出現功利化傾向,原始目標不但無法很好地實現,而且還會讓人變得更計較得失。以後在做其他事的時候,也會常常先從得失的角度去考慮,從而主動放棄很多機會。這樣的人,日後獲得成功的概率,自然也會小很多了。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由此可見,因為“德西效應”的存在,如果父母總是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話,不但不會有長遠的效果,反而可能對他的學習不利。那應該如何去做,才能避免德西效應的負面影響呢?


03孩子需要不是什麼獎勵,而是鼓勵

①讓孩子有充分的選擇權

要想讓孩子完成某項任務並取得真正的成果,首先得保證他們對此擁有足夠強原始動力,這就需要孩子對這項任務有充分的興趣。所以說,家長最好是能夠讓孩子更多地自主選擇,而少去代替他們做出選擇。一般來說,孩子自己選的,興趣會更充足,原始動力也會更強。

②明確任務的意義

不少孩子儘管對某項任務表現得很有興趣,動力也很足,但是對於任務的意義卻不太明確。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及時地告知他們任務的意義,這樣可以讓動力變得更強,更容易持續,同時也不容易發生任務目標的轉移。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不久,因為一件事,宋媛媛與老公爭執了起來。幾個月前,他們為女兒報了一個繪畫班,因為他們發現,女兒似乎有點繪畫的天賦。可是上了繪畫班之後,他們卻發現女兒好像也沒有真對繪畫有多大的興趣,甚至有時候還會拒絕去上課,搞得爸爸很無奈,常常是在許諾了很多獎勵的前提下才讓女兒勉強去上課。

然而對於老公的這種做法,宋媛媛卻很不同意,她多次制止,認為老公的行為根本無法幫助女兒學好畫畫,反而會讓她養成壞習慣。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妻子的否定,讓老公很不開心,自己好不容易才讓女兒同意上課,正享受著成就感,妻子卻給他潑冷水。更讓他不忿的是,明明女兒很高興,她作為母親,非但不感到高興,反而試圖剝奪女兒的快樂。老公自以為得理,越說越有氣勢,搞得宋媛媛幾乎要氣得哭出來。

許多的家庭,也會存在宋媛媛家的這種情況,父母在育兒的具體細節上,常常出現分歧,這主要是因為兩個人的育兒理念不一樣。

但就宋媛媛家的這個案例來說,其實她的想法才是對的,而老公儘管自以為得理得勢,卻不見得就真對女兒好。像他那種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手段,往往會產生負面的效果。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01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真的有效果嗎?

▶持續獎勵才能有持續的動力

事實上,如果父母總是傾向於使用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話,往往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那就是必須持續給予獎勵,孩子才能擁有持續的動力去學習。

而一旦獎勵停止的話,學習的動力也就減弱甚至消失了。事實上,這種獎勵往往還需要不斷地加碼才有效果,總有一天,獎勵會大到父母難以承受,或者覺得過分。

▶目標發生轉移

總是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原有的目標,轉而去追求更多的獎勵。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學習不再是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或者更熟練的技能,而是單純地為了獎勵,而這種情況,顯然不是父母的初衷,也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結果。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孩子更愛計較得失

當孩子總能獲得獎勵的時候,他就會更在意每一項任務的得失,而不是享受任務本身。如此一來,以後孩子每做一件事,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獲得父母的獎勵,如果父母沒有提前許下承諾,孩子就會拒絕完成這些事,或者以非常消極的態度對待。所以說,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不但沒有真正的效果,反而會有很大的壞處。

看到這裡,相信你也會明白,像宋媛媛老公那樣,總是以獎勵來刺激女兒,讓她同意去上繪畫課,其實是不能真正幫助女兒學好畫畫的,因為女兒上繪畫課的目標已經從學好畫畫轉移到了從爸爸那裡獲取好處了。其實這種現象,在學術上還有一個專業的描述,叫做“德西效應”。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02什麼是“德西效應”?

這個效應是以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的名字命名的。因為這位心理學家在1971年做過一次著名的實驗,實驗內容是隨機挑選一些學生去解智力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第一階段,兩組學生都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智力題就可得到1美元的獎勵;對照組的學生仍無獎勵;

第三階段,給予學生們自由活動的時間,實驗組的學生繼續做題的人數明顯減少,而對照組的有更多學生繼續解題。

德西的實驗結果表明:當一個人進行的活動獲得內在報酬和外在報酬時,外在的獎勵是多此一舉,不但不會激發內在動力,反而會降低興趣和動力。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原始動力減弱

有這樣一則故事,講的是有一位老人在屋子裡休息,而附近的小孩子喜歡用石頭踢他家外面的垃圾桶,實在吵得受不了了,老人便在孩子們踢垃圾桶的時候,對他們說:“你們踢垃圾桶的聲音真好聽,這樣吧,誰踢得最大聲,我就獎勵他20美分。”孩子們聽了雖然有些不理解,但是都爭先恐後地去踢垃圾桶,老人也如約付給他們錢。

第二天也是如此,到了第三天,老人說最近我手頭緊,不能給20美分了,就給10美分,你們繼續踢行不行?”孩子們雖然有些不情願,卻也還是繼續踢垃圾桶拿了10美分。

第四天降到了5美分,到了第五天,老人說:“孩子們,我沒錢了,要不你們免費給我踢垃圾桶吧。”而孩子們聽了,紛紛罷工:“想得美,沒錢我才不幹呢!”一溜煙地都散了。

老人摸摸鬍子,高興地回家休息。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可見當一個人在完成某項任務的時候,總是被投以獎勵,那麼他再次進行這項任務的時候,就會對獎勵有更高的需求。

一旦沒有了獎勵,甚至僅僅只是獎勵沒有加碼,都會讓孩子缺乏繼續完全任務的動力,儘管在最初,他對於這項任務很有興趣,也擁有足夠強的原始動力。一句話說就是,獎勵讓他的原始動力減弱,甚至失去了。

☞原始目標功利化

在上面,咱們已經分析過,如果一味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完成某項任務的話,就會讓他的任務目標發生轉移,孩子只想著如何獲得更多的獎勵,是為了獎勵而去完成這些任務的。如此一來,單純的原始目標就會變得更加功利化。

一旦出現功利化傾向,原始目標不但無法很好地實現,而且還會讓人變得更計較得失。以後在做其他事的時候,也會常常先從得失的角度去考慮,從而主動放棄很多機會。這樣的人,日後獲得成功的概率,自然也會小很多了。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由此可見,因為“德西效應”的存在,如果父母總是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話,不但不會有長遠的效果,反而可能對他的學習不利。那應該如何去做,才能避免德西效應的負面影響呢?


03孩子需要不是什麼獎勵,而是鼓勵

①讓孩子有充分的選擇權

要想讓孩子完成某項任務並取得真正的成果,首先得保證他們對此擁有足夠強原始動力,這就需要孩子對這項任務有充分的興趣。所以說,家長最好是能夠讓孩子更多地自主選擇,而少去代替他們做出選擇。一般來說,孩子自己選的,興趣會更充足,原始動力也會更強。

②明確任務的意義

不少孩子儘管對某項任務表現得很有興趣,動力也很足,但是對於任務的意義卻不太明確。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及時地告知他們任務的意義,這樣可以讓動力變得更強,更容易持續,同時也不容易發生任務目標的轉移。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③更多地獎勵過程

很多父母對孩子獎勵,往往是在任務的開頭,或者結尾,這其實是不太好的,通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這很容易產生“德西效應”。如果父母改變獎勵的策略,更多地在孩子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進行獎勵,則可以適當地避免這種效應,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其實有的時候,孩子需要的並不是什麼獎勵,而是鼓勵。往往父母的幾句鼓勵,就可以極大地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產生更強的動力。所以父母們應該多做變通,採用更好的方法來促進孩子學習,而不是總是用獎勵去刺激。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不久,因為一件事,宋媛媛與老公爭執了起來。幾個月前,他們為女兒報了一個繪畫班,因為他們發現,女兒似乎有點繪畫的天賦。可是上了繪畫班之後,他們卻發現女兒好像也沒有真對繪畫有多大的興趣,甚至有時候還會拒絕去上課,搞得爸爸很無奈,常常是在許諾了很多獎勵的前提下才讓女兒勉強去上課。

然而對於老公的這種做法,宋媛媛卻很不同意,她多次制止,認為老公的行為根本無法幫助女兒學好畫畫,反而會讓她養成壞習慣。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妻子的否定,讓老公很不開心,自己好不容易才讓女兒同意上課,正享受著成就感,妻子卻給他潑冷水。更讓他不忿的是,明明女兒很高興,她作為母親,非但不感到高興,反而試圖剝奪女兒的快樂。老公自以為得理,越說越有氣勢,搞得宋媛媛幾乎要氣得哭出來。

許多的家庭,也會存在宋媛媛家的這種情況,父母在育兒的具體細節上,常常出現分歧,這主要是因為兩個人的育兒理念不一樣。

但就宋媛媛家的這個案例來說,其實她的想法才是對的,而老公儘管自以為得理得勢,卻不見得就真對女兒好。像他那種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手段,往往會產生負面的效果。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01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真的有效果嗎?

▶持續獎勵才能有持續的動力

事實上,如果父母總是傾向於使用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話,往往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那就是必須持續給予獎勵,孩子才能擁有持續的動力去學習。

而一旦獎勵停止的話,學習的動力也就減弱甚至消失了。事實上,這種獎勵往往還需要不斷地加碼才有效果,總有一天,獎勵會大到父母難以承受,或者覺得過分。

▶目標發生轉移

總是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原有的目標,轉而去追求更多的獎勵。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學習不再是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或者更熟練的技能,而是單純地為了獎勵,而這種情況,顯然不是父母的初衷,也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結果。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孩子更愛計較得失

當孩子總能獲得獎勵的時候,他就會更在意每一項任務的得失,而不是享受任務本身。如此一來,以後孩子每做一件事,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獲得父母的獎勵,如果父母沒有提前許下承諾,孩子就會拒絕完成這些事,或者以非常消極的態度對待。所以說,單純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不但沒有真正的效果,反而會有很大的壞處。

看到這裡,相信你也會明白,像宋媛媛老公那樣,總是以獎勵來刺激女兒,讓她同意去上繪畫課,其實是不能真正幫助女兒學好畫畫的,因為女兒上繪畫課的目標已經從學好畫畫轉移到了從爸爸那裡獲取好處了。其實這種現象,在學術上還有一個專業的描述,叫做“德西效應”。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02什麼是“德西效應”?

這個效應是以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的名字命名的。因為這位心理學家在1971年做過一次著名的實驗,實驗內容是隨機挑選一些學生去解智力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第一階段,兩組學生都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智力題就可得到1美元的獎勵;對照組的學生仍無獎勵;

第三階段,給予學生們自由活動的時間,實驗組的學生繼續做題的人數明顯減少,而對照組的有更多學生繼續解題。

德西的實驗結果表明:當一個人進行的活動獲得內在報酬和外在報酬時,外在的獎勵是多此一舉,不但不會激發內在動力,反而會降低興趣和動力。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原始動力減弱

有這樣一則故事,講的是有一位老人在屋子裡休息,而附近的小孩子喜歡用石頭踢他家外面的垃圾桶,實在吵得受不了了,老人便在孩子們踢垃圾桶的時候,對他們說:“你們踢垃圾桶的聲音真好聽,這樣吧,誰踢得最大聲,我就獎勵他20美分。”孩子們聽了雖然有些不理解,但是都爭先恐後地去踢垃圾桶,老人也如約付給他們錢。

第二天也是如此,到了第三天,老人說最近我手頭緊,不能給20美分了,就給10美分,你們繼續踢行不行?”孩子們雖然有些不情願,卻也還是繼續踢垃圾桶拿了10美分。

第四天降到了5美分,到了第五天,老人說:“孩子們,我沒錢了,要不你們免費給我踢垃圾桶吧。”而孩子們聽了,紛紛罷工:“想得美,沒錢我才不幹呢!”一溜煙地都散了。

老人摸摸鬍子,高興地回家休息。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可見當一個人在完成某項任務的時候,總是被投以獎勵,那麼他再次進行這項任務的時候,就會對獎勵有更高的需求。

一旦沒有了獎勵,甚至僅僅只是獎勵沒有加碼,都會讓孩子缺乏繼續完全任務的動力,儘管在最初,他對於這項任務很有興趣,也擁有足夠強的原始動力。一句話說就是,獎勵讓他的原始動力減弱,甚至失去了。

☞原始目標功利化

在上面,咱們已經分析過,如果一味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完成某項任務的話,就會讓他的任務目標發生轉移,孩子只想著如何獲得更多的獎勵,是為了獎勵而去完成這些任務的。如此一來,單純的原始目標就會變得更加功利化。

一旦出現功利化傾向,原始目標不但無法很好地實現,而且還會讓人變得更計較得失。以後在做其他事的時候,也會常常先從得失的角度去考慮,從而主動放棄很多機會。這樣的人,日後獲得成功的概率,自然也會小很多了。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由此可見,因為“德西效應”的存在,如果父母總是以獎勵來促進孩子學習的話,不但不會有長遠的效果,反而可能對他的學習不利。那應該如何去做,才能避免德西效應的負面影響呢?


03孩子需要不是什麼獎勵,而是鼓勵

①讓孩子有充分的選擇權

要想讓孩子完成某項任務並取得真正的成果,首先得保證他們對此擁有足夠強原始動力,這就需要孩子對這項任務有充分的興趣。所以說,家長最好是能夠讓孩子更多地自主選擇,而少去代替他們做出選擇。一般來說,孩子自己選的,興趣會更充足,原始動力也會更強。

②明確任務的意義

不少孩子儘管對某項任務表現得很有興趣,動力也很足,但是對於任務的意義卻不太明確。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及時地告知他們任務的意義,這樣可以讓動力變得更強,更容易持續,同時也不容易發生任務目標的轉移。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③更多地獎勵過程

很多父母對孩子獎勵,往往是在任務的開頭,或者結尾,這其實是不太好的,通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這很容易產生“德西效應”。如果父母改變獎勵的策略,更多地在孩子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進行獎勵,則可以適當地避免這種效應,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其實有的時候,孩子需要的並不是什麼獎勵,而是鼓勵。往往父母的幾句鼓勵,就可以極大地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產生更強的動力。所以父母們應該多做變通,採用更好的方法來促進孩子學習,而不是總是用獎勵去刺激。

孩子學習沒動力?可能你總是把獎勵作為目標,謹防“德西效應”

你有沒有為了讓孩子完成任務而不斷地給他進行獎勵?當你這樣做了之後,又有怎樣的效果?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

————————

我是香妮媽媽,有一個3歲的女兒。

育兒就像一場沒有止境的修行,一邊教子一邊學習。

歡迎點關注,瞭解更多育兒小知識和經驗,一起輕鬆帶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