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戰勝焦慮,孩子才能輕裝上陣,成為更好的自己

1、

中國有句老話,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只是這種計深遠,一不小心就會過了頭,變成焦慮。

家長戰勝焦慮,孩子才能輕裝上陣,成為更好的自己

孩子只不過是一次考試沒考好,家長就頭皮發麻:糟糕,孩子成績這麼差,以後小升初、中考高考出問題就完了……

我的一個朋友女兒才兩歲,這個媽媽就開始對這個孩子說,你這麼笨,將來可怎麼辦啊?

其實焦慮很多時候和孩子無關,而是家長本身的一種狀態。

適當的焦慮會讓家長更加有行動力,給孩子更多的指導和陪伴,但是過度的焦慮就會導致盲目和高壓控制,只會讓孩子揹負更多壓力,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

由於過度焦慮,家長看著孩子閒著就難受,傾向於給孩子佈置額外的作業,或者是給孩子報很多自己認為有用、而不是孩子真心喜歡的補習班,或者是全部包辦、剝奪孩子試錯和獨立的機會……

家長戰勝焦慮,孩子才能輕裝上陣,成為更好的自己

女兒這次期末考試前一個星期,我想著已經好久沒有管孩子的作業了,於是心血來潮,準備幫女兒複習一下語文,把本學期的所有生字和詞語做下聽寫,結果女兒堅決不同意,和我說她們在學校裡已經練習過了,她已經都默熟了。

我和老公一致認為孩子是覺得作業量太大,想要偷懶。

在我的逼迫下,孩子不情不願的默了4課,全對。我忽然想到,也許孩子真的不是想偷懶或者撒謊,而是對自己有把握,於是懸崖勒馬,對孩子提出一個折中建議,抽默20個生詞,如果全對,我們就撤銷這次任務。

結果又全對,於是我灰溜溜和孩子道歉,宣佈不再幹涉她的複習,而由她自己負責,結果女兒果然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

從這件事情中,我想到,太多的時候,家長並不能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出發,而是生活在一個主觀臆想的世界裡,習慣了從惡意去揣測孩子,沒有辦法真正相信自己的孩子,而正是這種不信任和不理解,導致孩子情緒的反彈和學習效率低下。

新的問題出現了,新的焦慮又隨之而來,形成一輪一輪的惡性循環。

2、

家長戰勝焦慮,孩子才能輕裝上陣,成為更好的自己

焦慮,本質上是家長無法突破自身的侷限,缺乏資源的利用和整合能力,缺乏對孩子教育的方向和體系,所以只能跟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就會把更多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有出息,在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

比如傳說中的吼娃。陪孩子做作業的父母,看孩子彈琴的父母,本來可以是歲月靜好,現實卻經常是雞飛狗跳。

不就這麼點兒作業嗎?趕緊做完了就可以睡覺了!

這一段鋼琴是有點兒難,多練幾遍不就好了麼?為什麼磨磨唧唧不肯下功夫呢?

如果有了這樣的念頭,家長就無法接受孩子“平庸”的表現,覺得他不勤奮、沒毅力,就會對孩子的前途更加焦慮。

家長戰勝焦慮,孩子才能輕裝上陣,成為更好的自己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作業、鋼琴對於孩子的挫折,一點兒不比我們工作中的困難對我的挑戰小。

區別只是在於,和孩子相比,我們的能力更強,所以孩子遇到的那些困難,在我們看來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 但是如果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遇到的問題,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每個孩子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當孩子內在力量不足,也很容易磨蹭抱怨,出現情緒和成績的波動的時候,正是孩子需要家長幫助的時候。

如果家長心態比較平和,和孩子一起坐下來,瞭解一下究竟是哪個細節出了問題,是概念不清還是練習不夠,再幫助孩子疏導一下情緒和心理問題,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如果家長過分焦慮,就會草木皆兵,忙著下定論指責否定孩子,或者馬上給給孩子報一個補習班,把孩子交給補習班老師,這樣就掩蓋了真正的問題,失去了解決問題的時機。

2、

焦慮也是來源於比較。

家長戰勝焦慮,孩子才能輕裝上陣,成為更好的自己

現在的社會崇尚競爭,在過分強調優勝劣汰的環境中,家長和孩子往往把贏、把超過別人當做目標,而忽略了孩子自身潛力和品質的發展。

看到別的家長晒娃,自己也會在私底下衡量比較一番,發現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好,就暗自高興;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別的孩子,就開始焦慮。

其實,每個父母想要呈現的,基本上都是孩子有優勢的一面,如果總用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孩子的優勢項目相比,就等於用孩子的短處去比較別人的長處,這樣的比較並不公平。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的生長環境不同,每個人資質和特質都不一樣。有的孩子對語言敏感些,有些孩子喜歡數學,有的孩子對藝術感興趣,而且,每個孩子各項能力的發育也有早一點晚一點的區別。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這樣橫向的比較也沒有意義。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守住自己的界限,不要用自己的情緒和結論去影響和定義孩子。

家長戰勝焦慮,孩子才能輕裝上陣,成為更好的自己

你焦慮孩子的前途,孩子也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內心充滿恐懼,變得亦步亦趨,害怕犯錯;而你越信任孩子,對孩子有信念、有耐心,給孩子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孩子就越會看到希望,注意到自己的光亮,就越有勇氣去展開和探索他自己的人生。

這是教育的悖論。

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念,相信孩子的潛力,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努力發展自身的優秀品質,也就是引導孩子和自己比,讓孩子追求每一天都能比昨天有所進步。

這樣孩子會越來越有自主性,也更容易在學習上得到成就感,才能走出“越努力、越沒有效率”的假學習的怪圈。

4、

家長戰勝焦慮,孩子才能輕裝上陣,成為更好的自己

其實,不管你怎樣焦慮,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 而且,如果家長過度焦慮,你就是在以一種消耗性的方式,影響孩子的認知和成長。

這些焦慮,大量的不客觀、不準確的比較,只會讓你過多地注意那些其實根本沒那麼重要的事情,給孩子帶來無法承受的壓力,對孩子的成長毫無裨益。

事實就是,大部分的你曾經很在意的指標,都不會對孩子的未來造成重大影響,孩子以後的選擇,遠沒有你想象得那麼沉重。

解除焦慮的根本方法不是重新控制,而是要解決控制慾。

對於孩子,我們要有天然的的敬畏——敬畏孩子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敬畏孩子成長的規律,天性和意願。

家長戰勝焦慮,孩子才能輕裝上陣,成為更好的自己

因為敬畏,我們守住自己的界限,不輕易對孩子下結論,因為敬畏,我們會給孩子更多的耐心,更多空間和試錯的機會,因為敬畏,我們選擇相信。

試著把一顆焦慮的心輕輕地放下,把自己的角色從指責者變成幫助者,用欣賞的眼光,給孩子提供鼓勵和支持,孩子才能輕裝上陣,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Photos, Maggie Lindema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