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不完美媽媽 玩具 發現佩奇 文章 牛奶 好孕達人說育兒 2019-08-30
"

孩子有乖孩子和熊孩子之分,而不少的熊孩子會讓家長很頭疼,因為熊孩子的一些行為實在是太讓家長擔驚受怕了。小張有一個8歲的兒子,兒子是獨生子,基本上是想要什麼會給什麼。一次,小張帶兒子逛超市,兒子看中了一件牛奶,這牛奶上有一個小豬配奇,兒子指著要買。但是小張認為家裡有很多牛奶沒有喝完,就沒有答應兒子的要求。可沒有想到的是,兒子到了晚上就離家出走,這可把小張擔心死了,還好最後在超市把兒子找回了。從此,小張再也不敢對兒子的要求說“不”了。可是,問題又來了,兒子越來越喜歡提一些無理的要求了,搞得小張不知如何是好。家長過分遷就孩子,就會像小張一樣,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

孩子有乖孩子和熊孩子之分,而不少的熊孩子會讓家長很頭疼,因為熊孩子的一些行為實在是太讓家長擔驚受怕了。小張有一個8歲的兒子,兒子是獨生子,基本上是想要什麼會給什麼。一次,小張帶兒子逛超市,兒子看中了一件牛奶,這牛奶上有一個小豬配奇,兒子指著要買。但是小張認為家裡有很多牛奶沒有喝完,就沒有答應兒子的要求。可沒有想到的是,兒子到了晚上就離家出走,這可把小張擔心死了,還好最後在超市把兒子找回了。從此,小張再也不敢對兒子的要求說“不”了。可是,問題又來了,兒子越來越喜歡提一些無理的要求了,搞得小張不知如何是好。家長過分遷就孩子,就會像小張一樣,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一、什麼樣的家長容易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1、過分溺愛孩子的家長

現在不少的家庭裡都是隻有一個孩子,對於獨生子女的照顧,很多的家長都是有什麼給什麼,就算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平時,家長工作再累,也不捨得讓孩子乾點家務活,怕孩子切菜傷著了,怕孩子的手弄髒了,總之家長就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什麼事都是自己來做,孩子過著衣食無憂,飯來張口的舒服生活,可是,這樣的孩子卻是缺少獨立性的。

當家長兩人回來晚了,或者加班到通宵,那麼,可以試想到孩子不會找水喝,不會弄點乾糧吃,就坐在沙發上等著門開,有人回來給他做吃的。可能當家長回來後,問起孩子吃東西了嗎,孩子可能會這樣回覆,你們沒有回來做吃的。其實,太溺愛孩子,讓孩子失去了獨立的能力,反而會更加依賴家長,沒有家長,就活不下去了。作為家長,不可能每時每刻都會陪在孩子的身邊,如果不能早點培養孩子的獨立的能力,那麼真的是會害到孩子的一生的。

"

孩子有乖孩子和熊孩子之分,而不少的熊孩子會讓家長很頭疼,因為熊孩子的一些行為實在是太讓家長擔驚受怕了。小張有一個8歲的兒子,兒子是獨生子,基本上是想要什麼會給什麼。一次,小張帶兒子逛超市,兒子看中了一件牛奶,這牛奶上有一個小豬配奇,兒子指著要買。但是小張認為家裡有很多牛奶沒有喝完,就沒有答應兒子的要求。可沒有想到的是,兒子到了晚上就離家出走,這可把小張擔心死了,還好最後在超市把兒子找回了。從此,小張再也不敢對兒子的要求說“不”了。可是,問題又來了,兒子越來越喜歡提一些無理的要求了,搞得小張不知如何是好。家長過分遷就孩子,就會像小張一樣,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一、什麼樣的家長容易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1、過分溺愛孩子的家長

現在不少的家庭裡都是隻有一個孩子,對於獨生子女的照顧,很多的家長都是有什麼給什麼,就算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平時,家長工作再累,也不捨得讓孩子乾點家務活,怕孩子切菜傷著了,怕孩子的手弄髒了,總之家長就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什麼事都是自己來做,孩子過著衣食無憂,飯來張口的舒服生活,可是,這樣的孩子卻是缺少獨立性的。

當家長兩人回來晚了,或者加班到通宵,那麼,可以試想到孩子不會找水喝,不會弄點乾糧吃,就坐在沙發上等著門開,有人回來給他做吃的。可能當家長回來後,問起孩子吃東西了嗎,孩子可能會這樣回覆,你們沒有回來做吃的。其實,太溺愛孩子,讓孩子失去了獨立的能力,反而會更加依賴家長,沒有家長,就活不下去了。作為家長,不可能每時每刻都會陪在孩子的身邊,如果不能早點培養孩子的獨立的能力,那麼真的是會害到孩子的一生的。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2、缺少主見的家長

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大,孩子開始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可能會喜歡畫畫,可能會想彈鋼琴,然後就央求家長給報這些興趣班。然而,家長準備給孩子報名的時候,突然一些朋友說孩子過早學這些課程,是浪費錢財,沒有必要跟孩子較認真。就這樣,家長不顧孩子的感受,不認真思考這些課程是不是應該值得報,就直接告訴孩子不可以學了。

其實,家長是孩子的教育者,應該多些為孩子的成長著想,哪些是對孩子有作用,哪些學習課程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改變,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而不是隻憑別人的一句閒話,就斷送了孩子的美好前程。或許,當家長拒絕了孩子的請求後,可能孩子從心底裡怨恨家長也不奇怪。然後,孩子會提更多的要求,並且會帶上,誰讓你不給報興趣班,那麼這個要求總的同意吧。因此,興趣班報不成了,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威脅家長的好藉口。

"

孩子有乖孩子和熊孩子之分,而不少的熊孩子會讓家長很頭疼,因為熊孩子的一些行為實在是太讓家長擔驚受怕了。小張有一個8歲的兒子,兒子是獨生子,基本上是想要什麼會給什麼。一次,小張帶兒子逛超市,兒子看中了一件牛奶,這牛奶上有一個小豬配奇,兒子指著要買。但是小張認為家裡有很多牛奶沒有喝完,就沒有答應兒子的要求。可沒有想到的是,兒子到了晚上就離家出走,這可把小張擔心死了,還好最後在超市把兒子找回了。從此,小張再也不敢對兒子的要求說“不”了。可是,問題又來了,兒子越來越喜歡提一些無理的要求了,搞得小張不知如何是好。家長過分遷就孩子,就會像小張一樣,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一、什麼樣的家長容易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1、過分溺愛孩子的家長

現在不少的家庭裡都是隻有一個孩子,對於獨生子女的照顧,很多的家長都是有什麼給什麼,就算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平時,家長工作再累,也不捨得讓孩子乾點家務活,怕孩子切菜傷著了,怕孩子的手弄髒了,總之家長就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什麼事都是自己來做,孩子過著衣食無憂,飯來張口的舒服生活,可是,這樣的孩子卻是缺少獨立性的。

當家長兩人回來晚了,或者加班到通宵,那麼,可以試想到孩子不會找水喝,不會弄點乾糧吃,就坐在沙發上等著門開,有人回來給他做吃的。可能當家長回來後,問起孩子吃東西了嗎,孩子可能會這樣回覆,你們沒有回來做吃的。其實,太溺愛孩子,讓孩子失去了獨立的能力,反而會更加依賴家長,沒有家長,就活不下去了。作為家長,不可能每時每刻都會陪在孩子的身邊,如果不能早點培養孩子的獨立的能力,那麼真的是會害到孩子的一生的。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2、缺少主見的家長

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大,孩子開始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可能會喜歡畫畫,可能會想彈鋼琴,然後就央求家長給報這些興趣班。然而,家長準備給孩子報名的時候,突然一些朋友說孩子過早學這些課程,是浪費錢財,沒有必要跟孩子較認真。就這樣,家長不顧孩子的感受,不認真思考這些課程是不是應該值得報,就直接告訴孩子不可以學了。

其實,家長是孩子的教育者,應該多些為孩子的成長著想,哪些是對孩子有作用,哪些學習課程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改變,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而不是隻憑別人的一句閒話,就斷送了孩子的美好前程。或許,當家長拒絕了孩子的請求後,可能孩子從心底裡怨恨家長也不奇怪。然後,孩子會提更多的要求,並且會帶上,誰讓你不給報興趣班,那麼這個要求總的同意吧。因此,興趣班報不成了,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威脅家長的好藉口。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這些家長容易受到孩子的“威脅”,最後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拆屋效應”。

二、什麼是拆屋效應

“拆屋效應”最早出現於魯迅先生《無聲的中國》的文章中,認為當屋子太暗時,人們不肯通過開天窗來提高亮度,但是如果有人說要拆掉屋頂時,那麼人們就會妥協開天窗了,對於這種心理效應被稱為拆屋效應。

曾有位學生犯了錯誤,遭到班主任的批評,回家後就離家出走了,過了幾天後被找了回來,班主任看到學生回來上課後,就沒有再追究學生的錯誤了。在這個小故事當中,孩子出走就是相當於是拆屋,學生之前犯的錯就是相當於開天窗,起初,班主任是無法接受的,可是當孩子選擇離家出走後,班主任顯得可以接受了。這就是拆屋效應。

"

孩子有乖孩子和熊孩子之分,而不少的熊孩子會讓家長很頭疼,因為熊孩子的一些行為實在是太讓家長擔驚受怕了。小張有一個8歲的兒子,兒子是獨生子,基本上是想要什麼會給什麼。一次,小張帶兒子逛超市,兒子看中了一件牛奶,這牛奶上有一個小豬配奇,兒子指著要買。但是小張認為家裡有很多牛奶沒有喝完,就沒有答應兒子的要求。可沒有想到的是,兒子到了晚上就離家出走,這可把小張擔心死了,還好最後在超市把兒子找回了。從此,小張再也不敢對兒子的要求說“不”了。可是,問題又來了,兒子越來越喜歡提一些無理的要求了,搞得小張不知如何是好。家長過分遷就孩子,就會像小張一樣,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一、什麼樣的家長容易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1、過分溺愛孩子的家長

現在不少的家庭裡都是隻有一個孩子,對於獨生子女的照顧,很多的家長都是有什麼給什麼,就算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平時,家長工作再累,也不捨得讓孩子乾點家務活,怕孩子切菜傷著了,怕孩子的手弄髒了,總之家長就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什麼事都是自己來做,孩子過著衣食無憂,飯來張口的舒服生活,可是,這樣的孩子卻是缺少獨立性的。

當家長兩人回來晚了,或者加班到通宵,那麼,可以試想到孩子不會找水喝,不會弄點乾糧吃,就坐在沙發上等著門開,有人回來給他做吃的。可能當家長回來後,問起孩子吃東西了嗎,孩子可能會這樣回覆,你們沒有回來做吃的。其實,太溺愛孩子,讓孩子失去了獨立的能力,反而會更加依賴家長,沒有家長,就活不下去了。作為家長,不可能每時每刻都會陪在孩子的身邊,如果不能早點培養孩子的獨立的能力,那麼真的是會害到孩子的一生的。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2、缺少主見的家長

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大,孩子開始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可能會喜歡畫畫,可能會想彈鋼琴,然後就央求家長給報這些興趣班。然而,家長準備給孩子報名的時候,突然一些朋友說孩子過早學這些課程,是浪費錢財,沒有必要跟孩子較認真。就這樣,家長不顧孩子的感受,不認真思考這些課程是不是應該值得報,就直接告訴孩子不可以學了。

其實,家長是孩子的教育者,應該多些為孩子的成長著想,哪些是對孩子有作用,哪些學習課程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改變,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而不是隻憑別人的一句閒話,就斷送了孩子的美好前程。或許,當家長拒絕了孩子的請求後,可能孩子從心底裡怨恨家長也不奇怪。然後,孩子會提更多的要求,並且會帶上,誰讓你不給報興趣班,那麼這個要求總的同意吧。因此,興趣班報不成了,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威脅家長的好藉口。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這些家長容易受到孩子的“威脅”,最後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拆屋效應”。

二、什麼是拆屋效應

“拆屋效應”最早出現於魯迅先生《無聲的中國》的文章中,認為當屋子太暗時,人們不肯通過開天窗來提高亮度,但是如果有人說要拆掉屋頂時,那麼人們就會妥協開天窗了,對於這種心理效應被稱為拆屋效應。

曾有位學生犯了錯誤,遭到班主任的批評,回家後就離家出走了,過了幾天後被找了回來,班主任看到學生回來上課後,就沒有再追究學生的錯誤了。在這個小故事當中,孩子出走就是相當於是拆屋,學生之前犯的錯就是相當於開天窗,起初,班主任是無法接受的,可是當孩子選擇離家出走後,班主任顯得可以接受了。這就是拆屋效應。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三、預防“拆屋效應”,避免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家長可以這樣做

1、用心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

其實,不管孩子做什麼事,都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長能多點耐心聽下孩子的想法,或許孩子就會告訴家長更多的為什麼。很多的孩子都不願意打針吃藥,但是如果家長能夠多問一句為什麼,可能家長就知道原來孩子不僅僅是為了怕疼,而是生病了希望能得到家長的陪伴,而不是壓迫他吃了藥,就忙自己的事去了。另外,有些孩子拉開抽屜時,不知道用力程度,把整個抽屜都拉出來,結果裡面的東西都被摔了。看到此時此景,大部分家長會馬上責罵孩子的行為,聽到責罵,孩子就會哇哇大哭起來。可是如果家長能耐住性子,問下孩子為什麼這麼用力,可能孩子會解釋出來,聽了孩子的來龍去脈之後,家長會欣賞孩子的童真,或許還會有些小感動,因為真誠而感動。

"

孩子有乖孩子和熊孩子之分,而不少的熊孩子會讓家長很頭疼,因為熊孩子的一些行為實在是太讓家長擔驚受怕了。小張有一個8歲的兒子,兒子是獨生子,基本上是想要什麼會給什麼。一次,小張帶兒子逛超市,兒子看中了一件牛奶,這牛奶上有一個小豬配奇,兒子指著要買。但是小張認為家裡有很多牛奶沒有喝完,就沒有答應兒子的要求。可沒有想到的是,兒子到了晚上就離家出走,這可把小張擔心死了,還好最後在超市把兒子找回了。從此,小張再也不敢對兒子的要求說“不”了。可是,問題又來了,兒子越來越喜歡提一些無理的要求了,搞得小張不知如何是好。家長過分遷就孩子,就會像小張一樣,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一、什麼樣的家長容易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1、過分溺愛孩子的家長

現在不少的家庭裡都是隻有一個孩子,對於獨生子女的照顧,很多的家長都是有什麼給什麼,就算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平時,家長工作再累,也不捨得讓孩子乾點家務活,怕孩子切菜傷著了,怕孩子的手弄髒了,總之家長就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什麼事都是自己來做,孩子過著衣食無憂,飯來張口的舒服生活,可是,這樣的孩子卻是缺少獨立性的。

當家長兩人回來晚了,或者加班到通宵,那麼,可以試想到孩子不會找水喝,不會弄點乾糧吃,就坐在沙發上等著門開,有人回來給他做吃的。可能當家長回來後,問起孩子吃東西了嗎,孩子可能會這樣回覆,你們沒有回來做吃的。其實,太溺愛孩子,讓孩子失去了獨立的能力,反而會更加依賴家長,沒有家長,就活不下去了。作為家長,不可能每時每刻都會陪在孩子的身邊,如果不能早點培養孩子的獨立的能力,那麼真的是會害到孩子的一生的。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2、缺少主見的家長

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大,孩子開始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可能會喜歡畫畫,可能會想彈鋼琴,然後就央求家長給報這些興趣班。然而,家長準備給孩子報名的時候,突然一些朋友說孩子過早學這些課程,是浪費錢財,沒有必要跟孩子較認真。就這樣,家長不顧孩子的感受,不認真思考這些課程是不是應該值得報,就直接告訴孩子不可以學了。

其實,家長是孩子的教育者,應該多些為孩子的成長著想,哪些是對孩子有作用,哪些學習課程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改變,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而不是隻憑別人的一句閒話,就斷送了孩子的美好前程。或許,當家長拒絕了孩子的請求後,可能孩子從心底裡怨恨家長也不奇怪。然後,孩子會提更多的要求,並且會帶上,誰讓你不給報興趣班,那麼這個要求總的同意吧。因此,興趣班報不成了,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威脅家長的好藉口。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這些家長容易受到孩子的“威脅”,最後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拆屋效應”。

二、什麼是拆屋效應

“拆屋效應”最早出現於魯迅先生《無聲的中國》的文章中,認為當屋子太暗時,人們不肯通過開天窗來提高亮度,但是如果有人說要拆掉屋頂時,那麼人們就會妥協開天窗了,對於這種心理效應被稱為拆屋效應。

曾有位學生犯了錯誤,遭到班主任的批評,回家後就離家出走了,過了幾天後被找了回來,班主任看到學生回來上課後,就沒有再追究學生的錯誤了。在這個小故事當中,孩子出走就是相當於是拆屋,學生之前犯的錯就是相當於開天窗,起初,班主任是無法接受的,可是當孩子選擇離家出走後,班主任顯得可以接受了。這就是拆屋效應。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三、預防“拆屋效應”,避免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家長可以這樣做

1、用心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

其實,不管孩子做什麼事,都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長能多點耐心聽下孩子的想法,或許孩子就會告訴家長更多的為什麼。很多的孩子都不願意打針吃藥,但是如果家長能夠多問一句為什麼,可能家長就知道原來孩子不僅僅是為了怕疼,而是生病了希望能得到家長的陪伴,而不是壓迫他吃了藥,就忙自己的事去了。另外,有些孩子拉開抽屜時,不知道用力程度,把整個抽屜都拉出來,結果裡面的東西都被摔了。看到此時此景,大部分家長會馬上責罵孩子的行為,聽到責罵,孩子就會哇哇大哭起來。可是如果家長能耐住性子,問下孩子為什麼這麼用力,可能孩子會解釋出來,聽了孩子的來龍去脈之後,家長會欣賞孩子的童真,或許還會有些小感動,因為真誠而感動。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2、轉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不可能像大人那樣這麼懂事,成長總需要一個過程,哭哭鬧鬧是常事,有時候會因為一個小玩具找不到了而哭得歇斯底里。這時候,如果家長能夠轉移孩子的傷心的事,或許能很快就會停止哭。所以,哄孩子還真的是要有一定的方法,孩子哭,不能直接喝止孩子不哭,如果是這樣,孩子哭得會更厲害。

3、告訴孩子自己的底線,並能堅守底線

孩子的認知還比較的淺,有些事情可能會不懂得分寸,對於家長的交待,忘記一次又一次。然而,家長看到孩子屢次犯這樣的錯誤,就會拿出家法來教育孩子。比如,有些孩子經常和小朋友放學了不直接回家吃飯,總是在外邊會逗留幾個小時,家長教育過,孩子還是照犯,那麼,家長就會嚴重懲罰孩子,有些會不給孩子吃飯,讓孩子捱餓一頓,讓孩子知道犯錯就要被懲罰的,所以下次就不會敢犯了。因此,家長可以一次原諒孩子,但不能次次都任由孩子胡來。

"

孩子有乖孩子和熊孩子之分,而不少的熊孩子會讓家長很頭疼,因為熊孩子的一些行為實在是太讓家長擔驚受怕了。小張有一個8歲的兒子,兒子是獨生子,基本上是想要什麼會給什麼。一次,小張帶兒子逛超市,兒子看中了一件牛奶,這牛奶上有一個小豬配奇,兒子指著要買。但是小張認為家裡有很多牛奶沒有喝完,就沒有答應兒子的要求。可沒有想到的是,兒子到了晚上就離家出走,這可把小張擔心死了,還好最後在超市把兒子找回了。從此,小張再也不敢對兒子的要求說“不”了。可是,問題又來了,兒子越來越喜歡提一些無理的要求了,搞得小張不知如何是好。家長過分遷就孩子,就會像小張一樣,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一、什麼樣的家長容易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1、過分溺愛孩子的家長

現在不少的家庭裡都是隻有一個孩子,對於獨生子女的照顧,很多的家長都是有什麼給什麼,就算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平時,家長工作再累,也不捨得讓孩子乾點家務活,怕孩子切菜傷著了,怕孩子的手弄髒了,總之家長就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什麼事都是自己來做,孩子過著衣食無憂,飯來張口的舒服生活,可是,這樣的孩子卻是缺少獨立性的。

當家長兩人回來晚了,或者加班到通宵,那麼,可以試想到孩子不會找水喝,不會弄點乾糧吃,就坐在沙發上等著門開,有人回來給他做吃的。可能當家長回來後,問起孩子吃東西了嗎,孩子可能會這樣回覆,你們沒有回來做吃的。其實,太溺愛孩子,讓孩子失去了獨立的能力,反而會更加依賴家長,沒有家長,就活不下去了。作為家長,不可能每時每刻都會陪在孩子的身邊,如果不能早點培養孩子的獨立的能力,那麼真的是會害到孩子的一生的。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2、缺少主見的家長

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大,孩子開始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可能會喜歡畫畫,可能會想彈鋼琴,然後就央求家長給報這些興趣班。然而,家長準備給孩子報名的時候,突然一些朋友說孩子過早學這些課程,是浪費錢財,沒有必要跟孩子較認真。就這樣,家長不顧孩子的感受,不認真思考這些課程是不是應該值得報,就直接告訴孩子不可以學了。

其實,家長是孩子的教育者,應該多些為孩子的成長著想,哪些是對孩子有作用,哪些學習課程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改變,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而不是隻憑別人的一句閒話,就斷送了孩子的美好前程。或許,當家長拒絕了孩子的請求後,可能孩子從心底裡怨恨家長也不奇怪。然後,孩子會提更多的要求,並且會帶上,誰讓你不給報興趣班,那麼這個要求總的同意吧。因此,興趣班報不成了,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威脅家長的好藉口。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這些家長容易受到孩子的“威脅”,最後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拆屋效應”。

二、什麼是拆屋效應

“拆屋效應”最早出現於魯迅先生《無聲的中國》的文章中,認為當屋子太暗時,人們不肯通過開天窗來提高亮度,但是如果有人說要拆掉屋頂時,那麼人們就會妥協開天窗了,對於這種心理效應被稱為拆屋效應。

曾有位學生犯了錯誤,遭到班主任的批評,回家後就離家出走了,過了幾天後被找了回來,班主任看到學生回來上課後,就沒有再追究學生的錯誤了。在這個小故事當中,孩子出走就是相當於是拆屋,學生之前犯的錯就是相當於開天窗,起初,班主任是無法接受的,可是當孩子選擇離家出走後,班主任顯得可以接受了。這就是拆屋效應。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三、預防“拆屋效應”,避免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家長可以這樣做

1、用心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

其實,不管孩子做什麼事,都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長能多點耐心聽下孩子的想法,或許孩子就會告訴家長更多的為什麼。很多的孩子都不願意打針吃藥,但是如果家長能夠多問一句為什麼,可能家長就知道原來孩子不僅僅是為了怕疼,而是生病了希望能得到家長的陪伴,而不是壓迫他吃了藥,就忙自己的事去了。另外,有些孩子拉開抽屜時,不知道用力程度,把整個抽屜都拉出來,結果裡面的東西都被摔了。看到此時此景,大部分家長會馬上責罵孩子的行為,聽到責罵,孩子就會哇哇大哭起來。可是如果家長能耐住性子,問下孩子為什麼這麼用力,可能孩子會解釋出來,聽了孩子的來龍去脈之後,家長會欣賞孩子的童真,或許還會有些小感動,因為真誠而感動。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2、轉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不可能像大人那樣這麼懂事,成長總需要一個過程,哭哭鬧鬧是常事,有時候會因為一個小玩具找不到了而哭得歇斯底里。這時候,如果家長能夠轉移孩子的傷心的事,或許能很快就會停止哭。所以,哄孩子還真的是要有一定的方法,孩子哭,不能直接喝止孩子不哭,如果是這樣,孩子哭得會更厲害。

3、告訴孩子自己的底線,並能堅守底線

孩子的認知還比較的淺,有些事情可能會不懂得分寸,對於家長的交待,忘記一次又一次。然而,家長看到孩子屢次犯這樣的錯誤,就會拿出家法來教育孩子。比如,有些孩子經常和小朋友放學了不直接回家吃飯,總是在外邊會逗留幾個小時,家長教育過,孩子還是照犯,那麼,家長就會嚴重懲罰孩子,有些會不給孩子吃飯,讓孩子捱餓一頓,讓孩子知道犯錯就要被懲罰的,所以下次就不會敢犯了。因此,家長可以一次原諒孩子,但不能次次都任由孩子胡來。

別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預防“拆屋效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好運達人碎碎念: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哭會鬧,也會提出各種的要求,而作為家長,不要過分溺愛孩子,事事滿足孩子的要求,家長需要有個底線,當孩子犯錯時,要正確引導孩子,這樣才能給孩子正確的教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