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軟溫暖的C孩子的陪讀心法'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gogrow 2019-09-09
"
"
柔軟溫暖的C孩子的陪讀心法

C象限孩子人格原型特徵是“水”。這類孩子的共性就是溫柔和氣,喜歡溫馨有愛的環境,對自己喜歡的人特別“粘”。是感受主義者,認親不認理,情緒對了一切都對,否則都不對。

C孩子在6-11歲的日常行為和學習,通過幾種典型的現象來解讀,並給出對應的方法。

1、可能有一定的入學困難表現。

進入新學校的C孩子,如果同學都是陌生人,他最大的感覺往往是孤獨和沮喪。尤其當他發現很多同學之間以前就認識,那麼孤獨和沮喪感就會成倍放大。他回家可能會說“不喜歡這所學校,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同學”,總之,對於新學校的一切,他基本是持否定態度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不要著急、擔心或不高興。

C孩子天生情商高,不是因為他們知道怎樣做討人喜歡,就故意去做,而是他們天生感同身受的能力比較強。C孩子是用否定一切,來對抗陌生環境帶來的孤立恐慌和不快。這時他的心理訴求是期望得到家長的同情、安慰和支持。所以,如果您的C娃寶寶這樣說的話,趕緊抱抱他,給他的情緒貼標籤:你是覺得孤單嗎?來,媽媽爸爸聽寶寶說說。

家長這樣說,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得到舒緩,等他牢騷發完了,他會覺得好受多了。這時再問校園大不大?漂亮嗎?班主任長什麼樣子?和氣還是嚴肅?用這樣相對封閉的提問方式去引導孩子逐一表達對新環境的感受,封閉式提問比開放式問題:你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了?你們同學怎麼樣?你今天開心嗎? 這樣的提問要好用的多。漸漸去引導他體會新環境、想出扭轉孤單感的辦法。


2、可能有較多的做作業困難。

C孩子對於學校佈置的作業態度一般是“做完就行了!” 對於C孩子,解決作業困難的最佳途徑:“找準情緒,讓孩子心情愉快。”例如:放學回家,一定不著急催孩子快寫作業,除非你明確告訴他:“寫完作業要帶他出去吃喝玩樂”

可以嘗試這樣流程,早上送去學校的路上,可以聊聊:“晚上想吃什麼”。晚上接孩子回家的路上閒聊,聽他說說一天的學校見聞。聽著就行,不打斷,不否定,不給任何建議,哪怕他問你,最好也先回答“我也不知道,我們一起想想怎麼辦?”。到家後讓他先吃點零食和水果,最好能陪著他一起休息或玩半小時。如果需要做飯,告訴他你要準備他喜歡吃的晚飯,讓他在一旁陪著你說說話。半小時後,飯做好了,先吃飯。然後再寫作業。沒有什麼比吃飽喝足更能讓一個C孩子覺得心裡暖洋洋,舒服的作業都可以乖乖的做了。

C孩子寫作業時,至少要有一位家長陪著,這對家長來說是個比較挑戰的工作。因為陪讀C孩子,是實打實的陪。家長不能玩手機,也不能看電視或看自己的書。 C孩子需要的是被關注、被重視和被愛的感覺。如果他做錯了題,家長及時點一點是沒問題的,但如果只是因為覺得字寫的不夠好看,而要求他擦了重新寫,他會覺得很委屈。這在他心裡,就是否定他的付出和努力。所以,不要對C孩子有精細的作業要求,也不要隨意給孩子增加課外練習的量,實在需要加量,寧可口頭做兩題,也比筆頭做三題有效果。而且一定記得要及時獎勵。


3、討要獎勵,總是希望自己被多多誇獎。

C孩子會經常跟爸爸媽媽要獎勵、要表揚。有些家長會覺得,“作業都做的並不是很好,還好意思要獎勵?“其實獎勵,表揚,肯定,是孩子重視人際關係、衡量自己在他人心中份量的一個關鍵指標。

對C孩子不要延遲獎勵,哪怕是因為訂正作業多做了兩道口頭練習,都要及時獎勵。日常的獎勵可以像學校那樣,用小紅花之類的貼紙做記錄。或者在網上買孩子喜歡的貼紙,也可以用筆畫記錄等。設立家庭激勵專區牆面:每個月做記錄表格 ,給孩子的獎勵可視化。

對孩子做的好的行為,不設任何限制,及時貼上獎勵的貼紙,而對需要改進的行為則一定要事先做好限制描述,可以按大原則設立,比如不主動跟人吵架打架,過馬路要等紅綠燈,做作業專心、每週收拾一次自己的房間之類,要寬泛,而不要精細,要確保孩子一般不會犯。即,獎勵的項目,確保孩子能容易達成,批評的項目,則得到的比較少。當他每天看到這張記錄表上幾乎全是表揚的貼紙,只有幾張批評貼紙,他會覺得自己是個好孩子,他的行為就會往好孩子上靠攏。


4、上課很難專心聽講,把學校當成社交平臺。

很多家長會焦慮C孩子在學校熱衷於交朋友,上課總是很難專注聽講。不是交頭接耳,就是傳小紙條,老師批評的多了,就神遊發呆,這些都會影響回家作業的完成。

這些行為是孩子的思維本體決定的,是他們的特點,不是他們的缺點。特點即有兩面性,即優勢和劣勢共同存在。“長板理論”:家長可以通過放大孩子的優勢去彌補孩子的劣勢,而不要為了消除劣勢,拼命去練習孩子不擅長的項目。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花在補差上的時間越多,意味著花在培優上的時間越少。

C孩子是四種思維本體中最敏感的,即便是對他們提出期望,也能被解讀為: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家長和老師才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C孩子只要在一個多數人都對他示好的集體裡,包括學習能力和組織領導能力在內,他的各項能力都會有令人驚喜的發揮。


5、凡事不求第一,中等就好

C孩子在小學學習中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是,不願意當第一。不僅學習不要做第一。可能連體育課的隨堂跑步比賽也不要跑第一。如果老師委以重任,給孩子一官半職做做,這位老師必須是他非常尊敬、喜愛的,這樣他能倚靠著老師給予的力量履行職責,否則只會讓他無比恐慌和不願意。

從心理角度來說,對於C孩子,當第一,首先意味著孤獨。因為他做了第一,會讓很多想當第一的好朋友當不成第一,想想都會自責。其次意味著巨大的壓力。當了第一,得到了老師的盛情表揚,為了不讓老師失望,所以要永遠保持第一,這太難了。不過,C孩子雖然覺得第一跟自己沒有什麼關係,還是希望自己成績好,因為他很快就會發現,成績好的孩子會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歡。

對C孩子的學習,如果可能,一方面,家長事先多瞭解孩子的任課老師,如果孩子喜歡某老師,他這一門的功課一般會學的相當好。另一方面家長需要對孩子表達:你考多少分,都不影響我們愛你。這樣的佛系要求,反而會讓C孩子在學習上沒有壓力,至少能保持在中上游水平。根本原因就是,孩子知道他在你心裡的份量,遠遠高於學習成績。


6、學習目的很明確,是為了父母而學習的。

我們有很多來訪者,談起孩子的學習和作業就很愁悵:孩子說他上學和寫作業就是為了父母,否則根本不要上學和寫作業,小學就這樣,以後可怎麼辦?

講這話的如果是C孩子,那他說的還真是心裡話。C孩子如果願意去做一件難事,他一定是為了他愛的人去做,不是為自己,更不是為事情本身。

如果家長說:你學習怎麼是為了父母,明明應該為你自己……C孩子會覺得那就不用太費勁了。因為他們不善於對長遠的事情設目標,他們喜歡快樂舒服的感覺,可是學習多數時候是枯燥無趣的。為了父母,他們還能說服自己努力,如果父母都說是為了自己,那在孩子聽來,潛臺詞就是:隨便吧!

所以,C孩子說學習是為了父母時,父母順勢說一句:謝謝親愛的小乖乖!不知會讓孩子有多開心!承認並感謝孩子是為了父母而學習的,等於認可他重視與父母的關係,願意承擔和麵對自己不擅長處理的壓力。這也是很好的幫助C孩子對抗學習壓力和焦慮的方法。


"
柔軟溫暖的C孩子的陪讀心法

C象限孩子人格原型特徵是“水”。這類孩子的共性就是溫柔和氣,喜歡溫馨有愛的環境,對自己喜歡的人特別“粘”。是感受主義者,認親不認理,情緒對了一切都對,否則都不對。

C孩子在6-11歲的日常行為和學習,通過幾種典型的現象來解讀,並給出對應的方法。

1、可能有一定的入學困難表現。

進入新學校的C孩子,如果同學都是陌生人,他最大的感覺往往是孤獨和沮喪。尤其當他發現很多同學之間以前就認識,那麼孤獨和沮喪感就會成倍放大。他回家可能會說“不喜歡這所學校,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同學”,總之,對於新學校的一切,他基本是持否定態度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不要著急、擔心或不高興。

C孩子天生情商高,不是因為他們知道怎樣做討人喜歡,就故意去做,而是他們天生感同身受的能力比較強。C孩子是用否定一切,來對抗陌生環境帶來的孤立恐慌和不快。這時他的心理訴求是期望得到家長的同情、安慰和支持。所以,如果您的C娃寶寶這樣說的話,趕緊抱抱他,給他的情緒貼標籤:你是覺得孤單嗎?來,媽媽爸爸聽寶寶說說。

家長這樣說,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得到舒緩,等他牢騷發完了,他會覺得好受多了。這時再問校園大不大?漂亮嗎?班主任長什麼樣子?和氣還是嚴肅?用這樣相對封閉的提問方式去引導孩子逐一表達對新環境的感受,封閉式提問比開放式問題:你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了?你們同學怎麼樣?你今天開心嗎? 這樣的提問要好用的多。漸漸去引導他體會新環境、想出扭轉孤單感的辦法。


2、可能有較多的做作業困難。

C孩子對於學校佈置的作業態度一般是“做完就行了!” 對於C孩子,解決作業困難的最佳途徑:“找準情緒,讓孩子心情愉快。”例如:放學回家,一定不著急催孩子快寫作業,除非你明確告訴他:“寫完作業要帶他出去吃喝玩樂”

可以嘗試這樣流程,早上送去學校的路上,可以聊聊:“晚上想吃什麼”。晚上接孩子回家的路上閒聊,聽他說說一天的學校見聞。聽著就行,不打斷,不否定,不給任何建議,哪怕他問你,最好也先回答“我也不知道,我們一起想想怎麼辦?”。到家後讓他先吃點零食和水果,最好能陪著他一起休息或玩半小時。如果需要做飯,告訴他你要準備他喜歡吃的晚飯,讓他在一旁陪著你說說話。半小時後,飯做好了,先吃飯。然後再寫作業。沒有什麼比吃飽喝足更能讓一個C孩子覺得心裡暖洋洋,舒服的作業都可以乖乖的做了。

C孩子寫作業時,至少要有一位家長陪著,這對家長來說是個比較挑戰的工作。因為陪讀C孩子,是實打實的陪。家長不能玩手機,也不能看電視或看自己的書。 C孩子需要的是被關注、被重視和被愛的感覺。如果他做錯了題,家長及時點一點是沒問題的,但如果只是因為覺得字寫的不夠好看,而要求他擦了重新寫,他會覺得很委屈。這在他心裡,就是否定他的付出和努力。所以,不要對C孩子有精細的作業要求,也不要隨意給孩子增加課外練習的量,實在需要加量,寧可口頭做兩題,也比筆頭做三題有效果。而且一定記得要及時獎勵。


3、討要獎勵,總是希望自己被多多誇獎。

C孩子會經常跟爸爸媽媽要獎勵、要表揚。有些家長會覺得,“作業都做的並不是很好,還好意思要獎勵?“其實獎勵,表揚,肯定,是孩子重視人際關係、衡量自己在他人心中份量的一個關鍵指標。

對C孩子不要延遲獎勵,哪怕是因為訂正作業多做了兩道口頭練習,都要及時獎勵。日常的獎勵可以像學校那樣,用小紅花之類的貼紙做記錄。或者在網上買孩子喜歡的貼紙,也可以用筆畫記錄等。設立家庭激勵專區牆面:每個月做記錄表格 ,給孩子的獎勵可視化。

對孩子做的好的行為,不設任何限制,及時貼上獎勵的貼紙,而對需要改進的行為則一定要事先做好限制描述,可以按大原則設立,比如不主動跟人吵架打架,過馬路要等紅綠燈,做作業專心、每週收拾一次自己的房間之類,要寬泛,而不要精細,要確保孩子一般不會犯。即,獎勵的項目,確保孩子能容易達成,批評的項目,則得到的比較少。當他每天看到這張記錄表上幾乎全是表揚的貼紙,只有幾張批評貼紙,他會覺得自己是個好孩子,他的行為就會往好孩子上靠攏。


4、上課很難專心聽講,把學校當成社交平臺。

很多家長會焦慮C孩子在學校熱衷於交朋友,上課總是很難專注聽講。不是交頭接耳,就是傳小紙條,老師批評的多了,就神遊發呆,這些都會影響回家作業的完成。

這些行為是孩子的思維本體決定的,是他們的特點,不是他們的缺點。特點即有兩面性,即優勢和劣勢共同存在。“長板理論”:家長可以通過放大孩子的優勢去彌補孩子的劣勢,而不要為了消除劣勢,拼命去練習孩子不擅長的項目。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花在補差上的時間越多,意味著花在培優上的時間越少。

C孩子是四種思維本體中最敏感的,即便是對他們提出期望,也能被解讀為: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家長和老師才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C孩子只要在一個多數人都對他示好的集體裡,包括學習能力和組織領導能力在內,他的各項能力都會有令人驚喜的發揮。


5、凡事不求第一,中等就好

C孩子在小學學習中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是,不願意當第一。不僅學習不要做第一。可能連體育課的隨堂跑步比賽也不要跑第一。如果老師委以重任,給孩子一官半職做做,這位老師必須是他非常尊敬、喜愛的,這樣他能倚靠著老師給予的力量履行職責,否則只會讓他無比恐慌和不願意。

從心理角度來說,對於C孩子,當第一,首先意味著孤獨。因為他做了第一,會讓很多想當第一的好朋友當不成第一,想想都會自責。其次意味著巨大的壓力。當了第一,得到了老師的盛情表揚,為了不讓老師失望,所以要永遠保持第一,這太難了。不過,C孩子雖然覺得第一跟自己沒有什麼關係,還是希望自己成績好,因為他很快就會發現,成績好的孩子會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歡。

對C孩子的學習,如果可能,一方面,家長事先多瞭解孩子的任課老師,如果孩子喜歡某老師,他這一門的功課一般會學的相當好。另一方面家長需要對孩子表達:你考多少分,都不影響我們愛你。這樣的佛系要求,反而會讓C孩子在學習上沒有壓力,至少能保持在中上游水平。根本原因就是,孩子知道他在你心裡的份量,遠遠高於學習成績。


6、學習目的很明確,是為了父母而學習的。

我們有很多來訪者,談起孩子的學習和作業就很愁悵:孩子說他上學和寫作業就是為了父母,否則根本不要上學和寫作業,小學就這樣,以後可怎麼辦?

講這話的如果是C孩子,那他說的還真是心裡話。C孩子如果願意去做一件難事,他一定是為了他愛的人去做,不是為自己,更不是為事情本身。

如果家長說:你學習怎麼是為了父母,明明應該為你自己……C孩子會覺得那就不用太費勁了。因為他們不善於對長遠的事情設目標,他們喜歡快樂舒服的感覺,可是學習多數時候是枯燥無趣的。為了父母,他們還能說服自己努力,如果父母都說是為了自己,那在孩子聽來,潛臺詞就是:隨便吧!

所以,C孩子說學習是為了父母時,父母順勢說一句:謝謝親愛的小乖乖!不知會讓孩子有多開心!承認並感謝孩子是為了父母而學習的,等於認可他重視與父母的關係,願意承擔和麵對自己不擅長處理的壓力。這也是很好的幫助C孩子對抗學習壓力和焦慮的方法。


柔軟溫暖的C孩子的陪讀心法

家有一個C孩子,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家長都能感覺到他無時不刻向外散發的暖意。

同為C象限的家長理解C孩子是比較容易的,而作為下腦的B家長只要不嘮叨、不挑剔,一般也還好。挑剔的 B家長會讓C孩子總是活在自卑中,處於自卑中的C孩子,學習成績不可能好。

A家長如果看不慣C孩子,一般是因為家長自己童年時很少被父母正向要求和管束,他們覺得如果當年父母對自己有要求,或要求再多一點高一點,自己會取得更高的成就,由己及人,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又多又高,這樣會使C孩子過得相當辛苦。孩子不僅達不到家長的要求,還會變得特別玻璃心,嚴重的,會出現學習和社交障礙,無法堅持40分鐘的上課時間,無法與同齡人好好相處,總是用出格的行為引起老師的反感,用攻擊的方式引發同學的不滿和報復。如果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家長依然認為需要加大對孩子壓制的力度,則孩子很可能會出現抑鬱症表現,那是相當危險的。

D家長如果帶不好C孩子,一般是家長童年時受到的約束太多,這造成他們認為完全放手才能給孩子幸福。但作為下腦象限,C孩子小時候是需要家長的關注和引領的,過於自由,會讓孩子缺乏被引領、被關注的安全感,他有可能因為要消除恐慌和不知所措在學校經常犯錯誤。一旦孩子覺得自己總是應付不了學校的各種要求,就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這也會給他的學生生涯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多數A和D家長對於全程陪讀也會比較頭疼,因為他們小時候是完全不需要家長陪著做作業的。實在做不到,最好的替代方法是邀請與孩子同齡的小鄰居或孩子的同學到家裡來一起寫作業,其次就是交給合適的晚託班。

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長輩很喜歡孫輩,維護孩子,一般說來對C孩子是個好事兒。但是如果長輩和孩子父母之間的關係無法調和,建議及早帶孩子獨立生活。C孩子非常喜歡大家庭熱鬧溫馨的氛圍,但是如果父母和長輩處理不好關係,他們會感到特別內疚和分裂。

"
柔軟溫暖的C孩子的陪讀心法

C象限孩子人格原型特徵是“水”。這類孩子的共性就是溫柔和氣,喜歡溫馨有愛的環境,對自己喜歡的人特別“粘”。是感受主義者,認親不認理,情緒對了一切都對,否則都不對。

C孩子在6-11歲的日常行為和學習,通過幾種典型的現象來解讀,並給出對應的方法。

1、可能有一定的入學困難表現。

進入新學校的C孩子,如果同學都是陌生人,他最大的感覺往往是孤獨和沮喪。尤其當他發現很多同學之間以前就認識,那麼孤獨和沮喪感就會成倍放大。他回家可能會說“不喜歡這所學校,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同學”,總之,對於新學校的一切,他基本是持否定態度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不要著急、擔心或不高興。

C孩子天生情商高,不是因為他們知道怎樣做討人喜歡,就故意去做,而是他們天生感同身受的能力比較強。C孩子是用否定一切,來對抗陌生環境帶來的孤立恐慌和不快。這時他的心理訴求是期望得到家長的同情、安慰和支持。所以,如果您的C娃寶寶這樣說的話,趕緊抱抱他,給他的情緒貼標籤:你是覺得孤單嗎?來,媽媽爸爸聽寶寶說說。

家長這樣說,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得到舒緩,等他牢騷發完了,他會覺得好受多了。這時再問校園大不大?漂亮嗎?班主任長什麼樣子?和氣還是嚴肅?用這樣相對封閉的提問方式去引導孩子逐一表達對新環境的感受,封閉式提問比開放式問題:你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了?你們同學怎麼樣?你今天開心嗎? 這樣的提問要好用的多。漸漸去引導他體會新環境、想出扭轉孤單感的辦法。


2、可能有較多的做作業困難。

C孩子對於學校佈置的作業態度一般是“做完就行了!” 對於C孩子,解決作業困難的最佳途徑:“找準情緒,讓孩子心情愉快。”例如:放學回家,一定不著急催孩子快寫作業,除非你明確告訴他:“寫完作業要帶他出去吃喝玩樂”

可以嘗試這樣流程,早上送去學校的路上,可以聊聊:“晚上想吃什麼”。晚上接孩子回家的路上閒聊,聽他說說一天的學校見聞。聽著就行,不打斷,不否定,不給任何建議,哪怕他問你,最好也先回答“我也不知道,我們一起想想怎麼辦?”。到家後讓他先吃點零食和水果,最好能陪著他一起休息或玩半小時。如果需要做飯,告訴他你要準備他喜歡吃的晚飯,讓他在一旁陪著你說說話。半小時後,飯做好了,先吃飯。然後再寫作業。沒有什麼比吃飽喝足更能讓一個C孩子覺得心裡暖洋洋,舒服的作業都可以乖乖的做了。

C孩子寫作業時,至少要有一位家長陪著,這對家長來說是個比較挑戰的工作。因為陪讀C孩子,是實打實的陪。家長不能玩手機,也不能看電視或看自己的書。 C孩子需要的是被關注、被重視和被愛的感覺。如果他做錯了題,家長及時點一點是沒問題的,但如果只是因為覺得字寫的不夠好看,而要求他擦了重新寫,他會覺得很委屈。這在他心裡,就是否定他的付出和努力。所以,不要對C孩子有精細的作業要求,也不要隨意給孩子增加課外練習的量,實在需要加量,寧可口頭做兩題,也比筆頭做三題有效果。而且一定記得要及時獎勵。


3、討要獎勵,總是希望自己被多多誇獎。

C孩子會經常跟爸爸媽媽要獎勵、要表揚。有些家長會覺得,“作業都做的並不是很好,還好意思要獎勵?“其實獎勵,表揚,肯定,是孩子重視人際關係、衡量自己在他人心中份量的一個關鍵指標。

對C孩子不要延遲獎勵,哪怕是因為訂正作業多做了兩道口頭練習,都要及時獎勵。日常的獎勵可以像學校那樣,用小紅花之類的貼紙做記錄。或者在網上買孩子喜歡的貼紙,也可以用筆畫記錄等。設立家庭激勵專區牆面:每個月做記錄表格 ,給孩子的獎勵可視化。

對孩子做的好的行為,不設任何限制,及時貼上獎勵的貼紙,而對需要改進的行為則一定要事先做好限制描述,可以按大原則設立,比如不主動跟人吵架打架,過馬路要等紅綠燈,做作業專心、每週收拾一次自己的房間之類,要寬泛,而不要精細,要確保孩子一般不會犯。即,獎勵的項目,確保孩子能容易達成,批評的項目,則得到的比較少。當他每天看到這張記錄表上幾乎全是表揚的貼紙,只有幾張批評貼紙,他會覺得自己是個好孩子,他的行為就會往好孩子上靠攏。


4、上課很難專心聽講,把學校當成社交平臺。

很多家長會焦慮C孩子在學校熱衷於交朋友,上課總是很難專注聽講。不是交頭接耳,就是傳小紙條,老師批評的多了,就神遊發呆,這些都會影響回家作業的完成。

這些行為是孩子的思維本體決定的,是他們的特點,不是他們的缺點。特點即有兩面性,即優勢和劣勢共同存在。“長板理論”:家長可以通過放大孩子的優勢去彌補孩子的劣勢,而不要為了消除劣勢,拼命去練習孩子不擅長的項目。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花在補差上的時間越多,意味著花在培優上的時間越少。

C孩子是四種思維本體中最敏感的,即便是對他們提出期望,也能被解讀為: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家長和老師才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C孩子只要在一個多數人都對他示好的集體裡,包括學習能力和組織領導能力在內,他的各項能力都會有令人驚喜的發揮。


5、凡事不求第一,中等就好

C孩子在小學學習中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是,不願意當第一。不僅學習不要做第一。可能連體育課的隨堂跑步比賽也不要跑第一。如果老師委以重任,給孩子一官半職做做,這位老師必須是他非常尊敬、喜愛的,這樣他能倚靠著老師給予的力量履行職責,否則只會讓他無比恐慌和不願意。

從心理角度來說,對於C孩子,當第一,首先意味著孤獨。因為他做了第一,會讓很多想當第一的好朋友當不成第一,想想都會自責。其次意味著巨大的壓力。當了第一,得到了老師的盛情表揚,為了不讓老師失望,所以要永遠保持第一,這太難了。不過,C孩子雖然覺得第一跟自己沒有什麼關係,還是希望自己成績好,因為他很快就會發現,成績好的孩子會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歡。

對C孩子的學習,如果可能,一方面,家長事先多瞭解孩子的任課老師,如果孩子喜歡某老師,他這一門的功課一般會學的相當好。另一方面家長需要對孩子表達:你考多少分,都不影響我們愛你。這樣的佛系要求,反而會讓C孩子在學習上沒有壓力,至少能保持在中上游水平。根本原因就是,孩子知道他在你心裡的份量,遠遠高於學習成績。


6、學習目的很明確,是為了父母而學習的。

我們有很多來訪者,談起孩子的學習和作業就很愁悵:孩子說他上學和寫作業就是為了父母,否則根本不要上學和寫作業,小學就這樣,以後可怎麼辦?

講這話的如果是C孩子,那他說的還真是心裡話。C孩子如果願意去做一件難事,他一定是為了他愛的人去做,不是為自己,更不是為事情本身。

如果家長說:你學習怎麼是為了父母,明明應該為你自己……C孩子會覺得那就不用太費勁了。因為他們不善於對長遠的事情設目標,他們喜歡快樂舒服的感覺,可是學習多數時候是枯燥無趣的。為了父母,他們還能說服自己努力,如果父母都說是為了自己,那在孩子聽來,潛臺詞就是:隨便吧!

所以,C孩子說學習是為了父母時,父母順勢說一句:謝謝親愛的小乖乖!不知會讓孩子有多開心!承認並感謝孩子是為了父母而學習的,等於認可他重視與父母的關係,願意承擔和麵對自己不擅長處理的壓力。這也是很好的幫助C孩子對抗學習壓力和焦慮的方法。


柔軟溫暖的C孩子的陪讀心法

家有一個C孩子,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家長都能感覺到他無時不刻向外散發的暖意。

同為C象限的家長理解C孩子是比較容易的,而作為下腦的B家長只要不嘮叨、不挑剔,一般也還好。挑剔的 B家長會讓C孩子總是活在自卑中,處於自卑中的C孩子,學習成績不可能好。

A家長如果看不慣C孩子,一般是因為家長自己童年時很少被父母正向要求和管束,他們覺得如果當年父母對自己有要求,或要求再多一點高一點,自己會取得更高的成就,由己及人,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又多又高,這樣會使C孩子過得相當辛苦。孩子不僅達不到家長的要求,還會變得特別玻璃心,嚴重的,會出現學習和社交障礙,無法堅持40分鐘的上課時間,無法與同齡人好好相處,總是用出格的行為引起老師的反感,用攻擊的方式引發同學的不滿和報復。如果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家長依然認為需要加大對孩子壓制的力度,則孩子很可能會出現抑鬱症表現,那是相當危險的。

D家長如果帶不好C孩子,一般是家長童年時受到的約束太多,這造成他們認為完全放手才能給孩子幸福。但作為下腦象限,C孩子小時候是需要家長的關注和引領的,過於自由,會讓孩子缺乏被引領、被關注的安全感,他有可能因為要消除恐慌和不知所措在學校經常犯錯誤。一旦孩子覺得自己總是應付不了學校的各種要求,就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這也會給他的學生生涯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多數A和D家長對於全程陪讀也會比較頭疼,因為他們小時候是完全不需要家長陪著做作業的。實在做不到,最好的替代方法是邀請與孩子同齡的小鄰居或孩子的同學到家裡來一起寫作業,其次就是交給合適的晚託班。

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長輩很喜歡孫輩,維護孩子,一般說來對C孩子是個好事兒。但是如果長輩和孩子父母之間的關係無法調和,建議及早帶孩子獨立生活。C孩子非常喜歡大家庭熱鬧溫馨的氛圍,但是如果父母和長輩處理不好關係,他們會感到特別內疚和分裂。

柔軟溫暖的C孩子的陪讀心法

家長記住C孩子要“暖”,多親親抱抱舉高高。C孩子暖起來,能夠治癒家長的一切成長創傷。好好愛他們吧!

"
柔軟溫暖的C孩子的陪讀心法

C象限孩子人格原型特徵是“水”。這類孩子的共性就是溫柔和氣,喜歡溫馨有愛的環境,對自己喜歡的人特別“粘”。是感受主義者,認親不認理,情緒對了一切都對,否則都不對。

C孩子在6-11歲的日常行為和學習,通過幾種典型的現象來解讀,並給出對應的方法。

1、可能有一定的入學困難表現。

進入新學校的C孩子,如果同學都是陌生人,他最大的感覺往往是孤獨和沮喪。尤其當他發現很多同學之間以前就認識,那麼孤獨和沮喪感就會成倍放大。他回家可能會說“不喜歡這所學校,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同學”,總之,對於新學校的一切,他基本是持否定態度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不要著急、擔心或不高興。

C孩子天生情商高,不是因為他們知道怎樣做討人喜歡,就故意去做,而是他們天生感同身受的能力比較強。C孩子是用否定一切,來對抗陌生環境帶來的孤立恐慌和不快。這時他的心理訴求是期望得到家長的同情、安慰和支持。所以,如果您的C娃寶寶這樣說的話,趕緊抱抱他,給他的情緒貼標籤:你是覺得孤單嗎?來,媽媽爸爸聽寶寶說說。

家長這樣說,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得到舒緩,等他牢騷發完了,他會覺得好受多了。這時再問校園大不大?漂亮嗎?班主任長什麼樣子?和氣還是嚴肅?用這樣相對封閉的提問方式去引導孩子逐一表達對新環境的感受,封閉式提問比開放式問題:你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了?你們同學怎麼樣?你今天開心嗎? 這樣的提問要好用的多。漸漸去引導他體會新環境、想出扭轉孤單感的辦法。


2、可能有較多的做作業困難。

C孩子對於學校佈置的作業態度一般是“做完就行了!” 對於C孩子,解決作業困難的最佳途徑:“找準情緒,讓孩子心情愉快。”例如:放學回家,一定不著急催孩子快寫作業,除非你明確告訴他:“寫完作業要帶他出去吃喝玩樂”

可以嘗試這樣流程,早上送去學校的路上,可以聊聊:“晚上想吃什麼”。晚上接孩子回家的路上閒聊,聽他說說一天的學校見聞。聽著就行,不打斷,不否定,不給任何建議,哪怕他問你,最好也先回答“我也不知道,我們一起想想怎麼辦?”。到家後讓他先吃點零食和水果,最好能陪著他一起休息或玩半小時。如果需要做飯,告訴他你要準備他喜歡吃的晚飯,讓他在一旁陪著你說說話。半小時後,飯做好了,先吃飯。然後再寫作業。沒有什麼比吃飽喝足更能讓一個C孩子覺得心裡暖洋洋,舒服的作業都可以乖乖的做了。

C孩子寫作業時,至少要有一位家長陪著,這對家長來說是個比較挑戰的工作。因為陪讀C孩子,是實打實的陪。家長不能玩手機,也不能看電視或看自己的書。 C孩子需要的是被關注、被重視和被愛的感覺。如果他做錯了題,家長及時點一點是沒問題的,但如果只是因為覺得字寫的不夠好看,而要求他擦了重新寫,他會覺得很委屈。這在他心裡,就是否定他的付出和努力。所以,不要對C孩子有精細的作業要求,也不要隨意給孩子增加課外練習的量,實在需要加量,寧可口頭做兩題,也比筆頭做三題有效果。而且一定記得要及時獎勵。


3、討要獎勵,總是希望自己被多多誇獎。

C孩子會經常跟爸爸媽媽要獎勵、要表揚。有些家長會覺得,“作業都做的並不是很好,還好意思要獎勵?“其實獎勵,表揚,肯定,是孩子重視人際關係、衡量自己在他人心中份量的一個關鍵指標。

對C孩子不要延遲獎勵,哪怕是因為訂正作業多做了兩道口頭練習,都要及時獎勵。日常的獎勵可以像學校那樣,用小紅花之類的貼紙做記錄。或者在網上買孩子喜歡的貼紙,也可以用筆畫記錄等。設立家庭激勵專區牆面:每個月做記錄表格 ,給孩子的獎勵可視化。

對孩子做的好的行為,不設任何限制,及時貼上獎勵的貼紙,而對需要改進的行為則一定要事先做好限制描述,可以按大原則設立,比如不主動跟人吵架打架,過馬路要等紅綠燈,做作業專心、每週收拾一次自己的房間之類,要寬泛,而不要精細,要確保孩子一般不會犯。即,獎勵的項目,確保孩子能容易達成,批評的項目,則得到的比較少。當他每天看到這張記錄表上幾乎全是表揚的貼紙,只有幾張批評貼紙,他會覺得自己是個好孩子,他的行為就會往好孩子上靠攏。


4、上課很難專心聽講,把學校當成社交平臺。

很多家長會焦慮C孩子在學校熱衷於交朋友,上課總是很難專注聽講。不是交頭接耳,就是傳小紙條,老師批評的多了,就神遊發呆,這些都會影響回家作業的完成。

這些行為是孩子的思維本體決定的,是他們的特點,不是他們的缺點。特點即有兩面性,即優勢和劣勢共同存在。“長板理論”:家長可以通過放大孩子的優勢去彌補孩子的劣勢,而不要為了消除劣勢,拼命去練習孩子不擅長的項目。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花在補差上的時間越多,意味著花在培優上的時間越少。

C孩子是四種思維本體中最敏感的,即便是對他們提出期望,也能被解讀為: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家長和老師才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C孩子只要在一個多數人都對他示好的集體裡,包括學習能力和組織領導能力在內,他的各項能力都會有令人驚喜的發揮。


5、凡事不求第一,中等就好

C孩子在小學學習中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是,不願意當第一。不僅學習不要做第一。可能連體育課的隨堂跑步比賽也不要跑第一。如果老師委以重任,給孩子一官半職做做,這位老師必須是他非常尊敬、喜愛的,這樣他能倚靠著老師給予的力量履行職責,否則只會讓他無比恐慌和不願意。

從心理角度來說,對於C孩子,當第一,首先意味著孤獨。因為他做了第一,會讓很多想當第一的好朋友當不成第一,想想都會自責。其次意味著巨大的壓力。當了第一,得到了老師的盛情表揚,為了不讓老師失望,所以要永遠保持第一,這太難了。不過,C孩子雖然覺得第一跟自己沒有什麼關係,還是希望自己成績好,因為他很快就會發現,成績好的孩子會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歡。

對C孩子的學習,如果可能,一方面,家長事先多瞭解孩子的任課老師,如果孩子喜歡某老師,他這一門的功課一般會學的相當好。另一方面家長需要對孩子表達:你考多少分,都不影響我們愛你。這樣的佛系要求,反而會讓C孩子在學習上沒有壓力,至少能保持在中上游水平。根本原因就是,孩子知道他在你心裡的份量,遠遠高於學習成績。


6、學習目的很明確,是為了父母而學習的。

我們有很多來訪者,談起孩子的學習和作業就很愁悵:孩子說他上學和寫作業就是為了父母,否則根本不要上學和寫作業,小學就這樣,以後可怎麼辦?

講這話的如果是C孩子,那他說的還真是心裡話。C孩子如果願意去做一件難事,他一定是為了他愛的人去做,不是為自己,更不是為事情本身。

如果家長說:你學習怎麼是為了父母,明明應該為你自己……C孩子會覺得那就不用太費勁了。因為他們不善於對長遠的事情設目標,他們喜歡快樂舒服的感覺,可是學習多數時候是枯燥無趣的。為了父母,他們還能說服自己努力,如果父母都說是為了自己,那在孩子聽來,潛臺詞就是:隨便吧!

所以,C孩子說學習是為了父母時,父母順勢說一句:謝謝親愛的小乖乖!不知會讓孩子有多開心!承認並感謝孩子是為了父母而學習的,等於認可他重視與父母的關係,願意承擔和麵對自己不擅長處理的壓力。這也是很好的幫助C孩子對抗學習壓力和焦慮的方法。


柔軟溫暖的C孩子的陪讀心法

家有一個C孩子,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家長都能感覺到他無時不刻向外散發的暖意。

同為C象限的家長理解C孩子是比較容易的,而作為下腦的B家長只要不嘮叨、不挑剔,一般也還好。挑剔的 B家長會讓C孩子總是活在自卑中,處於自卑中的C孩子,學習成績不可能好。

A家長如果看不慣C孩子,一般是因為家長自己童年時很少被父母正向要求和管束,他們覺得如果當年父母對自己有要求,或要求再多一點高一點,自己會取得更高的成就,由己及人,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又多又高,這樣會使C孩子過得相當辛苦。孩子不僅達不到家長的要求,還會變得特別玻璃心,嚴重的,會出現學習和社交障礙,無法堅持40分鐘的上課時間,無法與同齡人好好相處,總是用出格的行為引起老師的反感,用攻擊的方式引發同學的不滿和報復。如果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家長依然認為需要加大對孩子壓制的力度,則孩子很可能會出現抑鬱症表現,那是相當危險的。

D家長如果帶不好C孩子,一般是家長童年時受到的約束太多,這造成他們認為完全放手才能給孩子幸福。但作為下腦象限,C孩子小時候是需要家長的關注和引領的,過於自由,會讓孩子缺乏被引領、被關注的安全感,他有可能因為要消除恐慌和不知所措在學校經常犯錯誤。一旦孩子覺得自己總是應付不了學校的各種要求,就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這也會給他的學生生涯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多數A和D家長對於全程陪讀也會比較頭疼,因為他們小時候是完全不需要家長陪著做作業的。實在做不到,最好的替代方法是邀請與孩子同齡的小鄰居或孩子的同學到家裡來一起寫作業,其次就是交給合適的晚託班。

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長輩很喜歡孫輩,維護孩子,一般說來對C孩子是個好事兒。但是如果長輩和孩子父母之間的關係無法調和,建議及早帶孩子獨立生活。C孩子非常喜歡大家庭熱鬧溫馨的氛圍,但是如果父母和長輩處理不好關係,他們會感到特別內疚和分裂。

柔軟溫暖的C孩子的陪讀心法

家長記住C孩子要“暖”,多親親抱抱舉高高。C孩子暖起來,能夠治癒家長的一切成長創傷。好好愛他們吧!

柔軟溫暖的C孩子的陪讀心法

最後,讓我用著名的心理治療師和家庭治療師,薩提亞的一段話,送給所有的C孩子。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你指責我,我感受到你的受傷;

你討好我,我看到你需要認可;

你超理智,我體會到你的脆弱和害怕;

你打岔,我懂得你如此渴望被看到。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我不再攻擊,

我知道,當我不再傷害自己,

便沒有人可以傷害我,

我放下武器,敞開心扉,

當我的心,柔軟起來,便能在愛和慈悲裡與你相遇。

能量媽媽專注3-12歲創新教育,幫助更多媽媽成為“能量媽媽”,幫助更多孩子成就無限可能。

下週四主題《“陪公子讀書”心法堅韌不拔的B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