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股房企股價暴漲 香港資本市場終於改變看法了

在香港上市的內地房地產公司正迎來一波最強勁的股價上漲趨勢。端午小長假期間,數支地產股集體暴漲,股價均創下歷史新高。

5月29日,在A股休市之際,港股大市雖然波瀾不驚,但內房股卻在中國恆大(03333.HK)的帶動下股價紛紛上漲,市值接連創出新高。中國恆大當日更是暴漲22.78%,收盤價達到15.2港元,市值接近2000億港元(約合1761.8億元人民幣),這是中國恆大自2009年上市以來的最高峰。

股價表現同樣驚喜的還有融創中國(01918.HK)和碧桂園(02007.HK),當日分別上漲10.45%和9.43%,碧桂園的市值達到2006億港元(約合1763億元人民幣)。其他如龍湖地產、雅居樂、越秀地產等當天漲幅也超過5%。

從年初至今的這一輪內房股上漲趨勢中,中國恆大表現的尤為亮眼,漲幅達到了215%,其次是碧桂園和融創中國,股價也接連創下新高,這與過去幾年間這幾家公司在港股市場的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

外資投行一貫的認定標準中,類似中海地產、華潤置地和龍湖地產才是內房股中的優等生。這三家公司呈現給資本市場的表現是一如既往地發展穩健、財務安全、槓桿應用較為合理,這為它們在投行那裡得到了高於一般內房股的評級。

被外資投行認可的好處是,這幾家公司幾乎沒有遭遇過股價惡意做空,同時在香港資本市場也得到了實際的融資優惠。有央企信用背書的中海地產和華潤置地幾乎是地產行業融資成本最低的企業,而龍湖地產則能拿到民營企業中最低的利率,雖然它的規模遠不及恆大和碧桂園。

不過從年初開始,外資投行的這一傳統觀點正發生著變化。以往看待中國恆大時,無論規模和行業地位如何,高負債率和大規模永續債一直是投行們看衰的核心點,中國恆大也因此一直面臨著外資的股價做空風險。

最近三年內,許家印曾數次分階段耗費鉅額資金進行股份回購,這是他應對空頭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碧桂園也從去年至今多次回購,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不滿一直被低估的股價。

由中國恆大通過回購股份帶動的與空頭間白熱化爭鬥,成了這一輪內房股集體上漲的誘因。從中國恆大自身的基本面而言,今年也出現了較大改觀。過去被嚴重看空的高負債問題,正因為提前償還永續債和引入近450億的戰略投資者而得到改善,以花旗、摩根士丹利為代表的國際投行也開始看多,這在過去極少出現。

外資投行同樣在這期間集中給予了碧桂園和融創,這類與恆大有著相似特徵企業同樣的看多評級報告。

過去港股市場佔據主導地位的外資投行改變態度後,通過深港通和滬港通南下資金的增加,又加劇了內房股這波上揚行情的持續。安信證券的一份報告顯示,從今年3月開始,南下資金持有內房股市值接近400億,這與A股資金在A股配的地產市值接近,其中持有市值排名前三年的是融創、中海地產和恆大。

南下資金持倉內房股的具體發佈中,前十名持股市值達282.96億,佔全部內房股持倉市值的七成以上。融創、中海外和恆大是前三甲。同時在這輪大漲之前,南下資金的持股比例也有非常明顯的上升,融創從17.67%上升至20.64%,恆大從3.46%上升至3.66%,至今還在不斷提升。

拋開資本市場層面的資金和觀念轉變外,恆大、碧桂園和融創這三支股價表現突出的內房企,在業績層面都表現出通過大量併購增加土地儲備後實現了規模的高速增長,雖然負債和高槓杆比例依然處於行業高位。

在中國樓市重新進入深度調控期後,作為擁有最多土地儲備也是佈局最為廣泛的兩大房企,恆大和碧桂園將是今年行業第一之爭的最有利企業,而最終的規模極有可能達到6000億元,這將是中國地產行業又一新高度。

內房股集體被看好,或許也與樓市調整、地價高漲後轉戰香港市場的企業增多有關。內地房企近期開始頻頻現身香港土地市場並多次成功高價搶地,它們已經拿下了一半以上的香港公開出讓土地。激進的內房企已經讓港資巨頭們直呼看不懂,這也將改變過往由香港四大家族主導的市場格局。

內房股此前估值普遍被低估的形勢正在發生改變,但支撐它們的股價繼續穩企的根源還是規模和利潤能得到投資者認可,持續的樓市調控可能在後續影響它們的發展,資金和市場層面已經開始進一步收緊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