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的“曾用名”你知道幾個?

一個地名,背後往往是一種文化,一段故事。作為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鹿城,使用“包頭”這個名字,也僅僅不足三百年。但在全國浩如煙海的地名中,“包頭”這一名字正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知名度的提高,而備受關注。對於“包頭”的淵源,歷來眾說紛紜,有稗官野史之記載,也有官方文獻之正名。雖從戰國時代至今,幾經變化,加入了越來越多的負載,但所包含的美好願望,始終如一。那麼,您知道,包頭有多少個“曾用名”嗎?

幾百年前,包頭竟然叫這個名字!身為包頭人你知道嗎?

雉鹿呦鳴 不驚過馬 有鹿的地方有山也有水

1982年12月21日,依照相關政策,並根據約定俗成的原則,包頭市人民政府第十四次市長常務會議確定,包頭這一地名源於蒙古語“包克圖”,漢意為“有鹿的地方”。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包頭首次從官方層面,為城市的名字溯源。

關於“包克圖”這一稱謂,最早來源於五當召第七代大喇嘛雅楞不勒。而雅楞不勒的記述,來源於包頭第一任縣長劉澍。1937年,他曾整理出《包頭名稱考》一文,稱“包頭之名,始於清雍正年間,其先為烏拉特、伊克昭、土默特三部之牧場……此間山溪,復以山中群鹿每晨麇集來飲於此,梵語謂鹿為包克圖。相沿日久,省呼為包頭,此包頭之名稱之由來也”。

包頭被稱作有鹿的地方,也並非空穴來風。1988年出版的第21期《科學通報》,就認定轉龍藏臺地發現的大角鹿化石距今已有29000年曆史。而自秦漢以來,分佈在包頭境內的陰山岩畫中,隨處可見鹿的形象。清代文學家方觀承在《從軍雜記》中就曾記述,今呼和浩特以北的陰山腳下“山高樹密,中多雉鹿,呦鳴而多集,不驚過馬”。

1936年,《申報》著名記者陳賡雅在《西北視察記》一文中亦記述:相傳包頭在清代為一片沙漠,人煙稀少,集五家或十家為一村,居民多蒙人,純遊牧生活……當時有大青山中鹿,時來轉龍藏飲泉水,蒙人賞玩,觸景生情,漸呼東郊一帶為“包骨圖”,包骨圖者,即包頭命名之根源也。”

正如《包頭市志》所言,包頭是一種“省呼”。康熙年間,《清內府一統輿地祕圖》上就標有博託河,但並未標明包頭村,只指出了沙爾沁村。這個《清內府一統輿低祕圖》,在當時是非常權威的,是康熙《皇輿全覽圖》的重要版本,也是中國第一部實測全國地圖,由中西方測繪人員通力合作,還利用了官府所藏輿圖文件及實地調繪採訪,所以比較有說服力。

《包頭史料薈要》認為:“早期蒙古人奉博託河為神明,稱其為包克特。其中的克字在讀音上是輕讀音節,漢譯的時候就省略了。”另據劉志敏所著《包頭小史》:包頭這個地名的出現,始於康熙十年左右。在包頭境內遊牧的蒙古族百姓,把東河區東門外的河流成為“博託”河,漢譯為“神明”河。當時,晉西北、晉中一些貧苦農民來包頭謀生計,逐漸在博託河西岸定居,以特有的鄉音把“博託”二字稱為“包頭”。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清政府在西博託督徵牲畜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包頭城桓建成,但至民國初年,仍有商家的賬簿、地契、商品包裝上寫“西包頭”字樣。其後,又省略了“西”字,而寫作“包頭”。

幾百年前,包頭竟然叫這個名字!身為包頭人你知道嗎?

大德至簡 鄉情不改 水旱碼頭自是養人福地

從上文可以看出,因為由蒙譯漢,包克圖有時也會有其他的寫法,這從散見於民間的一些古老地契中可以看出。另外,也有類似的發音者,竟多達十幾個版本,其意義也各有不同。

比如,蒙古語裡的“包圪達”漢譯也是包頭,這是對雄才大智、道德超群者的尊稱。以前在包頭境內駐牧的蒙古族百姓,對在轉龍藏修行的宏道法師很是尊敬,都尊稱他為包圪達。因為他在一方深受敬仰,其稱謂代替地名,也是情理之中。

與此類似的叫法還有幾種。比如蒙語“包特”,漢譯為灌木叢。這在《包頭地名初探》中有詳細記載。此種叫法在土默特和烏拉特蒙古人中較為流傳。《包頭史料薈要》認為,“今天包頭以北的大青山、烏拉山上,的確可以見到那種俗稱面果果的灌木叢。因為包頭一帶盛長著這種灌木,取了包特的名字,的確是可能的。不過,這種植物喜歡長在半山腰上,並不近水,若拿它來名河,又有些不太合適”。

再有一種叫法是蒙語“布當”,漢譯為山,出自《蒙兀兒史記》。這部書是清朝光緒18年進士、江蘇武進人屠寄所著的一部蒙古歷史文獻鉅著,記述的是包括成吉思汗在內的元朝14個皇帝本紀、后妃列傳、諸王公主將相共400人列傳。《中國地名大辭典》雲:在綏遠薩拉齊西,本命布當圖山,漢語謂大青山,俗稱包頭。《包頭史料薈要》則認為:蒙古語布當圖與包頭音近,似可勉強以諧音論之。惟布當圖山離包頭約105裡,所謂臨近直說是不準確的。

此外,還有“包固木特”(漢譯為關口)、“補特”(漢譯為彎曲)等蒙古語稱謂,大都強調包頭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位置。

值得一提的還有“泊頭”(或箔頭)這個名字,常見於《從西紀略》《全國票號史》《歸綏識略》《中國地名大詞典》《山西通志》。顧名思義,就是指黃河的水運碼頭。比如《包頭都市地理之研究》認為:如以包頭本作泊頭言,則其初由河畔而發展者,自無疑義。

但眾所周知,泊頭是河北省滄州市下轄的縣級市,在東漢時就因運河槽運興起而得名。若把包克圖簡化為泊頭,就有剽竊的嫌疑了。

另外,在古往今來的一些文獻裡,還曾經叫包頭為杷頭、白道等,因過於生僻拗口,就難登大雅了。

就像所有古老的城市一樣,其名字的確定往往要依據歷史和民俗。就像《“泊頭”的質疑——與陶克濤同志商榷》一文中所說:包頭這一地名,在漢字音譯上有博託、泊頭、包頭等,這一現象本身也說明了包頭市蒙古語種這個問題,也是漢族同志在對蒙古語種地名音譯轉寫時為好記、好念、好寫,採取了刪繁就簡、舍多取少方法的結果。


來源:《包頭晚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