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在躲親戚,父母卻拼命的融入親戚!

春節已經過去一個整月了,春節的氛圍已經悄然不見。工作的忙碌重新佔據著一切,只有深夜遠處靜止的燈光閃滅提醒著時間的流逝。一個月前的家裡大桌邊被親戚連環問支配的恐懼重新湧向心頭。

我們都在躲親戚,父母卻拼命的融入親戚!

對於親戚,我一向避之不及,由其是春節這個舉國歡慶我獨悲的日子。而對於父母,在親戚這,他們卻是極力甚至拼命的融入這個群體中。在這深夜,問題的答案可能是我下個春節理性對待那一群體的動力。

親戚,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群無關的人,我們不想從他們那得到什麼。他們對我們的指指點點,評頭論足對於沒有任何有益回饋的我們來說,就是純粹的負擔。不像同事間的指點,還有一些工作便利上的邊際效用。在父母那邊,親戚是實現自憶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的重要渠道,對於生活環境單一的父母們,甚至是唯一渠道。在馬斯洛需求層次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普遍實現的現代,自我需求無法企及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是人們需求的全部了。

我們和父母有代溝,父母和他們的父母也一樣,年齡的差距阻隔了交流,兩種需求不能重對方身上獲得。我們滿足兩種需求的對像是同事和同學,他們是同齡人,可以理解我們的煩惱,知道我們的興趣。父母們在那個環境單一的年代,同事同學無法常有交集,同年齡段的只有親戚。

需求理論有些抽象,具體一些,實際利益。人們常說,中國的社會是人情的社會。親情、友情、愛情,與生俱來的親情是最容易獲得的。以前講究家族有族產,保證族內人生存;過去法制不健全,應對外來暴力,家族的力量可以維護人身財產的安全;光耀門楣、光宗耀祖的思維使得獲得事業上的支持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走親戚,一人高就親戚全沾光。和親戚的交往是關係到切身利益的。劉姥姥進大觀園,就生動的向我們展示,走親戚可以帶來實實在在的好外。父母那代人或多或少受到過這樣環境的影響,也對這樣的影響有所憧景。才極力的想融入親戚這個大群體中。對於我們來說,社會結構、辦事方式、思維方式等,已經全部變化了。我們的工作生活幾乎是和親戚群體沒有交集的。對於走親戚門路的事,我們的內心是鄙視的,相信我們的同齡人沒有不鄙視劉姥姥的,雖然現在人到中年有人感概越來越懂劉姥姥,不過也只是理解她而已,相信不會有人會對著自已的親戚做出一樣的事情。

我們都在躲親戚,父母卻拼命的融入親戚!

對於親戚這個群體心態的變化,總的來說還是來自於社會環境的變化。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們還是以前的社會模式,估計我們對親戚的態度也是和你母一樣。畢竟想滿足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的前提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想到這裡覺得我今年應該可以坦然的面對親戚們了。

“工作怎麼樣...掙多少錢阿...啥時結婚阿...”這些聲間不會停;“找***幫忙,他現在是...去和***借,他現發了...”這些想法,就讓他被時代洪流衝散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