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默默消失的老地名 漸漸淡忘的城市記憶

地名是城市文化胎記,凝聚著市民歸屬感。很多老地名因淮畔文化孕育而生,記述了這座城市的曾經,包容了一代代人的柴米油鹽。但當城市之光升起,照進這些老地方的剎那,摩天大樓和商業街蕩平了一片又一片老街巷、老院落。那些歷史意義和文化傳承,在現代化城市的建設中,有的轉瞬即逝,有的也漸漸模糊處在消失的邊緣。


安徽蚌埠:默默消失的老地名 漸漸淡忘的城市記憶


蚌埠,簡稱蚌,別稱珠城。總面積5952平方公里,總人口376萬人,境內山水相連,四季分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史載蚌埠“古乃採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譽。

消失的地名“回不去”的故鄉

從廈門來探親的金倩,到了蚌埠後一直在找一個叫做“柳樹營”的地方,“外婆小時候在那裡住過,讓我問問現在還在不在那兒了,想讓我替她去瞧瞧。”她聽老人說,柳樹營距離一個湖不遠,然而具體以前在什麼位置,門牌號多少,老人已經說不清楚了。金倩讓親戚帶自己到了那一帶,新建的小區、高樓早已覆蓋了之前的平房瓦牆,那一帶的模樣也和外婆的描述差之千里。

不僅如此,當地的一些路人連“柳樹營”這個名字都不知道,更別說這附近的一些掌故了。“只希望能通過一些細碎的線索覓到些老地址、老物件,能拍個照片帶回去給老人看看,以慰思鄉之情。外婆年紀大了,回不來了。這些地方都沒有了,沒法拍照片給她了,有些遺憾。”金倩說,來之前,還特意做過一些功課,外婆經常唸叨的一些地方自己都一一記了下來,“大舞臺”“大井沿”“二馬路”“大石馬”“向陽路飲食群”“角園”“大板樓”……可是自己挨個去一看,都找不到了。


安徽蚌埠:默默消失的老地名 漸漸淡忘的城市記憶


2000餘個老地名退出歷史舞臺

金倩和外婆的遺憾,也是這個城市的遺憾,地名的消失是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之痛。從2015年至今,蚌埠市一直在進行地名普查信息採集,根據蚌埠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公佈的數據顯示,在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中,蚌埠市統計出有2000餘個地名因建築開發、拆遷移民等原因退出歷史舞臺。

在這些地名中,有相當一部分頗有來歷,甚至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根據安徽省文史館館員郭學東整理的資料記載,很多老地名都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如芝麻巷,如今這個名字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但這條位於華昌街中段的南北小巷裡,曾經有一個令全市人矚目的蚌埠大戲院。這個有千餘個座位的戲院,曾接待過荀慧生、童芷苓、樑一民等名角,王雲樓、王雲朋等演出的連本《西遊記》和《血滴子》,曾經成年累月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來這裡看戲。

解放前,蔣家在蚌埠貧民心目中被公認為大戶。明末清初,由河南固始遷來的蔣家,世代聚居在蔣家崗這塊“高崗寶地”上,發展到近四百戶人家。津浦鐵路通車後,蔣氏後裔已有數百戶經商務農,各自為業。蔣家宗族子弟在蔣家崗一帶開煙行、糧行、豬行、竹木行和澡堂、洋火廠等,霎時間集市人聲鼎沸,五業興旺。後來,蔣家繼百畝崗地後又拓寬了太平街南段,以蔣姓者三徑堂的堂號為名,冠名“三徑街”。

如今,芝麻巷、蚌埠大戲院、蔣家崗、三徑街等地名,都輕如石塊落地時震起的塵土,混沌一團,漸漸湮滅了。但它們在城市的歷史進程卻有特殊的意義,如今卻面臨消失或已經消失,著實令人痛惜。


安徽蚌埠:默默消失的老地名 漸漸淡忘的城市記憶


蚌埠地名數據庫開始建設籌備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地名既是文化符號,也是歷史記憶。近日,記者從蚌埠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瞭解到,在剛結束的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中,蚌埠市實際採集地名信息量達到22000餘條。在此基礎上,蚌埠市地名地址數據庫建設工作已經正式進入籌備階段。

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基礎數據的基礎上,後期還會對數據庫不斷進行信息更新、完善。比如,“喻義巷”這個地址,在前期的地名信息採集中,只有關於“喻義巷”的名稱、地理位置等信息,後期進入數據中,這條地名信息所包含的內容將被進一步豐富,比如,地名的由來、發生的典故、歷史的沿革等等,要將地名普查的成果轉化,用於方便百姓生活和政府部門決策。

記者獲悉,地名管理部門已有意重新編纂《蚌埠市地名錄》,意在表述地名變遷、演化,反映城市發展歷程,保留城市記憶、推動城市發展。蚌埠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工作人員李盛介紹,上一版《蚌埠市地名錄》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30年間,城市的變化很大,但由於條件不成熟,一直沒有編纂新的地名志。新時期,民政部門要挖掘地名文化,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就要正式啟動編纂新的地名錄。


安徽蚌埠:默默消失的老地名 漸漸淡忘的城市記憶


老地名或可被移植新處獲重生

城市中的道路、街巷、小區、廣場等地名繁多。“在保護地名文化之前,需要了解很多問題。比如哪些屬於老地名、產生於何時、有怎樣的來龍去脈和演變沿革、現今是否還存在等,弄清這些之後,才能根據各個地名的文化價值,分輕重緩急進行保護。”蚌埠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地名管理部門和從事地名研究的專家學者已經開始對現有地名中的老地名和已經消失的老地名進行調查摸底、逐條梳理,這些信息將來都會輸入地名數據庫。

蚌埠的很多地名是民國時期留存下來的,甚至有些在明朝時期就已存在了。這些地名大都反映特定歷史時期的自然、文化特徵和城市風貌,對考證城市的歷史變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蚌埠市地名辦負責人表示,“有歷史有價值的地名,自然有文化內涵,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老地名,我們要儘量去保護它。出現差異的原因是時代在不斷髮展,有一些地名自然消失了,會在合適的時機,比如新建道路的時候,移植過來。再現那段消失的記憶,使得老地名及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另一種形式保留下去。”


安徽蚌埠:默默消失的老地名 漸漸淡忘的城市記憶


記者手記

讓遊子找到回家的路

地名,尤其是在城市中存在了上百年的老地名,是獨特的城市文化載體,是城市文化的“血脈”,是城市的活“名片”。保護老地名就是讓城市文化的血脈充滿活力,從而使獨特的城市文化生生不息。因此,在城市化過程中,如何保護地名文化,使得城市記憶得以保全,顯得非常重要。

“在考慮為新建的道路取名時,儘量多地保留一些老地名,使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有跡可循。”這是市地名管理部門最近幾年工作的一個傾向,在這方面我市已有先例,如大舞臺、三徑街等一些地名已不存在了,但在這些地塊上,分別矗立起了名為大舞臺、三徑書院的住宅小區。人們在記住了這些名稱的同時,也會想起這裡曾經有一個地名、一段往事,地名文化也就得到了傳承。而“泗水橋”“南崗四路”等地名,如今成了公交車站的站名,這種名正言順的傳承方式,也避免了一些老地名的流逝。

近年來,地名文化遭受了嚴重的破壞,令人扼腕嘆息。但慶幸的是,對地名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對地名文化的保護,也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們希望,那些曾在時光長河、悠悠歲月中熠熠閃光,寄託了無限鄉愁的地名,能夠一直傳承下去,讓離鄉多年的人也能通過老地名找到回家的路。

(文章轉載自:九州地名,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