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喚醒城市記憶——邢口鎮地名文化

馬莊 在杞縣城東南12.5公里、邢口東北5.5公里處。2個村民組,113戶568人,耕地638畝。馬莊村委會駐地。

據傳,元代馬姓居此成村,故名。

聚落東西矩形,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面積15萬平方米。主街縱一橫二相交,沿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土,機井5眼。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蒜、青椒等作物

地名文化喚醒城市記憶——邢口鎮地名文化

小學1所,衛生室1處。

朱崗 在杞縣城東南12.5公里、邢口東北5.5公里處。2個村民組,80戶.403人,耕地390畝。屬馬莊村委會轄村。

據傳,明代朱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擇崗而居,故名。

聚落東西矩形,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8萬平方米。縱橫主街各1條十字交會。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土,機井5眼。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蒜、青椒等作物

獸醫診所1處。

地名文化喚醒城市記憶——邢口鎮地名文化

村道南通鄭永公路(豫04省道)。

王平樓 在杞縣城東南12.5公里、邢口東北5公里處。1個村民組49戶.237人耕地336畝。屬馬莊村委會轄村。

據傳,明代王姓從楮皮崗遷此建村,築平頂樓房一座,故名

聚落南北長方形,南北長300米,東西長200米,面積6萬平方米東西主街1條。沿街兩測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土,機井4眼。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蒜、青椒等作物

村道南通鄭永公路。

大山坡 在杞縣城東南12.5公里、邢口東5.5公里處。1個村民組,87戶,392人,耕地416畝。屬馬莊村委會轄村。

據傳,明代此地稱搭摻坡,以沙丘搭摻相連而名。明末韓姓於此建村,取名韓家寨,簡稱韓寨,經縣政府批准,複名大山坡。

聚落東西呈長方形,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8萬平方米,主街縱橫各1條相交呈“十”字形。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土,機井5眼。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蒜、青椒等作物

村道南達鄭永公路。

喬樓 在縣城東南13公里、邢口東北6公里處,1個村民組,73戶、369人耕地390畝。屬馬莊村委會轄村。

據傳,明代喬姓於此建村,初名喬家寨,延至清末改用今名。

聚落東西呈長方形,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6萬平方米,東西主街1條,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村民以農為主。土質純淤。機井3眼。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蒜、青椒等作物

村道南通鄭永公路。

於伯崗 在杞縣城東南12.5公里、邢口東3公里處。3個村民組,273戶,1365人,耕地1651畝。於伯崗村委會駐地。

據傳,明代成村,以崗上榆、柏成蔭,取名榆柏崗。清乾隆《杞縣誌》無改,而後漸演變為今名。

聚落東西呈長方形。東西長570米,南北寬300米麵積17.13萬平方米。縱橫主街各3條,盤式相交。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東坡青沙,西北坡淤,餘皆兩合土。機井24眼。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蒜、青椒等作物。

小學1所,村衛生室1處。

劉莊 在杞縣城東南12.5公里、邢口東3公里處。1個村民組,72戶,360人,耕地374畝。屬於伯崗村委會轄村。

相傳,明代此地為劉姓花園,清代園廢成村,以戶少人稀,名小劉莊。1987年地名普查時改稱劉莊。

聚落近正方形,南北長160米,東西寬150米,面積2.4萬平方米。縱橫主街各2條,相交呈“井”字形。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南坡沙壤,東、北兩坡為黏土,機井5眼。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蒜、青椒等作物。

村北側為鄭永公路。

東嶽寨 在杞縣城南12.5公里、邢口東1.5公里處。5個村民組,286戶,1417人,耕地1270畝。東嶽寨村委會駐地。

據傳,明洪武年間,嶽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定居,取名嶽寨,實則無寨。1987年地名普查中,發現與兄弟鄉嶽寨重名,經縣政府批准,冠“東”字以別。

聚落東西矩形。東西長600米,南北寬327米,面積19.62萬平方米。縱橫主街各2條相交呈“井”字形。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南、北坡淤,東、西坡兩合土,機井24眼。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蒜、青椒等作物。

小學1所,衛生室1處。

鄭永公路經村北側。

馬廟 在杞縣城東南12.5公里、邢口東2公里處。7個村民組,237戶,1185人,耕地803畝。馬廟村委會駐地。

據傳,明初馬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此成村,建奶奶廟一座,遂以“馬廟”為村名。

聚落東西呈長方形,東西長550米,南北寬350米,面積19.25萬平方米。縱橫主街各2條,垂直相交如“井”字。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東坡兩合土,南坡與西坡青沙,北坡淤土。機井14眼。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蒜、青椒等作物。小學1所,村衛生室1處

南鄰鄭永公路。

地名文化喚醒城市記憶——邢口鎮地名文化

孟西 在杞縣城東南12.5公里、邢口東3.5公里處。1個村民組,117戶,589人,耕地487畝,屬孟莊村委會轄村。

據碑石記載,明代孟姓居此成村,取名孟莊。清代發展至三村,因皆有孟姓,統稱孟莊。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為方便交往,按方位各自立名。此村居西,故名。

聚落東西矩形,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10萬平方米。主街縱橫各1條,“十”字相交。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青沙,機井5眼。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蒜、青椒等作物。

明萬曆二年(1574年)甲戌科進士何倬字章夫,授德平知縣,擢監察御史巡按四川,歷京畿道升光祿卿尚寶大理寺少卿墓誌銘兩塊,在村民何建勳家存放。建勳系其後裔,祖籍在何關爺廟村(在王和寺村東200米處,1938年廢)。

“何字淵泉,著有《聖謨略節》若干卷,《奏議》若干卷;《文集》若干卷。生於嘉靖壬寅正月初六日,卒於萬曆乙巳四月念四日,得年六十有四。丁未十月二十五日葬於邑(杞縣城)南賈窪之原。”(摘自何倬墓誌銘)

精彩回顧

瞭解地名文化,展現金杞魅力——邢口鎮各村地名由來三瞭解地名文化,展現金杞魅力——邢口鎮各村地名由來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