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

毛姆屬於現實主義作家,所以《刀鋒》這本書才會如此真實。雖然這本書的敘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我們卻能夠在書中讀到自己的影子。

"

毛姆屬於現實主義作家,所以《刀鋒》這本書才會如此真實。雖然這本書的敘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我們卻能夠在書中讀到自己的影子。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1

拉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空軍飛行員。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他們遭遇了空戰,拉里親密的戰友以犧牲自己為代價救了他,他的戰友殉難時年僅二十二歲。

退役後,作為戰鬥英雄的拉里重返芝加哥,知名大學的校門為他敞開,待遇優渥的工作崗位任由他挑選,美麗的豪門千金伊莎貝爾成為他的未婚妻。正當人生一片坦途、順風順水之際,拉里卻感受到對未來前所未有的困惑與迷茫。

回到家鄉的這段時間裡,拉里的腦海中反覆浮現的是他在空軍中作戰的歲月。每當飛機衝上雲端時,他與頭頂的那片蔚藍便融為一體,世俗生活中的名利榮辱和爾虞我詐,在萬里高空之上則顯得那樣渺小。天空給予了拉里生命超脫之中的豪邁與寬慰,然而摯友的死亡又將他拽回生命本質之中的殘酷與造化的無常。

始於對生命意義的惶惑和對靈魂的叩問,拉里拋下親友,獨自前往歐洲遊歷。他在煤礦場幹體力活,在德國的農場打工,去修道院親身接觸基督,接著漂洋過海,遠赴印度,終於在象神大師的靜修院受到啟發。

頓悟後的拉里再次回到美國,出世和入世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在真正的答案還沒有出現之前,拉里選擇繼續在世俗生活之中探索神性。他不再回避和畏懼人間之苦,而是以一個又一個人生體驗滿足本我的渴望、活力與好奇。

在他的未婚妻、養父,還有他的知交好友看來,拉里所過的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生活,他的遊歷在他人眼裡是無所作為的閒晃。在信奉勞動致富,認定精英統治社會的美國人眼裡,拉里成了不求上進的典型。在一片反對和質疑聲中,他堅定的人生追求在別人眼裡不過是虛無縹緲的空想。

可是拉里卻說:你真的難以想象,讀懂《奧賽德》的原文有多麼令人興奮,彷彿只要踮起腳尖,伸出手來,就能碰到天上的星星。

他那旺盛的求知慾並不亞於任何一個人的賺錢欲。他堅持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方式一步步地接近真知,尋求真我,探求這個世界的終極答案。

"

毛姆屬於現實主義作家,所以《刀鋒》這本書才會如此真實。雖然這本書的敘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我們卻能夠在書中讀到自己的影子。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1

拉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空軍飛行員。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他們遭遇了空戰,拉里親密的戰友以犧牲自己為代價救了他,他的戰友殉難時年僅二十二歲。

退役後,作為戰鬥英雄的拉里重返芝加哥,知名大學的校門為他敞開,待遇優渥的工作崗位任由他挑選,美麗的豪門千金伊莎貝爾成為他的未婚妻。正當人生一片坦途、順風順水之際,拉里卻感受到對未來前所未有的困惑與迷茫。

回到家鄉的這段時間裡,拉里的腦海中反覆浮現的是他在空軍中作戰的歲月。每當飛機衝上雲端時,他與頭頂的那片蔚藍便融為一體,世俗生活中的名利榮辱和爾虞我詐,在萬里高空之上則顯得那樣渺小。天空給予了拉里生命超脫之中的豪邁與寬慰,然而摯友的死亡又將他拽回生命本質之中的殘酷與造化的無常。

始於對生命意義的惶惑和對靈魂的叩問,拉里拋下親友,獨自前往歐洲遊歷。他在煤礦場幹體力活,在德國的農場打工,去修道院親身接觸基督,接著漂洋過海,遠赴印度,終於在象神大師的靜修院受到啟發。

頓悟後的拉里再次回到美國,出世和入世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在真正的答案還沒有出現之前,拉里選擇繼續在世俗生活之中探索神性。他不再回避和畏懼人間之苦,而是以一個又一個人生體驗滿足本我的渴望、活力與好奇。

在他的未婚妻、養父,還有他的知交好友看來,拉里所過的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生活,他的遊歷在他人眼裡是無所作為的閒晃。在信奉勞動致富,認定精英統治社會的美國人眼裡,拉里成了不求上進的典型。在一片反對和質疑聲中,他堅定的人生追求在別人眼裡不過是虛無縹緲的空想。

可是拉里卻說:你真的難以想象,讀懂《奧賽德》的原文有多麼令人興奮,彷彿只要踮起腳尖,伸出手來,就能碰到天上的星星。

他那旺盛的求知慾並不亞於任何一個人的賺錢欲。他堅持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方式一步步地接近真知,尋求真我,探求這個世界的終極答案。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2

儘管伊莎貝爾是拉里的未婚妻,但是她和拉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觀。自由開放的生活讓伊莎貝爾變得嬌縱任性,生活環境中濃烈的社交氛圍讓她諳熟人情世故,也豔羨於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

光鮮亮麗、生活無虞、熱情奔放、享受生活,統統都是這位年輕的名流千金身上鮮明的標籤。久而久之,社會環境將伊莎貝爾塑造成一個徹底的實用主義者。

伊莎貝爾流連於無盡的派對、舞會,熱衷於社交圈裡流行的高爾夫、騎馬,對櫥窗裡各類新衣的款式如數家珍,這是伊莎貝爾一以貫之的生活狀態。然而這些浮華的生活對退役歸來的拉里而言,顯得毫無意義。

當貂皮大衣和鑽石的誘惑與旅途中的三流旅館和廉價餐廳相碰撞,伊莎貝爾清晰而坦誠地做出了她的抉擇——拋棄拉里,轉而嫁給苦苦追求她的富家公子格雷。

伊莎貝爾骨子裡有著強烈的掌控欲,雖然她拋棄了拉里,卻沉湎於得不到拉里的失落之中而耿耿於懷。即使離開了,她仍然想要控制拉里的人生,乃至於當她得知拉里要與一名墮落的風塵女子蘇菲結婚時,她不擇手段,千方百計地阻止了婚禮,間接導致了徘徊在生死邊緣的蘇菲再度淪落,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當我們站在第三章視角,拉里和伊莎貝爾完全是格格不入的一對。一個無限接近天空,一個永遠立足實際;一個致力於救贖,一個不惜造成毀滅;一個敬畏生命,一個獻身浮華。

崇尚世俗功利,是伊莎貝爾樂在其中的人性之枷鎖。

"

毛姆屬於現實主義作家,所以《刀鋒》這本書才會如此真實。雖然這本書的敘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我們卻能夠在書中讀到自己的影子。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1

拉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空軍飛行員。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他們遭遇了空戰,拉里親密的戰友以犧牲自己為代價救了他,他的戰友殉難時年僅二十二歲。

退役後,作為戰鬥英雄的拉里重返芝加哥,知名大學的校門為他敞開,待遇優渥的工作崗位任由他挑選,美麗的豪門千金伊莎貝爾成為他的未婚妻。正當人生一片坦途、順風順水之際,拉里卻感受到對未來前所未有的困惑與迷茫。

回到家鄉的這段時間裡,拉里的腦海中反覆浮現的是他在空軍中作戰的歲月。每當飛機衝上雲端時,他與頭頂的那片蔚藍便融為一體,世俗生活中的名利榮辱和爾虞我詐,在萬里高空之上則顯得那樣渺小。天空給予了拉里生命超脫之中的豪邁與寬慰,然而摯友的死亡又將他拽回生命本質之中的殘酷與造化的無常。

始於對生命意義的惶惑和對靈魂的叩問,拉里拋下親友,獨自前往歐洲遊歷。他在煤礦場幹體力活,在德國的農場打工,去修道院親身接觸基督,接著漂洋過海,遠赴印度,終於在象神大師的靜修院受到啟發。

頓悟後的拉里再次回到美國,出世和入世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在真正的答案還沒有出現之前,拉里選擇繼續在世俗生活之中探索神性。他不再回避和畏懼人間之苦,而是以一個又一個人生體驗滿足本我的渴望、活力與好奇。

在他的未婚妻、養父,還有他的知交好友看來,拉里所過的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生活,他的遊歷在他人眼裡是無所作為的閒晃。在信奉勞動致富,認定精英統治社會的美國人眼裡,拉里成了不求上進的典型。在一片反對和質疑聲中,他堅定的人生追求在別人眼裡不過是虛無縹緲的空想。

可是拉里卻說:你真的難以想象,讀懂《奧賽德》的原文有多麼令人興奮,彷彿只要踮起腳尖,伸出手來,就能碰到天上的星星。

他那旺盛的求知慾並不亞於任何一個人的賺錢欲。他堅持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方式一步步地接近真知,尋求真我,探求這個世界的終極答案。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2

儘管伊莎貝爾是拉里的未婚妻,但是她和拉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觀。自由開放的生活讓伊莎貝爾變得嬌縱任性,生活環境中濃烈的社交氛圍讓她諳熟人情世故,也豔羨於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

光鮮亮麗、生活無虞、熱情奔放、享受生活,統統都是這位年輕的名流千金身上鮮明的標籤。久而久之,社會環境將伊莎貝爾塑造成一個徹底的實用主義者。

伊莎貝爾流連於無盡的派對、舞會,熱衷於社交圈裡流行的高爾夫、騎馬,對櫥窗裡各類新衣的款式如數家珍,這是伊莎貝爾一以貫之的生活狀態。然而這些浮華的生活對退役歸來的拉里而言,顯得毫無意義。

當貂皮大衣和鑽石的誘惑與旅途中的三流旅館和廉價餐廳相碰撞,伊莎貝爾清晰而坦誠地做出了她的抉擇——拋棄拉里,轉而嫁給苦苦追求她的富家公子格雷。

伊莎貝爾骨子裡有著強烈的掌控欲,雖然她拋棄了拉里,卻沉湎於得不到拉里的失落之中而耿耿於懷。即使離開了,她仍然想要控制拉里的人生,乃至於當她得知拉里要與一名墮落的風塵女子蘇菲結婚時,她不擇手段,千方百計地阻止了婚禮,間接導致了徘徊在生死邊緣的蘇菲再度淪落,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當我們站在第三章視角,拉里和伊莎貝爾完全是格格不入的一對。一個無限接近天空,一個永遠立足實際;一個致力於救贖,一個不惜造成毀滅;一個敬畏生命,一個獻身浮華。

崇尚世俗功利,是伊莎貝爾樂在其中的人性之枷鎖。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3

蘇菲是拉里在兒時的摯友,年少的她善良靈動、富有詩性。成年後的蘇菲原本有著令人豔羨的美滿家庭生活。直到一場意外,蘇菲自親眼目睹了丈夫和孩子在車禍中喪生的慘劇。從此以後,蘇菲開始放浪形骸,甘願酗酒和濫交以報復生命的殘酷。當生活從天堂墜入地獄,美好在瞬息之間破滅,她掙扎在絕望的邊緣。

蘇菲的悲慘遭遇讓拉里恍惚想起多年前曾經觸碰死亡,深陷痛苦的那個自己,他不由自主地去扮演起了一個救贖和治癒的角色並決定與蘇菲結婚。

相比伊莎貝爾,拉里和蘇菲的靈魂深處有更多的共性,他們內心深處對世人有一樣的同情,對藝術有強烈的共鳴,他們的生命中遍佈著相似的痛點。他們都近距離接觸過死亡,也目睹了造化的無常。只是一個選擇用餘生去求索和救贖,一個則漸漸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拉里和蘇菲截然相反的命運源於彼此的人生格局。拉里擺脫痛苦的桎梏全在於他知道如何予世人以愛,無論何種境遇之下,他都願意去救贖;蘇菲則習慣被愛,滿足於家庭幸福,但是她不善於去愛別人,她的愛更為狹隘。

"

毛姆屬於現實主義作家,所以《刀鋒》這本書才會如此真實。雖然這本書的敘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我們卻能夠在書中讀到自己的影子。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1

拉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空軍飛行員。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他們遭遇了空戰,拉里親密的戰友以犧牲自己為代價救了他,他的戰友殉難時年僅二十二歲。

退役後,作為戰鬥英雄的拉里重返芝加哥,知名大學的校門為他敞開,待遇優渥的工作崗位任由他挑選,美麗的豪門千金伊莎貝爾成為他的未婚妻。正當人生一片坦途、順風順水之際,拉里卻感受到對未來前所未有的困惑與迷茫。

回到家鄉的這段時間裡,拉里的腦海中反覆浮現的是他在空軍中作戰的歲月。每當飛機衝上雲端時,他與頭頂的那片蔚藍便融為一體,世俗生活中的名利榮辱和爾虞我詐,在萬里高空之上則顯得那樣渺小。天空給予了拉里生命超脫之中的豪邁與寬慰,然而摯友的死亡又將他拽回生命本質之中的殘酷與造化的無常。

始於對生命意義的惶惑和對靈魂的叩問,拉里拋下親友,獨自前往歐洲遊歷。他在煤礦場幹體力活,在德國的農場打工,去修道院親身接觸基督,接著漂洋過海,遠赴印度,終於在象神大師的靜修院受到啟發。

頓悟後的拉里再次回到美國,出世和入世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在真正的答案還沒有出現之前,拉里選擇繼續在世俗生活之中探索神性。他不再回避和畏懼人間之苦,而是以一個又一個人生體驗滿足本我的渴望、活力與好奇。

在他的未婚妻、養父,還有他的知交好友看來,拉里所過的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生活,他的遊歷在他人眼裡是無所作為的閒晃。在信奉勞動致富,認定精英統治社會的美國人眼裡,拉里成了不求上進的典型。在一片反對和質疑聲中,他堅定的人生追求在別人眼裡不過是虛無縹緲的空想。

可是拉里卻說:你真的難以想象,讀懂《奧賽德》的原文有多麼令人興奮,彷彿只要踮起腳尖,伸出手來,就能碰到天上的星星。

他那旺盛的求知慾並不亞於任何一個人的賺錢欲。他堅持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方式一步步地接近真知,尋求真我,探求這個世界的終極答案。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2

儘管伊莎貝爾是拉里的未婚妻,但是她和拉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觀。自由開放的生活讓伊莎貝爾變得嬌縱任性,生活環境中濃烈的社交氛圍讓她諳熟人情世故,也豔羨於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

光鮮亮麗、生活無虞、熱情奔放、享受生活,統統都是這位年輕的名流千金身上鮮明的標籤。久而久之,社會環境將伊莎貝爾塑造成一個徹底的實用主義者。

伊莎貝爾流連於無盡的派對、舞會,熱衷於社交圈裡流行的高爾夫、騎馬,對櫥窗裡各類新衣的款式如數家珍,這是伊莎貝爾一以貫之的生活狀態。然而這些浮華的生活對退役歸來的拉里而言,顯得毫無意義。

當貂皮大衣和鑽石的誘惑與旅途中的三流旅館和廉價餐廳相碰撞,伊莎貝爾清晰而坦誠地做出了她的抉擇——拋棄拉里,轉而嫁給苦苦追求她的富家公子格雷。

伊莎貝爾骨子裡有著強烈的掌控欲,雖然她拋棄了拉里,卻沉湎於得不到拉里的失落之中而耿耿於懷。即使離開了,她仍然想要控制拉里的人生,乃至於當她得知拉里要與一名墮落的風塵女子蘇菲結婚時,她不擇手段,千方百計地阻止了婚禮,間接導致了徘徊在生死邊緣的蘇菲再度淪落,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當我們站在第三章視角,拉里和伊莎貝爾完全是格格不入的一對。一個無限接近天空,一個永遠立足實際;一個致力於救贖,一個不惜造成毀滅;一個敬畏生命,一個獻身浮華。

崇尚世俗功利,是伊莎貝爾樂在其中的人性之枷鎖。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3

蘇菲是拉里在兒時的摯友,年少的她善良靈動、富有詩性。成年後的蘇菲原本有著令人豔羨的美滿家庭生活。直到一場意外,蘇菲自親眼目睹了丈夫和孩子在車禍中喪生的慘劇。從此以後,蘇菲開始放浪形骸,甘願酗酒和濫交以報復生命的殘酷。當生活從天堂墜入地獄,美好在瞬息之間破滅,她掙扎在絕望的邊緣。

蘇菲的悲慘遭遇讓拉里恍惚想起多年前曾經觸碰死亡,深陷痛苦的那個自己,他不由自主地去扮演起了一個救贖和治癒的角色並決定與蘇菲結婚。

相比伊莎貝爾,拉里和蘇菲的靈魂深處有更多的共性,他們內心深處對世人有一樣的同情,對藝術有強烈的共鳴,他們的生命中遍佈著相似的痛點。他們都近距離接觸過死亡,也目睹了造化的無常。只是一個選擇用餘生去求索和救贖,一個則漸漸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拉里和蘇菲截然相反的命運源於彼此的人生格局。拉里擺脫痛苦的桎梏全在於他知道如何予世人以愛,無論何種境遇之下,他都願意去救贖;蘇菲則習慣被愛,滿足於家庭幸福,但是她不善於去愛別人,她的愛更為狹隘。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4

全書裡最教人難以忘懷的當屬艾略特·譚伯頓。艾略特是伊莎貝爾的舅舅,終生混跡於巴黎社交圈。艾略特的出身並不高貴,但他卻能夠畢其一生地在社交上下功夫。在他的眼中,與人交際的第一標準是對方的社會地位。艾略特以品位高雅、博學多聞著稱,巴黎上流社會的貴婦、公爵,當地的行政長官、教區主教都是他的座上賓。

儘管他汲汲一生,苦心經營,卻始終都在扮演著為名流們唱頌歌的角色。以艾略特的聰明才智,他熟知自己力捧的這些貴族們中不乏胸無點墨,毫無長處之人,而他甘願被這些人的頭銜矇蔽,執著於這種趨炎附勢的生活。當他步入晚年,逐漸為社交界所遺忘,門前冷落鞍馬稀。但是他仍舊強行融入巴黎全新的社交模式,奔走其間,孜孜不倦。晚年的病床之前的無人問津似是對他這一生的嘲諷。

他為人親切和善,但是,他的一生放眼望去卻如此傻氣、無用又微不足道。他出席過無數宴會,和許多王公貴族、爵士名流往來,到頭來都毫無意義,他早已被這些人遺忘。

社會名望,是囚禁這個可憐的傢伙終生的枷鎖。

"

毛姆屬於現實主義作家,所以《刀鋒》這本書才會如此真實。雖然這本書的敘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我們卻能夠在書中讀到自己的影子。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1

拉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空軍飛行員。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他們遭遇了空戰,拉里親密的戰友以犧牲自己為代價救了他,他的戰友殉難時年僅二十二歲。

退役後,作為戰鬥英雄的拉里重返芝加哥,知名大學的校門為他敞開,待遇優渥的工作崗位任由他挑選,美麗的豪門千金伊莎貝爾成為他的未婚妻。正當人生一片坦途、順風順水之際,拉里卻感受到對未來前所未有的困惑與迷茫。

回到家鄉的這段時間裡,拉里的腦海中反覆浮現的是他在空軍中作戰的歲月。每當飛機衝上雲端時,他與頭頂的那片蔚藍便融為一體,世俗生活中的名利榮辱和爾虞我詐,在萬里高空之上則顯得那樣渺小。天空給予了拉里生命超脫之中的豪邁與寬慰,然而摯友的死亡又將他拽回生命本質之中的殘酷與造化的無常。

始於對生命意義的惶惑和對靈魂的叩問,拉里拋下親友,獨自前往歐洲遊歷。他在煤礦場幹體力活,在德國的農場打工,去修道院親身接觸基督,接著漂洋過海,遠赴印度,終於在象神大師的靜修院受到啟發。

頓悟後的拉里再次回到美國,出世和入世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在真正的答案還沒有出現之前,拉里選擇繼續在世俗生活之中探索神性。他不再回避和畏懼人間之苦,而是以一個又一個人生體驗滿足本我的渴望、活力與好奇。

在他的未婚妻、養父,還有他的知交好友看來,拉里所過的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生活,他的遊歷在他人眼裡是無所作為的閒晃。在信奉勞動致富,認定精英統治社會的美國人眼裡,拉里成了不求上進的典型。在一片反對和質疑聲中,他堅定的人生追求在別人眼裡不過是虛無縹緲的空想。

可是拉里卻說:你真的難以想象,讀懂《奧賽德》的原文有多麼令人興奮,彷彿只要踮起腳尖,伸出手來,就能碰到天上的星星。

他那旺盛的求知慾並不亞於任何一個人的賺錢欲。他堅持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方式一步步地接近真知,尋求真我,探求這個世界的終極答案。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2

儘管伊莎貝爾是拉里的未婚妻,但是她和拉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觀。自由開放的生活讓伊莎貝爾變得嬌縱任性,生活環境中濃烈的社交氛圍讓她諳熟人情世故,也豔羨於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

光鮮亮麗、生活無虞、熱情奔放、享受生活,統統都是這位年輕的名流千金身上鮮明的標籤。久而久之,社會環境將伊莎貝爾塑造成一個徹底的實用主義者。

伊莎貝爾流連於無盡的派對、舞會,熱衷於社交圈裡流行的高爾夫、騎馬,對櫥窗裡各類新衣的款式如數家珍,這是伊莎貝爾一以貫之的生活狀態。然而這些浮華的生活對退役歸來的拉里而言,顯得毫無意義。

當貂皮大衣和鑽石的誘惑與旅途中的三流旅館和廉價餐廳相碰撞,伊莎貝爾清晰而坦誠地做出了她的抉擇——拋棄拉里,轉而嫁給苦苦追求她的富家公子格雷。

伊莎貝爾骨子裡有著強烈的掌控欲,雖然她拋棄了拉里,卻沉湎於得不到拉里的失落之中而耿耿於懷。即使離開了,她仍然想要控制拉里的人生,乃至於當她得知拉里要與一名墮落的風塵女子蘇菲結婚時,她不擇手段,千方百計地阻止了婚禮,間接導致了徘徊在生死邊緣的蘇菲再度淪落,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當我們站在第三章視角,拉里和伊莎貝爾完全是格格不入的一對。一個無限接近天空,一個永遠立足實際;一個致力於救贖,一個不惜造成毀滅;一個敬畏生命,一個獻身浮華。

崇尚世俗功利,是伊莎貝爾樂在其中的人性之枷鎖。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3

蘇菲是拉里在兒時的摯友,年少的她善良靈動、富有詩性。成年後的蘇菲原本有著令人豔羨的美滿家庭生活。直到一場意外,蘇菲自親眼目睹了丈夫和孩子在車禍中喪生的慘劇。從此以後,蘇菲開始放浪形骸,甘願酗酒和濫交以報復生命的殘酷。當生活從天堂墜入地獄,美好在瞬息之間破滅,她掙扎在絕望的邊緣。

蘇菲的悲慘遭遇讓拉里恍惚想起多年前曾經觸碰死亡,深陷痛苦的那個自己,他不由自主地去扮演起了一個救贖和治癒的角色並決定與蘇菲結婚。

相比伊莎貝爾,拉里和蘇菲的靈魂深處有更多的共性,他們內心深處對世人有一樣的同情,對藝術有強烈的共鳴,他們的生命中遍佈著相似的痛點。他們都近距離接觸過死亡,也目睹了造化的無常。只是一個選擇用餘生去求索和救贖,一個則漸漸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拉里和蘇菲截然相反的命運源於彼此的人生格局。拉里擺脫痛苦的桎梏全在於他知道如何予世人以愛,無論何種境遇之下,他都願意去救贖;蘇菲則習慣被愛,滿足於家庭幸福,但是她不善於去愛別人,她的愛更為狹隘。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4

全書裡最教人難以忘懷的當屬艾略特·譚伯頓。艾略特是伊莎貝爾的舅舅,終生混跡於巴黎社交圈。艾略特的出身並不高貴,但他卻能夠畢其一生地在社交上下功夫。在他的眼中,與人交際的第一標準是對方的社會地位。艾略特以品位高雅、博學多聞著稱,巴黎上流社會的貴婦、公爵,當地的行政長官、教區主教都是他的座上賓。

儘管他汲汲一生,苦心經營,卻始終都在扮演著為名流們唱頌歌的角色。以艾略特的聰明才智,他熟知自己力捧的這些貴族們中不乏胸無點墨,毫無長處之人,而他甘願被這些人的頭銜矇蔽,執著於這種趨炎附勢的生活。當他步入晚年,逐漸為社交界所遺忘,門前冷落鞍馬稀。但是他仍舊強行融入巴黎全新的社交模式,奔走其間,孜孜不倦。晚年的病床之前的無人問津似是對他這一生的嘲諷。

他為人親切和善,但是,他的一生放眼望去卻如此傻氣、無用又微不足道。他出席過無數宴會,和許多王公貴族、爵士名流往來,到頭來都毫無意義,他早已被這些人遺忘。

社會名望,是囚禁這個可憐的傢伙終生的枷鎖。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5

從降臨人間伊始,我們便不斷使自己適應一種普世的生活規律。

我們出生、成長,接受教育、獲取知識,在畢業之後找到一份賴以為生的工作;接著成家立業,結婚生子,日復一日地周旋於工作、家庭,以及成年人的交際圈之間;直到垂垂老矣的那一天,自己的子女具備了安身立命的能力,我們便功成身退,結束了生命的一個完整循環。

可是,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難道人類只能可悲地任憑命運擺佈嗎?庸碌繁忙的世俗生活中,很少有人會去靜下心來思考這些關乎生命奧義的問題。

毛姆的《刀鋒》這本書,深入剖析複雜的人性,探討了人類在世俗生活中內在的精神需求與狹隘的物質慾望之間的衝突與對抗。書中形形色色的眾生相,生動地呈現了世人在人性的枷鎖之下各自的慾望與追逐,從而引發讀者對生命意義的思索。

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正如故事中的人都面對各自的生命束縛。但是多數人並不掙扎,而是戴著各自的枷鎖執著地過著各自侷限的一生,如伊莎貝爾與艾略特。拉里是少數人的代表,他看到自己陷於枷鎖但是勇敢跳脫,尋找真我。

人生如果不想隨波逐流,就等於是場豪賭,失敗的人不勝枚舉,成功的人寥寥無幾。但是對於那些選擇從這種生活大潮中出走的人,我想他們並不會去在乎最後自己是否成為舉杯慶賀之人。

追逐本身就是答案,生命的過程才有意義。他們只會像拉里一樣一路尋覓,一路成長,不管找到答案與否,到努力在這薄情的世界以最深情的方式活著。

"

毛姆屬於現實主義作家,所以《刀鋒》這本書才會如此真實。雖然這本書的敘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我們卻能夠在書中讀到自己的影子。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1

拉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空軍飛行員。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他們遭遇了空戰,拉里親密的戰友以犧牲自己為代價救了他,他的戰友殉難時年僅二十二歲。

退役後,作為戰鬥英雄的拉里重返芝加哥,知名大學的校門為他敞開,待遇優渥的工作崗位任由他挑選,美麗的豪門千金伊莎貝爾成為他的未婚妻。正當人生一片坦途、順風順水之際,拉里卻感受到對未來前所未有的困惑與迷茫。

回到家鄉的這段時間裡,拉里的腦海中反覆浮現的是他在空軍中作戰的歲月。每當飛機衝上雲端時,他與頭頂的那片蔚藍便融為一體,世俗生活中的名利榮辱和爾虞我詐,在萬里高空之上則顯得那樣渺小。天空給予了拉里生命超脫之中的豪邁與寬慰,然而摯友的死亡又將他拽回生命本質之中的殘酷與造化的無常。

始於對生命意義的惶惑和對靈魂的叩問,拉里拋下親友,獨自前往歐洲遊歷。他在煤礦場幹體力活,在德國的農場打工,去修道院親身接觸基督,接著漂洋過海,遠赴印度,終於在象神大師的靜修院受到啟發。

頓悟後的拉里再次回到美國,出世和入世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在真正的答案還沒有出現之前,拉里選擇繼續在世俗生活之中探索神性。他不再回避和畏懼人間之苦,而是以一個又一個人生體驗滿足本我的渴望、活力與好奇。

在他的未婚妻、養父,還有他的知交好友看來,拉里所過的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生活,他的遊歷在他人眼裡是無所作為的閒晃。在信奉勞動致富,認定精英統治社會的美國人眼裡,拉里成了不求上進的典型。在一片反對和質疑聲中,他堅定的人生追求在別人眼裡不過是虛無縹緲的空想。

可是拉里卻說:你真的難以想象,讀懂《奧賽德》的原文有多麼令人興奮,彷彿只要踮起腳尖,伸出手來,就能碰到天上的星星。

他那旺盛的求知慾並不亞於任何一個人的賺錢欲。他堅持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方式一步步地接近真知,尋求真我,探求這個世界的終極答案。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2

儘管伊莎貝爾是拉里的未婚妻,但是她和拉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觀。自由開放的生活讓伊莎貝爾變得嬌縱任性,生活環境中濃烈的社交氛圍讓她諳熟人情世故,也豔羨於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

光鮮亮麗、生活無虞、熱情奔放、享受生活,統統都是這位年輕的名流千金身上鮮明的標籤。久而久之,社會環境將伊莎貝爾塑造成一個徹底的實用主義者。

伊莎貝爾流連於無盡的派對、舞會,熱衷於社交圈裡流行的高爾夫、騎馬,對櫥窗裡各類新衣的款式如數家珍,這是伊莎貝爾一以貫之的生活狀態。然而這些浮華的生活對退役歸來的拉里而言,顯得毫無意義。

當貂皮大衣和鑽石的誘惑與旅途中的三流旅館和廉價餐廳相碰撞,伊莎貝爾清晰而坦誠地做出了她的抉擇——拋棄拉里,轉而嫁給苦苦追求她的富家公子格雷。

伊莎貝爾骨子裡有著強烈的掌控欲,雖然她拋棄了拉里,卻沉湎於得不到拉里的失落之中而耿耿於懷。即使離開了,她仍然想要控制拉里的人生,乃至於當她得知拉里要與一名墮落的風塵女子蘇菲結婚時,她不擇手段,千方百計地阻止了婚禮,間接導致了徘徊在生死邊緣的蘇菲再度淪落,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當我們站在第三章視角,拉里和伊莎貝爾完全是格格不入的一對。一個無限接近天空,一個永遠立足實際;一個致力於救贖,一個不惜造成毀滅;一個敬畏生命,一個獻身浮華。

崇尚世俗功利,是伊莎貝爾樂在其中的人性之枷鎖。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3

蘇菲是拉里在兒時的摯友,年少的她善良靈動、富有詩性。成年後的蘇菲原本有著令人豔羨的美滿家庭生活。直到一場意外,蘇菲自親眼目睹了丈夫和孩子在車禍中喪生的慘劇。從此以後,蘇菲開始放浪形骸,甘願酗酒和濫交以報復生命的殘酷。當生活從天堂墜入地獄,美好在瞬息之間破滅,她掙扎在絕望的邊緣。

蘇菲的悲慘遭遇讓拉里恍惚想起多年前曾經觸碰死亡,深陷痛苦的那個自己,他不由自主地去扮演起了一個救贖和治癒的角色並決定與蘇菲結婚。

相比伊莎貝爾,拉里和蘇菲的靈魂深處有更多的共性,他們內心深處對世人有一樣的同情,對藝術有強烈的共鳴,他們的生命中遍佈著相似的痛點。他們都近距離接觸過死亡,也目睹了造化的無常。只是一個選擇用餘生去求索和救贖,一個則漸漸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拉里和蘇菲截然相反的命運源於彼此的人生格局。拉里擺脫痛苦的桎梏全在於他知道如何予世人以愛,無論何種境遇之下,他都願意去救贖;蘇菲則習慣被愛,滿足於家庭幸福,但是她不善於去愛別人,她的愛更為狹隘。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4

全書裡最教人難以忘懷的當屬艾略特·譚伯頓。艾略特是伊莎貝爾的舅舅,終生混跡於巴黎社交圈。艾略特的出身並不高貴,但他卻能夠畢其一生地在社交上下功夫。在他的眼中,與人交際的第一標準是對方的社會地位。艾略特以品位高雅、博學多聞著稱,巴黎上流社會的貴婦、公爵,當地的行政長官、教區主教都是他的座上賓。

儘管他汲汲一生,苦心經營,卻始終都在扮演著為名流們唱頌歌的角色。以艾略特的聰明才智,他熟知自己力捧的這些貴族們中不乏胸無點墨,毫無長處之人,而他甘願被這些人的頭銜矇蔽,執著於這種趨炎附勢的生活。當他步入晚年,逐漸為社交界所遺忘,門前冷落鞍馬稀。但是他仍舊強行融入巴黎全新的社交模式,奔走其間,孜孜不倦。晚年的病床之前的無人問津似是對他這一生的嘲諷。

他為人親切和善,但是,他的一生放眼望去卻如此傻氣、無用又微不足道。他出席過無數宴會,和許多王公貴族、爵士名流往來,到頭來都毫無意義,他早已被這些人遺忘。

社會名望,是囚禁這個可憐的傢伙終生的枷鎖。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05

從降臨人間伊始,我們便不斷使自己適應一種普世的生活規律。

我們出生、成長,接受教育、獲取知識,在畢業之後找到一份賴以為生的工作;接著成家立業,結婚生子,日復一日地周旋於工作、家庭,以及成年人的交際圈之間;直到垂垂老矣的那一天,自己的子女具備了安身立命的能力,我們便功成身退,結束了生命的一個完整循環。

可是,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難道人類只能可悲地任憑命運擺佈嗎?庸碌繁忙的世俗生活中,很少有人會去靜下心來思考這些關乎生命奧義的問題。

毛姆的《刀鋒》這本書,深入剖析複雜的人性,探討了人類在世俗生活中內在的精神需求與狹隘的物質慾望之間的衝突與對抗。書中形形色色的眾生相,生動地呈現了世人在人性的枷鎖之下各自的慾望與追逐,從而引發讀者對生命意義的思索。

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正如故事中的人都面對各自的生命束縛。但是多數人並不掙扎,而是戴著各自的枷鎖執著地過著各自侷限的一生,如伊莎貝爾與艾略特。拉里是少數人的代表,他看到自己陷於枷鎖但是勇敢跳脫,尋找真我。

人生如果不想隨波逐流,就等於是場豪賭,失敗的人不勝枚舉,成功的人寥寥無幾。但是對於那些選擇從這種生活大潮中出走的人,我想他們並不會去在乎最後自己是否成為舉杯慶賀之人。

追逐本身就是答案,生命的過程才有意義。他們只會像拉里一樣一路尋覓,一路成長,不管找到答案與否,到努力在這薄情的世界以最深情的方式活著。

毛姆《刀鋒》: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END.

聲明:本文由博書團隊原創首發,禁止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聯刪。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