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美國工廠》背後的3個信號


就電影製作本身而言,《美國工廠》算不上一部多麼出眾的紀錄片。但這部影片走紅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它傳遞了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中美兩國、關於每個人的殘酷信號。

1. 這是一個分裂的世界

中國企業家進駐了一家曾經輝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廠,令它重生,新資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員而是一種制度,那種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國的老工人,他們熟悉的、適應的其實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權利的、哪怕犧牲效率也要照顧個人尊嚴的方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工會的入駐。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美國工廠》背後的3個信號


就電影製作本身而言,《美國工廠》算不上一部多麼出眾的紀錄片。但這部影片走紅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它傳遞了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中美兩國、關於每個人的殘酷信號。

1. 這是一個分裂的世界

中國企業家進駐了一家曾經輝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廠,令它重生,新資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員而是一種制度,那種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國的老工人,他們熟悉的、適應的其實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權利的、哪怕犧牲效率也要照顧個人尊嚴的方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工會的入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中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已經失業,生活無著無落,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為何還不能對老闆俯首稱臣,無怨無悔地加班加點呢?

而那些美國人也永遠無法理解,中國工人為什麼能連眼鏡和手套都不戴,就徒手處理碎玻璃呢?

不同的體系、處境,產生了如此不同的兩類人。這顯然並不能用“參差多態”來形容。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美國工廠》背後的3個信號


就電影製作本身而言,《美國工廠》算不上一部多麼出眾的紀錄片。但這部影片走紅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它傳遞了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中美兩國、關於每個人的殘酷信號。

1. 這是一個分裂的世界

中國企業家進駐了一家曾經輝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廠,令它重生,新資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員而是一種制度,那種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國的老工人,他們熟悉的、適應的其實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權利的、哪怕犧牲效率也要照顧個人尊嚴的方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工會的入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中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已經失業,生活無著無落,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為何還不能對老闆俯首稱臣,無怨無悔地加班加點呢?

而那些美國人也永遠無法理解,中國工人為什麼能連眼鏡和手套都不戴,就徒手處理碎玻璃呢?

不同的體系、處境,產生了如此不同的兩類人。這顯然並不能用“參差多態”來形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記錄片中,最有喜感的情節,是一群美國員工前往福耀的中國總部進行學習觀摩,其實這是一次“團建”。

他們參加了2017年福耀集團的迎春晚會。當美國員工看到這樣一群工作起來像機器人,而在舞臺上繼續謳歌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多少有些感慨。


參加迎春晚會的一名美國員工,面對這一切,近乎哽咽地說,

我們是一個大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不過卻是一體的,今晚就是一個例子…...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美國工廠》背後的3個信號


就電影製作本身而言,《美國工廠》算不上一部多麼出眾的紀錄片。但這部影片走紅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它傳遞了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中美兩國、關於每個人的殘酷信號。

1. 這是一個分裂的世界

中國企業家進駐了一家曾經輝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廠,令它重生,新資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員而是一種制度,那種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國的老工人,他們熟悉的、適應的其實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權利的、哪怕犧牲效率也要照顧個人尊嚴的方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工會的入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中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已經失業,生活無著無落,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為何還不能對老闆俯首稱臣,無怨無悔地加班加點呢?

而那些美國人也永遠無法理解,中國工人為什麼能連眼鏡和手套都不戴,就徒手處理碎玻璃呢?

不同的體系、處境,產生了如此不同的兩類人。這顯然並不能用“參差多態”來形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記錄片中,最有喜感的情節,是一群美國員工前往福耀的中國總部進行學習觀摩,其實這是一次“團建”。

他們參加了2017年福耀集團的迎春晚會。當美國員工看到這樣一群工作起來像機器人,而在舞臺上繼續謳歌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多少有些感慨。


參加迎春晚會的一名美國員工,面對這一切,近乎哽咽地說,

我們是一個大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不過卻是一體的,今晚就是一個例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他錯了,一場感人的晚會不會改變什麼。

這個世界其實是分裂的——恰如中美兩國的工人,他們如同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這是《美國工廠》隱含的信號之一。

這次的“團建”並未取得什麼效果,回到美國後,中國總部的那一套無法複製過來,美國員工照樣一堆怨氣,照樣要求成立工會,照樣懷念在通用汽車的日子。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美國工廠》背後的3個信號


就電影製作本身而言,《美國工廠》算不上一部多麼出眾的紀錄片。但這部影片走紅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它傳遞了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中美兩國、關於每個人的殘酷信號。

1. 這是一個分裂的世界

中國企業家進駐了一家曾經輝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廠,令它重生,新資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員而是一種制度,那種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國的老工人,他們熟悉的、適應的其實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權利的、哪怕犧牲效率也要照顧個人尊嚴的方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工會的入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中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已經失業,生活無著無落,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為何還不能對老闆俯首稱臣,無怨無悔地加班加點呢?

而那些美國人也永遠無法理解,中國工人為什麼能連眼鏡和手套都不戴,就徒手處理碎玻璃呢?

不同的體系、處境,產生了如此不同的兩類人。這顯然並不能用“參差多態”來形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記錄片中,最有喜感的情節,是一群美國員工前往福耀的中國總部進行學習觀摩,其實這是一次“團建”。

他們參加了2017年福耀集團的迎春晚會。當美國員工看到這樣一群工作起來像機器人,而在舞臺上繼續謳歌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多少有些感慨。


參加迎春晚會的一名美國員工,面對這一切,近乎哽咽地說,

我們是一個大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不過卻是一體的,今晚就是一個例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他錯了,一場感人的晚會不會改變什麼。

這個世界其實是分裂的——恰如中美兩國的工人,他們如同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這是《美國工廠》隱含的信號之一。

這次的“團建”並未取得什麼效果,回到美國後,中國總部的那一套無法複製過來,美國員工照樣一堆怨氣,照樣要求成立工會,照樣懷念在通用汽車的日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我們以為人心可以打通這些平行世界,但人心是不可靠的,就如同資本一樣。人心也往往抵不過殘酷的社會法則。


2. 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進一步的開放讓中國處於上升的軌道。福耀和許多中國企業一樣,受益於中國開放的紅利,在入世後突飛猛進,在全球實現佈局。

福耀玻璃成功打入美國曾經發達的工業地,這是一個至少讓當地人震撼的事件。所以曹德旺會在片中提醒手下:不要刺激美國人。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美國工廠》背後的3個信號


就電影製作本身而言,《美國工廠》算不上一部多麼出眾的紀錄片。但這部影片走紅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它傳遞了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中美兩國、關於每個人的殘酷信號。

1. 這是一個分裂的世界

中國企業家進駐了一家曾經輝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廠,令它重生,新資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員而是一種制度,那種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國的老工人,他們熟悉的、適應的其實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權利的、哪怕犧牲效率也要照顧個人尊嚴的方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工會的入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中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已經失業,生活無著無落,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為何還不能對老闆俯首稱臣,無怨無悔地加班加點呢?

而那些美國人也永遠無法理解,中國工人為什麼能連眼鏡和手套都不戴,就徒手處理碎玻璃呢?

不同的體系、處境,產生了如此不同的兩類人。這顯然並不能用“參差多態”來形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記錄片中,最有喜感的情節,是一群美國員工前往福耀的中國總部進行學習觀摩,其實這是一次“團建”。

他們參加了2017年福耀集團的迎春晚會。當美國員工看到這樣一群工作起來像機器人,而在舞臺上繼續謳歌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多少有些感慨。


參加迎春晚會的一名美國員工,面對這一切,近乎哽咽地說,

我們是一個大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不過卻是一體的,今晚就是一個例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他錯了,一場感人的晚會不會改變什麼。

這個世界其實是分裂的——恰如中美兩國的工人,他們如同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這是《美國工廠》隱含的信號之一。

這次的“團建”並未取得什麼效果,回到美國後,中國總部的那一套無法複製過來,美國員工照樣一堆怨氣,照樣要求成立工會,照樣懷念在通用汽車的日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我們以為人心可以打通這些平行世界,但人心是不可靠的,就如同資本一樣。人心也往往抵不過殘酷的社會法則。


2. 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進一步的開放讓中國處於上升的軌道。福耀和許多中國企業一樣,受益於中國開放的紅利,在入世後突飛猛進,在全球實現佈局。

福耀玻璃成功打入美國曾經發達的工業地,這是一個至少讓當地人震撼的事件。所以曹德旺會在片中提醒手下:不要刺激美國人。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俄亥俄州位於美國的“鐵鏽地帶”, 曾是美國工業中心地帶的一部分,俄亥俄州代頓市因汽車製造業而繁榮。用曹德旺本人的話說:

代頓當年是非常發達的一個地方。

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美國經歷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滑坡”就是在那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通用汽車不得不通過破產保護的方式自救。

通用汽車的自救的方式之一就是大量關閉工廠和裁員,美國東北部的威斯康辛州、俄亥俄州、伊利諾伊州等曾經鑄造made in America輝煌的"工業製造帶"變成了“鏽帶”。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美國工廠》背後的3個信號


就電影製作本身而言,《美國工廠》算不上一部多麼出眾的紀錄片。但這部影片走紅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它傳遞了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中美兩國、關於每個人的殘酷信號。

1. 這是一個分裂的世界

中國企業家進駐了一家曾經輝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廠,令它重生,新資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員而是一種制度,那種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國的老工人,他們熟悉的、適應的其實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權利的、哪怕犧牲效率也要照顧個人尊嚴的方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工會的入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中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已經失業,生活無著無落,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為何還不能對老闆俯首稱臣,無怨無悔地加班加點呢?

而那些美國人也永遠無法理解,中國工人為什麼能連眼鏡和手套都不戴,就徒手處理碎玻璃呢?

不同的體系、處境,產生了如此不同的兩類人。這顯然並不能用“參差多態”來形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記錄片中,最有喜感的情節,是一群美國員工前往福耀的中國總部進行學習觀摩,其實這是一次“團建”。

他們參加了2017年福耀集團的迎春晚會。當美國員工看到這樣一群工作起來像機器人,而在舞臺上繼續謳歌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多少有些感慨。


參加迎春晚會的一名美國員工,面對這一切,近乎哽咽地說,

我們是一個大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不過卻是一體的,今晚就是一個例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他錯了,一場感人的晚會不會改變什麼。

這個世界其實是分裂的——恰如中美兩國的工人,他們如同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這是《美國工廠》隱含的信號之一。

這次的“團建”並未取得什麼效果,回到美國後,中國總部的那一套無法複製過來,美國員工照樣一堆怨氣,照樣要求成立工會,照樣懷念在通用汽車的日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我們以為人心可以打通這些平行世界,但人心是不可靠的,就如同資本一樣。人心也往往抵不過殘酷的社會法則。


2. 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進一步的開放讓中國處於上升的軌道。福耀和許多中國企業一樣,受益於中國開放的紅利,在入世後突飛猛進,在全球實現佈局。

福耀玻璃成功打入美國曾經發達的工業地,這是一個至少讓當地人震撼的事件。所以曹德旺會在片中提醒手下:不要刺激美國人。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俄亥俄州位於美國的“鐵鏽地帶”, 曾是美國工業中心地帶的一部分,俄亥俄州代頓市因汽車製造業而繁榮。用曹德旺本人的話說:

代頓當年是非常發達的一個地方。

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美國經歷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滑坡”就是在那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通用汽車不得不通過破產保護的方式自救。

通用汽車的自救的方式之一就是大量關閉工廠和裁員,美國東北部的威斯康辛州、俄亥俄州、伊利諾伊州等曾經鑄造made in America輝煌的"工業製造帶"變成了“鏽帶”。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福耀玻璃成為了“救世主”一樣的存在。在當年的《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赫然寫著,“福耀重振美國‘鐵鏽地帶’”。

有像代頓這樣還算幸運的城市等來了工廠重開的這一天,也有像簡斯維爾運氣差一點的城市,關閉的汽車工廠再也沒能重啟,當地數十萬人圍繞汽車裝配廠而建立的生活分崩離析,只能靠著打零工或者到離家外出打工而過活。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美國工廠》背後的3個信號


就電影製作本身而言,《美國工廠》算不上一部多麼出眾的紀錄片。但這部影片走紅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它傳遞了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中美兩國、關於每個人的殘酷信號。

1. 這是一個分裂的世界

中國企業家進駐了一家曾經輝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廠,令它重生,新資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員而是一種制度,那種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國的老工人,他們熟悉的、適應的其實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權利的、哪怕犧牲效率也要照顧個人尊嚴的方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工會的入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中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已經失業,生活無著無落,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為何還不能對老闆俯首稱臣,無怨無悔地加班加點呢?

而那些美國人也永遠無法理解,中國工人為什麼能連眼鏡和手套都不戴,就徒手處理碎玻璃呢?

不同的體系、處境,產生了如此不同的兩類人。這顯然並不能用“參差多態”來形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記錄片中,最有喜感的情節,是一群美國員工前往福耀的中國總部進行學習觀摩,其實這是一次“團建”。

他們參加了2017年福耀集團的迎春晚會。當美國員工看到這樣一群工作起來像機器人,而在舞臺上繼續謳歌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多少有些感慨。


參加迎春晚會的一名美國員工,面對這一切,近乎哽咽地說,

我們是一個大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不過卻是一體的,今晚就是一個例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他錯了,一場感人的晚會不會改變什麼。

這個世界其實是分裂的——恰如中美兩國的工人,他們如同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這是《美國工廠》隱含的信號之一。

這次的“團建”並未取得什麼效果,回到美國後,中國總部的那一套無法複製過來,美國員工照樣一堆怨氣,照樣要求成立工會,照樣懷念在通用汽車的日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我們以為人心可以打通這些平行世界,但人心是不可靠的,就如同資本一樣。人心也往往抵不過殘酷的社會法則。


2. 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進一步的開放讓中國處於上升的軌道。福耀和許多中國企業一樣,受益於中國開放的紅利,在入世後突飛猛進,在全球實現佈局。

福耀玻璃成功打入美國曾經發達的工業地,這是一個至少讓當地人震撼的事件。所以曹德旺會在片中提醒手下:不要刺激美國人。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俄亥俄州位於美國的“鐵鏽地帶”, 曾是美國工業中心地帶的一部分,俄亥俄州代頓市因汽車製造業而繁榮。用曹德旺本人的話說:

代頓當年是非常發達的一個地方。

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美國經歷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滑坡”就是在那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通用汽車不得不通過破產保護的方式自救。

通用汽車的自救的方式之一就是大量關閉工廠和裁員,美國東北部的威斯康辛州、俄亥俄州、伊利諾伊州等曾經鑄造made in America輝煌的"工業製造帶"變成了“鏽帶”。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福耀玻璃成為了“救世主”一樣的存在。在當年的《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赫然寫著,“福耀重振美國‘鐵鏽地帶’”。

有像代頓這樣還算幸運的城市等來了工廠重開的這一天,也有像簡斯維爾運氣差一點的城市,關閉的汽車工廠再也沒能重啟,當地數十萬人圍繞汽車裝配廠而建立的生活分崩離析,只能靠著打零工或者到離家外出打工而過活。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低估中國,他們突然發現美國的製造業已經空心化,競爭力遠落後於中國。

如果將它放大到國家之間的競爭,它變成了一種強烈的隱喻——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3. 自動化與人類“搶飯碗”的時代早已到來

僅僅從這部紀錄片所呈現的內容去看,很多人會得出結論:通用工廠的死亡是因為給員工的高度保障而造成的低效和惰性,但實際上也並非這麼簡單。

中國在進入市場化之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競爭模式,以高壓高效低工資的優勢,搭配全球化的傳動鏈條攻城略地。

換句話說,當中國人跳上拳臺,這場比賽就不再分重量級,也不再有明晰的規則,在這樣的狀況下,對手又怎麼應對呢?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美國工廠》背後的3個信號


就電影製作本身而言,《美國工廠》算不上一部多麼出眾的紀錄片。但這部影片走紅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它傳遞了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中美兩國、關於每個人的殘酷信號。

1. 這是一個分裂的世界

中國企業家進駐了一家曾經輝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廠,令它重生,新資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員而是一種制度,那種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國的老工人,他們熟悉的、適應的其實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權利的、哪怕犧牲效率也要照顧個人尊嚴的方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工會的入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中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已經失業,生活無著無落,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為何還不能對老闆俯首稱臣,無怨無悔地加班加點呢?

而那些美國人也永遠無法理解,中國工人為什麼能連眼鏡和手套都不戴,就徒手處理碎玻璃呢?

不同的體系、處境,產生了如此不同的兩類人。這顯然並不能用“參差多態”來形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記錄片中,最有喜感的情節,是一群美國員工前往福耀的中國總部進行學習觀摩,其實這是一次“團建”。

他們參加了2017年福耀集團的迎春晚會。當美國員工看到這樣一群工作起來像機器人,而在舞臺上繼續謳歌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多少有些感慨。


參加迎春晚會的一名美國員工,面對這一切,近乎哽咽地說,

我們是一個大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不過卻是一體的,今晚就是一個例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他錯了,一場感人的晚會不會改變什麼。

這個世界其實是分裂的——恰如中美兩國的工人,他們如同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這是《美國工廠》隱含的信號之一。

這次的“團建”並未取得什麼效果,回到美國後,中國總部的那一套無法複製過來,美國員工照樣一堆怨氣,照樣要求成立工會,照樣懷念在通用汽車的日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我們以為人心可以打通這些平行世界,但人心是不可靠的,就如同資本一樣。人心也往往抵不過殘酷的社會法則。


2. 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進一步的開放讓中國處於上升的軌道。福耀和許多中國企業一樣,受益於中國開放的紅利,在入世後突飛猛進,在全球實現佈局。

福耀玻璃成功打入美國曾經發達的工業地,這是一個至少讓當地人震撼的事件。所以曹德旺會在片中提醒手下:不要刺激美國人。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俄亥俄州位於美國的“鐵鏽地帶”, 曾是美國工業中心地帶的一部分,俄亥俄州代頓市因汽車製造業而繁榮。用曹德旺本人的話說:

代頓當年是非常發達的一個地方。

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美國經歷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滑坡”就是在那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通用汽車不得不通過破產保護的方式自救。

通用汽車的自救的方式之一就是大量關閉工廠和裁員,美國東北部的威斯康辛州、俄亥俄州、伊利諾伊州等曾經鑄造made in America輝煌的"工業製造帶"變成了“鏽帶”。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福耀玻璃成為了“救世主”一樣的存在。在當年的《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赫然寫著,“福耀重振美國‘鐵鏽地帶’”。

有像代頓這樣還算幸運的城市等來了工廠重開的這一天,也有像簡斯維爾運氣差一點的城市,關閉的汽車工廠再也沒能重啟,當地數十萬人圍繞汽車裝配廠而建立的生活分崩離析,只能靠著打零工或者到離家外出打工而過活。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低估中國,他們突然發現美國的製造業已經空心化,競爭力遠落後於中國。

如果將它放大到國家之間的競爭,它變成了一種強烈的隱喻——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3. 自動化與人類“搶飯碗”的時代早已到來

僅僅從這部紀錄片所呈現的內容去看,很多人會得出結論:通用工廠的死亡是因為給員工的高度保障而造成的低效和惰性,但實際上也並非這麼簡單。

中國在進入市場化之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競爭模式,以高壓高效低工資的優勢,搭配全球化的傳動鏈條攻城略地。

換句話說,當中國人跳上拳臺,這場比賽就不再分重量級,也不再有明晰的規則,在這樣的狀況下,對手又怎麼應對呢?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單單是工人層面、個體意義上努不努力的問題。這問題複雜得所有人都束手無策,莫名其妙地看著曾經堅固的一切煙消雲散。

其實,這樣的消散可能只是第一步,更尷尬的是,無論你是否努力,是否接受低尊嚴的工作方式,更無情的智能機械時代終究會降臨,那些剛剛還在爭鬥的中美工人,都將成為炮灰,共同成為消散的下一個障礙物。

在紀錄片的最後,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一位主管正在陪同曹德旺視察,他彙報著工廠“自動化”的發展情況,

我下次要做的,就是把這四個人取消掉。因為他們太慢了。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美國工廠》背後的3個信號


就電影製作本身而言,《美國工廠》算不上一部多麼出眾的紀錄片。但這部影片走紅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它傳遞了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中美兩國、關於每個人的殘酷信號。

1. 這是一個分裂的世界

中國企業家進駐了一家曾經輝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廠,令它重生,新資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員而是一種制度,那種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國的老工人,他們熟悉的、適應的其實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權利的、哪怕犧牲效率也要照顧個人尊嚴的方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工會的入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中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已經失業,生活無著無落,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為何還不能對老闆俯首稱臣,無怨無悔地加班加點呢?

而那些美國人也永遠無法理解,中國工人為什麼能連眼鏡和手套都不戴,就徒手處理碎玻璃呢?

不同的體系、處境,產生了如此不同的兩類人。這顯然並不能用“參差多態”來形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記錄片中,最有喜感的情節,是一群美國員工前往福耀的中國總部進行學習觀摩,其實這是一次“團建”。

他們參加了2017年福耀集團的迎春晚會。當美國員工看到這樣一群工作起來像機器人,而在舞臺上繼續謳歌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多少有些感慨。


參加迎春晚會的一名美國員工,面對這一切,近乎哽咽地說,

我們是一個大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不過卻是一體的,今晚就是一個例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他錯了,一場感人的晚會不會改變什麼。

這個世界其實是分裂的——恰如中美兩國的工人,他們如同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這是《美國工廠》隱含的信號之一。

這次的“團建”並未取得什麼效果,回到美國後,中國總部的那一套無法複製過來,美國員工照樣一堆怨氣,照樣要求成立工會,照樣懷念在通用汽車的日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我們以為人心可以打通這些平行世界,但人心是不可靠的,就如同資本一樣。人心也往往抵不過殘酷的社會法則。


2. 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進一步的開放讓中國處於上升的軌道。福耀和許多中國企業一樣,受益於中國開放的紅利,在入世後突飛猛進,在全球實現佈局。

福耀玻璃成功打入美國曾經發達的工業地,這是一個至少讓當地人震撼的事件。所以曹德旺會在片中提醒手下:不要刺激美國人。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俄亥俄州位於美國的“鐵鏽地帶”, 曾是美國工業中心地帶的一部分,俄亥俄州代頓市因汽車製造業而繁榮。用曹德旺本人的話說:

代頓當年是非常發達的一個地方。

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美國經歷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滑坡”就是在那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通用汽車不得不通過破產保護的方式自救。

通用汽車的自救的方式之一就是大量關閉工廠和裁員,美國東北部的威斯康辛州、俄亥俄州、伊利諾伊州等曾經鑄造made in America輝煌的"工業製造帶"變成了“鏽帶”。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福耀玻璃成為了“救世主”一樣的存在。在當年的《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赫然寫著,“福耀重振美國‘鐵鏽地帶’”。

有像代頓這樣還算幸運的城市等來了工廠重開的這一天,也有像簡斯維爾運氣差一點的城市,關閉的汽車工廠再也沒能重啟,當地數十萬人圍繞汽車裝配廠而建立的生活分崩離析,只能靠著打零工或者到離家外出打工而過活。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低估中國,他們突然發現美國的製造業已經空心化,競爭力遠落後於中國。

如果將它放大到國家之間的競爭,它變成了一種強烈的隱喻——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3. 自動化與人類“搶飯碗”的時代早已到來

僅僅從這部紀錄片所呈現的內容去看,很多人會得出結論:通用工廠的死亡是因為給員工的高度保障而造成的低效和惰性,但實際上也並非這麼簡單。

中國在進入市場化之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競爭模式,以高壓高效低工資的優勢,搭配全球化的傳動鏈條攻城略地。

換句話說,當中國人跳上拳臺,這場比賽就不再分重量級,也不再有明晰的規則,在這樣的狀況下,對手又怎麼應對呢?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單單是工人層面、個體意義上努不努力的問題。這問題複雜得所有人都束手無策,莫名其妙地看著曾經堅固的一切煙消雲散。

其實,這樣的消散可能只是第一步,更尷尬的是,無論你是否努力,是否接受低尊嚴的工作方式,更無情的智能機械時代終究會降臨,那些剛剛還在爭鬥的中美工人,都將成為炮灰,共同成為消散的下一個障礙物。

在紀錄片的最後,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一位主管正在陪同曹德旺視察,他彙報著工廠“自動化”的發展情況,

我下次要做的,就是把這四個人取消掉。因為他們太慢了。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事實上,機器與人“搶飯碗”的時代早已到來

過去20年間,由於自動化,導致全球高達3億7千5百萬人需要尋找全新種類的工作......

下一次的紀錄片將拍攝什麼?

這個故事裡帶有人文色彩的探討或許都將消失,畢竟機械不會舉起牌子,高呼口號、要求權利。


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美國工廠》這部紀錄片,全片的格調剋制而包容,沒有旁白,邏輯線的展開基本靠受訪者的同期錄音和背景信息。

主創團隊申明,不想“用鏡頭寫一篇社論”。中國人沒有被醜化,美國人也沒有被美化,展現的是必然、但無可奈何的衝突。

人往高處走,而資本必然往集聚成本低的地方流動,《美國工廠》的故事是全球化深化的必然結果。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美國工廠》背後的3個信號


就電影製作本身而言,《美國工廠》算不上一部多麼出眾的紀錄片。但這部影片走紅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它傳遞了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中美兩國、關於每個人的殘酷信號。

1. 這是一個分裂的世界

中國企業家進駐了一家曾經輝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廠,令它重生,新資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員而是一種制度,那種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國的老工人,他們熟悉的、適應的其實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權利的、哪怕犧牲效率也要照顧個人尊嚴的方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工會的入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中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已經失業,生活無著無落,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為何還不能對老闆俯首稱臣,無怨無悔地加班加點呢?

而那些美國人也永遠無法理解,中國工人為什麼能連眼鏡和手套都不戴,就徒手處理碎玻璃呢?

不同的體系、處境,產生了如此不同的兩類人。這顯然並不能用“參差多態”來形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記錄片中,最有喜感的情節,是一群美國員工前往福耀的中國總部進行學習觀摩,其實這是一次“團建”。

他們參加了2017年福耀集團的迎春晚會。當美國員工看到這樣一群工作起來像機器人,而在舞臺上繼續謳歌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多少有些感慨。


參加迎春晚會的一名美國員工,面對這一切,近乎哽咽地說,

我們是一個大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不過卻是一體的,今晚就是一個例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他錯了,一場感人的晚會不會改變什麼。

這個世界其實是分裂的——恰如中美兩國的工人,他們如同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這是《美國工廠》隱含的信號之一。

這次的“團建”並未取得什麼效果,回到美國後,中國總部的那一套無法複製過來,美國員工照樣一堆怨氣,照樣要求成立工會,照樣懷念在通用汽車的日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我們以為人心可以打通這些平行世界,但人心是不可靠的,就如同資本一樣。人心也往往抵不過殘酷的社會法則。


2. 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進一步的開放讓中國處於上升的軌道。福耀和許多中國企業一樣,受益於中國開放的紅利,在入世後突飛猛進,在全球實現佈局。

福耀玻璃成功打入美國曾經發達的工業地,這是一個至少讓當地人震撼的事件。所以曹德旺會在片中提醒手下:不要刺激美國人。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俄亥俄州位於美國的“鐵鏽地帶”, 曾是美國工業中心地帶的一部分,俄亥俄州代頓市因汽車製造業而繁榮。用曹德旺本人的話說:

代頓當年是非常發達的一個地方。

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美國經歷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滑坡”就是在那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通用汽車不得不通過破產保護的方式自救。

通用汽車的自救的方式之一就是大量關閉工廠和裁員,美國東北部的威斯康辛州、俄亥俄州、伊利諾伊州等曾經鑄造made in America輝煌的"工業製造帶"變成了“鏽帶”。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福耀玻璃成為了“救世主”一樣的存在。在當年的《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赫然寫著,“福耀重振美國‘鐵鏽地帶’”。

有像代頓這樣還算幸運的城市等來了工廠重開的這一天,也有像簡斯維爾運氣差一點的城市,關閉的汽車工廠再也沒能重啟,當地數十萬人圍繞汽車裝配廠而建立的生活分崩離析,只能靠著打零工或者到離家外出打工而過活。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低估中國,他們突然發現美國的製造業已經空心化,競爭力遠落後於中國。

如果將它放大到國家之間的競爭,它變成了一種強烈的隱喻——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3. 自動化與人類“搶飯碗”的時代早已到來

僅僅從這部紀錄片所呈現的內容去看,很多人會得出結論:通用工廠的死亡是因為給員工的高度保障而造成的低效和惰性,但實際上也並非這麼簡單。

中國在進入市場化之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競爭模式,以高壓高效低工資的優勢,搭配全球化的傳動鏈條攻城略地。

換句話說,當中國人跳上拳臺,這場比賽就不再分重量級,也不再有明晰的規則,在這樣的狀況下,對手又怎麼應對呢?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單單是工人層面、個體意義上努不努力的問題。這問題複雜得所有人都束手無策,莫名其妙地看著曾經堅固的一切煙消雲散。

其實,這樣的消散可能只是第一步,更尷尬的是,無論你是否努力,是否接受低尊嚴的工作方式,更無情的智能機械時代終究會降臨,那些剛剛還在爭鬥的中美工人,都將成為炮灰,共同成為消散的下一個障礙物。

在紀錄片的最後,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一位主管正在陪同曹德旺視察,他彙報著工廠“自動化”的發展情況,

我下次要做的,就是把這四個人取消掉。因為他們太慢了。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事實上,機器與人“搶飯碗”的時代早已到來

過去20年間,由於自動化,導致全球高達3億7千5百萬人需要尋找全新種類的工作......

下一次的紀錄片將拍攝什麼?

這個故事裡帶有人文色彩的探討或許都將消失,畢竟機械不會舉起牌子,高呼口號、要求權利。


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美國工廠》這部紀錄片,全片的格調剋制而包容,沒有旁白,邏輯線的展開基本靠受訪者的同期錄音和背景信息。

主創團隊申明,不想“用鏡頭寫一篇社論”。中國人沒有被醜化,美國人也沒有被美化,展現的是必然、但無可奈何的衝突。

人往高處走,而資本必然往集聚成本低的地方流動,《美國工廠》的故事是全球化深化的必然結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過去我們所說的全球化,更多是指無數外國企業品牌商到中國來尋求製造商的外包。

如果全球化有發起方和接收方的話,中國一直是接收方。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中國企業不斷出海,全球化實際上變成了中國的國際化。我們不再是承接外包了,而是把自己的工廠和生意做到國外去。

我們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中國逐漸成為了全球化的主導者。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美國工廠》背後的3個信號


就電影製作本身而言,《美國工廠》算不上一部多麼出眾的紀錄片。但這部影片走紅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它傳遞了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中美兩國、關於每個人的殘酷信號。

1. 這是一個分裂的世界

中國企業家進駐了一家曾經輝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廠,令它重生,新資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員而是一種制度,那種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國的老工人,他們熟悉的、適應的其實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權利的、哪怕犧牲效率也要照顧個人尊嚴的方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工會的入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中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已經失業,生活無著無落,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為何還不能對老闆俯首稱臣,無怨無悔地加班加點呢?

而那些美國人也永遠無法理解,中國工人為什麼能連眼鏡和手套都不戴,就徒手處理碎玻璃呢?

不同的體系、處境,產生了如此不同的兩類人。這顯然並不能用“參差多態”來形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記錄片中,最有喜感的情節,是一群美國員工前往福耀的中國總部進行學習觀摩,其實這是一次“團建”。

他們參加了2017年福耀集團的迎春晚會。當美國員工看到這樣一群工作起來像機器人,而在舞臺上繼續謳歌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多少有些感慨。


參加迎春晚會的一名美國員工,面對這一切,近乎哽咽地說,

我們是一個大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不過卻是一體的,今晚就是一個例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他錯了,一場感人的晚會不會改變什麼。

這個世界其實是分裂的——恰如中美兩國的工人,他們如同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這是《美國工廠》隱含的信號之一。

這次的“團建”並未取得什麼效果,回到美國後,中國總部的那一套無法複製過來,美國員工照樣一堆怨氣,照樣要求成立工會,照樣懷念在通用汽車的日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我們以為人心可以打通這些平行世界,但人心是不可靠的,就如同資本一樣。人心也往往抵不過殘酷的社會法則。


2. 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進一步的開放讓中國處於上升的軌道。福耀和許多中國企業一樣,受益於中國開放的紅利,在入世後突飛猛進,在全球實現佈局。

福耀玻璃成功打入美國曾經發達的工業地,這是一個至少讓當地人震撼的事件。所以曹德旺會在片中提醒手下:不要刺激美國人。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俄亥俄州位於美國的“鐵鏽地帶”, 曾是美國工業中心地帶的一部分,俄亥俄州代頓市因汽車製造業而繁榮。用曹德旺本人的話說:

代頓當年是非常發達的一個地方。

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美國經歷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滑坡”就是在那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通用汽車不得不通過破產保護的方式自救。

通用汽車的自救的方式之一就是大量關閉工廠和裁員,美國東北部的威斯康辛州、俄亥俄州、伊利諾伊州等曾經鑄造made in America輝煌的"工業製造帶"變成了“鏽帶”。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福耀玻璃成為了“救世主”一樣的存在。在當年的《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赫然寫著,“福耀重振美國‘鐵鏽地帶’”。

有像代頓這樣還算幸運的城市等來了工廠重開的這一天,也有像簡斯維爾運氣差一點的城市,關閉的汽車工廠再也沒能重啟,當地數十萬人圍繞汽車裝配廠而建立的生活分崩離析,只能靠著打零工或者到離家外出打工而過活。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低估中國,他們突然發現美國的製造業已經空心化,競爭力遠落後於中國。

如果將它放大到國家之間的競爭,它變成了一種強烈的隱喻——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3. 自動化與人類“搶飯碗”的時代早已到來

僅僅從這部紀錄片所呈現的內容去看,很多人會得出結論:通用工廠的死亡是因為給員工的高度保障而造成的低效和惰性,但實際上也並非這麼簡單。

中國在進入市場化之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競爭模式,以高壓高效低工資的優勢,搭配全球化的傳動鏈條攻城略地。

換句話說,當中國人跳上拳臺,這場比賽就不再分重量級,也不再有明晰的規則,在這樣的狀況下,對手又怎麼應對呢?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單單是工人層面、個體意義上努不努力的問題。這問題複雜得所有人都束手無策,莫名其妙地看著曾經堅固的一切煙消雲散。

其實,這樣的消散可能只是第一步,更尷尬的是,無論你是否努力,是否接受低尊嚴的工作方式,更無情的智能機械時代終究會降臨,那些剛剛還在爭鬥的中美工人,都將成為炮灰,共同成為消散的下一個障礙物。

在紀錄片的最後,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一位主管正在陪同曹德旺視察,他彙報著工廠“自動化”的發展情況,

我下次要做的,就是把這四個人取消掉。因為他們太慢了。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事實上,機器與人“搶飯碗”的時代早已到來

過去20年間,由於自動化,導致全球高達3億7千5百萬人需要尋找全新種類的工作......

下一次的紀錄片將拍攝什麼?

這個故事裡帶有人文色彩的探討或許都將消失,畢竟機械不會舉起牌子,高呼口號、要求權利。


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美國工廠》這部紀錄片,全片的格調剋制而包容,沒有旁白,邏輯線的展開基本靠受訪者的同期錄音和背景信息。

主創團隊申明,不想“用鏡頭寫一篇社論”。中國人沒有被醜化,美國人也沒有被美化,展現的是必然、但無可奈何的衝突。

人往高處走,而資本必然往集聚成本低的地方流動,《美國工廠》的故事是全球化深化的必然結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過去我們所說的全球化,更多是指無數外國企業品牌商到中國來尋求製造商的外包。

如果全球化有發起方和接收方的話,中國一直是接收方。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中國企業不斷出海,全球化實際上變成了中國的國際化。我們不再是承接外包了,而是把自己的工廠和生意做到國外去。

我們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中國逐漸成為了全球化的主導者。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過去我們常常說外國企業來中國投資容易水土不服,現在我們也要面臨這樣的問題。

我們會說他們要尊重中國國情,瞭解中國的風土人情,理解中國的消費習慣……當我們用一根手指指著對方時,也別忘了有四根手指對著自己。

來中國投資的許多外國企業都失敗了,比如零售行業的百思買,比如互聯網行業的Ebay、Uber……現在輪到我們出海,我們又應該怎麼辦?

講到全球化的問題,我們經常會說到一句話,“Globalization is localization”——“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美國工廠》背後的3個信號


就電影製作本身而言,《美國工廠》算不上一部多麼出眾的紀錄片。但這部影片走紅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它傳遞了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中美兩國、關於每個人的殘酷信號。

1. 這是一個分裂的世界

中國企業家進駐了一家曾經輝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廠,令它重生,新資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員而是一種制度,那種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國的老工人,他們熟悉的、適應的其實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權利的、哪怕犧牲效率也要照顧個人尊嚴的方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工會的入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中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已經失業,生活無著無落,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為何還不能對老闆俯首稱臣,無怨無悔地加班加點呢?

而那些美國人也永遠無法理解,中國工人為什麼能連眼鏡和手套都不戴,就徒手處理碎玻璃呢?

不同的體系、處境,產生了如此不同的兩類人。這顯然並不能用“參差多態”來形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記錄片中,最有喜感的情節,是一群美國員工前往福耀的中國總部進行學習觀摩,其實這是一次“團建”。

他們參加了2017年福耀集團的迎春晚會。當美國員工看到這樣一群工作起來像機器人,而在舞臺上繼續謳歌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多少有些感慨。


參加迎春晚會的一名美國員工,面對這一切,近乎哽咽地說,

我們是一個大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不過卻是一體的,今晚就是一個例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他錯了,一場感人的晚會不會改變什麼。

這個世界其實是分裂的——恰如中美兩國的工人,他們如同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這是《美國工廠》隱含的信號之一。

這次的“團建”並未取得什麼效果,回到美國後,中國總部的那一套無法複製過來,美國員工照樣一堆怨氣,照樣要求成立工會,照樣懷念在通用汽車的日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我們以為人心可以打通這些平行世界,但人心是不可靠的,就如同資本一樣。人心也往往抵不過殘酷的社會法則。


2. 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進一步的開放讓中國處於上升的軌道。福耀和許多中國企業一樣,受益於中國開放的紅利,在入世後突飛猛進,在全球實現佈局。

福耀玻璃成功打入美國曾經發達的工業地,這是一個至少讓當地人震撼的事件。所以曹德旺會在片中提醒手下:不要刺激美國人。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俄亥俄州位於美國的“鐵鏽地帶”, 曾是美國工業中心地帶的一部分,俄亥俄州代頓市因汽車製造業而繁榮。用曹德旺本人的話說:

代頓當年是非常發達的一個地方。

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美國經歷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滑坡”就是在那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通用汽車不得不通過破產保護的方式自救。

通用汽車的自救的方式之一就是大量關閉工廠和裁員,美國東北部的威斯康辛州、俄亥俄州、伊利諾伊州等曾經鑄造made in America輝煌的"工業製造帶"變成了“鏽帶”。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福耀玻璃成為了“救世主”一樣的存在。在當年的《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赫然寫著,“福耀重振美國‘鐵鏽地帶’”。

有像代頓這樣還算幸運的城市等來了工廠重開的這一天,也有像簡斯維爾運氣差一點的城市,關閉的汽車工廠再也沒能重啟,當地數十萬人圍繞汽車裝配廠而建立的生活分崩離析,只能靠著打零工或者到離家外出打工而過活。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低估中國,他們突然發現美國的製造業已經空心化,競爭力遠落後於中國。

如果將它放大到國家之間的競爭,它變成了一種強烈的隱喻——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3. 自動化與人類“搶飯碗”的時代早已到來

僅僅從這部紀錄片所呈現的內容去看,很多人會得出結論:通用工廠的死亡是因為給員工的高度保障而造成的低效和惰性,但實際上也並非這麼簡單。

中國在進入市場化之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競爭模式,以高壓高效低工資的優勢,搭配全球化的傳動鏈條攻城略地。

換句話說,當中國人跳上拳臺,這場比賽就不再分重量級,也不再有明晰的規則,在這樣的狀況下,對手又怎麼應對呢?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單單是工人層面、個體意義上努不努力的問題。這問題複雜得所有人都束手無策,莫名其妙地看著曾經堅固的一切煙消雲散。

其實,這樣的消散可能只是第一步,更尷尬的是,無論你是否努力,是否接受低尊嚴的工作方式,更無情的智能機械時代終究會降臨,那些剛剛還在爭鬥的中美工人,都將成為炮灰,共同成為消散的下一個障礙物。

在紀錄片的最後,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一位主管正在陪同曹德旺視察,他彙報著工廠“自動化”的發展情況,

我下次要做的,就是把這四個人取消掉。因為他們太慢了。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事實上,機器與人“搶飯碗”的時代早已到來

過去20年間,由於自動化,導致全球高達3億7千5百萬人需要尋找全新種類的工作......

下一次的紀錄片將拍攝什麼?

這個故事裡帶有人文色彩的探討或許都將消失,畢竟機械不會舉起牌子,高呼口號、要求權利。


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美國工廠》這部紀錄片,全片的格調剋制而包容,沒有旁白,邏輯線的展開基本靠受訪者的同期錄音和背景信息。

主創團隊申明,不想“用鏡頭寫一篇社論”。中國人沒有被醜化,美國人也沒有被美化,展現的是必然、但無可奈何的衝突。

人往高處走,而資本必然往集聚成本低的地方流動,《美國工廠》的故事是全球化深化的必然結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過去我們所說的全球化,更多是指無數外國企業品牌商到中國來尋求製造商的外包。

如果全球化有發起方和接收方的話,中國一直是接收方。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中國企業不斷出海,全球化實際上變成了中國的國際化。我們不再是承接外包了,而是把自己的工廠和生意做到國外去。

我們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中國逐漸成為了全球化的主導者。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過去我們常常說外國企業來中國投資容易水土不服,現在我們也要面臨這樣的問題。

我們會說他們要尊重中國國情,瞭解中國的風土人情,理解中國的消費習慣……當我們用一根手指指著對方時,也別忘了有四根手指對著自己。

來中國投資的許多外國企業都失敗了,比如零售行業的百思買,比如互聯網行業的Ebay、Uber……現在輪到我們出海,我們又應該怎麼辦?

講到全球化的問題,我們經常會說到一句話,“Globalization is localization”——“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全球化,就是尊重接受別人的習慣,實現當地的本土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韜光養晦,埋頭搞發展,很少抬頭去看中國崛起陰影下的世界,也不太理解自己的進步給全球其他地方帶來的變化。

覆巢之下無完卵,《美國工廠》提醒我們,要想理解全球化的複雜圖景,就得平心靜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美國工廠》背後的3個信號


就電影製作本身而言,《美國工廠》算不上一部多麼出眾的紀錄片。但這部影片走紅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它傳遞了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中美兩國、關於每個人的殘酷信號。

1. 這是一個分裂的世界

中國企業家進駐了一家曾經輝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廠,令它重生,新資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員而是一種制度,那種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國的老工人,他們熟悉的、適應的其實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權利的、哪怕犧牲效率也要照顧個人尊嚴的方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工會的入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中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已經失業,生活無著無落,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為何還不能對老闆俯首稱臣,無怨無悔地加班加點呢?

而那些美國人也永遠無法理解,中國工人為什麼能連眼鏡和手套都不戴,就徒手處理碎玻璃呢?

不同的體系、處境,產生了如此不同的兩類人。這顯然並不能用“參差多態”來形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記錄片中,最有喜感的情節,是一群美國員工前往福耀的中國總部進行學習觀摩,其實這是一次“團建”。

他們參加了2017年福耀集團的迎春晚會。當美國員工看到這樣一群工作起來像機器人,而在舞臺上繼續謳歌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多少有些感慨。


參加迎春晚會的一名美國員工,面對這一切,近乎哽咽地說,

我們是一個大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不過卻是一體的,今晚就是一個例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他錯了,一場感人的晚會不會改變什麼。

這個世界其實是分裂的——恰如中美兩國的工人,他們如同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這是《美國工廠》隱含的信號之一。

這次的“團建”並未取得什麼效果,回到美國後,中國總部的那一套無法複製過來,美國員工照樣一堆怨氣,照樣要求成立工會,照樣懷念在通用汽車的日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我們以為人心可以打通這些平行世界,但人心是不可靠的,就如同資本一樣。人心也往往抵不過殘酷的社會法則。


2. 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進一步的開放讓中國處於上升的軌道。福耀和許多中國企業一樣,受益於中國開放的紅利,在入世後突飛猛進,在全球實現佈局。

福耀玻璃成功打入美國曾經發達的工業地,這是一個至少讓當地人震撼的事件。所以曹德旺會在片中提醒手下:不要刺激美國人。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俄亥俄州位於美國的“鐵鏽地帶”, 曾是美國工業中心地帶的一部分,俄亥俄州代頓市因汽車製造業而繁榮。用曹德旺本人的話說:

代頓當年是非常發達的一個地方。

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美國經歷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滑坡”就是在那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通用汽車不得不通過破產保護的方式自救。

通用汽車的自救的方式之一就是大量關閉工廠和裁員,美國東北部的威斯康辛州、俄亥俄州、伊利諾伊州等曾經鑄造made in America輝煌的"工業製造帶"變成了“鏽帶”。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福耀玻璃成為了“救世主”一樣的存在。在當年的《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赫然寫著,“福耀重振美國‘鐵鏽地帶’”。

有像代頓這樣還算幸運的城市等來了工廠重開的這一天,也有像簡斯維爾運氣差一點的城市,關閉的汽車工廠再也沒能重啟,當地數十萬人圍繞汽車裝配廠而建立的生活分崩離析,只能靠著打零工或者到離家外出打工而過活。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低估中國,他們突然發現美國的製造業已經空心化,競爭力遠落後於中國。

如果將它放大到國家之間的競爭,它變成了一種強烈的隱喻——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3. 自動化與人類“搶飯碗”的時代早已到來

僅僅從這部紀錄片所呈現的內容去看,很多人會得出結論:通用工廠的死亡是因為給員工的高度保障而造成的低效和惰性,但實際上也並非這麼簡單。

中國在進入市場化之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競爭模式,以高壓高效低工資的優勢,搭配全球化的傳動鏈條攻城略地。

換句話說,當中國人跳上拳臺,這場比賽就不再分重量級,也不再有明晰的規則,在這樣的狀況下,對手又怎麼應對呢?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單單是工人層面、個體意義上努不努力的問題。這問題複雜得所有人都束手無策,莫名其妙地看著曾經堅固的一切煙消雲散。

其實,這樣的消散可能只是第一步,更尷尬的是,無論你是否努力,是否接受低尊嚴的工作方式,更無情的智能機械時代終究會降臨,那些剛剛還在爭鬥的中美工人,都將成為炮灰,共同成為消散的下一個障礙物。

在紀錄片的最後,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一位主管正在陪同曹德旺視察,他彙報著工廠“自動化”的發展情況,

我下次要做的,就是把這四個人取消掉。因為他們太慢了。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事實上,機器與人“搶飯碗”的時代早已到來

過去20年間,由於自動化,導致全球高達3億7千5百萬人需要尋找全新種類的工作......

下一次的紀錄片將拍攝什麼?

這個故事裡帶有人文色彩的探討或許都將消失,畢竟機械不會舉起牌子,高呼口號、要求權利。


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美國工廠》這部紀錄片,全片的格調剋制而包容,沒有旁白,邏輯線的展開基本靠受訪者的同期錄音和背景信息。

主創團隊申明,不想“用鏡頭寫一篇社論”。中國人沒有被醜化,美國人也沒有被美化,展現的是必然、但無可奈何的衝突。

人往高處走,而資本必然往集聚成本低的地方流動,《美國工廠》的故事是全球化深化的必然結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過去我們所說的全球化,更多是指無數外國企業品牌商到中國來尋求製造商的外包。

如果全球化有發起方和接收方的話,中國一直是接收方。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中國企業不斷出海,全球化實際上變成了中國的國際化。我們不再是承接外包了,而是把自己的工廠和生意做到國外去。

我們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中國逐漸成為了全球化的主導者。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過去我們常常說外國企業來中國投資容易水土不服,現在我們也要面臨這樣的問題。

我們會說他們要尊重中國國情,瞭解中國的風土人情,理解中國的消費習慣……當我們用一根手指指著對方時,也別忘了有四根手指對著自己。

來中國投資的許多外國企業都失敗了,比如零售行業的百思買,比如互聯網行業的Ebay、Uber……現在輪到我們出海,我們又應該怎麼辦?

講到全球化的問題,我們經常會說到一句話,“Globalization is localization”——“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全球化,就是尊重接受別人的習慣,實現當地的本土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韜光養晦,埋頭搞發展,很少抬頭去看中國崛起陰影下的世界,也不太理解自己的進步給全球其他地方帶來的變化。

覆巢之下無完卵,《美國工廠》提醒我們,要想理解全球化的複雜圖景,就得平心靜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距離這部紀錄片拍攝3年過去了,福耀玻璃於8月29日公佈了2019年的半年報: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102.87億元,同比微增2%;實現淨利潤15.06億元,同比大降近兩成;每股收益0.60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8.92%。

但福耀玻璃美國有限公司的利潤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7%,共實現營收19.11億元,淨利潤為1.48億元。

《美國工廠》的故事展現了福耀剛到美國設廠時的處處碰壁,工會運動、文化衝突等各種始料未及的問題。在項目投產的2016年,福耀美國公司虧損了4161萬美元。

但在2017年,福耀美國工廠就實現了扭虧為盈,通過更換管理層、狠抓生產效率,為基層員工加薪等一系列手段扭轉了頹勢。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美國工廠》背後的3個信號


就電影製作本身而言,《美國工廠》算不上一部多麼出眾的紀錄片。但這部影片走紅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它傳遞了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中美兩國、關於每個人的殘酷信號。

1. 這是一個分裂的世界

中國企業家進駐了一家曾經輝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廠,令它重生,新資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員而是一種制度,那種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國的老工人,他們熟悉的、適應的其實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權利的、哪怕犧牲效率也要照顧個人尊嚴的方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工會的入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中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已經失業,生活無著無落,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為何還不能對老闆俯首稱臣,無怨無悔地加班加點呢?

而那些美國人也永遠無法理解,中國工人為什麼能連眼鏡和手套都不戴,就徒手處理碎玻璃呢?

不同的體系、處境,產生了如此不同的兩類人。這顯然並不能用“參差多態”來形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記錄片中,最有喜感的情節,是一群美國員工前往福耀的中國總部進行學習觀摩,其實這是一次“團建”。

他們參加了2017年福耀集團的迎春晚會。當美國員工看到這樣一群工作起來像機器人,而在舞臺上繼續謳歌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多少有些感慨。


參加迎春晚會的一名美國員工,面對這一切,近乎哽咽地說,

我們是一個大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不過卻是一體的,今晚就是一個例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他錯了,一場感人的晚會不會改變什麼。

這個世界其實是分裂的——恰如中美兩國的工人,他們如同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這是《美國工廠》隱含的信號之一。

這次的“團建”並未取得什麼效果,回到美國後,中國總部的那一套無法複製過來,美國員工照樣一堆怨氣,照樣要求成立工會,照樣懷念在通用汽車的日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我們以為人心可以打通這些平行世界,但人心是不可靠的,就如同資本一樣。人心也往往抵不過殘酷的社會法則。


2. 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進一步的開放讓中國處於上升的軌道。福耀和許多中國企業一樣,受益於中國開放的紅利,在入世後突飛猛進,在全球實現佈局。

福耀玻璃成功打入美國曾經發達的工業地,這是一個至少讓當地人震撼的事件。所以曹德旺會在片中提醒手下:不要刺激美國人。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俄亥俄州位於美國的“鐵鏽地帶”, 曾是美國工業中心地帶的一部分,俄亥俄州代頓市因汽車製造業而繁榮。用曹德旺本人的話說:

代頓當年是非常發達的一個地方。

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美國經歷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滑坡”就是在那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通用汽車不得不通過破產保護的方式自救。

通用汽車的自救的方式之一就是大量關閉工廠和裁員,美國東北部的威斯康辛州、俄亥俄州、伊利諾伊州等曾經鑄造made in America輝煌的"工業製造帶"變成了“鏽帶”。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福耀玻璃成為了“救世主”一樣的存在。在當年的《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赫然寫著,“福耀重振美國‘鐵鏽地帶’”。

有像代頓這樣還算幸運的城市等來了工廠重開的這一天,也有像簡斯維爾運氣差一點的城市,關閉的汽車工廠再也沒能重啟,當地數十萬人圍繞汽車裝配廠而建立的生活分崩離析,只能靠著打零工或者到離家外出打工而過活。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低估中國,他們突然發現美國的製造業已經空心化,競爭力遠落後於中國。

如果將它放大到國家之間的競爭,它變成了一種強烈的隱喻——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3. 自動化與人類“搶飯碗”的時代早已到來

僅僅從這部紀錄片所呈現的內容去看,很多人會得出結論:通用工廠的死亡是因為給員工的高度保障而造成的低效和惰性,但實際上也並非這麼簡單。

中國在進入市場化之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競爭模式,以高壓高效低工資的優勢,搭配全球化的傳動鏈條攻城略地。

換句話說,當中國人跳上拳臺,這場比賽就不再分重量級,也不再有明晰的規則,在這樣的狀況下,對手又怎麼應對呢?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單單是工人層面、個體意義上努不努力的問題。這問題複雜得所有人都束手無策,莫名其妙地看著曾經堅固的一切煙消雲散。

其實,這樣的消散可能只是第一步,更尷尬的是,無論你是否努力,是否接受低尊嚴的工作方式,更無情的智能機械時代終究會降臨,那些剛剛還在爭鬥的中美工人,都將成為炮灰,共同成為消散的下一個障礙物。

在紀錄片的最後,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一位主管正在陪同曹德旺視察,他彙報著工廠“自動化”的發展情況,

我下次要做的,就是把這四個人取消掉。因為他們太慢了。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事實上,機器與人“搶飯碗”的時代早已到來

過去20年間,由於自動化,導致全球高達3億7千5百萬人需要尋找全新種類的工作......

下一次的紀錄片將拍攝什麼?

這個故事裡帶有人文色彩的探討或許都將消失,畢竟機械不會舉起牌子,高呼口號、要求權利。


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美國工廠》這部紀錄片,全片的格調剋制而包容,沒有旁白,邏輯線的展開基本靠受訪者的同期錄音和背景信息。

主創團隊申明,不想“用鏡頭寫一篇社論”。中國人沒有被醜化,美國人也沒有被美化,展現的是必然、但無可奈何的衝突。

人往高處走,而資本必然往集聚成本低的地方流動,《美國工廠》的故事是全球化深化的必然結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過去我們所說的全球化,更多是指無數外國企業品牌商到中國來尋求製造商的外包。

如果全球化有發起方和接收方的話,中國一直是接收方。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中國企業不斷出海,全球化實際上變成了中國的國際化。我們不再是承接外包了,而是把自己的工廠和生意做到國外去。

我們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中國逐漸成為了全球化的主導者。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過去我們常常說外國企業來中國投資容易水土不服,現在我們也要面臨這樣的問題。

我們會說他們要尊重中國國情,瞭解中國的風土人情,理解中國的消費習慣……當我們用一根手指指著對方時,也別忘了有四根手指對著自己。

來中國投資的許多外國企業都失敗了,比如零售行業的百思買,比如互聯網行業的Ebay、Uber……現在輪到我們出海,我們又應該怎麼辦?

講到全球化的問題,我們經常會說到一句話,“Globalization is localization”——“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全球化,就是尊重接受別人的習慣,實現當地的本土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韜光養晦,埋頭搞發展,很少抬頭去看中國崛起陰影下的世界,也不太理解自己的進步給全球其他地方帶來的變化。

覆巢之下無完卵,《美國工廠》提醒我們,要想理解全球化的複雜圖景,就得平心靜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距離這部紀錄片拍攝3年過去了,福耀玻璃於8月29日公佈了2019年的半年報: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102.87億元,同比微增2%;實現淨利潤15.06億元,同比大降近兩成;每股收益0.60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8.92%。

但福耀玻璃美國有限公司的利潤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7%,共實現營收19.11億元,淨利潤為1.48億元。

《美國工廠》的故事展現了福耀剛到美國設廠時的處處碰壁,工會運動、文化衝突等各種始料未及的問題。在項目投產的2016年,福耀美國公司虧損了4161萬美元。

但在2017年,福耀美國工廠就實現了扭虧為盈,通過更換管理層、狠抓生產效率,為基層員工加薪等一系列手段扭轉了頹勢。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在全球化這個體系中,衝突是一定會有的,但關鍵是如何找到各自的優勢,進行合作雙贏。


全球化,是一個未完待續的故事。希望更多的中國企業,能像福耀一樣找到屬於自己的解答。


推薦閱讀:

"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奈飛公司製作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美國前總統的電影首秀,拍的卻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出海”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阿信也在盆友的強烈安利下去看了。這部片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98%,這意味著98%的觀眾對影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宣傳中美友好合作的電影,事實上,阿信覺得這部紀錄片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看完後都會五味雜陳。

因為這段故事,頗令人深省。它的背後,不僅僅是中美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強調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市場中,企業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在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似乎都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種文化,兩種衝突


有時候,萬千數據和道理都敵不過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將中美衝突、勞資衝突、人工與自動化衝突的圖景生動地展現出來。

先來看看《美國工廠》的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福耀集團在玻璃製造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具備了中國企業出海的實力和野心。

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合格率遲遲不能達標,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發人深省的事實,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間真實的文化差異。

實際上,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沖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的是“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的是“自由”,“創造”,“權利”。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下,這兩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要求漲工資,搞工會運動;

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思考這部影片。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美國工廠》背後的3個信號


就電影製作本身而言,《美國工廠》算不上一部多麼出眾的紀錄片。但這部影片走紅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於它傳遞了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中美兩國、關於每個人的殘酷信號。

1. 這是一個分裂的世界

中國企業家進駐了一家曾經輝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廠,令它重生,新資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員而是一種制度,那種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國的老工人,他們熟悉的、適應的其實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權利的、哪怕犧牲效率也要照顧個人尊嚴的方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工會的入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中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已經失業,生活無著無落,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為何還不能對老闆俯首稱臣,無怨無悔地加班加點呢?

而那些美國人也永遠無法理解,中國工人為什麼能連眼鏡和手套都不戴,就徒手處理碎玻璃呢?

不同的體系、處境,產生了如此不同的兩類人。這顯然並不能用“參差多態”來形容。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記錄片中,最有喜感的情節,是一群美國員工前往福耀的中國總部進行學習觀摩,其實這是一次“團建”。

他們參加了2017年福耀集團的迎春晚會。當美國員工看到這樣一群工作起來像機器人,而在舞臺上繼續謳歌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多少有些感慨。


參加迎春晚會的一名美國員工,面對這一切,近乎哽咽地說,

我們是一個大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不過卻是一體的,今晚就是一個例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但他錯了,一場感人的晚會不會改變什麼。

這個世界其實是分裂的——恰如中美兩國的工人,他們如同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這是《美國工廠》隱含的信號之一。

這次的“團建”並未取得什麼效果,回到美國後,中國總部的那一套無法複製過來,美國員工照樣一堆怨氣,照樣要求成立工會,照樣懷念在通用汽車的日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我們以為人心可以打通這些平行世界,但人心是不可靠的,就如同資本一樣。人心也往往抵不過殘酷的社會法則。


2. 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進一步的開放讓中國處於上升的軌道。福耀和許多中國企業一樣,受益於中國開放的紅利,在入世後突飛猛進,在全球實現佈局。

福耀玻璃成功打入美國曾經發達的工業地,這是一個至少讓當地人震撼的事件。所以曹德旺會在片中提醒手下:不要刺激美國人。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俄亥俄州位於美國的“鐵鏽地帶”, 曾是美國工業中心地帶的一部分,俄亥俄州代頓市因汽車製造業而繁榮。用曹德旺本人的話說:

代頓當年是非常發達的一個地方。

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美國經歷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滑坡”就是在那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通用汽車不得不通過破產保護的方式自救。

通用汽車的自救的方式之一就是大量關閉工廠和裁員,美國東北部的威斯康辛州、俄亥俄州、伊利諾伊州等曾經鑄造made in America輝煌的"工業製造帶"變成了“鏽帶”。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福耀玻璃成為了“救世主”一樣的存在。在當年的《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赫然寫著,“福耀重振美國‘鐵鏽地帶’”。

有像代頓這樣還算幸運的城市等來了工廠重開的這一天,也有像簡斯維爾運氣差一點的城市,關閉的汽車工廠再也沒能重啟,當地數十萬人圍繞汽車裝配廠而建立的生活分崩離析,只能靠著打零工或者到離家外出打工而過活。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低估中國,他們突然發現美國的製造業已經空心化,競爭力遠落後於中國。

如果將它放大到國家之間的競爭,它變成了一種強烈的隱喻——時間或許真的不在美國那邊了。

3. 自動化與人類“搶飯碗”的時代早已到來

僅僅從這部紀錄片所呈現的內容去看,很多人會得出結論:通用工廠的死亡是因為給員工的高度保障而造成的低效和惰性,但實際上也並非這麼簡單。

中國在進入市場化之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競爭模式,以高壓高效低工資的優勢,搭配全球化的傳動鏈條攻城略地。

換句話說,當中國人跳上拳臺,這場比賽就不再分重量級,也不再有明晰的規則,在這樣的狀況下,對手又怎麼應對呢?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單單是工人層面、個體意義上努不努力的問題。這問題複雜得所有人都束手無策,莫名其妙地看著曾經堅固的一切煙消雲散。

其實,這樣的消散可能只是第一步,更尷尬的是,無論你是否努力,是否接受低尊嚴的工作方式,更無情的智能機械時代終究會降臨,那些剛剛還在爭鬥的中美工人,都將成為炮灰,共同成為消散的下一個障礙物。

在紀錄片的最後,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一位主管正在陪同曹德旺視察,他彙報著工廠“自動化”的發展情況,

我下次要做的,就是把這四個人取消掉。因為他們太慢了。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事實上,機器與人“搶飯碗”的時代早已到來

過去20年間,由於自動化,導致全球高達3億7千5百萬人需要尋找全新種類的工作......

下一次的紀錄片將拍攝什麼?

這個故事裡帶有人文色彩的探討或許都將消失,畢竟機械不會舉起牌子,高呼口號、要求權利。


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美國工廠》這部紀錄片,全片的格調剋制而包容,沒有旁白,邏輯線的展開基本靠受訪者的同期錄音和背景信息。

主創團隊申明,不想“用鏡頭寫一篇社論”。中國人沒有被醜化,美國人也沒有被美化,展現的是必然、但無可奈何的衝突。

人往高處走,而資本必然往集聚成本低的地方流動,《美國工廠》的故事是全球化深化的必然結果。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過去我們所說的全球化,更多是指無數外國企業品牌商到中國來尋求製造商的外包。

如果全球化有發起方和接收方的話,中國一直是接收方。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中國企業不斷出海,全球化實際上變成了中國的國際化。我們不再是承接外包了,而是把自己的工廠和生意做到國外去。

我們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中國逐漸成為了全球化的主導者。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過去我們常常說外國企業來中國投資容易水土不服,現在我們也要面臨這樣的問題。

我們會說他們要尊重中國國情,瞭解中國的風土人情,理解中國的消費習慣……當我們用一根手指指著對方時,也別忘了有四根手指對著自己。

來中國投資的許多外國企業都失敗了,比如零售行業的百思買,比如互聯網行業的Ebay、Uber……現在輪到我們出海,我們又應該怎麼辦?

講到全球化的問題,我們經常會說到一句話,“Globalization is localization”——“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全球化,就是尊重接受別人的習慣,實現當地的本土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韜光養晦,埋頭搞發展,很少抬頭去看中國崛起陰影下的世界,也不太理解自己的進步給全球其他地方帶來的變化。

覆巢之下無完卵,《美國工廠》提醒我們,要想理解全球化的複雜圖景,就得平心靜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距離這部紀錄片拍攝3年過去了,福耀玻璃於8月29日公佈了2019年的半年報: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102.87億元,同比微增2%;實現淨利潤15.06億元,同比大降近兩成;每股收益0.60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8.92%。

但福耀玻璃美國有限公司的利潤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7%,共實現營收19.11億元,淨利潤為1.48億元。

《美國工廠》的故事展現了福耀剛到美國設廠時的處處碰壁,工會運動、文化衝突等各種始料未及的問題。在項目投產的2016年,福耀美國公司虧損了4161萬美元。

但在2017年,福耀美國工廠就實現了扭虧為盈,通過更換管理層、狠抓生產效率,為基層員工加薪等一系列手段扭轉了頹勢。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在全球化這個體系中,衝突是一定會有的,但關鍵是如何找到各自的優勢,進行合作雙贏。


全球化,是一個未完待續的故事。希望更多的中國企業,能像福耀一樣找到屬於自己的解答。


推薦閱讀:

奧巴馬拍的《美國工廠》爆紅背後,是中國企業艱難的國際化之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