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龍紋組玉珮 L2-9.2cm

組玉珮以玉料為主,局部鈣化呈灰白色。整套形狀各異,搭配協調,用料講究,琢製細膩。玉璜飾谷紋,兩端各鑽兩孔;玉璧素面,為青綠色與黃棕色質,輕薄小巧;玉龍身軀靈巧,飾谷紋,尾部分岔,吻部一圓孔,背部鑽一小圓孔;龍形玉珮雕兩正面龍首相背,身軀相連成方形。整組玉珮色澤沉穩,型制規整,古樸精緻。

大型組玉珮為西周首創,是由多件玉器串連組成懸於身上的珮飾玉。其主體多以璜、牌形飾、管、珠等串連而成,間配以它種小件玉飾。《毛詩.鄭風.女曰雞鳴》最早記載組玉佩的組合方式,「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毛傳》雲:「雜佩者,珩、璜、琚、衝牙之類」。其社會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組玉珮串飾愈複雜愈長,製作愈精巧。此種現象和貴族間所標榜的步態有關,戴上長長的組玉珮不便疾行,貴族們則步履徐緩,反襯其高貴身分之矜莊。據《禮記.經解》記載,佩戴組玉珮時「步行則有環驪之聲」。然在獲得審美效果同時,佩者亦聽到玉珮間因輕輕撞擊而發出的悅耳玉振之聲,使得身分標誌與愉悅感官相映成趣。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龍紋組玉珮 L2-9.2cm

組玉珮以玉料為主,局部鈣化呈灰白色。整套形狀各異,搭配協調,用料講究,琢製細膩。玉璜飾谷紋,兩端各鑽兩孔;玉璧素面,為青綠色與黃棕色質,輕薄小巧;玉龍身軀靈巧,飾谷紋,尾部分岔,吻部一圓孔,背部鑽一小圓孔;龍形玉珮雕兩正面龍首相背,身軀相連成方形。整組玉珮色澤沉穩,型制規整,古樸精緻。

大型組玉珮為西周首創,是由多件玉器串連組成懸於身上的珮飾玉。其主體多以璜、牌形飾、管、珠等串連而成,間配以它種小件玉飾。《毛詩.鄭風.女曰雞鳴》最早記載組玉佩的組合方式,「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毛傳》雲:「雜佩者,珩、璜、琚、衝牙之類」。其社會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組玉珮串飾愈複雜愈長,製作愈精巧。此種現象和貴族間所標榜的步態有關,戴上長長的組玉珮不便疾行,貴族們則步履徐緩,反襯其高貴身分之矜莊。據《禮記.經解》記載,佩戴組玉珮時「步行則有環驪之聲」。然在獲得審美效果同時,佩者亦聽到玉珮間因輕輕撞擊而發出的悅耳玉振之聲,使得身分標誌與愉悅感官相映成趣。

高古之玉賞析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龍紋組玉珮 L2-9.2cm

組玉珮以玉料為主,局部鈣化呈灰白色。整套形狀各異,搭配協調,用料講究,琢製細膩。玉璜飾谷紋,兩端各鑽兩孔;玉璧素面,為青綠色與黃棕色質,輕薄小巧;玉龍身軀靈巧,飾谷紋,尾部分岔,吻部一圓孔,背部鑽一小圓孔;龍形玉珮雕兩正面龍首相背,身軀相連成方形。整組玉珮色澤沉穩,型制規整,古樸精緻。

大型組玉珮為西周首創,是由多件玉器串連組成懸於身上的珮飾玉。其主體多以璜、牌形飾、管、珠等串連而成,間配以它種小件玉飾。《毛詩.鄭風.女曰雞鳴》最早記載組玉佩的組合方式,「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毛傳》雲:「雜佩者,珩、璜、琚、衝牙之類」。其社會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組玉珮串飾愈複雜愈長,製作愈精巧。此種現象和貴族間所標榜的步態有關,戴上長長的組玉珮不便疾行,貴族們則步履徐緩,反襯其高貴身分之矜莊。據《禮記.經解》記載,佩戴組玉珮時「步行則有環驪之聲」。然在獲得審美效果同時,佩者亦聽到玉珮間因輕輕撞擊而發出的悅耳玉振之聲,使得身分標誌與愉悅感官相映成趣。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龍紋組玉珮 L2-9.2cm

組玉珮以玉料為主,局部鈣化呈灰白色。整套形狀各異,搭配協調,用料講究,琢製細膩。玉璜飾谷紋,兩端各鑽兩孔;玉璧素面,為青綠色與黃棕色質,輕薄小巧;玉龍身軀靈巧,飾谷紋,尾部分岔,吻部一圓孔,背部鑽一小圓孔;龍形玉珮雕兩正面龍首相背,身軀相連成方形。整組玉珮色澤沉穩,型制規整,古樸精緻。

大型組玉珮為西周首創,是由多件玉器串連組成懸於身上的珮飾玉。其主體多以璜、牌形飾、管、珠等串連而成,間配以它種小件玉飾。《毛詩.鄭風.女曰雞鳴》最早記載組玉佩的組合方式,「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毛傳》雲:「雜佩者,珩、璜、琚、衝牙之類」。其社會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組玉珮串飾愈複雜愈長,製作愈精巧。此種現象和貴族間所標榜的步態有關,戴上長長的組玉珮不便疾行,貴族們則步履徐緩,反襯其高貴身分之矜莊。據《禮記.經解》記載,佩戴組玉珮時「步行則有環驪之聲」。然在獲得審美效果同時,佩者亦聽到玉珮間因輕輕撞擊而發出的悅耳玉振之聲,使得身分標誌與愉悅感官相映成趣。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龍紋組玉珮 L2-9.2cm

組玉珮以玉料為主,局部鈣化呈灰白色。整套形狀各異,搭配協調,用料講究,琢製細膩。玉璜飾谷紋,兩端各鑽兩孔;玉璧素面,為青綠色與黃棕色質,輕薄小巧;玉龍身軀靈巧,飾谷紋,尾部分岔,吻部一圓孔,背部鑽一小圓孔;龍形玉珮雕兩正面龍首相背,身軀相連成方形。整組玉珮色澤沉穩,型制規整,古樸精緻。

大型組玉珮為西周首創,是由多件玉器串連組成懸於身上的珮飾玉。其主體多以璜、牌形飾、管、珠等串連而成,間配以它種小件玉飾。《毛詩.鄭風.女曰雞鳴》最早記載組玉佩的組合方式,「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毛傳》雲:「雜佩者,珩、璜、琚、衝牙之類」。其社會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組玉珮串飾愈複雜愈長,製作愈精巧。此種現象和貴族間所標榜的步態有關,戴上長長的組玉珮不便疾行,貴族們則步履徐緩,反襯其高貴身分之矜莊。據《禮記.經解》記載,佩戴組玉珮時「步行則有環驪之聲」。然在獲得審美效果同時,佩者亦聽到玉珮間因輕輕撞擊而發出的悅耳玉振之聲,使得身分標誌與愉悅感官相映成趣。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龍紋組玉珮 L2-9.2cm

組玉珮以玉料為主,局部鈣化呈灰白色。整套形狀各異,搭配協調,用料講究,琢製細膩。玉璜飾谷紋,兩端各鑽兩孔;玉璧素面,為青綠色與黃棕色質,輕薄小巧;玉龍身軀靈巧,飾谷紋,尾部分岔,吻部一圓孔,背部鑽一小圓孔;龍形玉珮雕兩正面龍首相背,身軀相連成方形。整組玉珮色澤沉穩,型制規整,古樸精緻。

大型組玉珮為西周首創,是由多件玉器串連組成懸於身上的珮飾玉。其主體多以璜、牌形飾、管、珠等串連而成,間配以它種小件玉飾。《毛詩.鄭風.女曰雞鳴》最早記載組玉佩的組合方式,「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毛傳》雲:「雜佩者,珩、璜、琚、衝牙之類」。其社會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組玉珮串飾愈複雜愈長,製作愈精巧。此種現象和貴族間所標榜的步態有關,戴上長長的組玉珮不便疾行,貴族們則步履徐緩,反襯其高貴身分之矜莊。據《禮記.經解》記載,佩戴組玉珮時「步行則有環驪之聲」。然在獲得審美效果同時,佩者亦聽到玉珮間因輕輕撞擊而發出的悅耳玉振之聲,使得身分標誌與愉悅感官相映成趣。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勒 L3.8-4cm

玉勒三件,皆呈圓柱形,中有穿孔,質地堅硬,光滑瑩潤,各呈不同沁色,有鈣化夾雜白色條紋或局部褐色沁。玉勒皆光素無紋,表現玉質原始自然樣貌及玉石原有紋理,繽紛多姿。

勒子最初是結繩後的繩子於活動中的附件,是種實用器。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演變為裝飾物,多為佩戴、把玩之用,或作為饋贈、財富收藏。一般玉勒中有通天孔,早期以素面為主,後漸出現各種紋飾。其形狀有圓柱形、扁圓柱形、束腰形、橄欖形等等,可單獨佩掛,也可與其他玉飾組合佩掛。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龍紋組玉珮 L2-9.2cm

組玉珮以玉料為主,局部鈣化呈灰白色。整套形狀各異,搭配協調,用料講究,琢製細膩。玉璜飾谷紋,兩端各鑽兩孔;玉璧素面,為青綠色與黃棕色質,輕薄小巧;玉龍身軀靈巧,飾谷紋,尾部分岔,吻部一圓孔,背部鑽一小圓孔;龍形玉珮雕兩正面龍首相背,身軀相連成方形。整組玉珮色澤沉穩,型制規整,古樸精緻。

大型組玉珮為西周首創,是由多件玉器串連組成懸於身上的珮飾玉。其主體多以璜、牌形飾、管、珠等串連而成,間配以它種小件玉飾。《毛詩.鄭風.女曰雞鳴》最早記載組玉佩的組合方式,「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毛傳》雲:「雜佩者,珩、璜、琚、衝牙之類」。其社會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組玉珮串飾愈複雜愈長,製作愈精巧。此種現象和貴族間所標榜的步態有關,戴上長長的組玉珮不便疾行,貴族們則步履徐緩,反襯其高貴身分之矜莊。據《禮記.經解》記載,佩戴組玉珮時「步行則有環驪之聲」。然在獲得審美效果同時,佩者亦聽到玉珮間因輕輕撞擊而發出的悅耳玉振之聲,使得身分標誌與愉悅感官相映成趣。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勒 L3.8-4cm

玉勒三件,皆呈圓柱形,中有穿孔,質地堅硬,光滑瑩潤,各呈不同沁色,有鈣化夾雜白色條紋或局部褐色沁。玉勒皆光素無紋,表現玉質原始自然樣貌及玉石原有紋理,繽紛多姿。

勒子最初是結繩後的繩子於活動中的附件,是種實用器。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演變為裝飾物,多為佩戴、把玩之用,或作為饋贈、財富收藏。一般玉勒中有通天孔,早期以素面為主,後漸出現各種紋飾。其形狀有圓柱形、扁圓柱形、束腰形、橄欖形等等,可單獨佩掛,也可與其他玉飾組合佩掛。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青玉錐形器 L9.3cm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龍紋組玉珮 L2-9.2cm

組玉珮以玉料為主,局部鈣化呈灰白色。整套形狀各異,搭配協調,用料講究,琢製細膩。玉璜飾谷紋,兩端各鑽兩孔;玉璧素面,為青綠色與黃棕色質,輕薄小巧;玉龍身軀靈巧,飾谷紋,尾部分岔,吻部一圓孔,背部鑽一小圓孔;龍形玉珮雕兩正面龍首相背,身軀相連成方形。整組玉珮色澤沉穩,型制規整,古樸精緻。

大型組玉珮為西周首創,是由多件玉器串連組成懸於身上的珮飾玉。其主體多以璜、牌形飾、管、珠等串連而成,間配以它種小件玉飾。《毛詩.鄭風.女曰雞鳴》最早記載組玉佩的組合方式,「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毛傳》雲:「雜佩者,珩、璜、琚、衝牙之類」。其社會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組玉珮串飾愈複雜愈長,製作愈精巧。此種現象和貴族間所標榜的步態有關,戴上長長的組玉珮不便疾行,貴族們則步履徐緩,反襯其高貴身分之矜莊。據《禮記.經解》記載,佩戴組玉珮時「步行則有環驪之聲」。然在獲得審美效果同時,佩者亦聽到玉珮間因輕輕撞擊而發出的悅耳玉振之聲,使得身分標誌與愉悅感官相映成趣。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勒 L3.8-4cm

玉勒三件,皆呈圓柱形,中有穿孔,質地堅硬,光滑瑩潤,各呈不同沁色,有鈣化夾雜白色條紋或局部褐色沁。玉勒皆光素無紋,表現玉質原始自然樣貌及玉石原有紋理,繽紛多姿。

勒子最初是結繩後的繩子於活動中的附件,是種實用器。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演變為裝飾物,多為佩戴、把玩之用,或作為饋贈、財富收藏。一般玉勒中有通天孔,早期以素面為主,後漸出現各種紋飾。其形狀有圓柱形、扁圓柱形、束腰形、橄欖形等等,可單獨佩掛,也可與其他玉飾組合佩掛。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青玉錐形器 L9.3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 青玉圭形珮 L7.3cm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龍紋組玉珮 L2-9.2cm

組玉珮以玉料為主,局部鈣化呈灰白色。整套形狀各異,搭配協調,用料講究,琢製細膩。玉璜飾谷紋,兩端各鑽兩孔;玉璧素面,為青綠色與黃棕色質,輕薄小巧;玉龍身軀靈巧,飾谷紋,尾部分岔,吻部一圓孔,背部鑽一小圓孔;龍形玉珮雕兩正面龍首相背,身軀相連成方形。整組玉珮色澤沉穩,型制規整,古樸精緻。

大型組玉珮為西周首創,是由多件玉器串連組成懸於身上的珮飾玉。其主體多以璜、牌形飾、管、珠等串連而成,間配以它種小件玉飾。《毛詩.鄭風.女曰雞鳴》最早記載組玉佩的組合方式,「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毛傳》雲:「雜佩者,珩、璜、琚、衝牙之類」。其社會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組玉珮串飾愈複雜愈長,製作愈精巧。此種現象和貴族間所標榜的步態有關,戴上長長的組玉珮不便疾行,貴族們則步履徐緩,反襯其高貴身分之矜莊。據《禮記.經解》記載,佩戴組玉珮時「步行則有環驪之聲」。然在獲得審美效果同時,佩者亦聽到玉珮間因輕輕撞擊而發出的悅耳玉振之聲,使得身分標誌與愉悅感官相映成趣。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勒 L3.8-4cm

玉勒三件,皆呈圓柱形,中有穿孔,質地堅硬,光滑瑩潤,各呈不同沁色,有鈣化夾雜白色條紋或局部褐色沁。玉勒皆光素無紋,表現玉質原始自然樣貌及玉石原有紋理,繽紛多姿。

勒子最初是結繩後的繩子於活動中的附件,是種實用器。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演變為裝飾物,多為佩戴、把玩之用,或作為饋贈、財富收藏。一般玉勒中有通天孔,早期以素面為主,後漸出現各種紋飾。其形狀有圓柱形、扁圓柱形、束腰形、橄欖形等等,可單獨佩掛,也可與其他玉飾組合佩掛。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青玉錐形器 L9.3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 青玉圭形珮 L7.3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青玉螭龍紋蓋盒 H3.6cm D5cm

蓋盒採同一塊玉料掏膛琢製而成,青綠色玉質,清透溫潤,局部受沁後呈雞骨白沁色。圓形子母口,扣合嚴密,平蓋,直壁,平底。蓋盒邊緣飾輪廓線,以壓地淺浮雕技法上下左右對稱勾連夔龍紋,線條簡潔婉轉,俐落流暢。蓋頂陰線刻琢環繞成圈的龍身,身軀飾簡化龍鱗,與外壁夔龍紋相呼應,甚為巧妙。盒身內光素無紋,打磨光潔瑩亮。整器形制規整,工藝精緻,紋飾傳神,透發著古樸氣息。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龍紋組玉珮 L2-9.2cm

組玉珮以玉料為主,局部鈣化呈灰白色。整套形狀各異,搭配協調,用料講究,琢製細膩。玉璜飾谷紋,兩端各鑽兩孔;玉璧素面,為青綠色與黃棕色質,輕薄小巧;玉龍身軀靈巧,飾谷紋,尾部分岔,吻部一圓孔,背部鑽一小圓孔;龍形玉珮雕兩正面龍首相背,身軀相連成方形。整組玉珮色澤沉穩,型制規整,古樸精緻。

大型組玉珮為西周首創,是由多件玉器串連組成懸於身上的珮飾玉。其主體多以璜、牌形飾、管、珠等串連而成,間配以它種小件玉飾。《毛詩.鄭風.女曰雞鳴》最早記載組玉佩的組合方式,「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毛傳》雲:「雜佩者,珩、璜、琚、衝牙之類」。其社會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組玉珮串飾愈複雜愈長,製作愈精巧。此種現象和貴族間所標榜的步態有關,戴上長長的組玉珮不便疾行,貴族們則步履徐緩,反襯其高貴身分之矜莊。據《禮記.經解》記載,佩戴組玉珮時「步行則有環驪之聲」。然在獲得審美效果同時,佩者亦聽到玉珮間因輕輕撞擊而發出的悅耳玉振之聲,使得身分標誌與愉悅感官相映成趣。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勒 L3.8-4cm

玉勒三件,皆呈圓柱形,中有穿孔,質地堅硬,光滑瑩潤,各呈不同沁色,有鈣化夾雜白色條紋或局部褐色沁。玉勒皆光素無紋,表現玉質原始自然樣貌及玉石原有紋理,繽紛多姿。

勒子最初是結繩後的繩子於活動中的附件,是種實用器。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演變為裝飾物,多為佩戴、把玩之用,或作為饋贈、財富收藏。一般玉勒中有通天孔,早期以素面為主,後漸出現各種紋飾。其形狀有圓柱形、扁圓柱形、束腰形、橄欖形等等,可單獨佩掛,也可與其他玉飾組合佩掛。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青玉錐形器 L9.3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 青玉圭形珮 L7.3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青玉螭龍紋蓋盒 H3.6cm D5cm

蓋盒採同一塊玉料掏膛琢製而成,青綠色玉質,清透溫潤,局部受沁後呈雞骨白沁色。圓形子母口,扣合嚴密,平蓋,直壁,平底。蓋盒邊緣飾輪廓線,以壓地淺浮雕技法上下左右對稱勾連夔龍紋,線條簡潔婉轉,俐落流暢。蓋頂陰線刻琢環繞成圈的龍身,身軀飾簡化龍鱗,與外壁夔龍紋相呼應,甚為巧妙。盒身內光素無紋,打磨光潔瑩亮。整器形制規整,工藝精緻,紋飾傳神,透發著古樸氣息。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琮 H10.5cm

青玉質,細膩瑩潤,色澤有深淺變化,豐富自然,土沁後局部呈霧狀乳白色。琮呈長方柱狀,內圓外方,四面切割平直,中孔貫穿,上下有射口。整器打磨光澤規整,邊角端正,輪廓分明,光素無紋,古意盎然。

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似是印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為統治階級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之一,也是通神的法器。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龍紋組玉珮 L2-9.2cm

組玉珮以玉料為主,局部鈣化呈灰白色。整套形狀各異,搭配協調,用料講究,琢製細膩。玉璜飾谷紋,兩端各鑽兩孔;玉璧素面,為青綠色與黃棕色質,輕薄小巧;玉龍身軀靈巧,飾谷紋,尾部分岔,吻部一圓孔,背部鑽一小圓孔;龍形玉珮雕兩正面龍首相背,身軀相連成方形。整組玉珮色澤沉穩,型制規整,古樸精緻。

大型組玉珮為西周首創,是由多件玉器串連組成懸於身上的珮飾玉。其主體多以璜、牌形飾、管、珠等串連而成,間配以它種小件玉飾。《毛詩.鄭風.女曰雞鳴》最早記載組玉佩的組合方式,「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毛傳》雲:「雜佩者,珩、璜、琚、衝牙之類」。其社會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組玉珮串飾愈複雜愈長,製作愈精巧。此種現象和貴族間所標榜的步態有關,戴上長長的組玉珮不便疾行,貴族們則步履徐緩,反襯其高貴身分之矜莊。據《禮記.經解》記載,佩戴組玉珮時「步行則有環驪之聲」。然在獲得審美效果同時,佩者亦聽到玉珮間因輕輕撞擊而發出的悅耳玉振之聲,使得身分標誌與愉悅感官相映成趣。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勒 L3.8-4cm

玉勒三件,皆呈圓柱形,中有穿孔,質地堅硬,光滑瑩潤,各呈不同沁色,有鈣化夾雜白色條紋或局部褐色沁。玉勒皆光素無紋,表現玉質原始自然樣貌及玉石原有紋理,繽紛多姿。

勒子最初是結繩後的繩子於活動中的附件,是種實用器。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演變為裝飾物,多為佩戴、把玩之用,或作為饋贈、財富收藏。一般玉勒中有通天孔,早期以素面為主,後漸出現各種紋飾。其形狀有圓柱形、扁圓柱形、束腰形、橄欖形等等,可單獨佩掛,也可與其他玉飾組合佩掛。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青玉錐形器 L9.3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 青玉圭形珮 L7.3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青玉螭龍紋蓋盒 H3.6cm D5cm

蓋盒採同一塊玉料掏膛琢製而成,青綠色玉質,清透溫潤,局部受沁後呈雞骨白沁色。圓形子母口,扣合嚴密,平蓋,直壁,平底。蓋盒邊緣飾輪廓線,以壓地淺浮雕技法上下左右對稱勾連夔龍紋,線條簡潔婉轉,俐落流暢。蓋頂陰線刻琢環繞成圈的龍身,身軀飾簡化龍鱗,與外壁夔龍紋相呼應,甚為巧妙。盒身內光素無紋,打磨光潔瑩亮。整器形制規整,工藝精緻,紋飾傳神,透發著古樸氣息。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琮 H10.5cm

青玉質,細膩瑩潤,色澤有深淺變化,豐富自然,土沁後局部呈霧狀乳白色。琮呈長方柱狀,內圓外方,四面切割平直,中孔貫穿,上下有射口。整器打磨光澤規整,邊角端正,輪廓分明,光素無紋,古意盎然。

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似是印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為統治階級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之一,也是通神的法器。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刀、玉斧 L9.7cm / L10.5cm

玉刀青玉質,質地細膩,色澤深沉,近似墨黑。上部有二圓孔,下部為弧形刃,器表磨製光滑,微有傷缺;玉斧白玉質,斧作舌形,上部正中有一圓孔,露出鑽痕,下部較寬,刃部為圓弧狀,通體素面無紋,質樸厚實。整體打磨拋光細緻,光素無紋,以素為美,線條流暢,豪放大氣。玉刀、玉斧作為一種標誌和象徵,用於儀仗、禮儀等場合。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龍紋組玉珮 L2-9.2cm

組玉珮以玉料為主,局部鈣化呈灰白色。整套形狀各異,搭配協調,用料講究,琢製細膩。玉璜飾谷紋,兩端各鑽兩孔;玉璧素面,為青綠色與黃棕色質,輕薄小巧;玉龍身軀靈巧,飾谷紋,尾部分岔,吻部一圓孔,背部鑽一小圓孔;龍形玉珮雕兩正面龍首相背,身軀相連成方形。整組玉珮色澤沉穩,型制規整,古樸精緻。

大型組玉珮為西周首創,是由多件玉器串連組成懸於身上的珮飾玉。其主體多以璜、牌形飾、管、珠等串連而成,間配以它種小件玉飾。《毛詩.鄭風.女曰雞鳴》最早記載組玉佩的組合方式,「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毛傳》雲:「雜佩者,珩、璜、琚、衝牙之類」。其社會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組玉珮串飾愈複雜愈長,製作愈精巧。此種現象和貴族間所標榜的步態有關,戴上長長的組玉珮不便疾行,貴族們則步履徐緩,反襯其高貴身分之矜莊。據《禮記.經解》記載,佩戴組玉珮時「步行則有環驪之聲」。然在獲得審美效果同時,佩者亦聽到玉珮間因輕輕撞擊而發出的悅耳玉振之聲,使得身分標誌與愉悅感官相映成趣。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勒 L3.8-4cm

玉勒三件,皆呈圓柱形,中有穿孔,質地堅硬,光滑瑩潤,各呈不同沁色,有鈣化夾雜白色條紋或局部褐色沁。玉勒皆光素無紋,表現玉質原始自然樣貌及玉石原有紋理,繽紛多姿。

勒子最初是結繩後的繩子於活動中的附件,是種實用器。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演變為裝飾物,多為佩戴、把玩之用,或作為饋贈、財富收藏。一般玉勒中有通天孔,早期以素面為主,後漸出現各種紋飾。其形狀有圓柱形、扁圓柱形、束腰形、橄欖形等等,可單獨佩掛,也可與其他玉飾組合佩掛。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青玉錐形器 L9.3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 青玉圭形珮 L7.3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青玉螭龍紋蓋盒 H3.6cm D5cm

蓋盒採同一塊玉料掏膛琢製而成,青綠色玉質,清透溫潤,局部受沁後呈雞骨白沁色。圓形子母口,扣合嚴密,平蓋,直壁,平底。蓋盒邊緣飾輪廓線,以壓地淺浮雕技法上下左右對稱勾連夔龍紋,線條簡潔婉轉,俐落流暢。蓋頂陰線刻琢環繞成圈的龍身,身軀飾簡化龍鱗,與外壁夔龍紋相呼應,甚為巧妙。盒身內光素無紋,打磨光潔瑩亮。整器形制規整,工藝精緻,紋飾傳神,透發著古樸氣息。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琮 H10.5cm

青玉質,細膩瑩潤,色澤有深淺變化,豐富自然,土沁後局部呈霧狀乳白色。琮呈長方柱狀,內圓外方,四面切割平直,中孔貫穿,上下有射口。整器打磨光澤規整,邊角端正,輪廓分明,光素無紋,古意盎然。

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似是印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為統治階級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之一,也是通神的法器。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刀、玉斧 L9.7cm / L10.5cm

玉刀青玉質,質地細膩,色澤深沉,近似墨黑。上部有二圓孔,下部為弧形刃,器表磨製光滑,微有傷缺;玉斧白玉質,斧作舌形,上部正中有一圓孔,露出鑽痕,下部較寬,刃部為圓弧狀,通體素面無紋,質樸厚實。整體打磨拋光細緻,光素無紋,以素為美,線條流暢,豪放大氣。玉刀、玉斧作為一種標誌和象徵,用於儀仗、禮儀等場合。

高古之玉賞析

六朝 水晶辟邪圓雕 H6cm

辟邪以天然水晶為材,透澈細潔。辟邪呈蹲踞之姿,頭生獨角,下顎長鬚,雙耳豎立,張口露齒,雙目圓瞪下視。四肢粗壯有力,右前肢上舉貼於首側,姿態生動,威而不露。辟邪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源自漢代辟邪厭勝觀念。在《漢書.西域傳》中有:「烏弋山離國⋯⋯有桃拔、獅子、犀牛。」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辟邪。」人們希望藉助辟邪法力,來避除邪惡。

水晶古稱水精,又稱水玉,是無色透明的大型石英結晶體礦物,自古以來便受到人們喜愛。唐韋應物《詠水精》:「映物隨顏色,含空無表裡。持來嚮明月,的皪愁成水。」即表達對水晶通透晶瑩的讚美。本件水晶材質晶體潤澤,辟邪神態安然,造型線條自然流暢,舒展有力,其體態勁健,一派遒勁古道之風,非良工而不能為,是件充滿靈性之水晶佳器。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龍紋組玉珮 L2-9.2cm

組玉珮以玉料為主,局部鈣化呈灰白色。整套形狀各異,搭配協調,用料講究,琢製細膩。玉璜飾谷紋,兩端各鑽兩孔;玉璧素面,為青綠色與黃棕色質,輕薄小巧;玉龍身軀靈巧,飾谷紋,尾部分岔,吻部一圓孔,背部鑽一小圓孔;龍形玉珮雕兩正面龍首相背,身軀相連成方形。整組玉珮色澤沉穩,型制規整,古樸精緻。

大型組玉珮為西周首創,是由多件玉器串連組成懸於身上的珮飾玉。其主體多以璜、牌形飾、管、珠等串連而成,間配以它種小件玉飾。《毛詩.鄭風.女曰雞鳴》最早記載組玉佩的組合方式,「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毛傳》雲:「雜佩者,珩、璜、琚、衝牙之類」。其社會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組玉珮串飾愈複雜愈長,製作愈精巧。此種現象和貴族間所標榜的步態有關,戴上長長的組玉珮不便疾行,貴族們則步履徐緩,反襯其高貴身分之矜莊。據《禮記.經解》記載,佩戴組玉珮時「步行則有環驪之聲」。然在獲得審美效果同時,佩者亦聽到玉珮間因輕輕撞擊而發出的悅耳玉振之聲,使得身分標誌與愉悅感官相映成趣。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勒 L3.8-4cm

玉勒三件,皆呈圓柱形,中有穿孔,質地堅硬,光滑瑩潤,各呈不同沁色,有鈣化夾雜白色條紋或局部褐色沁。玉勒皆光素無紋,表現玉質原始自然樣貌及玉石原有紋理,繽紛多姿。

勒子最初是結繩後的繩子於活動中的附件,是種實用器。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演變為裝飾物,多為佩戴、把玩之用,或作為饋贈、財富收藏。一般玉勒中有通天孔,早期以素面為主,後漸出現各種紋飾。其形狀有圓柱形、扁圓柱形、束腰形、橄欖形等等,可單獨佩掛,也可與其他玉飾組合佩掛。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青玉錐形器 L9.3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 青玉圭形珮 L7.3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青玉螭龍紋蓋盒 H3.6cm D5cm

蓋盒採同一塊玉料掏膛琢製而成,青綠色玉質,清透溫潤,局部受沁後呈雞骨白沁色。圓形子母口,扣合嚴密,平蓋,直壁,平底。蓋盒邊緣飾輪廓線,以壓地淺浮雕技法上下左右對稱勾連夔龍紋,線條簡潔婉轉,俐落流暢。蓋頂陰線刻琢環繞成圈的龍身,身軀飾簡化龍鱗,與外壁夔龍紋相呼應,甚為巧妙。盒身內光素無紋,打磨光潔瑩亮。整器形制規整,工藝精緻,紋飾傳神,透發著古樸氣息。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琮 H10.5cm

青玉質,細膩瑩潤,色澤有深淺變化,豐富自然,土沁後局部呈霧狀乳白色。琮呈長方柱狀,內圓外方,四面切割平直,中孔貫穿,上下有射口。整器打磨光澤規整,邊角端正,輪廓分明,光素無紋,古意盎然。

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似是印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為統治階級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之一,也是通神的法器。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刀、玉斧 L9.7cm / L10.5cm

玉刀青玉質,質地細膩,色澤深沉,近似墨黑。上部有二圓孔,下部為弧形刃,器表磨製光滑,微有傷缺;玉斧白玉質,斧作舌形,上部正中有一圓孔,露出鑽痕,下部較寬,刃部為圓弧狀,通體素面無紋,質樸厚實。整體打磨拋光細緻,光素無紋,以素為美,線條流暢,豪放大氣。玉刀、玉斧作為一種標誌和象徵,用於儀仗、禮儀等場合。

高古之玉賞析

六朝 水晶辟邪圓雕 H6cm

辟邪以天然水晶為材,透澈細潔。辟邪呈蹲踞之姿,頭生獨角,下顎長鬚,雙耳豎立,張口露齒,雙目圓瞪下視。四肢粗壯有力,右前肢上舉貼於首側,姿態生動,威而不露。辟邪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源自漢代辟邪厭勝觀念。在《漢書.西域傳》中有:「烏弋山離國⋯⋯有桃拔、獅子、犀牛。」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辟邪。」人們希望藉助辟邪法力,來避除邪惡。

水晶古稱水精,又稱水玉,是無色透明的大型石英結晶體礦物,自古以來便受到人們喜愛。唐韋應物《詠水精》:「映物隨顏色,含空無表裡。持來嚮明月,的皪愁成水。」即表達對水晶通透晶瑩的讚美。本件水晶材質晶體潤澤,辟邪神態安然,造型線條自然流暢,舒展有力,其體態勁健,一派遒勁古道之風,非良工而不能為,是件充滿靈性之水晶佳器。

高古之玉賞析

"

2017秋臺北宇珍國際藝術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豬龍 L3.6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色澤古樸淳美,溫潤勻淨。豬龍呈捲體,方形頭,獸首平視,雙耳聳立,臣字狀目,鼻部微凸,張口露齒。身側以陰刻線飾勾雲紋,腹、背部飾多層菱形紋,造型雄渾厚實,粗獷可愛,氣韻古意盎然。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豬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人類用豬創造出「家」字,即是「屋頂下有豕」的文字,亦可看出先民的生活與豬的緊密性。豬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遂逐漸成為人們的崇拜物,也自然而然成為先民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並逐漸由豬的形象演變成豬首龍身的形象,創造出中華龍的雛形。

高古之玉賞析

商 白玉蜷尾龍 L2.6cm

白玉質,局部褐色沁,溫潤典雅。龍呈蜷曲狀,龍首方扁微昂,口微張,雙角呈 C 字形,平貼於頭頂。雙眼及鼻以陰線刻劃,龍身以雙刀陰刻技法飾簡化捲雲紋以示龍鱗,線條琢刻流暢銳利,整體姿態靈巧,造型特殊。

在商代,龍的形象予人強烈的神祕感和獰厲之美,顯示出龍超越神的權威。因此在器物的龍紋裝飾較史前更精美,由簡單質樸趨向繁複華美,常見於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的裝飾中,反映商代對龍的藝術詮釋。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青白玉璧 D14.8cm

青白玉質,細膩油潤,邊緣灰白鈣化沁,璧內局部深褐色,如雲彩灑落。璧呈圓形扁平體,製作規整,光素無紋,呈現簡樸素雅之美,蘊藏著致敬無文的莊嚴。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是蒼色,故以蒼璧禮天。《禮記》雲:「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環、黃玉錐形器 環 D10.6cm 錐形器 L5.6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 春秋 白玉雲紋環 D3.9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 西漢 青玉蒲紋璧 D13.2cm

青玉質,溫潤半透明,佈滿深淺不一的白色沁。璧呈扁平體,正中圓孔,內外廓壓地飾一圈寬輪廓線。兩面飾紋相同,以蒲紋為飾,蒲紋較小,呈穀尖形,排列有序。細觀璧面上能明顯見及事先刻劃出菱形網紋,然在每個網格內碾琢蒲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沁色自然美觀,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鳳形珮 L3.2cm

白玉質,局部鈣化,表面呈牙黃色沁,器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色澤樸拙典雅。鳳呈蹲臥狀,首微揚,尖喙下彎,頭羽上翹,陰線刻劃圓眼。鳳頸厚實且長,向前鼓起,鳥爪尖銳,收於腹下。翅與尾羽相連,盤於身後,以陰線刻劃細節,紋飾簡約,表現鳳鳥秀美之姿。

鳳鳥是吉祥瑞鳥,天下安寧的象徵。在古代傳說中,鳳鳥威力無比同龍一樣,是原始氏族神靈之物,具有神祕色彩,常作為古器物之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鳳鳥圖案出現了活潑生動的嶄新風格,頭部裝飾簡化,頸較長多呈彎曲狀,胸部隆起,顯示出昂揚氣勢,鳥體則無過多裝飾,主要表現其神韻和動態。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虎形珮 6x4cm

白玉質,表面散佈深淺交雜褐色沁。珮呈扁片狀,虎俯臥,昂首,精神奕奕,長尾捲曲下垂。四肢淺刻紋飾,線條自然,刀法順暢。虎是四方靈獸之一,也是百獸之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意指虎乃驅鬼避邪神獸。又《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白琥禮西方」,說明玉虎也被用作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

高古之玉賞析

商 青白玉璿璣 D14.6cm

青白玉,細膩光澤,滿布大片黑色與赭色斑。璿璣呈扁平體,出戟環形,孔邊厚,邊緣薄,外緣琢出三鋸齒。整器形狀近似片狀齒輪,圓心中空,廓外緣雕琢三個同方向旋轉凸脊,如齒牙,亦稱牙璧或璿璣。整器光素,玉色古樸典雅,潤澤如膏脂,造型和諧而有韻律,抽象富於變化。

璿璣式環最早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其後在陝西和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屢有出土。關於其用途眾說紛紜,被認為可能是用作觀測天文或是紡織機上的齒輪。《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古時用玉琮和璿璣組合成可以旋轉的窺管,以觀測星宿;也可能是仿水渦或旋風而做的原始自然崇拜器。《農正全書》:「日暈有雨,月暈有風。」先民對天象的觀測極為重視,因此璿璣亦或是用以祭禱日神而祈雨的禮儀器,與古人仿天之圓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用意相似。

然古玉之美,美在沁色,本器經過千年歲月,受天然土沁,沁色逐漸加強及擴散,形成深淺不一的塊狀色彩交疊,變化萬千,斑斕豐富,略勝一籌。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龍鳳紋韘形珮 8.3x7.1cm

白玉質,邊緣局部褐色沁。玉韘碾琢光潔,橢圓形體,兩側透雕龍鳳紋,一小龍捲尾於上端,圓形穿孔,紋飾優美。韘為射箭時套於姆指的飾器,既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之功能,亦有佩戴於身的裝飾作用。

商代時期,已出現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現筒狀;春秋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詩.衛風.芄蘭》雲: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意指童子佩韘的韘,即玉韘,象徵已長大成人。漢代時,玉韘神祕的光環漸漸消失,且原先功用逐漸弱化,演變為裝飾品。此外,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具有身分和能力之象徵。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咬尾龍 D4.5cm

白玉質,滿布土沁灰白鈣化及赭色沁斑。龍首正視,銜尾彎曲如環,貓形耳,眼圓微凸,眼角稍長。龍身以陰刻細線刻劃竹節紋,意為龍鱗,尾部琢出細紋,背面光素。足部肌肉隆起,搭於尾端,結實有力。有別於一般平面造型之龍形珮飾,本件咬尾龍設計巧妙,層次豐富,張合有力,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實屬珍稀上品。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 / 戰國 白玉雲紋龍珮 L6cm

白玉質,半透明,因受沁表面帶有深淺不一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扁平狀,龍身捲曲呈 C 字形,龍首琢刻簡練,首部中央有一不封閉圓孔,嘴微張,耳後飄,背鑽繫繩圓孔,長尾折彎後收。龍體邊緣刻飾輪廓線,其內雙面陰線刻雲紋,線條勻稱流暢,刀法俐落。整器採用鏤雕、單陰線雕琢等手法,線條生動,紋飾細密繁縟,輪廓造型剛勁俐落,邊角線規矩見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 L17cm

青黃玉質,布有淡米黃色沁斑,色澤古樸,沉穩莊重。珮呈扁體狀,雕琢 S 形龍形,龍回首翹鼻開顎,雙叉尾捲曲上揚,前後足及胸、尾鰭作彎鉤狀。龍身滿布臥蠶紋以示龍鱗,轉折處雕一簡化鳳首,鳳喙彎曲、羽冠長直,背中央鑽一孔,可供懸佩。整器造型靈巧,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其器表以陰線琢出龍首、足部紋飾及周邊輪廓線,龍鳳同體的風格,為戰國時期工藝成熟之玉雕作品。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白玉珮飾 L4.2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觿 L6cm

高古之玉賞析

春秋晚期 青玉龍紋璜 L10.3cm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白玉勾雲紋扁勒 L5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晚期 青白玉燕形珮 4.4x3.2cm

青玉質,局部有受沁呈深淺赭黃色。燕正面略呈梯形,中央稍厚,兩側弧形稍薄,背面大致平坦。正中央上方雕琢水滴形鳥頭,喙尖前伸,雙眼圓大,隱隱鼓起於頭頂。雙翼豐厚,平展作飛翔之姿,羽翼上飾雷紋,背陰刻鱗次櫛比之翎紋,腹下陰刻線條飾盤起雙足,弧形尾部飾三道陰刻線,中穿孔供穿繩繫掛。整器題材新穎,形象生動,是件製作精巧之佳品。

中國早期藝術中,動物形象眾多,分佈在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小型鷹形雕塑,和一些龜形、龍形等其它玉雕作品被發現。商代晚期,從殷墟出土的商晚期新型各式禽類玉器已有鶴、鷹、鴟鴞、鸚鵡、燕、鸕鷀⋯等類造型,在殷商藝術紋飾中也日趨繁複精美。

《詩經.頌.商頌.玄鳥》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字古義可作幽遠、高妙之解。關於玄鳥,漢代以後的傳統解釋為燕子,而漢代繪畫及墓葬藝術中的玄鳥也多呈燕形。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青玉蟬 L3.6cm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蟬 L6.6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 瑪瑙、青白玉燕雛 L2.3cm / L3.8cm

燕雛一為青白玉質,局部淺黃赭色沁,玉質細膩,光澤透亮。造型飽滿,圓眼,長喙下彎,雙翅收攏,淺刻鳥羽紋路,尾部不顯,背部微鼓,胸下雕出雙足,刻劃細膩;另一為瑪瑙,色澤飽滿,深淺有層次。圓眼,雙翅收於背後,陰線刻劃紋飾,線條俐落樸拙,背部圓孔貫穿至底,供繩穿繫,整體造型靈巧可愛。

本組燕雛採寫實、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進行雕琢,輪廓簡練,重點突出。鳥是商代的圖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雲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代玉鳥種類十分豐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亦突破早期古拙的原始風貌。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玉人 H1.6cm

白玉質,瑩潤透亮,光潔細膩。玉人成蹲坐狀,一圓孔自頭頂貫穿至底,頭部兩旁飾大耳,雙手前攏。面部五官以陰線刻劃,鼻子寬大呈三角形,眉、眼、鼻單純以短直線表現,刀法簡潔俐落,粗獷自然。整器玲瓏可愛,造型純樸大方。

中國的神靈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上古玉器紋飾中,一開始是動物與象徵天地的器物形象,人紋形象隨後逐步滲入。西周玉人著力表現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周人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理念化、人格化奠定了基礎。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翁仲 H4.2cm / H3.7cm

翁仲皆呈立姿狀,一翁仲白玉質,局部褐色沁。頭頂挽髻,面部琢眼和口,僅用三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寬衣大袖,兩手交於腹前,腰兩側對鑽一個圓孔,刀法簡潔,形態古樸。整器包漿滋潤,玉光內蘊,匠人施以豐富的想像力及抽象表現手法,極具巧思。另一翁仲黃玉質,潤澤凝秀,滿布褐色沁。頭戴小冠,五官雕刻清晰。身穿長袖衣,衣領右衽,寬衣博袖,腰繫寬帶,雙手交握置於腹前,長裙曳地,文官裝扮。由頭至下對穿一孔貫穿,以供繫掛。造型凝練,琢磨疏簡,溫潤亮光。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黃玉剛卯 L2.6cm

銘文:正月剛卯 靈殳四方 赤青白黃 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 以教夔龍 庶疫剛癉 莫我敢當

黃玉質,溫潤細膩,色澤飽滿柔和,帶有赭斑沁色。長方柱體,上下大小一致,中心貫穿,供穿繫佩帶。外壁四面各陰刻兩行銘文,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可作驅凶闢邪、祈求福祉的殳書韻語,富有金石韻味。

剛卯又名射魃、大堅,是漢代流行的吉祥佩飾之一。玉剛卯、玉翁仲、玉司南為東漢辟邪三寶。其所刻字體為「殳書」,在《說文序》裡被列為秦書八體之一,介於篆隸之間。由於主要用在兵器銘文之上,乞求神靈保佑,避除不祥。

高古之玉賞析

東漢 白玉螭龍鈕印 H2.6cm 印面 2.6x2.6cm

印文: 矦 丞之印章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白玉龜鈕印 H0.9cm 印面 2.5x2.5cm

印文:李代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勒 L2.8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勒 L2.2-5.8cm

高古之玉賞析

商 / 西周早期 玉蠶蛹珮 L1.6-3.8cm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漢 玉蒲紋劍衛 L8.5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漢 青白玉劍珌 5x4cm

青白玉質,微透明,質地潤澤,局部帶有深淺不一黃褐色沁。劍珌磨製拋光極好,上部中心設圓形凹槽,用於卡榫。兩面紋飾相同,陰刻勾連雲紋為飾。有別於常見之梯形劍珌,本劍玉珌造型特殊,線條圓潤婉轉,獨樹一格。

劍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顯示身分地位。古代帝王和貴族喜歡將隨身佩戴的劍進行精美的裝飾,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之為玉劍飾。劍珌安裝於劍鞘的最下端,《說文.玉部》:「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詩云:「君子至止, 琫有珌。」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早期 組玉珮 L1-8.7cm

組玉珮以龍形珮為主,瑪瑙環、琉璃勒為輔,色澤鮮豔豐富。龍呈片體狀,光素無紋,一面下端有切割線痕,表面拋光細緻,碾琢整齊。龍仰首,身軀拱曲,上顎脣吻部位與上翹捲尾呈 S 形,並以輪廓線表現平吻,凸眼,獨角,短鬚,方足,扭身及捲尾姿態。整套組玉珮豐富精緻,典雅大方。

組玉珮是由不同的玉件串聯組成的整套裝飾物,通常可佩戴於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在禮儀等級制度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君臣貴賤、尊卑等級等都可透過組玉珮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很大的作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戰國 龍紋組玉珮 L2-9.2cm

組玉珮以玉料為主,局部鈣化呈灰白色。整套形狀各異,搭配協調,用料講究,琢製細膩。玉璜飾谷紋,兩端各鑽兩孔;玉璧素面,為青綠色與黃棕色質,輕薄小巧;玉龍身軀靈巧,飾谷紋,尾部分岔,吻部一圓孔,背部鑽一小圓孔;龍形玉珮雕兩正面龍首相背,身軀相連成方形。整組玉珮色澤沉穩,型制規整,古樸精緻。

大型組玉珮為西周首創,是由多件玉器串連組成懸於身上的珮飾玉。其主體多以璜、牌形飾、管、珠等串連而成,間配以它種小件玉飾。《毛詩.鄭風.女曰雞鳴》最早記載組玉佩的組合方式,「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毛傳》雲:「雜佩者,珩、璜、琚、衝牙之類」。其社會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組玉珮串飾愈複雜愈長,製作愈精巧。此種現象和貴族間所標榜的步態有關,戴上長長的組玉珮不便疾行,貴族們則步履徐緩,反襯其高貴身分之矜莊。據《禮記.經解》記載,佩戴組玉珮時「步行則有環驪之聲」。然在獲得審美效果同時,佩者亦聽到玉珮間因輕輕撞擊而發出的悅耳玉振之聲,使得身分標誌與愉悅感官相映成趣。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勒 L3.8-4cm

玉勒三件,皆呈圓柱形,中有穿孔,質地堅硬,光滑瑩潤,各呈不同沁色,有鈣化夾雜白色條紋或局部褐色沁。玉勒皆光素無紋,表現玉質原始自然樣貌及玉石原有紋理,繽紛多姿。

勒子最初是結繩後的繩子於活動中的附件,是種實用器。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演變為裝飾物,多為佩戴、把玩之用,或作為饋贈、財富收藏。一般玉勒中有通天孔,早期以素面為主,後漸出現各種紋飾。其形狀有圓柱形、扁圓柱形、束腰形、橄欖形等等,可單獨佩掛,也可與其他玉飾組合佩掛。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青玉錐形器 L9.3cm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 青玉圭形珮 L7.3cm

高古之玉賞析

西周 青玉螭龍紋蓋盒 H3.6cm D5cm

蓋盒採同一塊玉料掏膛琢製而成,青綠色玉質,清透溫潤,局部受沁後呈雞骨白沁色。圓形子母口,扣合嚴密,平蓋,直壁,平底。蓋盒邊緣飾輪廓線,以壓地淺浮雕技法上下左右對稱勾連夔龍紋,線條簡潔婉轉,俐落流暢。蓋頂陰線刻琢環繞成圈的龍身,身軀飾簡化龍鱗,與外壁夔龍紋相呼應,甚為巧妙。盒身內光素無紋,打磨光潔瑩亮。整器形制規整,工藝精緻,紋飾傳神,透發著古樸氣息。

高古之玉賞析

文化期 青玉琮 H10.5cm

青玉質,細膩瑩潤,色澤有深淺變化,豐富自然,土沁後局部呈霧狀乳白色。琮呈長方柱狀,內圓外方,四面切割平直,中孔貫穿,上下有射口。整器打磨光澤規整,邊角端正,輪廓分明,光素無紋,古意盎然。

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似是印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為統治階級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之一,也是通神的法器。

高古之玉賞析

新石器時代 玉刀、玉斧 L9.7cm / L10.5cm

玉刀青玉質,質地細膩,色澤深沉,近似墨黑。上部有二圓孔,下部為弧形刃,器表磨製光滑,微有傷缺;玉斧白玉質,斧作舌形,上部正中有一圓孔,露出鑽痕,下部較寬,刃部為圓弧狀,通體素面無紋,質樸厚實。整體打磨拋光細緻,光素無紋,以素為美,線條流暢,豪放大氣。玉刀、玉斧作為一種標誌和象徵,用於儀仗、禮儀等場合。

高古之玉賞析

六朝 水晶辟邪圓雕 H6cm

辟邪以天然水晶為材,透澈細潔。辟邪呈蹲踞之姿,頭生獨角,下顎長鬚,雙耳豎立,張口露齒,雙目圓瞪下視。四肢粗壯有力,右前肢上舉貼於首側,姿態生動,威而不露。辟邪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源自漢代辟邪厭勝觀念。在《漢書.西域傳》中有:「烏弋山離國⋯⋯有桃拔、獅子、犀牛。」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辟邪。」人們希望藉助辟邪法力,來避除邪惡。

水晶古稱水精,又稱水玉,是無色透明的大型石英結晶體礦物,自古以來便受到人們喜愛。唐韋應物《詠水精》:「映物隨顏色,含空無表裡。持來嚮明月,的皪愁成水。」即表達對水晶通透晶瑩的讚美。本件水晶材質晶體潤澤,辟邪神態安然,造型線條自然流暢,舒展有力,其體態勁健,一派遒勁古道之風,非良工而不能為,是件充滿靈性之水晶佳器。

高古之玉賞析

高古之玉賞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