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賞析 | 季羨林《黃昏》'

"

說起黃昏,你會想起什麼?

是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或者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還是下午放學後往天上看晚霞的時光?還是學校廣播站經常放的陳奕迅的《夕陽無限好》?

辭去“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個桂冠的季羨林先生,曾經寫下一篇名為《黃昏》的優美散文,書寫他對黃昏的觀察和感受。閒話休題,我們今天一起走進季羨林先生筆下的黃昏吧~

"

說起黃昏,你會想起什麼?

是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或者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還是下午放學後往天上看晚霞的時光?還是學校廣播站經常放的陳奕迅的《夕陽無限好》?

辭去“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個桂冠的季羨林先生,曾經寫下一篇名為《黃昏》的優美散文,書寫他對黃昏的觀察和感受。閒話休題,我們今天一起走進季羨林先生筆下的黃昏吧~

名作賞析 | 季羨林《黃昏》

賞 析

黃昏(節選)

文/季羨林

黃昏是神祕的,只要人們能多活下去一天,在這一天的末尾,他們便有個黃昏。但是,年滾著年,月滾著月,他們活下去有數不清的天,也就有數不清的黃昏。我要問:有幾個人感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

早晨,當殘夢從枕邊飛去的時候,他們醒轉來,開始去走一天的路。他們走著,走著,走到正午,路陡然轉了下去。彷彿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當他們看到遠處瀰漫著白茫茫的煙,樹梢上淡淡塗上了一層金黃色,一群群的暮鴉馱著日色飛回來的時候,彷彿有什麼東西輕輕地壓在他們的心頭。

他們知道:夜來了。他們渴望著靜息,渴望著夢的來臨。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們的眼,也糊了他們的心。他們在低隘的小屋裡忙亂著,把黃昏關在門外,倘若有人問:你看到黃昏了沒有?黃昏真美啊,他們卻茫然了。

他們怎能不茫然呢?當他們再從屋裡探出頭來尋找黃昏的時候,黃昏早隨了白茫茫的煙的消失,樹梢上金色的消失,鴉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朧的夜。這黃昏,像一個春宵的輕夢,不知在什麼時候漫了下來,在他們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麼時候去了。

文章的首段,就提出了一個直擊心靈的問題:“我要問:有幾個人感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承接這個問題,作者就描寫了人們對黃昏熟視無睹的情況:“他們在低隘的小屋裡忙亂著,把黃昏關在門外。”所以,此處是用了反問的手法,作者自己提出疑問,問而不答,但事實上,答案已經蘊含在對人們的奔忙和茫然的描寫之中。有幾個人感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答案是,沒有。

這部分的語言也很精彩,作者運用了化抽象為具體的手法。“年滾著年,月滾著月”一句,年和月本來是抽象的時間,作者用一個“滾”字,就把無形的時間化作有形的“雪球”,時間一下子就有了具體的形體,時間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往前滾動,表現出時間的不斷流逝。“當殘夢從枕邊飛去的時候”也是用一個精煉的“飛”字,將無形的夢化為有形的鳥兒。

說起化抽象為具體,紙條君會想起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把無形的愁情化為有形的春水。小可愛們還能想起哪些化抽象為具體的例子呢?

"

說起黃昏,你會想起什麼?

是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或者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還是下午放學後往天上看晚霞的時光?還是學校廣播站經常放的陳奕迅的《夕陽無限好》?

辭去“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個桂冠的季羨林先生,曾經寫下一篇名為《黃昏》的優美散文,書寫他對黃昏的觀察和感受。閒話休題,我們今天一起走進季羨林先生筆下的黃昏吧~

名作賞析 | 季羨林《黃昏》

賞 析

黃昏(節選)

文/季羨林

黃昏是神祕的,只要人們能多活下去一天,在這一天的末尾,他們便有個黃昏。但是,年滾著年,月滾著月,他們活下去有數不清的天,也就有數不清的黃昏。我要問:有幾個人感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

早晨,當殘夢從枕邊飛去的時候,他們醒轉來,開始去走一天的路。他們走著,走著,走到正午,路陡然轉了下去。彷彿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當他們看到遠處瀰漫著白茫茫的煙,樹梢上淡淡塗上了一層金黃色,一群群的暮鴉馱著日色飛回來的時候,彷彿有什麼東西輕輕地壓在他們的心頭。

他們知道:夜來了。他們渴望著靜息,渴望著夢的來臨。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們的眼,也糊了他們的心。他們在低隘的小屋裡忙亂著,把黃昏關在門外,倘若有人問:你看到黃昏了沒有?黃昏真美啊,他們卻茫然了。

他們怎能不茫然呢?當他們再從屋裡探出頭來尋找黃昏的時候,黃昏早隨了白茫茫的煙的消失,樹梢上金色的消失,鴉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朧的夜。這黃昏,像一個春宵的輕夢,不知在什麼時候漫了下來,在他們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麼時候去了。

文章的首段,就提出了一個直擊心靈的問題:“我要問:有幾個人感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承接這個問題,作者就描寫了人們對黃昏熟視無睹的情況:“他們在低隘的小屋裡忙亂著,把黃昏關在門外。”所以,此處是用了反問的手法,作者自己提出疑問,問而不答,但事實上,答案已經蘊含在對人們的奔忙和茫然的描寫之中。有幾個人感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答案是,沒有。

這部分的語言也很精彩,作者運用了化抽象為具體的手法。“年滾著年,月滾著月”一句,年和月本來是抽象的時間,作者用一個“滾”字,就把無形的時間化作有形的“雪球”,時間一下子就有了具體的形體,時間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往前滾動,表現出時間的不斷流逝。“當殘夢從枕邊飛去的時候”也是用一個精煉的“飛”字,將無形的夢化為有形的鳥兒。

說起化抽象為具體,紙條君會想起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把無形的愁情化為有形的春水。小可愛們還能想起哪些化抽象為具體的例子呢?

名作賞析 | 季羨林《黃昏》

黃昏走了。走到哪裡去了呢?——不,我先問:黃昏從哪裡來的呢?這我說不清。又有誰說得清呢?我不能夠抓住一把黃昏,問它到底。從東方嗎?東方是太陽出的地方。從西方嗎?西方不正亮著紅霞嗎?從南方嗎?南方只充滿了光和熱,看來只有說從北方來的最適宜了。

倘若我們想了開去,想到北方的極端,是北冰洋,我們可以在想象裡描畫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邊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朧的一片灰白。朦朧灰白的黃昏不正應當從這裡蛻化出來嗎?

然而,蛻化出來了,卻又擴散開去。漫過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層陰影;漫過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陰鬱的黑暗;漫過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融入琮琮的水聲裡,水面在闃靜裡透著微明;漫過了山頂,留給它們星的光和月的光;漫過了小村,留下了蒼茫的暮煙……給每個牆角扯下了一片,給每個蜘蛛網網住了一把。以後,又漫過了寂寞的沙漠,來到我們的國土裡。我能想象:倘若我迎著黃昏站在沙漠裡,我一定能看著黃昏從遼遠的天邊上跑了來,像——像什麼呢?

是不是應當像一陣灰濛的白霧?或者像一片擴散的雲影?跑了來,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陰影,又跑了去,來到我們的國土裡,隨了瀰漫在遠處的白茫茫的煙,隨了樹梢上的淡淡的金黃色,也隨了暮鴉背上的日色,輕輕地落在人們的心頭,又被人們關在門外了。

雖然人們沒有意識到黃昏的存在,也不能欣賞黃昏的美,但還有一個人眼裡、心裡都裝著黃昏。他是誰呢?他就是作者。在眾人都視若無睹、迷迷糊糊的時候,作者卻不僅注意到黃昏的存在,欣賞黃昏如夢一般的美麗,還進一步追問“黃昏從哪裡來的呢?”由此看來,作者是一個為人細心、情感細膩、善於發現美和欣賞美的人。

我們閱讀散文的時候,總是能夠從字裡行間窺見作者的情感和人品,小可愛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這跟散文的文體特徵有關係,首先,散文的題材具有非虛構性,這就是說,散文寫的必須是真人真事、真情實感,不能虛構。

其次,散文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將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見聞寫出來,最直接最充分地表現作者自己的生平生活、言行感情、思想性格。所以,散文這一文體是最能體現出作者的精神和人格的。比如說,從余光中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書卷氣息,從林清玄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閒適寧靜的心境和富有詩意的人生態度。

這一部分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連續五個“漫過了”的句子,把黃昏從北方出發,不斷地向我們靠近的過程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黃昏如同一個趕路人,跋山涉水地向我們奔赴而來,一步一步地走近我們。句式整齊,酣暢淋漓。

"

說起黃昏,你會想起什麼?

是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或者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還是下午放學後往天上看晚霞的時光?還是學校廣播站經常放的陳奕迅的《夕陽無限好》?

辭去“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個桂冠的季羨林先生,曾經寫下一篇名為《黃昏》的優美散文,書寫他對黃昏的觀察和感受。閒話休題,我們今天一起走進季羨林先生筆下的黃昏吧~

名作賞析 | 季羨林《黃昏》

賞 析

黃昏(節選)

文/季羨林

黃昏是神祕的,只要人們能多活下去一天,在這一天的末尾,他們便有個黃昏。但是,年滾著年,月滾著月,他們活下去有數不清的天,也就有數不清的黃昏。我要問:有幾個人感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

早晨,當殘夢從枕邊飛去的時候,他們醒轉來,開始去走一天的路。他們走著,走著,走到正午,路陡然轉了下去。彷彿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當他們看到遠處瀰漫著白茫茫的煙,樹梢上淡淡塗上了一層金黃色,一群群的暮鴉馱著日色飛回來的時候,彷彿有什麼東西輕輕地壓在他們的心頭。

他們知道:夜來了。他們渴望著靜息,渴望著夢的來臨。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們的眼,也糊了他們的心。他們在低隘的小屋裡忙亂著,把黃昏關在門外,倘若有人問:你看到黃昏了沒有?黃昏真美啊,他們卻茫然了。

他們怎能不茫然呢?當他們再從屋裡探出頭來尋找黃昏的時候,黃昏早隨了白茫茫的煙的消失,樹梢上金色的消失,鴉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朧的夜。這黃昏,像一個春宵的輕夢,不知在什麼時候漫了下來,在他們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麼時候去了。

文章的首段,就提出了一個直擊心靈的問題:“我要問:有幾個人感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承接這個問題,作者就描寫了人們對黃昏熟視無睹的情況:“他們在低隘的小屋裡忙亂著,把黃昏關在門外。”所以,此處是用了反問的手法,作者自己提出疑問,問而不答,但事實上,答案已經蘊含在對人們的奔忙和茫然的描寫之中。有幾個人感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答案是,沒有。

這部分的語言也很精彩,作者運用了化抽象為具體的手法。“年滾著年,月滾著月”一句,年和月本來是抽象的時間,作者用一個“滾”字,就把無形的時間化作有形的“雪球”,時間一下子就有了具體的形體,時間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往前滾動,表現出時間的不斷流逝。“當殘夢從枕邊飛去的時候”也是用一個精煉的“飛”字,將無形的夢化為有形的鳥兒。

說起化抽象為具體,紙條君會想起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把無形的愁情化為有形的春水。小可愛們還能想起哪些化抽象為具體的例子呢?

名作賞析 | 季羨林《黃昏》

黃昏走了。走到哪裡去了呢?——不,我先問:黃昏從哪裡來的呢?這我說不清。又有誰說得清呢?我不能夠抓住一把黃昏,問它到底。從東方嗎?東方是太陽出的地方。從西方嗎?西方不正亮著紅霞嗎?從南方嗎?南方只充滿了光和熱,看來只有說從北方來的最適宜了。

倘若我們想了開去,想到北方的極端,是北冰洋,我們可以在想象裡描畫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邊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朧的一片灰白。朦朧灰白的黃昏不正應當從這裡蛻化出來嗎?

然而,蛻化出來了,卻又擴散開去。漫過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層陰影;漫過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陰鬱的黑暗;漫過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融入琮琮的水聲裡,水面在闃靜裡透著微明;漫過了山頂,留給它們星的光和月的光;漫過了小村,留下了蒼茫的暮煙……給每個牆角扯下了一片,給每個蜘蛛網網住了一把。以後,又漫過了寂寞的沙漠,來到我們的國土裡。我能想象:倘若我迎著黃昏站在沙漠裡,我一定能看著黃昏從遼遠的天邊上跑了來,像——像什麼呢?

是不是應當像一陣灰濛的白霧?或者像一片擴散的雲影?跑了來,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陰影,又跑了去,來到我們的國土裡,隨了瀰漫在遠處的白茫茫的煙,隨了樹梢上的淡淡的金黃色,也隨了暮鴉背上的日色,輕輕地落在人們的心頭,又被人們關在門外了。

雖然人們沒有意識到黃昏的存在,也不能欣賞黃昏的美,但還有一個人眼裡、心裡都裝著黃昏。他是誰呢?他就是作者。在眾人都視若無睹、迷迷糊糊的時候,作者卻不僅注意到黃昏的存在,欣賞黃昏如夢一般的美麗,還進一步追問“黃昏從哪裡來的呢?”由此看來,作者是一個為人細心、情感細膩、善於發現美和欣賞美的人。

我們閱讀散文的時候,總是能夠從字裡行間窺見作者的情感和人品,小可愛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這跟散文的文體特徵有關係,首先,散文的題材具有非虛構性,這就是說,散文寫的必須是真人真事、真情實感,不能虛構。

其次,散文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將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見聞寫出來,最直接最充分地表現作者自己的生平生活、言行感情、思想性格。所以,散文這一文體是最能體現出作者的精神和人格的。比如說,從余光中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書卷氣息,從林清玄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閒適寧靜的心境和富有詩意的人生態度。

這一部分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連續五個“漫過了”的句子,把黃昏從北方出發,不斷地向我們靠近的過程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黃昏如同一個趕路人,跋山涉水地向我們奔赴而來,一步一步地走近我們。句式整齊,酣暢淋漓。

名作賞析 | 季羨林《黃昏》

但是,在門外,它卻不管人們關心不關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們安排好了一個幻變的又充滿了詩意的童話般的世界,朦朧微明,正像反射在鏡子裡的影子,它給一切東西塗上銀灰的夢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氣彷彿真牛乳似的凝結起來,但似乎又在軟軟地黏黏地濃濃地流動。它帶來了闃靜,你聽:一切靜靜的,像下著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嗎?

卻並不,再比現在沉默一點,也會變成墳墓般地死寂。彷彿一點也不多,一點也不少,幽美的輕適的闃靜軟軟地黏黏地濃濃地壓在人們的心頭,灰的天空像一張薄幕;樹木,房屋,煙紋,雲縷,都像一張張的剪影,靜靜地貼在這幕上。

這裡,那裡,點綴著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黃昏真像一首詩,一支歌,一篇童話;像一片月明樓上傳來的悠揚的笛聲,一聲繚繞在長空裡亮唳的鶴鳴;像陳了幾十年的紹酒;像一切美到說不出來的東西。說不出來,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會;意會之不足,只能讚歎。——然而卻終於給人們關在門外了。

雖然人們並不關心黃昏,但它還是用自己的力量創造一個充滿詩意和美好的世界。這讓人想起“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梅花,一樣的不在乎人們的關注和眼睛,自由自在地表現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此處使用了比喻手法——“灰的天空像一張薄幕;樹木,房屋,煙紋,雲縷,都像一張張的剪影,靜靜地貼在這幕上”,使用了比喻加排比手法——“黃昏真像一首詩,一支歌,一篇童話;像一片月明樓上傳來的悠揚的笛聲,一聲繚繞在長空裡亮唳的鶴鳴;像陳了幾十年的紹酒;像一切美到說不出來的東西。”大量的修辭手法,使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富有美感和感染力。

"

說起黃昏,你會想起什麼?

是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或者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還是下午放學後往天上看晚霞的時光?還是學校廣播站經常放的陳奕迅的《夕陽無限好》?

辭去“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個桂冠的季羨林先生,曾經寫下一篇名為《黃昏》的優美散文,書寫他對黃昏的觀察和感受。閒話休題,我們今天一起走進季羨林先生筆下的黃昏吧~

名作賞析 | 季羨林《黃昏》

賞 析

黃昏(節選)

文/季羨林

黃昏是神祕的,只要人們能多活下去一天,在這一天的末尾,他們便有個黃昏。但是,年滾著年,月滾著月,他們活下去有數不清的天,也就有數不清的黃昏。我要問:有幾個人感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

早晨,當殘夢從枕邊飛去的時候,他們醒轉來,開始去走一天的路。他們走著,走著,走到正午,路陡然轉了下去。彷彿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當他們看到遠處瀰漫著白茫茫的煙,樹梢上淡淡塗上了一層金黃色,一群群的暮鴉馱著日色飛回來的時候,彷彿有什麼東西輕輕地壓在他們的心頭。

他們知道:夜來了。他們渴望著靜息,渴望著夢的來臨。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們的眼,也糊了他們的心。他們在低隘的小屋裡忙亂著,把黃昏關在門外,倘若有人問:你看到黃昏了沒有?黃昏真美啊,他們卻茫然了。

他們怎能不茫然呢?當他們再從屋裡探出頭來尋找黃昏的時候,黃昏早隨了白茫茫的煙的消失,樹梢上金色的消失,鴉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朧的夜。這黃昏,像一個春宵的輕夢,不知在什麼時候漫了下來,在他們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麼時候去了。

文章的首段,就提出了一個直擊心靈的問題:“我要問:有幾個人感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承接這個問題,作者就描寫了人們對黃昏熟視無睹的情況:“他們在低隘的小屋裡忙亂著,把黃昏關在門外。”所以,此處是用了反問的手法,作者自己提出疑問,問而不答,但事實上,答案已經蘊含在對人們的奔忙和茫然的描寫之中。有幾個人感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答案是,沒有。

這部分的語言也很精彩,作者運用了化抽象為具體的手法。“年滾著年,月滾著月”一句,年和月本來是抽象的時間,作者用一個“滾”字,就把無形的時間化作有形的“雪球”,時間一下子就有了具體的形體,時間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往前滾動,表現出時間的不斷流逝。“當殘夢從枕邊飛去的時候”也是用一個精煉的“飛”字,將無形的夢化為有形的鳥兒。

說起化抽象為具體,紙條君會想起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把無形的愁情化為有形的春水。小可愛們還能想起哪些化抽象為具體的例子呢?

名作賞析 | 季羨林《黃昏》

黃昏走了。走到哪裡去了呢?——不,我先問:黃昏從哪裡來的呢?這我說不清。又有誰說得清呢?我不能夠抓住一把黃昏,問它到底。從東方嗎?東方是太陽出的地方。從西方嗎?西方不正亮著紅霞嗎?從南方嗎?南方只充滿了光和熱,看來只有說從北方來的最適宜了。

倘若我們想了開去,想到北方的極端,是北冰洋,我們可以在想象裡描畫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邊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朧的一片灰白。朦朧灰白的黃昏不正應當從這裡蛻化出來嗎?

然而,蛻化出來了,卻又擴散開去。漫過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層陰影;漫過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陰鬱的黑暗;漫過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融入琮琮的水聲裡,水面在闃靜裡透著微明;漫過了山頂,留給它們星的光和月的光;漫過了小村,留下了蒼茫的暮煙……給每個牆角扯下了一片,給每個蜘蛛網網住了一把。以後,又漫過了寂寞的沙漠,來到我們的國土裡。我能想象:倘若我迎著黃昏站在沙漠裡,我一定能看著黃昏從遼遠的天邊上跑了來,像——像什麼呢?

是不是應當像一陣灰濛的白霧?或者像一片擴散的雲影?跑了來,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陰影,又跑了去,來到我們的國土裡,隨了瀰漫在遠處的白茫茫的煙,隨了樹梢上的淡淡的金黃色,也隨了暮鴉背上的日色,輕輕地落在人們的心頭,又被人們關在門外了。

雖然人們沒有意識到黃昏的存在,也不能欣賞黃昏的美,但還有一個人眼裡、心裡都裝著黃昏。他是誰呢?他就是作者。在眾人都視若無睹、迷迷糊糊的時候,作者卻不僅注意到黃昏的存在,欣賞黃昏如夢一般的美麗,還進一步追問“黃昏從哪裡來的呢?”由此看來,作者是一個為人細心、情感細膩、善於發現美和欣賞美的人。

我們閱讀散文的時候,總是能夠從字裡行間窺見作者的情感和人品,小可愛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這跟散文的文體特徵有關係,首先,散文的題材具有非虛構性,這就是說,散文寫的必須是真人真事、真情實感,不能虛構。

其次,散文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將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見聞寫出來,最直接最充分地表現作者自己的生平生活、言行感情、思想性格。所以,散文這一文體是最能體現出作者的精神和人格的。比如說,從余光中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書卷氣息,從林清玄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閒適寧靜的心境和富有詩意的人生態度。

這一部分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連續五個“漫過了”的句子,把黃昏從北方出發,不斷地向我們靠近的過程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黃昏如同一個趕路人,跋山涉水地向我們奔赴而來,一步一步地走近我們。句式整齊,酣暢淋漓。

名作賞析 | 季羨林《黃昏》

但是,在門外,它卻不管人們關心不關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們安排好了一個幻變的又充滿了詩意的童話般的世界,朦朧微明,正像反射在鏡子裡的影子,它給一切東西塗上銀灰的夢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氣彷彿真牛乳似的凝結起來,但似乎又在軟軟地黏黏地濃濃地流動。它帶來了闃靜,你聽:一切靜靜的,像下著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嗎?

卻並不,再比現在沉默一點,也會變成墳墓般地死寂。彷彿一點也不多,一點也不少,幽美的輕適的闃靜軟軟地黏黏地濃濃地壓在人們的心頭,灰的天空像一張薄幕;樹木,房屋,煙紋,雲縷,都像一張張的剪影,靜靜地貼在這幕上。

這裡,那裡,點綴著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黃昏真像一首詩,一支歌,一篇童話;像一片月明樓上傳來的悠揚的笛聲,一聲繚繞在長空裡亮唳的鶴鳴;像陳了幾十年的紹酒;像一切美到說不出來的東西。說不出來,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會;意會之不足,只能讚歎。——然而卻終於給人們關在門外了。

雖然人們並不關心黃昏,但它還是用自己的力量創造一個充滿詩意和美好的世界。這讓人想起“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梅花,一樣的不在乎人們的關注和眼睛,自由自在地表現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此處使用了比喻手法——“灰的天空像一張薄幕;樹木,房屋,煙紋,雲縷,都像一張張的剪影,靜靜地貼在這幕上”,使用了比喻加排比手法——“黃昏真像一首詩,一支歌,一篇童話;像一片月明樓上傳來的悠揚的笛聲,一聲繚繞在長空裡亮唳的鶴鳴;像陳了幾十年的紹酒;像一切美到說不出來的東西。”大量的修辭手法,使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富有美感和感染力。

名作賞析 | 季羨林《黃昏》

給人們關在門外,是我這樣說嗎?我要小心,因為所謂人們,不是一切人們,也絕不會是一切人們的。我在童年的時候,就常常呆在天井裡等候黃昏的來臨。我這樣說,並不是想表明我比別人強。意思很簡單,就是:別人不去,也或者是不願意去,這樣做。我(自然也還有別人)適逢其會地常常這樣做而已。

常常在夏天裡,我坐在很矮的小凳上,看牆角里漸漸暗了起來,四周的白牆也布上了一層淡淡的黑影。在幽暗裡,夜來香的花香一陣陣地沁入我的心裡。天空裡飛著蝙蝠。簷角上的蜘蛛網,映著灰白的天空,在朦朧裡,還可以數出網上的線條和粘在上面的蚊子和蒼蠅的屍體。在不經意的時候驀地再一抬頭,暗灰的天空裡已經嵌上閃著眼的小星了。

在冬天,天井裡滿鋪著白雪。我蜷伏在屋裡。當我看到白的窗紙漸漸灰了起來,爐子裡在白天裡看不出顏色來的火焰漸漸紅起來、亮起來的時候,我也會知道:這是黃昏了。我從風門的縫裡望出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蓋著雪的屋頂。

半彎慘淡的涼月印在天上,雖然有點兒淒涼,但仍然掩不了黃昏的美麗。這時,連常常坐在天井裡等著它來臨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裡。只剩了灰濛的雪色伴了它在冷清的門外,這幻變的朦朧的世界造給誰看呢?黃昏不覺得寂寞嗎?

但是寂寞也延長不多久。黃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隱的詩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詩人不正慨嘆黃昏的不能久留嗎?它也真的不能久留,一瞬眼,這黃昏,像一個輕夢,只在人們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帶著它的寂寞走了。

在人們都忽視黃昏的時候,作者卻暗暗地關注著黃昏的蹤跡和行動。作者回憶童年時在夏天看到的黃昏和在冬天看到的黃昏,將當時的所見所聞細細地描寫出來:“夜來香的花香”“簷角上的蜘蛛網”“天井裡的白雪”“爐子裡的火焰”......這些都是極細小的事物,正是因為有這些細節描寫,才使黃昏的場景非常具體、形象,讀者讀了,彷彿置身其中,親臨其境。

所以,小可愛們在寫作過程中,也要多采用細節描寫,將場景描寫得更細膩、更具體。

"

說起黃昏,你會想起什麼?

是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或者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還是下午放學後往天上看晚霞的時光?還是學校廣播站經常放的陳奕迅的《夕陽無限好》?

辭去“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個桂冠的季羨林先生,曾經寫下一篇名為《黃昏》的優美散文,書寫他對黃昏的觀察和感受。閒話休題,我們今天一起走進季羨林先生筆下的黃昏吧~

名作賞析 | 季羨林《黃昏》

賞 析

黃昏(節選)

文/季羨林

黃昏是神祕的,只要人們能多活下去一天,在這一天的末尾,他們便有個黃昏。但是,年滾著年,月滾著月,他們活下去有數不清的天,也就有數不清的黃昏。我要問:有幾個人感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

早晨,當殘夢從枕邊飛去的時候,他們醒轉來,開始去走一天的路。他們走著,走著,走到正午,路陡然轉了下去。彷彿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當他們看到遠處瀰漫著白茫茫的煙,樹梢上淡淡塗上了一層金黃色,一群群的暮鴉馱著日色飛回來的時候,彷彿有什麼東西輕輕地壓在他們的心頭。

他們知道:夜來了。他們渴望著靜息,渴望著夢的來臨。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們的眼,也糊了他們的心。他們在低隘的小屋裡忙亂著,把黃昏關在門外,倘若有人問:你看到黃昏了沒有?黃昏真美啊,他們卻茫然了。

他們怎能不茫然呢?當他們再從屋裡探出頭來尋找黃昏的時候,黃昏早隨了白茫茫的煙的消失,樹梢上金色的消失,鴉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朧的夜。這黃昏,像一個春宵的輕夢,不知在什麼時候漫了下來,在他們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麼時候去了。

文章的首段,就提出了一個直擊心靈的問題:“我要問:有幾個人感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承接這個問題,作者就描寫了人們對黃昏熟視無睹的情況:“他們在低隘的小屋裡忙亂著,把黃昏關在門外。”所以,此處是用了反問的手法,作者自己提出疑問,問而不答,但事實上,答案已經蘊含在對人們的奔忙和茫然的描寫之中。有幾個人感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答案是,沒有。

這部分的語言也很精彩,作者運用了化抽象為具體的手法。“年滾著年,月滾著月”一句,年和月本來是抽象的時間,作者用一個“滾”字,就把無形的時間化作有形的“雪球”,時間一下子就有了具體的形體,時間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往前滾動,表現出時間的不斷流逝。“當殘夢從枕邊飛去的時候”也是用一個精煉的“飛”字,將無形的夢化為有形的鳥兒。

說起化抽象為具體,紙條君會想起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把無形的愁情化為有形的春水。小可愛們還能想起哪些化抽象為具體的例子呢?

名作賞析 | 季羨林《黃昏》

黃昏走了。走到哪裡去了呢?——不,我先問:黃昏從哪裡來的呢?這我說不清。又有誰說得清呢?我不能夠抓住一把黃昏,問它到底。從東方嗎?東方是太陽出的地方。從西方嗎?西方不正亮著紅霞嗎?從南方嗎?南方只充滿了光和熱,看來只有說從北方來的最適宜了。

倘若我們想了開去,想到北方的極端,是北冰洋,我們可以在想象裡描畫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邊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朧的一片灰白。朦朧灰白的黃昏不正應當從這裡蛻化出來嗎?

然而,蛻化出來了,卻又擴散開去。漫過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層陰影;漫過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陰鬱的黑暗;漫過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融入琮琮的水聲裡,水面在闃靜裡透著微明;漫過了山頂,留給它們星的光和月的光;漫過了小村,留下了蒼茫的暮煙……給每個牆角扯下了一片,給每個蜘蛛網網住了一把。以後,又漫過了寂寞的沙漠,來到我們的國土裡。我能想象:倘若我迎著黃昏站在沙漠裡,我一定能看著黃昏從遼遠的天邊上跑了來,像——像什麼呢?

是不是應當像一陣灰濛的白霧?或者像一片擴散的雲影?跑了來,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陰影,又跑了去,來到我們的國土裡,隨了瀰漫在遠處的白茫茫的煙,隨了樹梢上的淡淡的金黃色,也隨了暮鴉背上的日色,輕輕地落在人們的心頭,又被人們關在門外了。

雖然人們沒有意識到黃昏的存在,也不能欣賞黃昏的美,但還有一個人眼裡、心裡都裝著黃昏。他是誰呢?他就是作者。在眾人都視若無睹、迷迷糊糊的時候,作者卻不僅注意到黃昏的存在,欣賞黃昏如夢一般的美麗,還進一步追問“黃昏從哪裡來的呢?”由此看來,作者是一個為人細心、情感細膩、善於發現美和欣賞美的人。

我們閱讀散文的時候,總是能夠從字裡行間窺見作者的情感和人品,小可愛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這跟散文的文體特徵有關係,首先,散文的題材具有非虛構性,這就是說,散文寫的必須是真人真事、真情實感,不能虛構。

其次,散文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將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見聞寫出來,最直接最充分地表現作者自己的生平生活、言行感情、思想性格。所以,散文這一文體是最能體現出作者的精神和人格的。比如說,從余光中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書卷氣息,從林清玄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閒適寧靜的心境和富有詩意的人生態度。

這一部分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連續五個“漫過了”的句子,把黃昏從北方出發,不斷地向我們靠近的過程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黃昏如同一個趕路人,跋山涉水地向我們奔赴而來,一步一步地走近我們。句式整齊,酣暢淋漓。

名作賞析 | 季羨林《黃昏》

但是,在門外,它卻不管人們關心不關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們安排好了一個幻變的又充滿了詩意的童話般的世界,朦朧微明,正像反射在鏡子裡的影子,它給一切東西塗上銀灰的夢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氣彷彿真牛乳似的凝結起來,但似乎又在軟軟地黏黏地濃濃地流動。它帶來了闃靜,你聽:一切靜靜的,像下著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嗎?

卻並不,再比現在沉默一點,也會變成墳墓般地死寂。彷彿一點也不多,一點也不少,幽美的輕適的闃靜軟軟地黏黏地濃濃地壓在人們的心頭,灰的天空像一張薄幕;樹木,房屋,煙紋,雲縷,都像一張張的剪影,靜靜地貼在這幕上。

這裡,那裡,點綴著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黃昏真像一首詩,一支歌,一篇童話;像一片月明樓上傳來的悠揚的笛聲,一聲繚繞在長空裡亮唳的鶴鳴;像陳了幾十年的紹酒;像一切美到說不出來的東西。說不出來,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會;意會之不足,只能讚歎。——然而卻終於給人們關在門外了。

雖然人們並不關心黃昏,但它還是用自己的力量創造一個充滿詩意和美好的世界。這讓人想起“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梅花,一樣的不在乎人們的關注和眼睛,自由自在地表現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此處使用了比喻手法——“灰的天空像一張薄幕;樹木,房屋,煙紋,雲縷,都像一張張的剪影,靜靜地貼在這幕上”,使用了比喻加排比手法——“黃昏真像一首詩,一支歌,一篇童話;像一片月明樓上傳來的悠揚的笛聲,一聲繚繞在長空裡亮唳的鶴鳴;像陳了幾十年的紹酒;像一切美到說不出來的東西。”大量的修辭手法,使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富有美感和感染力。

名作賞析 | 季羨林《黃昏》

給人們關在門外,是我這樣說嗎?我要小心,因為所謂人們,不是一切人們,也絕不會是一切人們的。我在童年的時候,就常常呆在天井裡等候黃昏的來臨。我這樣說,並不是想表明我比別人強。意思很簡單,就是:別人不去,也或者是不願意去,這樣做。我(自然也還有別人)適逢其會地常常這樣做而已。

常常在夏天裡,我坐在很矮的小凳上,看牆角里漸漸暗了起來,四周的白牆也布上了一層淡淡的黑影。在幽暗裡,夜來香的花香一陣陣地沁入我的心裡。天空裡飛著蝙蝠。簷角上的蜘蛛網,映著灰白的天空,在朦朧裡,還可以數出網上的線條和粘在上面的蚊子和蒼蠅的屍體。在不經意的時候驀地再一抬頭,暗灰的天空裡已經嵌上閃著眼的小星了。

在冬天,天井裡滿鋪著白雪。我蜷伏在屋裡。當我看到白的窗紙漸漸灰了起來,爐子裡在白天裡看不出顏色來的火焰漸漸紅起來、亮起來的時候,我也會知道:這是黃昏了。我從風門的縫裡望出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蓋著雪的屋頂。

半彎慘淡的涼月印在天上,雖然有點兒淒涼,但仍然掩不了黃昏的美麗。這時,連常常坐在天井裡等著它來臨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裡。只剩了灰濛的雪色伴了它在冷清的門外,這幻變的朦朧的世界造給誰看呢?黃昏不覺得寂寞嗎?

但是寂寞也延長不多久。黃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隱的詩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詩人不正慨嘆黃昏的不能久留嗎?它也真的不能久留,一瞬眼,這黃昏,像一個輕夢,只在人們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帶著它的寂寞走了。

在人們都忽視黃昏的時候,作者卻暗暗地關注著黃昏的蹤跡和行動。作者回憶童年時在夏天看到的黃昏和在冬天看到的黃昏,將當時的所見所聞細細地描寫出來:“夜來香的花香”“簷角上的蜘蛛網”“天井裡的白雪”“爐子裡的火焰”......這些都是極細小的事物,正是因為有這些細節描寫,才使黃昏的場景非常具體、形象,讀者讀了,彷彿置身其中,親臨其境。

所以,小可愛們在寫作過程中,也要多采用細節描寫,將場景描寫得更細膩、更具體。

名作賞析 | 季羨林《黃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