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10 個回答
邓海春
2019-06-09

古代科舉不能與現代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標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古代考上功名是改變命運、提升階級的大事,而現在學生們,畢業以後拿著微薄的工資,還得為房子背上幾十年的貸款,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文盲率比如今高多了,以認識幾十個字就算過了識字的標準,建國初期統計的文盲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多,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約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一個村也難出一個識字的人。這裡筆者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整個清朝268年(清軍入關後開始算起),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而今天最高學歷的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萬~70萬。

如今得益於社交軟件,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但在古代社會,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沒有去過縣城,誇張點的連村子附近幾十裡外的地方也沒去過。他們對其他階層的生活沒有概念,認識最厲害的人物可能就是村裡的地主,所以經常會有“皇帝用金鋤頭耕地”這種滑稽的言論。這一類人在古代是最普遍的,我們現在大部分人,如果生活在古代大概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員。  

科舉的最低一級考試就是童生試,雖然叫童生,但考到五六十歲也考不上的也大有人在。考場一般在各地縣府,由各省學政(相當於教育廳廳長)負責。考試一共三場,縣試、府試、院試,考過了前兩場就可以被稱作童生,整個清朝考上童生的人數也就200多萬人。如果又考過了第三場院試,那就是考中了秀才,有了最低級的功名。成為了最低級的士大夫,能夠進入縣學學習。秀才享有一些特權,比如可以免稅免徭役,見到官員你可以不用跪拜,犯了事也不能對你用刑,在一般鄉鎮裡秀才都是數得上的人物了。考上了秀才,就相當是現在鎮裡的實力人物了,《武林外傳》中呂秀才如果真的考上了秀才,結果還能混的那麼慘也算是不容易了。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童生試之上就是鄉試,鄉試可不是在鄉里考,而是在各省的省會考試,考中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鄉試的考官是由皇帝委派,考中鄉試就被稱為舉人,鄉試的第一名叫做解元。舉人是可以做官的,一旦中舉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人生軌跡了。整個清朝舉人一共十五萬,一個縣也難出一個舉人,中舉後省裡會派人到你家通知。在《儒林外史》中,范進知道自己中舉之後直接高興瘋了,他的老丈人胡屠戶之前對范進百般侮辱。等范進中舉以後就稱范進是“文曲星下凡”,舉人的社會地位可見一斑。舉人一般都在地方任職,一般都能在縣裡混個官職像縣丞、主薄(縣局級)運氣好點的退休之前能升到縣令,與現在縣委書記差不多。

科舉最高的功名就是進士了,進士對普通百姓來說只存在於傳說裡。考中舉人後先要入京進行會試,會試通過的人被稱為貢士,貢士才有機會成為進士。現在電視劇裡面的借盤纏進京趕考的故事在古代基本不可能發生,因為進京趕考的士子要是缺錢的話,地方富豪會主動送上大把的銀子。成為貢士後參加皇帝親自主考的殿試,殿試每三年一次,整個清朝268年一共錄取26000多人,平均每年不到一百人。

進士上任最差的待遇就是去地方當縣令,而舉人必須努力幾十年才能混的到這個位置。進士即使混的再差,退休前在地方當知府(市委書記)也沒有任何問題,有點能力的混到布政使(省長)或是巡撫(省委書記)也不難,能力再強一點的還能進入中央當各部尚書、侍郎(副國級)甚至擔任首輔、軍機大臣(正國級)。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這樣一對比,我想大家應該都能看到古代科舉制度和現在的學歷有多大的區別了,古人說了幾千年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可不是瞎說的。

魔鬼编剧丶海之亭影视
2019-06-09

自隋煬帝楊廣確立科舉制以來,科舉制一直在不斷適應和改進中。

首先說一下考試過程和排名吧,這個是從隋朝科舉開始到後來明清時代一套比較完全的排名。

從童生開始,要經過縣州級考試,考中者稱為秀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高考,高考雖然現在放開程度比較大了,但這麼些年千千萬萬的學子還是很困難,可見考試的困難程度。

秀才再經過鄉試,也就是省級考試,考中者稱舉人;

再經過會試,也就是國家考試,考中者稱貢士;

貢士再經皇上親自監考的國家級考試,考中者為進士,前三名為鼎賈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稱"狀元",第二名稱"探花",第三名稱"榜眼"

故排名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榜眼探花狀元.

然後說到現在,古代時候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中學生,是沒有做官資質的。舉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生,擁有做官的資質。貢士的話也是擁有做官資質的,可以理解為現在的在大學有一定進修的人,在古代他們雖然基本做不了官,但是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可以免去個人所得稅吧。進士就厲害了,放到現在也是屬於中央黨校的畢業生級別,有真材實料,具有做大官的資質。

理查德克莱曼
2019-06-08

科舉制度自隋煬帝開始舉行,給了貧民得以升遷的機會,開科取士,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公平的

未成年的人稱之為童生,他參加的縣城裡舉行的考試,也就是高考,考上大學獲取錄取通知書,稱之為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百萬大軍參加高考來說,通過的機率到現在都不是很高。

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秀才在古代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待遇,例如見了縣太爺不用下跪,免稅等,但沒有什麼實質性待遇,也稱窮秀才

鄉試,省級考試,古代鄉不是我們現在的鄉鎮的意思,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能考中舉人就有了升官發財的機會,所以這個還是很難得,古有范進中舉發瘋,可以想象有多難。

以後的考試就更鳳毛麟角了,一個國家也出不了幾個,例會試,國家考試,舉人蔘加,考上為貢士,殿試, 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

明清殿試分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探花,皆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張黃榜公佈,稱金榜題名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帝王攻i8
2019-06-14

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

參加縣或者府一級考試通過的,成為秀才;

秀才參加省一級(或者其他行政單位名稱,各個朝代不一樣)考試通過的,是舉人,這場考試叫做“鄉試”;

所有舉人蔘加全國考試,通過之後就是進士;

進士考試的殿試第一名,才可以稱為狀元。

所以對應到現在:小學、初中生算是童生;

初中畢業一般會有一次全縣或市聯考,考入高中,所以高中生、至少初中畢業生才可以算秀才;

高中時參加全省高中會考全部通過、取得高中畢業資格、有資格去高考的,就是舉人了。

一般高中畢業會考在高中三年學業完成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所以高中高年級的學生,不要再管他們叫“秀才”了,應該稱他們為“舉人老爺”,免得叫低了晦氣,考不進大學。

然後學生參加全國等級的考試——高考。高考通過,成了大學生的,都是進士。

擴展資料:

從高到低: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制度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榜眼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

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現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

刘睿中
2019-06-10

封建社會的功名和現代社會的學歷絕無可比性,功名即特權。以最低功名秀才為例:

秀才見官不用下跪,未革去功名前不能打屁股,不能扣押,每年政府有供讀書的生活費,家中免稅。

由於有以上特權,鄉里富豪爭相攀親,三兩個老婆有人爭著嫁,房子,田產也有富戶低價轉讓。

故有一子受皇恩全家食天祿之說,即使窮家出了秀才,也漸變小康之家了!

大话逍遥游
2019-06-08

不是學歷的問題而是官職的問題,相當於現在的國考,省考或者市考。

天涯若对门
2019-06-08

秀才相對於本科,舉人相對於碩士,進士相對於博士

华臻母婴
2019-06-14

在古代,秀才也算是縣裡的有頭有臉,算是有特權的統治階級了。可以見官不用跪,受審不用刑,免稅免徭役。而且秀才可以在下轄的各級私塾、學校當講師,如果運氣好的話,遇到極品的皇帝,甚至可以當個縣老爺。萬曆朝年間由於官少,皇帝又遲遲不下批文,搞得陝西,尤其是陝北的官特別少。最後在縣令辭職後都沒人接任,最後巡撫只能提拔幾個秀才來當縣太爺來補缺。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至於舉人嘛,是由鄉試選拔出來的,要去省裡考。大清朝260年的歷史,總共才有15萬的舉人,平均一年不到600個而已。你覺得現在高考全國超過650分的考生才不到600? 在古代,舉人就已經是“官”了,一般來說,舉人可以非常輕易地當上縣丞(副縣長),想一下范進中舉你就清楚了,縣裡最大的土豪來送銀子,稱兄道弟,一夕之間從窮屌絲逆襲成副縣長,擱你你不瘋?所以,有人說,舉人相當於現在考中副處級(或者處級)選調生,或者頂尖大學畢業的博士生中的拔尖兒。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而且進士入仕的時候,最差的,最無能的進士,最慘也不過是個縣令。一般來說,即使是碌碌無為的書呆子型的進士,你究其一生都混不進中央,那麼至少你退休的時候混到五品知府,也就是市委書記這個職位是沒問題的。而絕大部分的進士,十幾年下來,混個布政使,也就是省長級別都屬於正常,能力強的可以混個巡撫(省委書記)。當然,一甲進士以及二甲的佼佼者肯定又是另一種境況了。當其他的同學被下派地方當縣令的時候,或者入中央六部從主事做起熬資歷的時候,他們不用。這種優等生就直接進翰林院了,擔任“庶吉士”,雖然官職差不多,但是前途卻不一樣。在明朝的時候,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宰相必須是“庶吉士”,當然可能也有特例。不過一般只要當了“庶吉士”,入閣拜相早晚的事。就算當不了宰相,最差也不過是正二品的尚書都御史,等於實權的正國級或者是副國級的職位。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依梦共长歌
2019-06-08

鄉長,縣長,市長

杨周彝
2019-06-14

數理化外語零分,連初中都不能畢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