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掉孩子動不動就生氣的毛病呢?

侄女,八九歲孩子,一點不如意就生氣,然後就是悶不吭聲的在那哭。如何改掉孩子動不動就生氣的毛病呢?
10 個回答
智慧父母优秀孩子
2019-05-28

有些孩子動不動對就對父母發脾氣,原因就是父母沒有滿足他的一些要求;還有的孩子,長到七八歲了還要別人幫他穿衣服;甚至還有些孩子,就因為得不到他想要的一些東西,就對父母大打出手。

而究其一切的原因,在於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正確培養他的一些好習慣,而導致孩子成為了“小皇帝”。

有些孩子動不動對就對父母發脾氣,原因就是父母沒有滿足他的一些要求;還有的孩子,長到七八歲了還要別人幫他穿衣服;甚至還有些孩子,就因為得不到他想要的一些東西,就對父母大打出手。

而究其一切的原因,在於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正確培養他的一些好習慣,而導致孩子成為了“小皇帝”。

媽媽是大地,給予孩子最踏實的安全感;爸爸是天,給予孩子強大的生命能量。爸爸媽媽共同影響著孩子的系列觀。我們知道,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來正確的引導孩子呢?

想要正確引導孩子,父母需要先從自己做起。培養這四個習慣非常重要, 它有著影響孩子一生的巨大作用。


第一、養貴心

有些孩子動不動對就對父母發脾氣,原因就是父母沒有滿足他的一些要求;還有的孩子,長到七八歲了還要別人幫他穿衣服;甚至還有些孩子,就因為得不到他想要的一些東西,就對父母大打出手。

而究其一切的原因,在於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正確培養他的一些好習慣,而導致孩子成為了“小皇帝”。

媽媽是大地,給予孩子最踏實的安全感;爸爸是天,給予孩子強大的生命能量。爸爸媽媽共同影響著孩子的系列觀。我們知道,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來正確的引導孩子呢?

想要正確引導孩子,父母需要先從自己做起。培養這四個習慣非常重要, 它有著影響孩子一生的巨大作用。


第一、養貴心

什麼是富貴之心呢?富貴之心不是一個人多麼的有錢、有權,還是說一個人心地淳厚、樂於助人、忠於國家與民族。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父母要養成孩子的富貴之心,就要培養孩子的憂患意識,使孩子不會因為過度的沾沾自喜,而使自己養成驕傲的習慣。

人格魅力的產生也源自於富貴之心的養成。比爾蓋茨、巴菲特、英國首相丘吉爾等,這些著名的企業家、政治家們,他們的這些成就都來源於從小養成的富貴之心。

那麼,富貴之心的養成該做到哪些關鍵點呢?

1.準確察覺並照顧別人感受的能力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先準確察覺別人的感受是什麼樣的,你這麼做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感受。父母需要在生活中有意識的引導,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2.為他人付出後不計較得失

當你幫助別人做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如果別人沒有感謝你,你也不必因此產生心理的不平衡感。我們做善事是為自己積累福報,不必在乎別人給自己多少酬勞。我們做父母的,應當不為一些得失而斤斤計較,這樣孩子會察覺並效仿你的做法。

一個孩子如果做到了這兩點,你認為他是不是一個受人愛戴的孩子呢?將來在他有困難的時候,貴人總是會在適當的時候出現。


第二、善反省

有些孩子動不動對就對父母發脾氣,原因就是父母沒有滿足他的一些要求;還有的孩子,長到七八歲了還要別人幫他穿衣服;甚至還有些孩子,就因為得不到他想要的一些東西,就對父母大打出手。

而究其一切的原因,在於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正確培養他的一些好習慣,而導致孩子成為了“小皇帝”。

媽媽是大地,給予孩子最踏實的安全感;爸爸是天,給予孩子強大的生命能量。爸爸媽媽共同影響著孩子的系列觀。我們知道,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來正確的引導孩子呢?

想要正確引導孩子,父母需要先從自己做起。培養這四個習慣非常重要, 它有著影響孩子一生的巨大作用。


第一、養貴心

什麼是富貴之心呢?富貴之心不是一個人多麼的有錢、有權,還是說一個人心地淳厚、樂於助人、忠於國家與民族。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父母要養成孩子的富貴之心,就要培養孩子的憂患意識,使孩子不會因為過度的沾沾自喜,而使自己養成驕傲的習慣。

人格魅力的產生也源自於富貴之心的養成。比爾蓋茨、巴菲特、英國首相丘吉爾等,這些著名的企業家、政治家們,他們的這些成就都來源於從小養成的富貴之心。

那麼,富貴之心的養成該做到哪些關鍵點呢?

1.準確察覺並照顧別人感受的能力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先準確察覺別人的感受是什麼樣的,你這麼做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感受。父母需要在生活中有意識的引導,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2.為他人付出後不計較得失

當你幫助別人做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如果別人沒有感謝你,你也不必因此產生心理的不平衡感。我們做善事是為自己積累福報,不必在乎別人給自己多少酬勞。我們做父母的,應當不為一些得失而斤斤計較,這樣孩子會察覺並效仿你的做法。

一個孩子如果做到了這兩點,你認為他是不是一個受人愛戴的孩子呢?將來在他有困難的時候,貴人總是會在適當的時候出現。


第二、善反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如果父母按照他們的說的做,我們的家庭風氣將日益改善,孩子也能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這種習慣!

自我反省是觀察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有哪裡不對的地方;還有哪裡可以做得更好;當自己這件事做得不對時,思考我下次該如何規避。

當我們看到孩子做出一個又一個你不認同的行為和一些壞習慣的時候,如果父母善於反省,當作物還在萌芽狀態的時候,我們就能將之改正。

當我們學會了反省,你會發現以前被孩子幾句話就熱得怒火中燒,現在居然能忍住,這就是反省的力量!

當你的孩子學會了反省,你發現他自己就會開始追求更優秀的自己!


第三、通他心

有些孩子動不動對就對父母發脾氣,原因就是父母沒有滿足他的一些要求;還有的孩子,長到七八歲了還要別人幫他穿衣服;甚至還有些孩子,就因為得不到他想要的一些東西,就對父母大打出手。

而究其一切的原因,在於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正確培養他的一些好習慣,而導致孩子成為了“小皇帝”。

媽媽是大地,給予孩子最踏實的安全感;爸爸是天,給予孩子強大的生命能量。爸爸媽媽共同影響著孩子的系列觀。我們知道,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來正確的引導孩子呢?

想要正確引導孩子,父母需要先從自己做起。培養這四個習慣非常重要, 它有著影響孩子一生的巨大作用。


第一、養貴心

什麼是富貴之心呢?富貴之心不是一個人多麼的有錢、有權,還是說一個人心地淳厚、樂於助人、忠於國家與民族。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父母要養成孩子的富貴之心,就要培養孩子的憂患意識,使孩子不會因為過度的沾沾自喜,而使自己養成驕傲的習慣。

人格魅力的產生也源自於富貴之心的養成。比爾蓋茨、巴菲特、英國首相丘吉爾等,這些著名的企業家、政治家們,他們的這些成就都來源於從小養成的富貴之心。

那麼,富貴之心的養成該做到哪些關鍵點呢?

1.準確察覺並照顧別人感受的能力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先準確察覺別人的感受是什麼樣的,你這麼做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感受。父母需要在生活中有意識的引導,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2.為他人付出後不計較得失

當你幫助別人做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如果別人沒有感謝你,你也不必因此產生心理的不平衡感。我們做善事是為自己積累福報,不必在乎別人給自己多少酬勞。我們做父母的,應當不為一些得失而斤斤計較,這樣孩子會察覺並效仿你的做法。

一個孩子如果做到了這兩點,你認為他是不是一個受人愛戴的孩子呢?將來在他有困難的時候,貴人總是會在適當的時候出現。


第二、善反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如果父母按照他們的說的做,我們的家庭風氣將日益改善,孩子也能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這種習慣!

自我反省是觀察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有哪裡不對的地方;還有哪裡可以做得更好;當自己這件事做得不對時,思考我下次該如何規避。

當我們看到孩子做出一個又一個你不認同的行為和一些壞習慣的時候,如果父母善於反省,當作物還在萌芽狀態的時候,我們就能將之改正。

當我們學會了反省,你會發現以前被孩子幾句話就熱得怒火中燒,現在居然能忍住,這就是反省的力量!

當你的孩子學會了反省,你發現他自己就會開始追求更優秀的自己!


第三、通他心

“通他心”這個詞來源於佛教,當修煉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知道對方在想什麼的能力。說起來這麼神祕,其實就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為他人著想,懂比愛更重要!

爸爸媽媽如果能夠感知孩子的感受,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那麼孩子的春天來了!

父母要做到準確理解孩子的感受,就需要了解孩子的敏感期,知道孩子正在哪個時期,然後根據孩子的行為,用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理解孩子的感受,意味著你將不會產生錯誤的行為,來扭曲孩子。


第四、重選擇

有些孩子動不動對就對父母發脾氣,原因就是父母沒有滿足他的一些要求;還有的孩子,長到七八歲了還要別人幫他穿衣服;甚至還有些孩子,就因為得不到他想要的一些東西,就對父母大打出手。

而究其一切的原因,在於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正確培養他的一些好習慣,而導致孩子成為了“小皇帝”。

媽媽是大地,給予孩子最踏實的安全感;爸爸是天,給予孩子強大的生命能量。爸爸媽媽共同影響著孩子的系列觀。我們知道,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來正確的引導孩子呢?

想要正確引導孩子,父母需要先從自己做起。培養這四個習慣非常重要, 它有著影響孩子一生的巨大作用。


第一、養貴心

什麼是富貴之心呢?富貴之心不是一個人多麼的有錢、有權,還是說一個人心地淳厚、樂於助人、忠於國家與民族。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父母要養成孩子的富貴之心,就要培養孩子的憂患意識,使孩子不會因為過度的沾沾自喜,而使自己養成驕傲的習慣。

人格魅力的產生也源自於富貴之心的養成。比爾蓋茨、巴菲特、英國首相丘吉爾等,這些著名的企業家、政治家們,他們的這些成就都來源於從小養成的富貴之心。

那麼,富貴之心的養成該做到哪些關鍵點呢?

1.準確察覺並照顧別人感受的能力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先準確察覺別人的感受是什麼樣的,你這麼做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感受。父母需要在生活中有意識的引導,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2.為他人付出後不計較得失

當你幫助別人做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如果別人沒有感謝你,你也不必因此產生心理的不平衡感。我們做善事是為自己積累福報,不必在乎別人給自己多少酬勞。我們做父母的,應當不為一些得失而斤斤計較,這樣孩子會察覺並效仿你的做法。

一個孩子如果做到了這兩點,你認為他是不是一個受人愛戴的孩子呢?將來在他有困難的時候,貴人總是會在適當的時候出現。


第二、善反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如果父母按照他們的說的做,我們的家庭風氣將日益改善,孩子也能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這種習慣!

自我反省是觀察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有哪裡不對的地方;還有哪裡可以做得更好;當自己這件事做得不對時,思考我下次該如何規避。

當我們看到孩子做出一個又一個你不認同的行為和一些壞習慣的時候,如果父母善於反省,當作物還在萌芽狀態的時候,我們就能將之改正。

當我們學會了反省,你會發現以前被孩子幾句話就熱得怒火中燒,現在居然能忍住,這就是反省的力量!

當你的孩子學會了反省,你發現他自己就會開始追求更優秀的自己!


第三、通他心

“通他心”這個詞來源於佛教,當修煉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知道對方在想什麼的能力。說起來這麼神祕,其實就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為他人著想,懂比愛更重要!

爸爸媽媽如果能夠感知孩子的感受,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那麼孩子的春天來了!

父母要做到準確理解孩子的感受,就需要了解孩子的敏感期,知道孩子正在哪個時期,然後根據孩子的行為,用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理解孩子的感受,意味著你將不會產生錯誤的行為,來扭曲孩子。


第四、重選擇

重選擇需要堅持兩個原則:

1.需要讓孩子明白,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

2.當孩子認識不足的時候,我們應該幫他作出選擇,規劃一條成長的路徑。當孩子有足夠認知的時候,我們應該有原則地相信他的選擇是對的,讓他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做才能夠幫助孩子贏在未來!

有些孩子動不動對就對父母發脾氣,原因就是父母沒有滿足他的一些要求;還有的孩子,長到七八歲了還要別人幫他穿衣服;甚至還有些孩子,就因為得不到他想要的一些東西,就對父母大打出手。

而究其一切的原因,在於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正確培養他的一些好習慣,而導致孩子成為了“小皇帝”。

媽媽是大地,給予孩子最踏實的安全感;爸爸是天,給予孩子強大的生命能量。爸爸媽媽共同影響著孩子的系列觀。我們知道,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來正確的引導孩子呢?

想要正確引導孩子,父母需要先從自己做起。培養這四個習慣非常重要, 它有著影響孩子一生的巨大作用。


第一、養貴心

什麼是富貴之心呢?富貴之心不是一個人多麼的有錢、有權,還是說一個人心地淳厚、樂於助人、忠於國家與民族。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父母要養成孩子的富貴之心,就要培養孩子的憂患意識,使孩子不會因為過度的沾沾自喜,而使自己養成驕傲的習慣。

人格魅力的產生也源自於富貴之心的養成。比爾蓋茨、巴菲特、英國首相丘吉爾等,這些著名的企業家、政治家們,他們的這些成就都來源於從小養成的富貴之心。

那麼,富貴之心的養成該做到哪些關鍵點呢?

1.準確察覺並照顧別人感受的能力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先準確察覺別人的感受是什麼樣的,你這麼做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感受。父母需要在生活中有意識的引導,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2.為他人付出後不計較得失

當你幫助別人做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如果別人沒有感謝你,你也不必因此產生心理的不平衡感。我們做善事是為自己積累福報,不必在乎別人給自己多少酬勞。我們做父母的,應當不為一些得失而斤斤計較,這樣孩子會察覺並效仿你的做法。

一個孩子如果做到了這兩點,你認為他是不是一個受人愛戴的孩子呢?將來在他有困難的時候,貴人總是會在適當的時候出現。


第二、善反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如果父母按照他們的說的做,我們的家庭風氣將日益改善,孩子也能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這種習慣!

自我反省是觀察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有哪裡不對的地方;還有哪裡可以做得更好;當自己這件事做得不對時,思考我下次該如何規避。

當我們看到孩子做出一個又一個你不認同的行為和一些壞習慣的時候,如果父母善於反省,當作物還在萌芽狀態的時候,我們就能將之改正。

當我們學會了反省,你會發現以前被孩子幾句話就熱得怒火中燒,現在居然能忍住,這就是反省的力量!

當你的孩子學會了反省,你發現他自己就會開始追求更優秀的自己!


第三、通他心

“通他心”這個詞來源於佛教,當修煉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知道對方在想什麼的能力。說起來這麼神祕,其實就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為他人著想,懂比愛更重要!

爸爸媽媽如果能夠感知孩子的感受,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那麼孩子的春天來了!

父母要做到準確理解孩子的感受,就需要了解孩子的敏感期,知道孩子正在哪個時期,然後根據孩子的行為,用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理解孩子的感受,意味著你將不會產生錯誤的行為,來扭曲孩子。


第四、重選擇

重選擇需要堅持兩個原則:

1.需要讓孩子明白,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

2.當孩子認識不足的時候,我們應該幫他作出選擇,規劃一條成長的路徑。當孩子有足夠認知的時候,我們應該有原則地相信他的選擇是對的,讓他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做才能夠幫助孩子贏在未來!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當父母做到這些的時候,孩子也潛移默化的發生著變化,朝著我們所希望的方向變化。所以,父母們趁孩子還小的時候,做好正確的榜樣,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這四個好習慣,將來成就偉大的人生!

宋少卫
2019-09-12

許多小學生缺乏情緒自我控制能力,他們經常會因為一些事情而大發雷霆。面對孩子們的這種情況,作為家長說先要分辨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並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提供幫助,提高孩子的忍耐力、控制憤怒。

1、關注孩子的憤怒,分辨孩子的情緒。有些孩子不會表達感情,傷心、失望、焦躁、鬱悶時不會表達,只能用發脾氣來表達。面對這樣的狀況,家長要認真傾聽並給予自己的理解和同情,教孩子正確的表達情緒。這時不需要大人來評判他們的行為是否正確。

2、利用說明或妥協等言語上的方式對孩子的忍耐力進行培養教育,不要用無條件的大聲責備與強迫性教育。

3、家長要以身作則。許多時候,孩子發脾氣的方式是從家長的行為方式上模仿而來的。想要孩子學會控制憤怒,家長自己就需要做到遇事心平氣和,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

4、營造祥和、寧靜的生活環境有利於孩子獲得內心的平和、安寧。

5、當孩子要發脾氣的時候,建議他暫時離開讓他生氣的環境或事情,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轉移注意力。

6、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可以讓他問自己一些問題:為什麼生氣?這件事或人值不值得發脾氣?生氣能解決問題嗎?發脾氣對我有什麼好處嗎?

7、遇到特別令人生氣的事情時,告訴孩子不妨把怒氣發洩出來。但是也要告訴孩子,發脾氣也要有限度,不能損害別人的利益,不能做出過激的行為。

心理咨询师心雨
2019-07-15

改掉孩子生氣的毛病,我們首先要找到孩子生氣的原因,也就是為什麼要生氣。

先說說我女兒的例子吧

我女兒之前脾氣特別大,經常大吵大嚷:

一次,為了學琴,堅持自己不學,最後把琴都仍到一邊,一個小小女孩,哪裡來的那麼大的能量,當她摔琴的那一刻,我震驚了,我感覺我不能在用語言暴力控制她那。

多年的控制,讓她的情緒提前到達了頂點,任何不順她意,都可能導致爆炸,就像一個導火索,經常無法控制,無法收場。

還有一次,女兒跟別人大吵大嚷,我批評她,她不服氣,然後後,我這不都是跟你學的嗎?頓時讓我啞口無言。

自己一直關注說孩子脾氣不好,如何改掉孩子的壞脾氣,從來沒有發覺自己才是那個讓她學會發脾氣的“榜樣”,而自己卻全然不知道,真的是很可惜。

那一刻,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我開始學習兒童心理,開始瞭解兒童教育,開始學習發展心理學,開始接觸親子關係培養。

愛生氣、發脾氣的孩子,該怎麼辦?

首先有孩子的先天氣質在,更主要的可能是有一個養育環境就是充滿了生氣、吵架和脾氣漫天飛。


改掉孩子生氣的毛病,我們首先要找到孩子生氣的原因,也就是為什麼要生氣。

先說說我女兒的例子吧

我女兒之前脾氣特別大,經常大吵大嚷:

一次,為了學琴,堅持自己不學,最後把琴都仍到一邊,一個小小女孩,哪裡來的那麼大的能量,當她摔琴的那一刻,我震驚了,我感覺我不能在用語言暴力控制她那。

多年的控制,讓她的情緒提前到達了頂點,任何不順她意,都可能導致爆炸,就像一個導火索,經常無法控制,無法收場。

還有一次,女兒跟別人大吵大嚷,我批評她,她不服氣,然後後,我這不都是跟你學的嗎?頓時讓我啞口無言。

自己一直關注說孩子脾氣不好,如何改掉孩子的壞脾氣,從來沒有發覺自己才是那個讓她學會發脾氣的“榜樣”,而自己卻全然不知道,真的是很可惜。

那一刻,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我開始學習兒童心理,開始瞭解兒童教育,開始學習發展心理學,開始接觸親子關係培養。

愛生氣、發脾氣的孩子,該怎麼辦?

首先有孩子的先天氣質在,更主要的可能是有一個養育環境就是充滿了生氣、吵架和脾氣漫天飛。


不知道樓主的侄女家庭養育環境是什麼樣的,如果養育環境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好情商,那作為家長,首先要意識到問題所在,要面對自己的情緒管理問題,要學會積極下情緒管理,這裡推薦非暴力溝通,可以很好的建立家庭良好的溝通養育環境。

如果樓主侄女家庭養育環境還不錯,孩子還是經常會生氣,那麼我們要關注孩子生氣背後的感受是什麼,心理學講任何功能都是有意義的,這個生氣能給她帶來什麼好處,或是緩解什麼壓力,需要我們多多關注,關注情緒背後的感受和需要,對於接納孩子的情緒,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總結一下,第一就是要調整家庭養育環境,給孩子梳理一個好的榜樣,積極的處理自己的負性情緒;第二就是要關注孩子負性情緒背後的感受是什麼,孩子的需要是什麼,孩子的期待是什麼,針對孩子的感受、需要和期待去做工作,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自己的情緒被接納,慢慢的孩子就知道我可以換一種方式處理這個問題,不是必須要用生氣的方式。慢慢的情緒得到了釋放,相信你的侄女會越來越陽光。

jason妈咪有办法
2019-05-23

有讀者在後臺諮詢我說:我兒子最近動不動就發脾氣,發脾氣時特別壞,作為家長不由得說兩句,他就不讓了,摔物品,這時,作為家長我生氣了,他的脾氣就更加一等,甚至會將我的書撕的粉碎,將我的衣服泡到盆裡。今天因為他想吃韓國烤肉,我也沒說不給他買,我只是說再到一家看看,他就又發脾氣,騎車自己回去了,也不捎我,回到家一句話也不理我,我該怎麼辦呀?


看得出來,這位讀者心情激動,說的有點亂了。的確,孩子小時候家長沒有幫助孩子控制好情緒,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長大了,會更加不會處理自己情緒,當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很生氣,發脾氣,這一點在青春期的孩子之中更常見。


本來也是叛逆期到了,想自主自己的生活,卻又無法脫離父母獨立生活,這讓他們變得敏銳,暴躁,不知道發洩口在那裡,就會動不動就發脾氣。

有讀者在後臺諮詢我說:我兒子最近動不動就發脾氣,發脾氣時特別壞,作為家長不由得說兩句,他就不讓了,摔物品,這時,作為家長我生氣了,他的脾氣就更加一等,甚至會將我的書撕的粉碎,將我的衣服泡到盆裡。今天因為他想吃韓國烤肉,我也沒說不給他買,我只是說再到一家看看,他就又發脾氣,騎車自己回去了,也不捎我,回到家一句話也不理我,我該怎麼辦呀?


看得出來,這位讀者心情激動,說的有點亂了。的確,孩子小時候家長沒有幫助孩子控制好情緒,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長大了,會更加不會處理自己情緒,當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很生氣,發脾氣,這一點在青春期的孩子之中更常見。


本來也是叛逆期到了,想自主自己的生活,卻又無法脫離父母獨立生活,這讓他們變得敏銳,暴躁,不知道發洩口在那裡,就會動不動就發脾氣。

之前也有寫過一些類似如何控制孩子情緒的文章,不過前幾天我看過一篇小故事,感覺很不錯,家長不妨照著這個小故事做一做,沒準有收穫哦。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在西藏,有個叫愛地巴的人,每次他一生氣,就會跑回家去,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後來,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越來越多,但是每次生氣,他還是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上三圈,哪怕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

直到有一天,他特別老了,世界上所有事情已經不足以讓生氣了,他的孫子問他:阿公,你生氣時就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這是為什麼呢?

愛地巴對孫子說:

“年輕時,一和人吵架、爭論、生氣時,我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我邊跑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跟別人生氣呢?一想到這裡,我的氣就消了,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工作和學習了。”

孫子又問:“阿公!成了富人後,您為什麼還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呢?”

愛地巴笑著說:“邊跑我就邊想啊:我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裡我的氣也就消了......”

這個小故事我之前就有看到過,但是從來沒有想過給孩子講一講。

現在發現這個小故事不僅可以講給大人聽,給孩子不僅是個好的小故事,也講出了方法。

有讀者在後臺諮詢我說:我兒子最近動不動就發脾氣,發脾氣時特別壞,作為家長不由得說兩句,他就不讓了,摔物品,這時,作為家長我生氣了,他的脾氣就更加一等,甚至會將我的書撕的粉碎,將我的衣服泡到盆裡。今天因為他想吃韓國烤肉,我也沒說不給他買,我只是說再到一家看看,他就又發脾氣,騎車自己回去了,也不捎我,回到家一句話也不理我,我該怎麼辦呀?


看得出來,這位讀者心情激動,說的有點亂了。的確,孩子小時候家長沒有幫助孩子控制好情緒,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長大了,會更加不會處理自己情緒,當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很生氣,發脾氣,這一點在青春期的孩子之中更常見。


本來也是叛逆期到了,想自主自己的生活,卻又無法脫離父母獨立生活,這讓他們變得敏銳,暴躁,不知道發洩口在那裡,就會動不動就發脾氣。

之前也有寫過一些類似如何控制孩子情緒的文章,不過前幾天我看過一篇小故事,感覺很不錯,家長不妨照著這個小故事做一做,沒準有收穫哦。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在西藏,有個叫愛地巴的人,每次他一生氣,就會跑回家去,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後來,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越來越多,但是每次生氣,他還是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上三圈,哪怕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

直到有一天,他特別老了,世界上所有事情已經不足以讓生氣了,他的孫子問他:阿公,你生氣時就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這是為什麼呢?

愛地巴對孫子說:

“年輕時,一和人吵架、爭論、生氣時,我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我邊跑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跟別人生氣呢?一想到這裡,我的氣就消了,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工作和學習了。”

孫子又問:“阿公!成了富人後,您為什麼還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呢?”

愛地巴笑著說:“邊跑我就邊想啊:我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裡我的氣也就消了......”

這個小故事我之前就有看到過,但是從來沒有想過給孩子講一講。

現在發現這個小故事不僅可以講給大人聽,給孩子不僅是個好的小故事,也講出了方法。

當孩子發脾氣時:

1.先冷處理

在孩子 發脾氣時,先不要急著講道理。先想想自己,已經成人了,生氣時是不是也聽不進別人的道理和勸解,可能反倒對講道理的人生氣。

當孩子和你發脾氣時,你可以先遠離是否之地;當孩子和別人發脾氣時,最好帶著孩子離開是非之地,過了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發現,孩子情緒慢慢平靜下來了。

2.講故事,梳理自己的情緒

這時候可以把這個小故事講給孩子聽啦,小孩子可能還不太懂,大孩子應該就很理解這個故事的意思啦。

講完這個故事,也可以幫孩子分析一下剛才發脾氣的原因,孩子下一步在遇到這個問題時如何處理。這時候孩子情緒穩定了,也就能夠接受你給他分析原因了。

3.發洩渠道

下一步就是如何應用這個小故事了。

愛地巴是通過跑自己的房子和土地,我們是沒什麼私宅和土地,那我們可以去公園跑跑啊,或者拿一個出氣玩具,可以找自己孩子喜歡的方式,比如有的孩子喜歡踢足球,有的孩子喜歡打羽毛球,有的孩子喜歡畫畫,告訴孩子,當你生氣了,你可以做這個最喜歡的事情,同時心裡默唸:

我的學習還沒有趕上去,我為什麼浪費精力要計較這些小事呢?

我的英語還沒學好,我為什麼要浪費精力想這些小事呢?

我的......還沒完成,我為什麼要浪費精力再這上面?這個句式可以應用在任何地方,再告訴孩子一句話:來日方長!

我會越來越優秀,當你變成了雄鷹,就不會再被麻雀侵擾和叫囂,只有讓自己奔跑來!

有讀者在後臺諮詢我說:我兒子最近動不動就發脾氣,發脾氣時特別壞,作為家長不由得說兩句,他就不讓了,摔物品,這時,作為家長我生氣了,他的脾氣就更加一等,甚至會將我的書撕的粉碎,將我的衣服泡到盆裡。今天因為他想吃韓國烤肉,我也沒說不給他買,我只是說再到一家看看,他就又發脾氣,騎車自己回去了,也不捎我,回到家一句話也不理我,我該怎麼辦呀?


看得出來,這位讀者心情激動,說的有點亂了。的確,孩子小時候家長沒有幫助孩子控制好情緒,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長大了,會更加不會處理自己情緒,當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很生氣,發脾氣,這一點在青春期的孩子之中更常見。


本來也是叛逆期到了,想自主自己的生活,卻又無法脫離父母獨立生活,這讓他們變得敏銳,暴躁,不知道發洩口在那裡,就會動不動就發脾氣。

之前也有寫過一些類似如何控制孩子情緒的文章,不過前幾天我看過一篇小故事,感覺很不錯,家長不妨照著這個小故事做一做,沒準有收穫哦。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在西藏,有個叫愛地巴的人,每次他一生氣,就會跑回家去,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後來,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越來越多,但是每次生氣,他還是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上三圈,哪怕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

直到有一天,他特別老了,世界上所有事情已經不足以讓生氣了,他的孫子問他:阿公,你生氣時就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這是為什麼呢?

愛地巴對孫子說:

“年輕時,一和人吵架、爭論、生氣時,我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我邊跑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跟別人生氣呢?一想到這裡,我的氣就消了,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工作和學習了。”

孫子又問:“阿公!成了富人後,您為什麼還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呢?”

愛地巴笑著說:“邊跑我就邊想啊:我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裡我的氣也就消了......”

這個小故事我之前就有看到過,但是從來沒有想過給孩子講一講。

現在發現這個小故事不僅可以講給大人聽,給孩子不僅是個好的小故事,也講出了方法。

當孩子發脾氣時:

1.先冷處理

在孩子 發脾氣時,先不要急著講道理。先想想自己,已經成人了,生氣時是不是也聽不進別人的道理和勸解,可能反倒對講道理的人生氣。

當孩子和你發脾氣時,你可以先遠離是否之地;當孩子和別人發脾氣時,最好帶著孩子離開是非之地,過了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發現,孩子情緒慢慢平靜下來了。

2.講故事,梳理自己的情緒

這時候可以把這個小故事講給孩子聽啦,小孩子可能還不太懂,大孩子應該就很理解這個故事的意思啦。

講完這個故事,也可以幫孩子分析一下剛才發脾氣的原因,孩子下一步在遇到這個問題時如何處理。這時候孩子情緒穩定了,也就能夠接受你給他分析原因了。

3.發洩渠道

下一步就是如何應用這個小故事了。

愛地巴是通過跑自己的房子和土地,我們是沒什麼私宅和土地,那我們可以去公園跑跑啊,或者拿一個出氣玩具,可以找自己孩子喜歡的方式,比如有的孩子喜歡踢足球,有的孩子喜歡打羽毛球,有的孩子喜歡畫畫,告訴孩子,當你生氣了,你可以做這個最喜歡的事情,同時心裡默唸:

我的學習還沒有趕上去,我為什麼浪費精力要計較這些小事呢?

我的英語還沒學好,我為什麼要浪費精力想這些小事呢?

我的......還沒完成,我為什麼要浪費精力再這上面?這個句式可以應用在任何地方,再告訴孩子一句話:來日方長!

我會越來越優秀,當你變成了雄鷹,就不會再被麻雀侵擾和叫囂,只有讓自己奔跑來!

這種發洩最好是一種固定的方式,比如家裡有個出氣玩具,固定形式能讓孩子記住,自己生氣時可以條件反射般想起來怎麼做。

最後,還要教會孩子,很多時候,生氣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你需要學會表達出情緒,並說出自己的觀點來,這一點父母平時就要以身作則,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資深文案,多平臺原創簽約作者,不傾城傾國只傾娃,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贊並轉發!

小公主变形计
2019-01-13

我家有個女兒,很可愛很善良,可是在她身上我也注意到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愛生氣。很小的一件事情只要不合他的心意,他就會撅起小嘴,很不開心。


作為家長我也在反思:為什麼會這樣呢?是不是我給他做了不好的表率?我的情緒是不是不夠平和?在他表現不好的時候,我是不是告訴過她:媽媽生氣了?想來想去可能我還真是有這樣的狀況。所以我也在慢慢調整,自我改變。我相信一個心態平和的媽媽會慢慢薰陶出一個心態平和的寶貝。


另一方面,我也在不斷地引導他告訴他:快樂是自己的事情。開心的孩子、愛笑的孩子運氣不會差。我會跟他一起讀有關的繪本,通過繪本故事來幫助他拓寬心境。小事不計較才會有更多的朋友;天天樂呵呵身體才會健康。這些道理多多說給她聽,慢慢就會內化成他的一些信念。


性格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當然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改變的。家長孩子都慢慢來吧。


我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是一年級孩子的媽媽。歡迎您關注我,和我交流育兒方面的問題。

海绵妈妈育儿
2019-07-15

孩子動不動就生氣,發脾氣,別說8、9歲的孩子了,就是2、3歲的孩子發起脾氣來,也是讓人生氣。

我家小寶今年3歲,今天中午在爺爺奶奶家吃完飯後,我們帶著倆寶回家午睡。小寶手中的一個玩具,因為玩具娃娃的眼睛黑色部分被她自己摳掉了,她不開心,說娃娃壞了,但是她也不說要怎麼辦,於是我說回家幫娃娃用彩筆畫上就可以了。小寶就說不,低著頭站那不走,於是我決定不理她,自己往前走,小寶就哇的一聲哭起來了,看上去哭得還很委屈。爸爸讓她不要哭了,小寶反而哭的更歡實了。因為太陽有點大,於是我走回去抱著小寶,她強扭著身子還不讓我抱,好不容易抱著小寶,她一路哭回去。到了家,我放下小寶,說:玩具娃娃是你自己弄壞的,媽媽可以陪你一起幫娃娃畫上眼睛,或者你可以說一個你自己的方法,我們一起完成。小寶還是一直哭,我就說:再說就自己到"面壁"牆站一會兒,不哭了再來找媽媽。小寶不願意去,但也慢慢停止了哭泣。過一會兒,她自己拿出彩筆,讓我和她一起給娃娃畫眼睛。

題主的侄女已經8.9歲了,已經上了小學,已經能聽懂大人的話了,所以當孩子生氣的時候,可以給孩子講講道理,瞭解孩子生氣的原因,讓孩子先把自己的不滿情緒發洩出來,然後家長再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再趁機給孩子講講即使自己生氣,也不能影響到別人,要善於把自己的問題講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孩子動不動就生氣,發脾氣,別說8、9歲的孩子了,就是2、3歲的孩子發起脾氣來,也是讓人生氣。

我家小寶今年3歲,今天中午在爺爺奶奶家吃完飯後,我們帶著倆寶回家午睡。小寶手中的一個玩具,因為玩具娃娃的眼睛黑色部分被她自己摳掉了,她不開心,說娃娃壞了,但是她也不說要怎麼辦,於是我說回家幫娃娃用彩筆畫上就可以了。小寶就說不,低著頭站那不走,於是我決定不理她,自己往前走,小寶就哇的一聲哭起來了,看上去哭得還很委屈。爸爸讓她不要哭了,小寶反而哭的更歡實了。因為太陽有點大,於是我走回去抱著小寶,她強扭著身子還不讓我抱,好不容易抱著小寶,她一路哭回去。到了家,我放下小寶,說:玩具娃娃是你自己弄壞的,媽媽可以陪你一起幫娃娃畫上眼睛,或者你可以說一個你自己的方法,我們一起完成。小寶還是一直哭,我就說:再說就自己到"面壁"牆站一會兒,不哭了再來找媽媽。小寶不願意去,但也慢慢停止了哭泣。過一會兒,她自己拿出彩筆,讓我和她一起給娃娃畫眼睛。

題主的侄女已經8.9歲了,已經上了小學,已經能聽懂大人的話了,所以當孩子生氣的時候,可以給孩子講講道理,瞭解孩子生氣的原因,讓孩子先把自己的不滿情緒發洩出來,然後家長再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再趁機給孩子講講即使自己生氣,也不能影響到別人,要善於把自己的問題講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孩子的教育,永遠是父母最大的難題,我們做父母的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幫助孩子認識到不足,陪著孩子一起成長,雖然很累,很難,但也會讓自己有成就感。

你覺得呢?


【我是"成長為自己",今日頭條育兒專欄作者,希望通過身邊的故事影響你我他,讓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及評論】

妞儿妈妈
2019-12-08

如果想改正一個孩子毛病,最好的做法,就是她犯毛病時,視而不見。不搭理,不評論,不安撫,不解釋。

她生氣的哭,就是在用哭引起大人的注意,想讓大人順從她的意願,不然就哭,鬧脾氣。同時也要告訴她,有些事情,可以做就是可以做,不可以做也就是不可以做,哭也沒用。你哭媽媽會心疼,但不會因為你哭,媽媽就妥協。

我家閨女三歲多,之前有一陣子,一生氣就會跟我說:“哼!我生氣了不知道麼?”然後扭頭跑一邊坐著或者趴著,小可憐似的,我看了她一眼,知道沒什麼危險,就該幹嘛幹嘛去。等她自己情緒恢復,過來時,我會蹲下來和她聊聊,她剛才生氣的原因?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該怎麼解決處理!如今她幾乎沒有過這樣的舉動了。

七八歲懂道理了,讓她知道即便是父母,也不能無條件無原則的順從她。互相尊重,有話好好說。

如果想改正一個孩子毛病,最好的做法,就是她犯毛病時,視而不見。不搭理,不評論,不安撫,不解釋。

她生氣的哭,就是在用哭引起大人的注意,想讓大人順從她的意願,不然就哭,鬧脾氣。同時也要告訴她,有些事情,可以做就是可以做,不可以做也就是不可以做,哭也沒用。你哭媽媽會心疼,但不會因為你哭,媽媽就妥協。

我家閨女三歲多,之前有一陣子,一生氣就會跟我說:“哼!我生氣了不知道麼?”然後扭頭跑一邊坐著或者趴著,小可憐似的,我看了她一眼,知道沒什麼危險,就該幹嘛幹嘛去。等她自己情緒恢復,過來時,我會蹲下來和她聊聊,她剛才生氣的原因?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該怎麼解決處理!如今她幾乎沒有過這樣的舉動了。

七八歲懂道理了,讓她知道即便是父母,也不能無條件無原則的順從她。互相尊重,有話好好說。

何小元
2019-03-11

孩子生氣,原因是什麼?是要求沒有滿足嗎?還是其他,提問中沒有給明確,只說不如意。我覺的,應該分原因考慮。

孩子生氣,原因是什麼?是要求沒有滿足嗎?還是其他,提問中沒有給明確,只說不如意。我覺的,應該分原因考慮。

第一:孩子生氣是因為要求沒有滿足。如果是這樣,父母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合理的要求,哪些可以滿足,哪些不可以滿足,哪些以後可以滿足,並且要告訴他們原因是什麼。(這很重要)我兒子小的時候,特別喜歡看電視,不給遙控器就哭鬧,後來我告訴他,電視可以看(合理要求,滿足),但是必須是在完成任務後,有時間限定(可以滿足的條件),平常15分鐘,週末30分鐘(以後滿足),超時就關上(不可以滿足)看時間長了對眼睛非常不好,就看不清楚東西了(告訴原因)。為了讓孩子認識到對眼睛的傷害,還特意帶他去了眼科醫生那裡體驗了一下看不見東西、隨時都要戴眼鏡的情況,所以兒子一直遵守的很好。通過這種方式告訴他,合理要求可以滿足,不滿足的要求因為對他有傷害,孩子都會本能的保護自己,能明白。

孩子生氣,原因是什麼?是要求沒有滿足嗎?還是其他,提問中沒有給明確,只說不如意。我覺的,應該分原因考慮。

第一:孩子生氣是因為要求沒有滿足。如果是這樣,父母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合理的要求,哪些可以滿足,哪些不可以滿足,哪些以後可以滿足,並且要告訴他們原因是什麼。(這很重要)我兒子小的時候,特別喜歡看電視,不給遙控器就哭鬧,後來我告訴他,電視可以看(合理要求,滿足),但是必須是在完成任務後,有時間限定(可以滿足的條件),平常15分鐘,週末30分鐘(以後滿足),超時就關上(不可以滿足)看時間長了對眼睛非常不好,就看不清楚東西了(告訴原因)。為了讓孩子認識到對眼睛的傷害,還特意帶他去了眼科醫生那裡體驗了一下看不見東西、隨時都要戴眼鏡的情況,所以兒子一直遵守的很好。通過這種方式告訴他,合理要求可以滿足,不滿足的要求因為對他有傷害,孩子都會本能的保護自己,能明白。

第二:孩子生氣、哭是她的慣用方式。現在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都很強,他們能夠找到父母的軟肋,想要達成某種目標,就會用一萬種方式去嘗試。如果孩子生氣、哭是為了用這種要挾父母,那麼我們就要改正孩子這種錯誤的行為方式,讓她明白,生氣、哭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

第三:告訴孩子,生氣、哭的樣子很醜。我之前給孩子講了一個故事,一隻小羊因為生氣長出了生氣犄角、生氣尾巴、生氣蹄子,變成大怪獸,還掉進了大坑裡,沒有一隻羊喜歡他,後來他不生氣了,其他的小羊才和他做朋友,他也恢復了原樣。以後孩子生氣了,我就拿這個故事取笑他們,他很快就明白了,不生氣了。

我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歡迎點贊、關注、留言、評論!

孩子生氣,原因是什麼?是要求沒有滿足嗎?還是其他,提問中沒有給明確,只說不如意。我覺的,應該分原因考慮。

第一:孩子生氣是因為要求沒有滿足。如果是這樣,父母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合理的要求,哪些可以滿足,哪些不可以滿足,哪些以後可以滿足,並且要告訴他們原因是什麼。(這很重要)我兒子小的時候,特別喜歡看電視,不給遙控器就哭鬧,後來我告訴他,電視可以看(合理要求,滿足),但是必須是在完成任務後,有時間限定(可以滿足的條件),平常15分鐘,週末30分鐘(以後滿足),超時就關上(不可以滿足)看時間長了對眼睛非常不好,就看不清楚東西了(告訴原因)。為了讓孩子認識到對眼睛的傷害,還特意帶他去了眼科醫生那裡體驗了一下看不見東西、隨時都要戴眼鏡的情況,所以兒子一直遵守的很好。通過這種方式告訴他,合理要求可以滿足,不滿足的要求因為對他有傷害,孩子都會本能的保護自己,能明白。

第二:孩子生氣、哭是她的慣用方式。現在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都很強,他們能夠找到父母的軟肋,想要達成某種目標,就會用一萬種方式去嘗試。如果孩子生氣、哭是為了用這種要挾父母,那麼我們就要改正孩子這種錯誤的行為方式,讓她明白,生氣、哭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

第三:告訴孩子,生氣、哭的樣子很醜。我之前給孩子講了一個故事,一隻小羊因為生氣長出了生氣犄角、生氣尾巴、生氣蹄子,變成大怪獸,還掉進了大坑裡,沒有一隻羊喜歡他,後來他不生氣了,其他的小羊才和他做朋友,他也恢復了原樣。以後孩子生氣了,我就拿這個故事取笑他們,他很快就明白了,不生氣了。

我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歡迎點贊、關注、留言、評論!

我在圈里
2019-06-19

孩子動不動就發生氣,這正常嗎?但是卻越來越多的孩子如此。

孩子之所以生氣😒肯定是因為有什麼要求沒達到,這時,也許父母並沒有意識到,所以認為孩子是無緣無故。

當孩子生氣時,絕大數父母都會彎下腰,“孩子,你想要啥?我給買去。”“你想幹什麼,咱去。”……無條件的滿足慾望,讓孩子覺得,生氣耍脾氣就是最有力的武器。

若孩子生氣耍脾氣,你不理他,堅持原則,孩子會以為,生氣耍脾氣沒用,久而久之,就不再動不動生氣了。

我親戚有一孩子,因是38歲才生的女兒,特別嬌寵,每到放學後家長讓她做作業,她就開始哭😭,哭的真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到學校老師收她的作業也是不要命的哭……家長每每難的也是抹眼淚。

這樣子持續了半年,實在沒法了 找到了我,我問她,“作業會嗎?”她說:“會。”我說:“會就做。”她說:“就不!”然後就又開始哭,我說:“哭就哭吧,哭完再做。”然後她就在那哭,我就在那看書,不理她。哭夠了,哭累了,也就一筆一劃的寫了起來。這樣子,堅持了不到兩週,放了學就開始寫作業,再也沒有因為寫作業哭過。因為她知道,哭,不頂用。

小孩子,都是欺人性,你弱孩子就會強。所以管理孩子要嚴格,那種看來殘忍的方式,往往最有效。

我在圈裡,感謝關注,分享教育經驗,訴說教育故事。


孩子動不動就發生氣,這正常嗎?但是卻越來越多的孩子如此。

孩子之所以生氣😒肯定是因為有什麼要求沒達到,這時,也許父母並沒有意識到,所以認為孩子是無緣無故。

當孩子生氣時,絕大數父母都會彎下腰,“孩子,你想要啥?我給買去。”“你想幹什麼,咱去。”……無條件的滿足慾望,讓孩子覺得,生氣耍脾氣就是最有力的武器。

若孩子生氣耍脾氣,你不理他,堅持原則,孩子會以為,生氣耍脾氣沒用,久而久之,就不再動不動生氣了。

我親戚有一孩子,因是38歲才生的女兒,特別嬌寵,每到放學後家長讓她做作業,她就開始哭😭,哭的真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到學校老師收她的作業也是不要命的哭……家長每每難的也是抹眼淚。

這樣子持續了半年,實在沒法了 找到了我,我問她,“作業會嗎?”她說:“會。”我說:“會就做。”她說:“就不!”然後就又開始哭,我說:“哭就哭吧,哭完再做。”然後她就在那哭,我就在那看書,不理她。哭夠了,哭累了,也就一筆一劃的寫了起來。這樣子,堅持了不到兩週,放了學就開始寫作業,再也沒有因為寫作業哭過。因為她知道,哭,不頂用。

小孩子,都是欺人性,你弱孩子就會強。所以管理孩子要嚴格,那種看來殘忍的方式,往往最有效。

我在圈裡,感謝關注,分享教育經驗,訴說教育故事。



孩子動不動就發生氣,這正常嗎?但是卻越來越多的孩子如此。

孩子之所以生氣😒肯定是因為有什麼要求沒達到,這時,也許父母並沒有意識到,所以認為孩子是無緣無故。

當孩子生氣時,絕大數父母都會彎下腰,“孩子,你想要啥?我給買去。”“你想幹什麼,咱去。”……無條件的滿足慾望,讓孩子覺得,生氣耍脾氣就是最有力的武器。

若孩子生氣耍脾氣,你不理他,堅持原則,孩子會以為,生氣耍脾氣沒用,久而久之,就不再動不動生氣了。

我親戚有一孩子,因是38歲才生的女兒,特別嬌寵,每到放學後家長讓她做作業,她就開始哭😭,哭的真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到學校老師收她的作業也是不要命的哭……家長每每難的也是抹眼淚。

這樣子持續了半年,實在沒法了 找到了我,我問她,“作業會嗎?”她說:“會。”我說:“會就做。”她說:“就不!”然後就又開始哭,我說:“哭就哭吧,哭完再做。”然後她就在那哭,我就在那看書,不理她。哭夠了,哭累了,也就一筆一劃的寫了起來。這樣子,堅持了不到兩週,放了學就開始寫作業,再也沒有因為寫作業哭過。因為她知道,哭,不頂用。

小孩子,都是欺人性,你弱孩子就會強。所以管理孩子要嚴格,那種看來殘忍的方式,往往最有效。

我在圈裡,感謝關注,分享教育經驗,訴說教育故事。




孩子動不動就發生氣,這正常嗎?但是卻越來越多的孩子如此。

孩子之所以生氣😒肯定是因為有什麼要求沒達到,這時,也許父母並沒有意識到,所以認為孩子是無緣無故。

當孩子生氣時,絕大數父母都會彎下腰,“孩子,你想要啥?我給買去。”“你想幹什麼,咱去。”……無條件的滿足慾望,讓孩子覺得,生氣耍脾氣就是最有力的武器。

若孩子生氣耍脾氣,你不理他,堅持原則,孩子會以為,生氣耍脾氣沒用,久而久之,就不再動不動生氣了。

我親戚有一孩子,因是38歲才生的女兒,特別嬌寵,每到放學後家長讓她做作業,她就開始哭😭,哭的真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到學校老師收她的作業也是不要命的哭……家長每每難的也是抹眼淚。

這樣子持續了半年,實在沒法了 找到了我,我問她,“作業會嗎?”她說:“會。”我說:“會就做。”她說:“就不!”然後就又開始哭,我說:“哭就哭吧,哭完再做。”然後她就在那哭,我就在那看書,不理她。哭夠了,哭累了,也就一筆一劃的寫了起來。這樣子,堅持了不到兩週,放了學就開始寫作業,再也沒有因為寫作業哭過。因為她知道,哭,不頂用。

小孩子,都是欺人性,你弱孩子就會強。所以管理孩子要嚴格,那種看來殘忍的方式,往往最有效。

我在圈裡,感謝關注,分享教育經驗,訴說教育故事。




每天五分钟教出好孩子
2019-09-28

正常人都有喜怒哀樂,孩子懂得生氣並不是壞事。

首先,所謂的“動不動就生氣”也許根本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的偏見。在生活中常常會見到自以為是的大人,他們難以超越自戀,去正確的理解孩子。

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侄女3歲時發生的一件小事。有天吃飯的時候,孩子爺爺坐在了平時奶奶坐的位置,小侄女看到了就對爺爺說,你坐的位置不對,這是奶奶的位置。爺爺看她說話的表情很認真,覺得好玩,就逗她說,我不想坐我的位置,我就想坐這兒。小侄女聽完有點生氣,就衝爺爺喊“啊!”爺爺還在繼續逗她“爺爺好怕啊。”這時孩子更生氣了,用更大地聲音衝爺爺喊“啊!”

正常人都有喜怒哀樂,孩子懂得生氣並不是壞事。

首先,所謂的“動不動就生氣”也許根本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的偏見。在生活中常常會見到自以為是的大人,他們難以超越自戀,去正確的理解孩子。

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侄女3歲時發生的一件小事。有天吃飯的時候,孩子爺爺坐在了平時奶奶坐的位置,小侄女看到了就對爺爺說,你坐的位置不對,這是奶奶的位置。爺爺看她說話的表情很認真,覺得好玩,就逗她說,我不想坐我的位置,我就想坐這兒。小侄女聽完有點生氣,就衝爺爺喊“啊!”爺爺還在繼續逗她“爺爺好怕啊。”這時孩子更生氣了,用更大地聲音衝爺爺喊“啊!”

爺爺聽著孩子越來越大聲的喊叫,就衝我表哥說,你管不管你女兒,她又衝著爺爺奶奶喊了。這時表嫂連忙輕聲說,寶寶,你別喊了。表哥隨後也說了一句,不許這麼大聲衝爺爺奶奶喊。表哥的語氣也不重,可是小侄女一下子特別憤怒,拼命大哭,哭得非常傷心,最後都吐了。

孩子為什麼會生氣,最後甚至特別的憤怒、特別的傷心呢?

因為3歲的孩子正處於秩序敏感期,她需要一個空間、一個環境,在這個空間裡,事件能夠穩定有序地發生,讓她逐步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如果家裡的大人能夠協助她順利的度過這個時期,她就能養成平和、寬容的性格)。

在3歲孩子的腦袋裡這個行為是違背秩序的,是錯誤的,所以她會生氣。

正常人都有喜怒哀樂,孩子懂得生氣並不是壞事。

首先,所謂的“動不動就生氣”也許根本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的偏見。在生活中常常會見到自以為是的大人,他們難以超越自戀,去正確的理解孩子。

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侄女3歲時發生的一件小事。有天吃飯的時候,孩子爺爺坐在了平時奶奶坐的位置,小侄女看到了就對爺爺說,你坐的位置不對,這是奶奶的位置。爺爺看她說話的表情很認真,覺得好玩,就逗她說,我不想坐我的位置,我就想坐這兒。小侄女聽完有點生氣,就衝爺爺喊“啊!”爺爺還在繼續逗她“爺爺好怕啊。”這時孩子更生氣了,用更大地聲音衝爺爺喊“啊!”

爺爺聽著孩子越來越大聲的喊叫,就衝我表哥說,你管不管你女兒,她又衝著爺爺奶奶喊了。這時表嫂連忙輕聲說,寶寶,你別喊了。表哥隨後也說了一句,不許這麼大聲衝爺爺奶奶喊。表哥的語氣也不重,可是小侄女一下子特別憤怒,拼命大哭,哭得非常傷心,最後都吐了。

孩子為什麼會生氣,最後甚至特別的憤怒、特別的傷心呢?

因為3歲的孩子正處於秩序敏感期,她需要一個空間、一個環境,在這個空間裡,事件能夠穩定有序地發生,讓她逐步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如果家裡的大人能夠協助她順利的度過這個時期,她就能養成平和、寬容的性格)。

在3歲孩子的腦袋裡這個行為是違背秩序的,是錯誤的,所以她會生氣。

孩子哭得特別傷心,是因為沒有獲得爸爸媽媽的理解,甚至被最信賴的爸媽順手欺壓。其他大人不懂孩子的需求,孩子尚有心力去吶喊抗爭,而爸媽稍微的背棄卻會讓孩子傷心難過至極!

上面這個例子就能看出來,不是孩子愛生氣,而是大人沒有正確的理解孩子。

當我們能夠正確地理解孩子,才能幫助他們擺脫“生氣”這種情緒。

正常人都有喜怒哀樂,孩子懂得生氣並不是壞事。

首先,所謂的“動不動就生氣”也許根本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的偏見。在生活中常常會見到自以為是的大人,他們難以超越自戀,去正確的理解孩子。

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侄女3歲時發生的一件小事。有天吃飯的時候,孩子爺爺坐在了平時奶奶坐的位置,小侄女看到了就對爺爺說,你坐的位置不對,這是奶奶的位置。爺爺看她說話的表情很認真,覺得好玩,就逗她說,我不想坐我的位置,我就想坐這兒。小侄女聽完有點生氣,就衝爺爺喊“啊!”爺爺還在繼續逗她“爺爺好怕啊。”這時孩子更生氣了,用更大地聲音衝爺爺喊“啊!”

爺爺聽著孩子越來越大聲的喊叫,就衝我表哥說,你管不管你女兒,她又衝著爺爺奶奶喊了。這時表嫂連忙輕聲說,寶寶,你別喊了。表哥隨後也說了一句,不許這麼大聲衝爺爺奶奶喊。表哥的語氣也不重,可是小侄女一下子特別憤怒,拼命大哭,哭得非常傷心,最後都吐了。

孩子為什麼會生氣,最後甚至特別的憤怒、特別的傷心呢?

因為3歲的孩子正處於秩序敏感期,她需要一個空間、一個環境,在這個空間裡,事件能夠穩定有序地發生,讓她逐步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如果家裡的大人能夠協助她順利的度過這個時期,她就能養成平和、寬容的性格)。

在3歲孩子的腦袋裡這個行為是違背秩序的,是錯誤的,所以她會生氣。

孩子哭得特別傷心,是因為沒有獲得爸爸媽媽的理解,甚至被最信賴的爸媽順手欺壓。其他大人不懂孩子的需求,孩子尚有心力去吶喊抗爭,而爸媽稍微的背棄卻會讓孩子傷心難過至極!

上面這個例子就能看出來,不是孩子愛生氣,而是大人沒有正確的理解孩子。

當我們能夠正確地理解孩子,才能幫助他們擺脫“生氣”這種情緒。

第一、通過仔細地觀察,找出孩子生氣的原因。每個媽媽都是自己孩子的專屬育兒師,你一定是最瞭解自己孩子的人,能夠順利的找出原因。

第二、真誠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一開頭我們就說過,生氣並不是壞事,每個人都會生氣。哪怕身為大人的我們有時候都沒法控制自己的壞脾氣,更何況是幼兒?我的意思並不是放任“壞情緒”不管,而是希望爸爸媽媽正確地看待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要因為孩子的“壞情緒”和隨之而來的哭泣、大吵、大鬧而覺得孩子不好,更不要因此給孩子打上“愛生氣”的標籤。我希望爸爸媽媽們樹立這樣的觀念:(寶寶)你是一個好孩子,好孩子有時候也是會生氣的,即使你今天生氣了(哭了、大鬧了),爸爸媽媽也還是一樣的愛你。

正常人都有喜怒哀樂,孩子懂得生氣並不是壞事。

首先,所謂的“動不動就生氣”也許根本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的偏見。在生活中常常會見到自以為是的大人,他們難以超越自戀,去正確的理解孩子。

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侄女3歲時發生的一件小事。有天吃飯的時候,孩子爺爺坐在了平時奶奶坐的位置,小侄女看到了就對爺爺說,你坐的位置不對,這是奶奶的位置。爺爺看她說話的表情很認真,覺得好玩,就逗她說,我不想坐我的位置,我就想坐這兒。小侄女聽完有點生氣,就衝爺爺喊“啊!”爺爺還在繼續逗她“爺爺好怕啊。”這時孩子更生氣了,用更大地聲音衝爺爺喊“啊!”

爺爺聽著孩子越來越大聲的喊叫,就衝我表哥說,你管不管你女兒,她又衝著爺爺奶奶喊了。這時表嫂連忙輕聲說,寶寶,你別喊了。表哥隨後也說了一句,不許這麼大聲衝爺爺奶奶喊。表哥的語氣也不重,可是小侄女一下子特別憤怒,拼命大哭,哭得非常傷心,最後都吐了。

孩子為什麼會生氣,最後甚至特別的憤怒、特別的傷心呢?

因為3歲的孩子正處於秩序敏感期,她需要一個空間、一個環境,在這個空間裡,事件能夠穩定有序地發生,讓她逐步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如果家裡的大人能夠協助她順利的度過這個時期,她就能養成平和、寬容的性格)。

在3歲孩子的腦袋裡這個行為是違背秩序的,是錯誤的,所以她會生氣。

孩子哭得特別傷心,是因為沒有獲得爸爸媽媽的理解,甚至被最信賴的爸媽順手欺壓。其他大人不懂孩子的需求,孩子尚有心力去吶喊抗爭,而爸媽稍微的背棄卻會讓孩子傷心難過至極!

上面這個例子就能看出來,不是孩子愛生氣,而是大人沒有正確的理解孩子。

當我們能夠正確地理解孩子,才能幫助他們擺脫“生氣”這種情緒。

第一、通過仔細地觀察,找出孩子生氣的原因。每個媽媽都是自己孩子的專屬育兒師,你一定是最瞭解自己孩子的人,能夠順利的找出原因。

第二、真誠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一開頭我們就說過,生氣並不是壞事,每個人都會生氣。哪怕身為大人的我們有時候都沒法控制自己的壞脾氣,更何況是幼兒?我的意思並不是放任“壞情緒”不管,而是希望爸爸媽媽正確地看待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要因為孩子的“壞情緒”和隨之而來的哭泣、大吵、大鬧而覺得孩子不好,更不要因此給孩子打上“愛生氣”的標籤。我希望爸爸媽媽們樹立這樣的觀念:(寶寶)你是一個好孩子,好孩子有時候也是會生氣的,即使你今天生氣了(哭了、大鬧了),爸爸媽媽也還是一樣的愛你。

第三、學會一些實用的技能,溫柔地安撫孩子的情緒。比如,用“傾聽、共情”去靠近孩子,走進他的內心,融化負面情緒的“堅冰”。傾聽就是去理解孩子負面情緒的原因,共情就是說出他生氣的原因(或者只是說出他的情緒)並對他的情緒和行為表示理解。可以這樣做:“你特別希望爺爺能坐回自己的位置對吧”;“寶貝兒心裡不舒服,是吧?想哭就哭吧,不管你哭多久我都在這兒陪著你”。

正常人都有喜怒哀樂,孩子懂得生氣並不是壞事。

首先,所謂的“動不動就生氣”也許根本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的偏見。在生活中常常會見到自以為是的大人,他們難以超越自戀,去正確的理解孩子。

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侄女3歲時發生的一件小事。有天吃飯的時候,孩子爺爺坐在了平時奶奶坐的位置,小侄女看到了就對爺爺說,你坐的位置不對,這是奶奶的位置。爺爺看她說話的表情很認真,覺得好玩,就逗她說,我不想坐我的位置,我就想坐這兒。小侄女聽完有點生氣,就衝爺爺喊“啊!”爺爺還在繼續逗她“爺爺好怕啊。”這時孩子更生氣了,用更大地聲音衝爺爺喊“啊!”

爺爺聽著孩子越來越大聲的喊叫,就衝我表哥說,你管不管你女兒,她又衝著爺爺奶奶喊了。這時表嫂連忙輕聲說,寶寶,你別喊了。表哥隨後也說了一句,不許這麼大聲衝爺爺奶奶喊。表哥的語氣也不重,可是小侄女一下子特別憤怒,拼命大哭,哭得非常傷心,最後都吐了。

孩子為什麼會生氣,最後甚至特別的憤怒、特別的傷心呢?

因為3歲的孩子正處於秩序敏感期,她需要一個空間、一個環境,在這個空間裡,事件能夠穩定有序地發生,讓她逐步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如果家裡的大人能夠協助她順利的度過這個時期,她就能養成平和、寬容的性格)。

在3歲孩子的腦袋裡這個行為是違背秩序的,是錯誤的,所以她會生氣。

孩子哭得特別傷心,是因為沒有獲得爸爸媽媽的理解,甚至被最信賴的爸媽順手欺壓。其他大人不懂孩子的需求,孩子尚有心力去吶喊抗爭,而爸媽稍微的背棄卻會讓孩子傷心難過至極!

上面這個例子就能看出來,不是孩子愛生氣,而是大人沒有正確的理解孩子。

當我們能夠正確地理解孩子,才能幫助他們擺脫“生氣”這種情緒。

第一、通過仔細地觀察,找出孩子生氣的原因。每個媽媽都是自己孩子的專屬育兒師,你一定是最瞭解自己孩子的人,能夠順利的找出原因。

第二、真誠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一開頭我們就說過,生氣並不是壞事,每個人都會生氣。哪怕身為大人的我們有時候都沒法控制自己的壞脾氣,更何況是幼兒?我的意思並不是放任“壞情緒”不管,而是希望爸爸媽媽正確地看待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要因為孩子的“壞情緒”和隨之而來的哭泣、大吵、大鬧而覺得孩子不好,更不要因此給孩子打上“愛生氣”的標籤。我希望爸爸媽媽們樹立這樣的觀念:(寶寶)你是一個好孩子,好孩子有時候也是會生氣的,即使你今天生氣了(哭了、大鬧了),爸爸媽媽也還是一樣的愛你。

第三、學會一些實用的技能,溫柔地安撫孩子的情緒。比如,用“傾聽、共情”去靠近孩子,走進他的內心,融化負面情緒的“堅冰”。傾聽就是去理解孩子負面情緒的原因,共情就是說出他生氣的原因(或者只是說出他的情緒)並對他的情緒和行為表示理解。可以這樣做:“你特別希望爺爺能坐回自己的位置對吧”;“寶貝兒心裡不舒服,是吧?想哭就哭吧,不管你哭多久我都在這兒陪著你”。

第四、您的小侄女悶不吭聲地哭,可見她並沒有對其他人發洩自己的壞情緒,而是選擇了自己消化壞情緒(可見孩子不願麻煩周圍人,同時孩子也不相信周圍人可以理解她)。孩子都是敏感而細膩的,他們對別人的言行態度有著超乎常人的敏銳感知。如果您的小侄女動不動就生氣並哭泣,一定是她感受到了什麼,也許是他人對她的評判讓她覺得很受傷,也許是覺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只要大人願意與孩子平等地交流,耐心地溝通,都能夠獲得孩子的信任,從而讓他們對你敞開心扉,那個時候,就不難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了。

正常人都有喜怒哀樂,孩子懂得生氣並不是壞事。

首先,所謂的“動不動就生氣”也許根本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的偏見。在生活中常常會見到自以為是的大人,他們難以超越自戀,去正確的理解孩子。

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侄女3歲時發生的一件小事。有天吃飯的時候,孩子爺爺坐在了平時奶奶坐的位置,小侄女看到了就對爺爺說,你坐的位置不對,這是奶奶的位置。爺爺看她說話的表情很認真,覺得好玩,就逗她說,我不想坐我的位置,我就想坐這兒。小侄女聽完有點生氣,就衝爺爺喊“啊!”爺爺還在繼續逗她“爺爺好怕啊。”這時孩子更生氣了,用更大地聲音衝爺爺喊“啊!”

爺爺聽著孩子越來越大聲的喊叫,就衝我表哥說,你管不管你女兒,她又衝著爺爺奶奶喊了。這時表嫂連忙輕聲說,寶寶,你別喊了。表哥隨後也說了一句,不許這麼大聲衝爺爺奶奶喊。表哥的語氣也不重,可是小侄女一下子特別憤怒,拼命大哭,哭得非常傷心,最後都吐了。

孩子為什麼會生氣,最後甚至特別的憤怒、特別的傷心呢?

因為3歲的孩子正處於秩序敏感期,她需要一個空間、一個環境,在這個空間裡,事件能夠穩定有序地發生,讓她逐步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如果家裡的大人能夠協助她順利的度過這個時期,她就能養成平和、寬容的性格)。

在3歲孩子的腦袋裡這個行為是違背秩序的,是錯誤的,所以她會生氣。

孩子哭得特別傷心,是因為沒有獲得爸爸媽媽的理解,甚至被最信賴的爸媽順手欺壓。其他大人不懂孩子的需求,孩子尚有心力去吶喊抗爭,而爸媽稍微的背棄卻會讓孩子傷心難過至極!

上面這個例子就能看出來,不是孩子愛生氣,而是大人沒有正確的理解孩子。

當我們能夠正確地理解孩子,才能幫助他們擺脫“生氣”這種情緒。

第一、通過仔細地觀察,找出孩子生氣的原因。每個媽媽都是自己孩子的專屬育兒師,你一定是最瞭解自己孩子的人,能夠順利的找出原因。

第二、真誠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一開頭我們就說過,生氣並不是壞事,每個人都會生氣。哪怕身為大人的我們有時候都沒法控制自己的壞脾氣,更何況是幼兒?我的意思並不是放任“壞情緒”不管,而是希望爸爸媽媽正確地看待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要因為孩子的“壞情緒”和隨之而來的哭泣、大吵、大鬧而覺得孩子不好,更不要因此給孩子打上“愛生氣”的標籤。我希望爸爸媽媽們樹立這樣的觀念:(寶寶)你是一個好孩子,好孩子有時候也是會生氣的,即使你今天生氣了(哭了、大鬧了),爸爸媽媽也還是一樣的愛你。

第三、學會一些實用的技能,溫柔地安撫孩子的情緒。比如,用“傾聽、共情”去靠近孩子,走進他的內心,融化負面情緒的“堅冰”。傾聽就是去理解孩子負面情緒的原因,共情就是說出他生氣的原因(或者只是說出他的情緒)並對他的情緒和行為表示理解。可以這樣做:“你特別希望爺爺能坐回自己的位置對吧”;“寶貝兒心裡不舒服,是吧?想哭就哭吧,不管你哭多久我都在這兒陪著你”。

第四、您的小侄女悶不吭聲地哭,可見她並沒有對其他人發洩自己的壞情緒,而是選擇了自己消化壞情緒(可見孩子不願麻煩周圍人,同時孩子也不相信周圍人可以理解她)。孩子都是敏感而細膩的,他們對別人的言行態度有著超乎常人的敏銳感知。如果您的小侄女動不動就生氣並哭泣,一定是她感受到了什麼,也許是他人對她的評判讓她覺得很受傷,也許是覺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只要大人願意與孩子平等地交流,耐心地溝通,都能夠獲得孩子的信任,從而讓他們對你敞開心扉,那個時候,就不難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了。

第五、孩子最想要的無非是大人的關心和愛。這個世上沒有不好的孩子,但孩子會有不好的行為。愛孩子、用正確的方法來愛孩子,一定能幫孩子改掉不好的行為。育兒先育己,祝福每一位家長都能如願以償。

正常人都有喜怒哀樂,孩子懂得生氣並不是壞事。

首先,所謂的“動不動就生氣”也許根本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的偏見。在生活中常常會見到自以為是的大人,他們難以超越自戀,去正確的理解孩子。

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侄女3歲時發生的一件小事。有天吃飯的時候,孩子爺爺坐在了平時奶奶坐的位置,小侄女看到了就對爺爺說,你坐的位置不對,這是奶奶的位置。爺爺看她說話的表情很認真,覺得好玩,就逗她說,我不想坐我的位置,我就想坐這兒。小侄女聽完有點生氣,就衝爺爺喊“啊!”爺爺還在繼續逗她“爺爺好怕啊。”這時孩子更生氣了,用更大地聲音衝爺爺喊“啊!”

爺爺聽著孩子越來越大聲的喊叫,就衝我表哥說,你管不管你女兒,她又衝著爺爺奶奶喊了。這時表嫂連忙輕聲說,寶寶,你別喊了。表哥隨後也說了一句,不許這麼大聲衝爺爺奶奶喊。表哥的語氣也不重,可是小侄女一下子特別憤怒,拼命大哭,哭得非常傷心,最後都吐了。

孩子為什麼會生氣,最後甚至特別的憤怒、特別的傷心呢?

因為3歲的孩子正處於秩序敏感期,她需要一個空間、一個環境,在這個空間裡,事件能夠穩定有序地發生,讓她逐步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如果家裡的大人能夠協助她順利的度過這個時期,她就能養成平和、寬容的性格)。

在3歲孩子的腦袋裡這個行為是違背秩序的,是錯誤的,所以她會生氣。

孩子哭得特別傷心,是因為沒有獲得爸爸媽媽的理解,甚至被最信賴的爸媽順手欺壓。其他大人不懂孩子的需求,孩子尚有心力去吶喊抗爭,而爸媽稍微的背棄卻會讓孩子傷心難過至極!

上面這個例子就能看出來,不是孩子愛生氣,而是大人沒有正確的理解孩子。

當我們能夠正確地理解孩子,才能幫助他們擺脫“生氣”這種情緒。

第一、通過仔細地觀察,找出孩子生氣的原因。每個媽媽都是自己孩子的專屬育兒師,你一定是最瞭解自己孩子的人,能夠順利的找出原因。

第二、真誠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一開頭我們就說過,生氣並不是壞事,每個人都會生氣。哪怕身為大人的我們有時候都沒法控制自己的壞脾氣,更何況是幼兒?我的意思並不是放任“壞情緒”不管,而是希望爸爸媽媽正確地看待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要因為孩子的“壞情緒”和隨之而來的哭泣、大吵、大鬧而覺得孩子不好,更不要因此給孩子打上“愛生氣”的標籤。我希望爸爸媽媽們樹立這樣的觀念:(寶寶)你是一個好孩子,好孩子有時候也是會生氣的,即使你今天生氣了(哭了、大鬧了),爸爸媽媽也還是一樣的愛你。

第三、學會一些實用的技能,溫柔地安撫孩子的情緒。比如,用“傾聽、共情”去靠近孩子,走進他的內心,融化負面情緒的“堅冰”。傾聽就是去理解孩子負面情緒的原因,共情就是說出他生氣的原因(或者只是說出他的情緒)並對他的情緒和行為表示理解。可以這樣做:“你特別希望爺爺能坐回自己的位置對吧”;“寶貝兒心裡不舒服,是吧?想哭就哭吧,不管你哭多久我都在這兒陪著你”。

第四、您的小侄女悶不吭聲地哭,可見她並沒有對其他人發洩自己的壞情緒,而是選擇了自己消化壞情緒(可見孩子不願麻煩周圍人,同時孩子也不相信周圍人可以理解她)。孩子都是敏感而細膩的,他們對別人的言行態度有著超乎常人的敏銳感知。如果您的小侄女動不動就生氣並哭泣,一定是她感受到了什麼,也許是他人對她的評判讓她覺得很受傷,也許是覺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只要大人願意與孩子平等地交流,耐心地溝通,都能夠獲得孩子的信任,從而讓他們對你敞開心扉,那個時候,就不難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了。

第五、孩子最想要的無非是大人的關心和愛。這個世上沒有不好的孩子,但孩子會有不好的行為。愛孩子、用正確的方法來愛孩子,一定能幫孩子改掉不好的行為。育兒先育己,祝福每一位家長都能如願以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