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秀才、舉人、進士,如果把秀才比作211本科,那麼舉人、進士相當於哪類學校的什麼學歷?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10 個回答
南朝四百八十寺
2019-06-02

不是這樣看的,區別很大,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明清時期,秀才亦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生員。

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凡本省生員與監生、廕生、官生、貢生均可參加,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三年一次),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

鄉試放榜日期在農曆九月上旬至中旬,此間正是桂花開放季節,所以鄉試放榜也叫“桂榜”。

考中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中試之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范進中舉,就是可以為官了)。

凡在鄉試中式者均可參加第二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又稱「禮闈」、「春闈」,考三場,每場三日。放榜時正值陽春四月,杏花綻放,故稱稱“杏榜”。會試放榜,可謂“杏榜題名”,得中者就是“貢士”,杏榜的頭名就是“會元”。

會試在北京內城的貢院舉行。會試的主考官4人(明代為2人)稱總裁,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員,由部都請派充。

會試揭榜後,中式者於下月應殿試,在紫禁城內的保和殿應試,考官為皇帝。複試後,於四月二十一日應殿試,也在保和殿,因為皇帝監考,故為“天子門生”。

明清殿試後放榜,欽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又稱“三鼎甲”。二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後由填榜官填寫發榜。

一甲三人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進士如欲授職入官,還要在保和殿再經朝考次,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即俗稱的“點翰林”,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職。

如果硬要類比的話,秀才只能相當於高中生,有參加全國考試的資格,如果公考的話,最多相當於大專學歷,

舉人相當於大專以上學歷,且公考通過的人,有當官的資格,有功名在身,見官可以不跪,還可以在當地縣衙謀個差事,

進士相當於選調生,或者清北的博士,出來就是官員了,是皇帝的親兒子,重點培養的後備人才,未來的省 部 級。

立春abc
2019-06-03

我自己覺得,那些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的學生,還沒有考上本科。那些舉人,是大學畢業的那些人,有了本科畢業證。那些進士就是考上了公務員和事業編的那些本科或者研究生畢業的學生。因為從前讀書人很少,所以秀才也很有點地位,看那個孫秀才的做派,那是不可能有什麼前程的了。就像大家都是文盲的時候,高中畢業生就已經很有文化了。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那些舉人,只不過是沒有考上公務員的,明年還可以考,但是那個秀才就沒有考公務員的資格。所以,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那個孫秀才就很脹包,顧廷燁是舉人,因為犯了錯,被取消了考公務員的資格,而那個好孩子盛長柏就是考上了公務員,最終留在了國家機關工作。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至於那個同樣中了舉的顧長楓,看他那個樣子恐怕沒有考上公務員的能力了。

历史知事
2019-06-03

把古代的選官制度和現代的學歷教育進行比較,完全沒有可比性。簡單來說,學士碩士和博士的社會地位,都遠不如秀才。

我國從隋唐開始,實行了科舉制作為主要的選官制度,尤其是明清兩朝,學而優則仕成了讀書人做學問的主要目的。一步一步從普通的童生考到進士,經歷秀才、舉人等身份,最終完成階層跨越,這裡面付出的艱辛,絕非寒窗苦讀三年的高中生可以比擬的。至於說秀才是211本科,更是無稽之談!

如果你出身在一個窮鄉僻壤,可能全鄉甚至全縣都沒有幾個秀才,而現在,最偏僻的地方一說機關事業單位招聘,211以上的本科生烏央烏央都來了。前些年的大學生村官考試,京津地區的十幾個博士競爭一個崗位,如果這事請發生在明清,根本不用競爭,有秀才功名,直接就成了鄉紳,自動享有村官乃至鄉官的權力。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為什麼秀才能成為鄉紳?因為有特權

從本質來說是因為一旦考上秀才,就擁有了與體制內官員平等對話的權利。如果沒有秀才功名,見官不虔誠先掌嘴一百再說!如果非要類比,秀才的概念可以等同於高級知識分子+政協成員+社會知名人士。

秀才是有功名的,這讓秀才足以藐視現在學歷教育上的所有人,從學士、到碩士或者博士。即便你是博士,到了不講理的店家,不還是要在坐在引擎蓋子上哭一場嗎?如果是秀才,直接走上層路線——我同學某某某當某官,我同學某某某當某官,看你敢不敢惹我?

不僅如此,秀才還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享有優惠政策,大概相當於超國民待遇。秀才也叫生員,一旦考上就成了府學或者縣學的學生,被稱作“生員”,屬於半官身。秀才中成績比較優異的人,叫做廩生,則是直接從政府領工資,端起了鐵飯碗。因為秀才要經常參加一些遊學、考試等活動,所以自動獲取了無限期的自由通行證,不受各地限號影響。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秀才有免費自由通行證,而普通農民和手工業者則必須辦理路引就是介紹信才能到外地探親訪友,否則會被當做流寇抓起來。士農工商中的商,雖然有錢,卻時常需要巴結秀才,給他們提供免費的車船運輸便利,有的秀才坐船坐車,不僅不要車票船票,反而還回從商家那裡得到“補助”,因為有秀才的車船,往往能免除官兵盤查、流寇侵擾。

作為秀才,還有一個重要福利是不用服徭役。如果平頭百姓在家裡好好務農,基本上還可以保持衣食無憂,最大的問題是修長城甚至打仗之類的徭役。繁重的徭役在明清雖然都折算成了金錢,老百姓的負擔卻沒有減少多少。

明清兩朝,秀才最重要的福利是不用交稅。繁重的稅收,常常讓很多家庭破產,一旦發生饑荒,僅有的糧食被官府和地主搜走,農民就不得不起來反抗了。事實上,歷史上很多秀才就用“免稅”這一特權,巧取豪奪成了大地主。自耕農想要免稅,就把土地過戶給秀才,一旦發生饑荒之類,秀才們就有了兼併土地的良機。如果發生糾紛,農民這邊也毫無勝算。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在古代,只要考上了秀才,直接就成了社會特權階級,至少在土豪面前不用彎腰低頭。當今社會,人人平等,每年有幾百萬學士、幾十萬碩士、好幾萬的博士畢業,這些人,掄起社會地位來,比起秀才來說差了不知道有多少!

可是,為什麼那麼多人說秀才“窮酸”呢?

其實這是一個酸葡萄心理。說秀才窮酸的人,其實不是看不起秀才,而是對秀才充滿了羨慕嫉妒恨。很簡單的例子就是,《武林外傳》中,唯一有兩個女朋友的人就是呂輕侯,郭芙蓉是武林名宿郭巨俠的女兒,居然成了呂輕侯的舔狗,你還覺得呂輕侯社會地位低?武林中人在讀書人面前,本來就低了一頭,因為和呂秀才關係好,才開始冷嘲熱諷的。

當然,對於秀才自己來說,說自己窮酸,其實是對自己的鞭策和激勵。其實對於勢利眼來說,別說秀才了,就是考上進士的翰林公們,也照樣會被嘲笑窮酸。曾國藩當翰林那會,就被旅店的老闆催要房租,曾國藩認為這是奇恥大辱,寫進了日記,激勵自己努力學習,出人頭地。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那麼,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什麼?

秀才,應該相當於事業單位的編制,差額的。

舉人,有資格當縣長,姑且算是副處級預備幹部。比如於成龍,以明朝舉人當清朝官,直接是知縣(縣域一把手),6年後成為知州(地級市一把手)。

進士,保底縣長,甚至有可能成為省部級儲備幹部。比如張之洞考上探花,當了3年翰林,就當了湖北學政(副省級的教育廳廳長、組織部部長)。

仔細觀察秀才、舉人、和進士的社會地位,遠不是今天的學士、碩士和博士能比的。至於說每年高考後每個省都有兩個狀元,全國一口氣就有了六七十個狀元,這事更是離譜。清朝267年,總共狀元數量也就是100多人。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所以,如果要穿越,最好學好文言文,考個秀才,要不然即使很有錢,也是賤民。

别让寻梦的风叹息
2019-06-02

從隋唐時候開始,封建王朝實行科舉制,為各級官吏選拔人才。明朝時,逐步發展完善,達到鼎盛。1905年,清朝宣佈廢除科舉制。這一制度在歷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影響深遠。

很多人認為,明清八股取士,束縛讀書人的頭腦,不利於培養真正的人才。雖然科舉制存在著各種缺點,但不可否認,它是封建社會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

封建社會,文盲特別的多。看電視時,經常會出現一個鏡頭:一群人圍著告示,然後再由一人大聲的朗讀出來。因為很多人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更不要說去讀書了。

只有一些家境還不錯的,才會讓孩子去讀書。畢竟,科舉制經過長期發展,在人們頭腦中已經形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概念。現代社會去學校唸書,都是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級一級的讀下來。

古代不是這樣的。學生上學的地方稱為私塾,一般在老師自己的家裡、祠堂或者廟宇裡面。當然,也有一些有錢有勢的,會把老師請到家裡教孩子。像《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老師賈雨村,就是到林府上班。

私塾,顧名思義,就是古代辦的私人學校。我們知道現在私人辦學,政府管理比較嚴格,需要師資、教學面積等各種條件達標。但是古代,是不需要政府審查的。私塾的老師一般由科舉落第的秀才或者童生擔任。

學生入學年齡一般都是六七歲,開學時,學生們首先要對著孔子畫像和老師磕頭,行拜師禮。天地君親師,老師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入學先進行啟蒙教育,教材一般都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即所謂的“三百千”。

啟蒙教材全部掌握,接著就是正式學習了,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這時候,學生還沒有參加政府組織的統一考試,一般被稱為“文童”“生童”或者“儒童”。四書五經學習的差不多了,再去參加縣試、府試,通過的稱之為“童生”。別以童生都很年輕。五六十歲,頭髮花白的童生,大有人在。

考中童生後,再去參加院試,考中的才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院試是由各省主持的考試。

受一些戲曲、電視的影響,一提起秀才,很多人都感覺沒本事,更是用窮秀才、酸秀才來揶揄。《武林外傳》中,就有個呂秀才,說話文縐縐的。因為沒有考中功名,經常成為大家嘲笑的對象。

那麼,秀才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如果放到今天,秀才大概是個什麼學歷呢?

因為秀才是由每個省選出,所以就有人認為,秀才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普通本科生,也有人認為是重點本科生。還有種觀點認為,清朝後期每年約錄取2萬名秀才,而全國約有40-50萬秀才。每年錄取的秀才約佔人口的1/15000。目前,我國每年錄取博士7.5萬人約佔人口的1/20000。因此,有人認為,秀才相當於現在的博士。

雖然都是選拔人才的方式,古代的科舉和現在的高考還是由很大的區別的。因為如果考中秀才,往往還伴隨著一些政治權利。如秀才見到官員可以不用下跪,可以免役,不用交公糧,可以用奴婢,可以免刑等等。這些都是現在的高考生所不具備的。

(1470年-1524年),即唐伯虎

考中秀才後,還不能做官。接下來,還要繼續考,由各地的秀才,統一到各省城參加考試,稱之為鄉試。一般在秋季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考中的被稱作舉人,第一名被稱作解元。解元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唐伯虎了。

鄉試每三年一次,全國每次錄取的舉人也就一千多人,每個省根據指標分配名額。文化落後的省份,錄取50人左右。文化發達的地區,錄取100人左右。這個成績放到現在,大概都能上北大、清華了,此外,舉人還可以享受國家補貼。

考中舉人,就可以做官了,但是一般都是一些縣令、縣丞的小官,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很多人不甘心,還會繼續往上考。如果以後想做大官,一看學歷是舉人,會影響仕途的。當然了,舉人最後能當上大官的也有,最具代表的就是明朝的海瑞和清朝的曾國藩,但是比較少。

鄉試結束之後,全國各地的舉人,要去京城參加全國性的會試,一般在第二年的春天舉行,所以,又稱為“春闈”。考中的被稱為“貢士”,第一名成為會元。

會試結束之後,再由貢士參加殿試,由皇帝做主考官。殿試只用來排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進士第一、二、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連續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取得第一名,被稱之為:連中三元。這是所有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理想,但是實操太難了。整個明朝近三百年間,才兩三人而已。

進士,被稱為天子門生。大多數人,會留在京城獲得官職,這屬於中央政府的屬官。而外放的進士,到地方也能做做縣令或縣丞。

雖然進士初授的官職並不高,但是有進士出身的身份,升遷相對容易。尤其是進士中選入翰林院的,屬於專門為皇帝服務的,升遷的機會更多。一些進士,在官場上經過幾十年磨鍊,最後做的好的,可以入閣拜相,稍微差點的,也可以成為朝廷大員。

有人說,進士的學歷,相當於現在的博士生導師。但是,明清時候,全國進士每次錄取大約三百人,也就是平均每年才錄取一百人左右。而現在的博士生導師,就很多了。

據2017年11月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有院士800人,中國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加在一起,共1682人。考慮到中國現在大約14億人口,按照比例,進士估計相當於現在的兩院院士了。

明清時期的;庠生,舉人,貢生,進士,狀元

廩生--廩膳生員,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明府、州、縣學生員最初每月都給廩膳,補助生活。名額有定數,明初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月給廩米六鬥。清沿其制,經歲、科兩試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廩名義。名額因州、縣大小而異,每年發廩餼銀四兩。廩生須為應考的童生具結保證無身家不清及冒名頂替等弊。

庠生--古代學校稱庠,故學生稱庠生,為明清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生員的別稱。經過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考中者稱為秀才。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學校,明清時期叫州縣學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時自稱庠生、生員等。

舉人--經省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考中者稱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貢士--經過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考中者稱貢士,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細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 古代如果某人考個二三十年也不稀奇,撇過別的朝代不說,在官員待遇相對較低的清朝,二百多年間就出了不下五位過百歲的高齡考生。第二位是乾隆36年辛卯科會試的考生,名叫李煒,這一年正好滿一百歲。

進士---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分賜進士出身;三甲同進士出身。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小豆芽的大朋友
2019-06-02

這個跟現代是無法對應的,古代秀才、舉人、進士與其說是一種學歷,到不如說是一種政治身份,這些都有對應的經濟和政治上的權益,而現代的學歷已經幾乎沒有東西了。現代學歷現在跟多的僅僅是一種受教育程度的證明。

书从文
2019-06-02

秀才相當本科,舉人碩士學位,進士乃博士生

紫气东来39717948
2019-06-03

秀才、舉人、進士是學歷嗎?不是的!

中医001
2019-06-02

進士相當於院士

耕心斋主
2019-06-03

看一遍儒林外史就知道秀才咋回事了,屬於國家公務員儲備幹部,有功名的,見官不用下跪,有的成績好的還吃國家皇糧。和現在的學歷教育根本不是一回事,沒可比性。

香炉峰雪拨帘看
2019-06-03

秀才相當於高中生,大學生相當於舉人,公務員相當於進士,中考,高考,公考,相當於現代科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