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八旬大爺:我不為賺錢,只為讓百年技藝得以傳承
農村八旬大爺:我不為賺錢,只為讓百年技藝得以傳承
農村八旬大爺:我不為賺錢,只為讓百年技藝得以傳承
農村八旬大爺:我不為賺錢,只為讓百年技藝得以傳承
農村八旬大爺:我不為賺錢,只為讓百年技藝得以傳承
農村八旬大爺:我不為賺錢,只為讓百年技藝得以傳承
農村八旬大爺:我不為賺錢,只為讓百年技藝得以傳承
農村八旬大爺:我不為賺錢,只為讓百年技藝得以傳承
農村八旬大爺:我不為賺錢,只為讓百年技藝得以傳承
農村八旬大爺:我不為賺錢,只為讓百年技藝得以傳承
農村八旬大爺:我不為賺錢,只為讓百年技藝得以傳承
農村八旬大爺:我不為賺錢,只為讓百年技藝得以傳承
黑土影像
1/11 在安徽省蒙城縣樂土鎮,有一個靠吹奏笙和嗩吶為主的村子,當地人稱為“響莊”。“響莊”盧家的手工制笙技藝源自清代,遠近聞名。江蘇、上海、河南、山東及安徽等地的專業、業餘吹笙者經常慕名前來盧家來訂做笙。
2/11 盧大爺今年85歲了,幹這行已經六十多年,“幹了一輩子了,捨不得丟下這些老夥計,不賺錢,只想著我的孩子能認真的學習,把這個手藝代代相傳。”說起製作笙和嗩吶,老爺子無比的驕傲。“當年我學手藝的時候哪有現在這個條件啊,每天都是餓著肚子,做好多天才能出一把,但質量和名譽最重要,現在我留下的不僅是手藝還有信譽。”盧大爺說著說著眼中就閃動起了淚花,這也許就是匠人精神。
3/11 代代相傳的手藝是很難的,盧大爺的孩子一開始是牴觸學這個的,“不掙錢還耽誤時間,我一開始不學,老爺子就耐心的做我的工作,他說到我這裡已經是第四代了,要是不學我們家的祖業就丟了,後來才慢慢接受,現在這門老手藝已經進入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了。”盧俊軍介紹說。圖為盧大爺認真指導孩子製作。
4/11 “能看到更小的孩子願意學這個,我特別欣慰,我們祖上留下的東西總算得以傳承。”盧大爺的孫子也慢慢的成長為家族製作笙和嗩吶的中堅力量。
5/11 據盧家笙製作技藝第四代傳人、安徽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盧俊軍介紹,如今盧家有14人從事笙的吹奏和製作,隊伍也在慢慢的壯大。
6/11 在製作過程中,要求笙管對縫,管對管節對節。在盧家笙的製作上,除要求制笙的人要會吹笙外,從選取原料到加工完成一般要經過笙管選料、打磨、取直、打孔、簧片處理、校音、笙管安裝等100多道工序,由於全部為手工作業,製作完成一把笙需要3天至4天的時間。
7/11 盧家笙在選材和製作上均與眾不同:14簧,選用紫竹杆,上鍋蒸煮後上火烤,晾乾取直後做笙管,檀木做笙鬥,用筒鑼心分割做簧片。
8/11 對每一道工序都嚴格要求,保證每一把笙都是一件藝術品。
9/11 盧家手藝人不但要求技藝精湛,演奏水平也很高,他們對每一把笙和嗩吶都要親自演奏調校。
10/11 每每有客戶和朋友來挑選驗貨的時候,盧家人都會集合起來一起演奏一曲,以展現盧家制作出來的笙和嗩吶的品質。
11/11 2014年5月,盧家笙製作技藝入選安徽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他們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希望他們不要被當前的一點利益所迷惑,老祖宗的東西還是繼承和發揚的,我幹不動了,就都指望他們了。”盧大爺語重心長的對筆者說道。匠人精神在盧大爺身上得到完美的詮釋。(樑西海)歡迎關注公眾號:黑土影像。
2017-06-04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