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富二代”竟然買了湘潭戶口,這是為什麼

湘江史話 2017-04-27

長沙“富二代”竟然買了湘潭戶口,這是為什麼

近些年來,一部分家長為了購買“學區房”,紛紛從二、三線城市、甚至是農村輾轉到一線大城市安家落戶。而在湖南長沙,身居省會城市的一個“富二代”居然跑去湘潭買房落戶,這是為什麼?

事情要追溯到明朝晚期了。

湘潭地處湘中北沿,古有五驛道交匯於此,陸上交通十分便利,加上湘江自城東南貫入,形成天然港灣,清末鼎盛時期,湘潭碼頭綿延十餘里,時自九總至十八總,(“總”即碼頭),街分三列,即河、正、後三街,鱗次櫛比,店鋪4500餘戶,四鄉貨物皆聚於此,尤以米、藥為甚。那時候的年交易約400萬石,更有“藥不到湘潭不齊”之說,年銷售額約白銀800 萬兩,故湘潭成為全國當時聞名的四大米市與四大藥都之一。長沙“富二代”竟然買了湘潭戶口,這是為什麼

也就在那時,湖南流傳這麼一句話:一個湖南人,要是沒有個湘潭“戶口”,都不好意思吹噓自己有錢!其中,“富二代”葉德輝就是這樣,雖然居住在長沙黃金地段坡子街,卻捐了白銀200兩,取得了湘潭縣籍。葉德輝之所以非要入籍湘潭,背後有更現實的考慮。

和現在家長投資“學區房”一樣,葉家花錢買湘潭縣籍,是為了葉德輝的科舉。清朝後期,取消了每個省的固定科舉錄取名額,改為按照向國庫輸送餉銀的數量,來確定錄取名額。每年“輸”過萬金,就可以增加學額一員,湘潭每年的名額常常有七十人之多,湘潭之富裕可見一斑。當時湘潭進士人數在全省獨佔鰲頭。

湘潭的繁盛,可從日本對待長沙和湘潭的不同態度看出來。19世紀末期,日本就盯上了湘潭,一直向清政府施壓要求開放湘潭為通商口岸,那時候長沙根本沒在他們的視野裡。1904年,清政府同意長沙開埠,但日本沒有放棄開放湘潭的努力。在日本人眼裡,湘潭的自然條件要優越得多:河水寬深,河道彎曲,東西走向,背靠山巒,適合船隻停泊。清代,清政府只開放廣州一地進行海外貿易,湘潭作為貿易轉運地,成為全國有名的“較大城市”,被王闓運稱為“天下第一壯縣”,是著名的米市和藥市。長沙“富二代”竟然買了湘潭戶口,這是為什麼

長沙作為府城,卻要遜色。長沙為南北走向,沒有可供船隻停泊的港灣,而且船容易受到北風吹翻。當時的日本人說,長沙商業最盛的季節只有兩個,一個是冬天嫁娶季,一個是夏天秀才考試季。康熙時,湖南單獨建省,長沙成為全省政治中心,但是湖南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都在湘潭。

如果這個狀況延續下去,湖南的經濟版圖可能就是另外一種景象。長沙到底是如何超過湘潭的,關於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長沙開埠,還有人說因為粵漢鐵路的修建,因為廣州地位的下降。近年,香港科技大學的黃永豪提出了一個新說法,或可證明一個城市興衰的複雜性。

20世紀初年,湖南地方政府為了打擊商人逃避厘金和稅,奪取更多稅權(厘金稅卡一度為長沙地方強紳把持),決定在長沙的湘江上下游加設三汊磯和靳江河兩個厘金局,由官府直接控制。兩個增設的稅卡,使商人們從長沙運貨到湘潭,從湘潭運貨到長沙或是長江中下游其他各省時,來回之間要交更多的稅,到湘潭做生意的成本較以往大增。商人們的理性選擇就是,不運貨到湘潭去了,索性直接在長沙碼頭停靠,在長沙城內交易,流向湘潭的貨物越來越少。長沙“富二代”竟然買了湘潭戶口,這是為什麼

官府的打擊偷稅漏稅行為,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是,從此湘潭開始一蹶不振,從繁盛走向寂寞。

1916年,湘潭首富之一——蕭家遷居長沙大東茅巷。之前的十多年間,蕭家購買了30多個房產和鋪面,只有11個位於湘潭,剩下的都買在了長沙。

蕭家的選擇為後世的城市浮沉埋下了伏筆。

滄桑一變。長沙取代湘潭成為湖南的商業中心,有歷史的因緣際會,也有一個城市發展更替的邏輯:市場常常不是政府的對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