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打壓、不靠制裁,阿里雲是如何赤手空拳打敗微軟雲的

自從特朗普政府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以來,美國本土以及多家有美資背景的科技巨頭已經公開宣佈與華為暫停合作,或禁售產品或停止技術授權。這其中包括谷歌,微軟,ARM等多家行業巨頭。

但是,中國方面卻保持了相當的剋制,至今沒有對上述相關企業做出任何限制和打壓措施,任總甚至說,如果要對美國高科技企業採取報復措施,他第一個反對!

可以說,在中美貿易戰打得如火如荼的這段時期,這些美國企業在國內開展的業務是完全在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下進行的,也是完全與國內企業享受同等待遇的,甚至還能享受自身國際巨頭的光環,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秒殺和完勝國內企業了嗎?答應卻是否定的。

不靠打壓、不靠制裁,阿里雲是如何赤手空拳打敗微軟雲的

就拿這幾年發展迅猛的雲計算來說,亞馬遜雲(AWS)、微軟雲(Azure)和阿里雲(Aliyun)如今在全球並稱AAA,在國際上的排名也分別是第一第二和第三,然而到了國內,情況卻發生了變化,阿里雲穩穩當當的佔據了第一,亞馬遜雲屈居第二,微軟雲排位老三。

可能有人會說,是不是國內環境對外企不公平?如果你提出這個問題,那麼可以去實際瞭解一下,事實上我們對外企只會有更多的優惠措施,國家也沒有對阿里這樣的民企有任何的補貼和扶持措施,企業間完全是商業和市場上的公平競爭。

或者可以再思考另一個問題,為什麼亞馬遜的電子商務在國內完全做不過阿里系?或者連京東都做不過?這是誰限制了它打壓了它嗎?在此之前的易趣被淘寶打得喘不過氣,是國家拿政策壓它了嗎?

不靠打壓、不靠制裁,阿里雲是如何赤手空拳打敗微軟雲的

我們知道事實顯然並不是這樣,如果說谷歌是因為政策原因被迫離開中國的話,亞馬遜、百思買這樣的線上線下零售企業則完全是因為自身難以適應國內的市場,找不準定位,玩法不靠譜才敗走的,這樣的企業不光美國有,歐洲也有,說得再準確點,那就叫“水土不服”。

如今在雲計算上似乎又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完全照搬照抄在本國的產品,不注重本地化,甚至連漢化一下都懶得弄,國內又有多少企業願意買單。

當然,也許有人說光拿國內的數據排名來比較是有失公允的,畢竟國內中企比較多,但實際上這個排名不僅是國內的,也是整個亞太地區的,包括了日韓印等國的諸多企業,所以已經能說明很多問題。

不靠打壓、不靠制裁,阿里雲是如何赤手空拳打敗微軟雲的

嚴格來說,阿里雲在很多方面是處在不利地位的,作為以電商起家的阿里,剛開始在很多人眼裡並不相信它有太多技術的基因,相反微軟是操作系統公司,在系統和網絡上具有先天的能力優勢。

另外,鑑於微軟的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幾乎佔據了國內99%的市場份額,而使用微軟雲又能完美切合

這些現有的環境,所以選擇微軟雲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必然,蘋果的ICLOUD也構建在了微軟和亞馬遜的雲上。

但這些優勢最終沒有成就微軟雲,據2018亞太IT服務市場報告列出的數據,微軟僅佔據國內8%的份額,而阿里雲的份額為19.6%。

是微軟把一手好牌打爛了嗎?或者是它不重視亞太市場嗎?也並非如此,微軟在亞太提供的功能和服務和北美是一致的(只有國內部分服務未開通)。

不靠打壓、不靠制裁,阿里雲是如何赤手空拳打敗微軟雲的

所以問題並不是出在自己太弱,而是對手太強,阿里雲向國內外IT界展示了它強大的研發能力,阿里從來都不缺少技術基因。

我們可以大致將它的功能歸結為以下幾點原因:首先價格上自然更親民,對中小企業比較友好,哪怕一些個人都能承受起阿里雲主機的租金。

在提供的服務和功能模塊上更接地氣,阿里從誕生初就是為廣大中小企業服務的,因此它更理解中小企業想要什麼,缺什麼,辦公軟件不缺,無論是微軟的OFFICE還是金山的WPS都很好用,中小企業缺的是業務系統,管訂單,管庫存,這些系統無需開發部署,租了就能用,省時省力省錢。

第三,阿里雲的性能絲毫不差,以虛擬主機為例,微軟雲使用的是自己的虛擬技術,在支持WINDOWS方面確實是最佳的,但實際上在服務器領域更多企業更傾向於選擇LINUX系列,不僅免費而且系統穩定,性能更佳,微軟的WINDOWS SERVER系列則相對昂貴,如果再配上它家的SQL SERVER數據庫就更貴了,讓國內很多企業望而卻步。

不靠打壓、不靠制裁,阿里雲是如何赤手空拳打敗微軟雲的

阿里雲採用的是免費開源的KVM虛擬架構,數據庫是它自己研發的阿里雲數據庫,再配上不用購買許可的LINUX,性價比槓槓的。

再加上阿里雲豐富的業務功能模塊和行業領先的人工智能水平,使得它具有了與微軟雲和亞馬遜雲挑戰的能力,當然有人會問為什麼阿里雲只能在國內佔優勢,在國際上卻只能位列第三?

其實答案不難尋找,我們在國外的數據中心還在建立中,遇到了這樣那樣的阻力,西方國家沒有我們想像得那樣開放與包容,這一點我們已經深有體會了,再加上微軟與世界500強有著超過二十年的合作,阿里想要搶佔這片市場還需要繼續深耕細作,尋找本地化路線。

我們始終相信,總有一天,我們國家的高科技產品也會全面佔領國際市場,因為我們的產品和技術並不遜色,缺的只是某種機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