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艾灸 中醫 穴位 元氣 漢道艾灸之家 2019-09-13
"

如果我們生病了,身邊的人總會關心地問:你哪裡病了呀?用中醫的話說,任何疾病,從症來看,無非表裡。我們還常說這樣一句話:人活一口氣。生命之所以維持、人體之所以健康,就在乎氣機運行通暢,而氣血若堵,無非上焦、中焦、下焦。也就是說,任何疾病都在上下表裡之間。

"

如果我們生病了,身邊的人總會關心地問:你哪裡病了呀?用中醫的話說,任何疾病,從症來看,無非表裡。我們還常說這樣一句話:人活一口氣。生命之所以維持、人體之所以健康,就在乎氣機運行通暢,而氣血若堵,無非上焦、中焦、下焦。也就是說,任何疾病都在上下表裡之間。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一、中焦不通,則上焦火下焦寒

1 什麼是三焦?

很多朋友都看過中醫,常聽醫生說過這樣的話: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你中焦不通,所以“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簡簡單單一句話,出現了好幾個名詞,那麼,什麼是上焦、中焦、下焦呢?

上焦、中焦、下焦合稱三焦,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


"

如果我們生病了,身邊的人總會關心地問:你哪裡病了呀?用中醫的話說,任何疾病,從症來看,無非表裡。我們還常說這樣一句話:人活一口氣。生命之所以維持、人體之所以健康,就在乎氣機運行通暢,而氣血若堵,無非上焦、中焦、下焦。也就是說,任何疾病都在上下表裡之間。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一、中焦不通,則上焦火下焦寒

1 什麼是三焦?

很多朋友都看過中醫,常聽醫生說過這樣的話: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你中焦不通,所以“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簡簡單單一句話,出現了好幾個名詞,那麼,什麼是上焦、中焦、下焦呢?

上焦、中焦、下焦合稱三焦,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可見,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我們可以打個形象的比方,三焦其實就是人體軀幹的一個大通道。經絡主要在四肢上走,好比是雙向兩車道,而三焦則在人體的軀幹上走,因為上面包括了絕大多數的經絡,好比是雙向八車道。故而,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條經絡都重要。

2 為什麼會“上熱下寒”?

中醫用一句話概括了上中下三焦的主要功能: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上焦如霧: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瀰漫之狀,灌溉並溫養全身臟腑組織;

中焦如漚: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進而化生氣血;

下焦如瀆:下焦傳導糟粕,排洩二便。


"

如果我們生病了,身邊的人總會關心地問:你哪裡病了呀?用中醫的話說,任何疾病,從症來看,無非表裡。我們還常說這樣一句話:人活一口氣。生命之所以維持、人體之所以健康,就在乎氣機運行通暢,而氣血若堵,無非上焦、中焦、下焦。也就是說,任何疾病都在上下表裡之間。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一、中焦不通,則上焦火下焦寒

1 什麼是三焦?

很多朋友都看過中醫,常聽醫生說過這樣的話: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你中焦不通,所以“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簡簡單單一句話,出現了好幾個名詞,那麼,什麼是上焦、中焦、下焦呢?

上焦、中焦、下焦合稱三焦,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可見,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我們可以打個形象的比方,三焦其實就是人體軀幹的一個大通道。經絡主要在四肢上走,好比是雙向兩車道,而三焦則在人體的軀幹上走,因為上面包括了絕大多數的經絡,好比是雙向八車道。故而,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條經絡都重要。

2 為什麼會“上熱下寒”?

中醫用一句話概括了上中下三焦的主要功能: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上焦如霧: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瀰漫之狀,灌溉並溫養全身臟腑組織;

中焦如漚: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進而化生氣血;

下焦如瀆:下焦傳導糟粕,排洩二便。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在身體的圓運動中,需要火從上往下降,以溫煦腎水,同時,需要水從下往上升,以滋養心火。火本來是往上升的,水本來是往下沉的,因此要想火下降水升騰,就需要一個力量來推動,這個力量就是中氣,它是氣機升降的關鍵。“中氣”由脾胃所生,脾胃功能虛弱,就會中氣不足,進而氣路不通,火就降不來了,就會“上熱”,同時腎水得不到火的溫煦,就升不上去,就會“下寒”。也就是說,脾胃強,則中氣足,則中焦通,則上下焦貫通,氣血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迴路。


"

如果我們生病了,身邊的人總會關心地問:你哪裡病了呀?用中醫的話說,任何疾病,從症來看,無非表裡。我們還常說這樣一句話:人活一口氣。生命之所以維持、人體之所以健康,就在乎氣機運行通暢,而氣血若堵,無非上焦、中焦、下焦。也就是說,任何疾病都在上下表裡之間。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一、中焦不通,則上焦火下焦寒

1 什麼是三焦?

很多朋友都看過中醫,常聽醫生說過這樣的話: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你中焦不通,所以“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簡簡單單一句話,出現了好幾個名詞,那麼,什麼是上焦、中焦、下焦呢?

上焦、中焦、下焦合稱三焦,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可見,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我們可以打個形象的比方,三焦其實就是人體軀幹的一個大通道。經絡主要在四肢上走,好比是雙向兩車道,而三焦則在人體的軀幹上走,因為上面包括了絕大多數的經絡,好比是雙向八車道。故而,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條經絡都重要。

2 為什麼會“上熱下寒”?

中醫用一句話概括了上中下三焦的主要功能: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上焦如霧: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瀰漫之狀,灌溉並溫養全身臟腑組織;

中焦如漚: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進而化生氣血;

下焦如瀆:下焦傳導糟粕,排洩二便。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在身體的圓運動中,需要火從上往下降,以溫煦腎水,同時,需要水從下往上升,以滋養心火。火本來是往上升的,水本來是往下沉的,因此要想火下降水升騰,就需要一個力量來推動,這個力量就是中氣,它是氣機升降的關鍵。“中氣”由脾胃所生,脾胃功能虛弱,就會中氣不足,進而氣路不通,火就降不來了,就會“上熱”,同時腎水得不到火的溫煦,就升不上去,就會“下寒”。也就是說,脾胃強,則中氣足,則中焦通,則上下焦貫通,氣血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迴路。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由此可見,中焦的脾升胃降維持著上焦心肺和下焦肝腎的能量交換——脾氣升則下焦腎水升騰,胃氣降則上焦心火下降,心火腎水就能交於中焦。同時,脾氣升則清氣上升,營養心肺頭腦,胃氣降則濁氣下降,排出垃圾糟粕。

在臨床上,如果一個人有了“上熱下寒”的症狀,或者因中焦不能交通導致上下焦出了問題時,中醫多半會建議他從中焦治療,重在調脾胃。

3 中焦不通,怎麼灸?

上文說了,中焦不通重在調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裡、太白等都是常用穴。如果脾氣虛,可加灸氣海;如果脾溼重,可加灸陰陵泉、豐隆、解溪。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焦不通的人灸後極易上火,針對這種情況,一般有兩種方法解決:

一種:引火下行

"

如果我們生病了,身邊的人總會關心地問:你哪裡病了呀?用中醫的話說,任何疾病,從症來看,無非表裡。我們還常說這樣一句話:人活一口氣。生命之所以維持、人體之所以健康,就在乎氣機運行通暢,而氣血若堵,無非上焦、中焦、下焦。也就是說,任何疾病都在上下表裡之間。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一、中焦不通,則上焦火下焦寒

1 什麼是三焦?

很多朋友都看過中醫,常聽醫生說過這樣的話: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你中焦不通,所以“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簡簡單單一句話,出現了好幾個名詞,那麼,什麼是上焦、中焦、下焦呢?

上焦、中焦、下焦合稱三焦,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可見,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我們可以打個形象的比方,三焦其實就是人體軀幹的一個大通道。經絡主要在四肢上走,好比是雙向兩車道,而三焦則在人體的軀幹上走,因為上面包括了絕大多數的經絡,好比是雙向八車道。故而,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條經絡都重要。

2 為什麼會“上熱下寒”?

中醫用一句話概括了上中下三焦的主要功能: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上焦如霧: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瀰漫之狀,灌溉並溫養全身臟腑組織;

中焦如漚: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進而化生氣血;

下焦如瀆:下焦傳導糟粕,排洩二便。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在身體的圓運動中,需要火從上往下降,以溫煦腎水,同時,需要水從下往上升,以滋養心火。火本來是往上升的,水本來是往下沉的,因此要想火下降水升騰,就需要一個力量來推動,這個力量就是中氣,它是氣機升降的關鍵。“中氣”由脾胃所生,脾胃功能虛弱,就會中氣不足,進而氣路不通,火就降不來了,就會“上熱”,同時腎水得不到火的溫煦,就升不上去,就會“下寒”。也就是說,脾胃強,則中氣足,則中焦通,則上下焦貫通,氣血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迴路。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由此可見,中焦的脾升胃降維持著上焦心肺和下焦肝腎的能量交換——脾氣升則下焦腎水升騰,胃氣降則上焦心火下降,心火腎水就能交於中焦。同時,脾氣升則清氣上升,營養心肺頭腦,胃氣降則濁氣下降,排出垃圾糟粕。

在臨床上,如果一個人有了“上熱下寒”的症狀,或者因中焦不能交通導致上下焦出了問題時,中醫多半會建議他從中焦治療,重在調脾胃。

3 中焦不通,怎麼灸?

上文說了,中焦不通重在調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裡、太白等都是常用穴。如果脾氣虛,可加灸氣海;如果脾溼重,可加灸陰陵泉、豐隆、解溪。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焦不通的人灸後極易上火,針對這種情況,一般有兩種方法解決:

一種:引火下行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這是大多數人習慣選擇的辦法,主要通過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來引火,常用的有足三裡、陰陵泉、三陰交、湧泉等。此外,建議在艾灸前用熱水泡腳的方式引火,腿部暖了,經絡通了,上焦的火就下來了。

另一種:重灸關元

"

如果我們生病了,身邊的人總會關心地問:你哪裡病了呀?用中醫的話說,任何疾病,從症來看,無非表裡。我們還常說這樣一句話:人活一口氣。生命之所以維持、人體之所以健康,就在乎氣機運行通暢,而氣血若堵,無非上焦、中焦、下焦。也就是說,任何疾病都在上下表裡之間。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一、中焦不通,則上焦火下焦寒

1 什麼是三焦?

很多朋友都看過中醫,常聽醫生說過這樣的話: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你中焦不通,所以“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簡簡單單一句話,出現了好幾個名詞,那麼,什麼是上焦、中焦、下焦呢?

上焦、中焦、下焦合稱三焦,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可見,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我們可以打個形象的比方,三焦其實就是人體軀幹的一個大通道。經絡主要在四肢上走,好比是雙向兩車道,而三焦則在人體的軀幹上走,因為上面包括了絕大多數的經絡,好比是雙向八車道。故而,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條經絡都重要。

2 為什麼會“上熱下寒”?

中醫用一句話概括了上中下三焦的主要功能: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上焦如霧: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瀰漫之狀,灌溉並溫養全身臟腑組織;

中焦如漚: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進而化生氣血;

下焦如瀆:下焦傳導糟粕,排洩二便。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在身體的圓運動中,需要火從上往下降,以溫煦腎水,同時,需要水從下往上升,以滋養心火。火本來是往上升的,水本來是往下沉的,因此要想火下降水升騰,就需要一個力量來推動,這個力量就是中氣,它是氣機升降的關鍵。“中氣”由脾胃所生,脾胃功能虛弱,就會中氣不足,進而氣路不通,火就降不來了,就會“上熱”,同時腎水得不到火的溫煦,就升不上去,就會“下寒”。也就是說,脾胃強,則中氣足,則中焦通,則上下焦貫通,氣血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迴路。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由此可見,中焦的脾升胃降維持著上焦心肺和下焦肝腎的能量交換——脾氣升則下焦腎水升騰,胃氣降則上焦心火下降,心火腎水就能交於中焦。同時,脾氣升則清氣上升,營養心肺頭腦,胃氣降則濁氣下降,排出垃圾糟粕。

在臨床上,如果一個人有了“上熱下寒”的症狀,或者因中焦不能交通導致上下焦出了問題時,中醫多半會建議他從中焦治療,重在調脾胃。

3 中焦不通,怎麼灸?

上文說了,中焦不通重在調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裡、太白等都是常用穴。如果脾氣虛,可加灸氣海;如果脾溼重,可加灸陰陵泉、豐隆、解溪。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焦不通的人灸後極易上火,針對這種情況,一般有兩種方法解決:

一種:引火下行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這是大多數人習慣選擇的辦法,主要通過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來引火,常用的有足三裡、陰陵泉、三陰交、湧泉等。此外,建議在艾灸前用熱水泡腳的方式引火,腿部暖了,經絡通了,上焦的火就下來了。

另一種:重灸關元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這是艾灸名家王正龍特別推崇的一種方法。他認為:灸後上火說明陰邪即將散盡,此時應該一鼓作氣,重灸關元。

王正龍先生還對此作出解釋:人體本身具有自我調節功能,體內陰陽的升降有其固定規律,元氣充足,陰陽就會規律運行,該升則升,該降則降,根本不必通過引火下行等方式人為調動。而關元為元陰元陽之氣閉藏之門戶,艾灸關元能使命門真火充盛,元氣得到補充,真元就會恢復“藏而不洩”的功能,會主動將散在外面的熱量收回來,上火的症狀就會自行消失,也就用不著引火下行了。他建議關元、中脘一起艾灸,可加快驅除陰邪的速度。

所以,如果灸後上火特別嚴重,可以暫停幾天或減少灸量以便身體逐漸適應;如果可以忍受,建議快馬加鞭,重灸關元、中脘,雖然短期內上火症狀仍然存在,但堅持下來,上火症狀會自行消失。

二、表裡不和,則根在少陽厥陰

1 什麼是表裡?


"

如果我們生病了,身邊的人總會關心地問:你哪裡病了呀?用中醫的話說,任何疾病,從症來看,無非表裡。我們還常說這樣一句話:人活一口氣。生命之所以維持、人體之所以健康,就在乎氣機運行通暢,而氣血若堵,無非上焦、中焦、下焦。也就是說,任何疾病都在上下表裡之間。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一、中焦不通,則上焦火下焦寒

1 什麼是三焦?

很多朋友都看過中醫,常聽醫生說過這樣的話: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你中焦不通,所以“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簡簡單單一句話,出現了好幾個名詞,那麼,什麼是上焦、中焦、下焦呢?

上焦、中焦、下焦合稱三焦,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可見,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我們可以打個形象的比方,三焦其實就是人體軀幹的一個大通道。經絡主要在四肢上走,好比是雙向兩車道,而三焦則在人體的軀幹上走,因為上面包括了絕大多數的經絡,好比是雙向八車道。故而,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條經絡都重要。

2 為什麼會“上熱下寒”?

中醫用一句話概括了上中下三焦的主要功能: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上焦如霧: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瀰漫之狀,灌溉並溫養全身臟腑組織;

中焦如漚: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進而化生氣血;

下焦如瀆:下焦傳導糟粕,排洩二便。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在身體的圓運動中,需要火從上往下降,以溫煦腎水,同時,需要水從下往上升,以滋養心火。火本來是往上升的,水本來是往下沉的,因此要想火下降水升騰,就需要一個力量來推動,這個力量就是中氣,它是氣機升降的關鍵。“中氣”由脾胃所生,脾胃功能虛弱,就會中氣不足,進而氣路不通,火就降不來了,就會“上熱”,同時腎水得不到火的溫煦,就升不上去,就會“下寒”。也就是說,脾胃強,則中氣足,則中焦通,則上下焦貫通,氣血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迴路。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由此可見,中焦的脾升胃降維持著上焦心肺和下焦肝腎的能量交換——脾氣升則下焦腎水升騰,胃氣降則上焦心火下降,心火腎水就能交於中焦。同時,脾氣升則清氣上升,營養心肺頭腦,胃氣降則濁氣下降,排出垃圾糟粕。

在臨床上,如果一個人有了“上熱下寒”的症狀,或者因中焦不能交通導致上下焦出了問題時,中醫多半會建議他從中焦治療,重在調脾胃。

3 中焦不通,怎麼灸?

上文說了,中焦不通重在調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裡、太白等都是常用穴。如果脾氣虛,可加灸氣海;如果脾溼重,可加灸陰陵泉、豐隆、解溪。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焦不通的人灸後極易上火,針對這種情況,一般有兩種方法解決:

一種:引火下行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這是大多數人習慣選擇的辦法,主要通過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來引火,常用的有足三裡、陰陵泉、三陰交、湧泉等。此外,建議在艾灸前用熱水泡腳的方式引火,腿部暖了,經絡通了,上焦的火就下來了。

另一種:重灸關元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這是艾灸名家王正龍特別推崇的一種方法。他認為:灸後上火說明陰邪即將散盡,此時應該一鼓作氣,重灸關元。

王正龍先生還對此作出解釋:人體本身具有自我調節功能,體內陰陽的升降有其固定規律,元氣充足,陰陽就會規律運行,該升則升,該降則降,根本不必通過引火下行等方式人為調動。而關元為元陰元陽之氣閉藏之門戶,艾灸關元能使命門真火充盛,元氣得到補充,真元就會恢復“藏而不洩”的功能,會主動將散在外面的熱量收回來,上火的症狀就會自行消失,也就用不著引火下行了。他建議關元、中脘一起艾灸,可加快驅除陰邪的速度。

所以,如果灸後上火特別嚴重,可以暫停幾天或減少灸量以便身體逐漸適應;如果可以忍受,建議快馬加鞭,重灸關元、中脘,雖然短期內上火症狀仍然存在,但堅持下來,上火症狀會自行消失。

二、表裡不和,則根在少陽厥陰

1 什麼是表裡?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表裡是辨別病變部位、病情輕重和病勢趨向的兩個綱領。

表與裡是一對相對的概念,如肌膚與臟腑相對而言,肌膚屬表,臟腑屬裡;而髒與腑相對而言,腑屬表,髒屬裡。

在表裡辨證中,表裡主要代表病位的外內和淺深。外邪犯表,多在疾病的初起階段,一般比較輕淺;臟腑受病,多為病邪入裡,多見於外感病的中後期,一般比較深重。

我們找中醫治病時,中醫常用表裡辨證之法,目的就是為了察知病情的輕重、明確病位的深淺、預測病情的發展,以取得治療的主動權。

2 什麼是少陽證?

少陽證是“三陽”證中的一種證候類型。“三陽”者,太陽、陽明、少陽也。

《傷寒論》裡提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這句話明確指出:發熱、惡寒,是“三陽”證的共同特點。但是,同樣是發熱,有表證、裡證、半表半里證的區別。

太陽證:為表證,治宜發汗解表。常見症狀有: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其中,惡寒無汗,脈浮緊,稱為表實證;汗出怕風,脈浮緩,稱為表虛證;發熱,口渴,飲水欲嘔,小便不利,稱為蓄水證。太陽證的特有症狀是頭項強痛。

陽明證:為裡證,分為兩種:發熱、惡熱、煩躁、汗多、口大渴引飲、脈洪大者,稱為裡熱證;潮熱、譫語、腹痛、大便祕結數日不行、脈沉實有力者,稱為裡實證。陽明證的特有症狀是胃家實,也就是胃腸燥熱。

少陽證:為半表半里證,常見症狀有:往來寒熱,口苦,咽乾,目眩,胸脅苦滿痛,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少陽證的特有症狀是口苦、咽乾、目眩。


"

如果我們生病了,身邊的人總會關心地問:你哪裡病了呀?用中醫的話說,任何疾病,從症來看,無非表裡。我們還常說這樣一句話:人活一口氣。生命之所以維持、人體之所以健康,就在乎氣機運行通暢,而氣血若堵,無非上焦、中焦、下焦。也就是說,任何疾病都在上下表裡之間。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一、中焦不通,則上焦火下焦寒

1 什麼是三焦?

很多朋友都看過中醫,常聽醫生說過這樣的話: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你中焦不通,所以“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簡簡單單一句話,出現了好幾個名詞,那麼,什麼是上焦、中焦、下焦呢?

上焦、中焦、下焦合稱三焦,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可見,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我們可以打個形象的比方,三焦其實就是人體軀幹的一個大通道。經絡主要在四肢上走,好比是雙向兩車道,而三焦則在人體的軀幹上走,因為上面包括了絕大多數的經絡,好比是雙向八車道。故而,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條經絡都重要。

2 為什麼會“上熱下寒”?

中醫用一句話概括了上中下三焦的主要功能: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上焦如霧: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瀰漫之狀,灌溉並溫養全身臟腑組織;

中焦如漚: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進而化生氣血;

下焦如瀆:下焦傳導糟粕,排洩二便。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在身體的圓運動中,需要火從上往下降,以溫煦腎水,同時,需要水從下往上升,以滋養心火。火本來是往上升的,水本來是往下沉的,因此要想火下降水升騰,就需要一個力量來推動,這個力量就是中氣,它是氣機升降的關鍵。“中氣”由脾胃所生,脾胃功能虛弱,就會中氣不足,進而氣路不通,火就降不來了,就會“上熱”,同時腎水得不到火的溫煦,就升不上去,就會“下寒”。也就是說,脾胃強,則中氣足,則中焦通,則上下焦貫通,氣血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迴路。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由此可見,中焦的脾升胃降維持著上焦心肺和下焦肝腎的能量交換——脾氣升則下焦腎水升騰,胃氣降則上焦心火下降,心火腎水就能交於中焦。同時,脾氣升則清氣上升,營養心肺頭腦,胃氣降則濁氣下降,排出垃圾糟粕。

在臨床上,如果一個人有了“上熱下寒”的症狀,或者因中焦不能交通導致上下焦出了問題時,中醫多半會建議他從中焦治療,重在調脾胃。

3 中焦不通,怎麼灸?

上文說了,中焦不通重在調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裡、太白等都是常用穴。如果脾氣虛,可加灸氣海;如果脾溼重,可加灸陰陵泉、豐隆、解溪。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焦不通的人灸後極易上火,針對這種情況,一般有兩種方法解決:

一種:引火下行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這是大多數人習慣選擇的辦法,主要通過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來引火,常用的有足三裡、陰陵泉、三陰交、湧泉等。此外,建議在艾灸前用熱水泡腳的方式引火,腿部暖了,經絡通了,上焦的火就下來了。

另一種:重灸關元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這是艾灸名家王正龍特別推崇的一種方法。他認為:灸後上火說明陰邪即將散盡,此時應該一鼓作氣,重灸關元。

王正龍先生還對此作出解釋:人體本身具有自我調節功能,體內陰陽的升降有其固定規律,元氣充足,陰陽就會規律運行,該升則升,該降則降,根本不必通過引火下行等方式人為調動。而關元為元陰元陽之氣閉藏之門戶,艾灸關元能使命門真火充盛,元氣得到補充,真元就會恢復“藏而不洩”的功能,會主動將散在外面的熱量收回來,上火的症狀就會自行消失,也就用不著引火下行了。他建議關元、中脘一起艾灸,可加快驅除陰邪的速度。

所以,如果灸後上火特別嚴重,可以暫停幾天或減少灸量以便身體逐漸適應;如果可以忍受,建議快馬加鞭,重灸關元、中脘,雖然短期內上火症狀仍然存在,但堅持下來,上火症狀會自行消失。

二、表裡不和,則根在少陽厥陰

1 什麼是表裡?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表裡是辨別病變部位、病情輕重和病勢趨向的兩個綱領。

表與裡是一對相對的概念,如肌膚與臟腑相對而言,肌膚屬表,臟腑屬裡;而髒與腑相對而言,腑屬表,髒屬裡。

在表裡辨證中,表裡主要代表病位的外內和淺深。外邪犯表,多在疾病的初起階段,一般比較輕淺;臟腑受病,多為病邪入裡,多見於外感病的中後期,一般比較深重。

我們找中醫治病時,中醫常用表裡辨證之法,目的就是為了察知病情的輕重、明確病位的深淺、預測病情的發展,以取得治療的主動權。

2 什麼是少陽證?

少陽證是“三陽”證中的一種證候類型。“三陽”者,太陽、陽明、少陽也。

《傷寒論》裡提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這句話明確指出:發熱、惡寒,是“三陽”證的共同特點。但是,同樣是發熱,有表證、裡證、半表半里證的區別。

太陽證:為表證,治宜發汗解表。常見症狀有: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其中,惡寒無汗,脈浮緊,稱為表實證;汗出怕風,脈浮緩,稱為表虛證;發熱,口渴,飲水欲嘔,小便不利,稱為蓄水證。太陽證的特有症狀是頭項強痛。

陽明證:為裡證,分為兩種:發熱、惡熱、煩躁、汗多、口大渴引飲、脈洪大者,稱為裡熱證;潮熱、譫語、腹痛、大便祕結數日不行、脈沉實有力者,稱為裡實證。陽明證的特有症狀是胃家實,也就是胃腸燥熱。

少陽證:為半表半里證,常見症狀有:往來寒熱,口苦,咽乾,目眩,胸脅苦滿痛,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少陽證的特有症狀是口苦、咽乾、目眩。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少陽病無太陽之表證,邪不在表,故不可發汗(若汗則耗傷津液,反使病邪內傳);無陽明之裡實證,邪不在裡,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則陰虛火動而易成驚);胸中無邪實,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則傷陽成悸)。所以,少陽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其治療原則應以和解表裡為主(即不發汗的解熱法)。不過,因為少陽病大多兼表兼裡,可在和解的基礎上,兼用太陽汗法,或兼用陽明下法,隨證施治。

3 表裡不和,如何艾灸呢?

少陽在表裡的關係之間起著重要作用,因為表裡的通路就在少陽。

從經絡的角度來說,少陽包括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並與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厥陰肝經互為表裡。我們從症狀也可以推斷:膽經行於兩脅,膽經不通就會胸肋苦滿痛;三焦經絡心包,心氣不能通暢,就會心煩。故而,對付表裡不和,重在疏通4條經絡:三焦經、膽經、心包經、肝經。

在表之氣,來源於在裡之氣,只有裡氣足,其在表、半表半里之氣才能抗邪外出。而艾灸的原料是艾草,其藥性可以“走三陰通十二經”,既可解表,又可入裡——解表,可以祛邪外出;入裡,可以生裡氣,把在裡之氣輸於體表,既能助體表抗邪,又能疏通中焦,中焦無邪,則上下交通。這樣,半表半里之邪,就被悉數去除了。

"

如果我們生病了,身邊的人總會關心地問:你哪裡病了呀?用中醫的話說,任何疾病,從症來看,無非表裡。我們還常說這樣一句話:人活一口氣。生命之所以維持、人體之所以健康,就在乎氣機運行通暢,而氣血若堵,無非上焦、中焦、下焦。也就是說,任何疾病都在上下表裡之間。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一、中焦不通,則上焦火下焦寒

1 什麼是三焦?

很多朋友都看過中醫,常聽醫生說過這樣的話: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你中焦不通,所以“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簡簡單單一句話,出現了好幾個名詞,那麼,什麼是上焦、中焦、下焦呢?

上焦、中焦、下焦合稱三焦,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可見,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我們可以打個形象的比方,三焦其實就是人體軀幹的一個大通道。經絡主要在四肢上走,好比是雙向兩車道,而三焦則在人體的軀幹上走,因為上面包括了絕大多數的經絡,好比是雙向八車道。故而,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條經絡都重要。

2 為什麼會“上熱下寒”?

中醫用一句話概括了上中下三焦的主要功能: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上焦如霧: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瀰漫之狀,灌溉並溫養全身臟腑組織;

中焦如漚: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進而化生氣血;

下焦如瀆:下焦傳導糟粕,排洩二便。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在身體的圓運動中,需要火從上往下降,以溫煦腎水,同時,需要水從下往上升,以滋養心火。火本來是往上升的,水本來是往下沉的,因此要想火下降水升騰,就需要一個力量來推動,這個力量就是中氣,它是氣機升降的關鍵。“中氣”由脾胃所生,脾胃功能虛弱,就會中氣不足,進而氣路不通,火就降不來了,就會“上熱”,同時腎水得不到火的溫煦,就升不上去,就會“下寒”。也就是說,脾胃強,則中氣足,則中焦通,則上下焦貫通,氣血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迴路。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由此可見,中焦的脾升胃降維持著上焦心肺和下焦肝腎的能量交換——脾氣升則下焦腎水升騰,胃氣降則上焦心火下降,心火腎水就能交於中焦。同時,脾氣升則清氣上升,營養心肺頭腦,胃氣降則濁氣下降,排出垃圾糟粕。

在臨床上,如果一個人有了“上熱下寒”的症狀,或者因中焦不能交通導致上下焦出了問題時,中醫多半會建議他從中焦治療,重在調脾胃。

3 中焦不通,怎麼灸?

上文說了,中焦不通重在調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裡、太白等都是常用穴。如果脾氣虛,可加灸氣海;如果脾溼重,可加灸陰陵泉、豐隆、解溪。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焦不通的人灸後極易上火,針對這種情況,一般有兩種方法解決:

一種:引火下行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這是大多數人習慣選擇的辦法,主要通過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來引火,常用的有足三裡、陰陵泉、三陰交、湧泉等。此外,建議在艾灸前用熱水泡腳的方式引火,腿部暖了,經絡通了,上焦的火就下來了。

另一種:重灸關元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這是艾灸名家王正龍特別推崇的一種方法。他認為:灸後上火說明陰邪即將散盡,此時應該一鼓作氣,重灸關元。

王正龍先生還對此作出解釋:人體本身具有自我調節功能,體內陰陽的升降有其固定規律,元氣充足,陰陽就會規律運行,該升則升,該降則降,根本不必通過引火下行等方式人為調動。而關元為元陰元陽之氣閉藏之門戶,艾灸關元能使命門真火充盛,元氣得到補充,真元就會恢復“藏而不洩”的功能,會主動將散在外面的熱量收回來,上火的症狀就會自行消失,也就用不著引火下行了。他建議關元、中脘一起艾灸,可加快驅除陰邪的速度。

所以,如果灸後上火特別嚴重,可以暫停幾天或減少灸量以便身體逐漸適應;如果可以忍受,建議快馬加鞭,重灸關元、中脘,雖然短期內上火症狀仍然存在,但堅持下來,上火症狀會自行消失。

二、表裡不和,則根在少陽厥陰

1 什麼是表裡?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表裡是辨別病變部位、病情輕重和病勢趨向的兩個綱領。

表與裡是一對相對的概念,如肌膚與臟腑相對而言,肌膚屬表,臟腑屬裡;而髒與腑相對而言,腑屬表,髒屬裡。

在表裡辨證中,表裡主要代表病位的外內和淺深。外邪犯表,多在疾病的初起階段,一般比較輕淺;臟腑受病,多為病邪入裡,多見於外感病的中後期,一般比較深重。

我們找中醫治病時,中醫常用表裡辨證之法,目的就是為了察知病情的輕重、明確病位的深淺、預測病情的發展,以取得治療的主動權。

2 什麼是少陽證?

少陽證是“三陽”證中的一種證候類型。“三陽”者,太陽、陽明、少陽也。

《傷寒論》裡提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這句話明確指出:發熱、惡寒,是“三陽”證的共同特點。但是,同樣是發熱,有表證、裡證、半表半里證的區別。

太陽證:為表證,治宜發汗解表。常見症狀有: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其中,惡寒無汗,脈浮緊,稱為表實證;汗出怕風,脈浮緩,稱為表虛證;發熱,口渴,飲水欲嘔,小便不利,稱為蓄水證。太陽證的特有症狀是頭項強痛。

陽明證:為裡證,分為兩種:發熱、惡熱、煩躁、汗多、口大渴引飲、脈洪大者,稱為裡熱證;潮熱、譫語、腹痛、大便祕結數日不行、脈沉實有力者,稱為裡實證。陽明證的特有症狀是胃家實,也就是胃腸燥熱。

少陽證:為半表半里證,常見症狀有:往來寒熱,口苦,咽乾,目眩,胸脅苦滿痛,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少陽證的特有症狀是口苦、咽乾、目眩。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少陽病無太陽之表證,邪不在表,故不可發汗(若汗則耗傷津液,反使病邪內傳);無陽明之裡實證,邪不在裡,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則陰虛火動而易成驚);胸中無邪實,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則傷陽成悸)。所以,少陽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其治療原則應以和解表裡為主(即不發汗的解熱法)。不過,因為少陽病大多兼表兼裡,可在和解的基礎上,兼用太陽汗法,或兼用陽明下法,隨證施治。

3 表裡不和,如何艾灸呢?

少陽在表裡的關係之間起著重要作用,因為表裡的通路就在少陽。

從經絡的角度來說,少陽包括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並與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厥陰肝經互為表裡。我們從症狀也可以推斷:膽經行於兩脅,膽經不通就會胸肋苦滿痛;三焦經絡心包,心氣不能通暢,就會心煩。故而,對付表裡不和,重在疏通4條經絡:三焦經、膽經、心包經、肝經。

在表之氣,來源於在裡之氣,只有裡氣足,其在表、半表半里之氣才能抗邪外出。而艾灸的原料是艾草,其藥性可以“走三陰通十二經”,既可解表,又可入裡——解表,可以祛邪外出;入裡,可以生裡氣,把在裡之氣輸於體表,既能助體表抗邪,又能疏通中焦,中焦無邪,則上下交通。這樣,半表半里之邪,就被悉數去除了。

艾灸讓全身一氣貫通,自然上下通,表裡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