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教育的基礎

愛的教育 大學 動物 孟子 家和子貴 2017-05-14

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沒有愛這個基礎,整個教育這個大廈就會塌陷了,教育要以愛為前提。

一、愛的教育是大腦科學的要求

愛的教育也是情感的教育,它首先就和大腦科學分不開,因此我們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有關情感和大腦科學的相關知識。

1、三腦合一

有研究表明,人類的腦從結構上看是三腦合一的。

愛是教育的基礎

人腦從縱向結構來看是一個三層包裹的結構,最內層主是以腦幹為主的區域,負責人類基本的生理活動,掌握著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我們稱之為本能腦,因為這一這部分腦是人腦最早發展的部分,也被稱作原始腦,他與最初的爬行動物腦有諸多一樣的地方,又被稱作“爬行腦”。

中間一層是以邊緣系統為主的區域,負責人的情緒情感及記憶,是人類的情感中心,我們稱之為情感腦。

最外層是大腦皮層,負責高級認識,控制著所有高級、有序的抽象邏輯思維,我們稱之為邏輯腦。

簡單的說,三腦合一的理論就是三維一體的大腦工作原理,人的本能腦、情感腦和邏輯腦分別負責不同的工作,其中,本能腦主要的工作是負責我們的吃喝拉撒等基本生理需求;情感腦所負責的是我們的情緒情感,比如我們看了一場電影,因為主人公的悲歡離合而唏噓不已時,就是我們的情感腦在發揮作用了;邏輯腦負責邏輯、判斷等,比如1+1=?這都是我們的邏輯腦在發揮作用。

原始腦負責對人體各器官的控制;情感腦幹預原始腦,從而影響人的行為,但受邏輯腦控制;邏輯腦是接受外部信息的,並將處理過的信息傳給情感腦, 情感腦再去影響原始腦從而支配人的行為……因此說三腦合一的均衡協調工作,才能達到學習的最佳狀態。

2、愛的教育

本章我們講愛的教育,那麼接下來我們重點說說情感腦。

情感腦有一個特性,就是它依照對錯、正誤、非此既彼的方式思考,只對信息進行兩類基本認識:喜歡或者不喜歡,因此人們會產生兩類情緒:一類是喜歡並接受,一類是不喜歡並排斥,這種特性是與生俱來的,來自基因預設。

情感腦與本能腦一起把身體的意識和情緒的意識連接起來,將記憶與當前的知覺結合,情感大腦把過去所學與當前情況結合。情感腦和記憶系統相連,簡言之,就是當我們的情感非常美好的時候,我們學習記憶是不忘的。由此看來,情感腦在大腦工作的全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我們來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

愛是教育的基礎

例如年輕人談戀愛,這個過程中,如果有語言、音樂、詩歌、取笑、肢體、文字、圖像等方式參與其中表達愛與情感,就能刺激到我們的情感腦,情感腦會分泌一種物質——多巴胺,這種物質也被叫做“快樂荷爾蒙”,能夠讓人興奮、開心,也有助於提高記憶力,這時愛慕之情與好感就產生了;如果兩個人見面就直奔主題,問到“你的收入是多少?你房子貸款還清了沒?你的體重是多少?”等需要直接來做判斷的問題,我們的情緒腦將不再工作,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的邏輯腦。這時候,即便雙方條件都不錯,也成了味同嚼蠟的相親了。

愛是教育的基礎

孩子的教育同樣如此,如果有真情與愛、有多種方式參與其中,那麼就會刺激情感腦分泌開心的物質,有助於提升記憶力,同時能夠更好地支配本能腦去行動;如果每天就是學習、學習,單純地進入邏輯腦的工作狀態,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學,同時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方式。因此說愛的教育是極為重要的。

這裡需要強調一點,我們所謂的愛,不僅僅是父母心底存有的愛,更多的是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的愛,有些父母會認為嚴厲、苛刻等就是愛的方式,他們迴避表達,總是以一種嚴格、冷漠的方式對待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他們並不能真切地體會到這種愛,只會感到孤獨和嚴厲,就會適得其反。

古今中外,有很多愛的教育的實例。

愛是教育的基礎

美國的海倫·凱勒是個聾啞人,她最後能夠上大學、寫書、成為演講家,就是因為他的老師沙利文對她傾注了偉大的愛。沙利文本身也有殘疾,她眼睛視力非常弱,這是因此她給予海倫·凱勒博大的愛和強大的內心能量,讓海倫·凱勒在成長的道路上能夠堅持,並有所成就。由此看來,無論孩子有什麼障礙,愛都能給予孩子極大的鼓勵和幫助。我們再來看,南京有個孩子周婷婷,是個聾啞女,他的父親用極大的愛和付出幫助這個孩子,孩子學習非常優秀,小學時連跳兩級,後被遼寧師範大學錄取,現在在美國聾啞大學學習。

那麼反過來我們看到一些孩子卻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在我做的一些談話中,有的孩子就會說,小的時候是如何被父親暴打的,在冷漠暴力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因為一念之差走上犯罪的道路。

由此看來想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須懂得愛,切忌天天打罵、或是不管不顧是絕對不可取的。

二、愛的教育意義

1、孩子人生幸福的基礎

當今我們普遍會提到一些名詞,如積極心態、正能量、幸福指數等,那麼到底該如何建立積極心態、傳播正能量、提升幸福指數呢,我們就從愛的教育開始。

愛是教育的基礎

如果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得了足夠的、方式正確的愛,那麼孩子就會有充足的內心能量,去面對生活、學習、事業過程中的問題,同時他也會將這種愛的能量傳遞出去,惠及到他們所建立的家庭、他的下一代、以及他身邊的人群,還會不經意間獲得愛的回饋,他能夠獲得充足的幸福感。

2、孩子學業成功的保證

愛是教育的基礎

愛的力量可以對孩子的學業成功有所幫助,一方面孩子在面對困難、失敗等需要堅持的時候,家長的愛與鼓勵、付出和給予可以成為孩子內心的支點,可以成為孩子克服困難和堅持的力量,可以成為刻苦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孩子在接納愛時會有幸福感,這種內心的狀態和大腦的狀態,有助於孩子的記憶和學習。

3、和諧家庭、和諧社會需要愛

愛是教育的基礎

我們說愛是可以傳遞的,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充滿愛,那麼孩子會接納、享受並傳遞這種愛,在孩子長大建立家庭、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後,他又會付出愛,這樣會有助於家庭的和諧,一個個小家匯聚成社會的大家,愛的撒播與傳遞就會這樣點滴的匯聚,成為和諧社會的需要。

4、推動人類進步的需要

愛是教育的基礎

我們人類對愛的理解是非常深的,我們的古聖先賢孔子告訴我們的就是仁者愛仁,莫子講堅愛,佛教講大愛、普度眾生這就是愛,基督教也講愛,人類社會這種文化中最高的頂點都是愛,因此說推動人類進步需要愛。

三、中國教育中愛的基本形式與弊端

1、忽視愛的教育

愛是教育的基礎

在當下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的重心還是知識、能力等,愛的教育往往是被忽視的,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的大環境,對於孩子愛的教育都是缺乏的,是不成體系的。

縱觀社會現象,當孩子出了問題、惹了禍,社會、學校、家長、媒體都會跳出來譴責,認為孩子缺少教育。事實上真正應該反思的是教育的實施者。我們總是去要求孩子懂得愛、表達愛,這時候教育者們是不是應該思考:孩子們有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正規的愛的教育,知不知道如何去感受愛、接納愛、表達愛、傳遞愛!

對孩子來講,愛的教育同知識能力的教育是同樣的,需要有人教授、有人引導。就好比老師上課告訴孩子1+1=2,孩子記住了、學會了,就變成了自己東西,並可以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愛同樣如此,孩子需要有人教,他們才會愛。

2、愛孩子從溺愛開始

愛是教育的基礎

現代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一個家庭有了孩子要受到家人長輩、親戚朋友等很多人的關注,這一個孩子會有很多人來關心疼愛。就是因為這樣的情況,使得家長不自覺地溺愛孩子,有的家長甚至意識不到自己愛的方式是溺愛。

家長會認為現在條件好了,孩子想吃什麼、想要什麼、想玩什麼都可以滿足,沒有什麼需要控制的,只要孩子過得高興就好,事實上,這種方式不斷演變就是一種溺愛。溺愛不等同於愛,溺愛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3、愛與學習成績掛鉤

愛是教育的基礎

這一點是很多家長都會有的心態。大部分的中國家長都會對孩子有著很高的期望,因此從上學之初就會要求孩子努力學習、好好表現。如果孩子學習好,家長就會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並透過各種方式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相反的,孩子一旦學習不好,就會變得姥姥不疼舅舅不愛,一些家長的原則就是“學習不好,其他免談”。這種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覺得,學習好就能得到愛,學習不好就沒有愛,這會扭曲孩子對愛的認識和看法。

4、愛孩子講條件

從古到今,我們都知道天下只有父母的愛是無私的,道理是不錯,但在實際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把握好自己與孩子之間愛的關係。

愛是教育的基礎

有些家長從心底裡是無私地愛著孩子的,可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會表現出愛的條件。例如,有的家長尤其是媽媽,經常會向孩子傳遞一種信息: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為你提供優越的條件,你就要有所回報,就必須好好學習,不然就是大逆不道……。這種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認為愛是功利的、是有條件的,會使孩子對愛產生錯誤的認識。

四、愛的教育的方法

1、學會博愛

博愛是一種廣泛的愛,其愛的程度是博大的、廣泛的,簡單而實際地說,就是對其他人有一種熱忱的心,去幫助所有需要關心的人,去愛周圍的一切。

愛是教育的基礎

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說: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這就是博愛的思想,家長要教育孩子不僅愛自己的家人,同時還要愛他人、愛社會,讓內心充滿愛。

如果家長的愛僅僅侷限於自己和自己的小家,這種愛就是狹隘的,這種愛的教育不僅不會讓孩子充滿愛心,反而會讓孩子變得冷漠、孤立、自私。

2、愛孩子是無條件且有原則的

無條件是指家長的愛要拋去功利色彩、消除目的性,不要因為愛而忽略孩子本身的感受,將孩子塑造成家長想要的樣子。愛還在是無條件的,孩子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有原則主要是針對大部分家長的溺愛而言的。很多家長會認為既然愛是無條件的,那麼所有的事情都要依著孩子才無所限制。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溺愛是一種病態的愛,過多的溺愛會毀掉孩子。

3、引導孩子從孝敬父母開始愛人

愛是教育的基礎

百善孝為先,要愛人,首先要懂得愛自己的父母。引導孩子孝敬父母不是簡單地說教就能起到效果的,而是需要家長的身體力行,需要生活中的點滴積累,需要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教育才能完成的。

例如,在一個大家庭中,家長對待自己的父母首先要尊敬、孝敬,當家長去看望自己的父母時,也要帶著孩子一同去,讓孩子去體會、感悟爸爸媽媽是如何孝敬自己的長輩的,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孩子尊老、敬老,告訴孩子孝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這樣,孩子才能漸漸學會孝敬父母。

另外,從小開始的感恩教育也是極為重要的,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擁有的一切都不是平白無故得來的,是家長付出辛苦努力為他們創造的,是因愛而生的,所以他們要知道感恩,同樣用愛去對待周圍的人們。

4、訪問孤寡老人、兒童福利院

愛是教育的基礎

愛心是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培養出來的,只通過人與人的溝通交流、通過對他人的付出,孩子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收穫。當孩子身處某些情景之中的時候,他們會由心而發地產生不同的情感反應,這時候他們就會自動自覺地想要有所行動,這樣的心理和行為的過程,就是培養和形成愛的過程。

家長要讓孩子有機會去體驗、去感受。比如,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奉獻愛心,家長可以帶孩子去看望孤寡老人,給老人送去溫暖,還要告訴孩子,這些孤寡老人雖然不是自己的親人,和自己沒有聯繫,但是他們需要關懷、需要幫助,而孩子有能力幫助和關心他們,就要付出自己的愛心;還可以去到兒童福利院看望小朋友們,讓孩子知道福利院的小朋友都是孤兒,他們需要關愛和溫暖,也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去福利院還可以讓孩子自己準備禮物,讓孩子學會付出。

5、參加捐助活動

愛是教育的基礎

參加募捐活動不僅是培養孩子的愛心,還是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家長可以定期地帶孩子去參與各種慈善活動、做義工,還可以帶孩子到艱苦、貧困或災害發生的地方去親身感受,讓孩子知道自己幸福生活的同時,還有很多小朋友生活得很艱苦,自己有責任儘自己的所能去幫助他們,這種付出和奉獻是光榮的,是能給自己和他人內心帶來快樂的。

在類似的實踐過程中,孩子的內心不斷地受到洗禮,他們的愛心也得到昇華。

6、從愛動物開始愛惜生命

愛是教育的基礎

孩子都有愛的本能,但是,如果他一直被別人愛,他的愛就發揮不出來,日後他就會喪失這個本能,因此我們要給孩子找個通道,讓他有付出愛的地方

我一直都主張孩子可以養小動物,養動物的過程就是愛的過程。家長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孩子養一隻小動物,讓孩子自己去照料小動物的生活,與小動物進行情感溝通,感受照料生命的辛苦和責任,感受付出愛的牽掛與幸福。

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地體會到生命得珍貴,體會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感受愛與被愛的幸福。

7、愛護大自然

大自然不只是風景名勝、旅遊景區,我們生存的環境都是大自然,水、空氣、山脈、河流、微生物、植物、動物、地球、宇宙等等,都屬於大自然的範疇。

愛是教育的基礎

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愛護大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愛護大自然要從小開始、從點滴開始,比如愛護環境衛生、愛護花草樹木、保護動物、節約能源等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與大自然密不可分。愛護大自然是愛心和責任感的體現,也是自身素質的體現,更是造福子孫後代的貢獻。

愛是教育的基礎,心中有愛便有了能量,心中有愛便有了責任,心中有愛便有了幸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