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香茶,歡歌,還有音樂】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香茶,歡歌,還有音樂】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販在煎阿富汗糖耳朵(小吃)】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香茶,歡歌,還有音樂】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販在煎阿富汗糖耳朵(小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妹妹,擺個泡姿】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香茶,歡歌,還有音樂】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販在煎阿富汗糖耳朵(小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妹妹,擺個泡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國際學校的佩格和簡。那會有250個學生】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香茶,歡歌,還有音樂】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販在煎阿富汗糖耳朵(小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妹妹,擺個泡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國際學校的佩格和簡。那會有250個學生】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軍樂團】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香茶,歡歌,還有音樂】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販在煎阿富汗糖耳朵(小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妹妹,擺個泡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國際學校的佩格和簡。那會有250個學生】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軍樂團】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國際學校佩格年齡算大的(上左)】


“在美國坦佩,我要走四個街區到學校。在喀布爾,校車停到家門口。司機一按喇叭,我和簡就跑出去。穿印度莎麗的女士照看著我們,大約20個孩子。校車沿山而行,一路向西。”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香茶,歡歌,還有音樂】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販在煎阿富汗糖耳朵(小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妹妹,擺個泡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國際學校的佩格和簡。那會有250個學生】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軍樂團】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國際學校佩格年齡算大的(上左)】


“在美國坦佩,我要走四個街區到學校。在喀布爾,校車停到家門口。司機一按喇叭,我和簡就跑出去。穿印度莎麗的女士照看著我們,大約20個孩子。校車沿山而行,一路向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鮑德力克先生在山下】


鮑德力克教授在阿富汗期間,正是末代國王查希爾執政時期。

1933年,19歲的查希爾登上王位,在位40年大力吸收西方文化,推動改革,允許婦女接受教育。然而,他的改革也招致保守部族的強烈反對。

1973年,擔任首相的堂兄,趁他訪問意大利之際發動政變,將其廢黜,阿富汗此後陷入長期動盪。

如果不加說明,只看圖片,有幾人會知道這裡是阿富汗?阿富汗,恐怖襲擊,塔利班,女性渾身上下裹得嚴嚴實實……集合了世間所有的災難和悲傷,與和平閒適無關吧。

但,這是阿富汗。

上世紀,幾十年前,一個面貌清麗的阿富汗。浪漫迷人。歲月靜好。

佩格說:“這些照片讓人們看到阿富汗這個國家曾經的樣子,看到它本可以成為的樣子,人們儘管被國家所分隔,但我們有太多的共同之處。”

其實,給阿富汗留下美麗倩影的不止鮑德力克教授,你看,還有: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香茶,歡歌,還有音樂】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販在煎阿富汗糖耳朵(小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妹妹,擺個泡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國際學校的佩格和簡。那會有250個學生】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軍樂團】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國際學校佩格年齡算大的(上左)】


“在美國坦佩,我要走四個街區到學校。在喀布爾,校車停到家門口。司機一按喇叭,我和簡就跑出去。穿印度莎麗的女士照看著我們,大約20個孩子。校車沿山而行,一路向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鮑德力克先生在山下】


鮑德力克教授在阿富汗期間,正是末代國王查希爾執政時期。

1933年,19歲的查希爾登上王位,在位40年大力吸收西方文化,推動改革,允許婦女接受教育。然而,他的改革也招致保守部族的強烈反對。

1973年,擔任首相的堂兄,趁他訪問意大利之際發動政變,將其廢黜,阿富汗此後陷入長期動盪。

如果不加說明,只看圖片,有幾人會知道這裡是阿富汗?阿富汗,恐怖襲擊,塔利班,女性渾身上下裹得嚴嚴實實……集合了世間所有的災難和悲傷,與和平閒適無關吧。

但,這是阿富汗。

上世紀,幾十年前,一個面貌清麗的阿富汗。浪漫迷人。歲月靜好。

佩格說:“這些照片讓人們看到阿富汗這個國家曾經的樣子,看到它本可以成為的樣子,人們儘管被國家所分隔,但我們有太多的共同之處。”

其實,給阿富汗留下美麗倩影的不止鮑德力克教授,你看,還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2年喀布爾的衛校學生跟老師學習】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香茶,歡歌,還有音樂】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販在煎阿富汗糖耳朵(小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妹妹,擺個泡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國際學校的佩格和簡。那會有250個學生】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軍樂團】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國際學校佩格年齡算大的(上左)】


“在美國坦佩,我要走四個街區到學校。在喀布爾,校車停到家門口。司機一按喇叭,我和簡就跑出去。穿印度莎麗的女士照看著我們,大約20個孩子。校車沿山而行,一路向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鮑德力克先生在山下】


鮑德力克教授在阿富汗期間,正是末代國王查希爾執政時期。

1933年,19歲的查希爾登上王位,在位40年大力吸收西方文化,推動改革,允許婦女接受教育。然而,他的改革也招致保守部族的強烈反對。

1973年,擔任首相的堂兄,趁他訪問意大利之際發動政變,將其廢黜,阿富汗此後陷入長期動盪。

如果不加說明,只看圖片,有幾人會知道這裡是阿富汗?阿富汗,恐怖襲擊,塔利班,女性渾身上下裹得嚴嚴實實……集合了世間所有的災難和悲傷,與和平閒適無關吧。

但,這是阿富汗。

上世紀,幾十年前,一個面貌清麗的阿富汗。浪漫迷人。歲月靜好。

佩格說:“這些照片讓人們看到阿富汗這個國家曾經的樣子,看到它本可以成為的樣子,人們儘管被國家所分隔,但我們有太多的共同之處。”

其實,給阿富汗留下美麗倩影的不止鮑德力克教授,你看,還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2年喀布爾的衛校學生跟老師學習】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59年歡迎艾森豪威爾訪問喀布爾】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香茶,歡歌,還有音樂】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販在煎阿富汗糖耳朵(小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妹妹,擺個泡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國際學校的佩格和簡。那會有250個學生】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軍樂團】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國際學校佩格年齡算大的(上左)】


“在美國坦佩,我要走四個街區到學校。在喀布爾,校車停到家門口。司機一按喇叭,我和簡就跑出去。穿印度莎麗的女士照看著我們,大約20個孩子。校車沿山而行,一路向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鮑德力克先生在山下】


鮑德力克教授在阿富汗期間,正是末代國王查希爾執政時期。

1933年,19歲的查希爾登上王位,在位40年大力吸收西方文化,推動改革,允許婦女接受教育。然而,他的改革也招致保守部族的強烈反對。

1973年,擔任首相的堂兄,趁他訪問意大利之際發動政變,將其廢黜,阿富汗此後陷入長期動盪。

如果不加說明,只看圖片,有幾人會知道這裡是阿富汗?阿富汗,恐怖襲擊,塔利班,女性渾身上下裹得嚴嚴實實……集合了世間所有的災難和悲傷,與和平閒適無關吧。

但,這是阿富汗。

上世紀,幾十年前,一個面貌清麗的阿富汗。浪漫迷人。歲月靜好。

佩格說:“這些照片讓人們看到阿富汗這個國家曾經的樣子,看到它本可以成為的樣子,人們儘管被國家所分隔,但我們有太多的共同之處。”

其實,給阿富汗留下美麗倩影的不止鮑德力克教授,你看,還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2年喀布爾的衛校學生跟老師學習】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59年歡迎艾森豪威爾訪問喀布爾】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1年喀布爾水果店】


後來發生了戰爭……

哪一個才是真的阿富汗?


好在山河碎碎,上蒼依舊慷慨,天地不為塔利班亡,風景仍在,只是距離善良的人們路途更遙。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香茶,歡歌,還有音樂】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販在煎阿富汗糖耳朵(小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妹妹,擺個泡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國際學校的佩格和簡。那會有250個學生】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軍樂團】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國際學校佩格年齡算大的(上左)】


“在美國坦佩,我要走四個街區到學校。在喀布爾,校車停到家門口。司機一按喇叭,我和簡就跑出去。穿印度莎麗的女士照看著我們,大約20個孩子。校車沿山而行,一路向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鮑德力克先生在山下】


鮑德力克教授在阿富汗期間,正是末代國王查希爾執政時期。

1933年,19歲的查希爾登上王位,在位40年大力吸收西方文化,推動改革,允許婦女接受教育。然而,他的改革也招致保守部族的強烈反對。

1973年,擔任首相的堂兄,趁他訪問意大利之際發動政變,將其廢黜,阿富汗此後陷入長期動盪。

如果不加說明,只看圖片,有幾人會知道這裡是阿富汗?阿富汗,恐怖襲擊,塔利班,女性渾身上下裹得嚴嚴實實……集合了世間所有的災難和悲傷,與和平閒適無關吧。

但,這是阿富汗。

上世紀,幾十年前,一個面貌清麗的阿富汗。浪漫迷人。歲月靜好。

佩格說:“這些照片讓人們看到阿富汗這個國家曾經的樣子,看到它本可以成為的樣子,人們儘管被國家所分隔,但我們有太多的共同之處。”

其實,給阿富汗留下美麗倩影的不止鮑德力克教授,你看,還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2年喀布爾的衛校學生跟老師學習】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59年歡迎艾森豪威爾訪問喀布爾】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1年喀布爾水果店】


後來發生了戰爭……

哪一個才是真的阿富汗?


好在山河碎碎,上蒼依舊慷慨,天地不為塔利班亡,風景仍在,只是距離善良的人們路途更遙。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雪山遠眺】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香茶,歡歌,還有音樂】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販在煎阿富汗糖耳朵(小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妹妹,擺個泡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國際學校的佩格和簡。那會有250個學生】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軍樂團】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國際學校佩格年齡算大的(上左)】


“在美國坦佩,我要走四個街區到學校。在喀布爾,校車停到家門口。司機一按喇叭,我和簡就跑出去。穿印度莎麗的女士照看著我們,大約20個孩子。校車沿山而行,一路向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鮑德力克先生在山下】


鮑德力克教授在阿富汗期間,正是末代國王查希爾執政時期。

1933年,19歲的查希爾登上王位,在位40年大力吸收西方文化,推動改革,允許婦女接受教育。然而,他的改革也招致保守部族的強烈反對。

1973年,擔任首相的堂兄,趁他訪問意大利之際發動政變,將其廢黜,阿富汗此後陷入長期動盪。

如果不加說明,只看圖片,有幾人會知道這裡是阿富汗?阿富汗,恐怖襲擊,塔利班,女性渾身上下裹得嚴嚴實實……集合了世間所有的災難和悲傷,與和平閒適無關吧。

但,這是阿富汗。

上世紀,幾十年前,一個面貌清麗的阿富汗。浪漫迷人。歲月靜好。

佩格說:“這些照片讓人們看到阿富汗這個國家曾經的樣子,看到它本可以成為的樣子,人們儘管被國家所分隔,但我們有太多的共同之處。”

其實,給阿富汗留下美麗倩影的不止鮑德力克教授,你看,還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2年喀布爾的衛校學生跟老師學習】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59年歡迎艾森豪威爾訪問喀布爾】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1年喀布爾水果店】


後來發生了戰爭……

哪一個才是真的阿富汗?


好在山河碎碎,上蒼依舊慷慨,天地不為塔利班亡,風景仍在,只是距離善良的人們路途更遙。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雪山遠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西北曼馬納山】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香茶,歡歌,還有音樂】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販在煎阿富汗糖耳朵(小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妹妹,擺個泡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國際學校的佩格和簡。那會有250個學生】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軍樂團】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國際學校佩格年齡算大的(上左)】


“在美國坦佩,我要走四個街區到學校。在喀布爾,校車停到家門口。司機一按喇叭,我和簡就跑出去。穿印度莎麗的女士照看著我們,大約20個孩子。校車沿山而行,一路向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鮑德力克先生在山下】


鮑德力克教授在阿富汗期間,正是末代國王查希爾執政時期。

1933年,19歲的查希爾登上王位,在位40年大力吸收西方文化,推動改革,允許婦女接受教育。然而,他的改革也招致保守部族的強烈反對。

1973年,擔任首相的堂兄,趁他訪問意大利之際發動政變,將其廢黜,阿富汗此後陷入長期動盪。

如果不加說明,只看圖片,有幾人會知道這裡是阿富汗?阿富汗,恐怖襲擊,塔利班,女性渾身上下裹得嚴嚴實實……集合了世間所有的災難和悲傷,與和平閒適無關吧。

但,這是阿富汗。

上世紀,幾十年前,一個面貌清麗的阿富汗。浪漫迷人。歲月靜好。

佩格說:“這些照片讓人們看到阿富汗這個國家曾經的樣子,看到它本可以成為的樣子,人們儘管被國家所分隔,但我們有太多的共同之處。”

其實,給阿富汗留下美麗倩影的不止鮑德力克教授,你看,還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2年喀布爾的衛校學生跟老師學習】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59年歡迎艾森豪威爾訪問喀布爾】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1年喀布爾水果店】


後來發生了戰爭……

哪一個才是真的阿富汗?


好在山河碎碎,上蒼依舊慷慨,天地不為塔利班亡,風景仍在,只是距離善良的人們路途更遙。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雪山遠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西北曼馬納山】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位於喀布爾西的班達米爾湖國家公園】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香茶,歡歌,還有音樂】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販在煎阿富汗糖耳朵(小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妹妹,擺個泡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國際學校的佩格和簡。那會有250個學生】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軍樂團】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國際學校佩格年齡算大的(上左)】


“在美國坦佩,我要走四個街區到學校。在喀布爾,校車停到家門口。司機一按喇叭,我和簡就跑出去。穿印度莎麗的女士照看著我們,大約20個孩子。校車沿山而行,一路向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鮑德力克先生在山下】


鮑德力克教授在阿富汗期間,正是末代國王查希爾執政時期。

1933年,19歲的查希爾登上王位,在位40年大力吸收西方文化,推動改革,允許婦女接受教育。然而,他的改革也招致保守部族的強烈反對。

1973年,擔任首相的堂兄,趁他訪問意大利之際發動政變,將其廢黜,阿富汗此後陷入長期動盪。

如果不加說明,只看圖片,有幾人會知道這裡是阿富汗?阿富汗,恐怖襲擊,塔利班,女性渾身上下裹得嚴嚴實實……集合了世間所有的災難和悲傷,與和平閒適無關吧。

但,這是阿富汗。

上世紀,幾十年前,一個面貌清麗的阿富汗。浪漫迷人。歲月靜好。

佩格說:“這些照片讓人們看到阿富汗這個國家曾經的樣子,看到它本可以成為的樣子,人們儘管被國家所分隔,但我們有太多的共同之處。”

其實,給阿富汗留下美麗倩影的不止鮑德力克教授,你看,還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2年喀布爾的衛校學生跟老師學習】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59年歡迎艾森豪威爾訪問喀布爾】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1年喀布爾水果店】


後來發生了戰爭……

哪一個才是真的阿富汗?


好在山河碎碎,上蒼依舊慷慨,天地不為塔利班亡,風景仍在,只是距離善良的人們路途更遙。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雪山遠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西北曼馬納山】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位於喀布爾西的班達米爾湖國家公園】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香茶,歡歌,還有音樂】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販在煎阿富汗糖耳朵(小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妹妹,擺個泡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國際學校的佩格和簡。那會有250個學生】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軍樂團】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國際學校佩格年齡算大的(上左)】


“在美國坦佩,我要走四個街區到學校。在喀布爾,校車停到家門口。司機一按喇叭,我和簡就跑出去。穿印度莎麗的女士照看著我們,大約20個孩子。校車沿山而行,一路向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鮑德力克先生在山下】


鮑德力克教授在阿富汗期間,正是末代國王查希爾執政時期。

1933年,19歲的查希爾登上王位,在位40年大力吸收西方文化,推動改革,允許婦女接受教育。然而,他的改革也招致保守部族的強烈反對。

1973年,擔任首相的堂兄,趁他訪問意大利之際發動政變,將其廢黜,阿富汗此後陷入長期動盪。

如果不加說明,只看圖片,有幾人會知道這裡是阿富汗?阿富汗,恐怖襲擊,塔利班,女性渾身上下裹得嚴嚴實實……集合了世間所有的災難和悲傷,與和平閒適無關吧。

但,這是阿富汗。

上世紀,幾十年前,一個面貌清麗的阿富汗。浪漫迷人。歲月靜好。

佩格說:“這些照片讓人們看到阿富汗這個國家曾經的樣子,看到它本可以成為的樣子,人們儘管被國家所分隔,但我們有太多的共同之處。”

其實,給阿富汗留下美麗倩影的不止鮑德力克教授,你看,還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2年喀布爾的衛校學生跟老師學習】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59年歡迎艾森豪威爾訪問喀布爾】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1年喀布爾水果店】


後來發生了戰爭……

哪一個才是真的阿富汗?


好在山河碎碎,上蒼依舊慷慨,天地不為塔利班亡,風景仍在,只是距離善良的人們路途更遙。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雪山遠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西北曼馬納山】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位於喀布爾西的班達米爾湖國家公園】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

謝遠東 有種樂土


1967 年夏,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教授鮑德力克帶著妻子瑪格麗特,兩個女兒簡和佩格來到阿富汗。

在喀布爾的兩年,教授拍下了當時他所見。

喀布爾,一個繁華都市。汽車,公園,身著休閒服飾的男男女女,有的甚至是完全來自西方的款式和品牌。

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阿富汗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街頭巷尾溜達閒逛。

乘巴士去參觀歷史古蹟,或是穿過邊境遠足巴基斯坦。沒問題。安全不是事。和平之地。

這些珍貴照片所呈現的印象,是一個和平,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阿富汗,與今日戰爭蹂躪,慘遭伊斯蘭極端主義荼毒的失敗國家,恰成強烈反差。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關於爸爸威廉(左二),佩格說:“他總回憶自己二戰那會……上戰場就是想為和平盡力。1967年他受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專家在喀布爾服務兩年……他對社會研究興趣濃厚,無論去哪裡,相機不離手。在阿富汗也如此。”鮑德力克教授當時在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教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我是在亞利桑那的坦佩長大。有機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來阿富汗,我嗨翻了。”佩格(右)說。“去異國讀高中,而不是亞利桑那種。當然,從亞利桑那到阿富汗跨度有點大,難度是有的。但這不算什麼。那裡的人總那麼熱情友好,雖說我只是個毛手毛腳丫頭片子,也沒遇到啥難纏的麻煩事。那是溫情歲月。”

鮑德力克,這位業餘攝影師,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光。教授1981年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退休,2008年去世,終年92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佩格(戴太陽鏡者)和家人一起去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

“瀏覽父親的照片,我難忘阿富汗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她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無論耳聞,還是目睹,都讓人痛苦。頑強自立,還有些風趣的阿富汗人,被奇葩而又可怖的暴力打慘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在喀布爾西北30公里的鄉村集市購物。“一個陽光燦爛的六月清晨,我們來到這裡……我一眼瞥見路邊飄蕩著深藍、綠色,還有栗色的鬼魂,太嚇人了。爸爸說,在阿富汗有些婦女只有穿著那些罩袍才出門。”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簡(左)和佩格在喀布爾公園,如今不復存在。】

喀布爾的“王之山”。二十世紀初,阿富汗王阿曼諾拉汗周遊歐洲、伊朗、印度後建造。當時,這個花園對公眾開放,進入者須著西式服裝。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女孩放學回家。“那時女孩和男孩一樣,一直可以讀到高中。孩子們穿校服,女孩禁止穿罩袍進校。當然,女孩也可以上大學。”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學生在校園跳舞,老師伴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河游泳】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母親總是把在喀布爾住的那地方,和科羅拉多的丹佛相比。40年代他們在那住過。海拔1600米,陽光充沛,遠處青山如畫。”

“在我眼裡,乾旱少雨更像亞利桑那,我更喜歡這種風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泥巴牆教室裡化學課】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河畔的清真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正在修飾甜點的男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8年春,我們一家坐大巴長途旅行經阿富汗開伯爾口岸去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合爾。”佩格記得。

“那路顛死了。路邊時而有山崖崩落,而另一邊岩石壁立,好怕啊。臨行前,爸爸請人祈禱,那人圍著巴士拜了一圈。我猜一定是那個起作用了,旅程一路平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蘇聯援建的興都庫什山隧道。2.6公里,1964年開通,連接阿富汗南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郊外年輕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上),坐落在那裡的著名大佛2001年被塔利班炸燬】

“一路坎坷。但寬闊碧綠的山谷,還有兩尊大佛,我終生難忘。即便我是根本不懂歷史和建築的小白,也深深震撼,那些雕像太讚了。”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小一些的佛像】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喀布爾高等師範學校學制兩年,位於喀布爾西面。這是兩位老師】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香茶,歡歌,還有音樂】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販在煎阿富汗糖耳朵(小吃)】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小妹妹,擺個泡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喀布爾國際學校的佩格和簡。那會有250個學生】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軍樂團】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在國際學校佩格年齡算大的(上左)】


“在美國坦佩,我要走四個街區到學校。在喀布爾,校車停到家門口。司機一按喇叭,我和簡就跑出去。穿印度莎麗的女士照看著我們,大約20個孩子。校車沿山而行,一路向西。”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鮑德力克先生在山下】


鮑德力克教授在阿富汗期間,正是末代國王查希爾執政時期。

1933年,19歲的查希爾登上王位,在位40年大力吸收西方文化,推動改革,允許婦女接受教育。然而,他的改革也招致保守部族的強烈反對。

1973年,擔任首相的堂兄,趁他訪問意大利之際發動政變,將其廢黜,阿富汗此後陷入長期動盪。

如果不加說明,只看圖片,有幾人會知道這裡是阿富汗?阿富汗,恐怖襲擊,塔利班,女性渾身上下裹得嚴嚴實實……集合了世間所有的災難和悲傷,與和平閒適無關吧。

但,這是阿富汗。

上世紀,幾十年前,一個面貌清麗的阿富汗。浪漫迷人。歲月靜好。

佩格說:“這些照片讓人們看到阿富汗這個國家曾經的樣子,看到它本可以成為的樣子,人們儘管被國家所分隔,但我們有太多的共同之處。”

其實,給阿富汗留下美麗倩影的不止鮑德力克教授,你看,還有: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2年喀布爾的衛校學生跟老師學習】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59年歡迎艾森豪威爾訪問喀布爾】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1961年喀布爾水果店】


後來發生了戰爭……

哪一個才是真的阿富汗?


好在山河碎碎,上蒼依舊慷慨,天地不為塔利班亡,風景仍在,只是距離善良的人們路途更遙。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雪山遠眺】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阿富汗西北曼馬納山】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位於喀布爾西的班達米爾湖國家公園】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也曾歲月靜好的阿富汗

【緊鄰中國,古絲綢之路一部,瓦罕走廊】


資料來源:https://www.rferl.org/a/afghanistan-as-it-once-was-the-photographs-of-william-podlich/29222700.html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