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鞋,幾千飆到10萬是什麼操作?'

"

文 | 孫小婷


在“萬物皆可炒”的年代,如今的球鞋市場已然形成了一個廠商搭舞臺,鞋販子唱戲,眾多消費者買單的資本化運作閉環。


根據一張網絡流傳的圖片,在球鞋交易App上,球鞋價格的漲跌幅度被實時呈現:一雙原價1999元的運動鞋,轉眼就賣到了4400元,帶給人們如股市一般的刺激。

"

文 | 孫小婷


在“萬物皆可炒”的年代,如今的球鞋市場已然形成了一個廠商搭舞臺,鞋販子唱戲,眾多消費者買單的資本化運作閉環。


根據一張網絡流傳的圖片,在球鞋交易App上,球鞋價格的漲跌幅度被實時呈現:一雙原價1999元的運動鞋,轉眼就賣到了4400元,帶給人們如股市一般的刺激。

一雙鞋,幾千飆到10萬是什麼操作?


和股市一樣,鞋圈也分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即官方售賣的市場,比如線上線下官方專賣店、微信公眾號等等;二級市場則為通過幾大非球鞋官方的手機APP進行交易。

曾經的傳統球鞋現貨交易也已經虛擬化,炒的是球鞋的提貨權,用的是App自己發行的代(鞋)幣。


甚至有賣鞋平臺根據過去24小時的交易額編制了“炒鞋”三大指數:AJ指數、耐克指數和阿迪達斯指數。

"

文 | 孫小婷


在“萬物皆可炒”的年代,如今的球鞋市場已然形成了一個廠商搭舞臺,鞋販子唱戲,眾多消費者買單的資本化運作閉環。


根據一張網絡流傳的圖片,在球鞋交易App上,球鞋價格的漲跌幅度被實時呈現:一雙原價1999元的運動鞋,轉眼就賣到了4400元,帶給人們如股市一般的刺激。

一雙鞋,幾千飆到10萬是什麼操作?


和股市一樣,鞋圈也分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即官方售賣的市場,比如線上線下官方專賣店、微信公眾號等等;二級市場則為通過幾大非球鞋官方的手機APP進行交易。

曾經的傳統球鞋現貨交易也已經虛擬化,炒的是球鞋的提貨權,用的是App自己發行的代(鞋)幣。


甚至有賣鞋平臺根據過去24小時的交易額編制了“炒鞋”三大指數:AJ指數、耐克指數和阿迪達斯指數。

一雙鞋,幾千飆到10萬是什麼操作?

炒鞋大軍更是每天緊盯“三大指數”,還通過追蹤體育時事研判走勢。比如今年NBA猛龍隊奪冠前,猛龍當家球星萊納德的簽名鞋,從幾千塊的價格最高飆到了10萬。


根據某平臺統計數據:8月19日,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個熱門款的成交金額已達到4.5億元。


參與炒鞋的“鞋販子”中,既有願意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排隊的“散戶”,也有能買斷限量球鞋等主力貨品的“莊家”。

只要能夠在限量發售的貨品搶購中“中籤”,就意味著成倍的收益,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有的初中生因為炒鞋,就能月入萬餘元。


資本不盯無利可圖的生意。

顯然,炒鞋已經成為一個可以謀取暴利的行業。鞋子是用來穿的嗎?未必,它也是可以用來炒的。


然而,這究竟是一個風口,還是一場泡沫?資本市場的繁榮又是哪些因素在支撐?


其實,這可以用簡單的4個字來回答——供不應求,讓一些商家得以囤貨可居。


備受球迷追捧的三大運動鞋品牌,耐克、阿迪達斯、Air Jordan(耐克旗下子品牌),事實上都會發售一些“限量版”球鞋,比如,adidas初代 Yeezy Boost 750 僅發售了 9000 雙,當時還有消息稱只有 adidas 的 VIP 用戶才有資格購買,該款鞋從 350 美金在黑市炒到了 10 倍以上的價格。

"

文 | 孫小婷


在“萬物皆可炒”的年代,如今的球鞋市場已然形成了一個廠商搭舞臺,鞋販子唱戲,眾多消費者買單的資本化運作閉環。


根據一張網絡流傳的圖片,在球鞋交易App上,球鞋價格的漲跌幅度被實時呈現:一雙原價1999元的運動鞋,轉眼就賣到了4400元,帶給人們如股市一般的刺激。

一雙鞋,幾千飆到10萬是什麼操作?


和股市一樣,鞋圈也分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即官方售賣的市場,比如線上線下官方專賣店、微信公眾號等等;二級市場則為通過幾大非球鞋官方的手機APP進行交易。

曾經的傳統球鞋現貨交易也已經虛擬化,炒的是球鞋的提貨權,用的是App自己發行的代(鞋)幣。


甚至有賣鞋平臺根據過去24小時的交易額編制了“炒鞋”三大指數:AJ指數、耐克指數和阿迪達斯指數。

一雙鞋,幾千飆到10萬是什麼操作?

炒鞋大軍更是每天緊盯“三大指數”,還通過追蹤體育時事研判走勢。比如今年NBA猛龍隊奪冠前,猛龍當家球星萊納德的簽名鞋,從幾千塊的價格最高飆到了10萬。


根據某平臺統計數據:8月19日,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個熱門款的成交金額已達到4.5億元。


參與炒鞋的“鞋販子”中,既有願意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排隊的“散戶”,也有能買斷限量球鞋等主力貨品的“莊家”。

只要能夠在限量發售的貨品搶購中“中籤”,就意味著成倍的收益,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有的初中生因為炒鞋,就能月入萬餘元。


資本不盯無利可圖的生意。

顯然,炒鞋已經成為一個可以謀取暴利的行業。鞋子是用來穿的嗎?未必,它也是可以用來炒的。


然而,這究竟是一個風口,還是一場泡沫?資本市場的繁榮又是哪些因素在支撐?


其實,這可以用簡單的4個字來回答——供不應求,讓一些商家得以囤貨可居。


備受球迷追捧的三大運動鞋品牌,耐克、阿迪達斯、Air Jordan(耐克旗下子品牌),事實上都會發售一些“限量版”球鞋,比如,adidas初代 Yeezy Boost 750 僅發售了 9000 雙,當時還有消息稱只有 adidas 的 VIP 用戶才有資格購買,該款鞋從 350 美金在黑市炒到了 10 倍以上的價格。

一雙鞋,幾千飆到10萬是什麼操作?


一方面是商家限量供應的“飢餓營銷”,另一方面卻是資深球迷和潮流文化愛好者的強烈渴望,從籃球明星穿過的鞋,到融入籃球、嘻哈、街舞、滑板等元素的潮流系列,讓NBA文化出圈吸引了一大票普通消費者。再加上明星、網紅的帶貨能力,一群頗有消費實力的年輕人就成為潮流球鞋的忠實擁躉。


為求心愛之物,不惜一擲千金,這本無可厚非。事實上,這也正是當下市場消費升級的一個典型印證,當人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商品的使用屬性,而是更加註重附著其上的文化價值與符號意義時,消費市場也獲得了進一步細分和擴大的空間。


在追求個性化和身份認同的消費時代,“稀有”“貴”“好看”都可以超越“實用”成為買單的理由。


在這場資本掀動的波瀾之中,看起來是多方共贏的——品牌廠商能夠獲得免費曝光,“一搶而空”“一鞋難求”的景象不斷固化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高端形象;鞋販子運用資本槓桿以小博大,短時間內就可以獲取高額差價;而交易平臺更是應運而生,不斷刺激買賣雙方交易的進行。

"

文 | 孫小婷


在“萬物皆可炒”的年代,如今的球鞋市場已然形成了一個廠商搭舞臺,鞋販子唱戲,眾多消費者買單的資本化運作閉環。


根據一張網絡流傳的圖片,在球鞋交易App上,球鞋價格的漲跌幅度被實時呈現:一雙原價1999元的運動鞋,轉眼就賣到了4400元,帶給人們如股市一般的刺激。

一雙鞋,幾千飆到10萬是什麼操作?


和股市一樣,鞋圈也分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即官方售賣的市場,比如線上線下官方專賣店、微信公眾號等等;二級市場則為通過幾大非球鞋官方的手機APP進行交易。

曾經的傳統球鞋現貨交易也已經虛擬化,炒的是球鞋的提貨權,用的是App自己發行的代(鞋)幣。


甚至有賣鞋平臺根據過去24小時的交易額編制了“炒鞋”三大指數:AJ指數、耐克指數和阿迪達斯指數。

一雙鞋,幾千飆到10萬是什麼操作?

炒鞋大軍更是每天緊盯“三大指數”,還通過追蹤體育時事研判走勢。比如今年NBA猛龍隊奪冠前,猛龍當家球星萊納德的簽名鞋,從幾千塊的價格最高飆到了10萬。


根據某平臺統計數據:8月19日,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個熱門款的成交金額已達到4.5億元。


參與炒鞋的“鞋販子”中,既有願意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排隊的“散戶”,也有能買斷限量球鞋等主力貨品的“莊家”。

只要能夠在限量發售的貨品搶購中“中籤”,就意味著成倍的收益,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有的初中生因為炒鞋,就能月入萬餘元。


資本不盯無利可圖的生意。

顯然,炒鞋已經成為一個可以謀取暴利的行業。鞋子是用來穿的嗎?未必,它也是可以用來炒的。


然而,這究竟是一個風口,還是一場泡沫?資本市場的繁榮又是哪些因素在支撐?


其實,這可以用簡單的4個字來回答——供不應求,讓一些商家得以囤貨可居。


備受球迷追捧的三大運動鞋品牌,耐克、阿迪達斯、Air Jordan(耐克旗下子品牌),事實上都會發售一些“限量版”球鞋,比如,adidas初代 Yeezy Boost 750 僅發售了 9000 雙,當時還有消息稱只有 adidas 的 VIP 用戶才有資格購買,該款鞋從 350 美金在黑市炒到了 10 倍以上的價格。

一雙鞋,幾千飆到10萬是什麼操作?


一方面是商家限量供應的“飢餓營銷”,另一方面卻是資深球迷和潮流文化愛好者的強烈渴望,從籃球明星穿過的鞋,到融入籃球、嘻哈、街舞、滑板等元素的潮流系列,讓NBA文化出圈吸引了一大票普通消費者。再加上明星、網紅的帶貨能力,一群頗有消費實力的年輕人就成為潮流球鞋的忠實擁躉。


為求心愛之物,不惜一擲千金,這本無可厚非。事實上,這也正是當下市場消費升級的一個典型印證,當人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商品的使用屬性,而是更加註重附著其上的文化價值與符號意義時,消費市場也獲得了進一步細分和擴大的空間。


在追求個性化和身份認同的消費時代,“稀有”“貴”“好看”都可以超越“實用”成為買單的理由。


在這場資本掀動的波瀾之中,看起來是多方共贏的——品牌廠商能夠獲得免費曝光,“一搶而空”“一鞋難求”的景象不斷固化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高端形象;鞋販子運用資本槓桿以小博大,短時間內就可以獲取高額差價;而交易平臺更是應運而生,不斷刺激買賣雙方交易的進行。

一雙鞋,幾千飆到10萬是什麼操作?

Juice 線下抽籤場景


一片繁榮下,卻暗流湧動。一旦泡沫戳破,最後的買單者只能自己承擔苦果。“炒鞋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是資本市場中我們應保持的警醒。


另一方面,在這個基於消費升級的新增市場中,對於很多品牌來說,都應該是一個啟發。


如今年輕的消費者對鞋服個性化越來越看重,老牌鞋企不重視設計的弊端就越來越突出,加之電商銷售模式的衝擊,不轉變思路便難以在市場中獲得立足之地。


眾多老牌鞋企面臨考驗的同時,“回力”這個有90多年曆史的中國品牌,卻在瀕臨破產的邊緣重新煥發活力。

"

文 | 孫小婷


在“萬物皆可炒”的年代,如今的球鞋市場已然形成了一個廠商搭舞臺,鞋販子唱戲,眾多消費者買單的資本化運作閉環。


根據一張網絡流傳的圖片,在球鞋交易App上,球鞋價格的漲跌幅度被實時呈現:一雙原價1999元的運動鞋,轉眼就賣到了4400元,帶給人們如股市一般的刺激。

一雙鞋,幾千飆到10萬是什麼操作?


和股市一樣,鞋圈也分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即官方售賣的市場,比如線上線下官方專賣店、微信公眾號等等;二級市場則為通過幾大非球鞋官方的手機APP進行交易。

曾經的傳統球鞋現貨交易也已經虛擬化,炒的是球鞋的提貨權,用的是App自己發行的代(鞋)幣。


甚至有賣鞋平臺根據過去24小時的交易額編制了“炒鞋”三大指數:AJ指數、耐克指數和阿迪達斯指數。

一雙鞋,幾千飆到10萬是什麼操作?

炒鞋大軍更是每天緊盯“三大指數”,還通過追蹤體育時事研判走勢。比如今年NBA猛龍隊奪冠前,猛龍當家球星萊納德的簽名鞋,從幾千塊的價格最高飆到了10萬。


根據某平臺統計數據:8月19日,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個熱門款的成交金額已達到4.5億元。


參與炒鞋的“鞋販子”中,既有願意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排隊的“散戶”,也有能買斷限量球鞋等主力貨品的“莊家”。

只要能夠在限量發售的貨品搶購中“中籤”,就意味著成倍的收益,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有的初中生因為炒鞋,就能月入萬餘元。


資本不盯無利可圖的生意。

顯然,炒鞋已經成為一個可以謀取暴利的行業。鞋子是用來穿的嗎?未必,它也是可以用來炒的。


然而,這究竟是一個風口,還是一場泡沫?資本市場的繁榮又是哪些因素在支撐?


其實,這可以用簡單的4個字來回答——供不應求,讓一些商家得以囤貨可居。


備受球迷追捧的三大運動鞋品牌,耐克、阿迪達斯、Air Jordan(耐克旗下子品牌),事實上都會發售一些“限量版”球鞋,比如,adidas初代 Yeezy Boost 750 僅發售了 9000 雙,當時還有消息稱只有 adidas 的 VIP 用戶才有資格購買,該款鞋從 350 美金在黑市炒到了 10 倍以上的價格。

一雙鞋,幾千飆到10萬是什麼操作?


一方面是商家限量供應的“飢餓營銷”,另一方面卻是資深球迷和潮流文化愛好者的強烈渴望,從籃球明星穿過的鞋,到融入籃球、嘻哈、街舞、滑板等元素的潮流系列,讓NBA文化出圈吸引了一大票普通消費者。再加上明星、網紅的帶貨能力,一群頗有消費實力的年輕人就成為潮流球鞋的忠實擁躉。


為求心愛之物,不惜一擲千金,這本無可厚非。事實上,這也正是當下市場消費升級的一個典型印證,當人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商品的使用屬性,而是更加註重附著其上的文化價值與符號意義時,消費市場也獲得了進一步細分和擴大的空間。


在追求個性化和身份認同的消費時代,“稀有”“貴”“好看”都可以超越“實用”成為買單的理由。


在這場資本掀動的波瀾之中,看起來是多方共贏的——品牌廠商能夠獲得免費曝光,“一搶而空”“一鞋難求”的景象不斷固化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高端形象;鞋販子運用資本槓桿以小博大,短時間內就可以獲取高額差價;而交易平臺更是應運而生,不斷刺激買賣雙方交易的進行。

一雙鞋,幾千飆到10萬是什麼操作?

Juice 線下抽籤場景


一片繁榮下,卻暗流湧動。一旦泡沫戳破,最後的買單者只能自己承擔苦果。“炒鞋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是資本市場中我們應保持的警醒。


另一方面,在這個基於消費升級的新增市場中,對於很多品牌來說,都應該是一個啟發。


如今年輕的消費者對鞋服個性化越來越看重,老牌鞋企不重視設計的弊端就越來越突出,加之電商銷售模式的衝擊,不轉變思路便難以在市場中獲得立足之地。


眾多老牌鞋企面臨考驗的同時,“回力”這個有90多年曆史的中國品牌,卻在瀕臨破產的邊緣重新煥發活力。

一雙鞋,幾千飆到10萬是什麼操作?


簡單而不失時尚感的設計,加上設計理念中中國元素與品牌文化的巧妙融合,讓回力“小白鞋”硬是扳回一局,成為與阿迪耐克比肩的“網紅鞋”,喚起了一代國人的青春記憶。

在“萬物皆可炒”的時代,沖天的價格或許不應該是給我們最大的刺激,中國運動品牌如何借鑑經驗或許才是值得思考的。


資本市場的虛幻姑且不論,但它映射出的卻是某種需求。與其用“資本之火”解“需求之渴”,不妨抓住機遇,激發更多國產運動品牌的崛起。


“炒鞋”其實也是給國產運動品牌提了個醒:國產品牌要刷新自己的存在感,既離不開長期形成的“高性價比”口碑,也離不開文化沉澱的品牌和“時尚前沿”的形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