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三降”下的行業洗牌

進入2019年以來,再無野心勃勃進入網貸行業的新增平臺,問題平臺則是層出不窮。截止今年7月,網貸行業的淘汰率已經達到85%。留在行業中的平臺,則仍在“斷舍離”的路上徘徊。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三降”下的行業洗牌

進入2019年以來,再無野心勃勃進入網貸行業的新增平臺,問題平臺則是層出不窮。截止今年7月,網貸行業的淘汰率已經達到85%。留在行業中的平臺,則仍在“斷舍離”的路上徘徊。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降機構數量、降行業規模、降涉及人數的“三降”要求,也是互金行業整治行動中的重頭戲。根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網貸平臺機構數量降至844家,行業成交量降至不足900億,這是自兩年來的最低位。所涉及的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也一路走低,降至共約440萬人。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三降”下的行業洗牌

進入2019年以來,再無野心勃勃進入網貸行業的新增平臺,問題平臺則是層出不窮。截止今年7月,網貸行業的淘汰率已經達到85%。留在行業中的平臺,則仍在“斷舍離”的路上徘徊。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降機構數量、降行業規模、降涉及人數的“三降”要求,也是互金行業整治行動中的重頭戲。根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網貸平臺機構數量降至844家,行業成交量降至不足900億,這是自兩年來的最低位。所涉及的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也一路走低,降至共約440萬人。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7月6日,據《金融時報》消息,互金整治領導小組和網貸整治領導小組召開座談會,表示“三降”也將繼續成為2019年第三季度的工作重點。

備案:障礙重重,反覆延期

早在2016年8月,銀監會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便規定網貸行業必須進行備案管理,並要求整改期不超過12個月。同年10月發佈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指引》則提供了詳細的備案流程指引,並要求平臺持有備案登記與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據盈燦諮詢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11月25日,共有162家平臺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

但在2017年6月,備案工作宣佈延期一年。2017年12月,《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57號文),要求各地於2018年6月底前完成所有備案工作。2018年6月,監管在公開發言中明確表示,行業累積的存量風險巨大,備案工作年內難以完成,正式宣告備案再次延期。8月,全國整治辦下發《關於開展P2P網絡借貸機構合規檢查工作的通知》,規定本次各地的檢查於2018年12月底前完成。今年4月,網傳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有條件備案試點工作方案》稱,試點備案的啟動時間為2019年6月末。

轉眼到了2019年夏天,“備案”二字不說了。今年7月6日召開的座談會上,“備案”二字並未出現,而是提到“第四季度將整改基本合格機構納入監管試點”。整治工作按照“成熟一家、納入一家”的原則。字眼的轉變,即是暗示各地方政府對千瘡百孔、良莠不齊的平臺進行備案登記,再次延期。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三降”下的行業洗牌

進入2019年以來,再無野心勃勃進入網貸行業的新增平臺,問題平臺則是層出不窮。截止今年7月,網貸行業的淘汰率已經達到85%。留在行業中的平臺,則仍在“斷舍離”的路上徘徊。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降機構數量、降行業規模、降涉及人數的“三降”要求,也是互金行業整治行動中的重頭戲。根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網貸平臺機構數量降至844家,行業成交量降至不足900億,這是自兩年來的最低位。所涉及的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也一路走低,降至共約440萬人。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7月6日,據《金融時報》消息,互金整治領導小組和網貸整治領導小組召開座談會,表示“三降”也將繼續成為2019年第三季度的工作重點。

備案:障礙重重,反覆延期

早在2016年8月,銀監會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便規定網貸行業必須進行備案管理,並要求整改期不超過12個月。同年10月發佈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指引》則提供了詳細的備案流程指引,並要求平臺持有備案登記與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據盈燦諮詢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11月25日,共有162家平臺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

但在2017年6月,備案工作宣佈延期一年。2017年12月,《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57號文),要求各地於2018年6月底前完成所有備案工作。2018年6月,監管在公開發言中明確表示,行業累積的存量風險巨大,備案工作年內難以完成,正式宣告備案再次延期。8月,全國整治辦下發《關於開展P2P網絡借貸機構合規檢查工作的通知》,規定本次各地的檢查於2018年12月底前完成。今年4月,網傳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有條件備案試點工作方案》稱,試點備案的啟動時間為2019年6月末。

轉眼到了2019年夏天,“備案”二字不說了。今年7月6日召開的座談會上,“備案”二字並未出現,而是提到“第四季度將整改基本合格機構納入監管試點”。整治工作按照“成熟一家、納入一家”的原則。字眼的轉變,即是暗示各地方政府對千瘡百孔、良莠不齊的平臺進行備案登記,再次延期。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尚不明朗的形式也令網貸平臺存管銀行開始加速退出存管業務。據北京商報不完全統計,至少有8家銀行終止或縮小網貸資金存管業務。網傳的首批試點備案遲遲不見蹤影,讓許多從業者覺得備案落地的希望渺茫,也使得行業優勝劣汰的洗牌加速。

轉型:只是小部分人的遊戲

工作座談會亦指出了兩條轉型方向:“允許並鼓勵其申請改製為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

傳統的消費金融,是向各階層的個人消費者提供消費貸款的服務,交易數額小。其功能類似於信用卡,但其覆蓋的用戶為中低收入人群,這是與銀行信用卡的客戶群體無法涵蓋的,也更收到網貸平臺的青睞。根據網貸之家統計出的《2019年6月P2P網貸行業消費金融業務總成交量TOP 20平臺排行榜》,目前運營狀態良好的頭部平臺中,消費金融業務成交量佔比例頗高,甚至會達到100%。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三降”下的行業洗牌

進入2019年以來,再無野心勃勃進入網貸行業的新增平臺,問題平臺則是層出不窮。截止今年7月,網貸行業的淘汰率已經達到85%。留在行業中的平臺,則仍在“斷舍離”的路上徘徊。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降機構數量、降行業規模、降涉及人數的“三降”要求,也是互金行業整治行動中的重頭戲。根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網貸平臺機構數量降至844家,行業成交量降至不足900億,這是自兩年來的最低位。所涉及的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也一路走低,降至共約440萬人。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7月6日,據《金融時報》消息,互金整治領導小組和網貸整治領導小組召開座談會,表示“三降”也將繼續成為2019年第三季度的工作重點。

備案:障礙重重,反覆延期

早在2016年8月,銀監會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便規定網貸行業必須進行備案管理,並要求整改期不超過12個月。同年10月發佈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指引》則提供了詳細的備案流程指引,並要求平臺持有備案登記與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據盈燦諮詢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11月25日,共有162家平臺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

但在2017年6月,備案工作宣佈延期一年。2017年12月,《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57號文),要求各地於2018年6月底前完成所有備案工作。2018年6月,監管在公開發言中明確表示,行業累積的存量風險巨大,備案工作年內難以完成,正式宣告備案再次延期。8月,全國整治辦下發《關於開展P2P網絡借貸機構合規檢查工作的通知》,規定本次各地的檢查於2018年12月底前完成。今年4月,網傳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有條件備案試點工作方案》稱,試點備案的啟動時間為2019年6月末。

轉眼到了2019年夏天,“備案”二字不說了。今年7月6日召開的座談會上,“備案”二字並未出現,而是提到“第四季度將整改基本合格機構納入監管試點”。整治工作按照“成熟一家、納入一家”的原則。字眼的轉變,即是暗示各地方政府對千瘡百孔、良莠不齊的平臺進行備案登記,再次延期。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尚不明朗的形式也令網貸平臺存管銀行開始加速退出存管業務。據北京商報不完全統計,至少有8家銀行終止或縮小網貸資金存管業務。網傳的首批試點備案遲遲不見蹤影,讓許多從業者覺得備案落地的希望渺茫,也使得行業優勝劣汰的洗牌加速。

轉型:只是小部分人的遊戲

工作座談會亦指出了兩條轉型方向:“允許並鼓勵其申請改製為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

傳統的消費金融,是向各階層的個人消費者提供消費貸款的服務,交易數額小。其功能類似於信用卡,但其覆蓋的用戶為中低收入人群,這是與銀行信用卡的客戶群體無法涵蓋的,也更收到網貸平臺的青睞。根據網貸之家統計出的《2019年6月P2P網貸行業消費金融業務總成交量TOP 20平臺排行榜》,目前運營狀態良好的頭部平臺中,消費金融業務成交量佔比例頗高,甚至會達到100%。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7月18日,路透社報道,背靠中國平安的陸金所,計劃退出P2P業務,轉而進軍消費金融市場。路透社的信息源同時稱,監管部門告訴陸金所,短期內不會通過其網貸備案。陸金所暫未作出正面迴應,只是表示“網貸業務運營正常,存量產品和客戶權益不受影響”。網貸“一哥”的轉型傳聞,令人心惶惶,難以預見行業的前景。

不過,轉型這條路並不是所有平臺都可以負擔得起的。

消費金融的准入門檻較高,要求非金融機構出資人的註冊資本最低3億元人民幣,最近1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00億元人民幣,也正因此,消費金融公司的背後股東多有銀行坐鎮。目前僅有24家機構持有消費金融牌照,其中18家是銀行系。陸金所背後的充足的資金鍊,可以支持它申請消費金融牌照,而對於一眾中小型平臺,這一轉型可望而不可及。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三降”下的行業洗牌

進入2019年以來,再無野心勃勃進入網貸行業的新增平臺,問題平臺則是層出不窮。截止今年7月,網貸行業的淘汰率已經達到85%。留在行業中的平臺,則仍在“斷舍離”的路上徘徊。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降機構數量、降行業規模、降涉及人數的“三降”要求,也是互金行業整治行動中的重頭戲。根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網貸平臺機構數量降至844家,行業成交量降至不足900億,這是自兩年來的最低位。所涉及的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也一路走低,降至共約440萬人。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7月6日,據《金融時報》消息,互金整治領導小組和網貸整治領導小組召開座談會,表示“三降”也將繼續成為2019年第三季度的工作重點。

備案:障礙重重,反覆延期

早在2016年8月,銀監會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便規定網貸行業必須進行備案管理,並要求整改期不超過12個月。同年10月發佈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指引》則提供了詳細的備案流程指引,並要求平臺持有備案登記與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據盈燦諮詢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11月25日,共有162家平臺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

但在2017年6月,備案工作宣佈延期一年。2017年12月,《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57號文),要求各地於2018年6月底前完成所有備案工作。2018年6月,監管在公開發言中明確表示,行業累積的存量風險巨大,備案工作年內難以完成,正式宣告備案再次延期。8月,全國整治辦下發《關於開展P2P網絡借貸機構合規檢查工作的通知》,規定本次各地的檢查於2018年12月底前完成。今年4月,網傳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有條件備案試點工作方案》稱,試點備案的啟動時間為2019年6月末。

轉眼到了2019年夏天,“備案”二字不說了。今年7月6日召開的座談會上,“備案”二字並未出現,而是提到“第四季度將整改基本合格機構納入監管試點”。整治工作按照“成熟一家、納入一家”的原則。字眼的轉變,即是暗示各地方政府對千瘡百孔、良莠不齊的平臺進行備案登記,再次延期。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尚不明朗的形式也令網貸平臺存管銀行開始加速退出存管業務。據北京商報不完全統計,至少有8家銀行終止或縮小網貸資金存管業務。網傳的首批試點備案遲遲不見蹤影,讓許多從業者覺得備案落地的希望渺茫,也使得行業優勝劣汰的洗牌加速。

轉型:只是小部分人的遊戲

工作座談會亦指出了兩條轉型方向:“允許並鼓勵其申請改製為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

傳統的消費金融,是向各階層的個人消費者提供消費貸款的服務,交易數額小。其功能類似於信用卡,但其覆蓋的用戶為中低收入人群,這是與銀行信用卡的客戶群體無法涵蓋的,也更收到網貸平臺的青睞。根據網貸之家統計出的《2019年6月P2P網貸行業消費金融業務總成交量TOP 20平臺排行榜》,目前運營狀態良好的頭部平臺中,消費金融業務成交量佔比例頗高,甚至會達到100%。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7月18日,路透社報道,背靠中國平安的陸金所,計劃退出P2P業務,轉而進軍消費金融市場。路透社的信息源同時稱,監管部門告訴陸金所,短期內不會通過其網貸備案。陸金所暫未作出正面迴應,只是表示“網貸業務運營正常,存量產品和客戶權益不受影響”。網貸“一哥”的轉型傳聞,令人心惶惶,難以預見行業的前景。

不過,轉型這條路並不是所有平臺都可以負擔得起的。

消費金融的准入門檻較高,要求非金融機構出資人的註冊資本最低3億元人民幣,最近1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00億元人民幣,也正因此,消費金融公司的背後股東多有銀行坐鎮。目前僅有24家機構持有消費金融牌照,其中18家是銀行系。陸金所背後的充足的資金鍊,可以支持它申請消費金融牌照,而對於一眾中小型平臺,這一轉型可望而不可及。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網絡小額貸款則是由指自然人、企業法人與其他社會組織投資設立,不吸收公眾存款,經營小額貸款業務的公司,因而有雄厚的資金鍊或股東注資也是小貸公司生存的基礎。據上海市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上海市小額貸款公司監管辦法》規定新設小額貸款公司原則上註冊資本不低於人民幣2億元(主要為眾創空間內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服務的小額貸款公司註冊資本可適當降低至人民幣1億元),這也註定了,這隻能是少部分平臺的遊戲。

退出:“良性退出”,兌付難

在2018年,“平臺清退”被廣泛認為是一個負面詞語,因為眾多平臺打著“良性退出”的幌子,掩蓋“失聯”、“跑路”的事實。

平臺的兌付方案的跨度多1-3年,與借貸人的還款期限相近。只有一些代收款項少公司及股東資金充足的公司,可以在幾個月內完成兌付退出。但這樣長久的清盤方案中,有些公司的清盤進展難以追蹤,而且其中變數甚多。也有的公司,僅僅是用“良性退出”作為藉口,以便為跑路做準備。如去年9月,餘盆網在其官網宣佈將良性清盤,最晚於2020年12月完成所有兌付工作。但其所承諾的兌付只完成了一期,實際控制人也隨後失聯。

不過,各省市陸續出臺良性退出指引,平臺若想退出行業,則必須向地方部門申報清退方案並完成兌付,令“惡性退出”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

今年3月,深圳作為全國首個發佈了正式的良性退出指引的城市(《深圳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良性退出指引》),認定平臺兌付達到80%即是良性退出。畢竟,對於已經問題重重、壞賬率高的平臺,能夠達到100%兌付退出,仍然是少數。7月,深圳互金協會亦發佈了《網貸業務存量標的資產清查核實工作指引》,幫助標準化平臺良性退出過程中的資產清查工作。

上海互金協會則將去年8月發佈至今的《上海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退出指導意見(試行)》作為參照執行,並不具備實際的審批權力。上海互金協會發聲明稱,從未審批、同意過任何一家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的業務退出/轉型方案。

根據零壹智庫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7月16日,至少126家P2P平臺完成全部兌付工作,實現“良性退出”。其中半數以上的註冊地來自深圳,且多數是來自於深圳公告的二批自願退出網貸業務的機構名單。其他完成兌付的平臺中,有13家機構來自浙江,北京有10家,上海則有9家。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三降”下的行業洗牌

進入2019年以來,再無野心勃勃進入網貸行業的新增平臺,問題平臺則是層出不窮。截止今年7月,網貸行業的淘汰率已經達到85%。留在行業中的平臺,則仍在“斷舍離”的路上徘徊。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降機構數量、降行業規模、降涉及人數的“三降”要求,也是互金行業整治行動中的重頭戲。根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網貸平臺機構數量降至844家,行業成交量降至不足900億,這是自兩年來的最低位。所涉及的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也一路走低,降至共約440萬人。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7月6日,據《金融時報》消息,互金整治領導小組和網貸整治領導小組召開座談會,表示“三降”也將繼續成為2019年第三季度的工作重點。

備案:障礙重重,反覆延期

早在2016年8月,銀監會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便規定網貸行業必須進行備案管理,並要求整改期不超過12個月。同年10月發佈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指引》則提供了詳細的備案流程指引,並要求平臺持有備案登記與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據盈燦諮詢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11月25日,共有162家平臺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

但在2017年6月,備案工作宣佈延期一年。2017年12月,《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57號文),要求各地於2018年6月底前完成所有備案工作。2018年6月,監管在公開發言中明確表示,行業累積的存量風險巨大,備案工作年內難以完成,正式宣告備案再次延期。8月,全國整治辦下發《關於開展P2P網絡借貸機構合規檢查工作的通知》,規定本次各地的檢查於2018年12月底前完成。今年4月,網傳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有條件備案試點工作方案》稱,試點備案的啟動時間為2019年6月末。

轉眼到了2019年夏天,“備案”二字不說了。今年7月6日召開的座談會上,“備案”二字並未出現,而是提到“第四季度將整改基本合格機構納入監管試點”。整治工作按照“成熟一家、納入一家”的原則。字眼的轉變,即是暗示各地方政府對千瘡百孔、良莠不齊的平臺進行備案登記,再次延期。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尚不明朗的形式也令網貸平臺存管銀行開始加速退出存管業務。據北京商報不完全統計,至少有8家銀行終止或縮小網貸資金存管業務。網傳的首批試點備案遲遲不見蹤影,讓許多從業者覺得備案落地的希望渺茫,也使得行業優勝劣汰的洗牌加速。

轉型:只是小部分人的遊戲

工作座談會亦指出了兩條轉型方向:“允許並鼓勵其申請改製為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

傳統的消費金融,是向各階層的個人消費者提供消費貸款的服務,交易數額小。其功能類似於信用卡,但其覆蓋的用戶為中低收入人群,這是與銀行信用卡的客戶群體無法涵蓋的,也更收到網貸平臺的青睞。根據網貸之家統計出的《2019年6月P2P網貸行業消費金融業務總成交量TOP 20平臺排行榜》,目前運營狀態良好的頭部平臺中,消費金融業務成交量佔比例頗高,甚至會達到100%。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7月18日,路透社報道,背靠中國平安的陸金所,計劃退出P2P業務,轉而進軍消費金融市場。路透社的信息源同時稱,監管部門告訴陸金所,短期內不會通過其網貸備案。陸金所暫未作出正面迴應,只是表示“網貸業務運營正常,存量產品和客戶權益不受影響”。網貸“一哥”的轉型傳聞,令人心惶惶,難以預見行業的前景。

不過,轉型這條路並不是所有平臺都可以負擔得起的。

消費金融的准入門檻較高,要求非金融機構出資人的註冊資本最低3億元人民幣,最近1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00億元人民幣,也正因此,消費金融公司的背後股東多有銀行坐鎮。目前僅有24家機構持有消費金融牌照,其中18家是銀行系。陸金所背後的充足的資金鍊,可以支持它申請消費金融牌照,而對於一眾中小型平臺,這一轉型可望而不可及。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網絡小額貸款則是由指自然人、企業法人與其他社會組織投資設立,不吸收公眾存款,經營小額貸款業務的公司,因而有雄厚的資金鍊或股東注資也是小貸公司生存的基礎。據上海市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上海市小額貸款公司監管辦法》規定新設小額貸款公司原則上註冊資本不低於人民幣2億元(主要為眾創空間內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服務的小額貸款公司註冊資本可適當降低至人民幣1億元),這也註定了,這隻能是少部分平臺的遊戲。

退出:“良性退出”,兌付難

在2018年,“平臺清退”被廣泛認為是一個負面詞語,因為眾多平臺打著“良性退出”的幌子,掩蓋“失聯”、“跑路”的事實。

平臺的兌付方案的跨度多1-3年,與借貸人的還款期限相近。只有一些代收款項少公司及股東資金充足的公司,可以在幾個月內完成兌付退出。但這樣長久的清盤方案中,有些公司的清盤進展難以追蹤,而且其中變數甚多。也有的公司,僅僅是用“良性退出”作為藉口,以便為跑路做準備。如去年9月,餘盆網在其官網宣佈將良性清盤,最晚於2020年12月完成所有兌付工作。但其所承諾的兌付只完成了一期,實際控制人也隨後失聯。

不過,各省市陸續出臺良性退出指引,平臺若想退出行業,則必須向地方部門申報清退方案並完成兌付,令“惡性退出”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

今年3月,深圳作為全國首個發佈了正式的良性退出指引的城市(《深圳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良性退出指引》),認定平臺兌付達到80%即是良性退出。畢竟,對於已經問題重重、壞賬率高的平臺,能夠達到100%兌付退出,仍然是少數。7月,深圳互金協會亦發佈了《網貸業務存量標的資產清查核實工作指引》,幫助標準化平臺良性退出過程中的資產清查工作。

上海互金協會則將去年8月發佈至今的《上海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退出指導意見(試行)》作為參照執行,並不具備實際的審批權力。上海互金協會發聲明稱,從未審批、同意過任何一家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的業務退出/轉型方案。

根據零壹智庫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7月16日,至少126家P2P平臺完成全部兌付工作,實現“良性退出”。其中半數以上的註冊地來自深圳,且多數是來自於深圳公告的二批自願退出網貸業務的機構名單。其他完成兌付的平臺中,有13家機構來自浙江,北京有10家,上海則有9家。

從4183家到900餘家,P2P何去何從

今年以來,P2P平臺的出清之路成為行業主流,在這場疼痛又持久的整改中,如何令各利益方全身而退,仍是尚待解決的問題。有人等待著備案的到來,拿到一張合法經營的身份證;有人嘗試轉身,涉足新的金融領域;有人變賣資產,清盤退出。這一路上,只希望投資人不要成為炮灰,而存留下來的平臺都是質量過硬、用心經營的企業。

欄目主編:張陌 題圖來源:新華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