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持新規是資本市場功能的重新平衡

IPO 投資 金融 經濟 第一財經 2017-06-07

經過半年的充分醞釀,證監會雷厲風行地推出了《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對16個月之前主要針對大股東的減持規定進行了全面完善。除大股東之外,覆蓋了持股5%以下股東和董監高在市場上“吃相難看”的多種減持亂象。過橋減持、清倉減持、辭職減持、精準減持、閃崩減持等惡意減持現象將得到遏制,形成多年的大小非減持灰色利益鏈也將被打破。

減持新規的推出,將緩解近期市場深度結構性調整的恐慌,穩定市場預期。但它的深層含義,在於對資本市場投資、融資、財富再分配、資源合理配置等多重功能的重新定位與再平衡。

過去多年,A股融資功能得到特別重視,市場甚至被稱為“圈錢市”。證監會主席劉士餘也認為,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是融資。2016年A股共有280家企業拿到IPO批文,募集資金1843億元左右。2017年,伴隨著IPO常態化,新股發行高歌猛進,由兩週一批提速至一週一批,之後一直按照每月四批的節奏發行。截至5月25日,發審委共審核226家企業首發申請,其中首發獲通過184家,未通過26家,取消審核4家,暫緩表決7家,過會率約為81.4%,困擾中國資本市場已久的IPO堰塞湖正在加速消化中。

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資本市場的投資功能並沒有與融資功能同步強化,投資虧損成為普遍現象。按照2016年末1.17萬億戶的個人投資者來計算,2016年個人投資者的人均虧損額為1.32萬元;若按照年末時的5048.44萬戶持倉投資者來計算,2016年個人投資者人均虧損額則為3.06萬元。

近期,個股普跌,投資者深陷虧損境地。截至5月10日,按照5000萬持倉賬戶以及總市值縮水情況粗略計算,A股投資者近一個月來戶均虧損超過8萬元。從流通市值角度評估戶均虧損或許更加合理:數據顯示,A股流通市值近一個月以來下降達2.8萬億元。據此測算,戶均虧損超過5萬元。

中小投資者虧損的部分原因在於,新股大量發行疊加金融去槓桿和嚴厲監管,資本市場出現了嚴重的股價結構性調整和估值結構重估。在貴州茅臺、工商銀行、中國平安等藍籌股創出新高的同時,大批個股創出2015年股災以來的新低。更令市場恐慌的是,個股閃崩現象頻現,大量個股瞬間跌停,資金恐慌出逃,多頭毫無抵抗力,極大挫傷了市場人氣。

投融資功能的嚴重不平衡,使得大部分投資者陷入“一買即套”的局面。而原始股東和董監高的瘋狂減持,使得市場財富再分配功能異化為原始股東的盛宴和二級市場上散戶的傷心地,中小投資者成為被掠奪者。

限售股減持的約束不足,持有低廉籌碼的大股東、董監高以及各類PE、原始股東,在財富再分配中佔有絕對優勢地位。2017年1月1日至5月22日,A股上市公司合計被重要股東減持49.08億股,合計減持金額為750.96億元。在上述減持中,有103家上市公司遭遇重要股東清倉式減持,有170多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東減持金額過億元。

投融資功能的嚴重失衡、財富再分配功能的過分傾斜,使得A股的資源配置功能趨於無效。產業資本熱衷於跨市場套利,資本玩家和金融大鱷呼風喚雨,“妖精”、“害人精”一時志得意滿。忽悠式重組、無實質內容的跨界併購、誘導散戶高位接盤的高送轉騙局,使得金融脫實向虛現象愈演愈烈,而遠離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

限售股的無序減持,讓IPO常態化推動實體經濟只是一種美好願望。股市寶貴的資金血液,大量流失到了“改善生活”、字畫收藏、豪車豪宅中,創業板則蛻變成了“創富板”。在脫實向虛的迷失中,市場資源合理配置功能何從談起?

減持新規的初衷,是通過對股東及董監高限售股減持的約束,讓資本市場的投資功能和融資功能相匹配,在財富再分配中中小投資者不再只是被掠奪者,市場資源配置時產業資本的套利衝動讓位於服務實體經濟。

減持新規的意義,就在於謀求資本市場多重功能的最大平衡,以這種平衡來維持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從而為資本市場的更大改革贏取時間。暴漲暴跌的市場,註冊制改革很容易被“妖魔化”。減持新規,和嚴監管系列措施一樣,將為註冊制改革清障。

最後,筆者認為本次減持新規也還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將公司業績與限售股份解禁相掛鉤。筆者認為,當年業績大幅下降甚至虧損的公司,應一律禁止大小股東減持。上市之後業績大幅變臉的新股,也應延長其限售期。同時,新規也沒有明文鼓勵那些自願延長鎖定期的股東,比如信捷電氣,大股東自願鎖定限售股5年,董監高自願鎖定3年,對於這樣的公司,應在稅收方面進行鼓勵,引導更多的大股東和董監高自願延長鎖定期。

(作者系資本市場資深觀察人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