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N觀察 | 寶馬需要怎樣的首席執行官?

編譯 | 楊玉科

編輯 | 宋家婷

來源 | Bloomberg

來自幫寧工作室(gbngzs)的報道

現在看來,諾伯特·雷瑟夫(Norbert Reithofer)真是選擇了一個好時機辭去寶馬首席執行官的職務。

2015年5月,當雷瑟夫讓位給哈拉德·克魯格(Harald Krueger)的時候,美國環境保護局還沒有公開指責大眾集團在柴油排放上作弊——這件事後來威脅到了整個行業。

那一年,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宣佈競選總統,使他有機會走上了一條可能引發全球貿易戰的道路,而德國汽車製造商便成了他槍口下的出頭鳥。

GBN觀察 | 寶馬需要怎樣的首席執行官?

GBN觀察 | 寶馬需要怎樣的首席執行官?

​同年,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贏得議會多數席位,這意味著他必須兌現承諾,就英國是否留在歐盟進行公投——這件事的結果對於寶馬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寶馬在英國生產其MINI和勞斯萊斯汽車。在中國,由於市場對高檔車的旺盛需求,寶馬仍在賺取豐厚利潤。

4年後的今天,克魯格時代的寶馬卻岌岌可危。據說一些監事會成員質疑他是否是領導這家汽車製造商的正確人選。

原因顯而易見。在克魯格領導期間,寶馬的利潤每況愈下,股價也糟糕透頂。他謹慎的領導風格似乎也讓公司的一些人感到不安。

當然,也存在這樣的假設,就是如果換作其他人,面臨如此種種情況,是否會做得更好?有待辯論。但是,我傾向於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究竟應該從汽車製造商首席執行官身上尋找什麼品質?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在雷諾-日產聯盟的失寵表明,專制的領導風格是危險的。

在大眾汽車,強勢的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 曾被寶馬拋棄)採取了一些大膽的舉措,比如在電動汽車上孤注一擲。

然而,他好鬥的做法激怒了工會,這導致他失去了一些基本權利:新高爾夫的發行被推遲,大眾汽車遲遲未能及時獲得車輛認證。而在這些基本問題上,克魯格在寶馬做得較為穩重,也沒有遇到任何麻煩。

GBN觀察 | 寶馬需要怎樣的首席執行官?

GBN觀察 | 寶馬需要怎樣的首席執行官?

​那麼,有遠見卓識的人是怎麼做的呢?

有一段時間,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旋風似的做法讓德國汽車製造商顯得手足無措。然而,隨著特斯拉的銷售和股價暴跌,當初那些喊出“難道我們不應該效仿埃隆嗎?”的追隨大軍現在已經悄然消失了。

在福特汽車公司,當利潤下滑時,吉姆·哈克特(Jim Hackett)當初在硅谷喊出的這句流行語現在看來是那麼不和諧,如今,他正忙著裁員呢。

我想知道,克魯格務實、謹慎的風格在這個行業前所未有的技術和監管動盪時期是否真的不是一件好事。

在上週的寶馬股東大會上,克魯格告訴投資者,把公司“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是錯誤的做法。相反,尋求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汽車的組合才是正確的。

對於批評人士來說,這無疑聽起來缺乏說服力。而且他們擔心,寶馬在電動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已被奔馳和奧迪奪走。

人們還抱怨寶馬沒有賺到足夠的錢。在克魯格的領導下,寶馬汽車部門的營業利潤率低於8%~10%的目標,而在雷瑟夫的領導下,這一目標的實現具有不可思議的規律性。

但是,生產電動汽車通常是一項賠錢的實踐(寶馬i3損失慘重)。批評家們也不能兩全其美。

寶馬公司被迫為可能的反壟斷違規行為預留了14億歐元(摺合16億美元),但這並不是克魯格的錯。同樣,對於歐盟委員會提出的嚴格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標,他也無能為力。而且,這些新排放要求正迫使很多汽車製造商加大支出,以避免鉅額罰款。

GBN觀察 | 寶馬需要怎樣的首席執行官?

GBN觀察 | 寶馬需要怎樣的首席執行官?

​誠然,寶馬的汽車與奔馳的產品線相比確實顯得有些乏味,但這是一個設計問題,一定程度上繼承於雷瑟夫時代。

克魯格永遠也不會成為全能領袖,但他已經採取了一些明智舉措,比如與戴姆勒共同成立一家名為“Your-Now”的合資企業,涉及汽車共享和叫車服務。

據Barclays分析師評估,這個合資公司估價近60億歐元。不過,由於它是德國建立的,而不是硅谷成立的,因此投資者似乎對它不太感興趣。

在中國,寶馬計劃將其在當地合資企業的持股比例提高到75%。

事後看來,克魯格最大的“錯誤”,是2015年上任僅幾周後的法蘭克福車展的舞臺上,在數百名記者面前暈倒。“他能勝任嗎?”這個問題似乎一直困擾著他。後來,克魯格反思道,“管理者也是人”,並承諾要確保“在工作和個人生活之間有足夠的平衡”。

當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老闆馬爾喬內·塞爾吉奧(Sergio Marchionne)去年去世時,我想起了克魯格的這些話。

這位注重細節、打破傳統的工作狂,或許是他那一代人中最有成就的汽車高管。馬爾喬內受到了崇拜,因為儘管菲亞特有各種問題,但他似乎都找到了答案。

但這並不能說他的答案都是正確的,尤其是從長遠來看:後來,菲亞特不得不違背了他不願在電動汽車上投入太多精力的決定。但當時,在這個行業拼命追求不計後果的支出的時候,菲亞特卻正好走一條相對有效的路線,度過了這場浩劫。

但是,寶馬是一家比菲亞特-克萊斯勒強大得多的公司。而且,寶馬預計的75億歐元的營業利潤很難被形容為危機。

為保住一份年薪超過500萬歐元的工作,克魯格不得不更加努力地讓人們相信,面對汽車行業劃時代的挑戰,包括開展電氣化、無人駕駛汽車和保持穩定的汽車擁有量,他也是有辦法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