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攝於梵蒂岡內部的一個場景


她緩緩地移步,在覺得有意思的名畫停下腳步,低聲嘀咕著她的見解。正巧,她旁邊是正在忙另一個節目的BBC攝像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聽到了她別緻的口音,並留意到她似乎對這些畫有過人的見識——如此熱愛藝術的修女是罕見的。於是,BBC方試圖說服她做一部關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脫口紀錄片,談論裡面的收藏和畫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請上電視”這等夢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溫迪卻有所顧慮:“上電視是否在破壞我的隱士生活?我應該放棄大篷車(溫迪祈禱和獻身孤獨的居所)去做電視嗎?”溫迪被邀請出境,這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為了幫修道院籌錢,考慮過後的溫迪還是接受了BBC的邀請。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攝於梵蒂岡內部的一個場景


她緩緩地移步,在覺得有意思的名畫停下腳步,低聲嘀咕著她的見解。正巧,她旁邊是正在忙另一個節目的BBC攝像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聽到了她別緻的口音,並留意到她似乎對這些畫有過人的見識——如此熱愛藝術的修女是罕見的。於是,BBC方試圖說服她做一部關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脫口紀錄片,談論裡面的收藏和畫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請上電視”這等夢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溫迪卻有所顧慮:“上電視是否在破壞我的隱士生活?我應該放棄大篷車(溫迪祈禱和獻身孤獨的居所)去做電視嗎?”溫迪被邀請出境,這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為了幫修道院籌錢,考慮過後的溫迪還是接受了BBC的邀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沒有劇本,第一次出鏡的溫迪並沒有顯得無所適從。她只是走向一幅名畫面前,凝視幾秒,再轉過鏡頭談她的理解。她經常回頭看上好幾遍,一邊觀察一邊談論。溫迪有過站在講堂教學的經驗,所以談吐起來不失禮節而句句在理。

不管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後,溫迪都是穿著一身標準的黑色修女服。她身材嬌小,在修女服的遮蓋下,和藹可親的容貌更讓人印象深刻——她總是戴著一副大框眼睛,臉上洋溢著平和而燦爛的笑容。在談笑間,兩隻可愛兔牙就會跑出來。

這段經歷在她後來的書中回憶道:“其實我覺得這不算什麼。我覺得我只是花了一個週末在那兒罷了。”或許溫迪把出鏡談論藝術,當作藝術學習與人生修行相結合的機遇,以及看作是上帝指引的路。

一旦被問到她是否被“一個苦行修女成為電視明星”的悖論所震驚,她笑著回答:“是的,這很奇怪。但只有上帝才會這樣做。”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攝於梵蒂岡內部的一個場景


她緩緩地移步,在覺得有意思的名畫停下腳步,低聲嘀咕著她的見解。正巧,她旁邊是正在忙另一個節目的BBC攝像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聽到了她別緻的口音,並留意到她似乎對這些畫有過人的見識——如此熱愛藝術的修女是罕見的。於是,BBC方試圖說服她做一部關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脫口紀錄片,談論裡面的收藏和畫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請上電視”這等夢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溫迪卻有所顧慮:“上電視是否在破壞我的隱士生活?我應該放棄大篷車(溫迪祈禱和獻身孤獨的居所)去做電視嗎?”溫迪被邀請出境,這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為了幫修道院籌錢,考慮過後的溫迪還是接受了BBC的邀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沒有劇本,第一次出鏡的溫迪並沒有顯得無所適從。她只是走向一幅名畫面前,凝視幾秒,再轉過鏡頭談她的理解。她經常回頭看上好幾遍,一邊觀察一邊談論。溫迪有過站在講堂教學的經驗,所以談吐起來不失禮節而句句在理。

不管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後,溫迪都是穿著一身標準的黑色修女服。她身材嬌小,在修女服的遮蓋下,和藹可親的容貌更讓人印象深刻——她總是戴著一副大框眼睛,臉上洋溢著平和而燦爛的笑容。在談笑間,兩隻可愛兔牙就會跑出來。

這段經歷在她後來的書中回憶道:“其實我覺得這不算什麼。我覺得我只是花了一個週末在那兒罷了。”或許溫迪把出鏡談論藝術,當作藝術學習與人生修行相結合的機遇,以及看作是上帝指引的路。

一旦被問到她是否被“一個苦行修女成為電視明星”的悖論所震驚,她笑著回答:“是的,這很奇怪。但只有上帝才會這樣做。”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展示繪畫藏品

BBC的心也很大,這麼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貌美的主持人不採用,反而邀請一個低調的修女,而且她還有輕微的語言障礙,發不準Rs的音。

而這個冒險的結果是:憑藉溫迪的修女形象和獨具風格的鑑賞風格,她成功地吸引了超過350萬的觀眾收看由她主持的藝術類紀錄片節目。事實證明,BBC的眼光沒有錯。

當然了,任何一個人能抓住成功的機遇,都離不開紮實的知識儲備。一個修女能成為閃閃發光的明星主持,沒有過硬的文化學識是上不了檯面的。

在溫迪成為萬人矚目的國際明星之前,她是一個平凡而學識淵博的學霸修女。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攝於梵蒂岡內部的一個場景


她緩緩地移步,在覺得有意思的名畫停下腳步,低聲嘀咕著她的見解。正巧,她旁邊是正在忙另一個節目的BBC攝像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聽到了她別緻的口音,並留意到她似乎對這些畫有過人的見識——如此熱愛藝術的修女是罕見的。於是,BBC方試圖說服她做一部關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脫口紀錄片,談論裡面的收藏和畫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請上電視”這等夢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溫迪卻有所顧慮:“上電視是否在破壞我的隱士生活?我應該放棄大篷車(溫迪祈禱和獻身孤獨的居所)去做電視嗎?”溫迪被邀請出境,這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為了幫修道院籌錢,考慮過後的溫迪還是接受了BBC的邀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沒有劇本,第一次出鏡的溫迪並沒有顯得無所適從。她只是走向一幅名畫面前,凝視幾秒,再轉過鏡頭談她的理解。她經常回頭看上好幾遍,一邊觀察一邊談論。溫迪有過站在講堂教學的經驗,所以談吐起來不失禮節而句句在理。

不管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後,溫迪都是穿著一身標準的黑色修女服。她身材嬌小,在修女服的遮蓋下,和藹可親的容貌更讓人印象深刻——她總是戴著一副大框眼睛,臉上洋溢著平和而燦爛的笑容。在談笑間,兩隻可愛兔牙就會跑出來。

這段經歷在她後來的書中回憶道:“其實我覺得這不算什麼。我覺得我只是花了一個週末在那兒罷了。”或許溫迪把出鏡談論藝術,當作藝術學習與人生修行相結合的機遇,以及看作是上帝指引的路。

一旦被問到她是否被“一個苦行修女成為電視明星”的悖論所震驚,她笑著回答:“是的,這很奇怪。但只有上帝才會這樣做。”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展示繪畫藏品

BBC的心也很大,這麼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貌美的主持人不採用,反而邀請一個低調的修女,而且她還有輕微的語言障礙,發不準Rs的音。

而這個冒險的結果是:憑藉溫迪的修女形象和獨具風格的鑑賞風格,她成功地吸引了超過350萬的觀眾收看由她主持的藝術類紀錄片節目。事實證明,BBC的眼光沒有錯。

當然了,任何一個人能抓住成功的機遇,都離不開紮實的知識儲備。一個修女能成為閃閃發光的明星主持,沒有過硬的文化學識是上不了檯面的。

在溫迪成為萬人矚目的國際明星之前,她是一個平凡而學識淵博的學霸修女。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溫迪出生在南非,在蘇格蘭愛丁堡長大。從很小的時候,溫迪就想成為一名修女。當年16歲的她便加入了一個致力於教育的聖母修女會。

20世紀50年代,她被送到英國牛津大學。靜心潛學,研究了四年文學後,溫迪獲得了一等榮譽的文學學位。溫迪絕對稱得上是個學霸,她經常考試第一名,畢業後就連她的期末考主席官都邀請她繼續留在學校,只是溫迪拒絕了。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攝於梵蒂岡內部的一個場景


她緩緩地移步,在覺得有意思的名畫停下腳步,低聲嘀咕著她的見解。正巧,她旁邊是正在忙另一個節目的BBC攝像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聽到了她別緻的口音,並留意到她似乎對這些畫有過人的見識——如此熱愛藝術的修女是罕見的。於是,BBC方試圖說服她做一部關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脫口紀錄片,談論裡面的收藏和畫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請上電視”這等夢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溫迪卻有所顧慮:“上電視是否在破壞我的隱士生活?我應該放棄大篷車(溫迪祈禱和獻身孤獨的居所)去做電視嗎?”溫迪被邀請出境,這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為了幫修道院籌錢,考慮過後的溫迪還是接受了BBC的邀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沒有劇本,第一次出鏡的溫迪並沒有顯得無所適從。她只是走向一幅名畫面前,凝視幾秒,再轉過鏡頭談她的理解。她經常回頭看上好幾遍,一邊觀察一邊談論。溫迪有過站在講堂教學的經驗,所以談吐起來不失禮節而句句在理。

不管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後,溫迪都是穿著一身標準的黑色修女服。她身材嬌小,在修女服的遮蓋下,和藹可親的容貌更讓人印象深刻——她總是戴著一副大框眼睛,臉上洋溢著平和而燦爛的笑容。在談笑間,兩隻可愛兔牙就會跑出來。

這段經歷在她後來的書中回憶道:“其實我覺得這不算什麼。我覺得我只是花了一個週末在那兒罷了。”或許溫迪把出鏡談論藝術,當作藝術學習與人生修行相結合的機遇,以及看作是上帝指引的路。

一旦被問到她是否被“一個苦行修女成為電視明星”的悖論所震驚,她笑著回答:“是的,這很奇怪。但只有上帝才會這樣做。”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展示繪畫藏品

BBC的心也很大,這麼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貌美的主持人不採用,反而邀請一個低調的修女,而且她還有輕微的語言障礙,發不準Rs的音。

而這個冒險的結果是:憑藉溫迪的修女形象和獨具風格的鑑賞風格,她成功地吸引了超過350萬的觀眾收看由她主持的藝術類紀錄片節目。事實證明,BBC的眼光沒有錯。

當然了,任何一個人能抓住成功的機遇,都離不開紮實的知識儲備。一個修女能成為閃閃發光的明星主持,沒有過硬的文化學識是上不了檯面的。

在溫迪成為萬人矚目的國際明星之前,她是一個平凡而學識淵博的學霸修女。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溫迪出生在南非,在蘇格蘭愛丁堡長大。從很小的時候,溫迪就想成為一名修女。當年16歲的她便加入了一個致力於教育的聖母修女會。

20世紀50年代,她被送到英國牛津大學。靜心潛學,研究了四年文學後,溫迪獲得了一等榮譽的文學學位。溫迪絕對稱得上是個學霸,她經常考試第一名,畢業後就連她的期末考主席官都邀請她繼續留在學校,只是溫迪拒絕了。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童年溫迪坐在媽媽的大腿上(右邊的寶寶)

後來,學有所成的溫迪回到了南非,在開普敦修道院任教了15年,之後,又在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作講座。

原以為溫迪的職業生涯就是做一個教育者,穩定而充實地就忙活這一生了,然而,從小就心臟不好的她還三次發作了嚴重的癲癇,讓她不得不放棄教學的工作。

1970年,經過教會的同意,身體虛弱的溫迪回到了英國,同時她被批准可以離開修道院生活,成為一名獻身孤獨隱士。除了必要的應答,溫迪都需要自己獨處並且儘量避免講話。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攝於梵蒂岡內部的一個場景


她緩緩地移步,在覺得有意思的名畫停下腳步,低聲嘀咕著她的見解。正巧,她旁邊是正在忙另一個節目的BBC攝像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聽到了她別緻的口音,並留意到她似乎對這些畫有過人的見識——如此熱愛藝術的修女是罕見的。於是,BBC方試圖說服她做一部關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脫口紀錄片,談論裡面的收藏和畫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請上電視”這等夢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溫迪卻有所顧慮:“上電視是否在破壞我的隱士生活?我應該放棄大篷車(溫迪祈禱和獻身孤獨的居所)去做電視嗎?”溫迪被邀請出境,這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為了幫修道院籌錢,考慮過後的溫迪還是接受了BBC的邀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沒有劇本,第一次出鏡的溫迪並沒有顯得無所適從。她只是走向一幅名畫面前,凝視幾秒,再轉過鏡頭談她的理解。她經常回頭看上好幾遍,一邊觀察一邊談論。溫迪有過站在講堂教學的經驗,所以談吐起來不失禮節而句句在理。

不管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後,溫迪都是穿著一身標準的黑色修女服。她身材嬌小,在修女服的遮蓋下,和藹可親的容貌更讓人印象深刻——她總是戴著一副大框眼睛,臉上洋溢著平和而燦爛的笑容。在談笑間,兩隻可愛兔牙就會跑出來。

這段經歷在她後來的書中回憶道:“其實我覺得這不算什麼。我覺得我只是花了一個週末在那兒罷了。”或許溫迪把出鏡談論藝術,當作藝術學習與人生修行相結合的機遇,以及看作是上帝指引的路。

一旦被問到她是否被“一個苦行修女成為電視明星”的悖論所震驚,她笑著回答:“是的,這很奇怪。但只有上帝才會這樣做。”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展示繪畫藏品

BBC的心也很大,這麼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貌美的主持人不採用,反而邀請一個低調的修女,而且她還有輕微的語言障礙,發不準Rs的音。

而這個冒險的結果是:憑藉溫迪的修女形象和獨具風格的鑑賞風格,她成功地吸引了超過350萬的觀眾收看由她主持的藝術類紀錄片節目。事實證明,BBC的眼光沒有錯。

當然了,任何一個人能抓住成功的機遇,都離不開紮實的知識儲備。一個修女能成為閃閃發光的明星主持,沒有過硬的文化學識是上不了檯面的。

在溫迪成為萬人矚目的國際明星之前,她是一個平凡而學識淵博的學霸修女。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溫迪出生在南非,在蘇格蘭愛丁堡長大。從很小的時候,溫迪就想成為一名修女。當年16歲的她便加入了一個致力於教育的聖母修女會。

20世紀50年代,她被送到英國牛津大學。靜心潛學,研究了四年文學後,溫迪獲得了一等榮譽的文學學位。溫迪絕對稱得上是個學霸,她經常考試第一名,畢業後就連她的期末考主席官都邀請她繼續留在學校,只是溫迪拒絕了。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童年溫迪坐在媽媽的大腿上(右邊的寶寶)

後來,學有所成的溫迪回到了南非,在開普敦修道院任教了15年,之後,又在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作講座。

原以為溫迪的職業生涯就是做一個教育者,穩定而充實地就忙活這一生了,然而,從小就心臟不好的她還三次發作了嚴重的癲癇,讓她不得不放棄教學的工作。

1970年,經過教會的同意,身體虛弱的溫迪回到了英國,同時她被批准可以離開修道院生活,成為一名獻身孤獨隱士。除了必要的應答,溫迪都需要自己獨處並且儘量避免講話。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沉默的溫迪修女


她住在一個流動的大篷車上,在修道院附近過著閉門隱修的冥思生活,而她每天的生活作息都摸得透規律。我們平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溫迪修女卻恰恰相反。

晚上六點,當我們進食晚餐的時候,溫迪便上床就寢,進入夢鄉。午夜一點,溫迪在這個她認為是祈禱和沉思的最佳時間醒來,禱告一直持續到早上八點。餅乾和脫脂牛奶是她的主要食物。

除了獻身孤獨和祈禱以外,她需要每天分配幾個小時用來工作,以獲取維持生活的費用。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攝於梵蒂岡內部的一個場景


她緩緩地移步,在覺得有意思的名畫停下腳步,低聲嘀咕著她的見解。正巧,她旁邊是正在忙另一個節目的BBC攝像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聽到了她別緻的口音,並留意到她似乎對這些畫有過人的見識——如此熱愛藝術的修女是罕見的。於是,BBC方試圖說服她做一部關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脫口紀錄片,談論裡面的收藏和畫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請上電視”這等夢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溫迪卻有所顧慮:“上電視是否在破壞我的隱士生活?我應該放棄大篷車(溫迪祈禱和獻身孤獨的居所)去做電視嗎?”溫迪被邀請出境,這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為了幫修道院籌錢,考慮過後的溫迪還是接受了BBC的邀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沒有劇本,第一次出鏡的溫迪並沒有顯得無所適從。她只是走向一幅名畫面前,凝視幾秒,再轉過鏡頭談她的理解。她經常回頭看上好幾遍,一邊觀察一邊談論。溫迪有過站在講堂教學的經驗,所以談吐起來不失禮節而句句在理。

不管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後,溫迪都是穿著一身標準的黑色修女服。她身材嬌小,在修女服的遮蓋下,和藹可親的容貌更讓人印象深刻——她總是戴著一副大框眼睛,臉上洋溢著平和而燦爛的笑容。在談笑間,兩隻可愛兔牙就會跑出來。

這段經歷在她後來的書中回憶道:“其實我覺得這不算什麼。我覺得我只是花了一個週末在那兒罷了。”或許溫迪把出鏡談論藝術,當作藝術學習與人生修行相結合的機遇,以及看作是上帝指引的路。

一旦被問到她是否被“一個苦行修女成為電視明星”的悖論所震驚,她笑著回答:“是的,這很奇怪。但只有上帝才會這樣做。”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展示繪畫藏品

BBC的心也很大,這麼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貌美的主持人不採用,反而邀請一個低調的修女,而且她還有輕微的語言障礙,發不準Rs的音。

而這個冒險的結果是:憑藉溫迪的修女形象和獨具風格的鑑賞風格,她成功地吸引了超過350萬的觀眾收看由她主持的藝術類紀錄片節目。事實證明,BBC的眼光沒有錯。

當然了,任何一個人能抓住成功的機遇,都離不開紮實的知識儲備。一個修女能成為閃閃發光的明星主持,沒有過硬的文化學識是上不了檯面的。

在溫迪成為萬人矚目的國際明星之前,她是一個平凡而學識淵博的學霸修女。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溫迪出生在南非,在蘇格蘭愛丁堡長大。從很小的時候,溫迪就想成為一名修女。當年16歲的她便加入了一個致力於教育的聖母修女會。

20世紀50年代,她被送到英國牛津大學。靜心潛學,研究了四年文學後,溫迪獲得了一等榮譽的文學學位。溫迪絕對稱得上是個學霸,她經常考試第一名,畢業後就連她的期末考主席官都邀請她繼續留在學校,只是溫迪拒絕了。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童年溫迪坐在媽媽的大腿上(右邊的寶寶)

後來,學有所成的溫迪回到了南非,在開普敦修道院任教了15年,之後,又在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作講座。

原以為溫迪的職業生涯就是做一個教育者,穩定而充實地就忙活這一生了,然而,從小就心臟不好的她還三次發作了嚴重的癲癇,讓她不得不放棄教學的工作。

1970年,經過教會的同意,身體虛弱的溫迪回到了英國,同時她被批准可以離開修道院生活,成為一名獻身孤獨隱士。除了必要的應答,溫迪都需要自己獨處並且儘量避免講話。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沉默的溫迪修女


她住在一個流動的大篷車上,在修道院附近過著閉門隱修的冥思生活,而她每天的生活作息都摸得透規律。我們平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溫迪修女卻恰恰相反。

晚上六點,當我們進食晚餐的時候,溫迪便上床就寢,進入夢鄉。午夜一點,溫迪在這個她認為是祈禱和沉思的最佳時間醒來,禱告一直持續到早上八點。餅乾和脫脂牛奶是她的主要食物。

除了獻身孤獨和祈禱以外,她需要每天分配幾個小時用來工作,以獲取維持生活的費用。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與學童在國家美術博物館

溫迪的工作主要是翻譯中世紀的拉丁文字。在這過程中,她飽覽群書,當中不乏有關於藝術的著作。

而實際上,在15歲之前,她從來沒有看過一部電影,沒有參觀過博物館,沒有親眼看過一幅偉大的油畫——她所獲得的關於藝術的信息都來自於書本。儘管如此,她還是被藝術迷住了。

溫迪早期播下的對藝術著迷的種子,終於在她50歲的時候生根發芽——她獲得學習藝術的許可,並且決定追求藝術。

她平時抽出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書籍,週末去參觀藝術畫廊和博物館,1988年出版了她寫的第一本書《當代女性藝術家》。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攝於梵蒂岡內部的一個場景


她緩緩地移步,在覺得有意思的名畫停下腳步,低聲嘀咕著她的見解。正巧,她旁邊是正在忙另一個節目的BBC攝像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聽到了她別緻的口音,並留意到她似乎對這些畫有過人的見識——如此熱愛藝術的修女是罕見的。於是,BBC方試圖說服她做一部關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脫口紀錄片,談論裡面的收藏和畫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請上電視”這等夢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溫迪卻有所顧慮:“上電視是否在破壞我的隱士生活?我應該放棄大篷車(溫迪祈禱和獻身孤獨的居所)去做電視嗎?”溫迪被邀請出境,這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為了幫修道院籌錢,考慮過後的溫迪還是接受了BBC的邀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沒有劇本,第一次出鏡的溫迪並沒有顯得無所適從。她只是走向一幅名畫面前,凝視幾秒,再轉過鏡頭談她的理解。她經常回頭看上好幾遍,一邊觀察一邊談論。溫迪有過站在講堂教學的經驗,所以談吐起來不失禮節而句句在理。

不管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後,溫迪都是穿著一身標準的黑色修女服。她身材嬌小,在修女服的遮蓋下,和藹可親的容貌更讓人印象深刻——她總是戴著一副大框眼睛,臉上洋溢著平和而燦爛的笑容。在談笑間,兩隻可愛兔牙就會跑出來。

這段經歷在她後來的書中回憶道:“其實我覺得這不算什麼。我覺得我只是花了一個週末在那兒罷了。”或許溫迪把出鏡談論藝術,當作藝術學習與人生修行相結合的機遇,以及看作是上帝指引的路。

一旦被問到她是否被“一個苦行修女成為電視明星”的悖論所震驚,她笑著回答:“是的,這很奇怪。但只有上帝才會這樣做。”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展示繪畫藏品

BBC的心也很大,這麼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貌美的主持人不採用,反而邀請一個低調的修女,而且她還有輕微的語言障礙,發不準Rs的音。

而這個冒險的結果是:憑藉溫迪的修女形象和獨具風格的鑑賞風格,她成功地吸引了超過350萬的觀眾收看由她主持的藝術類紀錄片節目。事實證明,BBC的眼光沒有錯。

當然了,任何一個人能抓住成功的機遇,都離不開紮實的知識儲備。一個修女能成為閃閃發光的明星主持,沒有過硬的文化學識是上不了檯面的。

在溫迪成為萬人矚目的國際明星之前,她是一個平凡而學識淵博的學霸修女。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溫迪出生在南非,在蘇格蘭愛丁堡長大。從很小的時候,溫迪就想成為一名修女。當年16歲的她便加入了一個致力於教育的聖母修女會。

20世紀50年代,她被送到英國牛津大學。靜心潛學,研究了四年文學後,溫迪獲得了一等榮譽的文學學位。溫迪絕對稱得上是個學霸,她經常考試第一名,畢業後就連她的期末考主席官都邀請她繼續留在學校,只是溫迪拒絕了。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童年溫迪坐在媽媽的大腿上(右邊的寶寶)

後來,學有所成的溫迪回到了南非,在開普敦修道院任教了15年,之後,又在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作講座。

原以為溫迪的職業生涯就是做一個教育者,穩定而充實地就忙活這一生了,然而,從小就心臟不好的她還三次發作了嚴重的癲癇,讓她不得不放棄教學的工作。

1970年,經過教會的同意,身體虛弱的溫迪回到了英國,同時她被批准可以離開修道院生活,成為一名獻身孤獨隱士。除了必要的應答,溫迪都需要自己獨處並且儘量避免講話。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沉默的溫迪修女


她住在一個流動的大篷車上,在修道院附近過著閉門隱修的冥思生活,而她每天的生活作息都摸得透規律。我們平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溫迪修女卻恰恰相反。

晚上六點,當我們進食晚餐的時候,溫迪便上床就寢,進入夢鄉。午夜一點,溫迪在這個她認為是祈禱和沉思的最佳時間醒來,禱告一直持續到早上八點。餅乾和脫脂牛奶是她的主要食物。

除了獻身孤獨和祈禱以外,她需要每天分配幾個小時用來工作,以獲取維持生活的費用。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與學童在國家美術博物館

溫迪的工作主要是翻譯中世紀的拉丁文字。在這過程中,她飽覽群書,當中不乏有關於藝術的著作。

而實際上,在15歲之前,她從來沒有看過一部電影,沒有參觀過博物館,沒有親眼看過一幅偉大的油畫——她所獲得的關於藝術的信息都來自於書本。儘管如此,她還是被藝術迷住了。

溫迪早期播下的對藝術著迷的種子,終於在她50歲的時候生根發芽——她獲得學習藝術的許可,並且決定追求藝術。

她平時抽出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書籍,週末去參觀藝術畫廊和博物館,1988年出版了她寫的第一本書《當代女性藝術家》。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年輕時的溫迪修女

藝術不僅給她帶來了豐富的視覺享受,讓溫迪意外的是,藝術還給她的人生經歷帶來了巨大的反差——接收了來自BBC的邀請,溫迪一躍成為受歡迎的電視節目明星。

在大英博物館,她站在2500年前繪製的希臘葡萄酒罐旁邊,酒罐上有一幅圖像,描繪了特洛伊淪陷時,阿基里斯殺害亞馬遜女王的情景。

“當他把長矛開到她的喉嚨裡時,他們的眼睛相遇。他看到她多麼年輕,多麼可愛和勇敢——他墜入愛河。但,他殺了她。”溫蒂平靜地說道,但言語中卻透露著讓人觸動的感覺。

沒有一個觀眾能夠抵擋住溫迪鑑賞藝術的魅力,因為他們聽到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彷彿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就發生在眼前。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攝於梵蒂岡內部的一個場景


她緩緩地移步,在覺得有意思的名畫停下腳步,低聲嘀咕著她的見解。正巧,她旁邊是正在忙另一個節目的BBC攝像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聽到了她別緻的口音,並留意到她似乎對這些畫有過人的見識——如此熱愛藝術的修女是罕見的。於是,BBC方試圖說服她做一部關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脫口紀錄片,談論裡面的收藏和畫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請上電視”這等夢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溫迪卻有所顧慮:“上電視是否在破壞我的隱士生活?我應該放棄大篷車(溫迪祈禱和獻身孤獨的居所)去做電視嗎?”溫迪被邀請出境,這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為了幫修道院籌錢,考慮過後的溫迪還是接受了BBC的邀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沒有劇本,第一次出鏡的溫迪並沒有顯得無所適從。她只是走向一幅名畫面前,凝視幾秒,再轉過鏡頭談她的理解。她經常回頭看上好幾遍,一邊觀察一邊談論。溫迪有過站在講堂教學的經驗,所以談吐起來不失禮節而句句在理。

不管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後,溫迪都是穿著一身標準的黑色修女服。她身材嬌小,在修女服的遮蓋下,和藹可親的容貌更讓人印象深刻——她總是戴著一副大框眼睛,臉上洋溢著平和而燦爛的笑容。在談笑間,兩隻可愛兔牙就會跑出來。

這段經歷在她後來的書中回憶道:“其實我覺得這不算什麼。我覺得我只是花了一個週末在那兒罷了。”或許溫迪把出鏡談論藝術,當作藝術學習與人生修行相結合的機遇,以及看作是上帝指引的路。

一旦被問到她是否被“一個苦行修女成為電視明星”的悖論所震驚,她笑著回答:“是的,這很奇怪。但只有上帝才會這樣做。”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展示繪畫藏品

BBC的心也很大,這麼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貌美的主持人不採用,反而邀請一個低調的修女,而且她還有輕微的語言障礙,發不準Rs的音。

而這個冒險的結果是:憑藉溫迪的修女形象和獨具風格的鑑賞風格,她成功地吸引了超過350萬的觀眾收看由她主持的藝術類紀錄片節目。事實證明,BBC的眼光沒有錯。

當然了,任何一個人能抓住成功的機遇,都離不開紮實的知識儲備。一個修女能成為閃閃發光的明星主持,沒有過硬的文化學識是上不了檯面的。

在溫迪成為萬人矚目的國際明星之前,她是一個平凡而學識淵博的學霸修女。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溫迪出生在南非,在蘇格蘭愛丁堡長大。從很小的時候,溫迪就想成為一名修女。當年16歲的她便加入了一個致力於教育的聖母修女會。

20世紀50年代,她被送到英國牛津大學。靜心潛學,研究了四年文學後,溫迪獲得了一等榮譽的文學學位。溫迪絕對稱得上是個學霸,她經常考試第一名,畢業後就連她的期末考主席官都邀請她繼續留在學校,只是溫迪拒絕了。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童年溫迪坐在媽媽的大腿上(右邊的寶寶)

後來,學有所成的溫迪回到了南非,在開普敦修道院任教了15年,之後,又在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作講座。

原以為溫迪的職業生涯就是做一個教育者,穩定而充實地就忙活這一生了,然而,從小就心臟不好的她還三次發作了嚴重的癲癇,讓她不得不放棄教學的工作。

1970年,經過教會的同意,身體虛弱的溫迪回到了英國,同時她被批准可以離開修道院生活,成為一名獻身孤獨隱士。除了必要的應答,溫迪都需要自己獨處並且儘量避免講話。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沉默的溫迪修女


她住在一個流動的大篷車上,在修道院附近過著閉門隱修的冥思生活,而她每天的生活作息都摸得透規律。我們平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溫迪修女卻恰恰相反。

晚上六點,當我們進食晚餐的時候,溫迪便上床就寢,進入夢鄉。午夜一點,溫迪在這個她認為是祈禱和沉思的最佳時間醒來,禱告一直持續到早上八點。餅乾和脫脂牛奶是她的主要食物。

除了獻身孤獨和祈禱以外,她需要每天分配幾個小時用來工作,以獲取維持生活的費用。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與學童在國家美術博物館

溫迪的工作主要是翻譯中世紀的拉丁文字。在這過程中,她飽覽群書,當中不乏有關於藝術的著作。

而實際上,在15歲之前,她從來沒有看過一部電影,沒有參觀過博物館,沒有親眼看過一幅偉大的油畫——她所獲得的關於藝術的信息都來自於書本。儘管如此,她還是被藝術迷住了。

溫迪早期播下的對藝術著迷的種子,終於在她50歲的時候生根發芽——她獲得學習藝術的許可,並且決定追求藝術。

她平時抽出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書籍,週末去參觀藝術畫廊和博物館,1988年出版了她寫的第一本書《當代女性藝術家》。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年輕時的溫迪修女

藝術不僅給她帶來了豐富的視覺享受,讓溫迪意外的是,藝術還給她的人生經歷帶來了巨大的反差——接收了來自BBC的邀請,溫迪一躍成為受歡迎的電視節目明星。

在大英博物館,她站在2500年前繪製的希臘葡萄酒罐旁邊,酒罐上有一幅圖像,描繪了特洛伊淪陷時,阿基里斯殺害亞馬遜女王的情景。

“當他把長矛開到她的喉嚨裡時,他們的眼睛相遇。他看到她多麼年輕,多麼可愛和勇敢——他墜入愛河。但,他殺了她。”溫蒂平靜地說道,但言語中卻透露著讓人觸動的感覺。

沒有一個觀眾能夠抵擋住溫迪鑑賞藝術的魅力,因為他們聽到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彷彿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就發生在眼前。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Achilles and Penthesilea BF


藝術中無可避免地出現許多裸體,而溫迪身為一個修女卻毫不忌諱地去談論。

曾經,溫迪走到了英國畫家斯坦利·斯賓塞的作品《與帕特林希亞·普利斯一起的自畫像》面前。

她直言:“我喜歡她那閃閃發光的頭髮,她的陰毛又可愛又蓬鬆。”(I love all those glistening strands of his hair, and her pubic hair is lovely and fluffy.)

然而,她的坦率並不遭到觀眾的反感,相反,她直白的言論讓觀眾感到真實而接地氣。她常常告訴觀眾:“瞭解藝術,不需要一本正經。”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攝於梵蒂岡內部的一個場景


她緩緩地移步,在覺得有意思的名畫停下腳步,低聲嘀咕著她的見解。正巧,她旁邊是正在忙另一個節目的BBC攝像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聽到了她別緻的口音,並留意到她似乎對這些畫有過人的見識——如此熱愛藝術的修女是罕見的。於是,BBC方試圖說服她做一部關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脫口紀錄片,談論裡面的收藏和畫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請上電視”這等夢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溫迪卻有所顧慮:“上電視是否在破壞我的隱士生活?我應該放棄大篷車(溫迪祈禱和獻身孤獨的居所)去做電視嗎?”溫迪被邀請出境,這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為了幫修道院籌錢,考慮過後的溫迪還是接受了BBC的邀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沒有劇本,第一次出鏡的溫迪並沒有顯得無所適從。她只是走向一幅名畫面前,凝視幾秒,再轉過鏡頭談她的理解。她經常回頭看上好幾遍,一邊觀察一邊談論。溫迪有過站在講堂教學的經驗,所以談吐起來不失禮節而句句在理。

不管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後,溫迪都是穿著一身標準的黑色修女服。她身材嬌小,在修女服的遮蓋下,和藹可親的容貌更讓人印象深刻——她總是戴著一副大框眼睛,臉上洋溢著平和而燦爛的笑容。在談笑間,兩隻可愛兔牙就會跑出來。

這段經歷在她後來的書中回憶道:“其實我覺得這不算什麼。我覺得我只是花了一個週末在那兒罷了。”或許溫迪把出鏡談論藝術,當作藝術學習與人生修行相結合的機遇,以及看作是上帝指引的路。

一旦被問到她是否被“一個苦行修女成為電視明星”的悖論所震驚,她笑著回答:“是的,這很奇怪。但只有上帝才會這樣做。”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展示繪畫藏品

BBC的心也很大,這麼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貌美的主持人不採用,反而邀請一個低調的修女,而且她還有輕微的語言障礙,發不準Rs的音。

而這個冒險的結果是:憑藉溫迪的修女形象和獨具風格的鑑賞風格,她成功地吸引了超過350萬的觀眾收看由她主持的藝術類紀錄片節目。事實證明,BBC的眼光沒有錯。

當然了,任何一個人能抓住成功的機遇,都離不開紮實的知識儲備。一個修女能成為閃閃發光的明星主持,沒有過硬的文化學識是上不了檯面的。

在溫迪成為萬人矚目的國際明星之前,她是一個平凡而學識淵博的學霸修女。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溫迪出生在南非,在蘇格蘭愛丁堡長大。從很小的時候,溫迪就想成為一名修女。當年16歲的她便加入了一個致力於教育的聖母修女會。

20世紀50年代,她被送到英國牛津大學。靜心潛學,研究了四年文學後,溫迪獲得了一等榮譽的文學學位。溫迪絕對稱得上是個學霸,她經常考試第一名,畢業後就連她的期末考主席官都邀請她繼續留在學校,只是溫迪拒絕了。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童年溫迪坐在媽媽的大腿上(右邊的寶寶)

後來,學有所成的溫迪回到了南非,在開普敦修道院任教了15年,之後,又在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作講座。

原以為溫迪的職業生涯就是做一個教育者,穩定而充實地就忙活這一生了,然而,從小就心臟不好的她還三次發作了嚴重的癲癇,讓她不得不放棄教學的工作。

1970年,經過教會的同意,身體虛弱的溫迪回到了英國,同時她被批准可以離開修道院生活,成為一名獻身孤獨隱士。除了必要的應答,溫迪都需要自己獨處並且儘量避免講話。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沉默的溫迪修女


她住在一個流動的大篷車上,在修道院附近過著閉門隱修的冥思生活,而她每天的生活作息都摸得透規律。我們平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溫迪修女卻恰恰相反。

晚上六點,當我們進食晚餐的時候,溫迪便上床就寢,進入夢鄉。午夜一點,溫迪在這個她認為是祈禱和沉思的最佳時間醒來,禱告一直持續到早上八點。餅乾和脫脂牛奶是她的主要食物。

除了獻身孤獨和祈禱以外,她需要每天分配幾個小時用來工作,以獲取維持生活的費用。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與學童在國家美術博物館

溫迪的工作主要是翻譯中世紀的拉丁文字。在這過程中,她飽覽群書,當中不乏有關於藝術的著作。

而實際上,在15歲之前,她從來沒有看過一部電影,沒有參觀過博物館,沒有親眼看過一幅偉大的油畫——她所獲得的關於藝術的信息都來自於書本。儘管如此,她還是被藝術迷住了。

溫迪早期播下的對藝術著迷的種子,終於在她50歲的時候生根發芽——她獲得學習藝術的許可,並且決定追求藝術。

她平時抽出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書籍,週末去參觀藝術畫廊和博物館,1988年出版了她寫的第一本書《當代女性藝術家》。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年輕時的溫迪修女

藝術不僅給她帶來了豐富的視覺享受,讓溫迪意外的是,藝術還給她的人生經歷帶來了巨大的反差——接收了來自BBC的邀請,溫迪一躍成為受歡迎的電視節目明星。

在大英博物館,她站在2500年前繪製的希臘葡萄酒罐旁邊,酒罐上有一幅圖像,描繪了特洛伊淪陷時,阿基里斯殺害亞馬遜女王的情景。

“當他把長矛開到她的喉嚨裡時,他們的眼睛相遇。他看到她多麼年輕,多麼可愛和勇敢——他墜入愛河。但,他殺了她。”溫蒂平靜地說道,但言語中卻透露著讓人觸動的感覺。

沒有一個觀眾能夠抵擋住溫迪鑑賞藝術的魅力,因為他們聽到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彷彿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就發生在眼前。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Achilles and Penthesilea BF


藝術中無可避免地出現許多裸體,而溫迪身為一個修女卻毫不忌諱地去談論。

曾經,溫迪走到了英國畫家斯坦利·斯賓塞的作品《與帕特林希亞·普利斯一起的自畫像》面前。

她直言:“我喜歡她那閃閃發光的頭髮,她的陰毛又可愛又蓬鬆。”(I love all those glistening strands of his hair, and her pubic hair is lovely and fluffy.)

然而,她的坦率並不遭到觀眾的反感,相反,她直白的言論讓觀眾感到真實而接地氣。她常常告訴觀眾:“瞭解藝術,不需要一本正經。”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毫不忌諱地欣賞著含有裸體的畫像

溫迪修女一生參與了十幾部紀錄片,出版了40多本書籍,其中大部分都是關於藝術的。溫迪的故事逐漸被更多人所知,她在國內被我們親切地稱為溫迪嬤嬤。

她曾在書中鑑賞過一幅叫做《盲女》的作品,讓我印象深刻。

她說:“實際上她有可能是乞討為生,在衣服上的字條和手風琴說明了這一點,但她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暴風雨過後,天空的光芒奇異炫目,然而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看到。”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攝於梵蒂岡內部的一個場景


她緩緩地移步,在覺得有意思的名畫停下腳步,低聲嘀咕著她的見解。正巧,她旁邊是正在忙另一個節目的BBC攝像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聽到了她別緻的口音,並留意到她似乎對這些畫有過人的見識——如此熱愛藝術的修女是罕見的。於是,BBC方試圖說服她做一部關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脫口紀錄片,談論裡面的收藏和畫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請上電視”這等夢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溫迪卻有所顧慮:“上電視是否在破壞我的隱士生活?我應該放棄大篷車(溫迪祈禱和獻身孤獨的居所)去做電視嗎?”溫迪被邀請出境,這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為了幫修道院籌錢,考慮過後的溫迪還是接受了BBC的邀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沒有劇本,第一次出鏡的溫迪並沒有顯得無所適從。她只是走向一幅名畫面前,凝視幾秒,再轉過鏡頭談她的理解。她經常回頭看上好幾遍,一邊觀察一邊談論。溫迪有過站在講堂教學的經驗,所以談吐起來不失禮節而句句在理。

不管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後,溫迪都是穿著一身標準的黑色修女服。她身材嬌小,在修女服的遮蓋下,和藹可親的容貌更讓人印象深刻——她總是戴著一副大框眼睛,臉上洋溢著平和而燦爛的笑容。在談笑間,兩隻可愛兔牙就會跑出來。

這段經歷在她後來的書中回憶道:“其實我覺得這不算什麼。我覺得我只是花了一個週末在那兒罷了。”或許溫迪把出鏡談論藝術,當作藝術學習與人生修行相結合的機遇,以及看作是上帝指引的路。

一旦被問到她是否被“一個苦行修女成為電視明星”的悖論所震驚,她笑著回答:“是的,這很奇怪。但只有上帝才會這樣做。”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展示繪畫藏品

BBC的心也很大,這麼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貌美的主持人不採用,反而邀請一個低調的修女,而且她還有輕微的語言障礙,發不準Rs的音。

而這個冒險的結果是:憑藉溫迪的修女形象和獨具風格的鑑賞風格,她成功地吸引了超過350萬的觀眾收看由她主持的藝術類紀錄片節目。事實證明,BBC的眼光沒有錯。

當然了,任何一個人能抓住成功的機遇,都離不開紮實的知識儲備。一個修女能成為閃閃發光的明星主持,沒有過硬的文化學識是上不了檯面的。

在溫迪成為萬人矚目的國際明星之前,她是一個平凡而學識淵博的學霸修女。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溫迪出生在南非,在蘇格蘭愛丁堡長大。從很小的時候,溫迪就想成為一名修女。當年16歲的她便加入了一個致力於教育的聖母修女會。

20世紀50年代,她被送到英國牛津大學。靜心潛學,研究了四年文學後,溫迪獲得了一等榮譽的文學學位。溫迪絕對稱得上是個學霸,她經常考試第一名,畢業後就連她的期末考主席官都邀請她繼續留在學校,只是溫迪拒絕了。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童年溫迪坐在媽媽的大腿上(右邊的寶寶)

後來,學有所成的溫迪回到了南非,在開普敦修道院任教了15年,之後,又在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作講座。

原以為溫迪的職業生涯就是做一個教育者,穩定而充實地就忙活這一生了,然而,從小就心臟不好的她還三次發作了嚴重的癲癇,讓她不得不放棄教學的工作。

1970年,經過教會的同意,身體虛弱的溫迪回到了英國,同時她被批准可以離開修道院生活,成為一名獻身孤獨隱士。除了必要的應答,溫迪都需要自己獨處並且儘量避免講話。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沉默的溫迪修女


她住在一個流動的大篷車上,在修道院附近過著閉門隱修的冥思生活,而她每天的生活作息都摸得透規律。我們平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溫迪修女卻恰恰相反。

晚上六點,當我們進食晚餐的時候,溫迪便上床就寢,進入夢鄉。午夜一點,溫迪在這個她認為是祈禱和沉思的最佳時間醒來,禱告一直持續到早上八點。餅乾和脫脂牛奶是她的主要食物。

除了獻身孤獨和祈禱以外,她需要每天分配幾個小時用來工作,以獲取維持生活的費用。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與學童在國家美術博物館

溫迪的工作主要是翻譯中世紀的拉丁文字。在這過程中,她飽覽群書,當中不乏有關於藝術的著作。

而實際上,在15歲之前,她從來沒有看過一部電影,沒有參觀過博物館,沒有親眼看過一幅偉大的油畫——她所獲得的關於藝術的信息都來自於書本。儘管如此,她還是被藝術迷住了。

溫迪早期播下的對藝術著迷的種子,終於在她50歲的時候生根發芽——她獲得學習藝術的許可,並且決定追求藝術。

她平時抽出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書籍,週末去參觀藝術畫廊和博物館,1988年出版了她寫的第一本書《當代女性藝術家》。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年輕時的溫迪修女

藝術不僅給她帶來了豐富的視覺享受,讓溫迪意外的是,藝術還給她的人生經歷帶來了巨大的反差——接收了來自BBC的邀請,溫迪一躍成為受歡迎的電視節目明星。

在大英博物館,她站在2500年前繪製的希臘葡萄酒罐旁邊,酒罐上有一幅圖像,描繪了特洛伊淪陷時,阿基里斯殺害亞馬遜女王的情景。

“當他把長矛開到她的喉嚨裡時,他們的眼睛相遇。他看到她多麼年輕,多麼可愛和勇敢——他墜入愛河。但,他殺了她。”溫蒂平靜地說道,但言語中卻透露著讓人觸動的感覺。

沒有一個觀眾能夠抵擋住溫迪鑑賞藝術的魅力,因為他們聽到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彷彿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就發生在眼前。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Achilles and Penthesilea BF


藝術中無可避免地出現許多裸體,而溫迪身為一個修女卻毫不忌諱地去談論。

曾經,溫迪走到了英國畫家斯坦利·斯賓塞的作品《與帕特林希亞·普利斯一起的自畫像》面前。

她直言:“我喜歡她那閃閃發光的頭髮,她的陰毛又可愛又蓬鬆。”(I love all those glistening strands of his hair, and her pubic hair is lovely and fluffy.)

然而,她的坦率並不遭到觀眾的反感,相反,她直白的言論讓觀眾感到真實而接地氣。她常常告訴觀眾:“瞭解藝術,不需要一本正經。”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毫不忌諱地欣賞著含有裸體的畫像

溫迪修女一生參與了十幾部紀錄片,出版了40多本書籍,其中大部分都是關於藝術的。溫迪的故事逐漸被更多人所知,她在國內被我們親切地稱為溫迪嬤嬤。

她曾在書中鑑賞過一幅叫做《盲女》的作品,讓我印象深刻。

她說:“實際上她有可能是乞討為生,在衣服上的字條和手風琴說明了這一點,但她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暴風雨過後,天空的光芒奇異炫目,然而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看到。”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作品《盲女》


這讓我思考:盲女無法看見美好的景象,但她只有痛苦嗎?

在我看來,她的表情似乎不是痛苦的,更像是感受身邊的一切——雨後清新的空氣、溫暖的陽光以及緊緊依靠在她身旁的同伴。也許休息片刻,她需要回到街頭賣藝,但至少在這一刻,盲女是幸福的。

溫迪有自己的見解,讀完她的見解,能讓我快速建立對藝術的印象,並且我亦能從中獲得自己的思考。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攝於梵蒂岡內部的一個場景


她緩緩地移步,在覺得有意思的名畫停下腳步,低聲嘀咕著她的見解。正巧,她旁邊是正在忙另一個節目的BBC攝像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聽到了她別緻的口音,並留意到她似乎對這些畫有過人的見識——如此熱愛藝術的修女是罕見的。於是,BBC方試圖說服她做一部關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脫口紀錄片,談論裡面的收藏和畫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請上電視”這等夢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溫迪卻有所顧慮:“上電視是否在破壞我的隱士生活?我應該放棄大篷車(溫迪祈禱和獻身孤獨的居所)去做電視嗎?”溫迪被邀請出境,這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為了幫修道院籌錢,考慮過後的溫迪還是接受了BBC的邀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沒有劇本,第一次出鏡的溫迪並沒有顯得無所適從。她只是走向一幅名畫面前,凝視幾秒,再轉過鏡頭談她的理解。她經常回頭看上好幾遍,一邊觀察一邊談論。溫迪有過站在講堂教學的經驗,所以談吐起來不失禮節而句句在理。

不管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後,溫迪都是穿著一身標準的黑色修女服。她身材嬌小,在修女服的遮蓋下,和藹可親的容貌更讓人印象深刻——她總是戴著一副大框眼睛,臉上洋溢著平和而燦爛的笑容。在談笑間,兩隻可愛兔牙就會跑出來。

這段經歷在她後來的書中回憶道:“其實我覺得這不算什麼。我覺得我只是花了一個週末在那兒罷了。”或許溫迪把出鏡談論藝術,當作藝術學習與人生修行相結合的機遇,以及看作是上帝指引的路。

一旦被問到她是否被“一個苦行修女成為電視明星”的悖論所震驚,她笑著回答:“是的,這很奇怪。但只有上帝才會這樣做。”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展示繪畫藏品

BBC的心也很大,這麼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貌美的主持人不採用,反而邀請一個低調的修女,而且她還有輕微的語言障礙,發不準Rs的音。

而這個冒險的結果是:憑藉溫迪的修女形象和獨具風格的鑑賞風格,她成功地吸引了超過350萬的觀眾收看由她主持的藝術類紀錄片節目。事實證明,BBC的眼光沒有錯。

當然了,任何一個人能抓住成功的機遇,都離不開紮實的知識儲備。一個修女能成為閃閃發光的明星主持,沒有過硬的文化學識是上不了檯面的。

在溫迪成為萬人矚目的國際明星之前,她是一個平凡而學識淵博的學霸修女。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溫迪出生在南非,在蘇格蘭愛丁堡長大。從很小的時候,溫迪就想成為一名修女。當年16歲的她便加入了一個致力於教育的聖母修女會。

20世紀50年代,她被送到英國牛津大學。靜心潛學,研究了四年文學後,溫迪獲得了一等榮譽的文學學位。溫迪絕對稱得上是個學霸,她經常考試第一名,畢業後就連她的期末考主席官都邀請她繼續留在學校,只是溫迪拒絕了。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童年溫迪坐在媽媽的大腿上(右邊的寶寶)

後來,學有所成的溫迪回到了南非,在開普敦修道院任教了15年,之後,又在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作講座。

原以為溫迪的職業生涯就是做一個教育者,穩定而充實地就忙活這一生了,然而,從小就心臟不好的她還三次發作了嚴重的癲癇,讓她不得不放棄教學的工作。

1970年,經過教會的同意,身體虛弱的溫迪回到了英國,同時她被批准可以離開修道院生活,成為一名獻身孤獨隱士。除了必要的應答,溫迪都需要自己獨處並且儘量避免講話。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沉默的溫迪修女


她住在一個流動的大篷車上,在修道院附近過著閉門隱修的冥思生活,而她每天的生活作息都摸得透規律。我們平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溫迪修女卻恰恰相反。

晚上六點,當我們進食晚餐的時候,溫迪便上床就寢,進入夢鄉。午夜一點,溫迪在這個她認為是祈禱和沉思的最佳時間醒來,禱告一直持續到早上八點。餅乾和脫脂牛奶是她的主要食物。

除了獻身孤獨和祈禱以外,她需要每天分配幾個小時用來工作,以獲取維持生活的費用。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與學童在國家美術博物館

溫迪的工作主要是翻譯中世紀的拉丁文字。在這過程中,她飽覽群書,當中不乏有關於藝術的著作。

而實際上,在15歲之前,她從來沒有看過一部電影,沒有參觀過博物館,沒有親眼看過一幅偉大的油畫——她所獲得的關於藝術的信息都來自於書本。儘管如此,她還是被藝術迷住了。

溫迪早期播下的對藝術著迷的種子,終於在她50歲的時候生根發芽——她獲得學習藝術的許可,並且決定追求藝術。

她平時抽出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書籍,週末去參觀藝術畫廊和博物館,1988年出版了她寫的第一本書《當代女性藝術家》。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年輕時的溫迪修女

藝術不僅給她帶來了豐富的視覺享受,讓溫迪意外的是,藝術還給她的人生經歷帶來了巨大的反差——接收了來自BBC的邀請,溫迪一躍成為受歡迎的電視節目明星。

在大英博物館,她站在2500年前繪製的希臘葡萄酒罐旁邊,酒罐上有一幅圖像,描繪了特洛伊淪陷時,阿基里斯殺害亞馬遜女王的情景。

“當他把長矛開到她的喉嚨裡時,他們的眼睛相遇。他看到她多麼年輕,多麼可愛和勇敢——他墜入愛河。但,他殺了她。”溫蒂平靜地說道,但言語中卻透露著讓人觸動的感覺。

沒有一個觀眾能夠抵擋住溫迪鑑賞藝術的魅力,因為他們聽到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彷彿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就發生在眼前。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Achilles and Penthesilea BF


藝術中無可避免地出現許多裸體,而溫迪身為一個修女卻毫不忌諱地去談論。

曾經,溫迪走到了英國畫家斯坦利·斯賓塞的作品《與帕特林希亞·普利斯一起的自畫像》面前。

她直言:“我喜歡她那閃閃發光的頭髮,她的陰毛又可愛又蓬鬆。”(I love all those glistening strands of his hair, and her pubic hair is lovely and fluffy.)

然而,她的坦率並不遭到觀眾的反感,相反,她直白的言論讓觀眾感到真實而接地氣。她常常告訴觀眾:“瞭解藝術,不需要一本正經。”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毫不忌諱地欣賞著含有裸體的畫像

溫迪修女一生參與了十幾部紀錄片,出版了40多本書籍,其中大部分都是關於藝術的。溫迪的故事逐漸被更多人所知,她在國內被我們親切地稱為溫迪嬤嬤。

她曾在書中鑑賞過一幅叫做《盲女》的作品,讓我印象深刻。

她說:“實際上她有可能是乞討為生,在衣服上的字條和手風琴說明了這一點,但她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暴風雨過後,天空的光芒奇異炫目,然而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看到。”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作品《盲女》


這讓我思考:盲女無法看見美好的景象,但她只有痛苦嗎?

在我看來,她的表情似乎不是痛苦的,更像是感受身邊的一切——雨後清新的空氣、溫暖的陽光以及緊緊依靠在她身旁的同伴。也許休息片刻,她需要回到街頭賣藝,但至少在這一刻,盲女是幸福的。

溫迪有自己的見解,讀完她的見解,能讓我快速建立對藝術的印象,並且我亦能從中獲得自己的思考。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儘管一些藝評家認為,溫迪修女只是藝術的業餘愛好者,但他們卻不得不承認,她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足以吸引觀眾步入藝術的大門。

《紐約時報》稱她“是一位快速成為電視史上最不可能和最著名的藝術評論家的隱士”。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攝於梵蒂岡內部的一個場景


她緩緩地移步,在覺得有意思的名畫停下腳步,低聲嘀咕著她的見解。正巧,她旁邊是正在忙另一個節目的BBC攝像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聽到了她別緻的口音,並留意到她似乎對這些畫有過人的見識——如此熱愛藝術的修女是罕見的。於是,BBC方試圖說服她做一部關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脫口紀錄片,談論裡面的收藏和畫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請上電視”這等夢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溫迪卻有所顧慮:“上電視是否在破壞我的隱士生活?我應該放棄大篷車(溫迪祈禱和獻身孤獨的居所)去做電視嗎?”溫迪被邀請出境,這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為了幫修道院籌錢,考慮過後的溫迪還是接受了BBC的邀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沒有劇本,第一次出鏡的溫迪並沒有顯得無所適從。她只是走向一幅名畫面前,凝視幾秒,再轉過鏡頭談她的理解。她經常回頭看上好幾遍,一邊觀察一邊談論。溫迪有過站在講堂教學的經驗,所以談吐起來不失禮節而句句在理。

不管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後,溫迪都是穿著一身標準的黑色修女服。她身材嬌小,在修女服的遮蓋下,和藹可親的容貌更讓人印象深刻——她總是戴著一副大框眼睛,臉上洋溢著平和而燦爛的笑容。在談笑間,兩隻可愛兔牙就會跑出來。

這段經歷在她後來的書中回憶道:“其實我覺得這不算什麼。我覺得我只是花了一個週末在那兒罷了。”或許溫迪把出鏡談論藝術,當作藝術學習與人生修行相結合的機遇,以及看作是上帝指引的路。

一旦被問到她是否被“一個苦行修女成為電視明星”的悖論所震驚,她笑著回答:“是的,這很奇怪。但只有上帝才會這樣做。”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展示繪畫藏品

BBC的心也很大,這麼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貌美的主持人不採用,反而邀請一個低調的修女,而且她還有輕微的語言障礙,發不準Rs的音。

而這個冒險的結果是:憑藉溫迪的修女形象和獨具風格的鑑賞風格,她成功地吸引了超過350萬的觀眾收看由她主持的藝術類紀錄片節目。事實證明,BBC的眼光沒有錯。

當然了,任何一個人能抓住成功的機遇,都離不開紮實的知識儲備。一個修女能成為閃閃發光的明星主持,沒有過硬的文化學識是上不了檯面的。

在溫迪成為萬人矚目的國際明星之前,她是一個平凡而學識淵博的學霸修女。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溫迪出生在南非,在蘇格蘭愛丁堡長大。從很小的時候,溫迪就想成為一名修女。當年16歲的她便加入了一個致力於教育的聖母修女會。

20世紀50年代,她被送到英國牛津大學。靜心潛學,研究了四年文學後,溫迪獲得了一等榮譽的文學學位。溫迪絕對稱得上是個學霸,她經常考試第一名,畢業後就連她的期末考主席官都邀請她繼續留在學校,只是溫迪拒絕了。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童年溫迪坐在媽媽的大腿上(右邊的寶寶)

後來,學有所成的溫迪回到了南非,在開普敦修道院任教了15年,之後,又在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作講座。

原以為溫迪的職業生涯就是做一個教育者,穩定而充實地就忙活這一生了,然而,從小就心臟不好的她還三次發作了嚴重的癲癇,讓她不得不放棄教學的工作。

1970年,經過教會的同意,身體虛弱的溫迪回到了英國,同時她被批准可以離開修道院生活,成為一名獻身孤獨隱士。除了必要的應答,溫迪都需要自己獨處並且儘量避免講話。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沉默的溫迪修女


她住在一個流動的大篷車上,在修道院附近過著閉門隱修的冥思生活,而她每天的生活作息都摸得透規律。我們平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溫迪修女卻恰恰相反。

晚上六點,當我們進食晚餐的時候,溫迪便上床就寢,進入夢鄉。午夜一點,溫迪在這個她認為是祈禱和沉思的最佳時間醒來,禱告一直持續到早上八點。餅乾和脫脂牛奶是她的主要食物。

除了獻身孤獨和祈禱以外,她需要每天分配幾個小時用來工作,以獲取維持生活的費用。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與學童在國家美術博物館

溫迪的工作主要是翻譯中世紀的拉丁文字。在這過程中,她飽覽群書,當中不乏有關於藝術的著作。

而實際上,在15歲之前,她從來沒有看過一部電影,沒有參觀過博物館,沒有親眼看過一幅偉大的油畫——她所獲得的關於藝術的信息都來自於書本。儘管如此,她還是被藝術迷住了。

溫迪早期播下的對藝術著迷的種子,終於在她50歲的時候生根發芽——她獲得學習藝術的許可,並且決定追求藝術。

她平時抽出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書籍,週末去參觀藝術畫廊和博物館,1988年出版了她寫的第一本書《當代女性藝術家》。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年輕時的溫迪修女

藝術不僅給她帶來了豐富的視覺享受,讓溫迪意外的是,藝術還給她的人生經歷帶來了巨大的反差——接收了來自BBC的邀請,溫迪一躍成為受歡迎的電視節目明星。

在大英博物館,她站在2500年前繪製的希臘葡萄酒罐旁邊,酒罐上有一幅圖像,描繪了特洛伊淪陷時,阿基里斯殺害亞馬遜女王的情景。

“當他把長矛開到她的喉嚨裡時,他們的眼睛相遇。他看到她多麼年輕,多麼可愛和勇敢——他墜入愛河。但,他殺了她。”溫蒂平靜地說道,但言語中卻透露著讓人觸動的感覺。

沒有一個觀眾能夠抵擋住溫迪鑑賞藝術的魅力,因為他們聽到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彷彿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就發生在眼前。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Achilles and Penthesilea BF


藝術中無可避免地出現許多裸體,而溫迪身為一個修女卻毫不忌諱地去談論。

曾經,溫迪走到了英國畫家斯坦利·斯賓塞的作品《與帕特林希亞·普利斯一起的自畫像》面前。

她直言:“我喜歡她那閃閃發光的頭髮,她的陰毛又可愛又蓬鬆。”(I love all those glistening strands of his hair, and her pubic hair is lovely and fluffy.)

然而,她的坦率並不遭到觀眾的反感,相反,她直白的言論讓觀眾感到真實而接地氣。她常常告訴觀眾:“瞭解藝術,不需要一本正經。”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毫不忌諱地欣賞著含有裸體的畫像

溫迪修女一生參與了十幾部紀錄片,出版了40多本書籍,其中大部分都是關於藝術的。溫迪的故事逐漸被更多人所知,她在國內被我們親切地稱為溫迪嬤嬤。

她曾在書中鑑賞過一幅叫做《盲女》的作品,讓我印象深刻。

她說:“實際上她有可能是乞討為生,在衣服上的字條和手風琴說明了這一點,但她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暴風雨過後,天空的光芒奇異炫目,然而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看到。”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作品《盲女》


這讓我思考:盲女無法看見美好的景象,但她只有痛苦嗎?

在我看來,她的表情似乎不是痛苦的,更像是感受身邊的一切——雨後清新的空氣、溫暖的陽光以及緊緊依靠在她身旁的同伴。也許休息片刻,她需要回到街頭賣藝,但至少在這一刻,盲女是幸福的。

溫迪有自己的見解,讀完她的見解,能讓我快速建立對藝術的印象,並且我亦能從中獲得自己的思考。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儘管一些藝評家認為,溫迪修女只是藝術的業餘愛好者,但他們卻不得不承認,她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足以吸引觀眾步入藝術的大門。

《紐約時報》稱她“是一位快速成為電視史上最不可能和最著名的藝術評論家的隱士”。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的藝術鑑賞圖書《Sister Wendy's 1000 Masterpieces》

當地的羅馬天主教教主艾倫霍普斯說:“她對全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她簡單地表達了她所熱愛的藝術。我相信,她的著作和她的錄音將繼續影響更多的人。”

“我真的很喜歡溫迪修女的節目。她對自己的主題了如指掌,以坦率的態度傳達了自己的觀點,並且在討論一些畫作的性感時從未臉紅。”衛報網友評論道。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攝於梵蒂岡內部的一個場景


她緩緩地移步,在覺得有意思的名畫停下腳步,低聲嘀咕著她的見解。正巧,她旁邊是正在忙另一個節目的BBC攝像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聽到了她別緻的口音,並留意到她似乎對這些畫有過人的見識——如此熱愛藝術的修女是罕見的。於是,BBC方試圖說服她做一部關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脫口紀錄片,談論裡面的收藏和畫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請上電視”這等夢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溫迪卻有所顧慮:“上電視是否在破壞我的隱士生活?我應該放棄大篷車(溫迪祈禱和獻身孤獨的居所)去做電視嗎?”溫迪被邀請出境,這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為了幫修道院籌錢,考慮過後的溫迪還是接受了BBC的邀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沒有劇本,第一次出鏡的溫迪並沒有顯得無所適從。她只是走向一幅名畫面前,凝視幾秒,再轉過鏡頭談她的理解。她經常回頭看上好幾遍,一邊觀察一邊談論。溫迪有過站在講堂教學的經驗,所以談吐起來不失禮節而句句在理。

不管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後,溫迪都是穿著一身標準的黑色修女服。她身材嬌小,在修女服的遮蓋下,和藹可親的容貌更讓人印象深刻——她總是戴著一副大框眼睛,臉上洋溢著平和而燦爛的笑容。在談笑間,兩隻可愛兔牙就會跑出來。

這段經歷在她後來的書中回憶道:“其實我覺得這不算什麼。我覺得我只是花了一個週末在那兒罷了。”或許溫迪把出鏡談論藝術,當作藝術學習與人生修行相結合的機遇,以及看作是上帝指引的路。

一旦被問到她是否被“一個苦行修女成為電視明星”的悖論所震驚,她笑著回答:“是的,這很奇怪。但只有上帝才會這樣做。”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展示繪畫藏品

BBC的心也很大,這麼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貌美的主持人不採用,反而邀請一個低調的修女,而且她還有輕微的語言障礙,發不準Rs的音。

而這個冒險的結果是:憑藉溫迪的修女形象和獨具風格的鑑賞風格,她成功地吸引了超過350萬的觀眾收看由她主持的藝術類紀錄片節目。事實證明,BBC的眼光沒有錯。

當然了,任何一個人能抓住成功的機遇,都離不開紮實的知識儲備。一個修女能成為閃閃發光的明星主持,沒有過硬的文化學識是上不了檯面的。

在溫迪成為萬人矚目的國際明星之前,她是一個平凡而學識淵博的學霸修女。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溫迪出生在南非,在蘇格蘭愛丁堡長大。從很小的時候,溫迪就想成為一名修女。當年16歲的她便加入了一個致力於教育的聖母修女會。

20世紀50年代,她被送到英國牛津大學。靜心潛學,研究了四年文學後,溫迪獲得了一等榮譽的文學學位。溫迪絕對稱得上是個學霸,她經常考試第一名,畢業後就連她的期末考主席官都邀請她繼續留在學校,只是溫迪拒絕了。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童年溫迪坐在媽媽的大腿上(右邊的寶寶)

後來,學有所成的溫迪回到了南非,在開普敦修道院任教了15年,之後,又在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作講座。

原以為溫迪的職業生涯就是做一個教育者,穩定而充實地就忙活這一生了,然而,從小就心臟不好的她還三次發作了嚴重的癲癇,讓她不得不放棄教學的工作。

1970年,經過教會的同意,身體虛弱的溫迪回到了英國,同時她被批准可以離開修道院生活,成為一名獻身孤獨隱士。除了必要的應答,溫迪都需要自己獨處並且儘量避免講話。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沉默的溫迪修女


她住在一個流動的大篷車上,在修道院附近過著閉門隱修的冥思生活,而她每天的生活作息都摸得透規律。我們平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溫迪修女卻恰恰相反。

晚上六點,當我們進食晚餐的時候,溫迪便上床就寢,進入夢鄉。午夜一點,溫迪在這個她認為是祈禱和沉思的最佳時間醒來,禱告一直持續到早上八點。餅乾和脫脂牛奶是她的主要食物。

除了獻身孤獨和祈禱以外,她需要每天分配幾個小時用來工作,以獲取維持生活的費用。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與學童在國家美術博物館

溫迪的工作主要是翻譯中世紀的拉丁文字。在這過程中,她飽覽群書,當中不乏有關於藝術的著作。

而實際上,在15歲之前,她從來沒有看過一部電影,沒有參觀過博物館,沒有親眼看過一幅偉大的油畫——她所獲得的關於藝術的信息都來自於書本。儘管如此,她還是被藝術迷住了。

溫迪早期播下的對藝術著迷的種子,終於在她50歲的時候生根發芽——她獲得學習藝術的許可,並且決定追求藝術。

她平時抽出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書籍,週末去參觀藝術畫廊和博物館,1988年出版了她寫的第一本書《當代女性藝術家》。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年輕時的溫迪修女

藝術不僅給她帶來了豐富的視覺享受,讓溫迪意外的是,藝術還給她的人生經歷帶來了巨大的反差——接收了來自BBC的邀請,溫迪一躍成為受歡迎的電視節目明星。

在大英博物館,她站在2500年前繪製的希臘葡萄酒罐旁邊,酒罐上有一幅圖像,描繪了特洛伊淪陷時,阿基里斯殺害亞馬遜女王的情景。

“當他把長矛開到她的喉嚨裡時,他們的眼睛相遇。他看到她多麼年輕,多麼可愛和勇敢——他墜入愛河。但,他殺了她。”溫蒂平靜地說道,但言語中卻透露著讓人觸動的感覺。

沒有一個觀眾能夠抵擋住溫迪鑑賞藝術的魅力,因為他們聽到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彷彿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就發生在眼前。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Achilles and Penthesilea BF


藝術中無可避免地出現許多裸體,而溫迪身為一個修女卻毫不忌諱地去談論。

曾經,溫迪走到了英國畫家斯坦利·斯賓塞的作品《與帕特林希亞·普利斯一起的自畫像》面前。

她直言:“我喜歡她那閃閃發光的頭髮,她的陰毛又可愛又蓬鬆。”(I love all those glistening strands of his hair, and her pubic hair is lovely and fluffy.)

然而,她的坦率並不遭到觀眾的反感,相反,她直白的言論讓觀眾感到真實而接地氣。她常常告訴觀眾:“瞭解藝術,不需要一本正經。”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毫不忌諱地欣賞著含有裸體的畫像

溫迪修女一生參與了十幾部紀錄片,出版了40多本書籍,其中大部分都是關於藝術的。溫迪的故事逐漸被更多人所知,她在國內被我們親切地稱為溫迪嬤嬤。

她曾在書中鑑賞過一幅叫做《盲女》的作品,讓我印象深刻。

她說:“實際上她有可能是乞討為生,在衣服上的字條和手風琴說明了這一點,但她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暴風雨過後,天空的光芒奇異炫目,然而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看到。”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作品《盲女》


這讓我思考:盲女無法看見美好的景象,但她只有痛苦嗎?

在我看來,她的表情似乎不是痛苦的,更像是感受身邊的一切——雨後清新的空氣、溫暖的陽光以及緊緊依靠在她身旁的同伴。也許休息片刻,她需要回到街頭賣藝,但至少在這一刻,盲女是幸福的。

溫迪有自己的見解,讀完她的見解,能讓我快速建立對藝術的印象,並且我亦能從中獲得自己的思考。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儘管一些藝評家認為,溫迪修女只是藝術的業餘愛好者,但他們卻不得不承認,她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足以吸引觀眾步入藝術的大門。

《紐約時報》稱她“是一位快速成為電視史上最不可能和最著名的藝術評論家的隱士”。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的藝術鑑賞圖書《Sister Wendy's 1000 Masterpieces》

當地的羅馬天主教教主艾倫霍普斯說:“她對全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她簡單地表達了她所熱愛的藝術。我相信,她的著作和她的錄音將繼續影響更多的人。”

“我真的很喜歡溫迪修女的節目。她對自己的主題了如指掌,以坦率的態度傳達了自己的觀點,並且在討論一些畫作的性感時從未臉紅。”衛報網友評論道。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溫迪修女的一生是傳奇的——她是一名修行者、教育者、藝評人。

在鏡頭前後,她始終虔誠而真切。更重要的是,她用簡單易懂的表達,帶領觀眾跨越了藝術的鴻溝。

她以親身經歷告訴人們,藝術鑑賞也可以很簡單。

參考文獻:

BBC - Sister Wendy Beckett, TV art historian, dies at 88

The New York Times - Sister Wendy Beckett, Nun Who Became a BBC Star, Dies at 88

Smithsonian - Remembering Sister Wendy Beckett, Beloved Nun Who Made Art Accessible

Independent - Sister Wendy Beckett: Catholic nun who became a celebrated BBC art critic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攝於梵蒂岡內部的一個場景


她緩緩地移步,在覺得有意思的名畫停下腳步,低聲嘀咕著她的見解。正巧,她旁邊是正在忙另一個節目的BBC攝像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聽到了她別緻的口音,並留意到她似乎對這些畫有過人的見識——如此熱愛藝術的修女是罕見的。於是,BBC方試圖說服她做一部關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脫口紀錄片,談論裡面的收藏和畫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請上電視”這等夢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溫迪卻有所顧慮:“上電視是否在破壞我的隱士生活?我應該放棄大篷車(溫迪祈禱和獻身孤獨的居所)去做電視嗎?”溫迪被邀請出境,這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為了幫修道院籌錢,考慮過後的溫迪還是接受了BBC的邀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沒有劇本,第一次出鏡的溫迪並沒有顯得無所適從。她只是走向一幅名畫面前,凝視幾秒,再轉過鏡頭談她的理解。她經常回頭看上好幾遍,一邊觀察一邊談論。溫迪有過站在講堂教學的經驗,所以談吐起來不失禮節而句句在理。

不管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後,溫迪都是穿著一身標準的黑色修女服。她身材嬌小,在修女服的遮蓋下,和藹可親的容貌更讓人印象深刻——她總是戴著一副大框眼睛,臉上洋溢著平和而燦爛的笑容。在談笑間,兩隻可愛兔牙就會跑出來。

這段經歷在她後來的書中回憶道:“其實我覺得這不算什麼。我覺得我只是花了一個週末在那兒罷了。”或許溫迪把出鏡談論藝術,當作藝術學習與人生修行相結合的機遇,以及看作是上帝指引的路。

一旦被問到她是否被“一個苦行修女成為電視明星”的悖論所震驚,她笑著回答:“是的,這很奇怪。但只有上帝才會這樣做。”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展示繪畫藏品

BBC的心也很大,這麼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貌美的主持人不採用,反而邀請一個低調的修女,而且她還有輕微的語言障礙,發不準Rs的音。

而這個冒險的結果是:憑藉溫迪的修女形象和獨具風格的鑑賞風格,她成功地吸引了超過350萬的觀眾收看由她主持的藝術類紀錄片節目。事實證明,BBC的眼光沒有錯。

當然了,任何一個人能抓住成功的機遇,都離不開紮實的知識儲備。一個修女能成為閃閃發光的明星主持,沒有過硬的文化學識是上不了檯面的。

在溫迪成為萬人矚目的國際明星之前,她是一個平凡而學識淵博的學霸修女。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溫迪出生在南非,在蘇格蘭愛丁堡長大。從很小的時候,溫迪就想成為一名修女。當年16歲的她便加入了一個致力於教育的聖母修女會。

20世紀50年代,她被送到英國牛津大學。靜心潛學,研究了四年文學後,溫迪獲得了一等榮譽的文學學位。溫迪絕對稱得上是個學霸,她經常考試第一名,畢業後就連她的期末考主席官都邀請她繼續留在學校,只是溫迪拒絕了。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童年溫迪坐在媽媽的大腿上(右邊的寶寶)

後來,學有所成的溫迪回到了南非,在開普敦修道院任教了15年,之後,又在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作講座。

原以為溫迪的職業生涯就是做一個教育者,穩定而充實地就忙活這一生了,然而,從小就心臟不好的她還三次發作了嚴重的癲癇,讓她不得不放棄教學的工作。

1970年,經過教會的同意,身體虛弱的溫迪回到了英國,同時她被批准可以離開修道院生活,成為一名獻身孤獨隱士。除了必要的應答,溫迪都需要自己獨處並且儘量避免講話。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沉默的溫迪修女


她住在一個流動的大篷車上,在修道院附近過著閉門隱修的冥思生活,而她每天的生活作息都摸得透規律。我們平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溫迪修女卻恰恰相反。

晚上六點,當我們進食晚餐的時候,溫迪便上床就寢,進入夢鄉。午夜一點,溫迪在這個她認為是祈禱和沉思的最佳時間醒來,禱告一直持續到早上八點。餅乾和脫脂牛奶是她的主要食物。

除了獻身孤獨和祈禱以外,她需要每天分配幾個小時用來工作,以獲取維持生活的費用。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與學童在國家美術博物館

溫迪的工作主要是翻譯中世紀的拉丁文字。在這過程中,她飽覽群書,當中不乏有關於藝術的著作。

而實際上,在15歲之前,她從來沒有看過一部電影,沒有參觀過博物館,沒有親眼看過一幅偉大的油畫——她所獲得的關於藝術的信息都來自於書本。儘管如此,她還是被藝術迷住了。

溫迪早期播下的對藝術著迷的種子,終於在她50歲的時候生根發芽——她獲得學習藝術的許可,並且決定追求藝術。

她平時抽出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書籍,週末去參觀藝術畫廊和博物館,1988年出版了她寫的第一本書《當代女性藝術家》。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年輕時的溫迪修女

藝術不僅給她帶來了豐富的視覺享受,讓溫迪意外的是,藝術還給她的人生經歷帶來了巨大的反差——接收了來自BBC的邀請,溫迪一躍成為受歡迎的電視節目明星。

在大英博物館,她站在2500年前繪製的希臘葡萄酒罐旁邊,酒罐上有一幅圖像,描繪了特洛伊淪陷時,阿基里斯殺害亞馬遜女王的情景。

“當他把長矛開到她的喉嚨裡時,他們的眼睛相遇。他看到她多麼年輕,多麼可愛和勇敢——他墜入愛河。但,他殺了她。”溫蒂平靜地說道,但言語中卻透露著讓人觸動的感覺。

沒有一個觀眾能夠抵擋住溫迪鑑賞藝術的魅力,因為他們聽到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彷彿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就發生在眼前。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Achilles and Penthesilea BF


藝術中無可避免地出現許多裸體,而溫迪身為一個修女卻毫不忌諱地去談論。

曾經,溫迪走到了英國畫家斯坦利·斯賓塞的作品《與帕特林希亞·普利斯一起的自畫像》面前。

她直言:“我喜歡她那閃閃發光的頭髮,她的陰毛又可愛又蓬鬆。”(I love all those glistening strands of his hair, and her pubic hair is lovely and fluffy.)

然而,她的坦率並不遭到觀眾的反感,相反,她直白的言論讓觀眾感到真實而接地氣。她常常告訴觀眾:“瞭解藝術,不需要一本正經。”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毫不忌諱地欣賞著含有裸體的畫像

溫迪修女一生參與了十幾部紀錄片,出版了40多本書籍,其中大部分都是關於藝術的。溫迪的故事逐漸被更多人所知,她在國內被我們親切地稱為溫迪嬤嬤。

她曾在書中鑑賞過一幅叫做《盲女》的作品,讓我印象深刻。

她說:“實際上她有可能是乞討為生,在衣服上的字條和手風琴說明了這一點,但她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暴風雨過後,天空的光芒奇異炫目,然而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看到。”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作品《盲女》


這讓我思考:盲女無法看見美好的景象,但她只有痛苦嗎?

在我看來,她的表情似乎不是痛苦的,更像是感受身邊的一切——雨後清新的空氣、溫暖的陽光以及緊緊依靠在她身旁的同伴。也許休息片刻,她需要回到街頭賣藝,但至少在這一刻,盲女是幸福的。

溫迪有自己的見解,讀完她的見解,能讓我快速建立對藝術的印象,並且我亦能從中獲得自己的思考。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儘管一些藝評家認為,溫迪修女只是藝術的業餘愛好者,但他們卻不得不承認,她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足以吸引觀眾步入藝術的大門。

《紐約時報》稱她“是一位快速成為電視史上最不可能和最著名的藝術評論家的隱士”。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的藝術鑑賞圖書《Sister Wendy's 1000 Masterpieces》

當地的羅馬天主教教主艾倫霍普斯說:“她對全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她簡單地表達了她所熱愛的藝術。我相信,她的著作和她的錄音將繼續影響更多的人。”

“我真的很喜歡溫迪修女的節目。她對自己的主題了如指掌,以坦率的態度傳達了自己的觀點,並且在討論一些畫作的性感時從未臉紅。”衛報網友評論道。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溫迪修女的一生是傳奇的——她是一名修行者、教育者、藝評人。

在鏡頭前後,她始終虔誠而真切。更重要的是,她用簡單易懂的表達,帶領觀眾跨越了藝術的鴻溝。

她以親身經歷告訴人們,藝術鑑賞也可以很簡單。

參考文獻:

BBC - Sister Wendy Beckett, TV art historian, dies at 88

The New York Times - Sister Wendy Beckett, Nun Who Became a BBC Star, Dies at 88

Smithsonian - Remembering Sister Wendy Beckett, Beloved Nun Who Made Art Accessible

Independent - Sister Wendy Beckett: Catholic nun who became a celebrated BBC art critic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引言

提到修女,大家會想到什麼?

信奉上帝的宗教,終身不嫁的貞潔,與世無爭的和平……

可能大家對修女的印象都是很低調的,如果非要說出個最出名的修女,大概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主特蕾莎修女了吧。

我對修女的印象,就像是國內的尼姑。尼姑打坐,修女祈禱,脫俗之人似乎很難和藝術扯上什麼關係。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然而,在英國就有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前的修女——溫迪·貝克特(Sister Wendy Beckett, 1930-2018)。

她被BBC節目組挖掘,以修女的身份跨界主持了與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節目,並一躍成為20世紀90年代時期最出名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那是在1991年的一個週末,作為被批准學習藝術的修女和獻身孤獨的隱士,溫迪像往常一樣去參觀藝術畫廊。

但這一次出行,徹底地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攝於梵蒂岡內部的一個場景


她緩緩地移步,在覺得有意思的名畫停下腳步,低聲嘀咕著她的見解。正巧,她旁邊是正在忙另一個節目的BBC攝像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聽到了她別緻的口音,並留意到她似乎對這些畫有過人的見識——如此熱愛藝術的修女是罕見的。於是,BBC方試圖說服她做一部關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脫口紀錄片,談論裡面的收藏和畫作。

如果是普通人,“被BBC邀請上電視”這等夢寐以求的好事,可能想都不用想就接下了。

但溫迪卻有所顧慮:“上電視是否在破壞我的隱士生活?我應該放棄大篷車(溫迪祈禱和獻身孤獨的居所)去做電視嗎?”溫迪被邀請出境,這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為了幫修道院籌錢,考慮過後的溫迪還是接受了BBC的邀請。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沒有劇本,第一次出鏡的溫迪並沒有顯得無所適從。她只是走向一幅名畫面前,凝視幾秒,再轉過鏡頭談她的理解。她經常回頭看上好幾遍,一邊觀察一邊談論。溫迪有過站在講堂教學的經驗,所以談吐起來不失禮節而句句在理。

不管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後,溫迪都是穿著一身標準的黑色修女服。她身材嬌小,在修女服的遮蓋下,和藹可親的容貌更讓人印象深刻——她總是戴著一副大框眼睛,臉上洋溢著平和而燦爛的笑容。在談笑間,兩隻可愛兔牙就會跑出來。

這段經歷在她後來的書中回憶道:“其實我覺得這不算什麼。我覺得我只是花了一個週末在那兒罷了。”或許溫迪把出鏡談論藝術,當作藝術學習與人生修行相結合的機遇,以及看作是上帝指引的路。

一旦被問到她是否被“一個苦行修女成為電視明星”的悖論所震驚,她笑著回答:“是的,這很奇怪。但只有上帝才會這樣做。”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展示繪畫藏品

BBC的心也很大,這麼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貌美的主持人不採用,反而邀請一個低調的修女,而且她還有輕微的語言障礙,發不準Rs的音。

而這個冒險的結果是:憑藉溫迪的修女形象和獨具風格的鑑賞風格,她成功地吸引了超過350萬的觀眾收看由她主持的藝術類紀錄片節目。事實證明,BBC的眼光沒有錯。

當然了,任何一個人能抓住成功的機遇,都離不開紮實的知識儲備。一個修女能成為閃閃發光的明星主持,沒有過硬的文化學識是上不了檯面的。

在溫迪成為萬人矚目的國際明星之前,她是一個平凡而學識淵博的學霸修女。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溫迪出生在南非,在蘇格蘭愛丁堡長大。從很小的時候,溫迪就想成為一名修女。當年16歲的她便加入了一個致力於教育的聖母修女會。

20世紀50年代,她被送到英國牛津大學。靜心潛學,研究了四年文學後,溫迪獲得了一等榮譽的文學學位。溫迪絕對稱得上是個學霸,她經常考試第一名,畢業後就連她的期末考主席官都邀請她繼續留在學校,只是溫迪拒絕了。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童年溫迪坐在媽媽的大腿上(右邊的寶寶)

後來,學有所成的溫迪回到了南非,在開普敦修道院任教了15年,之後,又在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作講座。

原以為溫迪的職業生涯就是做一個教育者,穩定而充實地就忙活這一生了,然而,從小就心臟不好的她還三次發作了嚴重的癲癇,讓她不得不放棄教學的工作。

1970年,經過教會的同意,身體虛弱的溫迪回到了英國,同時她被批准可以離開修道院生活,成為一名獻身孤獨隱士。除了必要的應答,溫迪都需要自己獨處並且儘量避免講話。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沉默的溫迪修女


她住在一個流動的大篷車上,在修道院附近過著閉門隱修的冥思生活,而她每天的生活作息都摸得透規律。我們平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溫迪修女卻恰恰相反。

晚上六點,當我們進食晚餐的時候,溫迪便上床就寢,進入夢鄉。午夜一點,溫迪在這個她認為是祈禱和沉思的最佳時間醒來,禱告一直持續到早上八點。餅乾和脫脂牛奶是她的主要食物。

除了獻身孤獨和祈禱以外,她需要每天分配幾個小時用來工作,以獲取維持生活的費用。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與學童在國家美術博物館

溫迪的工作主要是翻譯中世紀的拉丁文字。在這過程中,她飽覽群書,當中不乏有關於藝術的著作。

而實際上,在15歲之前,她從來沒有看過一部電影,沒有參觀過博物館,沒有親眼看過一幅偉大的油畫——她所獲得的關於藝術的信息都來自於書本。儘管如此,她還是被藝術迷住了。

溫迪早期播下的對藝術著迷的種子,終於在她50歲的時候生根發芽——她獲得學習藝術的許可,並且決定追求藝術。

她平時抽出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書籍,週末去參觀藝術畫廊和博物館,1988年出版了她寫的第一本書《當代女性藝術家》。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年輕時的溫迪修女

藝術不僅給她帶來了豐富的視覺享受,讓溫迪意外的是,藝術還給她的人生經歷帶來了巨大的反差——接收了來自BBC的邀請,溫迪一躍成為受歡迎的電視節目明星。

在大英博物館,她站在2500年前繪製的希臘葡萄酒罐旁邊,酒罐上有一幅圖像,描繪了特洛伊淪陷時,阿基里斯殺害亞馬遜女王的情景。

“當他把長矛開到她的喉嚨裡時,他們的眼睛相遇。他看到她多麼年輕,多麼可愛和勇敢——他墜入愛河。但,他殺了她。”溫蒂平靜地說道,但言語中卻透露著讓人觸動的感覺。

沒有一個觀眾能夠抵擋住溫迪鑑賞藝術的魅力,因為他們聽到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彷彿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就發生在眼前。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Achilles and Penthesilea BF


藝術中無可避免地出現許多裸體,而溫迪身為一個修女卻毫不忌諱地去談論。

曾經,溫迪走到了英國畫家斯坦利·斯賓塞的作品《與帕特林希亞·普利斯一起的自畫像》面前。

她直言:“我喜歡她那閃閃發光的頭髮,她的陰毛又可愛又蓬鬆。”(I love all those glistening strands of his hair, and her pubic hair is lovely and fluffy.)

然而,她的坦率並不遭到觀眾的反感,相反,她直白的言論讓觀眾感到真實而接地氣。她常常告訴觀眾:“瞭解藝術,不需要一本正經。”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毫不忌諱地欣賞著含有裸體的畫像

溫迪修女一生參與了十幾部紀錄片,出版了40多本書籍,其中大部分都是關於藝術的。溫迪的故事逐漸被更多人所知,她在國內被我們親切地稱為溫迪嬤嬤。

她曾在書中鑑賞過一幅叫做《盲女》的作品,讓我印象深刻。

她說:“實際上她有可能是乞討為生,在衣服上的字條和手風琴說明了這一點,但她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暴風雨過後,天空的光芒奇異炫目,然而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看到。”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作品《盲女》


這讓我思考:盲女無法看見美好的景象,但她只有痛苦嗎?

在我看來,她的表情似乎不是痛苦的,更像是感受身邊的一切——雨後清新的空氣、溫暖的陽光以及緊緊依靠在她身旁的同伴。也許休息片刻,她需要回到街頭賣藝,但至少在這一刻,盲女是幸福的。

溫迪有自己的見解,讀完她的見解,能讓我快速建立對藝術的印象,並且我亦能從中獲得自己的思考。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儘管一些藝評家認為,溫迪修女只是藝術的業餘愛好者,但他們卻不得不承認,她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足以吸引觀眾步入藝術的大門。

《紐約時報》稱她“是一位快速成為電視史上最不可能和最著名的藝術評論家的隱士”。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的藝術鑑賞圖書《Sister Wendy's 1000 Masterpieces》

當地的羅馬天主教教主艾倫霍普斯說:“她對全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她簡單地表達了她所熱愛的藝術。我相信,她的著作和她的錄音將繼續影響更多的人。”

“我真的很喜歡溫迪修女的節目。她對自己的主題了如指掌,以坦率的態度傳達了自己的觀點,並且在討論一些畫作的性感時從未臉紅。”衛報網友評論道。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溫迪修女

溫迪修女的一生是傳奇的——她是一名修行者、教育者、藝評人。

在鏡頭前後,她始終虔誠而真切。更重要的是,她用簡單易懂的表達,帶領觀眾跨越了藝術的鴻溝。

她以親身經歷告訴人們,藝術鑑賞也可以很簡單。

參考文獻:

BBC - Sister Wendy Beckett, TV art historian, dies at 88

The New York Times - Sister Wendy Beckett, Nun Who Became a BBC Star, Dies at 88

Smithsonian - Remembering Sister Wendy Beckett, Beloved Nun Who Made Art Accessible

Independent - Sister Wendy Beckett: Catholic nun who became a celebrated BBC art critic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她是牛津學霸修女,跨界主持BBC紀錄片讓無數人愛上了藝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