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闢謠進行到底:白酒能抗癌?所以你能開心的喝二兩了?

很明顯,這種觀點在各位酒精愛好者中還是頗有市場的,究竟為什麼有人說白酒能抗癌呢?最近,許多媒體紛紛報道了一項“重大發現”——“白酒中發現脂肽類活性物質,具有抗病毒抗癌作用”。這項發現來自江南大學,論文發表在2017年10月的《釀酒科技》。在行業的大力推動下,該研究得到了廣泛傳播,有的報道直接演繹為“白酒有抗病毒抗癌作用,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喝兩口了”。

江南大學多年來致力於白酒中“活性成分”的尋找。2015年,他們就發表過一篇《科學認識中國白酒中的生物活性成分》,闡述了白酒中的“功效成分”。論文中認為:“白酒中的有機酸類、不飽和脂肪酸類、雜環類化合物和酚類化合物含量非常豐富,能夠緩解酒精傷害、調節生理節奏,預防疾病和促進康復。如萜烯類化合物就具有抗癌症、抗病毒以及抗炎症等活性功效”。後來,白酒行業對這篇論文進行演繹,鼓吹“喝白酒相當於服57種中藥” 和“白酒養生有了新依據”等等。

所謂的“57種中藥”,其實是江南大學在某種白酒中檢測到了52種萜烯類化合物,被扭曲為“檢測到了57種中藥”,然後進一步演繹成了“白酒相當於57種中藥”。

所以,這個說法能夠流傳這麼廣,行業,說白了,就是白酒企業們,推波助瀾是功不可沒的,畢竟灑家賣的可是抗癌物品,社會責任很大啊!所以親們放心大膽的整兩口吧,我是為了你們的健康著想啊!

很明顯,這種觀點在各位酒精愛好者中還是頗有市場的,究竟為什麼有人說白酒能抗癌呢?最近,許多媒體紛紛報道了一項“重大發現”——“白酒中發現脂肽類活性物質,具有抗病毒抗癌作用”。這項發現來自江南大學,論文發表在2017年10月的《釀酒科技》。在行業的大力推動下,該研究得到了廣泛傳播,有的報道直接演繹為“白酒有抗病毒抗癌作用,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喝兩口了”。

江南大學多年來致力於白酒中“活性成分”的尋找。2015年,他們就發表過一篇《科學認識中國白酒中的生物活性成分》,闡述了白酒中的“功效成分”。論文中認為:“白酒中的有機酸類、不飽和脂肪酸類、雜環類化合物和酚類化合物含量非常豐富,能夠緩解酒精傷害、調節生理節奏,預防疾病和促進康復。如萜烯類化合物就具有抗癌症、抗病毒以及抗炎症等活性功效”。後來,白酒行業對這篇論文進行演繹,鼓吹“喝白酒相當於服57種中藥” 和“白酒養生有了新依據”等等。

所謂的“57種中藥”,其實是江南大學在某種白酒中檢測到了52種萜烯類化合物,被扭曲為“檢測到了57種中藥”,然後進一步演繹成了“白酒相當於57種中藥”。

所以,這個說法能夠流傳這麼廣,行業,說白了,就是白酒企業們,推波助瀾是功不可沒的,畢竟灑家賣的可是抗癌物品,社會責任很大啊!所以親們放心大膽的整兩口吧,我是為了你們的健康著想啊!

將闢謠進行到底:白酒能抗癌?所以你能開心的喝二兩了?

小編只想說,江南大學你的經費誰給的?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對於文章中的專業術語,小編是不明覺厲,沒辦法,只好遍訪名師,查閱百家,終於找到一點有用的東西。

白酒中發現“活性成分”並不稀奇。“活性成分”只是能夠影響人體的生理活動,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如何影響”。對此,需要考慮三個問題:

首先,這些成分中有一些具有“健康功效”,但能否保證所有種類都沒有“毒副作用”?畢竟,“功效”只需要有一些種類具有就行,而“危害”則要所有種類都沒有才可以。

第二,在動物實驗和細胞實驗中顯示“有效”的劑量是多大?在人體中是否能產生同樣作用?如果有,針對人體的有效劑量是多少?

第三,即使那些成分全都“有用”而且“無害”,它們在白酒中的含量有多大?需要喝下多少白酒才能體現出“有效”?比如說,葡萄酒中的白蘆藜醇被認為具有很高的“保健價值”,但要通過喝葡萄酒達到“有效劑量”,需要每天喝上百瓶。

在這三個問題有明確答案之前,僅僅因為“發現”這些成分就認為白酒具有“養生功效”是偷換概念。“發現”只是說明分析方法很先進而已。隨便拿一些水果蔬菜或者野草,也都可以“發現”很多種“活性成分”。

對於任何食品,我們都不能只從它“含有某成分”來評判它的價值,而是需要全面評估其所有成分對健康的影響。對健康的影響,也不能僅僅考慮“好處”,更加需要考慮“壞處”。只有在沒有明顯“壞處”的基礎上,“好處”才有價值。

對於酒,尤其是白酒來說,酒精是主要成分。而酒精是“1類致癌物”,也就是說它對於人體的致癌作用證據確鑿。

酒精攝入量與各種癌症風險的關係有大量的研究發表,每隔幾年也會有整理分析。最近的一篇是2015年發表在《英國癌症雜誌》(BJC)上的薈萃研究,把過去幾十年發表的相關論文進行了梳理,找出了572 項質量較高的研究,涉及人數超過了 48萬。詳細的結果如下圖,每個小圖針對一種癌症,橫座標是每天喝下的酒精克數,縱座標是相對於不喝酒者的癌症發生風險倍數,圖上的虛線表示數字可能的偏差範圍。

很明顯,這種觀點在各位酒精愛好者中還是頗有市場的,究竟為什麼有人說白酒能抗癌呢?最近,許多媒體紛紛報道了一項“重大發現”——“白酒中發現脂肽類活性物質,具有抗病毒抗癌作用”。這項發現來自江南大學,論文發表在2017年10月的《釀酒科技》。在行業的大力推動下,該研究得到了廣泛傳播,有的報道直接演繹為“白酒有抗病毒抗癌作用,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喝兩口了”。

江南大學多年來致力於白酒中“活性成分”的尋找。2015年,他們就發表過一篇《科學認識中國白酒中的生物活性成分》,闡述了白酒中的“功效成分”。論文中認為:“白酒中的有機酸類、不飽和脂肪酸類、雜環類化合物和酚類化合物含量非常豐富,能夠緩解酒精傷害、調節生理節奏,預防疾病和促進康復。如萜烯類化合物就具有抗癌症、抗病毒以及抗炎症等活性功效”。後來,白酒行業對這篇論文進行演繹,鼓吹“喝白酒相當於服57種中藥” 和“白酒養生有了新依據”等等。

所謂的“57種中藥”,其實是江南大學在某種白酒中檢測到了52種萜烯類化合物,被扭曲為“檢測到了57種中藥”,然後進一步演繹成了“白酒相當於57種中藥”。

所以,這個說法能夠流傳這麼廣,行業,說白了,就是白酒企業們,推波助瀾是功不可沒的,畢竟灑家賣的可是抗癌物品,社會責任很大啊!所以親們放心大膽的整兩口吧,我是為了你們的健康著想啊!

將闢謠進行到底:白酒能抗癌?所以你能開心的喝二兩了?

小編只想說,江南大學你的經費誰給的?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對於文章中的專業術語,小編是不明覺厲,沒辦法,只好遍訪名師,查閱百家,終於找到一點有用的東西。

白酒中發現“活性成分”並不稀奇。“活性成分”只是能夠影響人體的生理活動,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如何影響”。對此,需要考慮三個問題:

首先,這些成分中有一些具有“健康功效”,但能否保證所有種類都沒有“毒副作用”?畢竟,“功效”只需要有一些種類具有就行,而“危害”則要所有種類都沒有才可以。

第二,在動物實驗和細胞實驗中顯示“有效”的劑量是多大?在人體中是否能產生同樣作用?如果有,針對人體的有效劑量是多少?

第三,即使那些成分全都“有用”而且“無害”,它們在白酒中的含量有多大?需要喝下多少白酒才能體現出“有效”?比如說,葡萄酒中的白蘆藜醇被認為具有很高的“保健價值”,但要通過喝葡萄酒達到“有效劑量”,需要每天喝上百瓶。

在這三個問題有明確答案之前,僅僅因為“發現”這些成分就認為白酒具有“養生功效”是偷換概念。“發現”只是說明分析方法很先進而已。隨便拿一些水果蔬菜或者野草,也都可以“發現”很多種“活性成分”。

對於任何食品,我們都不能只從它“含有某成分”來評判它的價值,而是需要全面評估其所有成分對健康的影響。對健康的影響,也不能僅僅考慮“好處”,更加需要考慮“壞處”。只有在沒有明顯“壞處”的基礎上,“好處”才有價值。

對於酒,尤其是白酒來說,酒精是主要成分。而酒精是“1類致癌物”,也就是說它對於人體的致癌作用證據確鑿。

酒精攝入量與各種癌症風險的關係有大量的研究發表,每隔幾年也會有整理分析。最近的一篇是2015年發表在《英國癌症雜誌》(BJC)上的薈萃研究,把過去幾十年發表的相關論文進行了梳理,找出了572 項質量較高的研究,涉及人數超過了 48萬。詳細的結果如下圖,每個小圖針對一種癌症,橫座標是每天喝下的酒精克數,縱座標是相對於不喝酒者的癌症發生風險倍數,圖上的虛線表示數字可能的偏差範圍。

將闢謠進行到底:白酒能抗癌?所以你能開心的喝二兩了?

這些圖表示:飲酒會增加多種癌症的發生風險,喝得越多風險就越高,像口腔癌和咽癌、食管鱗狀細胞癌、喉癌、肝癌等癌症,每天喝25克酒精(相當於1兩50度白酒),增加的風險就相當明顯了。

總結:所謂“白酒中發現活性物質”和“這些活性物質具有抗病毒抗癌活性”,並沒有什麼現實意義。酒對健康有明確、顯著的危害已經有大量的證據,不管在白酒中發現多少“種”活性成分,都不會改變它的那些危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