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發性房顫持續多久才會形成血栓?

陣發性房顫持續多久才會形成血栓?

房顫(AF)是心源性卒中的常見病因。持續ECG監測經常會檢測到短程陣法性AF,以及持續<30秒的房性心動過速也就是所謂的室上性短串(supraventricular runs)。儘管當前AF指南要求陣法性AF的持續時間應該>=30秒,但是這個界值是基於專家意見而不是明確的證據,引起血栓形成的最短持續時間尚不清楚。有一些證據認為房性心動過速持續時間>6分鐘(經過體內埋藏式起搏器或復律器/除顫器檢測)與更多的血栓事件有關,但是血栓栓塞事件與檢測到的AF發作之間不存在時間關係(no temporal relationship)。截止到目前尚不清楚短程AF發作和室上性短串是否會引發血栓栓塞。關於卒中後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最小持續時間作為開始抗凝的界值,卒中專家尚未取得一致性意見。

2017年來自德國的Mark Weber-Krüger等在Neurology上公佈了他們的研究結果。該研究對前瞻性觀察性Find-AF試驗進行了回顧性分析,Find-AF試驗採用為期7天的Holter ECG監測調查了急性缺血性卒中(卒中或TIA)陣發性AF的發生率。為了探討合併陣發性或室上性短串的腦缺血患者特徵,作者比較了這些患者的基線特徵,包括NIHSS。AF相關卒中往往比大動脈性或微血管性卒中更加嚴重,卒中嚴重性可以作為心源性栓塞的線索,可能能夠據此澄清與心源性卒中相關的AF持續最短時間。此外,研究者還探討了隨訪3年期間複發性卒中亞組的風險,以及全因死亡風險。最後,研究者的目的在於查明腦缺血後檢測到的陣發性AF是暫時的現象還是持續的現象,因為一些已經發表的數據提示房顫可以引起卒中,與此相反研究還發現缺血也會誘發AF,特別是那些累及自主神經中樞者。

研究者利用Find-AF試驗數據,把患者分為四類:1.入院時AF(AF-adm);2.陣發性AF(>30秒);3.室上性短串(24h中EEG發現>5次,但是<30秒);4.無室上性短串(對照)。在隨訪中,陣法性AF者又進行了另一次為期7天的Holter ECG,以發現持續性AF。

254例患者納入分析,平均年齡70歲,女性45.3%。43例(16.9%)為AF-adm。共211例患者進行了為期7天Holter ECG監測:27例(12.8%)為陣發性AF,67例(31.8%)為室上性短串,117例(55.5%)為對照。在3.7年的隨訪中,與對照組相比室上性短串組卒中復發更多(P = 0.04),新發AF數量更多(12% vs 5%,P = 0.09)。腦缺血後監測到陣法性房顫的患者中,在隨訪75%者仍然存在AF(50%為陣發性,50%為持續性/永久性)。

最終作者認為在隨訪期間,合併室上性短串的腦缺血患者更容易發生卒中復發,更多患者能夠檢測到AF,這些患者能夠從延長ECG監測中進一步獲益。卒中後發現的陣法性AF不是暫時現象。在該研究中,研究者還發現室上性短串患者復發卒中的嚴重性較低,作者認為持續<30秒的室上性短串可能不是血栓形成的原因。這個結果支持把>30秒作為陣發性房顫的界值。室上性短串卒中復發風險更高,作者認為這是由於這些患者更容易發生AF(>30秒)有關。

譯者注:1.室上性短串(<30秒)可能不是心源性栓塞的原因,但是應該進行更長時程的ECG監測;2.卒中後監測到的陣發性AF(>30秒)可能是引起卒中的病因,而不是卒中引起的短暫現象,提示需要抗凝治療;3.卒中後監測到的房顫很可能是雞而不是蛋;4.應該以>30秒作為陣法性AF的界值。

原始出處:

Weber-Kruger M, et al. Relevance of supraventricular runs detected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Neurology Oct 2017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