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團圓”二字,才知什麼是真正的中秋'

"

皓月當空,思念正濃。又逢中秋,歸心似箭。

每當到了農曆八月十五,節日的熱鬧中總透露著一絲“鄉愁”的意味。

思鄉之情正如《月夜憶舍弟》中寫的那樣:“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又或者是《十五夜望月》中所言:“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古往今來,過中秋的方式換了又換,月餅的花樣琳琅滿目,每個人心中對家的眷戀卻依舊如故,畢竟那裡,是你永遠的歸宿。

四季更迭,月圓之時常有,但團圓之日卻不常有,也許此刻有人正在數著日子等你回家。

今年的你,準備在哪裡度過這個特殊的日子?

"

皓月當空,思念正濃。又逢中秋,歸心似箭。

每當到了農曆八月十五,節日的熱鬧中總透露著一絲“鄉愁”的意味。

思鄉之情正如《月夜憶舍弟》中寫的那樣:“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又或者是《十五夜望月》中所言:“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古往今來,過中秋的方式換了又換,月餅的花樣琳琅滿目,每個人心中對家的眷戀卻依舊如故,畢竟那裡,是你永遠的歸宿。

四季更迭,月圓之時常有,但團圓之日卻不常有,也許此刻有人正在數著日子等你回家。

今年的你,準備在哪裡度過這個特殊的日子?

讀懂了“團圓”二字,才知什麼是真正的中秋

01

走過半生,才懂中秋

有人說,中秋佳節於中國人而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

因節期在農曆八月十五,所以這一天被稱為“八月半”,又因大多活動都與月亮相關,也有別稱為“月節”。

正值中秋時分,月亮甚是圓滿,象徵團圓,古人將這一天叫做“團圓節”。

古時候的中秋,人們有“拜月”的習俗,花好月圓夜,將月亮神像朝向月亮,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月餅,依次分給家人。

如今,有幸回家的人,與親人團聚一堂,賞月的同時歡聲笑語不斷,而有的人卻因為種種緣由,只能在遙遠的他鄉看著月亮,思念故鄉。

中秋之夜,很多地方都有“燃燈”祈願的風俗,或自制燈船,或懸掛燈籠。

就像書裡寫的那樣: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

皓月當空,思念正濃。又逢中秋,歸心似箭。

每當到了農曆八月十五,節日的熱鬧中總透露著一絲“鄉愁”的意味。

思鄉之情正如《月夜憶舍弟》中寫的那樣:“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又或者是《十五夜望月》中所言:“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古往今來,過中秋的方式換了又換,月餅的花樣琳琅滿目,每個人心中對家的眷戀卻依舊如故,畢竟那裡,是你永遠的歸宿。

四季更迭,月圓之時常有,但團圓之日卻不常有,也許此刻有人正在數著日子等你回家。

今年的你,準備在哪裡度過這個特殊的日子?

讀懂了“團圓”二字,才知什麼是真正的中秋

01

走過半生,才懂中秋

有人說,中秋佳節於中國人而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

因節期在農曆八月十五,所以這一天被稱為“八月半”,又因大多活動都與月亮相關,也有別稱為“月節”。

正值中秋時分,月亮甚是圓滿,象徵團圓,古人將這一天叫做“團圓節”。

古時候的中秋,人們有“拜月”的習俗,花好月圓夜,將月亮神像朝向月亮,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月餅,依次分給家人。

如今,有幸回家的人,與親人團聚一堂,賞月的同時歡聲笑語不斷,而有的人卻因為種種緣由,只能在遙遠的他鄉看著月亮,思念故鄉。

中秋之夜,很多地方都有“燃燈”祈願的風俗,或自制燈船,或懸掛燈籠。

就像書裡寫的那樣: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讀懂了“團圓”二字,才知什麼是真正的中秋

對於孩子們而言,最喜歡的環節莫過於吃月餅了,古時候,大家歡聚一起,聞著桂花香,喝著桂花蜜酒,幸福萬分;如今家人坐在一起看著晚會,品嚐美味佳餚,也是一種享受。

知乎上有人問:如今還過這些傳統節日的意義何在?為什麼小時候過節比現在熱鬧,甚至小時候的月亮都比現在圓。

有個高贊回答:因為那個時候,人無憂無慮也懂得知足,有家就是一切,一家人在一起,所以月亮也顯得愈發圓滿。

過節的意義大概就是:讓你勿忘初心,永遠明白生命中最珍貴的是什麼。

正如小和尚一空所說:當年我們並不覺得這天有什麼,覺得只是一個有月亮的節日。

直到多年以後,想團圓無法團圓,席間總缺一兩人,才覺察到,這個節日的真正意義。

02

別讓愛你的人等的太久

讀《城南舊事》時,有句話令我印象頗深: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個小孩子了。”

人生就是一場推著你不斷往前走的旅程,開始時,你走的很慢,父母牽著你的手慢慢陪著你走;

後來,你不斷加快腳步,父母逐漸跟不上步伐,只好站在你的身後目送你前行;

直到最後,當你累了,走不動了,回頭時,卻再也看不到他們的身影。

曾看過一條被譽為“中秋節最暖心的短片”,開頭只覺無趣,看到中間部分瞬間淚目。

從你來到人世,他們就傾其所有給你疼愛,教你做人,伴你成長。

只要你幸福,他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一點一滴,喜怒哀樂,全都因你而起。

你一天天長大,走向更大的世界,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喜憂與否都不願再與他們說起。

中秋節,不回家的理由有數百種,等你的人卻永遠只有他們。

其實,只要你願意踏上歸途,回家的路,並沒有那麼遙遠。

"

皓月當空,思念正濃。又逢中秋,歸心似箭。

每當到了農曆八月十五,節日的熱鬧中總透露著一絲“鄉愁”的意味。

思鄉之情正如《月夜憶舍弟》中寫的那樣:“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又或者是《十五夜望月》中所言:“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古往今來,過中秋的方式換了又換,月餅的花樣琳琅滿目,每個人心中對家的眷戀卻依舊如故,畢竟那裡,是你永遠的歸宿。

四季更迭,月圓之時常有,但團圓之日卻不常有,也許此刻有人正在數著日子等你回家。

今年的你,準備在哪裡度過這個特殊的日子?

讀懂了“團圓”二字,才知什麼是真正的中秋

01

走過半生,才懂中秋

有人說,中秋佳節於中國人而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

因節期在農曆八月十五,所以這一天被稱為“八月半”,又因大多活動都與月亮相關,也有別稱為“月節”。

正值中秋時分,月亮甚是圓滿,象徵團圓,古人將這一天叫做“團圓節”。

古時候的中秋,人們有“拜月”的習俗,花好月圓夜,將月亮神像朝向月亮,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月餅,依次分給家人。

如今,有幸回家的人,與親人團聚一堂,賞月的同時歡聲笑語不斷,而有的人卻因為種種緣由,只能在遙遠的他鄉看著月亮,思念故鄉。

中秋之夜,很多地方都有“燃燈”祈願的風俗,或自制燈船,或懸掛燈籠。

就像書裡寫的那樣: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讀懂了“團圓”二字,才知什麼是真正的中秋

對於孩子們而言,最喜歡的環節莫過於吃月餅了,古時候,大家歡聚一起,聞著桂花香,喝著桂花蜜酒,幸福萬分;如今家人坐在一起看著晚會,品嚐美味佳餚,也是一種享受。

知乎上有人問:如今還過這些傳統節日的意義何在?為什麼小時候過節比現在熱鬧,甚至小時候的月亮都比現在圓。

有個高贊回答:因為那個時候,人無憂無慮也懂得知足,有家就是一切,一家人在一起,所以月亮也顯得愈發圓滿。

過節的意義大概就是:讓你勿忘初心,永遠明白生命中最珍貴的是什麼。

正如小和尚一空所說:當年我們並不覺得這天有什麼,覺得只是一個有月亮的節日。

直到多年以後,想團圓無法團圓,席間總缺一兩人,才覺察到,這個節日的真正意義。

02

別讓愛你的人等的太久

讀《城南舊事》時,有句話令我印象頗深: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個小孩子了。”

人生就是一場推著你不斷往前走的旅程,開始時,你走的很慢,父母牽著你的手慢慢陪著你走;

後來,你不斷加快腳步,父母逐漸跟不上步伐,只好站在你的身後目送你前行;

直到最後,當你累了,走不動了,回頭時,卻再也看不到他們的身影。

曾看過一條被譽為“中秋節最暖心的短片”,開頭只覺無趣,看到中間部分瞬間淚目。

從你來到人世,他們就傾其所有給你疼愛,教你做人,伴你成長。

只要你幸福,他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一點一滴,喜怒哀樂,全都因你而起。

你一天天長大,走向更大的世界,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喜憂與否都不願再與他們說起。

中秋節,不回家的理由有數百種,等你的人卻永遠只有他們。

其實,只要你願意踏上歸途,回家的路,並沒有那麼遙遠。

讀懂了“團圓”二字,才知什麼是真正的中秋

《我是演說家》有一期,北大才女王帆演講的題目是《做一個怎樣的子女》。

她在演講中提到:所有的父母都不願缺席子女的成長,我們也不應該缺席他們的衰老。

《目送》的結尾處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處的地方,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王帆說:今天我想告訴大家,我們就得追,而且從今天開始追,提早追,大步去追!

至親之情不該是看著彼此漸行漸遠的背影,而應該是,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八月十五,別讓愛你的人等的太久,記得回家陪他們過節。

03

家好月才圓

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有牽掛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嚮往中的生活,可什麼才是生活最美好的狀態?

當看到汪曾祺先生所作的一句話時,心中便有了答案。

“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沒有什麼比一家人、一盞燈,溫暖閒適度日,更令人放鬆了,這樣溫馨的場景,抵得過錦衣玉食,也抵得過名利萬千。

當你經歷了事業的坎坷、生活的磨難之後,最幸福的事應該就是:萬家燈火,有一盞燈是為你而亮,不論多晚,燈亮著的地方總有人在等你。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皓月當空,思念正濃。又逢中秋,歸心似箭。

每當到了農曆八月十五,節日的熱鬧中總透露著一絲“鄉愁”的意味。

思鄉之情正如《月夜憶舍弟》中寫的那樣:“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又或者是《十五夜望月》中所言:“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古往今來,過中秋的方式換了又換,月餅的花樣琳琅滿目,每個人心中對家的眷戀卻依舊如故,畢竟那裡,是你永遠的歸宿。

四季更迭,月圓之時常有,但團圓之日卻不常有,也許此刻有人正在數著日子等你回家。

今年的你,準備在哪裡度過這個特殊的日子?

讀懂了“團圓”二字,才知什麼是真正的中秋

01

走過半生,才懂中秋

有人說,中秋佳節於中國人而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

因節期在農曆八月十五,所以這一天被稱為“八月半”,又因大多活動都與月亮相關,也有別稱為“月節”。

正值中秋時分,月亮甚是圓滿,象徵團圓,古人將這一天叫做“團圓節”。

古時候的中秋,人們有“拜月”的習俗,花好月圓夜,將月亮神像朝向月亮,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月餅,依次分給家人。

如今,有幸回家的人,與親人團聚一堂,賞月的同時歡聲笑語不斷,而有的人卻因為種種緣由,只能在遙遠的他鄉看著月亮,思念故鄉。

中秋之夜,很多地方都有“燃燈”祈願的風俗,或自制燈船,或懸掛燈籠。

就像書裡寫的那樣: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讀懂了“團圓”二字,才知什麼是真正的中秋

對於孩子們而言,最喜歡的環節莫過於吃月餅了,古時候,大家歡聚一起,聞著桂花香,喝著桂花蜜酒,幸福萬分;如今家人坐在一起看著晚會,品嚐美味佳餚,也是一種享受。

知乎上有人問:如今還過這些傳統節日的意義何在?為什麼小時候過節比現在熱鬧,甚至小時候的月亮都比現在圓。

有個高贊回答:因為那個時候,人無憂無慮也懂得知足,有家就是一切,一家人在一起,所以月亮也顯得愈發圓滿。

過節的意義大概就是:讓你勿忘初心,永遠明白生命中最珍貴的是什麼。

正如小和尚一空所說:當年我們並不覺得這天有什麼,覺得只是一個有月亮的節日。

直到多年以後,想團圓無法團圓,席間總缺一兩人,才覺察到,這個節日的真正意義。

02

別讓愛你的人等的太久

讀《城南舊事》時,有句話令我印象頗深: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個小孩子了。”

人生就是一場推著你不斷往前走的旅程,開始時,你走的很慢,父母牽著你的手慢慢陪著你走;

後來,你不斷加快腳步,父母逐漸跟不上步伐,只好站在你的身後目送你前行;

直到最後,當你累了,走不動了,回頭時,卻再也看不到他們的身影。

曾看過一條被譽為“中秋節最暖心的短片”,開頭只覺無趣,看到中間部分瞬間淚目。

從你來到人世,他們就傾其所有給你疼愛,教你做人,伴你成長。

只要你幸福,他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一點一滴,喜怒哀樂,全都因你而起。

你一天天長大,走向更大的世界,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喜憂與否都不願再與他們說起。

中秋節,不回家的理由有數百種,等你的人卻永遠只有他們。

其實,只要你願意踏上歸途,回家的路,並沒有那麼遙遠。

讀懂了“團圓”二字,才知什麼是真正的中秋

《我是演說家》有一期,北大才女王帆演講的題目是《做一個怎樣的子女》。

她在演講中提到:所有的父母都不願缺席子女的成長,我們也不應該缺席他們的衰老。

《目送》的結尾處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處的地方,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王帆說:今天我想告訴大家,我們就得追,而且從今天開始追,提早追,大步去追!

至親之情不該是看著彼此漸行漸遠的背影,而應該是,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八月十五,別讓愛你的人等的太久,記得回家陪他們過節。

03

家好月才圓

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有牽掛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嚮往中的生活,可什麼才是生活最美好的狀態?

當看到汪曾祺先生所作的一句話時,心中便有了答案。

“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沒有什麼比一家人、一盞燈,溫暖閒適度日,更令人放鬆了,這樣溫馨的場景,抵得過錦衣玉食,也抵得過名利萬千。

當你經歷了事業的坎坷、生活的磨難之後,最幸福的事應該就是:萬家燈火,有一盞燈是為你而亮,不論多晚,燈亮著的地方總有人在等你。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讀懂了“團圓”二字,才知什麼是真正的中秋

家是你一生中待過的最無憂無慮的地方,家人,是給過你最多支持和溫暖的人,正是因為這些羈絆,過往的每一天才有了特別的意義。

每當這時,總想起蘇東坡寫的千古絕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上人間,年年歲歲,今宵團圓,唯願永遠。

如果你也想家,想看看故鄉的月亮,想與最親的人一起度過月圓之夜,那就回去看看吧。

《小王子》裡寫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而中秋節不同於平日之處便是,團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