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租公寓正在走共享單車的老路?

租房 喬麗 金融 自行車 私募 投中網 2018-12-13

來源:投中網 作者:劉本迪

長租公寓正在走共享單車的老路?

“到目前為止,我兩個月的押金還沒有著落。”寓見公寓的前租客喬麗(化名)對投中網表示。

寓見公寓是上海規模最大的長租公寓企業之一,2018年10月中旬,寓見公寓的資金鍊問題被媒體曝光。

喬麗告訴投中網,寓見公寓出事之後,房東趕人,自己就搬走了,目前的損失,一是兩個月的押金,二是租金貸合同尚未完全結清,三是自己的徵信有可能受損,“有的租客預付了一年的房租。有的(租客)因為租金貸平臺不願意承擔(責任),沒法結清貸款。”

據投中網瞭解,租金貸機構中,一些大型銀行、或者有大型銀行背書的機構,在與租客結清貸款方面,更為乾脆,條件更為寬鬆。但是一些小的租金貸平臺,則遲遲不結清。

喬麗表示,自己簽約的租金貸,雖然已經接近貸款結清,但是自己還是不放心,“12月中旬,我還是要去查一下徵信確認。”

事實上,長租公寓在2018年下半年陷入困境之後,很多人把指摘對象瞄準了租金貸。但是,租金貸是全部的問題所在麼?

租房:一件不再簡單的事

很多時候,有關長租公寓的討論,很難深入地進行下去,因為客觀的事實(數據)並沒有被呈現出來。哪怕被呈現出來了,也難以驗證,因此難以在各方達成統一。

公開數據有時大相徑庭,比如租房市場的機構化程度,有媒體表示不足5%,有行業人士表示接近15%。某長租公寓高管則對投中網表示,目前國內的機構化率為10%。

數據的不確定,導致結論的不確定。比如頭部企業對於租金的定價權,認為影響頗大的一方表示,在北京,自如的佔有率達到8.5%,已具有一定的定價權。鏈家研究院卻表示,整個北京的機構化率只有10.3%,沒有哪家長租公寓企業有定價權。

爭議中,事實離我們似乎越來越遠……人們似乎忘了,租房這件事情,原本很簡單。

一方(房東)提供房屋出租,另一方(租客)租房入住,僅此兩方。但是因為信息的不對稱、以及交易成本偏高等原因,出現了第三方。

第三方的出現,好處顯而易見。對於房東來說,節省了找租客的時間和精力,減少了房屋的空置時間。對於租客來說,找房子變得更容易了。

第三方原本是以中介的形式出現的,也就是說,撮合房東和租客,賺取中介費,但是隨著租房市場的發展,出現了“包租”的模式,一部分中介變成了二房東。

其實,二房東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一直以來都有,電影《功夫》裡的包租婆,就是二房東。但是,跟電影裡總是叼著煙的包租婆一樣,絕大多數的二房東們,規模都做不大。運營成本高昂、資金需求大,是很重要的原因。

某私募高管對投中網表示,目前國內90%的長租公寓,都是包租模式,屬於重資產,對資金的要求高、需求大。

二房東做大規模,再提供一部分居住之外的增值服務(比如管理),就成了今天的長租公寓。

梳理至此,租房這件事,依然不復雜,一共三方——房東、租客、長租公寓。

真正讓事情變得複雜的,是第四方的進入——給租客提供租金貸的金融機構(以下簡稱租金貸機構)。

那麼,為什麼要有租金貸機構的進入呢?進入之後,事情又變成什麼樣了呢?

租金貸

對一部分租客來說——比如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租金貸幾乎是剛需。甚至可以說,沒有租金貸,這部分需求就不存在。

某租金貸的使用者對投中網表示,自己選擇租金貸,並非像一些新聞報道中所寫的那樣——租客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籤約租金貸。“一方面,簽了租金貸,房租有折扣。另一方面,我也確實需要,否則每個月交租的時候,都得找人借錢,等工資發下來之後,再還回去,很麻煩。”

除了對一部分租客有好處,租金貸對長租公寓企業來說,也有好處——很可能是更大的好處,也很可能是租金貸大量存在的真正原因。

簡而言之:租金貸為長租公寓企業提供了格外的現金流。具體如下:

假設租客跟長租公寓企業簽了一年的合同,同時跟租金貸機構簽了租金貸合同,那麼租金貸機構,就會一次性把一年的租金,打給長租公寓企業。而長租公寓企業交租金給房東,通常是按季度付或者按月付。假設是按季度付,那麼長租公寓企業手中就餘下了9個月的租金。

這筆餘下來的租金,以及很多筆租金貸積累下來所形成的資金池,是很大的爭議點。

而真正讓租房這件事情,變得異常複雜的,是在長租公寓企業出現問題之後。

這個問題也許是資金鍊斷裂,也許是其他問題(比如運營環節的問題),但是隻要長租公寓企業——這個把房東、租客、租金貸機構攢在一起的關鍵環節,一旦出了問題,牽扯其中的每一方,都會陷入麻煩。

房東的麻煩是收不到租金,於是去找長租公寓企業、去找租客,試圖收回房屋。但是長租公寓企業已經瀕臨破產了——杭州的鼎家和上海的寓見都是這樣,而租客的麻煩,只會更大——房東趕人、要不回押金、結不清貸款、徵信受損……前文喬麗的經歷,並非個案。

根據經濟參考報的報道,有行業人士表示,租金貸的滲透率控制在30%以內,是較為健康的水平,但是一些企業超過了70%。

另,根據寓見公寓公佈的數據,其規模達到2萬間,假如每間房只有一個租客,寓見公寓的租客數量就達到2萬人,假如其租金貸的滲透率為50%,就有1萬人涉及租金貸。也就是說,僅寓見公寓事件中,涉及租金貸的人數,就達到五位數。

“個別發生了房東打人的情況。”喬麗告訴投中網。

規模病

2018年下半年,長租公寓行業發生一系列事件,以“租金上漲”的新聞報道為始,到我愛我家前副總裁胡景暉的自爆(年底長租公寓會迎來“爆倉潮”),再到三家長租公寓(鼎家、寓見、昊園恆業)相繼出現資金鍊危機……這個過程中,公眾的指摘對象,逐漸瞄準了租金貸及其背後的機構。這不無道理,但是實際上,問題不止於此。

如前所述,租金貸機構進入之後,長租公寓企業每籤一個租客,就能獲得一筆現金流,很多筆現金流匯成一個資金池,那麼,資金池用來做了什麼呢?很大的可能,用於加速長租公寓企業的擴張。

據瞭解,鼎家在2017年大肆擴張,收購了10幾家長租公寓企。寓見公寓也提出了3年時間,從2萬間擴張到30萬間的計劃。實際上,類似的宏圖偉計,很多長租公寓企業都有。

“一些長租公寓企業的模式,其實是做出租房的期貨,通過鎖定大量的房源——尤其大城市,等未來房租上漲之後獲利。”某私募行業人士對投中網表示。

考慮到目前長租公寓行業的微利——利潤率不到2%,這意味著,對於一部分長租公寓企業來說,規模就是生命,如果跑不出規模,以後就難以生存。

但是,對於另一些長租公寓企業來說,規模本身就是問題所在。

“長租公寓行業當下的困局,是一味追求規模、忽視基本的商業邏輯。”某中小型長租公寓企業的創始人對投中網表示,長租公寓是重運營的行業,是傳統行業,其本質就是賺取租金差,“指望通過資本做估值吹泡泡,妄圖走捷徑,終究害人害己。”

2017年,被很多人看成是國內長租公寓的元年,進入2018年下半年之前,這個行業也一度被眾人看好,政策支持、資本追逐、市場巨大、想象空間更大。但是行業的轉折點,比很多的人所預想的、來得更快。前述的四方當中,作為個人(而非機構)的租客和房東,很可能最為困惑:租房這件事,什麼時候變得這麼複雜了?

這其實是整個行業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我看來,(長租公寓的問題)和共享單車的問題大同小異,都是互聯網時代下、或者說資本導向時代下,典型的‘規模病’。”上述創始人說,“道理非常簡單,人人都懂,只不過利字當前,甘做鴕鳥罷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